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习目标】

1、记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并记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节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课前预习】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1)欧美:

(2)中国:

(3)鸦片战争:

2、代表人物及活动主张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活动:A.设立译馆,编译出《》(是近代中国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和《各国律例》等资料。 B.仿制西方炮舰。

(2)魏源:

①活动: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专著.

②核心主张:阐述了“”的思想。

3、评价:

(1)积极:①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②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局限性:①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层面上;

②没能付诸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提出背景:内忧外患

2、提出者:、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含义:“中学为体”以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维护清王朝统治。

①实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目的: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评价:

(1)积极:迈出了中国的第一步。近代化又叫现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 思想上的人性化、科学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2)局限:学习仅停留在学习西方层面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原因:19世纪年代。

①展开。

②中国的产生,出现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发展民族,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知识

③政治: 主张革新,实行

(4)评价:A.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

B.积极: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①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加深;

②经济上: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③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和思想文化的传入。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A、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①创办万木草堂;②著书:

《》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是民权、平等的倡导者。

B、思想特点:①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相结合。

梁启超:A、代表作:《》

B、思想主张: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②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核心主张:。

(3)实践:1898年,戊戌变法

(4)影响:①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②这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课堂思考:

材料分析(一)

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①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

②魏源思想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③从“师夷”的内容和“救亡”途径上看,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局限性?

【材料分析二】

材料一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材料三右图为京师同文馆旧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问题探究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异同点

【材料分析三】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他为什么要“跪着造反”?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康梁思想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具备这样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译著数量之巨、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为所罕见。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顽固守旧的社会风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通史》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 陈独秀

依据材料,概括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

合作探究:这些转变与突破的分别对应的是谁?

三、自我检测——学以致用

1.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制夷“的本质是:()

A.学习西方的科技 B.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C.维护清朝的统治 D.抵御外国的侵略

2.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

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3.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有()

①社会进化论②君主立宪③人民主权④民主共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5、下列论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师夷长技以制夷”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D‘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自我检测答案CACAD

【材料分析二】

:(1)“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

问题探究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异同点

相同:①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同:①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

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材料分析三】

造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跪着: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为减少阻力;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程度不高,力量弱小;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具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合作探究)这些转变与突破的分别对应的是谁?

自我检测答案CACAD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东涌中学历史科组高二冯绮玲 一、教学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思路: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五、讲授新课 问题一: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第一、第二两个单元,想一想,15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欧的思想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历史的发展,各自有什么影响?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线索是怎样的? 生:(略) 师:中国传统思想有其辉煌的一面,但是明清之后,却日益僵化,日益束缚了中国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西欧的思想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西欧国家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外敌的入侵迫使中国知识分子发生改变。 师:联系已经学过的必修一和必修二,谈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什么?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一)背景:清朝统治腐朽 欧美资本主义的侵略 有识之士认识 (教师分析: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腐败,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

人教版选修1《明治维新》学案

人教版选修1《明治维新》学案 泰州中学2011届高三历史摸底考试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25答:(1)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3分) (2)经济: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2分) (3)启示: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3分)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陈冰《作坊里的日本》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而超越了别国?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7分)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学案】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提纲 【课标要求】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倒幕运动的原因 【自学导航】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统治之下。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被掌握在 手中。德川幕府推行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面对,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一部分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1868年,幕府统治结束,改年号为“”。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二、明治维新 3.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 “”。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实现;军事上,实行,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为口号,大力发 展;社会生活上,提倡“”,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4.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的道路。 【合作探究】 1、归纳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 2、列举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异同点

【当堂检测】 1.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 ) A.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幕府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天皇要求改革 2.明治维新中推行了“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文化 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D.大力提倡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3.19世纪后期,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后,实行明治维新,其中使天皇政府权力得到加强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 B.允许土地买卖 C.“文明开化” D.发展近代工业 4.经由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度,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犯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倡导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树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例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5.“……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文中的“社会变革”是指() A.武装倒幕B.明治维新C.签订《美日亲善条约》D.迁都东京 6.“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仿效西方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近代日本出现的这种理象,与明治维新采取的哪一措施有关?() A.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C.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D.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7.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不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其共同的根源是( ) A.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B.都是用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革 C.都没有伴随而起的革命运动发生 D.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8.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不包括()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D.都摆脱了民族危机 9.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最重要的共同点是() A.吸收外来文化 B.摆脱落后状态 C.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D.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0.阅读下列材料: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到日本)的,从此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1868年,一位日本官员语为了实现材料中日本官员所说的“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日本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乃至亚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省优课教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维目标: 教学主题:思想解放、创新 教学主线:必要-----必须----必然。 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的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新思想产生的原因;认识洋务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分析产生的原因;识记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为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问题式比较探究,树立问题意识,团队合作理念、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创新意识,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意识,能够自主具备科学分析事物的态度。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历史人物、主要思想进行辩证、多角度的评价。 教学重点:维新思想内容及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展示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见ppt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预分组,分发资料,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流程: 一、本课导入: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提出问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如何体现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引入探究问题。二、新课推进:

探究一:初碰撞----学习之必要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之后理解中国与英国的碰撞原因及后果) 2.先进的林魏与落后的国情 (提问全体学生)(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国情(皇帝大臣民众):攻击和嘲讽向西方学习;民众没有反应 (设计意图:分析何以学习西方的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并未在中国成为风尚) 3.进步的思想与局限的认识 材料一: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承认清军打不过英军,但是林则徐却不会公开表达。他叮嘱朋友说,千万不要把这封信给别人看。 没有付诸实践维护封建统治 (设计意图:认识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先行性、进步性、爱国、局限性) 探究二:再碰撞----实践之必需 1.内部的危机与外部的忧患 此处播放视频,教师叙述(设计意图:清政府拒绝变革的后果是东西方又一次激烈的碰撞,碰撞之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新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说明必需向西方学习) 2.技术的学习与制度的沿袭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 材料三:江南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 器物学习制度沿袭 (设计意图:此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主要是以原始材料展示----自学----小组探究----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的方式展示成果;主要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3.自强的实践与无奈的结局 (设计意图:播放甲午战争的视频旨在总结洋务思想及其后果,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探究三:又碰撞----制度之必然 1.技术的失败与民族的危机 (教师总结,过渡)

第八单元 明治维新复习学案

明治维新 早晨诵读必修基础课标梳理 课标点击: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幕府统治的严重阻碍。 2.政治: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的腐朽统治遭到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人民抗争使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3.民族危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佩里叩关(“黑船来航”)引发了民族危机。 4.倒幕运动的胜利为维新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5.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1854年,美国迫使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的国门被打开。 2.社会危机的加剧: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一些中下级武士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在幕府的镇压下失败。 2.倒幕运动:自1865 年起,倒幕派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等人逐渐掌握了长州、萨摩、土佐等藩的政权,这些强藩联合起来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1866年,武装倒幕开始。1867年,新天皇登基,倒幕派开始获得京都朝廷的支持,幕府被迫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1868年,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的统治被推翻。不久,新政府宣布改元“明治”,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 四、施政纲领:《五条誓文》; 1.1868年《五条誓文》: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封建制度,向西方学习。 2.《政体书》:整顿充实组织机构。 五、明治维新的措施 1.废除旧体制 (1)“废藩置县”(1871年),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3)派使节团(岩仓具视)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堂达标】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 解析:选D。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 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 ) 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90年代 解析:选B。由漫画中“经学难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项合适。 3.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①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依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②③都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4.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最全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A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教学方法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 【单元分析】 江 单元线索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器物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导入新课】 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 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学案)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课标解读】(要求学生阅读)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采取“锁国政策”,顽固维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美、英、法、俄、荷先后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驻扎军队、开设领事馆,这些条约加剧了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广大人民包括下层武士的生活日趋贫困。日本社会各界对将军的不满与日俱增,地方大名率先发起倒幕运动,开始了明治维新。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明治维新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政权建立(1868年)。本部分要注意维新主力和斗争策略的演变、维新运动从权力之争向学习资本主义的转变。初期斗争的主力是地方大名,后下层武士走上前台,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主张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对内推翻幕府,以天皇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攘夷失败促使尊攘派调整策略,打出了“王政复古”的旗号,主动吸收西方技术,发展经济。1868年幕府统治终于被推翻,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建立。 第二阶段从明治政府建立到《帝国宪法》颁布。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通过“奉还版藉”、“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新的身份制,废除士族的特权,允许族间通婚(皇族除外),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进行土地改革,废止了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建立起土地私有制。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主要有“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 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术,实行全盘欧化;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这些政策虽然是新政权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政策使日本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明治维新的实质有人认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前者主要依据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后者则依据改革的措施和实际效果。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认清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维新在形式上是权力之争,但实际上使日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千年变局、苦苦求索 高二必修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说反思 Text 说教材 课程标准 Text 说过程 说方法 Text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前问卷,学生对林则徐、康有为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于其思想方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认识,虽然初中学习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是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的特点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学情分析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 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 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 的过程 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渐进历程。(突破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 ——教法学法 1. 导入新课 2. 问题解决 3. 思维拓展 4. 课堂总结 1. 教法: 启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流程

第14课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学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 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 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A.学习西方的科技 B.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C.维护清朝的统治 D.抵御外国的侵略 3.《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 B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发展资本主义 4.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 )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 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5.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包括( B ) ①张之洞②梁启超③严复④王韬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 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 7.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有( C ) ①社会进化论②君主立宪③人民主权④民主共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 )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9、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C ) A、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B、使人们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C、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 10、下列论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D ) A‘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师夷长技以制夷”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D‘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 材料三一·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第2课明治维新的举措学案人民版选修1

第2课明治维新的举措 [目标导航]1.概述明治政府建立新体制的主要措施。(重点)2.分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重点)3.归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重点)4.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难点)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破除旧政治体制 1.纲领政策 (1)1868年,公布《五条誓文》,要求向四方学习,改革各种封建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 济。 (2)公布《政体书》,整顿充实政府的组织机构。 2.主要内容

细微点拨 [易错提醒] 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的关键又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概念阐释] 废藩豊县:1871年8月,日本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政府曾通过奉还版籍、改革藩制,促使幕藩体制解体。 二、殖产兴业 1.创办官营企业 (1)成立工部省和内务省作为领导机关。 (2)创办官营企业,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设立“模范工厂”。 (3)实行“劝业政策”,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等近代企业。 2.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1)开始背景 ①民营近代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 ②自由民权运动反对政府以官营为主的经济方针。 ③官营企业已完成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培养技术工人等历史使命。 (2)方针:“处理”官营企业,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实施:明治政府于1880年颁布处理官营企业的条例,把除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 官营企业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对资本家免征商业税,为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易错提醒] 日本创办官营企业的目的不是发展国有经济,而是示范、带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这是日本工业化的突出特点。 [思维点拨] 明治政府所实行的扶植和保护大资本家的政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是一种制造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用集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期的人为手段。

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19世纪德川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的内容及性质。 分析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作用。 感悟改革自强和“与时俱进”对一个民族的振兴的意义。 重难点: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 重要历史概念:德川幕府、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自主学习: 1.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国家实权掌握 在手中。 2.幕府统治危机: 内部危机:的封建统治阻碍了的的发展。新兴的和 强烈要求改变现状,深受封建剥削 的和不断起义。 外来危机:年,国舰队入侵日本,迫使日本签订 了,打开了日本大门,日本民族危机加重。 3.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家、商人、新兴地主对社会现状有何要求? 4.面对内忧外患,日本的爱国人士一致认为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挽救这个国家?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

5.明治初年的改革: (1)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一 次的改革。(2)明治维新的措施: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3)明治维新的影响:

进步性: 局限性: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天皇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政府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为了迅速发展工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大批工厂,为了“求知与世界”,日本请来了大批外国的专家和技师。 材料二:过去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而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袭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强搬硬套。 (1)材料一反映明治维新的哪些内容? (2)日本政府在对外关系上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借鉴外来文明时我们该怎么做?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A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 教学方法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单元分析】【导入新课】 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则徐后代。近代中国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经或即将走进我们的视线,走到我们历史或语文课堂。他们中,有爱国的官员林则徐、翻译家林纾、维新志士林旭、革命党人林觉民、文学大师林语堂、国徽设计者林徽因。让我们从林旭的家世出发,走近林则徐…… 他被毛泽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讲话中吟诵林则徐的诗句:

专题8明治维新 教案 (1)

《明治维新》教案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课标解读】: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认识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理解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战胜落后的、腐朽的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明治维新改革内容及意义的分析,知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知道同样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的改革却遭到失败,理解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进一步理解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道路具有多样性。 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问题式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梳理线索——知识回顾——基础知识掌握——重、难点突破———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段,提出日本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明治维新的?改革的情况内容和进程如何?改革对日本历史发展的作用?然后明确明治维新的含义,简单回顾上节所学,理清线索。 一、走进历史 梳理线索:内忧外患→→明治维新→→迅速崛起 知识回顾: 明治维新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幕府统治出现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内忧: (1)政治:幕藩体制,激化社会矛盾。 (2)经济: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外患:(黑船来航)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三)日本社会的新变化——改革的可能性 (1)政治:下级武士成为领导者;推翻了暮府统治,建立了新政府。(领导条件)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经济条件) (3)思想: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思想条件)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四)武装倒幕,建立明治政府——维新的前提 二、探究明治维新 施政纲领——颁布《五条誓文》。 探究题1.展示图片及《五条誓文》内容,并结合明治维新的背景分析明治维新的目标。 (一)、目标: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一、“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疑点1】为何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点拨】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英雄,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译馆,辑有《四洲志》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5.意义: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维新派: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①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二、教学过程 步骤1:导入: 【视频:林则徐虎门禁烟】(时长:1分钟) 问题:看完视频后,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林则徐曾经说过一句大家熟知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西方的鸦片入侵,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并在广东组织了“虎门硝烟”,力抗西方的侵略,所以被后人称之为"民族英雄"。那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是什么样的人呢? 林则徐认为: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上书 问题1: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客观吗? 老师:不客观。此时的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上,认为英国人浑身上下都武装起来,腿就比较僵硬,一扑就会倒。林则徐在同代人、尤其是在同时代官员中,确是对“外面的世界”最为了解之人,他对英人的认识尚且如此,可见举国上下当时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问题2:西方国家都打进来了,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仍那么的不了解西方呢?是缺乏了解的途径?还是从心底里不愿意去了解西方? 师:其实,“西学东渐”的思潮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当时一批基督教的传教士来华,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将西方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所以中国有了解西方的很好途径,但是却没有很好把握这个机遇。我们可以来看看明清的两次中西接触:意大利的利玛窦是当时最具代表的传教士,他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华,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我们下面来看看在他的记载中: 中国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作好像不容置疑地和森林和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 ——《利玛窦中国札记》问题:利玛窦的记载反映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老师总结:盲目自大、闭塞无知,还在固守着传统的“华夏中心论”。这种心态和情结到了清朝更为明显。乾隆年间,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访华,马嘎尔尼访华的主要目的是要和中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往来,但是被乾隆帝拒绝了,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礼仪的不同,马嘎尔尼如何觐见皇帝,按照中国的礼仪必须是三跪九叩,而按照西方的礼仪则是单膝下跪。就单单这个礼节,双方互不想让,僵持了很久,

18学年高中历史第八章日本明治维新3明治维新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节 明治维新 教材整理1 废藩置县,改革封建等级制度 1.废藩置县 (1)背景:明治政权建立后,消灭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当务之急。 (2)概况 ①1869 年,伊藤博文就提出了废藩置县的建议。 ②1871年,明治政府废除藩国制度,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管理。 (3)作用:封建领主制被废除,实现了真正的集中统一,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改革封建等级制度 (1)取消武士的特权,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 (2)取消公卿、大名称号,除皇族外的全国居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华族、士族、平民。 (3)各等级间可自由通婚。 (4)平民享有选择职业和迁居的自由。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废藩置县” “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教材整理2 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1)背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实物地税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缓和矛盾,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概况 ①1872年,明治政府废除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确认了土地私有。 ②1873年,明治政府又颁布法令,宣布全国土地一律按地价的3%以货币形式征税。 (4)作用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使广大农民因负担过重而失地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2.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方针:大力推行殖产兴业。 (2)两个阶段:示范阶段和扶植阶段。 (3)意义:使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工业近代化。 [深度点拨] 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1)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在: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日本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军事工业等重工业,这是由日本军国主义传统所致,并增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力量。 (3)由于日本政府的扶植,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4)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 教材整理3 文明开化,教育兴国 1.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主管教育行政。 2.1872年,日本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法令——《学制》。 3.1873年,决定振兴实业教育,兴办实业学校。 4.明治政府还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和文化传播事业,积极促进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的西化。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日本的“文明开化”政策 “文明开化”对于吸收西洋文化、清除封建陋习、促进日本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出现了轻视日本传统文化、一味追求欧化的倾向。 教材整理4 建立新式军队 1.1871年,建立保卫天皇的近卫军——“亲兵”。 2.1872年,发布《征兵诏书》,仿照欧美国家,实行征兵制。 3.军队向官兵灌输武士道思想,成为镇压人民和向外侵略的强大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