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简报第二期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简报第二期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简报第二期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简报第二期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简报第二期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于10月30日下午进行分论坛研讨。会议共分经济法总论、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及其他相关法域四个分论坛,并分两个阶段进行。每个分论坛确定两位主持人,与会学者自由选择分论坛参加研讨,并作自由发言,然后由两位评议人进行评议。

第一组经济法总论

第一阶段(10月30日14:30—16:00)

主持人:陈乃新(湘潭大学)

评议人:赵红梅(中国政法大学)、薛克鹏(中国政法大学)

主持人陈乃新:每个人发言不超过5分钟,现在进入自由发言。

孙效敏(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总论有很大突破,但应务实,而不是务虚,要解决问题。经济法分为几大块,要弄清楚其内部逻辑。市场规制部分到底是哪几块,原则是什么?消费者弥补国家监管的不足。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双倍赔偿制度,食品安全法的十倍赔偿制度。这是经济法的奖励制度,不是民商法所说的赔偿制度。这一问题详见我的论文。我基本上推翻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拿总论说,产品质量法为何是经济法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一个一个说清楚。

我提供几个运用经济法的理念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例证。拆迁从经济法总论上看只有合法和非法之别,没有公益和私益之分,如引入民商法理念解决问题,则是一个无底洞,无法解决;又如房价问题,中央到地方都没有拿经济法的理念来调整,而是用民商法的理念来解决,因此是错误的。我们必须用经济法的理念解决现实问题。总论和分论的逻辑结构必须用一个理念统一起来。

漆多俊(中南大学):我国经济法有两个反差。一个反差是中国的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活动异常活跃,但经济法立法并不发达;另一反差是我国的经济法理论研究很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但国家管理者和社会却并不甚知晓,不甚重视。形成上述反差的原因有多种,但最主要的还是同中国的法治、宪政建设进程滞后密切相关。我向大会提交了一篇关于经济法与中国宪政建设的论文。文中论述了在中国实现民主宪政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其中的阻力、有利条件和基础,,未来可能采取的途径和形式,指出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包括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司法改革等问题。认为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加以解决。执政党和国家领导层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和民意,因势利导,坚定改革信念,争取沿着“渐进式”和“自上而下、上下结合”路径,最终实现我国民主法治和宪政目标。文章最后还论及经济法同民主宪政建设的关系。

改革三十年奠定了继续推进改革的基础。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向前,不能停滞、倒退。

中央领导层对此也有所认识,比如温家宝总理最近几次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使人颇受鼓舞。

设想如果没有当初发动并已经历30多年的改革,如果没有我们在上面提到的那各种基础,今天的人们仍然处在被专制和强权严重禁锢之中“老实”地、就像一颗无知觉的“螺丝钉”或者“一块砖”似的过日子的话,也许他们暂时还不会“胡思乱想”什么继续推进改革——不仅要深化经济上的改革,还想要推进政治上的改革呢!可是如今却不一样了:好了就想继续好、更好一些,改革了就想继续推进改革;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分析“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原因时,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20年以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人们预先就沉浸在即将来临的幸福中,使人对既得利益无动于衷,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这些话很值得今天我们中国人深思!

周林彬(中山大学):本次大会的议题反映了经济法的深度思考。十年前我说过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但并非说主义不重要。宪政问题、中国体制改革都是经济立法的重点,不管哪个法的发展创新,到最后都会涉及宪政改革。温总理的这两次讲话,像是要向前推进,宪政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会受到阻碍,经济法、刑法都在创新时期,都离不开宪政,都要进行改革,这也是符合法律逻辑的——宪法是根本大法。因此赞同漆老师观点,这一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重大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宪政的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既然研究宪政,又是部门法,还是多考虑些实际问题,并且将两者联系起来。一是把经济法的某些重要原则写进宪法,比如经济民主、竞争等要写入宪法条款,并要有操作性。二是法要讲操作性的,否则讲来无益。具体的制度要和宪政联系起来,比如财税制度。

最后要研究管理体制、权限的划分。参与到实践中就会发现,改革受到太多的部门的阻碍。此外,经济法如何在诉讼制度上创新。在司法不够独立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宪政落到实处。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齐建辉(西北师范大学):经济法总论分论都要解决一个问题,确认和规范国家调节过程中的道德判断和技术论证之间的矛盾。总论的伦理学和概念性判断多,而技术论证不足;分论的技术论证多而忽视了经济法的伦理性基础,迷失了道德判断。经济法视野下的国家干预不管市场规制还是宏观调控,其目的都是弥补、修正市场失灵,而不是代替市场。分论的具体规则和民商法具体规则区别不明显,比如税法一味的设置新规则,却不突出宏观调控的精神。经济法立法阶段的价值和伦理判断应和具体技术论证相结合,但目前的学术研究和制度规范都做得不够。两者应该结合起来。

刘水林(上海财经大学):上课时总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总论要讲哪些问题。主体制度总论没办法讲,因为无法和其他部门法相区别。人、企业和政府这些概念,民商法、行政法

都有。但事实上,不同法律的不同观念对人的假定不同。民商法所假定的是抽象的人,而经济法则将人置于关系中,赋予某种角色。例如竞争法,就是将主体同结构关系相联系,一个主体的破坏性越大,影响就越大,则社会赋予其责任也越大。又如消费者保护领域,经营者在交易关系中越强大,社会责任就大。从这个意义上,法保护的是交易本身,而不是消费者。美国金融改革方案也是如此,不是从个体出发。不同法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同,保护的主体就不同。如宏观调控,其调控的是结构关系,而不是调控部门和被调控个人与企业的关系。税收征缴影响的是不同产业,而不是影响中央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法应该着眼于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而不是个人如何更好的生存。在经济法的观念下,违法行为的危害与其他法不同,从而使经济法呈现出以规制为导向,而不是事后责任为导向的特点。

王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理论层面,法学可分为法哲学、法理学和实在法学,经济法也可以根据这一视角分类。本人提交的论文从经济法基本范畴出发,探究法律评价的模糊化问题。法律评价的模糊化并不认定涉案者的行为合法,也不认定为违法,其突破了传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二元评价机制。对此,我国《反垄断法》第45条规定的经营者承诺制度就是如此,国外也有很多类似制度。为何要在法律实施中作出模糊性评价,规则怀疑论和事实怀疑论的推论都无法解释。从国外反垄断接受承诺制度的实践考察,法律评价模糊化主要是出于效率和执法成本的考虑。不过,法律评价模糊化有其边界,不能滥用,并且应与确定性法律评价保持平衡。应指出,法律模糊化体现了执法民主,它使得涉案人可以积极参与到案件处理过程中。

焦海涛(安徽大学):与传统经济法多采用限禁性调整模式相比,现代经济法越来越多地采用了鼓励或提倡性方式来调整经济行为,以防止矛盾产生或者缓解矛盾。这类经济法规范可称为促进型经济法。推进促进型经济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传统经济法存在执法困境。因为执法资源有限,导致选择性执法产生;被监管者的抵抗,使得处罚无效。对此,可以采用促进型经济法的方式,让被监管者参与到执法过程中;二是基于对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的克服。信息不对称存在于执法者和被执法者之间,不确定是指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发生矛盾,两者会导致传统执法中出现很多问题,但促进型经济法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陈婉玲(华东政法大学):时间关系,简要提出几个观点。

第一点,经济法主体如何定位,涉及到经济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的界定,必须冷静反思。实际上经济法调整的是市场交易、市场结构等范畴中强弱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非传统认为的是规制与被规制、调控与被调控关系,经济法通过制度安排使这种强弱关系趋于协调、平衡,不应把经济法法律关系的主体过度地锁定政府一方。

第二点,关于国家调节权,我认为,政府经济调节权并非全部都是行政权。经济调节首先是国家的一种权力,它因行使的部门不同可以进行分解。随着社会进步,许多经济调节权并非由政府来行使,由非政府组织行使的经济调节权就不是行政权的表现。

第三点是关于政府经济调节失误的法律责任问题,本人认为可以引入行为罚的责任形式。说到政府调节失误的法律责任承担,有诸多阻却因子,首先,人们往往想到国家赔偿方式,但因其动用纳税人税款,损耗国家财力,局限性很多;其实是失误后采取问责制,但问责制大多追究个人责任,制度不成熟;另外把政府法律责任注意力集中在经济赔偿上也导致政府抽象调节行为不可诉的困境,从理论上看,法律责任可分为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非

财产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对政府责任引入行为罚,以法律形式敦促政府“主动作为”,比如要求政府对其失误行为进行纠正、重做、恢复原状等,是否可以更有效解决政府行为失误的责任承担问题。

评议人赵红梅(中国政法大学):感谢大会给我这个做评议人的机会。对漆多俊教授的发言我不加以评议,有关漆老师的观点我回去后要进一步领会、好好消化,现在我还没资格评议,刚才周林彬教授的发言实际已经评议、回应了漆老师的观点。孙效敏教授要求我们务实不务虚,要理清经济法内部逻辑结构,这些观点我都非常赞同。他的发言中还有一些火花,如只有合法拆迁与非法拆迁的区分而没有公益性拆迁与非公益性拆迁,值得大家关注。齐建辉教授的一些观点我也非常赞成,比如他主张总论确认国家干预的道德评价与分论确认国家干预的技术论证应该协调。我也发现:现在我们的一些经济法教材,分论部分将消费者自力救济和经营者违约责任都写进去了,显然写如此教材的人还没有把老先生们提出的国家干预理论理解透。

我重点讲自己的三个观点:第一,国外经济法现状。通过对德、意、法、日、荷等多国经济法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我发现这些国家的通说是认为作为公私法交叉融合的经济法为多法律部门的综合,而并非独立法律门类。所以对我国“经济法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经济法学通说应持怀疑态度。第二,中国经济法反思。我国一些经济法学者对民法、行政法存在严重误解,将传统民商法和行政法作为与经济法比较的对象,而将现当代民商法和行政法拼合在一起贴上经济法的标签,这怎么能使人认同经济法理论呢?人家民商法和行政法就只能传统而不能现代化吗?人家一旦现代化就变成经济法了吗?。第三,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本立足点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是很有问题的。藉此只能使经济法沦为多法律部门的综合,而并非独立法律门类,因为实现社会公共利恰恰需要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及各诉讼法的全面协同作用。基于以上三点,我进一步提出中国经济法今后的研究进路:或者实事求是地承认经济法为多法律部门的综合,或者真正建构出超越现当代民商法和行政法理论的第三法域理论进而将经济法归属其中,但第三法域理论不能像现在这样仅仅是一个现当代民商法和行政法理论的拼盘,它需要本质创新。

评议人薛克鹏(中国政法大学):刘水林教授首先认为当前经济法总论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解决,例如关于经济法主体在教学中应该讲什么,还不是很清楚。虽然经济法制度中都有主体,但在总论中却很难界定。其次,他看了赵红梅教授的书后,认为经济法中的应当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民法中离群索居的人。刘教授在发言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社会整体主义立场,认为经济法不是保护个体,而是社会整体。最后,他提出目前在经济法研究中,学者们为了评职称需要,往往将精力集中在比较容易发表论文的具体制度上,如反垄断法。所以,我们希望那些已经评了教授的学者,应当适当向经济法的一些难点特别是总论研究投入一定的精力。

王炳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经济法学体系的一种新的观点,他认为经济法学可以分为经济法哲学、经济法理学、经济法实在法。这是一个新的视角,对经济法学科体系的建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焦海涛博士在发言中提出了促进型经济法的问题,他从有限资源、信息不对称和执法中容易遭到被执法者反抗等角度,分析了传统经济法采用限制、禁止等调整方式的缺陷,从而提出用促进型经济法的方法来弥补传统经济法的不足。焦海涛博士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思考

传统经济法调整方法的不足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跳出单一的靠强制力手段来实现经济法功能的传统思维。

陈婉玲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政府的经济调节权并非行政行为,不是行政法的范围,而是经济法的调整范围。陈教授所提到的问题是关于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关系问题。她特别提出了关于政府在经济调节如果存在失误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大规模救市之后一个急需从法律上急需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关于经济法总论的又一个命题——经济法责任问题。陈婉玲教授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详细内容可以看看她提交给大会的论文。

总之,各位发言人都紧扣本次大会议题,围绕经济法基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许多观点作为点评人可能还没有领会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对上述观点进行整理和消化。谢谢!

第二阶段(10月30日16:20—17:50)

主持人:刘大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孟庆瑜(河北大学)

评议人:冯果(武汉大学)

倪斐(南京师范大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领域有一种新的经济管理主体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遍出现,有人称之为独立规制机构、独立管制机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我国官方文件(包括党的十六大报告和近两年国务院的工作报告)以及新建监管机构的名称都采用了“监管”的称谓,所以我们主张采用“独立监管机构”的名称。独立监管机构同时具备准立法权、准司法权和执法权。按照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观点,三权应当分立制衡,才符合民主宪政发展的趋势。那么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监管主体,具有权力合一性的独立监管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是否符合民主法治发展的潮流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为此,我们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现其中容易被忽视的是:国家消亡是政治国家的消亡,整个社会的管理机构没有消亡,这个社会权力机构所行使的权力具有合一性,在组织形式上实行委员会制。从中西方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看,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权力机构预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到本世纪已有一百多个主要国家建立了独立监管机构。监管领域也从金融领域、电信和电力领域扩展到竞争政策、食品安全、药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独立监管机构具有独立性、权力合一性、委员会制和合议制等基本特征。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开始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统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大量的经济管理职能交由诸如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的监管机构行使。

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主体,独立监管机构对原有经济法主体理论带来哪些更新呢?一般认为,经济法具有经济性、政策性和社会公共性,这些基本特征反映在经济法权力主体上,要求权力主体具有专业性、权力合一性和公益代表性。将独立监管机构纳入经济法主体体系中,会带来三个方面的理论更新:一是回答了经济法是规范国家干预之法还是规范政府干预之法。国家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具有权力的合一性和公益代表性。但是以国家作为经济法权力主体,在专业性体现的不明显,应该主要指国家的经济调节机构,而经济调节主体不能等同于政府。政府可以说是重要的经济法的权力主体之一,但是除了政府以外,还有陈婉玲老师

讲到的非政府机构,在我们的文章中主要指独立监管机构,比如说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因此,我们认为将经济法界定为规范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更准确。第二个更新是区分了作为经济法主体的政府和作为行政法主体的政府。独立监管机构既可能政府体制之外,也有政府体制内的,例如韩国的金融监督委员会。这类独立监管机构的大量存在,使得政府的经济管理机关的管理职能、组织模式和决策方式上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以至于不能为一般的行政管理行为所涵盖,这点可以区别于作为行政法主体的政府。第三个更新是独立监管机构比社会中间层更适合作为经济法独立的权力主体类型。许多学者认为社会中间层也行使着经济管理职能,并以“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主体”为核心构建主体模式。相比较独立监管机构而言,社会中间层在权力合法性和公益代表性上存在缺陷。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框架下,以“政府——独立监管机构——市场主体”为核心,可以构建一个兼具现实性和动态性的经济法主体模型,这一模型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在经济管理上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执法权不断向独立监管机构转移;二是独立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之间在市场监管过程中的互动。我们最后的主张是要“认真对待独立监管机构”,这可能对于论证经济法的民主性及其独立法律部门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谢谢!

王秉春(黑龙江大学):我谈一下我个人对经济法的理解。我认为经济法是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法律,因此它是“管理法”。对于张守文教授提出的经济法应当是“促进法”,我也是举双手赞成的。同时我认为经济法还要将经济创新理论和经济改革成果应用于其中,这样才能做到经济法的“与时俱进”,因此,经济法也是“应用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法要成为“富民法”。

杨紫烜教授在年会主题发言中也提到了,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广大公众的收入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不成正比。因此,针对当前“国富而民不富”的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探索一个问题,就是经济法怎么样能够成为“富民法”。

我建议我国应当制定“公众投资法”。制定公众投资法的宗旨在于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达成公共投资领域“国民共建”的局面,进而改变当前公共投资领域国家投资“一枝独秀”的现状,最终创建公共投资领域“百花齐放”的格局。

“公众投资法”的三个基本原则是:集富于民,用富于民,最终是还富于民。“公众投资法”的指导思想是:推动经济参与,发扬经济民主,促进经济和谐,最终实现经济共同发展。“公众投资法”的内容: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停车场等有稳定回报的建设工程等。“公众投资法”的投资回报手段包括:投资股权化,投资证券化,投资债权化等。“公众投资法”的结果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的想法。不一定成熟。但是,湖南的伟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发展,必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还要加上一句,那就是还要“自由其思想”。这也算是我对本届年会主题的一个回应吧。

主持人孟庆瑜:我再次修正规则,每人发言5分钟左右,10分钟必须停止。

张士元(北方工业大学):今天是10月30日,距离“十一五”规划还有两个月,我们

的会议没有提到这个议题,建讨论议。经济法学界的现状可以概括为25字:深化的共识、多彩的个性、团结的队伍、艰辛的征途、壮阔的未来。前三者是总结过去,后两者是规划“十二五”。是否请会长会议予以考虑增加这个议题。我认为这五个方面都有文章可写,我现在只讲第三点,即团结的队伍。我认为我们经济法的队伍是团结的,有团结才能有和谐,团结是和谐的重要条件。据我对经济法领导机构的观察,没有反对党,没有影子内阁,也没有另立中央的土壤。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不同声音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团结的。第二,对外部的团结。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宏观调控背景下热点法律问题论坛。这虽然是典型的经济法议题,但却是经济法学家和民商法学家齐聚一堂。这个局面多年来不多见。会上汇集了经济法学界、民商法学界和行政法学界各个领域的学者,作为会议的参加者和见证人我感慨万千。在同天召开的北京市经济法学年会上还增补了两位商法学的学者,这证明了我们的队伍是团结的。这体现了包容,一是内部不同流派观点要包容。二是对相关学科和相关法律部门的研究应该吸纳包容。

邢会强(中央财经大学):我注意到李友根、史际春、张守文教授等都提到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政策的外延非常广,我将国务院及其部门的行政法规、规章、决定称为“政策”,政策永远应该屈从于法律。政府政策多如牛毛,但法律却寥若星辰。我国的大部分法律是非常空洞化,法律形成的空洞需要政策来弥补,但政策的灵活性恰恰是其弊端,因为它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政策由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机关都是首长负责制,民意基础差。但法律的制定过程要体现多数决的原则,它是民主的象征。法律才是社会运行的主导,所以我们应该恢复法律至上。总之一句话,政策与法不是并行的,是有主次的,法律是主,政策是从。

李友根(南京大学):接着邢博士的话题讲,我的论文从26000字压缩到6000字,主要是关于经济法的政策性。随着司法能动性的提出,政策在司法中越来越多地适用,已经引起担忧。我基于这个切入点,来考量这么多年法院在实际司法中是怎样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凡是包含政策二字的判例,我都加以搜罗。经过简单整理,发现这些政策由各个主体提出,包括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策问题是否可诉;二是政策变化是否引起当事人利益变更。至于什么是政策,我认为是把法律规范当政策来概括了。宏大政策不应该对法律裁判进行干涉,这有助于把握司法裁判权如何运用政策。

陈乃新(湘潭大学):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中既有管理主体又有经营主体。我们研究经济法不应该只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主要是经济学问题;因为政府是主体,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法学主要应研究市场经济中政府(管理主体)与企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问题。为了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要维护社会整体的增量利益;而民法商法主要维护社会个体存量利益,不如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增量利益而对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有更重要的保障作用。第二,我国现有的经济法理论,已经为经济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这一法律体系的七大法律部门之一,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些理论主要还停留于对经济法的形式特征的描述(如认为经济法调整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协调经济运行、国家平衡协调经济、国家调节经济、国家管理经济和国家调制经济的关系等,但对这些关系的描述尚未从根本上与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与行政法调整的行政管理关系(本质上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财产关系的一种管理关系,它是财产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做出本质区别。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包括上述经济法学者所描述的那些关系)本质上是劳动力所有制关系,它与民法、行政法等归根结底调整财产所有制关系不同。我们研究经济法只有把这种上层建筑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于财产所有制的劳动力所有制)找出来,这才能使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相区别,才能使经济法持续存在和发展,经济法若找不到自己经济基础,它在形式上轰轰烈烈,也只能是一时的事情,逃不脱烟消云散的命运。第三,目前经济法学还应着重研究自己的主体理论,权利理论和行为后果理论(含责任理论)等,如经济法主体,应从权利人的角度来加以确定,经济法主体皆为劳动力权人,包括政府作为市场管理者,它的干预、调控、协调、调节等等,只能对企业等一切市场经营者起到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可普遍可持续地获得增量利益,也即能够达到社会整体可持续的增量利益的,政府才有这种权利,其权利边界也在这里,政府也才可以分享与市场经营者的合作成果(社会整体可持续的增量利益)。在找到经济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劳动力所有制),同时展开符合法学研究范式构建经济法的主体、权利和行为后果理论,我们才能为经济法的发展做出贡献。

朱国华(同济大学):我主要谈三个想法。首先,经济法的研究不可能回避根本性问题。不研究宪政这一根本性问题,经济法就没有方向。我们思考宪政经济法的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及当下世界和中国情况来定位,而不仅是用西方法治里的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来定义我们的宪政。后者的思路是不妥当的。从世界范围定义宪政经济法,我们很容易看到现实经济法的发展道路。我们宜要回到经济法的责任里,对人性进行探讨。也就是说,要关注宪政经济法及其价值层面的问题。第二,从知识层面来看,有很多养料可以为经济法所利用。例如,如何将现实文本进行归纳,然后来证实或证伪我们的理论。第三,要将价值层面和知识层面相结合。例如,欧美行业协会运行达成行业目的的做法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蒋悟真(江西财经大学):结合今天的主题,我想谈一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与民主政治问题。宪政离我们还比较远,经济法得不到有效实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维护和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基础,因此,民主宪政的有效实现是每一公民生活幸福之保障。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不能否认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转型期出现的各类突出的社会矛盾,“后发劣势”如何真正的避免,使之成为后发优势,在这一点上,湖南人杨小凯先生晚年提出的宪政建设思路值得研究。

其次,关于经济法总论研究,大家都认为很重要,我想在这里提议我们必须重视、善待总论研究。最近,我考察了几年来13种主流法学刊物刊发的经济法论文有600多篇,但有关总论的文章却不到10%,而国家社科基金以及教育部和司法部课题立项中,以总论研究作为选题内容的通过率非常小。另外,现在许多青年学者转向分论研究,不仅项目研究甚至博士论文选题也都趋向于分论。不是说分论研究不重要,我只是感觉最近十年来,总论研究在理论上仍无明显突破,一些基本范畴仍有待深入研究,这是总论研究的基础。

齐晓琨(南京大学):从民法与经济法之间的相互蚕食和侵犯出发,经济法到底研究什么需要澄清?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意思自治,但无限制的意思自治会导致实质的非正义和不公平,因此需要公权力对意思自治进行某种限制,但限制是例外。而在一个系统中,原则和例外是相对的,而且可能相互转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某些原本属于民法调整的领域,存在一些领域,由于公权力的不断扩大,限制已经成为这一领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原则,而意思自治反而成为例外。这就是今天经济法的实质。思考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国家的管制和调控,这是这一领域的原则。由此出发,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什么领域我们国家应该进行调控和管制,强度和手段要达到怎样的程度,从而不伤及民法的基本的意思自治。

评议人冯果:第一,关于总论讨论的特点,面广、内容多,形散却神聚。本节讨论内容就包括经济法主题、法与政策的关系、以及经济法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等,尽管内容很多,但却集中反映了经济法理论的新的思考,反映出学者队经济法学科发展的高度关切。第二,在很多问题上有共识,认同度很高,如关于经济法学理论上已有成就等,当然也反映出在不少问题上,如法和政策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等,分歧也比较明显,这是很正常的学术争鸣。第三,本节讨论既有宏大话题,也有知识素材。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具有多样的特点,既有实证方法,也有价值分析,反映出经济法学的日臻成熟。不过,多少也有些遗憾,表现在有些问题没展开,如本次年会的主题经济法民主和宪政关系到底如何?在本节讨论中没有得到深化。

如何正确地对待总论的研究?我认为,善待总论没错,目前总论研究暂时处于一个较为沉寂的状况,我认为大可不必为此担忧。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必然会经过一个“热——冷——热”的过程。即在学科初创阶段,大家围绕学科定位、学科属性、体系构成等展开讨论,是必要的,但当学科体系创建之后,自然应将主要精力转向具体制度和问题的研究上,因为没有具体制度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当我们的制度有了足够的材料支撑之后,就需要在具体的制度中进一步总结和提炼规律,发展学科理论,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否则我们的学科也将难以持续发展。换句话讲,经济法学科理论研究也必然会呈现出一个U字型的发展,我对经济法未来充满希望!

评议人刘大洪:本阶段讨论总体上精彩纷呈,这是经济法学界“圈内”的精彩与繁荣。事实上,经济法的理念也在经济法学界“圈外”逐渐深入人心。从改革开放初期更多地体现民商法理念,注重机会均等,形式公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到更多地体现经济法理念,注重协调发展,实质公平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推崇,以至最近反对一家独享、赢家通吃的“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经济法的理念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深入到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我们有理由坚信,经济法的明天会更好!

第二组市场规制法

第一阶段(10月30日14:30—16:00)

主持人:徐士英(华东政法大学)、王健(浙江理工大学)

评议人:张瑞萍(北京交通大学)、方小敏(南京大学)

主持人徐士英:本场小组研讨现在开始。本场主持人是我与王健。每一个人的发言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大家抓紧时间亮观点。我们的讨论应该很热烈和有收获的。

主持人王健:发言控制在10分钟,发言前先自报家门,以利会议记录。

黄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我就来作一个信息的沟通吧。现在我们反垄断法已经实施两年多,法院的案件公布的有10个;商务部经营者集中的案件有150多个,其中1个是被禁止,其它是附条件的许可,公布在网上了;对于卡特尔案件、行政垄断的案件,公布的案件几乎没有。但据了解,工商局和发改委也在调查一些案件。关于卡特尔,媒体发现的有很多,有几个影响较大,比如绿豆案件,广西米粉案件,但实际上处罚的依据是《价格法》。

《反垄断法》比较原则、抽象。为增强其可操作性,现在三个执法部门以及反垄断法委员会,都在制定指南和规章,最多的是有关并购和集中的规章。现在我们正在研究的快速审查机制,案件很多,因为按普通程序,资源与人力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国外对于明显不会影响竞争的,可以采取特别的程序,加快审查,我们现在也在做这个。现在国务院在制作反垄断法知识读本,对于学者来说很简单,对社会来说很重要,对30年来的竞争状况,包括立法状况的评价非常重要。国务院今年年底要进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也是一件大事。还有一些实际的问题,如公用事业的限制竞争的问题,一般发生在县和地市级,反垄断的执法是国家执法,对于这类案件的查处就出现了问题。再有就是增加新的条款,比如滥用优势地位的情况,反垄断法说的是滥用支配地位,显然不包括优势地位。对于滥用优势地位的行为是否属于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这与反垄断法规定的市场支配地位不同,这个问题当时讨论过,但是最终没有解决。我们是否应当借鉴德国等其他国家,引入对市场优势地位的规制,需要我们思考。

另一个是行政权力的界限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行政主导的行政执法,与其他成文法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看到一些滥用行政权力进行执法,如果没有正当行使的话,对私权是一种挑战。不光是制定一个法律,更重要的是执法,这样才能保障实体权利。比如《反垄断法》在其它国家也是行政主导,执法程序包括它出台的指南、处罚的行为,比法院的详细。为什么这样?这实际上是保障它的实体权利以及公正性问题。因此,学界应当关注理论与立法、实践的结合。

许光耀(南开大学):我国反垄断法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可能应当加强一下判例研究。这是借鉴他人经验的很好渠道,同时,就我本人的成长来看,这种研究可以更多地触及反垄断法的本质层面,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反垄断法的原理、分析方法与精神内核。就我国研究现状来看,关于立法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积累,而关于判例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这很可能并不需要特别大的工作量,就我们所接触的各种信息来看,需要重点研究的美国判例无非就是两三百个;我拜托一位欧盟学者帮助我圈定一些欧盟的经典判例,她为了选择了近五十个,说不能再减少了;再加上这两年出现的新判例,欧盟的重点判例也无非就是五六十个。每个判例涉及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我国反垄断执法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学界与执法界相互影响的重要桥梁。虽然我国的反垄断案件为数尚少,但也已经需要进行整理和理论提升。比如可品可乐与汇源果合汁合并案,商务部的处理应当是正确的,但没有具体说明其理由,而在我看来这理由本来是很容易说清的,如果说清楚既能够增强其判决的说服力,又可以增进反垄断法理论研究的深度。既然执法机构没有做,那么就应该由学界来补充,为其提供理论说明。这样可以把反垄断法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更密切地结合起来。

王先林(上海交通大学):借这个机会,我简要谈几点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不确定性,特别是相对于那些作深度调整的专门法(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而言。这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性质上的演变和保护主体的多元化是直接相关的。这体现和要求法律调整范围的扩展,包括主体范围的扩展和行为范围的扩展。前者主要涉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主体和受害者范围的扩大,并且不要求他们相互之间具有严格的竞争关系;后者主要涉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不以法律明确列举的为限,一般通过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弹性的一般条款使得法律调整的范围具有开放性。以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范围扩展的现实和趋势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明显的不足。该法第二条第一款和第二款所体现的该法的主体范围和行为范围并没有反映出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发展趋势和

特点,因此需要在我国即将进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中加以完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和受害者都不要局限于“经营者”的范围,并且淡化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人与受害者之间的竞争关系。鉴于我国现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封闭性问题,在修订该法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确立起真正的一般条款。这要从几个方面配套进行。

刘继峰(中国政法大学):政法大学有一个案件,政法大学与一些书店被认为商业贿赂。在召开专家论证会时有学者明确指出:中国政法大学不是经营者,所以不构成商业贿赂。我个人一直认为,不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是反垄断法中的“经营者”的解释是非常不好的。这两个法律都不是主体立法,而是行为立法。也可能在交易过程中,所有的主体都要发生交易,如果这样去理解,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经营者放在其中会产生误读。我认为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值不值得放入其中,值得考虑。

中国反垄断法执行中的挑战及现在的问题,执行效率的好与坏在于现有的版本的规定清晰与否。一个是正本的问题,一个是副本上的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对正本有没有很好地解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垄断协议的概念,放的位置不当,内涵的概括不清楚。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我们对于欧美的研究不够,对于转型国家的研究不够,但恰恰是转型国家对我们更有价值。

吕明瑜(郑州大学):我有一些困惑,比如我们这次《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是不是还有一些新的典型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比如知识产权领域中的行为是否可归为传统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光是针对侵权人造成了所谓知识产权侵权,而且损害了相关人的利益。还有同类的恶意诉讼(知识产权),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实质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像这样一种行为,不正当竞争能不能规制,我也困惑。能不能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对知识产权兜底的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知识产权的功能是不是能再扩大,或者延伸?

李胜利(安徽大学):首先赞同前面两位老师的观点。前面王先林老师讲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经营者概念的修订,司法实践中已经对经营者进行了非常宽泛的解释,把作者、医院、事业单位等理解为法律中的“经营者”,例如湖南王跃文案,这是一种扩大的解释,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是需要在修法时进行完善。如同王老师前面所言,竞争关系存在淡化趋势,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有体现。前面吕明瑜老师提出的集中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必要在修法时予以注意,更重要的是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千变万化,完全包括是不现实的。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是要回到反不正当的第二条一般条款的设定。我还有一个问题:我在查资料时,只查到2006年工商总局的修订稿,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正案现在是进行到哪一步了?

罗晋京(中国政法大学):我主要讲消费者保护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消费者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从毒奶粉、毒大米到地沟油,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基本权益都没有得到保护,甚至连生命健康权都没有得到法律的很好保护。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消费者保护法的完善与民主法治的完善是相关的,但我们经济法学科反而对它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这次提交论文的情况来看,在入选论文集的两百多篇的论文中仅有6篇涉及消费者保护,只占2%左右。从学科研究的角度分析,对消法的研究也主要以民商法学者为主,主要从侵权责任的角度进行研究。其实,经济法学可以从消费政策、消费者保护政策方面等方面加强研究。另外,从经济

政策的角度,无论是竞争政策还是产业政策,它反映的是经营者主权,应该是经营者导向。而消费者保护政策才是消费者导向的,说实在,我们对于消费政策、消费者保护政策研究的不多。就举一个小小的案例,现在我们的房价很高,老是调控不下来,什么原因?如果承认房地产是一个市场,应有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三个主体。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是一致的,政府跟经营者是混同,剩下我们作为消费者都成为“房奴”,消费者的地位是可悲的。产生纠纷后,买房者无论是找政府还是去法院解决都是成本巨大,一般消费者无法承受。如果多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房地产市场效果会有很大不同。我呼吁经济法学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给予更多的关注。

王玉辉(郑州大学):这里我回应一下黄勇教授提出的反垄断法程序公正的问题。我非常赞成黄勇教授提出的程序公正是保障反垄断法执法结果公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国反垄断法现今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在研究卡特尔规制的过程中也发现,国外非常重视反垄断法的程序保障机制建设,从这些国家程序规定条文的数量就可以看出,程序规则在反垄断执法中的重要地位。以日本为例,其《禁止垄断法》中有26条程序规定,另外,日本还专门颁布了《公正交易委员会审查程序规则》(34条)和《审判程序规则》(82条),共计140多条程序规定。这些充分显示了国外注重程序立法及反垄断法程序保障机制在执法体制中的重用作用。程序规则是确保实体公正的核心,是规范执法机构公权力正当行使、保障市场主体私权利受审查的正当性基础。对于反垄断法程序问题,我谈两个观点:一个是国内学者谈到的准司法程序问题。这里需要理清一个认识,国外的准司法程序有一个前提和核心性基础,就是国外反垄断法执法机构都享有准司法权限,准司法权限是建立准司法程序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执法机构不享有准司法权限,因此不易简单照搬国外的准司法程序。二是反垄断法正当程序的构建。在我国虽然不易建立准司法程序,但我国可以建立规范行政处罚的正当程序。正当程序的构建需要两个核心性保障机制:审判者中立地位的确保与被审人防御权的维护。其中,审判者中立地位可以通过诉审分离机制、审判者独立性和中立性保障制度予以实现。被审人防御权的维护则可以通过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先例拘束原则及被审人辩护权的保障予以实现,这样,就从根本上防止了对被审人造成程序上突袭,保障了其程序利益,从而也使公权力行使具有正当性基础。

谭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关于市场规制法中经营者的认定问题,我从税法的角度比较一下。在税法中,只要从事了货物销售或提供了相关劳务,当事人就是纳税人,就得交税,不管你是企业、事业单位、个人或者其他什么组织。同样,在市场规制法中,只要是相关经营行为的主体,就是经营者,就享有或承担相关的权利或义务。应从行为来看,这是比较明确的。第二个,在反垄断法规制过程中,涉及到市场或行业份额问题,这个数据来自哪里。刚才许老师讲到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一案,双方所占市场份额的问题,数据是从哪里来呢?国家统计部门有一套报表体系,但国家统计局未必没有这个数据,因为其统计不一定细到这个程度,而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却要求更细的数据。行业协会或专家调研报告的数据能不能用?如何用?有没有规则?因为里面的弹性很大,数据定性定量的标准很难把握。

评议人张瑞萍:感谢会议组委会给我评议的机会,也感谢会议主持。我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以上共有9位代表发言,主要集中在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两个领域。

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在修订中,黄勇教授一直参与其中,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非常详尽地给我们介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情况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关于相对优势地位滥用问题,反垄断法与反不

正当竞争法对此应该如何协调。我认为两者之间确实需要协调,反垄断法只应规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的滥用,而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行为应该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加以规定。

王先林教授说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的论文数量太少了。数量少往往是精品。王教授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有很深的研究。他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体、行为以及竞争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则的完善问题,指出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性质是在从私法向公法转换。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个私法,是侵权法的一个延伸,主要是对经营者予以保护。但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保护经营者,也保护消费者,越来越体现出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比如对虚假广告的规制、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实际上都是在关注消费者的利益,从这一角度上理解,会发生反不正当竞争法主体的扩大包括受害者、行为的扩大等,这些变化都应是自然的。

关于程序公正问题,我注意到黄勇教授谈到了公权力介入到私权利的问题。如果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那么,公权力的行使不仅仅是对私权的限制,更是从整体上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在行使国家的权力。

刘教授详细地从逻辑、表述和结构等方面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反垄断法存在的问题。但我不太同意他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行为法的观点。我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法,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制,还需要从主体上加以认定。法律首先需要从适用主体上加以界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应是一个主体法与行为法相互协调的法律。

许光耀教授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者,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我们提供了一本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我指的是他翻译的“联邦反托拉斯政策”一书)。他以汇源为例分析了商务部裁决中存在的缺陷,以引起大家对判例法的关注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说这些。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谢谢!

评议人方晓敏:谈两点体会。一是谈一个反垄断法在民主法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要分两类国家来对待。第一类国家是竞争法作为本土产物的国家,如美国、德国。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本土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民意强烈要求,甚至以游行示威的方式,反垄断法是民意的产物。从产生和后来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竞争法在民主法治建设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二类国家,竞争法是舶来品。这样的国家很多。如欧洲、亚洲、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这些国家,非常突出的就是,竞争法在这些国家的影响是多样化的。反垄断法在德国取得了经济宪法的地位,但是其它国家就不是这样的。竞争法成为宪章,是因为其普世价值,而目前中国反垄断法有很多除外适用。我想,让反垄断法成为经济宪法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第二个讲反垄断法实施问题,私人实施的问题。我想说的就是,反垄断法在我国还是行政执法主导模式,行政实施这一块的研究很少。就是行政权力去干预市场竞争时,要进行限制。

第二阶段(10月30日16:20—17:50)

主持人:黄勇(对外经贸大学)、王肃元(兰州商学院)

评议人:王先林(上海交通大学)、齐虹丽(昆明理工大学)

主持人黄勇:感谢大会安排我做本阶段主持人,另一位主持人是王肃元。此外还有王先林、齐虹丽两位评议人。

主持人王肃元:每位发言7分钟左右,以使尽可能多的学者发言。

徐士英(华东政法大学):史际春老师谈了竞争政策问题,我这次提供的论文也是“中国竞争政策目标的选择”。

原来大多研究竞争法的,事实上竞争政策的范围要比竞争法广泛的多,包括廉租房的实施、垄断行业的改革、政府法律法规的竞争法审查等,以及竞争推进和竞争文化的建设。竞争政策它是要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经济结构,其他经济政策的。竞争政策要全面影响整个国家的法治进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对竞争政策进行研究。我迫切希望竞争法专家关注中国竞争政策的研究。

我们所讨论的经济法,应该都可以从宪法的角度加以考虑。从经济法最早的产生就可以看出,维护因市场失败而受到损害的经济民主和经济自由,本身就是经济法追求的目标。尤其是竞争法律,是倡导经济民主极为典型的法律制度。一个国家的宪法行政法是规定权力正当行使的,但权力如何行使却不仅仅是行政层面上,在经济、市场这一层面上也逐渐显现出来。使得权力的行使和限制权力滥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市场竞争的结果会形成市场中的经济权力,即占有优势地位的经营者可能对其他经营者实施支配性的经济权力,原本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自由竞争,是权利对权利的交换,贯彻的是平等、自愿的原则。但是产生了垄断势力的经营者之后,就产生了一种经济权力,它可能对其他民事权利进行控制与支配,市场中发生了不平等的交易和竞争。从权利演变成了权力,经济权力遏制了经济民主和经济自由,影响力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需要对其进行限制,运用行政权力进行遏制,国家干预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应运而生的。

现代市场经济中,影响市场运行的权力有两种,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从规制政府的权力来讲,由行政法承担,政治民主从宪法行政法的角度进行控权,而规制经济权力,就是经济法所的任务。经济宪法的目的是维护经济民主,在市场中限制经济权力的滥用。要对经济权力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控制。因此,经济法与行政法和美少妇不同,既不是调整平等权利之间关系,也不是调整行政权力之间关系,是不是可以说是调整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呢,消除市场经济中经济权力对经济权利的支配,恢复已经失衡的权利关系。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对经济权利我们希望它壮大发展,但又不希望它演变成支配性的权力。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角度来说,也是在调整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民法是权利本位,经济法是不是可以归结为以权利与权力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法律门类呢?

赵红梅(中国政法大学):我提交的论文的题目是《美、德新型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重要启示》。首先一些经济法学者把惩罚性赔偿责任作为经济法特色责任制度,现代的民法学者大也都认同惩罚性赔偿,这样就成了惩罚性赔偿对经济法与民法的学科归属之争。这样的论证意义不大。我们一些经济法学者就此论证的视角是,它是一种激励性的奖赏,以此作为经济法责任的立足点,我本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主观利己,客观利公从来就是私法的特征,

私法完全具有这个功能。我坚持认为这是私法社会化属性的责任。理由是:首先,王海为什么要知假买假,买假就是建立一个有指向性的私人侵害关系;其次,原告主张惩罚性赔偿后法院会组织调解,双方可进行退让,这显然表明原告在处分私权,否则是不可能进行让步的。第三,惩罚性赔偿有私害的基础。被告过分的不诚信、恶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害,往往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与一些法律上无法主张的损害是重叠的。如果我们知道这些后再说这不是民法责任,而是经济法责任,我们可能就没有这样大的底气。

美国和德国最近的法律规定有一些新的变化,已经产生一种新型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第一,其基础就是保护消费者和正当竞争者的集体公益——注意不是私害而是集体公害。第二,原告主张的巨额赔偿不归原告,德国上交国库,美国建立消费者保护基金。所以我通过这个研究,发现在国外已经产生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这如果被我国正在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采纳,将非常有利于消费者集体权益保护,此外对经济法独立性的证明也完全是一个杀手锏。

何颖(华东政法大学):我提交大会的论文题为《构建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机构说明义务规则》。在金融放松管制的趋势下,近年来金融市场上诸如误导销售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日益突显出来。以金融机构的不当说明行为为例,至今,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大量文件致力于打击该行为,但是这些监管规范因其固有的缺陷令其效果差强人意。第一,从法律属性上看,监管部门的这些规则为具有公法性质的行政监督规则,只能对消费者提供间接性的保护。第二,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规则为监管者而设计,往往考虑不到消费者对交易信息的真实需求。对此,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金融“大爆炸”以来的教训和制度改革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其一,构建金融机构的说明义务规则体系,必须跳出加强金融监管规范的思维定势。需要从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权益的立法理念切入,通过加强金融机构对消费者的说明义务,即在保证金融商品交易信息的真实准确前提下,特别强调信息的针对性,可理解性和可获得性的要求。其二,有必要借鉴日本《金融商品销售法》《金融商品交易法》等的做法,通过制定统一适用于各类金融交易活动的金融机构说明义务规则并配置以相应的民事责任,从而给予消费者真正有效的法律保护。

刘桂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想接着经济法与民主宪政这一问题来谈论。竞争法作为经济法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限制、监督公共权力特别是政府公共权力的滥用很关键。实际上政府的限制竞争行为远远不只是行政垄断,远远不只是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行政垄断行为。一些政府行为,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从本质上来看,与竞争法的自有公平的基本理论是相违背的。现在很多人认为行政垄断问题不解决,其它的政府权力的不合理使用寄希望于经济法是否是过于理想化了?我认为并不是完全理想化。欧盟、俄罗斯等国家有先例。竞争法在制约政府不合理使用公共权力方面应当能够起到作用。关键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之下,通过何种具体机制来达到这个目的?另一个问题是准司法问题。我们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德国、日本的公平交易委员会和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具体做法,但是他们法律制度的设计的一些核心的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李国海(中南大学):我简单讲一下反垄断法与宪法的关系问题。我个人感觉反垄断法制定出来容易,效果发挥出来需要宪法的支持。宪法需要为反垄断法提供两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市场经济。第二个平台是经济的构成要合理。国有成分过多对于反垄断法的实施来说是个利差。宪法里讲坚持公有制为主,究竟到什么程度?对国计民生这个词的定义也很重要。

反垄断对宪法的促进作用也很大。大家公认的是没有民主就没有宪法,民主是宪法的精神。与宪法联系紧密的是政治民主,这是民主最大的内核。那么一个政治民主是不是天生出现在社会当中呢?我觉得这有一个经济前提。反垄断法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经济民主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走到政治民主,才可能谈宪法、谈宪政。

叶卫平(深圳大学):我讲的话题与前面几位学者提到的民主政治有一定的关系。我发言的题目是《反垄断法实施的文化视角解读》。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已经有两年多了,我认为实施中存在重大的问题:在中国的反垄断行政执法、司法中,在面对行政性垄断,或者国有垄断企业的经济垄断时,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避让”的行动策略。对这种行动策略的理解,不能够简单地将其界定为“行政不作为”、“司法不作为”,而应该看到行为背后的“意义”。这正是文化视角能够给我们提供的“新知”。从反垄断执法权力的配置、垄断行业的传统治理模式、中国中央政府反垄断执法意向的模糊等角度,都可以看到中国反垄断执法机关的执法困境。反垄断执法是与法治建设、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取向等勾连在一起的。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等背景因素来看,与反垄断法有效实施都有一定的背离。我们需要从培育竞争文化等角度多方着力。

钱玉文(常州大学):我谈一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问题。先谈消费者的概念。消费者的概念是消法适用的前提,必须要明确,消费者权与民事权利也有所不同。我提交的论文用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民事权利具有相对性和私人性,而消费者权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消费者弱小分散,在权利的救济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也就会产生“羊群效应”;第二,消费者权的损害还体现在它的“小额多数”的被害人的特点上。因此传统的民事权利救济途径已经很难使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救济。国外建立的一些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可以消除“羊群效应”现象,在《消法》的修改中要构建我国的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消费者权是具有私权属性和公权属性的社会性权利,而公益诉讼是社会性权利获得司法救济的有效途径。

游钰(厦门大学):我提交的论文题目是关于反垄断法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及其规范问题的。执法机关在执法中通常拥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以调查处理违法行为为例,由于执法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执法机构不可能调查所有涉嫌违法的行为,但它可以决定去查A公司,也可以查B公司,可以给予严厉或者宽松的制裁,这就是自由裁量权。在反垄断执法领域,垄断规制的复杂性与反垄断规则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反垄断执法具有很大的弹性,而反垄断执法机构则具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如何在保证执法有效性的同时保护相对人的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论文的出发点。如果出现执法的随意性,不能有效保护相对人利益,反垄断执法将可能失去公信力,影响反垄断法作用的发挥。为了有效规范反垄断执法中自由裁量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在反垄断执法中引入比例原则,有效保护相对人利益;二是出台有关执法准则,实现执法规范化;三是推进执法程序透明化。

盛杰民(北京大学):我觉得做学术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提两个事情:一是经常会听到,在一种经济形态下或者政治形态下,说哪一部法很重要,哪一部法不重要,这是没有必要的。要好好地把学问做好,做一个执着的学者。二是我特别说明,有学者老强调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部门,我们觉得这是完全不用怀疑的,我们今天已经坐在这里了,所以完全不应有这个心态。我们不能自卑,但是也别过头。另一个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反垄断法出台后对他期望很高,但是这几年它发挥的作用可能远远不如侵权法,但要看到它未来的发展。有的时候说民进国退,现在又说国进民退。政治家可以这样说,做学问的没必要这样说。

评议人王先林:刚才这一阶段共有九位老师发言,由于主持人已经一一点评了,并且留下来的时间也有限,我这里不再一一点评,而是总结出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反垄断法与民主政治。反垄断法的意义不仅仅在经济层面,对国家建立民主政治有很大的意义,应该说是为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正当程序。反垄断法主要依靠公共实施,也就是主要行政执法去实施。我国在反垄断执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法律在程序方面写得太少,学术上研究得也很不够,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将来程序的完善很重要,尤其是要重视正当程序的建立和完善,要建立起执法过程中的相互制衡机制,并提高执法透明度。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竞争文化。反垄断法不仅是制度层面的问题,也是文化层面的问题,需要文化土壤。我们没有形成很好的竞争文化,它的实施效果就大打折扣。我们传统的文化讲和谐和,不讲竞争。很多企业搞卡特尔或者其它限制竞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们很多企业谈不上真正的垄断,却公开宣布要进入垄断。很多企业做广告说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这显然是竞争文化的问题,不仅在企业,还在执法机构,都存在这个问题。

评议人齐虹丽:我想民主与反垄断法有着天然的契合。反垄断法是一部弘扬经济民主的法律。但是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政策之法,它的实施行是以行政为主导,为此,竞争政策的目标影响着市场的竞争秩序。从美国反垄断法的发展历程来看,《谢尔曼法》是在经济民法的大潮中诞生的,可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曾一度实施过侧重经济效益的竞争政策,放松对大企业与市场结构的规制。所以说,政府在实施反垄断法中总是会根据一定时期的现实经济需要而在经济民主与经济效益之间作出选择。在现阶段的我国,我认为反垄断法应以民主为主要追求目标,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还印有太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我们的许多国营企业还没能离开国家的特别保护,还有我们的竞争文化等因素,都表明我们的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还不强,甚至有的企业还会拿自己的垄断行为作为炫耀的话题。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多种产业政策,想通过国家这双手来实现经济效益。但是在没有经济民主的情况下,在经济垄断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经济效益的。为此,让我们研究反垄断法的同仁们为我们中国的经济民主而奋斗吧。谢谢大家。

第三组宏观调控法

第一阶段(10月30日14:30—16:00)

主持人:徐孟洲(中国人民大学)、韩灵丽(浙江财经学院)

评议人:卢炯星(厦门大学)、吴勇敏(浙江大学)

主持人徐孟洲:宏观调控法的内容涉及财政法、税法、产业政策与计划规划法、金融调控法等方面。在宏观调控法领域,中国财税法研究会和银行法研究会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但综合研究中国宏观调控法的,只有我们经济法研究会这个平台。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关于宏观调控立法,杨紫烜老师向全国人大提过两次议案,我也是积极的支持者。宏观调控法很重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但是我国宏观调控法还存在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在我国目前有没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宏观调控法》来统帅宏观调控的各项法律制度的问题。大家可以针对宏观调控法中的财税法、中央银行法、产业政策法和规划法等方面进行发言。希望大家抓紧时间,把自己的观点简练的阐述出来。

华国庆教授,请你先发言。

华国庆(安徽大学):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预算民主原则与我国预算法完善》。下面分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探讨预算民主原则的内涵、理论依据及其意义。第二部分对预算民主原则下我国预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我国预算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预算编制缺乏民众的参与;第二,财政支出未完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第三,预算审批流于形式;第四,预算执行随意性过大;第五,预算监督乏力。第三部分讲预算民主原则下我国预算法完善的建议,有五个方面:第一,扩大社会公众对预算的参与;第二,建立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的预算管理体制;第三,建立预算实质审查制度;第四,建立预算听证制度;第五,完善预算监督法律制度。

主持人徐孟洲:好,谢谢。华国庆的发言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

许多奇(上海交通大学):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提交的论文《分税制改革与宪政思考》。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税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合理性。分税制的制定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谈判协商的结果,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收入问题。第二部分我提炼了三个观点:第一个就是从制度层面看,分税制改革缺乏明确的宪法和法律依据;第二个,从价值层面看,缺乏民主基础的分税制改革难以真正承担起保障与促进人权的神圣使命;第三,从实践运行层面看,缺乏制约机制的分税制改革难以做到财政权力运行程序的理性设置。最后一个部分探讨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宪政进路。

主持人徐孟洲:分税制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措施。实行分税制后出现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助长地方保护主义。

主持人韩灵丽:到现在为止,谈的比较多的是如何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现财富向百姓转移的民生问题。目前的情况是中央拿得多,企业拿得多,老百姓和地方政府拿得少;垄断性企业拿的多,普通企业拿得少。从财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说,各个地方政府做法不太一样,有的地方在地方财政上动足脑筋。

徐妍(中国政法大学):我想谈一下关于财产税的问题,这在当今是一个热点问题。我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是《财产税的若干基本问题探析》,主要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运行论的角度对财产税进行了解析。对于本体论,财产税的特点等基本问题在此不进行赘述。主要谈一下价值论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征收财产税,对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财产税具有社会、道德和政治意义上公正性;征收财产税具有效率性;征收财产税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针对每种主张都有反对的声音。总之,赞成和反对征收财产税具有同样好(或坏)的理由。然而,即使财产税没有对财产分配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毕竟还是比没有财产税多一些积极影响。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取消财产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财产税的课征形态日益丰富,课征制度也不断得到变革。我国是否需要开征财产税,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依据路径依赖理论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就是如何征收财产税?这是财产税的运行论。这又包含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谁有权决定征收。要坚持税收法定主义,要处理好法律和政策的关系,即在法定性“变动中的规则”和政策性“规则中的变动”中寻找一个合理的法律限度。第二个问题是,征收依据是什么。对财产进行评估可谓是阿喀琉斯之踵。评估对于财产税的征收至关重要。评估机构的设立、评估依据和方法都是值得讨论的重要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怎样征收。财产税在具体的征收环节中应体现公平原则和实质课税原则、比例

原则。总之,对于我国财产税制的改革,应遵循财产税的基本原理和适用原则,风物长宜放眼量。

主持人徐孟洲:财产税确实是个热点问题。我们谈的大多是财税金融法方面的问题,其他的论题有没有需要发言的?

阳东辉(湖南师范大学):我报告的题目是《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立法完善》。我文章的第一个部分是界定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及其传导机制,主要阐述了金融衍生工具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本人认为,实体经济直接受基础资产价格的影响,而不是受金融衍生产工具价格的影响。但是,金融衍生工具通过影响基础资产价格间接地影响货币资产传导机制。因此,我们必须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这一特性,正确地评价金融衍生工具的利弊,采取切实有效的立法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积极作用。本文第二个部分论述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概括了四点:一是我国没有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或类似法规;二是中国未形成有效的远期合约交易市场;三是期权交易和掉期交易没有统一的规范;四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存在困难,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并纳入表内列报与披露,但我国的远期、期权和掉期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也就没有一个成熟准确的公允价值依据。

关于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立法的基本路径,现在只是提供一个研究思路:首先要制定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基本法,建议由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其次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同类型分别制定金融衍生工具专门法,参照现有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模式,分别制定《远期交易管理条例》、《期权交易管理条例》、《掉期交易管理条例》及对应的管理办法。第三,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具体可考虑将期货与期权交易市场统一,并分别建立远期交易市场和掉期交易市场,将目前过于分散、凌乱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进行规范集中,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第四,要建立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机制,允许各银行采用自己设计的风险评价模型决定其资产组合的风险及其资本数量要求,建立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严格的标准化、逐日结算系统、保证金系统以及外汇市场还款保证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建立严格的信用评级和责任追究制度。

主持人徐孟洲:金融衍生品需要监管,可惜现在没有系统立法。请大家继续发言。

张德峰(湖南师范大学):我报告的题目是《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管理的法律思考》,我首先分析了我国信用合作社的民主困境,然后针对各种困境提出分别法律对策。当前信用社的民主困境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民主管理主体缺失。我在论文中建议,干脆承认非社员对信用社投资入股。我们可以承认信用合作社中非社员的法律地位,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即农民的民主权利如何行使?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法律应当对这两种股金作出区分,同时对非社员的投资股权利予以适当限制,防止资本控制,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二是民主参与利益丧失。我们需要对信用合作社社员利益提供法律保障。首先要调整“投资股”与“资格股”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其次要约束信用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三是信用合作缺乏民主管理的外部环境。我们需要对信用合作组织体系与监管体制进行法律重构:一是要按照独立原则改造信用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要按照独立原则改革信用合作监管体制。

主持人徐孟洲:关于合作社的问题,我们留在下一个阶段进行。下面进行十分钟的评议。

评议人卢炯星:华国庆教授主要提到预算法的修改问题,提出民主原则必须在修改中得到确立。我觉得比较重要,我们预算法修改正在进行,他提出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立法具有现实可参考的价值。华教授提到预算的制定、执行和监督问题,提出人大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审查预算,我觉得可行。我们现在预算审查,缺乏专门机构进行审查,预算审查时间短,造成人大通过预算举手表决形式化。

许多奇分税制改革的思考,是目前比较重要的现实问题。她提出一个宪政问题,同时分析房产税的目的。对分税制改革历史和深化社会改革的建议,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思路清晰。我们注意到,分税制后,地方财政困窘到“卖地”。由此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影响,推高房价,并且屡次调控效果不佳。要如何确保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需要仔细探讨分税制问题,进一步解决事权和财权相适应的法律问题。

徐妍老师谈到的财产税问题是很新很热。她花了很多功夫,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研究,建议提得很好。财产税对于抑制房价是否有效果,还需要实践检验,不要征了税又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上述三位发言者他们共同特点是选题新颖,紧密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比较深刻,对于如何解决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谢谢大家。还有两位发言者,由吴老师进行评议。

评议人吴勇敏:谈不上评议。几位同行的发言有个共同特点,能够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采取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都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来展开,因此,给人以较多的启发。我非常同意卢老师的评议,同样的意见就不重复了,现只对后几位老师的发言进行回应。

徐妍老师首先对财产税的价值作了探析,认为征收财产税具有社会、道德和政治意义上的公正性,具有效率性并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如何征收财产税应遵循税收法定原则。她提出:评估对于财产税的征收至关重要,评估机构的设立、评估依据和方法都是值得讨论的重要问题。她还提出怎样征收财产税应体现公平原则和实质课税原则,同时还要兼顾比例原则,做到对纳税人的财产侵害最小。我认为这些观点很有见地,对认识我国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很有价值。最近,上海市已启动征收房产税的试点工作。据说,开征房产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价的上涨。但开征房产税果真能起到抑制房价上涨的作用吗?根据徐老师的观点,房产税仅是影响房地产价格中的一环,而且还不是具有决定意义,从各国的实践看,开征房产税在完善税制、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但未必能够起到充分地稳定房地产价格的作用。如果开征房产税实现不了抑制房价的作用,开征房产税的主要作用只是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收入,那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国已经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一次性向购房者征收了财产税的背景下,再以抑制房价为由对房产所有者征收房产税有其正当性吗?至少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税收的开征应以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为依据。在法律未赋予地方政府税收立法权的情况下,开征房产税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值得讨论的。因为,税种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公民的财产权予以限制,因此,必须遵循税法法定原则。徐老师的论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阳东辉老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两面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必须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立法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经济法复试试题汇总

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经济法复试试题汇总 2006 一、名词解释:(4分×5) 合格东道国的条件 保障措施航次租船合同(V oyage Charter) 税收饶让 二、问答题:(10分×5) 1、MIGA所担保的违约险是否商业风险?你的理由? 2、与以往的知识产权国际协议相比,TRIPS 协议有何新特点? 3、巴塞尔协议对跨国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4、国际逃避税的形式?如何从国内国际立法上加以解决? 5、海运保函有几种形式?效力分别如何?与一般担保函的区别? 三、中文案例:(15)(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及运输合同。三种起诉情况。要求给出法律意见。) 四、英文案例:(15) (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要约和承诺。要求就双方当事人地位等加以说明。)面试部分 1、什么是预期违约?如何补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国有化的态度有何区别?我国采哪种? 3、简述外国对华反倾销存在的问题。 2007 问答题80分 1.Trips的特点。(15) 2.国际并购的含义,特点,法律效力。(15) 3.中国对于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规定是否违反入世承诺?该规定是否符合WTO 精神?20 4.试论述国际税收饶让抵免。在当今是否有保留必要?(15) 5.欧共体和欧盟的关系,谁是WTO等国际协议的签约主体?(15) 中文案例40分 1.国际货物买卖,CISG。 2.船舶优先权,担保物权,债权相关。 英文案例30分 面试题 1最惠国待遇的特点 2国际许可证协议的定价方式 3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税收的影响 4欧盟和欧共体的区别 5中国对自由贸易区的安排 6注册制和审核制的区别(股票上市那一块) 7海陆空承运人责任比较 8税收公平原则 9 INCOTERMS的变体 10班轮运输与航次运输的区别 11国际经济法的地位

2009-2010年第二学期经济法概论试卷A卷参考答案

----------------------------------------------- 密 ----------------------------- 封 -------------------------- 线 ---------------------------------------------------------------- 姓 名 专 业 、 年 级 学 号 考 试 日 期 ------------------------------------------------装-----------------------------订-------------------------线------------------------------------------------------------------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 07农经、基地、市营专业《经济法概论》课程试卷(A 卷) 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学号、专业名称写在指定位置; 2、密封线和装订线内不准答题。 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法律行为指的是以( A )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A 、意思表示 B 、法律规范 C 、法律事实 D 、权利义务 2.刘、关、张约定各出资40万元设立甲有限公司,因刘只有20万元,遂与张约定由张为其垫付出资20万元。公司设立时,张以价值40万元的房屋评估为60万元骗得验资。后债权人发现甲公司注册资本不实。甲公司欠缴的20万元出资应如何补交?( A ) A 、应由刘补交20万元,张、关承担连带责任 B 、应由张补交20万元,刘、关承担连带责任 C 、应由刘、张各补交10万元,关承担连带责任 D 、应由刘、关各补交10万元,张承担连带责任 3.甲公司章程规定:董事长未经股东会授权,不得处置公司资产,也不得以公司名义签订非经营性合同。一日,董事长任某见王某开一辆新款宝马车,遂决定以自己乘坐的公司旧奔驰车与王调换,并办理了车辆过户手续。对任某的换车行为,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违反公司章程处置公司资产,其行为无效 B.违反公司章程从事非经营性交易,其行为无效 C.并未违反公司章程,其行为有效 D.无论是否违反公司章程,只要王某无恶意,该行为就有效 4.据《合同法》的规定,以下构成要约的是( D )。 A 、寄关价目表 B 、发布招标广告 C 、发布商业广告 D 、发布悬赏广告

名词解释及答案(经济法)

名词解释及答案 1)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 2)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根据经济法的规范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 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当事人,是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4) 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具有的自己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5) 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6) 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依法享有的权利。 7) 公司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公司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法既是组织法,也是行为法,但主要是组织法。 8) 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9) 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投资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10) 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可分为记名债券和无记名债券。 11)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的,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12) 发起设立: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方式之一,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 13) 募集设立: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方式之一,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 14)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15) 外国公司:是指依照外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登记成立的公司。外国公司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16) 母公司(子公司):根据公司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母公司和子公司。实际控制其他公司的公司是母公司。受其他公司实际控制的公司是子公司。它们都具有法人资格。 17) 总公司(分公司):根据公司在管辖与被管辖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总公司和分公司。管辖全部公司组织的总机构是总公司。受总公司管辖的分支机构是分公司。前者具有法人资格,后者不具有法人资格。 18)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是指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 19)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是以股票为表现形式的、体现 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公司资本的组成 部分。 20)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 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 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21) 全民所 有制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是 指以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 的、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 的商品经济组织。 22) 厂长负责制: 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 管理工作由厂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 责的一种企业内部领导制度。它是一 种首长负责制。 23) 职工代表大会: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 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24)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以生产资料的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独立 的商品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制企业包 括城镇和乡村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制企业。 25)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 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 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私营企业分 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 司三种。 26) 独资企业:是指依照 《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 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 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 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27) 合伙企业:是指依照《合伙企业法》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 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 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 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28)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我国法 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 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 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根据 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中 国投资者包括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 经济组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的企 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29) 外商投资企业法:是调整国家协调经 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外商投资 企业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0)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 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国法律的 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 营,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 险及亏损的企业。 31) 合营企业的 注册资本:是指为设立合营企业在登 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资本总额,应为合 营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 32) 合 营企业的投资总额:是指按照合营企 业合同、章程规定的生产规模需要投 入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 的总和。投资总额包括注册资本和企 业借款。 33)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是指中国合作者和外国合作者依照 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举 办的,按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 益或者产品、分担风险和亏损的企 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 合营企业。 34) 外资企业:即外商 来我国举办的独资企业。它是指依照 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 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 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 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 35) 破 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时,依法将其全部财产抵偿所欠的各 种债务,并依法免除其无法偿还的债 务。 36) 破产财产:是指在破产宣 告后,可以依法对债权人的债权进行 清偿的破产企业的财产。 37) 破产 债权:是指在破产宣告前成立的,可 以通过破产程序从破产财产中获得 清偿的债权。 38) 反不正当竞争法: 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 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 39)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 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 济秩序的行为。 40) 商业贿赂:是 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争取 交易机会,特别是为争得相对于竞争 对手的市场优势,通过秘密给付财物 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 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 或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能够影 响市场交易的有关人员的行为。 41) 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 的规定,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 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 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和经营信息。 42) 折扣:亦称让利。 是指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经营者在所 成交的价款上给对方以一定比例的 减让而返还给对方的一种交易上的 优惠。 43)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 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 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一般包括关于产品质量责任、产 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损害赔偿 及处理质量争议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44)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是指国 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由 它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依据 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系列标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 保证能力进行审核合格,颁发企业质 量体系认证证书,以兹证明的制度。 45)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指依据具 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 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 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 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 活动。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 46)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指国家指定的 产品质量专门机构,根据正式产品标 准的规定,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 序,对企业产品质量所进行的监督性 检验。 47) 国家监督:指国家对产 品质量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 查制度,重点检查实行生产许可证管 理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 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 映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 48) 产 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和销售者因 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有缺陷,造成买 主、用户、消费者或其他人人身和财 产的损害而应承担的赔偿义务。 49) 产品质量义务:是指产品质量法律关 系的主体,必须为一定质量行为或者

农业机械学课程论文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保护性耕作与免耕播种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Present Situations and Prospect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No- tillage Planter 学生姓名:刘东昌 学生学号:2007307200460 学生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黄海东副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二○一○年五月

摘要................................................................... ..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1 引言 (3) 2 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3) 2.1保护性耕作的内容 (3)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特点和意义 (4) 2.3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4) 2.3.1起源 (4) 2.3.2国外发展概况 (4) 2.3.3国内发展概况 (4) 3保护性耕作对免耕播种机的要求 .............................................. .5 4.免耕播种机的发展现状...................................................... .5 4.1 国外免耕播种机的现状................................................ .5 4.2 国内免耕播种机的发展现状. (6) 4.2.1 玉米免耕播种机................................................ .6 4.2.2 小麦免耕播种机................................................ .6 4.3 我国免耕播种机存在的问题............................................ .6 5.发展前景.................................................................. .7 6.参考文献 (7) 7.致谢 (8)

法大民商考博真题汇总

2004-2011年法大考博试题 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民法学) 说明:第1题必做,第2、3、4题任选一 1、论权利滥用与权利限制(50分) 2、论过错对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不同意义(50分) 3、对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自我设计(50分) 4、论缔约过失责任的法理基础(50分) 中国政法大学2005博士研究生民商法试题 民法 1、论民事法律事实的种类、意义和在民事法律关系运行中的作用。 2、论债的种类及其在民法中的意义 3、论物权的定义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4、论侵权行为的定义、侵权法的功能和侵权法的归责原则(3、4任选一道) 商法 1、论中小股东保护的法理依据和制度设计 2、有人说证券法是商法,有人说证券法是行政法,有人说证券法是诸法合体,请你结合证券法的内容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 3、论破产欺诈的立法对策 4、论票据欺诈的立法对策(3、4任选一道)

2006年法大民商法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 民法 1、论民法上的物(自拟一个副标题,围绕副标题展开论证) 50分 2、试论违约与侵权二元划分的利与弊 50分 商法 公司法 30分 1、我国公司法中关于要约收购的规则 2、为什么持股超过30%并继续购入股票要提出收购要约 3、要约收购对公司管理层、股东、债权人有何影响 票据法 30分 1、我国票据法规定中票据关系与基础法律关系有何牵涉 2、上述牵涉在哪些方面加强了票据债务人的抗辩权 3、上述牵涉对交易安全有何影响 4、汇票保证与担保法上的保证的区别 5、汇票保证人追索权的法律属性 保险法 40分 1、什么是保险利益原则,为什么投保人对保险标的要有保险利益 2、人身险于财产险中保险利益原则的不同表现 3、保险利益原则的例外 4、保证保险是否体现保险利益原则,保证保险与担保法中的保证有何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经济法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分析资料-复习方法-育明考博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经济法学考博指导与分 析 一、中国政法大学考博资讯 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030107经济法学 研究方向01:企业法律制度。导师是徐晓松。 研究方向02:破产法律制度。导师是李曙光。 研究方向03:竞争法律制度。导师是时建中。 研究方向04:金融法律制度。导师是刘少军。 研究方向05:财税法律制度。导师是施正文。 考试的科目: (1)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1106西班牙语选一(100%)。 (2)2211经济法学(100%)。 (3)3311公司法、证券法(100%)。 (一)复试分数线 1.复试方案: 复试将对考生科研及实践经验、学术潜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考查。复试形式为面试,考生需参加两个小组的面试。 实践组(复试一组):重点考察考生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实践案例分析。考生进场后,自我陈述3分钟左右,然后回答案例问题,考官提问。 科研组(复试二组):重点考察考生科研经验及科研能力、研究选题计划、综合素质。考生进场后,陈述研究选题计划3分钟后,考官提问。 复试满分值为200分,每小组满分各为100分。每小组及格分为60分,一组或两组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每小组由5位复试教师组成。考生在每个小组的复试成绩,为该组考官所给的5个成绩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加总再除以3”的方法得出。考生两个小组复试成绩相加得出其复试总成绩。 (三)专业课指定参考书目

中国政法大学的许多专业不指定参考书目,大家在平时的复习和备考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出题老师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并且要对往年的专业课真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另外还要搜集出题老师上课使用的课件、讲义、笔记等资料。 二、中国政法大学考博英语题型 Part1:听力,20分钟,20分。共3篇短文,30小题。 Part2:阅读理解,50分钟,20分。共4篇短文,20小题。 Part3:选择填空,30分钟,15分。共15小题。 Part4:翻译,50分钟,30分。(英译汉500字左右;汉译英300字左右)Part5:写作,30分钟,15分。字数在200-250字之间。 三、中国政法大学考博英语参考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育明考博教研部主编的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解析》和《考博词汇》是考博人必备的最权威的复习资料,俗称“考博绿皮书”。全国各大书店以及当当网卓越网均有销售,各位考生也可以直接联系育明考博购买。需要各大院校历年考博英语/专业课真题及其解析或想加入育明考博辅导班的考生请加扣扣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或二八九零零六四三五一进行咨询,也可以拨打全国免费咨询电话四零零六六八六九七八享受考博辅导体验。

2010经济法概论试题4套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企业破产法》适用于()。 A.全民所有制企业 B.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 C.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D.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 2.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性质是() A.国家机关 B.企业法人 C.事业单位 D.其他组织 3.生产者对产品质量承担() A.过错责任 B.严格责任 C.公平责任 D.过错与公平相结合的责任 4.“偷一法十”侵犯了对消费者的() A.结社权 B.监督权 C.人格尊严权 D.公平交易权 5.农村居民建设住宅使用原宅基地、村内空闲地()。 A.无须批准 B.由村民委员会批准 C.由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D.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6.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元。 A.2000万 B.8000万 C.5000万 D.4000万 7.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 A.10 B.5 C.15 D.20 8.企业由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被申请破产的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申请对该企业进行整顿。 A.15日内 B.1个月内 C.2个月内 D.3个月内 9.私营企业歇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的时间应在歇业()。 A.10日前 B.20日前 C.30日前 D.40日前 10.要约和要约邀请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以做广告为目的 B.是否以报告价格为目的 C.是否以电视广告为目的 D.是否以缔约为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造、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导致私营企业关闭的情况有() A.破产 B.歇业 C.被撤销 D.其他情况

经济法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本科)

经济法本科生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刘文华徐孟洲主编:《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杨紫烜徐杰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刘大洪主编:《经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崇实主编:《经济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吕忠梅陈红著:《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吴志攀主编:《经济法学家(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乃新:《经济法精神之展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玉军:《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顾功耘,罗培新:《经济法前沿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艳芳编:《经济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孟洲著:《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占荣等:《当代中国经济法理论的反思整合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哲昕:《系统经济法论——经济法本质及其与WTO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继军:《市场规制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晔主编:《经济全球化下竞争法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晔丘本主编:《经济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世明著:《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魏琼:《西方经济法发达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肖江平编:《经济法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邢会强:《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

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 https://www.doczj.com/doc/5e536725.html,/News/article.asp?id=1656&classid=10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联合亚洲农业工程学会等学术组织将于2012年10月下旬在浙江杭州市召开“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大会主题为“创新,共赢,发展”,大会以特邀学术报告和专题分会场形式进行交流。大会设有14个专题分会场,其中包括1个国际分会场(工作语言英文)13个国内分会场(工作语言中文)。 欢迎国内农业机械、农业工程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会会员和相关领域的高校师生积极踊跃为大会撰写论文。大会将全部征文编辑出版《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论文光盘》。论文投稿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30日。 此外,组织承办专题分会场的各分科学会或有关单位可择优推荐论文至IAEJ(AAAE英文学术期刊,EI 收录)和《农业机械学报》增刊(EI收录),各分会推荐《农业机械学报》增刊的论文数为所征文总数的10%~15%。所推荐论文通过IAEJ和《农业机械学报》同行专家评审程序后可予以发表。所录用的论文须按两种期刊的要求交纳版面费。 一、论文总体要求 1.论文所反映的信息和学术成果须是近几年完成的,只接收未曾公开发表的论文。 2.论文请勿涉及保密内容,请作者确保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文责自负。 3.请根据论文内容按照已设立的专题分会场投稿,并将论文全文纸版和电子版分别发送至相应专题分会场的承办单位联系人。一篇论文只能投至一个专题分会场。 4.为避免一稿多投,同一篇论文不得以双语形式同时投稿。 二、论文格式要求 所有论文要求简明严谨,层次清晰,资料数据正确可靠,字数不超过8000字。文稿请用Word排版,并提供Word和PDF两种格式的电子文件。论文格式请参考《农业机械学报》的排版格式,具体可参照学报网页(https://www.doczj.com/doc/5e536725.html,)下载中心的论文写作模板。 论文应依次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正文、参考文献等,各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 文题包括中文文题和英文文题。中文文题应高度概括文章主题内容,用词规范准确,一般不超过20个字。凡属有关基金项目的论文,在文题末右上角加*号,并在首页末作者简介之前详细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 2 作者姓名建议作者人数不超过6人。 3 作者单位包括工作单位、所在地和邮编,工作单位应标注到二级单位。 4 摘要包括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或结论),字数一般不超过300字。英文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和主要结论,原则上由中文摘要翻译而来,字数不得少于100个实词。 5 关键词尽量使用《机械工程叙词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也可使用专业规范术语,一般3~5个。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致,并与英文摘要用词一致。 6 作者简介在文稿首页末著录以下项目: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姓名,职称,学历、主要研究领域,电子邮箱。 7 正文文中使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家标准或法定计量单位;文中物理量符号用斜体字母表示,单位符号用正体字母表示,矢量、张量、矩阵符号用黑斜体表示。 (1)引言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研究目的,以及相关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存在的问题,也可点明研究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等。 (2)标题各级标题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左起顶格书写。各级标题应反映出论文清晰的结构层次,各级标题之间以及标题与论文题目内容不能重复。标题层次一般为三级: 一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左起顶格,如“1 模型”;

我国著名的民商法学者

我国著名的民商法学者 民法: 史尚宽(1898—1970) 史尚宽先生字旦生,安徽桐城人,生于1898年农历元旦,十五岁留学日本,由京都第三高等学校而东京帝大法律系,获法学士学位。史尚宽先生的“民法全书”对民国的立法时间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法学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梅仲协(1900-1971) 梅仲协字祖芳,浙江永嘉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硕士,1933年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和中央政治学校担任民法讲席,曾任中央政治学校法律学系主任,抗战期间重庆东吴大学教授。著有:《民法要义》、《公司法概论》、《国际私法新论》、《中国票据法释义》、《法学绪论》等。著名民法学家,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之一。

王泽鉴,台湾大学法律系教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 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获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曾担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教授,并在英国剑桥大学, 伦敦大学政经学院,澳洲墨尔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专 攻民法。 佟柔(1921—1990) 佟柔,满族,辽宁省北镇县人,中共党员。 生前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专业博 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民法之父、中国民法先 生”。 谢怀栻(1919--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民法 学家,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之一。2002年被 评为法学所终身研究员、终身教授。 谢怀栻(1919--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民法学家,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之一。2002年被评为法学所终身研究员、终身教授。

浙江省宁波市人。1948年至1949年 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入 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毕业;现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导师。 1988年-1990年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著名民法学家,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 之一。名言:“只向真理低头。” 梁慧星(1944--) 四川省青神县人,现任中 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指导 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杂 志主编、山东大学原法学院院长、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王利明(1960-- ) 湖北仙桃人。198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 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 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 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 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等。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分析资料-复习方法-育明考博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 博指导与分析 一、中国政法大学考博资讯 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研究方向01:环境法学与国际环境法。导师是王灿发。 研究方向02:生态法学。导师是曹明德。 (1)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1106西班牙语选一(100%)。 (2)2212环境法学(100%)。 (3)3312国际环境法(100%)。 (一)复试分数线 1.复试方案: 复试将对考生科研及实践经验、学术潜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考查。复试形式为面试,考生需参加两个小组的面试。 实践组(复试一组):重点考察考生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实践案例分析。考生进场后,自我陈述3分钟左右,然后回答案例问题,考官提问。 科研组(复试二组):重点考察考生科研经验及科研能力、研究选题计划、综合素质。考生进场后,陈述研究选题计划3分钟后,考官提问。 复试满分值为200分,每小组满分各为100分。每小组及格分为60分,一组或两组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每小组由5位复试教师组成。考生在每个小组的复试成绩,为该组考官所给的5个成绩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加总再除以3”的方法得出。考生两个小组复试成绩相加得出其复试总成绩。 (三)专业课指定参考书目 中国政法大学的许多专业不指定参考书目,大家在平时的复习和备考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出题老师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并且要对往年的专业课真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另外还要搜集出题老师上课使用的课件、讲义、笔记等资料。

二、中国政法大学考博英语题型 Part1:听力,20分钟,20分。共3篇短文,30小题。 Part2:阅读理解,50分钟,20分。共4篇短文,20小题。 Part3:选择填空,30分钟,15分。共15小题。 Part4:翻译,50分钟,30分。(英译汉500字左右;汉译英300字左右)Part5:写作,30分钟,15分。字数在200-250字之间。 三、中国政法大学考博英语参考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育明考博教研部主编的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解析》和《考博词汇》是考博人必备的最权威的复习资料,俗称“考博绿皮书”。全国各大书店以及当当网卓越网均有销售,各位考生也可以直接联系育明考博购买。需要各大院校历年考博英语/专业课真题及其解析或想加入育明考博辅导班的考生请加扣扣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或二八九零零六四三五一进行咨询,也可以拨打全国免费咨询电话四零零六六八六九七八享受考博辅导体验。 四、报考条件及注意事项 (一)统考博士生报名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试题及答案

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 《经济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的答案代码。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下列关于诉讼时效起算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定有履行期限的债务的请求权,当事人约定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应当分期分别起算 B.未定有履行期限的债务的请求权,债权人第一次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时就被债务人明确拒绝的,诉讼时效从债务人明确拒绝之日起算 C.人身伤害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且侵害人明确的,从受伤之日起算 D.请求他人不作为的债权的请求权。诉讼时效从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时起算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根据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因此选项A表述错误,当选。 2.甲以个人财产出资设立个人独资企业,该企业因经营不善被解散,其财产不足以清偿所负债务。对于尚未清偿的债务,下列表述中,符合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A.甲不再清偿 B.甲应以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仍不足清偿的,则不再清偿 C.甲应以家庭共有财产予以清偿,仍不足清偿的,则不再清偿 D.甲应以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但债权人在该企业解散后5年内未提出偿债清求的,则不再清偿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个人独资企业的责任承担。根据规定,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存续期间的债务仍应承担偿还责任,但债权人在五年内未向债务人提出偿债请求的,该责任消灭。因此选项D当选。 3.外国投资者甲、乙、丙、丁分别拟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其中:甲境外实有资产总额为8000万美元,乙管理的境外实有资产总额为3亿美元,丙的母公司境外实有资产总额为2亿美元,丁的母公司管理的境外实有资产总额为4亿美元。根据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的规定,符合我国对外国投资者进行战略投资的资产总额要求的投资者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战略投资者的要求。投资者的要求之一是:境外实有资产总额不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1.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2.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总称)。 3.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即纵向经济关系。包括国家(国家机关及其授权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企业等社会组织自身的微观经济管理关系。 4.经济联合关系:是指企业等组织进行合并、兼并(归并)改组经济实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5.经济协作关系:是指各组织之间进行生产协作,业务往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6.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7.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8.经济法主体: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9.原生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命令等直接取得的,不必依赖特定义务主体的行为即可行使和实现的权利。 10.取得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必须通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通过特定义务主体为特定行为,才能获得的权利。 11.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的领导人员、法定代表人等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依法享有的与本身职务相连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这种权利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性质,故亦称经济权力。 12.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一般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13.经济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经济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类,事件是指不依经济法主体意志为转移,与其主观意志、行为无关的那些可以引发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行为是由组织或个人所为的、受其主观意志支配的那些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14.经济法律行为:是能够引起经济 法律关系产生并依法运行的最主要的 经济行为。 15.经营协调关系:专指经济法所调整 的那部分横向经济关系。 16、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指在企业等 组织之间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经济关 系 17、涉外经济关系:是指具有涉外因 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 18、中国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 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 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 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 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总称)。 19、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经济法 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 程,以及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准则。 20、经济法的体系:是指经济法律(法 规)体系,有时也指经济法学体系, 是在经济法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 种经济法规性质的异同、关系的亲疏, 按一定的标准和序列,分层次、分系 统排列组合而成的统一体。 21、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 管理和经营协调过程中,由经济法律、 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 务相统一的关系。 22、广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 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参加经济法律关 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 务的组织和个人。 23、狭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是指根据 经济法律、法规获得的主体资格和主 体制度。 24、权力机关: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机器常务委员会。 25、管理机关:是指经济管理机关, 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级人民政府 等。 26、社会组织:是指具有独立地位、 实行独立核算或独立预算,从事经营、 管理活动的组织,亦即企业单位、事 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 27、内部组织:是指企业、公司和其 他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 28、工业产权:指人们依法对应用于 商品生产的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 标记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区和期限 内享有的专利权。 29、财物:是指经济法主体能够控制、 支配的,经济法允许其进入经济法律 关系运行过程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 值的实物形态的物品,以及可充当一 般等价物的货币和有价证券。 30、经济行为:是指经济主体通过经 济法律关系进行一定的经济活动,以 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或效用目的的行 为。 31、智力成果:是指人们用脑力劳动 创造的非物质财富。 32、企业:企业是由一定的生产要素 有机结合而成,依法从事生产、流通 和服务性活动,进行独立核算的经营 性的经济主体。 33、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 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 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 任的经营实体。 34、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 其他组织依法设立的普通合伙和有限 合伙企业。 35、合作社:是指不以盈利为经营宗 旨,以成员的互助合作为要旨,决议 事项时贯彻“一人一票”的平等和民 主原则,限制资金分红,实行按劳动 或按贡献分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 业。 36、国有企业:是指企业的资金全部 或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直接 或间接控制的企业。 37、社会企业:是指通过经营获得盈 余,并将其用于扶助弱势群体或促进 社区发展等公益性企业。 38、全民所有制企业:指由中央或地 方的一个财政主体或一个国有企事业 单位设立的,利用全民所有的财产从 事经营活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全 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其相关法规 规制的企业。 39、集体所有制企业:指企业的财产 归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集体所有, 由集体投资或社员入股集资设立的企 业。 40、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指财产属 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 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 会主义经济组织。 41、乡镇企业:指以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 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 各类企业。 42、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全部或部分 由境外投资者投资,依中国法律在中 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43、企业国有资产:是由国家对企业 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44、关联方:指本企业的董事、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这些 人员所有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 45、资产评估:指由经授权的评估机 构按照合法的程序和专业规程,运用 科学的方法对自产某一时点的价值进 行评估和估算。 46、国有资产转让:指依法将国家对 企业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转移给其他

农业机械学课程设计

一、综述: (1) 二、正文: (1) 传动装置 (1) 1.传动机构的分类 (1) 1.1整机传动 (2) 1.2 分组传动 (4) 2.传动装置的选择 (4) 2.1 传动类型的选择 (4) 2.2 传动的设计与计算 (4) 2.3最终方案 (5) 工作原理: (6) 三、总结: (6) 四、参考文献: (6)

一、综述: 播种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六大环节之一,播种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最为复杂,也是最为艰巨的工作。播种机械所面对的播种方式、作物种类、品种等变化繁多,这就需要播种机械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能满足不同种植要求的工作性能。玉米精量播种具有省种、省工、省时、高产、经济等诸多优点, 也是保苗壮苗的重要技术措施, 是增产的前提。精量播种机是影响我国玉米精量播种的关键。限制我国玉米产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玉米良种的开发。玉米良种的培育困难, 良种量小, 难以实现大面积的应用。某些良种的价格偏高, 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进而影响了良种的推广, 限制了良种的覆盖率。 二是播种方式。一般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为了保证正常密度, 常常采用常规播种, 一般每穴2~ 3粒, 或者半株距播种, 用种量最少是精播的2~ 3倍。常规播种一般播种量大, 出苗后挤苗现象严重, 不利于间苗及培育壮苗。无论是多粒穴播还是半株距播种, 在间苗前待拔苗一直和待留苗争水、争肥、争光, 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后期植株的生长。另外, 采用传统播种方式播种的玉米, 在后期的田间管理上, 还要增加间苗农艺过程, 间苗不但增加了农民的劳动投入, 还由于在拔出淘汰苗的同时破坏欲留苗的根系和根系周围的土壤结构, 影响玉米正常生长, 在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 影响到玉米的产量提高和质量提升。玉米精量播种具有省种、省工、省时、高产、经济等诸多优点,也是保苗壮苗的重要措施, 是增产的前提。因此, 生产上在选择优良种子的同时, 创造种子发芽出苗的优良土壤环境, 采用单粒点播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历来对玉米的生产倍加重视,无论从品种繁育、种植模式、田间管理还是配套机具等均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但目前玉米的小块种植机械化水平不高,劳动强度大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玉米的生产效率。为了进一步满足玉米生产的需要,减轻田间劳动强度,提高生产作业效率,进而发展为玉米精量播种,本文介绍玉米精量播种机的传动机构。 二、正文: 传动装置 1.传动机构的分类 播种机上的排种器和排肥器大多用地轮或镇压轮通过适当的传动机构来驱动。为使排种器与排肥器的转速与机器前进速度同步,以保证排种量和排肥量均匀、稳定。传动机构必须工作可靠、调节方便。 播种机上最常见的传动机构主要有链传动、齿传动、带传动以及万向节组合传动,也有软轴传动。由于中耕播种机上大多数采用单体种箱,故一般用行走轮整体驱动传动轴,然后通过链或锥齿轮、万向节将动力分配到各单体排种器,并能够单体仿形。排肥器则由另一行走轮经链条带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