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以三鹿事件为例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以三鹿事件为例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以"三鹿事件"为例

作者:马斌, Ma Bin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刊名: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2009,25(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 2003

2.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畅铁民利益相关者企业特征分析-管理科学文摘2008,""(1)

利益相关者企业特征分析是辨析利益相关者企业的重要前提.通过分析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管理能力特征、企业组织特征以及利益相关者企业产生与发展条件等方面,提出利益相关者企业的内涵.

2.学位论文吕亚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协调研究2005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将成为决定企业活力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弗里曼、克拉克森、琼斯、科林斯、卡罗尔、布莱尔、米切尔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股东是企业直接资源的提供者,但是除此之外,大量的利益相关者也对企业投入了资源,包括金钱、时间和精力。作为资源的提供者,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股东不再是唯一的剩余价值索取者,企业资源须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均衡分配。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念在学术界、商界和和社会公众中的影响迅速扩大,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出现了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成果。大卫·威勒和玛丽亚·西兰琶的研究表明,那些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广泛利益的企业表现得更负有责任,企业能够成功地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企业活力;并预言,21世纪关心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比排斥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做得更好。 本文以股份制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选取几个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利益关系的相关者,比如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政府,从协调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问题,着重研究了股东与经营者之间、股东与债权人特别是银行之间、股东与员工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揭示了这些冲突的种种表现形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办法。总的来说,化解冲突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从企业外部通过立法的完善来获取法律保护,比如当企业小股东的利益遭受到大股东的侵害时,小股东保护自己利益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寻求法律援助,这时,我国立法的完善对企业小股东的意义就特别重大。再比如,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为公司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并在制度设计中贯彻了公司债权人保护的理念,然而若要使公司法真正发挥效用,其中的保护制度应该加以完善。二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机制设计和所有权安排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的安排在于让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治理,进而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最终实现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达到促使他们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

在阐明了企业各种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协调办法的基础上,文章在结论部分分析了这些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即: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一致,企业有限资源的分配不能使所有的相关者满意,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如果把这些原因放到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由于利益相关者力量和发言权力大小相差悬殊,使得处于弱势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这归根到底是由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不合理造成的。问题的解决需要转变企业的治理模式,突破原有的“股东至上主义”的逻辑,把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引入到其中来,创建一个有效协调相关者利益的机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目的在于通过方方面面力量的博弈达到一种利益的均衡,不仅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得到相应的满足,而且也使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实力。文章最后主要从如何安排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主要对策。

3.期刊论文江若尘.JIANG Ruo-chen企业思维模式的新趋势: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

在中国众多企业奉行"股东至上主义"或"消费者第一"的固定思维模式的今天,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思维模式.作者在综述有关利益相关者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分类、特点.作者展望了对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及影响程度的研究、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4.学位论文周礁对利益相关者排序及分类的研究——基于中国货运代理企业的实证2007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也不同。因此,对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识别“核心利益相关者”和“关键利益相关者”,将完善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理论。中国是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更加关注“关系”、“利益者”、“社会网”,因此,对利益相关者的排序和分类研究有助于企业识别“关系营销”的目标,更有效的兼顾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更好地管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中国货代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采取网上调研并结合计算机辅助的问卷形式,通过Email、即时通讯工具(QQ、MSN)、论坛发帖等方式邀请潜在被调查对象参与在线调查并收集700余份问卷。

研究结果表明,在“销售收入”这一目标下,20个利益相关者的排序情况依次为: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管理人员、员工、竞争者、股东、政府、债权人、自然环境、行业专家、行业协会、媒体、广告公司、市场研究和策划公司、社会公众、相关社团、科研及教育机构、社会活动家、宗教团体;各利益相关者按重要程度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重要核心利益相关者、外部次要核心利益相关者、内部重要核心利益相关者、内部次要核心利益相关者)和非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重要非核心利益相关者、外部次要非核心利益相关者、内部重要非核心利益相关者、内部次要非核心利益相关者);按实际投入程度分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和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高投入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内部高投入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外部低投入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内部低投入非关键利益相关者)。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下3方面:

第一,本文的实证研究是以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且发放和收集问卷的方式属有一定技术含量、创新性的尝试;

第二,本文采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如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回归)进行排序及分类,不再是理论及概念的分析及界定,在一定程度克服了利益相关者以规范研究为主的不足;

第三,本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的利益相关者情况,不仅能够反应整个利益相关者的概况,更深入明确了该行业利益相关者的现实情况。

5.期刊论文秦宛顺.江若玫.Qin Wanshun.Jiang Ruomei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换、依存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

2007,""(2)

Freeman和Heuer的模型仅限于提供一种管理理念,而不具有操作性.本文在Heuer工作的基础上,定义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换、依存关系及其类型.如果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非对称依存,那么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换更可能属于基于市场的交换,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应选择力量占优合作,双边合作治理机制应该为弱信任与正式控制组合的治理机制;如果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相互依存,那么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的交换更可能属于基于了解的交换,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应该选择关系占优合作方式,双边合作治理机制为半信任与正式/非正式控制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如果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战略依存,那么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换更可能属于基于价值的交换,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应选择结构占优合作方式,双边合作治理机制应选择强信任与非正式控制相结合的治理机制.

6.学位论文庄际亮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条件下的国有企业绩效研究2006

用传统的利润、收益指标去考察时下的国有企业,会发现这些企业的各项指标大多是不佳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又以它们的存在仿佛要证明:存在即是一种合理。无论国家还是社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也依然有着让这些不赚钱的国有企业存在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考察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即它们作为企业真正的企业目标,以及相应的财务目标。我们只有从理论上认清国有企业的真实财务目标,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评论它们的绩效,合理去管理国有企业。这里也就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1、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什么?

2、在一定的财务目标指导下,如何去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陈小悦)。这是因为在企业发展中,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起着一种导向性的作用。这种导向性作用的良好发挥,不仅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客观、正确评价。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否则会误导企业。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绩效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而对企业绩效来源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本文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企业绩效的理论依据,希望对全面科学地建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国内李心合发表有《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10),阐述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转向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袁振兴发表有《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会计研究》2004.11)进一步指出: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王雄元指出了在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本框架下,企业能力理论进一步充实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内涵(《会计研究》2004.3)。但专门讨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文献较少,利用利益相关者观点探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文献更少。本人希望能在一个科学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引下,有效地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为实务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国有企业财务目标

文章从经济学中对企业的认识入手,从亚当.斯密的发现,即多人合作生产要比多人单个生产相加,效率高的多;到马克思的从协作入手研究工场手工业,直接把握了总体劳动和单个劳动的区别,以及对集体生产力的认识;马歇尔最早发现了与企业有关的知识、组织及绩效间的复杂关系;现代企业理论的三个重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和团队理论,将马歇尔的复杂关系解释为契约,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奠定了基石。

总之,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并构建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本框架,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是市场合约的一个联结点。笔者也认识到:1、企业是一个交易单位,更是一个生产单位;2、企业的规模决定因素不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节约交易费用一个因素;3、对待市场和企业不可以简单的采用两分法,企业和市场不只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这一点在研究国有企业时特别重要)。

基于对企业这样的认识,企业目标应充分考虑到契约各方的利益,应是所有参与集团共同作用和妥协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任一参与者的个别目标。各利益集团作为对企业有要求权的利益主体,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成为企业的参与者,企业的目标就是各类参与者个别目标的综合,也可以说企业的目标是各类参与者个别目标相互作用(博弈)下的均衡。

目前关于财务目标流行的几种观点是:利润最大化理财目标,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由于在现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其真正的所有者缺位,同时担负了多种非经济的责任,导致其利益相关者更加复杂,所以兼顾相关者利益是国有企业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

这里笔者的思考是:1、最大化的表述是不恰当的,一味强调利益相关者最大化也是不妥当的;2、根据现代企业主体理论,企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主体,其经济业务等事务与权益享有者的个人事务应当区别开来;3、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条件下,利益相关者价值应该是一种均衡,而不应该强调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笔者的结论是: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条件下的利益相关者价值的一种均衡。同时,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条件下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讨论了企业绩效的真正来源和企业绩效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紧密结合。分析评价了几种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文章仍然从经济学中对企业的绩效认识入手,希望能分析归纳出企业绩效的真正来源。笔者的结论是:企业绩效来源于多个方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归纳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绩效的直接来源,企业家与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是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企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是使企业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的制度保证,市场竞争环境是促进企业提高绩效的间接外部动力。

在这样结论下,笔者总结了国外、国内企业绩效研究的现状概况,并有重点地分析评价了几种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在国外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三条清晰的研究脉络:1、主要基于企业绩效评估设计的内容展开研究;2、主要基于企业经营的目标展开研究;3、采用数理分析方法的评价理论研究脉络。其中在企业经营目标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发现:绩效评估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随着人们对企业经营目标认识的变化

,使得绩效评估指标也随之变化。由此西方企业经营绩效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当前在部分学者坚持股东价值最大目标的同时,更多的学者将企业经营投向客户、厂商、社区、员工、经理层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1992,1993,1996)的战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我国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发展脉络,一个十分清晰的发展趋势就是,企业经营绩效已经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估企业经营绩效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利益驱动。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建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首先基于相关者理论对现有几种主要绩效评价方法的思考,进而对建立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1、企业由单边治理进入了多边治理阶段,企业理论中出现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公司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2、企业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绩效的优劣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制度结构与生产特点的结果共同决定。股权结构(制度)通过决定生产总成本的数量及构成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

,因此单纯性的讨论产权——绩效、竞争——绩效模式是片面的,从现代企业理论的生产与契约二重属性的视角讨论公司绩效与公司制度、行业特点的关系才是较为合理的。

最后笔者提出了构建新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想。但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试图建立一套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任何一个评价主体在设计和选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至少应该考虑以下方面:1、充分认识到企业绩效的真正来源是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和制度安排。2、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同努力是企业绩效的真正原因。3、依据最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的要分清层次。

笔者认为论文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创新

国内李心合发表有《利益相关者财务论》,阐述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转向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袁振兴发表有《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进一步指出: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王雄元指出了在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本框架下,企业能力理论进一步充实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内涵。但专门讨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文献较少,利用利益相关者观点探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文献更少。笔者希望能在一个科学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引下,有效地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为实务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目前我们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是一个由外向里认识展开深入的过程。无论是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结合,还是历史、现时、未来指标的综合利用。笔者认为都是研究者站在反映与解释企业绩效的角度出发的,他们并不真正关心企业绩效的改善、提高的原因。笔者希望论文更多关注企业绩效

,希望能在各方利益均衡、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效率最优,经济成果最大化。这才是有意义的绩效研究。笔者认为我们的绩效评价,并非为了绩效评价而评价,而在于找到影响企业绩效的根本因素,以期对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制度安排,而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途径,而不是传统绩效评价的由外而内的简单反映。希望在认真分析之后也能提出一个反映企业绩效成果的评价思路。毕竟绩效得以实现和提升最后还是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放映出来。

2、研究方法创新

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以管理学的方法,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而对企业绩效来源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本文试着以经济学的方法探讨:对企业的认识;企业绩效的理论依据等问题。使用了现代企业理论的思想,使用了国内学者国有资本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7.期刊论文吴玲利益相关者:企业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综述国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如何提高企业长期价值,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机理进行分析,并详细介绍西方企业通过利益相关者审核、审计管理确保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活动,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模式.

8.学位论文王文珂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水电开发企业治理研究2006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对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水电开发企业公司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探讨水电开发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构建。水电开发企业是公益型企业,同时大都数也是国有企业。作为公益型企业,水电开发企业的特征与相关利益人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相符合,水电开发企业采用相关利益人治理模式具有现实依据。因此,利益相关者机制是水电开发企业公司治理的现实选择。另一方面,从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进程看,“股东主权”逻辑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替代“股东至上”逻辑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对水电开发上市企业公司治理“股东至上”改革逻辑的实证检验也佐证了这一判断。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进程中,水电开发企业为股权的多元化之间形成的监督、约束等企业制度安排并未对水电开发企业经营绩效之间产生明显的作用。明星电力的案例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的判断。

因此,在进一步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就不应该仅仅关注股东对水电开发企业公司治理的作用,而应该充分关注来自其他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公司治理的建设,从而最后达到公司绩效提升的根本目的。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本文将水电开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投资者(股东)、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银行等债权人、管理者、公司员工、环保部门、移民、地区居民等。

进一步地,课题对利益相关者参与我国水电开发企业公司治理进行了调研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传统的以“股东至上”理念为指导,仅以股权结构来区分的不同的治理机制,与企业的业绩无显著相关。(2)从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看,国有股权控股、独立董事、监事会独立性对企业经营没有产生非常明显的作用。(3)目前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水电开发企业经营关注的积极性并不高,股东、公司员工、行业主管部门三类水电开发企业关键利益相关者较多地参与了公司经营活动,而地区居民、环保部门、银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则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较少涉及。(4)因此,目前在形式上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经营的机制对水电开发企业经营净利润率没有明显的作用。(5)但是,凡是企业真正采纳利益相关者建议的治理机制对水电开发企业经营净利润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利益相关者是水电开发企业未来应该极力加强的战略行动。(6)尼尔基水电开发的启示是,水电工程开发中,各方利益群体的责权利必须统一、工程性质定位准确、要充分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

基于前面内容的分析,本文最后的观点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是水电开发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水电开发行业的特殊性,因此水电开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必须是“内部治理结构+外部相关配套机制”的共同完善。水电开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的完善,主要是以下五方面制度的构建、完善:利益相关者代表在董事会中的作用机制、利益相关者在监事会中作用机制、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水电开发企业经营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水电开发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机制。

此外,我国水电开发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机制的完善还进一步完善:政府水电开发投资、行业管理体制、债权人治理机制、水电开发与生态发展的协调机制、水电开发移民机制等外部配套机制。

而万家寨水利水电成功开发的案例进一步证实了利益相关机制的作用。由于理顺多方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关系,在多方努力下,万家寨水电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都得到了很好控制。因此,利益相关者模式对水电开发企业是非常适用的。

9.期刊论文罗月菲利益相关者理论各阶段主要观点的评析-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7)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主要观点的评析,有助于人们对其理论观点的掌握.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经营活动观能公平地照顾到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调动各资产投入者的积极性和企业最终财富的创造.

10.学位论文包翼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收益分配问题研究2008

分配历来是一个倍受学术界关注的话题。作为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配合理,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推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分配理论的研究,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看,收入分配问题可划分为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上的收入分配就是企业收益分配,主要研究企业收益如何在企业内部即股东、债权人、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以及国家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地分配;而宏观层面的收入分配就是对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即国家运用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发行国债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的调节。由此可见,企业收益分配是再分配的基础,撇开企业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也就失去了基础。企业收益分配是否合理,能够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状况和企业价值。目前我国的企业收益分配没有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就从利益相关者这个视角研究企业收益分配问题,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对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从企业的本质入手,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共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而达成的一系列的契约关系。之后,研究了企业收益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的企业收益与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其次,从企业制度演进的角度,分析并评述了古典企业与传统企业收益分配模型,指出其不足,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收益分配模型;最后,构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收益分配模型并对其应用作了探讨。

本文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应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察,企业收益分配的实施效果要使企业收益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分配不仅仅是在既定总量产生之后的行为,而应对总量的产生有不断刺激的作用。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二是企业目标是为实现利益相关者总体财富和收益分配的满意化及持续改进。这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利益相关者总体财富的“满意化+持续改进”,第二层是利益相关者收益分配的“满意化+持续改进”。

三是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应运用“满意+持续改进”的思路,即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一个满意化初值,根据实施的效果进行持续改进逐步逼近最优化的分配比例。

四是企业留存收益的使用应制度化,将企业留存收益分为研发基金、后备基金与生产发展基金三类,满足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需要。研发基金使企业保持先进性,后备基金与生产发展基金使企业保持稳固性。通过企业留存收益的合理使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普通员工获得分享收入。将普通员工纳入企业收益分配模型中待分配价值部分的分配,使其获得剩余索取权,对其进行激励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全局的角度分析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将股东、债权人、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国家作为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利益相关者,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收益分配模型。该模型与以往企业收益分配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明确了普通员工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地位,强调了激励普通员工的重要性。关于利益相关者拥有要素按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具体比例,提出了“满意+持续改进”的思路,即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分配比例的满意化初值,根据实施的效果进行持续改进逐步逼近最优的分配比例,以期能为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授权使用:浙江大学(wfzjdx),授权号:5f1ff5ff-1952-4272-98c7-9dec00e95ae9

下载时间:2010年9月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