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在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文学在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文学在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摘要:

我国社会经济正迅速增长,国力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大为提高,正在迈向小康社会,走向发达国家的队列中。此时,能否协调好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协调好社会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各种组织,各个阶层,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和谐正是化解这一矛盾的良剂。为此,我国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自身的和谐,文学是关于人情感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学问,它构造人高层次的精神家园,培育公民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等,文学在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学担当;民族精神

我国历来就受和谐思想的影响,且源渊流长。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大同”。孔子提出“天下归仁”的思想,指出“仁”的主要含义是“爱

人”(《论语?颜渊》),而实现“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泛爱众”(《论语?学而》)。此外还有儒家的“和为贵”(《论语?学而》)与“致中和”(《礼记?中庸》)思想,“民惟邦本”(《尚书?五子之歌》)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理念。《礼记?礼运》中所提出的“天下为公”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大同社会理想,也是和谐社会的理想世界。除了儒家的思想以外,道家文化的“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顺物自然”(《庄子?应帝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释家文化中“众生平等”《大般若经》卷三五)、“普度众生”(《普曜经》卷三)的慈悲思想及墨家文化中“兼爱”、“非攻”(见《墨子》中《兼爱》、《非攻》篇)的和平理念等,

都是对和谐文化精神的诠释。和谐社会一直是我国不懈追求的,可于今日国民经济增长国力强大,国际国内面临诸多矛盾与挑战,提出和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是我党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文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分离,多元化。物欲横流,个性张扬,各种诱惑使人心背离,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逐渐淡化,社会复杂而矛盾重重。一方面是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一方面是人崇高而纯净的精神家园,一方面是不可阻挡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潮流,一方面是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如何在二者之间平衡,取舍,,已成为不可不面临的重大课题,迫在眉睫,而文学正

是研究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人心的范畴,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关心人的生存状况,前途命运,是一种人学。

“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之间的协调;狭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本身

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各种组织、各个阶层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

如果从和谐社会建设大的方面来讲,以人为中心,则可体现为四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这四大和谐关系中,人与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根本。只有人与自身的关系和谐了,其它的三大和谐关系才能够充分实现。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建设的

核心是“人心”的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文学所关注和研究的范

畴。

文学面对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命运,作用于人的情感、思想和灵魂。文学是关乎人的情感与审美的学问。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关心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前途命运。文学的魅力从产生之日起就把思想启蒙和精神关怀视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文学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创建良好和谐的健康心态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文学学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

其一,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没有与物质文明一起呈正比例同步发展,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物质

生活的丰富而提高。相反,作为人类更富有“人”的特征的情感世界正在不断地

失落,人们的生存困惑却越来越多。在当代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导致目标迷失、深度感缺乏、欲望横行、身心疲惫、人性扭曲。出现了各种危机:家庭危机,各种社会关系危机,人价值判断,信仰危机。文学作品即继承和弘扬优秀人类文化,又紧跟时代脉搏,回答和解决了人们的困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各种类型的文学式样就为人们找到了答案,同时又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律己易严,待人易宽;和气祥瑞,寸心洁白;有容乃大等)。国学研究学习的热潮,正是体现了作为国学一分子---文学在当今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文学作为研究人的学问,具有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注人的生存与价值,促进人的自由与幸福等功能。文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超越对象本身的特

点,文学通过“物”的具体形态去传达人的信息,表现富有诗意的人生。正如丹麦文学理论家勃兰兑斯所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而言,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这一表述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的价值取向,说明了文学是为满足人类渴望自由和认识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透过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现象,文学在执著地寻找着、探索着和表现着人以及人生的价值

文学是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关照对象,并通过这些社会生活现象,去发现人,去表现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文学所描写和关照的是特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命运、人的个性、人的感情、人的灵魂。因此,就有“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作为一种人学的文学,它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的心灵世界,倾吐的

是人的主观情感,它可以达到沟通人性、陶冶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个性、情感与精神面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思想、生活观念、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有时甚至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文学以它所表现的艺术世界,给人以第二次生活,第二个生命。它不是幻觉和想象中的生活,不是梦境中的满足,而是因人生经验的扩大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给生命带来的充实与丰富。它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鼓舞人们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启发人们去探索人生的意蕴,思考人生的意义。

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人与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原点,人的自身和谐主要包括心理和谐、思想和谐和人格和谐三个关键因素。只有优先实现了个人的自身和谐,最终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和谐。文学以其反工具理性和反功利主义的独特价值观,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本真状态的掲示,使人们能够明白和谐、安宁和亲情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基

本的要义,让人们真正懂得应该“怎样生活”和“怎样做人”,引导人们正确看

待利益问题,向内寻找人生的生存意义。文学能够帮助人们理性地协调各种矛盾,实现人生的和谐,建立起呵护心灵的美好精神家园。

在当今这个以电子传媒为主体的信息社会里,纸质文学,特别是影视文学艺术空前发展,影视文学作品的消费和接受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价值观念及情感的喜怒哀乐对广大观众和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和读者的价值取向、人格养成和心灵塑造影响巨大,它有助于解决人们目前面临的种种困惑,提升自身的精神素养,美化人的心灵,找到本真的自己,找到真理的归宿,对此不可小视。

其二,作用自然中的人,教化爱护生存的环境。

自然是不可回归的,人类正竭尽全力奔赴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里程,就不由得对于承载这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自然是否可靠和绵延万年提出质疑和关照,平衡和化解此矛盾的方法——和谐,爱护生存的环境——自然,正是科学的

措施,所谓居安思危,方可造福千秋万代。人们通过文学的阅读和欣赏,让人对于人类前途思索,对自然家园的思索,停止以人为主的中心论,扼制对自然的肆意掠夺,无理性的铺张浪费。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其中也充满着各种利益冲突,诸如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而在人与自然的冲突方面,工业化社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尤其是近些年兴起的生态文学已经

开始考虑这一问题。文学在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减缓人与自然的冲突、维护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环境家园等方面,有所作为。

1;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对自然的描绘,体现着浓厚的人与自然同一和谐的伦理价值观念。培养读者爱护自然的意识。

如陶渊明《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之五)

歌德的《五月之歌》②

我感觉,大自然 /闪耀得多么漂亮! /阳光照射得多么灿烂!/原野笑得多么欢畅!/鲜艳的花朵/挤出每个枝头,/一千个声音/来自丛林之后。

快乐和欢畅/发自每一个心房。/呵大地,呵太阳!/呵幸福,呵欢乐!呵爱情,呵爱情!/那么金色的漂亮,/就象晨间的云/在那些高峰之上!

高兴地祝福/那新鲜的田园,在芬芳的花气中/整个的人间。

呵姑娘,姑娘!/我多么地爱你!/你眼睛多么明亮!/我多么地爱你!

象云雀热爱/空气和歌唱,/象早上的鲜花/爱天国的芳香。/……

我们再看魏尔仑《好歌集》③中的一首:

晈晈月光/照进树林;/从每个枝头/在藤架之下/传来一种声音……

呵,最亲爱的人!

小池映照/深沉如镜/黑暗柳树/侧面的形影/那儿风在发出悲声……

回去吧,是时候了!

一种广大和温柔的/安慰好象/从天上/下降/发出霓虹色的光芒……

这是美妙的时光!

诗歌中展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命运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中借日常小景表达他的生态平等、万物和谐的思想。我们看他的一首小诗《雪夜林中驻足》:

我知道这片林子的主人。/他的寓所在就这个村内;/他不知道我在这儿驻足,/凝望树林中覆满雪霏。

我的小马深感诧异。/为何驻足在这渺无人烟之地?/它在树林和冰湖之间,/罩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夜色里。

马儿抖动它的缰铃,/好象在寻问是否迷途?/四周万籁无语,/只有和风吹拂,雪花飞舞。

树林黑暗且深邃,令人迷恋/可我得履行诺言。/投宿前尚需远足,/投宿前尚需远足。(余达淮译)

这些诗歌中,诗人志是在告诫我们,在充满物欲的世界,仍要高擎智慧之炬走遍大地。只有打开自己的心灵世界,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存家园,心灵家园。

2:兴起的生态文学唤醒人类爱护生存家园。

所谓生态文学是指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级尺度的文学。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生态文学家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避免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生态文学以生态责任、生态理想、生态预警、文明批判为突出特点,它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探讨人类的文明和发展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大错,才导致如此严重、危及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态危机?人类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自然才能保持生态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生态文学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回归自然是其永恒的主题。它是作家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中的必然反映,文学家强烈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是生态文学得以发展的动力之所在。如华兹华斯曾写过一首十四行诗《论修建肯达尔和温德米尔湖

之间铁路的计划》,诗中说“吹拂的风,请你说话,湍急的水流,/用你响亮激荡的声音,对错误提出抗议。”④表现了一种生态保护主义观点。梭罗更痴迷于自然,他被称作“蓝莓果野餐会的领头人”,他同情动物,他从生命的本质去理解荒野。他对毕生钟情的瓦尔登湖描写道;“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

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

都无从分辨。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⑤正如崔卫平所论,是梭罗开启了一种自然有不依赖人的独立价值的生态中心论思想,是梭罗对将自然价值约减为经济价值的思想开始进行批判,如今他的“公民不服从”的见解也被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绿色和平运动之中。

生态文学的崛起,拓宽了文学的审美领域,使文学获得了新的视角和价值标准,也使文学有了新的担当。生态文学的意义在于通过掲示生态危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来达到培育国民的生态意识及健康的消费观、发展观,从而促进自然、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三重生态的和谐发展的目,如姜戎创作的生态文学作品《狼图腾》、晢夫创作的一系列生态纪实文学,台湾作家马以工、韩韩创作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等作品,对于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遏制生态灾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台湾政府对红树林珍稀物种的保护,就是生态文学影响的结果。

其三,塑造国民的民族精神,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家园。

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先进的和谐文化作支撑,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又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库和活水源头。而文学艺术在反映时代生活、高扬时代主旋律、团结鼓舞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国民的民族精神,是文学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承担。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所谓民族精神,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

在思想源泉。这种民族精神广泛地影响和熏陶了大多数人民,并为大多数人民所认同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对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这种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可以概括

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四大方面。这些

精神都贯穿于文学发展的始终,作家通过不断地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创作出蕴含民族精神的作品,来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勤劳勇敢的传统,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建设小康和谐社会。

电视文学作品《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荡气回肠的“天地正气”。英雄人物身上的那种勤劳勇敢、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爱憎分明、诚信仁义、正直善良的“闯关东”精神,其实就是

中华民族精神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它必将成为观众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再如作品《亮剑》《大刀》《汉武大帝》《兰花草》《东归英雄》等这种文学作品对观众所激发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让文学更好地完成上述承担,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面对当今这个精神价值比较混乱和文学精神有所流失的时代,作家必须有社会良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生活的冷峻观察者和批评者,作家首先应把自己变成一个和谐人。作家要努力使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染力,具有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体恤人民群众的疾苦,对弱势群体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爱;追求真善美,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鞭挞社会黑暗。作家还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昭示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为挽救文学精神的流失,凸显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文学批评家也必须肩负起真正的批评责任,力争最大限度地向人揭示文学本有的道德力量和审美力量。文学批评家必须有批判的勇气、质疑的精神、人道的情怀、执着的信仰、高贵的气质和自由的梦想,并以此推动文学朝着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和令人欣悦的美的方向发展。

二是作家必须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真正被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生动活泼的好作品,来引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先进文化。

三是加强对新的文学形式、新的文学传播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努力让高高在上的经典文学作品走下神坛,并以通俗而又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向读者和观众。在当今这个电子传媒时代里,传播媒介对文学的传播影响巨大,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四是倡导全民阅读,建立阅读型社会。在巴丹主编的《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出了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阅读是为了活得体面和高贵。阅读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让人生永不听任命运的摆布,把握自己,执着地走向梦想的极地。不论出身高贵与卑贱,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与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也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它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民族精神境界、促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和主要途径。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致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进入了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们,要活着,就必须阅读。

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它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民族精神境界、促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和主要途径

注释:

①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②③引自(瑞士)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M].陈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17-220.207-209.

④(英)华兹华斯.诗集[M],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54. 61-62.引自(美)艾尔伯特·鲍尔格曼.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M].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4.

⑤(美)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77.

参考文献

[1]何西来.论社会的和谐与文艺的和谐[J].文学评论,2006,(4).

[2]黄建国,关锋,马遥.文学艺术与和谐社会[J].长安大学学报,2007,(3).

[3]姜桂华.生态文学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04——06—29.

[4]李明德,张英芳.文学的职能担当[N].光明日报,2005—04—08.

[5]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6]刘鸣.文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人文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2006,(5).

[7]彭书雄.社会和谐离不开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N].人民日报·理论版,2007—06—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