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2005年5月5日,以宋楚瑜为首的台湾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在抵达西安咸阳机场后,宋楚瑜发表讲话称:“海峡两岸虽然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但是要花五十多年才跨过台湾海峡这样很窄的鸿沟……”这种状况是由下列哪些因素造成的()

①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败退台湾,敌视大陆人民政权

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得不到台湾人民的响应

③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

④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兴风作浪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后,中国与英国为解决香港问题进行多次磋商,中国方面坚持的基本立场是()

A.收回对香港的管理权B.收回对香港的主权C.保持香港的现有制度D.实行港人治港

3.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最根本的不同是()

A.台湾问题是现实问题,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B.台湾问题是不同政党间的问题,香港问题是两国间的问题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香港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问题

D.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问题,香港问题是中英间的问题

4.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表明蒋经国()

①希望共同维护民族利益②希望实现国家统一

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④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D.“九二共识”的达成

6.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某报发表了一篇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副标题()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B.“一国两制”——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 .2011年是“九二共识”达成31周年。它的达成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主要是因为它表明()

A.大陆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台湾方面已接受了“一国两制”构想D.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现

8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9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欲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

10.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不能体现的是()

A.中国领土的变化B.人民地位的变化C.思想文化的变化D.国家观念的变化

11中国近代和现代分别出现过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种宪法都体现了()

A.人民民主原则B.“三权分立”理论C.卢梭“社会契约论”D.社会主义原则

12.“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

④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3.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背景是()

A.国民经济恢复发展B.人民政权的巩固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D.“文革”结束

14.“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这些矛盾,只能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这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出自于()

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

15.据《华商报》消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因一枚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①做好农村民主理财,是保证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性工作

②此现象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③“五合章”能成功使用是民主理财小组认真负责行使自身监督权力的结果④“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6.听证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这几年屡见报端,这是政府问计于民的一种形式。2010年10月14日某市举行的燃气提价听证会上,各方代表在听证前台,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在这次听证会上,公民行使的权利不包括()

A.民主监督B.民主决策C.民主选举D.民主参与

17.2010年11月8日,南昌市西湖区广润门街办瓦子角社区居委会召开居民直选大会,辖区内1415名居民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投票产生了新一届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这说明()

A.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和发展B.我国的民主发展程度最为完善

C.在我国,人人享有选举权D.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直接选举方式已全面铺开

18.《青藏高原》唱响全国: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拉索,那可是青藏高原。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

20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1912年)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1949年)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第一条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

第四条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末尾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1993年)

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

第二十二条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2004年)第二十四条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款相应地改为第四款。(200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诞生的历史背景。

(2)6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也有人说1912年就有了新中国。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新中国的异同之处。

(3)材料三是对哪一具体法律的持续修订?它体现了哪些进步?修正案说明了什么?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规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收不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即于1972年3月8日致函到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强占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当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决议,把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

材料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我国发生的一次通过革命而产生的政府变动。根据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引自《中国香港1997》

材料四1982年9月27日,撒切尔夫人在取道香港回国途中反复强调“这三个条约”(指19世纪英国同中国签订的涉及香港及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是有效的,不应单方推翻,而只能由双方加以修改。这番讲话激起香港爱国同胞的强烈抗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立即发表声明予以驳斥。——引自《中国香港1997》

材料五“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就要统一。……我们采取“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他对香港问题的基本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依据。对此,英方立场如何?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解决?这有何国际意义?

Cbccdb bdaaad cbbca bc

20.(1)晚清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成长,民主启蒙思想日益传播。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同:实行民主(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保障民(人)权(人民拥有平等、自由等权利)。

异:《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共同纲领》确立的是人民民主国家(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普选产生前,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3)法律:1982年宪法(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进步:承认私营经济;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发展中取得成就(或者民主建设是一条漫长之路,民主需要不断的发展完善等)。

21.(1)实质:主权问题。说明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2)依据:联合国大会决议,香港问题不是殖民地问题;根据国际法,中国对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义务继承。立场:英方坚持过去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说明英国不愿放弃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3)原因:中国提出了符合国情和香港历史现实的正确方针;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共同愿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国际地位的提高。意义:为世界上一些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

深度雄文!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经济分析

深度雄文!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经济分析 在作者看来,未来十年,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景,将会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而设计和开发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所用的语言,一个是科技,一个是万物互联,一个是文化。 未来已来,预见方能遇见,如何拥抱? 中国未来十年的外部环境 所谓的世界大事,其实古往今来的几千年,国与国之间只有三件事:战争,和平与发展。战争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失衡又会带来新的战争。 战争发生,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再平衡,以使国与国之间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后,就会产生和平。一个和平的国际秩序,进而带来经济发展。有的国家发展的好些,有的国家发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国家,就要向旧的霸权发起挑战,来重新划分世界利益格局。将亚欧非三个大陆整合起来的一路一带战略规划图 地缘政治,和狮王争霸,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国兴衰,替换成新老狮王之间的争雄角逐,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遵循一个古老而恒常的法则:丛林法则。毕竟人类也是动物,脱离不了动物界的那套普世法则。

直到核威慑这个恐怖平衡的新法则,取代了一贯的丛林法则。人类的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核大国之间,再难以像往常那样,搁个几十年上百年,就要来一套狮王争霸。因为核威慑的恐怖平衡法则是,没人会赢,也没人会输,只会两个一起死。 所以,作为再平衡手段的战争,对于核大国之间而言,没有输赢,费那么大代价除了同归于尽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作为手段的战争失去了意义。军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为都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核大国。核大国之间,在恐怖平衡新法则下,轻易不会发生战争。而非核国家,想要以武力挑战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以卵击石。所以,中美之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俄美之间也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中俄之间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军事大国,相互之间都不会发起全面战争,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但是不意味着一切都风平浪静。在全面战争不可行的情况下,敌对国之间,技术性祸害就是新的遏制与再平衡常规手段。 比如代理人战争,比如输出恐怖主义,比如各种互相恶心。祸害与反祸害,遏制与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长期主题。这就是未来10年里,中国将面临的外 部环境。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形势分析 摘要: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自然灾害频仍,在国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的局势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增长水平。同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要适时做出调整才能够适应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复杂局面。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形势;国内政治形势; 国内经济分析 (一)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1)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2008 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 (2)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3)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农村居民人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有所增长。三是世博会召开将刺激消费增长。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使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4)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回升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基数因素抬高工业增速。二是库存回补将拉动工业增长。三是先行指数走高显示工业处于景气上升期。四是出口形势好转将有利于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加。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随着外贸出口的恢复由负转正,并且不断增加。外需增长将促使工业出口交货值提高,推动工业生产稳步上升。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目前中国通过政府投资并没有形成带动民间投资的结果,地方投资膨胀,信贷膨胀,而且因为生产资料投资过快,物价可能上涨。因为多年来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引起地方失业率上升,地方失业率上升又使得中央放松经济增长控制,中央放松经济增长控制使得地方经济增长,地方经济增长了,那么物价又上涨,中央又进行调控,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多年来经济发展形成这样一个怪圈。当前我们应该警觉国内通货膨胀,对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预警不能放松,而且,中国的危险还不在通货膨胀,而是滞涨。中国的经济如果保持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1 15:46 作者:刘俊祥字号:大中小点击:195次(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此,国人有不同的界定。 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要求来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应该是政治现代化+中国特色,即是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在中国的持续过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政治设计文件,是中国试图从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转型的承诺书,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纲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那么,何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呢?对此,国人有不同的观点,诸如: (1)从广泛的意义上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它的含义很广阔,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科学”、“创新”、“和谐”,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2)从概念变化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从国家统治向国家管理再向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 (3)从目标途径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标,但更多地可以理解是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题点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 C.人权D.君主立宪 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 题点2新中国三大新型民主制度 3.至2012年底,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610亿元,年增长率达12.6%。(《2012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从政策层面看,西藏地区自1965年成立自治区以来稳定发展最基本的经验应是() A.实施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 C.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西藏地区人民世代辛勤劳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执政党地位 B.属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C.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度 D.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

6.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度的不同点有() ①经济基础不同②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③活动原则不同④分别属于行政机构 和立法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7.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新中国通过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管理方式。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题点3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 8.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公安局长的儿子),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B.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9.十年动乱时期,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经济分析

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经济分析 中国经济,每一年都在被一些人看衰,而且被口头看衰了很多年,不仅没有崩溃,还发展的越来越好了。 在笔者看来,未来十年,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景,将会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而设计和开发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所用的语言,一个是科技,一个是万物互联,一个是文化。 未来已来,预见方能遇见,如何拥抱? 1、中国未来十年的外部环境 所谓的世界大事,其实古往今来的几千年,国与国之间只有三件事:战争,和平与发展。战争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失衡又会 带来新的战争。 战争发生,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再平衡,以使国与国之间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后,就会产生和平。一个和平的国际秩序,进而带来经济发展。有的国家发展的好些,有的国家 发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国家,就要向旧的霸权发起挑战,来重新划分世界 利益格局。 地缘政治,和狮王争霸,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国兴衰,替 换成新老狮王之间的争雄角逐,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遵循一 个古老而恒常的法则:丛林法则。毕竟人类也是动物,脱离不了动物界的那 套普世法则。 直到核威慑这个恐怖平衡的新法则,取代了一贯的丛林法则。人类的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核大国之间,再难以像往常那样,搁个几十年上百年,就要来一套狮王争霸。因为核威慑的恐怖平衡法则是,没人会赢,也没人会输,只会两个一起死。

所以,作为再平衡手段的战争,对于核大国之间而言,没有输赢,费那么大代价除了同归于尽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作为手段的战争失去了意义。军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为都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核大国。核大国之间,在恐怖平衡新法则下,轻易不会发生战争。而非核国家,想要以武力挑战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以卵击石。所以,中美之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俄美之间也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中俄之间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军事大国,相互之间都不会发起全面战争,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但是不意味着一切都风平浪静。在全面战争不可行的情况下,敌对国之间,技术性祸害就是新的遏制与再平衡常规手段。 比如代理人战争,比如输出恐怖主义,比如各种互相恶心。祸害与反祸害,遏制与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长期主题。这就是未来10年里,中国将面临的外部环境。 至于台海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本质上,都是中美关系的延伸。 2、海权的没落与陆权的崛起 在美洲大陆上,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两边都是大洋,纵使有强敌,也很难进犯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却可以通过超级海军,控制两个大洋,一手北约,一手亚太,来控制全世界。过去的几十年,也就是所谓的二战秩序,便是以美国所主导的海权时代。 海权的象征,便是航空母舰战斗群。航母的作战范围可以达到方圆1000海里,像一个移动的黑洞一样巡弋在大洋上,常规的武器,很难靠近它,更不要说攻击并摧毁它了。航母真正的天敌只有两个,一个是用航母打航母,另一个是陆地。因为航空母舰无法在陆地上航行,舰载机对敌对大国的岸基空军作战,也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所以,美国的地缘优势,也是它的地缘劣势。一个整合连接起来的欧亚非大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2010-2011年第2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政治格局在向国际力量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经济格局从被西方国家垄断开始朝着向发展中国家参与的方向发展;安全格局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政治方面 当今的国际政治,已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大国政治,但大国任然是决定国际政治走势的主要因素。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在当今社会,国家间对权力与实力的追求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战时期国与国的军备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其竞争本质是不变的。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瞬息万变,但也并没有改变求和平谋发展的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愈演愈烈,科技革命加速前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方向发展,但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局部战争依然存在。总的而言,当前的国际政治正逐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应该说当前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 在这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中国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我们主要从各国与我国的关系方面来谈我国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中美关系基本上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20世纪末中国与美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表达了中美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伙伴关系的良好愿望。特别是面对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立场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中美之间经济交往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虽然两国由于国家性质、战略利益追求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还存在一些现实的矛盾和潜在对抗,但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是比较健康的。中国与俄罗斯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不仅确立了良好的国家关系,而且两国之间先后签订了多项协定和联合声明,建立起了较友好稳定的国家关系。使中俄之间在战略层面上构成了合作的框架,对我国打破西方世界坚持奉行的高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武器的限制出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与日本基本保持平稳发展的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关系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尽管日本在侵华历史、钓鱼岛、军备扩展等问题上,时有干扰两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授”结合 【媒体使用】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 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 推翻了。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 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 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为盼!”。

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 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A.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 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2.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3.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 1953年《选举法》规定实行“同票不同权”,即:城市选民每10万人可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农村选民则每80万人才可以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规定反映了() A.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B. 农村地区无足轻重 C. 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D. 三大改造即将开始 5. 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 人民民主原则 B. 国民平等原则 C. 依法治国原则 D. 社会主义原则 6.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 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7. 1972年4月,北京市新华书店开始发行《红楼梦》《三

浅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形势

浅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形势 21世纪,全球化的脚步时刻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都产生了密切交流;同样的,它也带来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几乎每天都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诸如强国侵略弱国或大国干涉小国内政之类的报道,让我们在了解每天世界都发生了哪些大事的同时,也看清了当前世界的整体发展形势及中国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一、美国重返亚太 2011年夏威夷APEC会议的召开,美国力推的TPP引起广泛关注,他被视为美国重返亚洲、制衡中国的关键;而首次作为正式成员国出席东亚峰会,则被认定为美国正式重返亚太地区的标志. . . . . . 实际上,所谓“美国重返亚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美国从没离开过。据有关资料表明,从冷战结束,美国一直在这一区域进行部署,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即使在小布什政府忙于反恐的时候,也同时加强了关岛一线的军事部署。只不过现在奥巴马出于他的一些考虑,当然也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一个动作,也是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一些调整,相比于原来有一些新的举动。我想,它的主要目的说白了就一句话,就是奥巴马所说的,“我们美国绝对不当老二”。客观上来讲,其实就是针对中国来讲的,因为中国现在发展的最好,势头最猛。 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部署,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个地区有新兴大国的崛起,首先就是中国,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如印度。这一区域,地区整合进程已经启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是出现的新情况,而且该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好。在美国看来,在这区域,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地缘政治利益,对于美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另外,在美国看来,这个区域同其他地区相比,还存有一些热点问题。就是固有的一些可能引发冲突的问题,包括朝核问题,台湾问题,还有现在谈论很多的南海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热点问题,美国人觉得有可能会造成地区的不稳定,因而有必要把更多的力量和资源部署在这一区域。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无疑会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中国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总体来说,这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它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

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摘要: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安全问题、经济增长。 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利用上安全议题制衡中国。 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试图共同制衡中国。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矛头也直指中国。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未来,南海争端将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建设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军军备。 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的重点。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随着中国军力的增长而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高于中国,但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更强,这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要的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加快军备建设,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关系,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周边国家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1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 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 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部原因是: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 的拥护; ④、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经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开始的主力军是学生。 到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 了政治舞台,主力军也变成了工人阶级。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答案)

单元检测(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解析:选A 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B.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D.有利于实现党的新任务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任务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些法律的颁布有利于党在过渡时期基本任务的完成,故D项正确。 3.(2019·榆林一模)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A.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 4.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 )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 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1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 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 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部原因是: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 的拥护; ④、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经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开始的主力军是学生。

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见解

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见解。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一个中国基层的平民。体会着在中国每天的柴米油盐普通生活。我也爱这个国家爱自己的家乡,愿意子子孙孙一直守护祖先留下的土地,文化传统。我觉得我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最有切身体会,也最有发言的权力。可是现实是我们没有。 在发言的有些是拥有“美国绿卡”的华侨,也有都将子女送到国外的官商。当然了有些送子女留学欧美,是为了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技术知识,增长见识,也有可能会回国发展的。 第一要讲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奴性的问题。就拿这个作业来说,从实质上看就是拍马克思恩格思,拍执政党的马屁的“八股文”。国家给了你这本花里胡哨的书,限定了各个方面涉及,照书里说的,就是十八大的思想,也就是要我们说十八的是对的。就是要我们说不管以前对错,现在的这个十八大精神肯定是对的。就像老师说的一样。毛泽东的时候说毛泽东对的,四人帮的时候说四人帮对的,邓小平当然说邓小平对的,三峡水电的时候当然也说是对的。这就是奴才相,就是奴性,经历了这么多重来也没有变过,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抛弃“杭儿风”,抛弃奴性? 说到底一个是政治的问题,国家和村委会的事情都是早已经内定了,所谓的投票啊,公证会很多时候,都只是过场,人们也不用有什么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切听组织听领导就行了。这就是不容否认的一个政治制度的一个弊端,结果缺失了许多的有效监督和看管。使得贪腐过于容易,各种工程的实施更是肆无忌惮。不过近年来国家的监管力度有很大的加强,如果常态化保持下去是非常有利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的。 还有一个是文化传统的问题,中国即使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请让我用民族代替流行的“国族”)。南宋时遭受灭国,中国人沦为亡国奴,成为蒙古人眼中的四等公民。明末,满清入关,也是屠戮中原,中国人又一次被彻底征服。特别是清朝,剃头,八股文,文字狱。使得中国人彻底沦为奴才。也是传统文化遭破坏,忘记祖先的奴才。满清末期许多学者,革命者到了日本才学到了中国的历史,不禁泪流满面。我可以说奴性传统直到现在,就拿公务员考试来说,各种职业招聘来说,就是一个培养奴才的过程。不过可悲的是他们培养的不是人民公仆,而是拍领导马屁的奴才。帮老板赚钱的奴才。在我看来,报道说开什么习仲勋座谈会,就是拍马屁。怎天说彭丽媛多端正大方,多慈祥友爱就是拍马屁。难道这些人都没事情做了么,这些新闻都没有事情报道了么?人民要的很简单生活水平,当然包括有改进的政治生活。 不过奴性也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不同的价值观去看,比如说庆丰包子铺服务员,为了老板打工,服务人民群众,你可以说他们是奴隶供人们呼来喝去。但你又可以说他们是拿工资的,只是用劳动来换取工资,是一种等价交换。社会在进步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因为我是学医的,所以我觉得,有病就要重视,只有重视才能保证健康。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概述,就是稍微发表下,看了老师的讲课后的一些切身感谢,和个人浅薄的看法。 马克思讲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我把中国建国以来的发展也套用到这个理论里面。一开始是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生产力里面的人力因素却发生了消极偷懒的情况。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也由于国家赶英超美大跃进公社化的政策因素,使得中国承受了灭顶之灾。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承包制,及个体经营者,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生产关系极大的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最后的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是符合国情,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国家现在很重视经济。其实个人认为发展的重心因该发展社会教育文化道德体育和环境的建设中去。中国经济从很低的起点出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人们的虚荣心也在一步一步膨胀,表现在小时候自己没饭吃,现在自己有钱了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整天大鱼大肉,要让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要让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小平同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以西部大开发为例 摘要:本文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过程及成就中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论证,简要陈述了十年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状况,以期探究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中国在发展经济中是如何让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经济中国西部大开发政治效益关系 在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是其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总体变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亦即政治领域的变化会影响经济领域的变化,反之亦然。经济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发展、为了追逐财富而进行的物质生产、交换活动,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展开。政治是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出现的,它是各种利益集团为了争夺与维护国家统治权而展开的斗争。随着国家的产生,经济的发展就一直受政治的制约与调控,当政治较稳定、开明时,经济的发展也就顺畅;反之,经济就会出现停滞、倒退。 在现实社会中,就会发现任何政治现象都同经济现象密切联系,首先,经济为政治提供最基本得条件,任何政治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去支持。人大选举经费就需要国家财政作为后盾。其次,政治直接为经济服务,比如说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行政法规,鼓励或限制某一行业的发展,就是经济性很强的政治行为。正如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在《政治与市场》一书中:“在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制度中,大部分政治是经济的,而大部分经济也是政治的,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就普遍意义而言,经济是一种特殊故行为,无论这种行为是有个人、企业还是政府进行,更确切的讲,经济是这一种行为,它有可能也是政治行为,只是寻求以

特殊的方式实行。”正如马克思所言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具体来说:(1)政治是从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着社会政治关系。阶级社会中,经济领域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反映为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2)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性质,政治的性质是由经济的性质说明的。(3)政治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政治又相对独立于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反作用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怎么样才能深入了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当然要了结我国社会的系统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政策行为,此外,只有了解国家的政策行为,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我国社会的系统特点,以及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最后,理解了隐藏在社会发展后面的国家行为,就容易把握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而这些国家行为中,西部大开发就是一个典型!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99年,作为一个战略的实施是从2000年1月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开始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11年,11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谓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的西部大地却发生重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缩影! 第一、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且政治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政治决策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反作用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猿相揖别,几度桑田沧海;西部多跌宕,充满嬗变兴衰。中国的西部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