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5015015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

预修要求:无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认清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趋向,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使其日后更好地投身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说服力和战斗力。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电化录像为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此外,每章都备有一定量的课外复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和复习之用。考试采取闭卷、开卷、小论文等多种灵活的形式,注重“三基”知识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的考察。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教学实际出发,列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要点,重点、难点部分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课后阅读的参考书目等都作了明确说明,要求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大纲正文

第一章导论学时(3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理论基础,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根本任务以及研究方法。

重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根本任务

难点: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经济思想的产生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词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的。它的理论来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提供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实际,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

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和重大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生产力及其因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这些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征的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一般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特征,二者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科学性和阶级性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上。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原则。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把握好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坚持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必须借鉴科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习题:

解释下列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为什么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怎么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学时(4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本章主要阐述社会经济制度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商

品和货币的剖析,弄清商品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认识价值规律的内

容和作用,为学习剩余价值理论和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1、商品的二因素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和作用

5、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

难点: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及其沿革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两因素及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的含义。

使用价值的含义。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可能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的含义。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它的使用价值,也不是供求关系,而是它的价值。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的含义。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

抽象劳动的含义。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决定的。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关系着商品生产者成败得失的命运。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三、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五、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

1、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经济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本质、职能及流通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货币的形式。

4、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决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分为三类。

国家收缩货币流通量或减少纸币发行量,而引起纸币升值,特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称为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又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

六、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按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要求价格符合价值,实际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2、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商品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通货膨胀

2、试述商品的两个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确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怎样影响商品价值量的?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5、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学时(5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明确剩余价值的来源、基本生产方法以及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认清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重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分割

3、一般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的必然性

难点: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2、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劳动力商品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当作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当作资本的货币,则是一种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G—W—G’,称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存在着显著的矛盾,即资本在流通中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含三个部分。劳动力的价值规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即劳动,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价值发生增殖的结果。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它反映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的两种表示方法。

剩余价值量即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指一定时期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它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延长工作日长度,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工作日的界限。工人阶级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但两者又有区别。

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引起的。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利润的平均化

商品价值中C十V部分转化为成本价格,成本价格就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总和。成本价格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

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便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异引起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2、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其职能是从事商品销售,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独立存在的作用。

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买卖所获得的利润,叫做商业利润。它不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种让渡是通过商品的购销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商业利润也是平均利润。

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3、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形成同资

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密切相联,它来源于资本循环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特点。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货币借贷中介和支付中介的企业。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所支配的货币资本,它由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构成。银行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特点。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反映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绝对地租的来源。

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大发展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生产集中和垄断

自由竞争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垄断。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垄断的形成并不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竞争出现新的特点。

2、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垄断的目的在于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价格是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垄断利润的实质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创造了物质条件。

第三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生调整和改变。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必须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经济关系和政策也作出相应的调整,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不会改变。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与历史过渡性

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

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3、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学时(4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分析,了解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和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弄清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以及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影响。

重点:1.资本循环

2.资本周转

3.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难点: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第一节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

产业资本分别经历了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分别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执行着不同的职能。

资本循环的含义。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3、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二、资本周转

1、资本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时间的概念。资本周转次数的概念。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关系。

资本周转速度取决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概念。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含义。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3、预付资本总周转及其对价值增殖的影响

三、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社会资本的运动

(1)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运动的涵义。

(2)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概念。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或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3)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从实物上按其最终用途分为两大部类。

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来实现的。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I(v+m)=Ⅱc是基本实现条件,I(c+v+m)=Ic+Ⅱc和Ⅱ(c+v+m)=I(v+m)+Ⅱ(v+m)是两个派生条件。

3、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为:I(v+m)>Ⅱc和Ⅱ(c+m-m/x)>I(v+m/x)。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也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来实现的。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v+m/x)=Ⅱ(c+△c)是基本实现条件;Ⅰ(c+v+m)=Ⅰ(c+△c)+Ⅱ(c+△c)和Ⅱ(c+v+m)=Ⅰ(v+△v+m/x)+Ⅱ(v+△v+m/x)是两个补充条件。

四、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

第二节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运行机制

1、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二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相应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分别采取了三种机制: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垄断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和调节的市场机制。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包括:国有企业、国私合营企业、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凯恩斯的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理论。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目的

“市场失灵”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制度内的公平竞争环境,为了维护和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1、国际分工的涵义

2、国际分工的三种类型:水平型、垂直型和混合型。

3、战后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4、战后生产国际化的表现

二、资本国际化

1、商业资本国际化

2、借贷资本国际化

3、产业资本国际化

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经济关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领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妥协与合作。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领域。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妥协与协调。

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动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经济危机生产国际化

2.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经过哪些阶段?分别采取哪些职能形态?

3.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4.资本周转速度对价值增殖有何影响?

5.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6.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各是什么?

9.简述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0.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学时(5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本章主要通过对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基本理论的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特征。

重点:1.生产资料公有制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及其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征。

按劳分配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

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实质;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共同富裕是促进国家安定团结,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共同富裕不是均富和同步富裕,而是有先有后,有差别地实现;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同占有,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与特殊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它是由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成分构成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地位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一直到党的十六大,经历了从“允许存在”到“鼓励发展”,从“具体政策”到“重要方针”再到“基本制度”的发展过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实践根据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同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必然性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与按劳分配方式相适应的多种收入形式。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相适应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相适应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和内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新特点

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1、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依据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初级阶段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和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行不悖。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3、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性质和作用

四、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关系

1、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2、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要

素效率公平基尼系数

2、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3、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怎样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必然

性?

5、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内容、要求以及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6、如何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关系?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学时(5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本章主要阐述市场经济、市场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理论,以便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运行方式和运行基础有一定的了解。

重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与特性

2.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3.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主要内容

难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涵义

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的定义。

2、市场经济的特征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活动的竞争性;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市场运行的开放性。

3、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与模式

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古典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的典型模式:美国模式;法国、日本模式;德国模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优势;

在企业劳动者的地位上,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处于主人翁的地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大基石,五大支柱”

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

1、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涵义与性质。

2、企业的组织形式

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二、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

2、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三、国有企业改革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和改组国有企业

正确认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含义。(关键是控制力的加强)

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

为有所不为。

要区别不同情况,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改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机动)

要坚持“抓大放小”原则。

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3、加强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狠抓管理的薄弱环节;

要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一、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含义

2、市场体系的构成

按交易对象、交易地域、交易时间和竞争的程度来划分。

3、市场体系的特征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二、价格体系形成机制

1、价格形成机制

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环节。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价格形成机制必须市场化。

2、价格体系

商品的比价体系和商品的差价体系。

3、价格管理体制

政府对价格的管理主要有两种:一是价格干预政策,二是价格管制政策。

三、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

当前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各类市场间发育程度参差不齐,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其二,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其三,市场竞争秩序仍存在不少问题;其四,部门和地方对市场的分割和封锁较为严重;其五,市场法规建设滞后。

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对策:其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其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其三,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其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其五,加强市场制度和法规建设。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一、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1、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2、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互补而非替代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含义、内容和运用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和运用

3、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4、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

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与作用

1、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

2、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分配作用、保障作用、稳定作用和调节作用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

3、社会福利

4、优抚安置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原则: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社会化、法制化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国家、单位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问题:其一,保障范围狭窄,社会化程度低;其二,社保资金筹措困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其三,各类基本社会保险改革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有效运作的整体;其四,积极的就业政策与保障水平之间存在矛盾。

主要措施:其一,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其二,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其三,健全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其四,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其六,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市场经济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保障体系

2、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与内容是什么?

4、如何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

5、如何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6、什么是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学时(4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本章主要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实质、成因、表现以及它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通过对这些基本理论的分析,了解经济全球化这种新现象与新趋势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所应采取的相应经济发展对策。

重点: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表现和成因

2.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

2、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既不同于经济国际化也不同于经济一体化。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在科技革命推动的基础上,在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下的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全球产品越来越多;国际分工越来越发达;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2、投资全球化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体趋向多元化;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

3、贸易全球化

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加快;世界贸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4、金融全球化

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地区性经贸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金融市场迅猛扩大。

三、经济全球化成因

1、新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其特点是:全球性、全面性、整体性、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深刻性。

以信息和基因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利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性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跨国公司开展的国际贸易,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3、国际经济组织的国际协调,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杠杆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

1、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加强各国经贸政策的协调

3、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4、增大了全球经济和金融风险

二、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对主要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美、日、欧等的经济关系有重大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南北经济关系的影响

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历程:提出与酝酿阶段(1955-1963);纲领形成阶段(1964-1974);蓬勃发展阶段(1974-20世纪70年代末);低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新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成果及前景。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中国经济必须主动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之中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更博大的胸怀走向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抉择;只有融入世界经济才能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融入世界经济是中国经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有利于弥补我国生产要素的短缺和不足;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

3、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全球经济的变化有可能引起国内经济波动;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有可能受到影响;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开发战略

1、以入世为契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外贸结构

3、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4、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两种制度的并存和共同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长期性

2、两种经济制度间的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

3、在两种制度的并存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

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贸易“走出去”战略

2、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3、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5、国际经济新秩序包括哪些内容?

6、简述中国实行的“走出去”的战略。

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学生要明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基础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与要求:考核方式为闭卷,满分为100分,其中30%为平时成绩,70%为期末成绩。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命题范围以大纲内容为主,覆盖各章,并注意突出理论联系实际题。

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七节;第二卷第一、八、九章,第二十章第二、三节,第二十一章第三、四节;第三卷第一、二章,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第七至第十节

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第一章、第四章第三节、第五章第二、三节、第十一章,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第三部分。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吴敬琏、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吴兴南等:《全球化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张幼文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

《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 教学大纲 目录 一、课程定位 (2) 二、课程设计理念 (2) 三、课程目标 (5) 四、学习模块设计 (6) 五、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1) 六、实训、实习设计及依据 (11) 七、课程组织的创新与特点 (11)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 适用专业:三维动画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 课程类型:B类(理论课+实践课) 课程学时:96学时 课程学分:6学分 2.课程性质:该课程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讲授三维模型的创建,三维场景灯光的设置、三维场景的材质、三维动画制作等内容。目前,本课程适用于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漫游动画、室内设计等专业。 3.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与课程系统化、以及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结合,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二、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三维动画设计专业的必修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特点,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设计,注重与后期专业课内容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行业企业的标准,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模块中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 2、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本课程是将《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的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嫁接到多个实际的动画项目中,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从典型的工作项目中提炼出学习内容,学生完成了指定的工作任务也就完成了学习目标。 (2)穿插进行校内专业实习 通过引三维动画设计公司进校园,兴建动漫产业园,建立企业运营、教师教学、学生学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经济政治与社会 心得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体会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为适应我校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有幸接触《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拿到教材的短短两周时间里,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阅读与学习,因时间紧,我深知对教材体会还很显浅,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与同事指正。 我对教材的体会用五个“走进”来概括,即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走进历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要让学生体会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历史观点来分析世界各国或民族的发展进程。曾经有人说过“说当今的时事,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应通过重温历史来让中专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如讲“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时,可以通过货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来让学生认识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又如,要讲“人民当家作主”时,我想先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时的录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知道毛泽东建立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可以看到人民当家作主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要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时,可以通过《我国改革开

放三十年》专题片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二、走进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中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社会时事,选取中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点与社会焦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既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能关心变化莫测的世界,把书读“活”。如,要讲“个人所得税”时,可以结合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经过,将修正前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作比较,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更清晰。又如,要讲“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时,可以借助2011年3月中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中国少数商家哄抬盐价的实例,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事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绝非只是几包盐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市场秩序、社会公德、国民教育相关的大事,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也毁坏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养成,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正确的信息。再如,要讲“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我觉得应该带学生们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调查,了解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情况及人民政府如何为民办事、服务于民,走访相关窗口负责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公共形象、职能履行”的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世人所抛弃。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走进生活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是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

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3D三维模型与动画》教学大纲

《3D三维模型与动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3D三维模型与动画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时】【实验/上机学时】72学时 【考核方式】【开课单位】 【授课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掌握3ds max软件在室外规划设计领域的使用。能够熟练使用相应软件完成室外规划效果图的制作,并达到一定的效果要求。使用软件准确、快速、真实表现规划设计意图和设计效果,使效果图达到设计师与客户沟通的桥梁作用。 二、教学容、基本要求和学、课时分配 第一章:建筑表现(效果图)及3ds max软件概述 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学习要求。 教学容和课时分配: 1.了解建筑表现(效果图)在建筑及装潢行业的用途和形式,及发展趋势。 2.了解3ds max软件的行业背景及功能用途。 3.实验容(2学时) 实验1. 3ds max的安装及激活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3ds max的安装方法; 2)学会3ds max的破解激活和正确使用。 实验2. 显卡驱动的正确选择; 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3ds max的硬件配置要求和不同显卡的设定 实验3. 界面的基本布局,创建基本对象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3ds max的界面布局; 2)学会基本对象的创建操作。 重点:3ds max软件在装饰设计行业的用途和3ds max的运用领域。难点:3ds max的安装方法的基本操作。 第二章:3ds max基本操作 基本要求: 学习3ds max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容和课时分配: 1.学习3ds max基本操作中的界面布局; 2.学习视图显示及切换; 3.学习场景中的选择、变换、坐标、轴心、复制、文件管理、场景管理、单位设 置等容。 4.实验容(8学时) 实验1. 了解3ds max的界面布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软件界面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不同界面风格的切换方式。 实验2. 学会视图显示方式的切换。 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视图类型及切换方式; 2)了解不同显示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3)熟练掌握不同显示方式的切换方式。 实验3. 熟练掌握坐标、轴心、变换操作、复制、文件管理、场景管理等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不同的坐标系及特点;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省颁)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

《三维动画》教学大纲

《三维动画》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三维动画 课程编码:0773053 适用专业及层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课程总学时:54 课程总学分:3 先修课程:3ds Max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三维动画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专业的必修课程,接续《3ds Max》继续详细讲解三维动画的制作流程和技巧。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三维动画设计及制作的相关知识,为该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影视广告、平面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等工作领域打下基础。 本课程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和上机实验操作,训练学生能独立完成电脑效果图及浏览动画的设计和制作,掌握电脑美术设计软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美术基本功和绘画技能,具有较高的设计观念和审美意识。本课程是一门兼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尤其是后者。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复习软件的基础知识,界面元素和各功能区的作用,视图显示控制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还对三维场景的变换操作和坐标系统进行了详细讲解。 对动画原理也做一定介绍。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软件的基础和概念。 熟练掌握3ds Max的界面布局以及各功能区的作用,熟练掌握命令面板中各组件的功能。熟练掌握视图的操作方法。

熟练掌握各种功能面板的操作方法,包括创建、修改、层次、运动、显示和工具。 熟练掌握3ds Max的工作流程,包括建模、灯光与摄影机、材质与贴图等。 【教学重难点】 无 第二章动画 【教学内容】 介绍如何在3ds Max中为对象制作动画。包括为对象设置简单动画的基本流程和动画的各项参数,如何使用修改器为物体设置动画,使用轨迹视图和摄影表为对象设置高级动画,以及使用各种控制器和约束。 熟练掌握基础动画的原理以及动画控制区各面板的作用。 【教学要求】 了解使用各种修改器设置动画。 熟练掌握使用轨迹视图和摄影表编辑动画的方法。 熟练掌握常用动画控制器和动画约束。 掌握骨骼的创建与调整。 掌握蒙皮修改器的几种使用方法。 掌握IK解算器的应用。 【重点】 轨迹视图和摄影表、骨骼、反向动力学 【难点】 蒙皮、反向动力学、IK解算器 第三章 Character Studio角色动画 【教学内容】 Character Studio是3ds Max的最重要模块之一,可以对角色模型创建骨骼对象、设置蒙皮以及编辑动画效果,还可以为大场景制作群集动画。本章详细讲解Character Studio的Biped(两组动物)、Physique以及群集三大模块,灵活运用这些模块可以制作出灵活逼真的角色动画效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试题(A卷)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给分)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A、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B、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C、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上层建筑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B、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劳动资料、生产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3、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必要劳动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剩余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没有关系 D、不成比例 5、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 A、贵金属货币 B、足值的货币 C、观念的货币 D、现实的货币 6、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A、商品的价格 B、商品的价值 C、商品的效用 D、商品的成本 7、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8、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可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9、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A、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的矛盾 B、货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矛盾 C、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D、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矛盾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2017

附件: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写人:余墨林编写日期:2017年02月28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2.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说明教学大纲适用的专业及学时数。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及参考书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动态。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说明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设施等。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内容详略以能表达清楚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为度,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内容。有实践教学要求的,应说明实践教学目的、要求、作业与实践报告、时间与学时分配等相关内容。单独开设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要单独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教育三维动画制作-华东师范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教育三维动画设计实验(中文)课程名称: Computer Animation Design and Experiment(英文) 课程编号:开课院系: 课程总学时:课程总学分: 1 实验总学时:课程负责人:秦敏 课程开设专业:课程类别:实践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实验课程涉及教育动画的基础知识、原创、运动、角色造型和场景等方面,主要包括平面动画、网页动画和三维动画。 开设这门实验课程的目的是全面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动画原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动画设计几个重要方面进行正确训练,学习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三维课件品,把艺术与技术有机地结合。 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之后,能够使学生在实践、科研中应用,为学生今后继续深入研究、系统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职业、相关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育动画实验是计算机动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是将学生所学动画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动画设计与制作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创意、应用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动画,独立创作出各类计算机动画作品,包括平面动画、网页动画和三维动画等。 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特色: (1)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上机实践等。 (2)教学手段的特色 1)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专业技能,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4)大量实际的案例制作; 5)学生富于创新思想的作品设计; 6)关注教学效果的反馈。 四、教学内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统一与对立 2.交换价值: 3.货币的双重交换价值 4.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使商品的内在价值得以外在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②流通手段。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的,这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值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并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铸币长期流通发生磨损,其实际价值和它标明的价值相脱离,使得贵金属货币由价值符号来代表成为可能,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之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这就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这就是货币的贮藏于段职能。贮藏货币的职能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 ④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买卖中,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既有利于商品流通和节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但也可能因债务偿还中断而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般等价物使用,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表现在:一是作为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由-国转移到另一国。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来说必须是贵金属条块的形式,特殊情况下某个国家由于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其铸币或纸币可在一定时期在世界很大的范围内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第二次世更大战后的美元 5.价值规律 两个原则:①价值决定原则:价值决定价格②交换原则:等价交换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力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