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会考条目解析201004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会考条目解析201004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会考条目解析201004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a b)

(1)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西周宗法制的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以此类推,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 c):

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a b)

(1)秦灭六国的过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秦国的对外扩展:

①向北: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直道、筑长城,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②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③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3)影响: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扩大了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 b)

(1)郡县制的建立

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②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

③郡县制的特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地地方的控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a b)

唐代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朝分割相权(a b)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的行省制度(a b)

(1)内容:元代以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划十个行中书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是元朝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还以检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c/d)

(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①秦朝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②汉代形成了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事先作出了决策。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还设立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它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④宋代为了分散宰相权力,又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⑤明代废除了丞相职位,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⑥清代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①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地地方的控制。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清朝的军机处(a c)

(1)军机处设立的原因:

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原因是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的需要

(2)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3)军机处的影响:

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b / c)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团结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一致无以抗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a b)

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

主要内容和危害(按课本归纳),注意: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最能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 c)

①侵犯了中国人民基本的生存权;②掠夺了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③政治上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司法方面的主权;④经济上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a b)

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a a)

①爱国将领: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珪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②结果: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日军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 c)

①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③结果: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

④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50年里(1895-1945),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a a)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a a)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法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在中国的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 c)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驱逐日本出中国;②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12月,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反对华北自治,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④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要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⑥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抵抗暴力;⑦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红军和南方八省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⑧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 a)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1937年八路军平型关战役,国共合作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1938年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武汉会战、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

敌后抗战,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华北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b c)

(1)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②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2)胜利的意义:

国内: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③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 a)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

2、武昌起义的爆发(a a)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中华民国的成立(a b)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b)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主权在民②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

③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影响: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 c)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③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b b)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运动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3)先锋队:学生;主力:工人阶级;

(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影响:五四运动的实践和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宣传,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一大”(b b)

(1)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毛泽东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也列席会议

(2)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 b)

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民革命(a b)

(1)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1926年7月,开始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3)国民革命的影响:①是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下,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②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4)失败的原因:①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②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a b)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a b)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致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经过: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

(3)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7、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a b)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 c)

(1)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势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4)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 b)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

①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c)

(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政治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河北西北坡)

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了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 b)

(1)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1954年,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 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存在。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经济发展落后,并且发展不平衡。

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施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意义: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 b)

(1)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2)民主与法制的破坏:①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②人大和政协基本停止活动: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摧残;③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 b)

(1)内容:

①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⑤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2)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③中国就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b b)

(1)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采。

(5)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含义:一国是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两种政治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首次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和探亲旅游。

②1981年9月叶剑英谈话《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即九条方针)提出合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④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

(3)“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地位:

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 b)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不承认三个条约,声明适当时机收回主权。目的:对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收回香港的时机逐渐成熟。

1997年7月1日凌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的回归时间:1999年12月20日。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对港澳来说——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对中国来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世界来说——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c)

(1)台湾问题的由来: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10月25日,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内战爆发,蒋介石败逃台湾,形成台湾问题。因此台湾问题是内战的结果,属于中国内政,与港澳问题不同,港澳问题属于外交问题。

(2)两岸关系的进展: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1980年后坚冰逐步被打破,三通限制放松,两岸民间交往交流日益频繁。

(3)政治意义的接触:“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会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199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江泽民讲话《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内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4)两岸关系的现状

有利的方面:大陆与台湾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方面交流蓬勃发展起来;

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岛内的分裂势力、外国反华势力;

(5)中国政府的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c)

(1)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a b)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同”:与会各国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的方针。

“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 b)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b c)

原因:美国: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制中国政策破产;③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中国:①苏联威胁中国安全;②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1)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成为震动世界的外交新闻。

(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主席,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5)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a b)

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9月,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中日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a/b)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中国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也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战争。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发展,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主权与内政进行干涉。

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2、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a a)

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会议期间,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性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3、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 b)

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在中国的动下,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的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a b)

(1)内容: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成为自由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②政治上,按财产的多寡将自由民划分为4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2)作用:

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a/b)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公民大会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b/c)

(1)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2)局限性(失):①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力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②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就其民主的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三、罗马人的法律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a/b)

(1)罗马法的含义: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2)罗马法的演变发展历程

①起源于习惯法。

②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发源的起点

内容:公元前5世纪中期,有贵族组成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镌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法等方面。

评价: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③公民法: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④万民法——法律的完善

适用罗马境内各族人民;更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操作简单灵活、实用有效。

⑤自然法——法律观念的提出

自然法的代表人物是西塞罗。自然法主要是一种法学思想、法学理论,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而公民法和万民法则是具体的法律制度,由具体的法律条文组成。

从产生的时间来看,自然法出现得最晚。

内容:人人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力;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意义: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开华,标志着罗马与法学的高度成熟。

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b/c)

①公民法: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

②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③罗马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罗马法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光荣革命(a/b)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没有按照资产阶级的意愿行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决定推翻它。1688年,议会从荷兰迎来威廉三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统治结束,历史上称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的结束。

2、《权利法案》(b/b)

内容: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司法权。确立议会的言论自由权和集会权。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意义:使英国的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c)

虚君(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选举权扩大(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参政和选举权)、内阁权力逐渐膨胀(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二、美国1787年宪法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a/b)

(1)内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确立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最高行政权,有权经参议院同意任命政府官员;军队总司令;具有立法否决权;由选民间接选举选出,所以不对国会负责,对宪法负责;任期四年。

国会掌握最高立法权,但法律须经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众议院可对违法的总统提出弹劾,交由参议院审判,由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主席;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

联邦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终身任职,除非犯罪被国会弹劾。

(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3)作用:

进步性:①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保留了奴隶制,带有种族歧视的成分。

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c)

同: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都实行资产阶级专政;都属于代议民主制度;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议会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并实行两院制,司法独立。

异:英国君主世袭产生,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行政权集中在议会占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美国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政府对总统负责,国家行政权集中于总统;

美国议会两院都由选举产生,而英国只有下院由选举产生。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a/b)

(1)经济基础(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完成,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分配不均,阶级矛盾尖锐;

(2)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3)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投身工人运动的实践。

(4)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a/b)

(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2)性质: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3)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共产党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a/a):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11月7日取得胜利,临时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发表《告俄国公民书》:临时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

2、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a/a)

当起义者攻打东宫之际,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大召开,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还通过了一系列法令。

意义: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b/c)

①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③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冷战”格局)的形成(a/b)

(1)原因:①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②二战结束,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③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西欧衰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抗衡美国的政治军事大国。

(2)表现(形成过程):

①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②1947.3 “杜鲁门主义”提出, 美国运用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这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③1947.6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目的是控制欧洲。对西欧国家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

④1949年北约和1955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b/c)

(1)消极方面: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使世界局势一次又一次紧张。例: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和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2)客观上的积极影响: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 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③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机会,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a/b)

(1)1951年“煤钢共同体”成立,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国与联邦德国的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2)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自由流动。

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政治一体化。欧洲以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2、不结盟运动(a/b)

(1)兴起的背景:亚非拉的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的争斗,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不结盟运动的诞生:1961年,南斯拉夫(铁托)、印度(尼赫鲁)、埃及(纳赛尔)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面貌;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三、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a/a):

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两极格局崩溃。

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a/a)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盟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④俄罗斯仍是对美国的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⑤中国的综合国力增长,国际地位提高

3、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a/b)

(1)标志:1993《欧洲联盟条约》(“马约”)生效;

(2)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有举足轻重影响。

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a/b)

①成为政治大国;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③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做出了贡献。

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b/c)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A.舟楫/编辑道观/冠名权濒临/彬彬有礼B.蹒跚/珊瑚嫁接/度假村布帛/并行不悖 C.慑服/拍摄昭示/软着陆荒诞/肆无忌惮D.忏悔/阡陌储蓄/处方药复辟/刚愎自用 答案:A [解析]B项“帛(bó)”与“悖(bèi)”读音不同,C项“昭(zhāo)”与“着(zhuó)”读音不同,D项“忏(chàn)”与“阡(qiān)”读音不同。 [评点]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有形近字(共四组)、同音字(共八组),而且以同音字考查为主导,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体现了命题人的胆识;在读音不相同的选项中只设一组读音不同,做到了命题的规范,也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因而一上来就给考生坚定了信心。但是,同音字考查过多,并且同音字除了同音之外之间再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比如“嫁”与“假”,“帛”与“悖”,“昭”与“着”,等,并组考查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是两个同音字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已,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对人才选拔性的考查。所以从此题内容上说,命题有些低幼化,也间接地帮扶了不愿识记的当代中学生,而且还“促进”了当代中学生识记能力逐步退化的倾向。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和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____。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__。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__。 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应填“改名换姓”,“移花接木”含有“暗中更换人和物,以假乱真”之意,与前文语境不符;第二空根据沈雁冰之例中有“来得响亮”一语,

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A.礼仪礼节B.政治制度C.风俗习惯D.国家政权 2.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B.王权与神权结合C.严格的等级差别D.君主专制独裁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4.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请你设计一套邮票(4枚),力求多元化地展现秦朝的面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下列内容最为恰当的是() ①商鞅像②秦始皇像③秦半两钱④西安兵马俑⑤秦长城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5.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6.汉代负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的官员是() A.丞相B.太尉C.刺史D.御史大夫 7.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恩荫制 8.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缚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取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该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9.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为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与官吏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10.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的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B.多安置官吏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1.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12.“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俱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2012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2012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5分)已知集合A={1,2,4},B={2,4,6},则A∪B=_________. 2.(5分)某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人数之比为3:3:4,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该校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中抽取容量为50的样本,则应从高二年级抽取_________名学生. 3.(5分)设a,b∈R,a+bi=(i为虚数单位),则a+b的值为_________. 4.(5分)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k的值是_________. 5.(5分)函数f(x)=的定义域为_________. 6.(5分)现有10个数,它们能构成一个以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若从这10个数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则它小于8的概率是_________. 7.(5分)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3cm,AA1=2cm,则四棱锥A﹣BB1D1D的体积为_________ cm3.

8.(5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则m的值为_________. 9.(5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AB=,BC=2,点E为BC的中点,点F在边CD上,若=,则 的值是_________. 10.(5分)设f(x)是定义在R上且周期为2的函数,在区间[﹣1,1]上,f(x)=其中a,b∈R.若=,则a+3b的值为_________. 11.(5分)设a为锐角,若cos(a+)=,则sin(2a+)的值为_________. 12.(5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圆C的方程为x2+y2﹣8x+15=0,若直线y=kx﹣2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圆C有公共点,则k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13.(5分)已知函数f(x)=x2+ax+b(a,b∈R)的值域为[0,+∞),若关于x的不等式f(x)<c的解集为(m,m+6),则实数c的值为_________. 14.(5分)已知正数a,b,c满足:5c﹣3a≤b≤4c﹣a,clnb≥a+clnc,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计90分.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14分)在△ABC中,已知. (1)求证:tanB=3tanA; (2)若cosC=,求A的值.

2014年高中会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 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二位英雄出现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0.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2012年文数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数学(文史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M={-1,0,1},N={x|x 2=x},则M ∩N= A.{-1,0,1} B.{0,1} C.{1} D.{0} 【答案】B 【解析】 {}0,1N = M={-1,0,1} ∴M ∩N={0,1} 【点评】本题考查了集合的基本运算,较简单,易得分.先求出{}0,1N =,再利用交集定义得出M ∩N. 2.复数z=i (i+1)(i 为虚数单位)的共轭复数是 A.-1-i B.-1+i C.1-i D.1+i 【答案】A 【解析】由z=i (i+1)=1i -+,及共轭复数定义得1z i =--. 【点评】本题考查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及复数的基本概念,考查基本运算能力.先把Z 化成标准的 (,)a bi a b R +∈形式,然后由共轭复数定义得出1z i =--. 3.命题“若α= 4π ,则tan α=1”的逆否命题是 A.若α≠4π,则tan α≠1 B. 若α=4 π ,则tan α≠1 C. 若tan α≠1,则α≠4π D. 若tan α≠1,则α=4 π 【答案】C 【解析】因为“若p ,则q ”的逆否命题为“若p ?,则q ?”,所以 “若α=4 π ,则tan α=1”的逆否命题是 “若tan α≠1,则α≠ 4 π”. 【点评】本题考查了“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4.某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均如图1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不可能... 是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体的三视图问题,由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均如图1所示知,原图下面图为圆柱或直四棱柱,上面是圆柱或直四棱柱或下底是直角的三棱柱,A,B,C,都可能是该几何体的俯视图,D不可能是该几何体的俯视图,因为它的正视图上面应为如图的矩形.

2018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问题详解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12-01 chenyu2000转自Sin5 修改 微信分享: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

2012年化学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全国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化学) 6.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A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A正确;只有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中不含化学键,B错误;CO2分子含有极性键,但CO2是非极性分子;NaOH等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但是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D错误。 7.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 Al(OH)3↓ 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2+CO32-= CaCO3↓+2OH- 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2OH-= ClO-+Cl-+H2O D.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6H+= 2Fe3++3H2↑ 答案:C 【解析】A答案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错误;B中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答案中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错误。 8.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 CO(g)+H2O(g)催化剂 CO2(g)+H2(g) △H < 0 反应到达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增加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CO的浓度D.更换催化剂答案:B 【解析】CO(g)+H2O(g)催化剂 CO2(g)+H2(g)是一个气体总体积不发生改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CO的 转化率不变,A错误;反应式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B正确;增大CO 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 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D错误。 9.反应A+B→C(△H<0)分两步进行:①A+B→X(△H>0),②X→C(△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①A+B→X (△H >0)②X→C(△H <0)可以看出,A+B →C(△H <0)是放热反应,A和B 的能量之和C,由①A+B→X (△H >0)可知这步反应是吸热反应,X→C(△H <0)是放热反应,故X的能量大于A+B;A+B的能量大于C,X 的能量大于C,答案:D。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材 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学情 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高中新课程。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理解宗族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先人的崇敬之情。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显示: 通过漫画引出嫡长子继承制。

老师:嫡长子继承制是从何时起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课来一探究竟。 我们这节课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夏商时期政治的特点。 ?2.周分封制、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影响。 ?3.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和老师一起开始学习。 【板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师: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也就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基本特点在课前提示讲了: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那么他们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来加以了解。 新课: 一、夏商政治形式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知识点:夏商政治形式。 【板书】一、夏商政治形式 师:在讲夏商政治制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家这一概念。这个“国家”不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远古社会组织发展演变的结果,其

2018届高中毕业会考历史试卷

长沙市周南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会考历史试卷 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5题,每题2分,共5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卡上,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在 A.金田 B.永安C.武昌 D.南京 3. 19世纪末,日本通过下列哪一个条约割占我国领土台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B.《马关条约》D。《黄埔条约》 4.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平壤战役 B.黄海之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战役 5.19世纪进行的戊戌变法,支持变法的巡抚陈宝箴是 A .湖南巡抚 B. 湖北巡抚 C .广东巡抚 D.山东巡抚 6.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 .<<南京条约>> 的签定 B. <<北京条约>> 的签定 C.<<马关条约>> 的签定 D.<<辛丑条约>> 的签定 7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于 A 天津 B . 南京 C .郑州 D . 重庆 9. 辛亥革命后并存的两大思潮是①实业救国②民主共和③武装斗争④土地革命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10. 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阶级是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11 .中国共产党’二大”的中心任务是 A.成立中国共产党 B.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D.决定”工农武装割据” 12. 下列不属于1926年北伐战争主要对象的是 A.吴佩孚 B.孙传芳 C.袁世凯 D.张作霖 13. 九一八事变后, 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 14.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枣宜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5.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是陕北的好江南”,此歌词与抗战时期的哪一件事情有关? A.三湾改编 B.一二九运动 C.大生产运动 D.整风运动 16 .二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 A. “扶蒋反共” B.中立政策

2012年英语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天津(教与学)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英语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3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1页至10页,第Ⅱ卷11页至12页。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55小题,共95分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01.---Can I have a day off tomorrow, Mr. Johnson? ---__________. I can manage without you. A.F orget it B. I’m afraid not C. It depends D. Of course 02.The letters for the boss___________ on his desk but he didn’t read them until three later. A.w ere put B. was put C. put D. has put 03.You were working too hard. You’d better keep a ________between work and relaxation. A.p romise B. lead C. balance D. diary 04.The dog may be a good panion for the old. _______, the need to take it for walk s may be a disadvantage.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1)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卷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 A.西周B.秦朝C.唐朝D.宋朝 2.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D.行省制度的创立 3.图1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 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此相关的 列强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图1 圆明园遗迹4.“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5.“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B.辛亥革命 C.抗战胜利D.新中国成立 6.“天高云淡,耀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的这首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B.红军长征 C.平津战役D.解放南京 7.下列各项中,属于图2所示会议主要成果的是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 D.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图2 8.“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D.香港回归 9.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参加APEC会议④参加联合国大会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0.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阔”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D.④③①② 11.下列法律文献,对图3所示政治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权利法案》 D.美国1787年宪法图3 12.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人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陈独秀和李大钊 C.列宁和斯大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会考部分历史时间整理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蚊香蛙之历史会考复习

写在前面 时间真快啊,转眼间高一就要结束了,我们会迎来会考,会迎来有更多未知的高二。我们这版复习资料也是出到了第三版,看着它一点一点成型,逐渐地被同学们接受,我其实很开心,很充实。 我承认,我一开始做这一版资料的时候是有私心的,毕竟,这份资料是我一个一个字打出来的,本质上我其实是一个自私的人呢,我只想对我珍惜的人好,这一点,我也在第二版的末尾提到过。 但是,看着大家一个个都抢着要这份资料,我觉得我其实很有必要把它献给所有人,因为三年说长不长,很可能一下子就过去了,我很是珍惜这个能体现我为大家付出我的努力的机会。 有人说,你历史又不好,为什么越俎代庖地在这里炫耀,炫耀什么呢。我承认,我历史确实不好,绝对没有文科班随便考考都90几的水平,但是,我觉得,文科的学习靠的就是认真,我一个一个字地打出来,发现有错误马上纠正,我已经尽力了,看不起我的,还请将这份资料送回,因为会有其他需要它的人。 这一版,我头一次地给它命了名,叫“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名字其实包含的就是我对于大家参加会考的一份祝福,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至少,你们的背后,有我,我会尽我的全力来帮助你们,祝福你们。 这一版,我会全新排版,有各个专题的时间表,当然,我也会把前几版的传统延续下去,会给一份按时间排列的时间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也是最后一版的时间表了,我其实还蛮喜欢这种静静地码字的感觉的,但是,我们的历史时间表怕是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要记得我哦~我也会想你们的~ 蚊香蛙敬上

I专题时间 ·必修一 专题二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41.5 三元里抗英 1833-1885 中法战争 1845-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9 黄海海战 1894-1895 甲午战争 1895.5 台湾人民翻割台斗争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2.1.28 一·二八事变 1933.1 争夺喜峰口 1933.5 多伦战役 1935.8.1 中共八一宣言 1935.12 瓦窑堡会议 1935. 12.9 一二·九运动 1936 抗日联军组成 1936.12.12 西安事变 1937.7.7 卢沟桥事变 1937.8 洛川会议 1937.8.13 八一三事变(上海)1937.8.14 《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9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7.10 淞沪会战 1937.12.13 南京大屠杀 1938.1-1938.5 徐州会战(台儿庄) 1938.6-1938.10 武汉会战 1938.10 武汉会战 1940 百团大战 1940.5 枣宜会战 1944 抗日军民局部反攻 1945 中共七大 1945.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9.2 日本签署投降书1945. 10.25 台湾光复 专题三 1894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1905 孙中山,日本,中国同盟会1911.4 黄花岗起义 1911.5 全国性保路运动 1911.10.10 武昌起义 1911.12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1.1 中华民国成立 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2.12 宣统帝退位 1912.3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4 孙中山卸任 1919 巴黎和会 1919.5.4 五四运动 1921.7.23 中共第一大 1922 中共二大 1924 国民党一大 1926-1927 北伐战争 1927.4.12 四一二政变 1927.7.15 七一五政变 1927.8.1 南昌起义 1927.9 秋收起义 1931.11 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瑞金)1934.10-1936.10 红军长征 1935. 1 遵义会议 1935.10 吴起镇会师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 1947.6 挺进大别山 1948.9-1949 三大战役 1949.4 渡江战役 1949.10.1 开国大典 专题四 1949.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9 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1954.9 第一届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12 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 1956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1947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5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