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书法书体介绍

历代书法介绍

书法名家介绍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圣”书法的特点

导入: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常见书体介绍:

我国的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碎片,为迄今为止书法史上有书写意识的、初步具备了书法的审美。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从它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可以归纳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几种基本字体。(P127)

二、历代书法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有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融入,书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

——秦代:全国归发话文字——小篆。(P128)

——汉代:隶书占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晋人尚韵。楷书、行书、草书,承前启后、日趋完善的阶段。革新家——钟繇、王羲之。晋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的休闲雅致,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

——唐朝:唐人尚法。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张柬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元:宋人尚意。行书、草书繁荣发展。苏轼、米、黄庭坚、王安石。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代延续宋代,盛行于贴学,一味继承晋唐,没有时代风格。赵、鲜于枢,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明清:贴·学大盛,“三宋”、“二沈”,清中期有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陈功完成了变革创新,碑学书派发展。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近现代:1911——1949,改朝换代的沸腾时代。“硬派书法”得以发展,贴学大有起色,沈尹默、白蕉等。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可以清楚看到,书法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得以自豪的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的艺术上的审美、思维特征。

二、历代书法名家:

——史前至夏:这个时期各种书法相继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帛注墨手迹等。代表作品:司母戊鼎、毛公鼎、石鼓文等。

——商至西汉:李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功绩。李斯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主持整理出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东汉至南北朝:钟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其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历代书家亦评为"高古纯朴,超妙入神。"他的字,形成由隶入楷的新面貌,为晋王羲之真书的先驱,故与王之并称"钟王"。

张芝: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之草圣地位。

王羲之: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亦长于诗文,但文才多为书法之名所掩,不为世人所重,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美妙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中国书艺在他笔下成就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 )三月三日,他和谢安、孙绰等41 人燕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这是东晋士族贵族风流雅士的一次盛会。

王献之:(P131)

——隋唐五代:

颜真卿: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面旗帜。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汇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

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其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练浑厚之势。

柳公权、米、苏轼、鲜于枢、徐渭(P-132-135)

三、书法美学介绍: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艺术欣赏正是一种视觉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一种“迁想妙得”是人类之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所在,书法家有书法眼,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眼,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只内在眼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这种美感,具体呈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以下五种:

1、笔线美:中国书法是通过笔、墨、纸为表现手段来展示中国孩子的艺术形象的,其表现形态为线条。线条是中国书法的生命和血脉,是基本的造型因素,有着较高的审美标准。笔线没主要包括笔线的力度美、节奏美、墨色美。(P136)书法的节奏感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力的关系”,书法的真缔也是一种运动与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的八种笔划各具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

2、结体美:结体或称结构、结字,是构成汉字点画的排列组合,这种组合如果缺少变化则俗气,难称佳作。汉字独有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文字中别具一格,方方正正是其最大的特点,而且在每一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点划则作为衬托,这就是书法“间架结构”,“间架结构”是整个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谓的“轴线”原则,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建筑时进一步看到”。(P136)

3、章法美:指书法艺术的整体形象的布局之美。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要体现出章法之美,它有驾驭整体、统揽全局的作用。字与字之间有宾有主,(P137)这种空间感是中国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审美情趣,就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主要通过空间感来体现,宗白华先生运用美学观点,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以虚代实,因虚得实,黑白对比来显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色。宗白华先生对此更有生动地描绘,“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沦漪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一回舞蹈,一曲音乐”。当代大书家于右任先生认为:“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当”。故他的作品给人以淡远、简朴、空灵的感受,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4、意境美:首先是由书法形象的特点决定的,它所显示的形象,既具体而

微,又抽象而玄。这种意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和书者思维情感的陶铸。(P137)

5、时代感:时代感也就是新鲜感,新者,新颖也。纵观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新求变的创新史。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兴起,晋代以来书法创新达到鼎盛时期,王羲之独具慧眼,以其深厚的功力将行楷书发挥到淋漓尽至,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正面开张、气势磅礴的颜字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创新来说,由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来说,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人尚意,明书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表现了时代感所赋予的生命情操。

绘画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绘画的种类和起源

中国绘画源流和欣赏

油画和西方绘画欣赏

教学重点:中国、西方绘画欣赏

导入:绘画是运用点、线、空间和色彩等艺术语言在平面上创造形象、反映生活、传达感情的艺术。绘画艺术建筑、雕塑共同称为“造型艺术”,它们都与形有关,都有视觉形象。但绘画又不同于雕塑、建筑的特征,绘画是在平面上造型(实体平面性),它是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和造型艺术,可以说他是平面的造型艺术——即虚拟空间。

一、绘画概论:

1、绘画的种类

从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成就和影响来看,最主要的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和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体系。

——从绘画使用的材质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素描等。——从题材内容看可分为:人物画(蒙娜丽莎)、风景画、风俗画(清明上河图)、静物画、历史画、军事画、宗教画(最后的晚餐)、动物画等。

——从社会作用看可分为:年画、宣传画、广告画、插图、装饰画等。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摄影艺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画家主观自我方向,不同的画家风格不同,所产生的价值也就不同。总之,绘画的种类十分丰富,它对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绘画的起源:

1、史前绘画:

已知最古老的绘画位于法国肖维岩洞,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它可以追溯至32000年前。那些画用红赭石和黑色颜料作雕刻及绘画,主题有马、犀牛、狮子、水牛、猛犸象或是打猎归来的人类。石洞壁画在世界各地十分常见,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印度等。这些绘画的发现和它存在目的引起了众多不同的猜测,有些假设指出那些绘画是当时的人认为绘画可以捕捉动物的灵魂,令他们狩猎更为顺利;另一些假设则认为那是泛灵论的一种现象,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尊敬;还有假设指人类与生俱来已有自我表达的需要。

2、中国绘画源流:

——中国绘画历史很悠久,自有了物质文明以来,就产生了绘画、歌谣、舞蹈。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彩陶文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然幼稚,但已初步掌握了造型的能力,对动物、植物的静态都能抓住主要特征,用来表达先民的愿望、信仰以及对生活的美化装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绘画的认识,绘画的材料、工具和表现语言也就不断丰富起来。

——先秦时期的古籍记载,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

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注重画家的个性在其作品中的显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画家辈出,佳作纷呈,并在理论上和创作上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宋代是中华花鸟画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花鸟画强调写生,追求细节的真实。中国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按传统方法分为: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畜兽等,不仅仅是为了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了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3、中国传统绘画欣赏:

中国传统绘画,简称“国画”。国画的造型六要素是:

线条——笔墨线条与非笔墨线条。

造型——准中求质。

结构——笔墨线条结构与非笔墨线条结构以及明暗结构。

明暗——暗线条(笔墨线条)主体与明线条(非笔墨线条)主体以及明暗造型的对立。

空间——平面重叠与主体,客观现实宇宙空间(第一现实宇宙)与心理、想象的“现实”宇宙空间(第二“现实”宇宙)。

色彩——重墨色轻颜色与重颜色轻墨色。色彩从单一的墨的国画颜料中走出。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从内容上看,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熟练,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从唐代起就有这两种绘画风格。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兼工带写,如在一幅画中,松行用写意手法,楼阁用工笔,使两者结合起来,发挥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

如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是在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三、中国近现代绘画欣赏:

1、中国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不断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对古老的中国画形成了有力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对中国画革新和中国画创作实践的多种争论和套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齐白石。”融合型代表人物是既学过西洋画又擅长中国画的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陈树人和现代美术家与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和蒋兆和。(P142)

新中国成立后,以潘天寿、傅抱石为代表。

2油画:

对于中国美术来讲,油画是个外来的画种,通常所说的西方绘画主要是指油画。油画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力的画种。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对绘画

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后人因扬·凡·艾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誉其为“油画之父”。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充分表达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绘画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实般准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定向的瞬间视觉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工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

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着时代的艺术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富,并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

3、版画:中国近现代的版画是在引进欧洲近代木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上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和扶植,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新木刻运动,产生了一批极富朝气的木刻家和一大批优秀木刻作品。如李桦《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等。

四、西方传统绘画欣赏: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勒《拾穗者》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柯罗《孟特拉芳丹的回忆》、《枫丹白露的森林》

五、西方现代绘画欣赏:(P146) 毕加索

景观艺术欣赏

教学内容:景观的含义和分类

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艺术的特点

景观观赏要素

教学重点:根据景观感受途径、观赏方式,对各类景观艺术进行分析欣赏。

导入: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景观是人类对美的理解和阐释,也是对美的追求。景观设计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一、景观的含义和分类:

1、景观的含义:作为一个专业名词,从艺术角度来说,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景物,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能感到美的存在,在精神上能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在生态上能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及管理的态度上。

关于中国的景观艺术,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园林艺术,中国有悠久的园林营造传统,从构思精巧的苏州园林到大气恢弘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拙政园,无不向世人展示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

景观是人类所向往的自然环境,经过人工造而形成的工艺品,融合了艺术范畴里多种美学观念。它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形态的物化形式。既是一种自然景象,也是一种生态和文化景象。景观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也能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既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也是一种美的形态在现实中的反映。

2、景观的分类:

景观的范围很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其特点,人们通常把景观分为许多不同类别:

A、从物质构成角度:氛围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P114)

B、从空间形式的角度: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P115)

在早期,景观艺术应该是人们在自身物质满足的情况下,为满足精神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如江南的私家园林中的亭台水榭、廊坊、植物藤架等。自然景观,顾名思义,是自然形成的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等自然区,像黄山、张家界、神农架等一些风景区。它的作用不仅陶冶了人的情操,更在于维持了气候和生态的平衡,对于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后期,它跨越了物质需求的隔阂,想更好层次和要求发展,既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将植物、建筑、美学、文学等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有意识的改造。人文景观,显而易见,是人类干预而形成的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物质(如旅游资源和旅游收入)和精神上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征而构成的景观。主要体现在建筑上,如伊斯兰、佛教等建筑景观等,人文景观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文化方面,如文物古迹(如北京的长城、故宫、秦兵马俑、甘肃的莫高窟、南京的中山陵等)、宗教圣地(西藏的布达拉宫、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区等)、民族风情(根据地区的特殊习俗形成的一道景观,傣家“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还有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世博园、悉尼歌剧院、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迪拜帆船酒店、博物馆、展览馆等)。

各种文化现象带给了游客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历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种异国、异地情调,人们景观的共同点在于:突出地方特色,有旅游吸引力;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实物载体,也可以是精神形式,如神话传说、民族风情等。

二、景观美

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的深厚底蕴造就了中国的景观艺术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美在不同时代都以不同的形态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呈现。

1、景观美的特征:多样性、社会性、可愉悦性、时空性(P115-116

2、景观美的构成:材料的因素、量的因素、艺术的因素、自然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P116-117)

三、景观艺术欣赏:

1、观赏点:平视观赏、俯视观赏、仰视观赏(P117-118)

2、观赏方式:动态观赏、静态观赏(P117-118)

四、景观要素欣赏:

1、植物景观类型就是植物群体配置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如: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的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设计就是把诸如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

立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等等植物景观类型而不是植物个体作为设计元素进行空间配置,而是从整体上考虑什么地方该布置什么样的植物景观类型。观赏时要注意:

——植物的品种

——植物的大小

——植物的数量

——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

A、乔木、灌木、花卉、草坪与地被植物、藤本植物、水生植物

2、景观建筑观赏:

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牧羊人,站在贫瘠的高岗之上,背后是充满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则是沙漠绿洲中的棕椰与橄榄掩映着的亭台楼阁宫殿。因此,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B、亭、廊、水榭、舫、架、景观墙

五、景观设施与小品欣赏:(P126-127)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在场所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场所的精神需要不断增多,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注意到环境的宜人性和情感性方面。注重场所本身所反映的情感特征,和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映,因此景观设计除应当具有一定功能满足外,更应当注重整个环境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反映更多的是景观作为人生存和向往的人文关怀。

A、景观服务设施

B、景观照明灯具

C、景观雕塑

六、水景欣赏(P128-130)

湖池、瀑布、喷泉、跌水、溪涧、

七、地面铺装欣赏(P130-131)

软质铺装、硬质铺装(整体铺地、块状铺地、碎料铺地、综合铺地)

八、中外景观艺术赏析举例:

颐和园、拙政园、深圳世界之窗、凡尔赛宫景观园林、纽约中央公园小结:

影视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了解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起源、特点和类型

掌握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了解一些中外著名影视作品

教学难点:电影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对一些中外著名影视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

导入:影视艺术创作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在今天,审美也就是对现代化社会的前瞻,是人的再塑造,是对永恒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审美就是对平衡、完整和真实的渴望;是对健全人格的渴望;是对获得一种适度感和良好判断力的渴望。既是审美,影视艺术当然要给人以视听感官的快感。真正的艺术,尤其是优秀的艺术,理应给受众以快感,并通过快感达于心灵,令观众在愉悦的基础上进而获得认识上的启迪、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由快感而产生美感。

一、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1、电影产生的条件:

——电气化时代,电学、光学、化学、机械等学科技术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要,商业利润的驱动。

1、电影的发展:

经历了从无声(阮玲玉、卓别林)到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有小规模、低技术制作形成大规模、系列化制作的转变过程。

A、电影发展的萌芽阶段:

以人类自觉运用“视觉暂留”的基础上(190)

B、电影“无声片”的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

C、电影艺术的成熟期:20世纪—40年代音画同步,具备画面、声音、

色彩三大要素

D、电影艺术多元化时期:

二战后,欧亚出现民族风格电影;好莱坞《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高科技科幻片;《泰坦尼克号》编剧、导演、音效、摄影等11项大奖,综合反映了电影艺术的各个领域的突破。

二、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它既象时间艺术那样,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象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作品获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现力。影视艺术包括电影、电视、及两者所表达的艺术效果。电影是影视艺术的起源,电视是影视艺术的衍生物之一。

电影艺术作为整个艺术大家族中最活跃的艺术形式之一,他的审美特征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P192)

A、直观视象性:

B、幻觉逼真性

C、时空再造性

D、画面运动性:蒙太奇

现今科学技术的介入使电影对生活与自然的再现和表现更具有真实感,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声响都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录制并传达出来,各种景物和形象色彩也都可以通过摄像呈现在世人眼前。电、光、声音、色彩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运用,使电影显示了十分逼真的审美特征,这就能给观众一种亲切感,最快地缩短观众与电影艺术的距离。

其次,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还包括特有的手法——蒙太奇所显示的美学价值。“蒙太奇”的发文愿意是建筑属于中的“装配”、“构成”的意思,电影借用蒙太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手段,一方面按照人对视觉听觉的理解和想象去分割、组合画面,把逻辑、思想化为直觉的视觉形象;另一个面又将各种形象的片断、局部有机组合起来,让一个个连续的视觉画面形成完整的视觉形象,渗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成为视与听、动与静、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统一。

三、电影的风格及源流:

1、电影艺术是多种片种、多形式艺术。不同形式的片种和形式有着不同的风格,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流派。

纪实风格、溶合风格、共现风格、绘画风格(P196-197)

2、电影流派:

好莱坞电影、卓别林与美国喜剧学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P196-197)发过的“新浪潮”及现代派电影

四、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

——“一剧之本”的电影剧本创作:

剧本既是编剧用文字语言创作的文学剧本,又是用文学方式思索、创作、设计、设计的作品。文字性的叙事方式的多样性也使电影剧本的叙事方式更加多元化。

——以导演为中心的电影艺术:

导演无疑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导演决定着电影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主张电影应该比小说更具个性,像忏悔、像日记、是属于个人的。导演们运用电影的语言叙述他们的经历,体现个人风格,导演也有自己的艺术创新,追求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电影表演的艺术:

只有表演得漂亮才是真的漂亮。电影艺术是一种视听艺术,首先诉诸于视觉感受,因此演员的外表就变成了一个最敏感的话题。彻底政府观众的心灵,归根结底是要靠演员的演技。与传统舞台表演不同,电影是一种对准镜头的面部表演,强调“镜头前的表演”,更为细腻、生活化,强调自然本色。在电影表演体系中把演员分为本色表演和性格表演。本色表演指演员的外形、气质、个性等与角色吻合(王宝强),演员主要依靠自身的体态、相貌、个性来创造角色,塑造形象。

——“机器介入的创造”电影中的摄影机运用

电影艺术是一种摄影机加入艺术创造的艺术,银幕中的任何形象都是通过摄影机完成。摄影机不仅想观众提供观看内容,还通过镜头拍摄为观

众提供观看的位置、态度、距离、角度。正由于摄影机的工作,才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电影艺术创造。

——电影艺术语言:画面与构图

当我们欣赏电影艺术或一部影片的时候,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画面。所谓画面构图就是指画面人物、景物的安排与布局。总的要求应该是突出那些最富有视觉表现力的内容。如阴暗角度的凄苦气氛,可展示下层人饱受贫困或者是人物内心。

光影艺术:有人说,电影是光的交响乐,电摄影机是光制的雕刻刀。要在银幕上表现各种视觉形象,如空间位置、形状、颜色、物理性质、变化和运动都离不开光,要赋予银幕形象以独特风格的造型感、属情感和重要剧作的作用都离不开光影的运用。以光源为依据,可以把电影用光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所谓自然光,是指日光照明,人工光则是指各种特意安排的灯光照明。

色彩作用扩大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加审美情趣。

声音艺术:是很特别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有极大的穿透力通过你自身的视听器官流入心田。在电影艺术中,声音尤其显示了不可低估的创作价值,它使影视艺术生动真实起来。

——蒙太奇、特技(P200-201)

五:电视艺术

1、电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P201)

2、电视艺术的分类与特征:(P201)

3、电视戏剧类(P204)

4、电视综合节目类(P205)

5、电视艺术审美特征:

——逼真性和虚幻性的统一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具象性与完整性的统一

——记叙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六、中外影视作品欣赏

1、电影作品:《罗马假日》、《摩登时代》、《可可西里》

2、电视作品:《北京人在纽约》、《士兵突围》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试谈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 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 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 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 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 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8 ] 作为中国书 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 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 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 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 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 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 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 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四缘情性。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如唐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 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 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还 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2014-11-05 阅85004转92 分享: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 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

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着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浅谈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书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羊角塘镇金鸡学校廖蒲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体现。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要坚持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的指导,直至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使每个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低年级学生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认真工整地书写,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写字也可陶冶性情,提高自身涵养。【关键词】书法教学困难对策 书法,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之一。中国的书法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是我国唯独具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可现代社会随着电脑的普及,似乎书法离我们越来越远。社会上诸多的特长培训班,其中书法培训班寥若星辰。书法是一种特长吗?答案是否定的。书法不是一门特长,而是一门艺术,且是晦涩难懂的。作为一个书画专业毕业的学生,涉足教育行业不久,看到农村的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免心中有一点凉意,曾尝试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掺入书法教学,有一点点收获,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 一、当前小学书法教学存在的困难

(一)师资紧缺 上级部门的重视,为书法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契机。但回过头来看,当前存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副科”的书法课程实施起来如此的步履艰难,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机制导致专职书法教师严重紧缺,当前书法教师基本上是由美术教师或个别有一定书写水平的教师担任,专门配备专职书法教师的学校实属凤毛麟角。 (二)当今社会对书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在都进入信息时代了,什么都是用电脑,你写得再好也派不上用场”。如今,很多孩子从五六岁起就被家长带着参加诸如奥数、绘画、舞蹈、乐器之类的“特长培训班”,而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练一手好字,而“耽误时间”、“谁都会写字,不算特长”、“升学不加分”等都是家长看轻孩子书写教育的原因。长此以往,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书法艺术就要逐渐被社会遗忘了。 (三)小学生对书法缺乏兴趣和恒心 现在的小学生对画画、唱歌、上网等很感兴趣,但一提到书法就不同了。大部分学生对写字都缺乏兴趣,究其原因,除了当今社会对书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外,还跟书法学科的特点分不开。古人云:“书者玄妙之技也”,书法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书法的兴趣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书写实践,并对书法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后,才会产生的。而练字的最初往往要经过一段比较枯燥、比较艰苦的阶段,这段时间往

对书法艺术美的表现形式的研究

对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是新时期书法美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80年代初的书法美学大讨论中,一些学者曾就书法艺术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及书法艺术何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等问题发表过很多看法,有许多真知灼见,当然也有不少牵强附会的观点。当时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良好的开端却没有深入下去,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也因多方面原因没有作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展开,有不少人只是以一般的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套用或解释书法问题,不免显得空洞和苍白。本人在近十年的书法活动中,对于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也曾有过很多的思考,并有志于在今后的时间里对此作一些专门的研究。 一、对书法美的本质的思考 (一)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汉字与书法艺术是绝对不能割裂的。“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它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它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成了艺术,或在汉字发生一开始便具有某种艺术性。一些学者以“书画同源”说阐释汉字成为艺术的起因及性质,如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金学智《书法美学谈》等。由于文字起源于象形,并且由于“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体(或动态)有类似之处的形体”(刘纲纪语),所以文字书写成了能够描写现实生活的形象艺术。这种以为书法一定反映现实生活的观念显然只是套用了一般的艺术原理。更多的人认为汉字成为艺术是由于汉字的结构这一事实,并由此认定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汉字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造就了许多美的因素,这是其成为艺术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其单纯的书写成为艺术似乎是不可想像的。 然而,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将“具有艺术性”与“艺术”区别开来。我们说,汉字形体具有先天的艺术性,是因为它的造型符合一些基本的审美原则。比如说,许多汉字结构具有对称性,就像大自然中某些物体具有基本的美感一样,如树枝分叉,树叶脉络的对称,或如人的躯干对称分列等等;又比如,汉字结构因字而异,或繁或简,或大或小,或长或扁,或方或圆(现在的美术字在形体上已经整齐划一,但手写体却不同),将许多汉字排列在一起,自然形成了一种对比的美。这些先天的特性成为书法艺术产生的重要前提,如同人体结构的特殊性及人的运动性能是造就舞蹈艺术的基本前提一样。但具有艺术性决不等于艺术本身。如果我们一定要说原初的汉字即已经是书法艺术的话,就等于说人的基本的运动(如走、跑、玩等)等同于舞蹈艺术一样会显得幼稚可笑,尽管那些原始的文字看来已具有相当的美感。 从“六书”造字原则看,我们似难以确信汉字产生的过程即是书法艺术产生的过程。“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为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方法。四种造字方法的目的并非在于审美,而均在于实用。即使如象形,是根据物质形状描绘简化而成,其简化的过程多少含有某些抽象的因素,然其目的仍是致用为上。由此可见,汉字在一开始并无明显成为书法艺术的迹象。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关于中国书法的自我鉴赏

关于中国书法的鉴赏 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是直观的抽象艺术。对它的创作虽有法,但没有定法;对它的欣赏虽有约定成俗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鉴评标准。因此,研究书法欣赏有一定难度,也可能出现个人爱好带来的偏见。 一、书法艺术美的鉴赏标准 历史上虽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统一的鉴评标准,但影响比较大且被认可的,大体有如下几种提法: (一)“天然”与“功夫” “天然”与“功夫”的品评标准,是南朝?齐王僧虔最早提出来的。他说:“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从“时议者”用语分析,“天然”与“功夫”应是当时鉴评书品被认可的标准。后来,南宋?梁庾肩吾在鉴评张芝、锺繇、王羲之书时,也用了“天然”和“功夫”的标准。他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功夫过之。”所谓“功夫”,主要是指书家驾驭书法艺术的技能,也包含其学养等文化底蕴。“天然”如何界定?唐窦臮在《述书赋》中品评萧确书时表述为:“婆娑蹒跚,绰约文质。禀庭训而微过,任天然而自逸。”其兄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对“天然”诠释为:“鸳鸿出水,更好容仪。”然而,这种解释犹如雾里看花,使人对其内涵仍模糊不清。按《辞源》的诠释再加上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表述,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辞源》对“天然”的解读是“天赋、自然”,并说“天”的一层含义是“凡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而孙过庭论述王羲之等先贤书法艺术的自然美时,最后两句话是“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唐代诗仙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一首诗中,也提到“天然”。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天然美,乃是毫无雕饰之痕的自然美。 (二)“神采”与“形质”。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还提到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鉴赏标准。所谓“形质”,就是形体。但王氏没有用“体”字,却用了个“质”字。这个“质”用得颇有讲究。“质”,既是指构成形体的点画,又包含点、画的质地。“形质”是物质的、可见的;“神采”是精神的,诸如神韵、风采等,是从“形质”中脱化出来的,欣赏者虽触摸不到,但能够感悟到。所以,这一组鉴赏标准,揭示了书法艺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之后,至今人们还在沿用这个标准。形质虽是书法艺术展示美的基础,然而产生感染力使观赏者引起共鸣的却是神采。这也是鉴赏中“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哲理所在。 (三)“韵”与“意”。 最先隐约地喻示以“韵”衡量书法艺术美的是初唐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中,对81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了鉴评,提出“逸品”和与诗“雅”、“颂”相比较的概念(诗《大序》说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用诗和音乐比喻书法的超众脱俗,喻示的应该是作品的“韵”。而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则是北宋黄庭坚。他说:“凡书画当观韵。”“若有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又说:“论人物要有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怎么理解“韵”?!其本义是指诗赋词曲及和谐的音律,或者形容标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风度。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一书中对“韵”的诠释是:不俗、潇洒、有余意,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他认为“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天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清刘熙载则认为脱尽俗气方是韵。他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脱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韵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润肺清心,余意无尽的美感。“意”与“韵”的内涵有相融之处,但在审美概念上是不相同的。把“意”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始于晋代,盛于宋代。苏轼是“尚意”书风坚定的倡导者。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扬风子,更放似言法华。”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黄庭坚称赞苏东坡书“无一点俗气,……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意”是书者思想、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 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 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三、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 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 (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四、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 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2.字体与书体风格的庞大体系(1)篆书篆书泛指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 五、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构成相当 规模的文字体系,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书法艺术性。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根据甲骨文的不同风格变化,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其风格表现为“一期书风雄伟、二期书风整饬、三期书风颓靡、四期书风劲峭,五期书风严整”。使甲骨文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严整秀丽,有的奇异险绝,有的雄浑朴茂,有的肆意放纵等。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性开启了后世书法风格变化的源头。 六、金文是指周朝时铸造鼎、壶、盘、簋、盂、钟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因为是铸造, 所以比较起甲骨文更加庄重、雄强、厚重。金文总体上体现方正,笔画布置相对匀称,从前期、中期、晚期的风格划分来看,亦是有很大区别。比如《散氏盘》的苍劲古朴、肆意天成;《墙盘铭》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严整规范等,各领风姿。 七、小篆是大篆简化的字体,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具有一定威严的正统文字,其笔

书法欣赏教案

书法欣赏教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书法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书法就是写字之法, 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室的影视设备,电脑,介绍书法的VCD光碟等。 教学过程: 一、讲述关于汉字和汉字书法的有关知识。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文明史,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 艺术。 2.中国文字书法的发生的诸因素。人类为生活、生存而创造了文字,并使文字的形式—— 书体不断发展变化,如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行书等。每一次书体的变化, 都使它的服务范围拓宽,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汉字的式样,在越来越统一的基础 上,变得越来越精美,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再加上汉晋以来统治 阶级对这一艺术的大力倡导,在人民群众中也有了广泛的影响。我国历代出现了许多书法家, 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名帖和墨迹,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光辉灿烂的花朵。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汉字的产生,也就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如以线 造型,以及匀称、平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先民们仰观俯视,审美地观察世界,把思 维、观念、追求寄托在这些刻划线条。 .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一般来说有三方面因素:

书法的艺术欣赏教案

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谢玲玲 年级:初二年级上册册第二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

书法艺术赏析 (1)

华师《书法艺术赏析》离线作业 1、试论述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50分) 答:纵览当下,书法界一片欢腾,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古典书学的精神,便不会对当下的热闹欢心鼓舞。偶尔和朋友聊天,说道书法是不是必然要消亡。有人说,计算机的普及,书法退出日常书写领域,就是消亡的开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理由书法在纯艺术的领域得不到发扬广大啊。这些观点的人,都还抱有书法是写字的基本观念。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太无聊。我只是从对书法史和书论的阅读中,梳理出一条精神脉络。这条脉络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核心。我们将可以看到书法从汉末的日常书写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意义的充实,在“师古”(应该叫“师法”更为合适。区别于后人所理解的“师古”。)的浪潮下,开始了古典书学技术层面的总结。而又在“师心”的理论开发中,获得了主体境界的提升。创作主体的主体境界的拓展,是古典书学创作论的重要发见。将书法家从抄写的技术人员——书吏,提升为艺术家,其中必然有对主体心性问题的发掘。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经验性的人格提升为超越的人格。艺术方从技术,进于道。 写字即写志,书如其人,几乎所有书法理论都注意到了书法与其创作者的紧密联系,姑且不论这种理解的正误,但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的书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不但书法如此,诗歌、绘画也是用以表现作者主观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以抒情写志的重要方式,而以书法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书法在审美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书法是用以表现文字的艺术,而阅读一段本身具有意义内涵的文字正是一种时间性的审美;从整体去观阅一幅书法作品,又能够获得空间上的美感。但诗歌和绘画却只能单独地通过时间性和空间性来表现美,这一点德国思想家莱辛在他那本著名的《拉奥孔》中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所以,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抒情冶性的必需手段,尤其是在古代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的时代,通过书法来表达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需求。 2、试论述书法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50分) 答: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著先后问世,浩如烟海。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大多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招出现,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说来,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它也有自己艺术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线条美墨色美形体美气韵美意境美 文字本是用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有其特有的实用价值。中国的方块汉字具有多样变化,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表现华夏儿女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厚重发展史的沉淀。自殷商以来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日本人称中国书法为书道。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中国美学之灵魂。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线条美 中国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是毛笔。由动物毛制作,它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和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笔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 中国书体分为五类,决定书体不同的关键不在造型,而在线条特点。由于线条自身艺术质的不同,故造成书体美感就有差异。篆书线条因无明显“提”、“按”,都是均粗直曲线条构型,故线条单调,书法美感因素相对较弱。隶书线条因提按分明,波、磔夸张,线条意态生动,故书体美感因素较强。草、楷、行线条因特别追求提、按、顿、挫、转、折,而且讲究墨色变化,所以线条骨丰肉润。意态丰富,入妙通灵,故书体美感趣味无穷。由此可见线条的变化,推动了书体的变化,线条的美感强弱,决定了书体美感的强弱。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美其实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可以说,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了“令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书法屋- 摘要: 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 ...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艺奖。出版有《书法空间论》、《王羲之书法解析》、《白砥书法艺术》、《白砥小楷集》、《中国书法艺术图典》、《汉张迁碑及其笔法》、《白砥临古书法精粹》等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是新时期书法美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80年代初的书法美学大讨论中,一些学者曾就书法艺术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及书法艺术何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等问题发表过很多看法,有许多真知灼见,当然也有不少牵强附会的观点。当时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良好的开端却没有深入下去,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也因多方面原因没有作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展开,有不少人只是以一般的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套用或解释书法问题,不免显得空洞和苍白。本人在近十年的书法活动中,对于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也曾有过很多的思考,并有志于在今后的时间里对此作一些专门的研究。 一、对书法美的本质的思考 (一)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汉字与书法艺术是绝对不能割裂的。“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它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它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成了艺术,或在汉字发生一开始便具有某种艺术性。一些学者以“书画同源”说阐释汉字成为艺术的起因及性质,如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金学智《书法美学谈》等。由于文字起源于象形,并且由于“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

浅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浅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书法之美在德在情,书法的美在于表现书法家的气节,人格。让大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深广。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塑造完美人格。 对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只要学习方法得当,能够坚持下去,都不是难题,加之其创新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益的。 经过一学期的书法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及网上一些资料的阅读我在三个方面自己总结了一下关于对书法之美的认识: 第一、书法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虽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蕴涵美,所以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的静观默和反复的揣摩玩味。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致越想看,越看越爱看。 在欣赏书法艺术过程中,还要求对不同的书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作者当时的情感状况和时代背景研究其异同,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包书法作品所作的艺术特点的概括;才能作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评判和深入的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才能把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到更高的阶段。 第二、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书法欣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欣赏者不要像认字一样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根据具体构造与意象结合,感受书法之美。 第三、书法欣赏要带有主观色彩,书法欣赏既然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就必然带上再创造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对这种审美的主观性的生动说法。书法欣赏因人而异,各有所爱:有的喜欢欧体的险劲美,有的喜欢颜体的浑朴美,有的喜欢柳体的挺美,有的喜欢赵体的遒丽美......。即使同一个人,随着年龄、文化素养、实践经验乃至情绪等变化,对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是书法欣赏中的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是说书法审美没有标准;可以任何艺术都是有一定的审美标准的。 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萃,不仅仅要懂得欣赏,更要求学习和掌握它。在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力开展书法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做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各方面的才能,构建自身。 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