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为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而作

马建华

文化遗产的定义,与“文化遗产”的“泛概念”不同,从保护的角度看,一般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①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从1972年到现在,一直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保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开始到现在,以实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②、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为主的、偏重于物质文化的保护;第二阶段,从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③开始到现在,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④为主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文件及其背景来看,这两个阶段的保护,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和影响世界文化走向的深刻意义。

一、物质文化保护的背景及其意义(1972年—现在)

(一)世界遗产保护的提出和经济文化背景

20世纪是科技革命的辉煌世纪,也是“全球化”重新启动的世纪。世界各地为了发展经济,攫取资源,破坏自然,正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为的损害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⑤。另一方面,经济建设对文物的破坏,比战争更为恐怖。比如60年代,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了阿旺斯水坝,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据统计,当时所毁掉的文物古迹数量大大多于两次世界大战所破坏数量的总和。人类为了自己这一代的所谓“幸福”,恣意蹂躏自然、毁灭文物。面对残酷的事实和严峻的局面,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在《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布的5个月之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二)世界遗产的价值

《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是:文物、古建筑群、历史遗址,这些显然是物质的。后来在实践中又添加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显然是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角度提出的。凡是有条件评上的,都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平时所说的“世遗”,指的是这类名录。以下对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的性质、价值作阐释。

1.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三方面。这些文化遗产,无论是雕塑、雕刻、建筑,都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都是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另后人感叹不已。历史遗址则有人类学、人种学的价值。如我国被列入的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这是属于文物;拉萨布达拉宫、安徽古民居建筑、苏州古典园林、曲阜孔府、孔庙、孔陵等,这是属于建筑群。周口

店北京人遗址属于历史遗址。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莫高窟作了以下的价值评价: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壁画是世人公认的“墙壁上的图书馆”,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中国威胁论”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在,“文明冲突论”也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2.世界自然遗产:指具有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自然遗产的保护具有保护物种、地理地质结构价值,还有自然审美价值。例如中国的九寨沟、武陵源、黄龙风景区等。自然遗产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种保护区。

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满足上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可列为“双遗产”。“双遗产”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的价值观念。《公约》中本来没有“双遗产”,“双遗产”是我国泰山的自然美和我们祖先智慧相结合,对世界遗产作出的贡献。1987年,中国泰山申报世界遗产,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协会副主席卢卡斯先生来泰山考察,发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还有大量历史名人赞颂泰山的石刻、碑记。他激动地说:“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了,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世界遗产具有不同的特色,要么是自然的,要么是文化的。很少有双重价值的遗产在同一个保护区内,而泰山便是具有双重价值的遗产。”⑥1987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满怀崇敬心情评价: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这个评价具有深刻意义:其一,因为泰山,世界遗产多了一个种类;其二,不仅是对泰山的评价,更是对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惊叹和崇敬;其三,“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启迪。正如卢卡斯先生所说的:“这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件特殊独一无二的特殊遗产,它将使国际自然保护协会的委员们打开眼界,要重新评价自然与文化教育的关系,从而开拓了一个过去从未做过,也从未想过的新领域。”⑦

4.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提出来的概念,分为3种:a.“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如菲律宾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英国的布莱那维工业景观;b “有机进化景观”;c “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显然,文化景观更强调的是文化事像、文化精神的内蕴。我国的庐山于1996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庐山属于自然物,但她的价值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在于文化精神。中国文化是以儒、

道、释为代表的。庐山突出的特点是与中国的佛教、道教、理学紧密联系,成了中国文化的形象缩影。

(三)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公约》自1975年正式生效实施,到今年30来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它至少有以下几个重大意义:

第一,《公约》的前瞻性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保护。目前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此公约,130多个国家830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06年7月,我国已有33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

第二,《公约》唤醒人们保护自然与遗产的意识。从此,“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概念在全球流传,引起人们对自然的爱护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第三,从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其他国家遗产的评价来看,保护的对象虽然是物质文化,但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历史、宗教、思想、艺术、技术等。这些“遗产”蕴藏着人类的精神和智慧,以她们的历史高度、文化厚度、自然生命告诉人们:经济的发展不能破坏自然和遗产,世界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世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其价值意义(1989年—现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比物质文化保护复杂得多,涉及民族、族群、文化平等、文化权利、文化多元化的敏感神经,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背景。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在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发表讲话说:"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有人也许已经看到了文化间的冲突。当此之际,联合国成员国召开第31届大会,今天在掌声中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由此重申了这样的信念:文化间的对话是和平的最佳保证,从而彻底否定了各文化和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观点。”

在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的重新启动,文化歧视和文化压迫重新抬头,主要表现在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文化一元论”和“文明冲突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基础是文化达尔文主义,就是以机械的进化论来评价文明,得出文明优劣论,认为西方文化高于其他民族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等级制度本质的一个方面,即特殊的中心文化逐渐建立起了霸权,美国人的价值观、消费商品和生活方式在四处扩散。”(弗里德曼,1994:195)⑧随着经济全球化、交通、通讯网络等的发展,世界逐渐变为“地球村”,于是“文化一元论”者欢呼:“世界各地的爱国者和文化沙文主义者最恐怖的事情就要变成现实了:我们最终要成为‘一个世界、一个政府、一种文化’了。”(韦瑟福德,1993:117)⑨“文明冲突论”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来的,认为今后世界的主要冲突不在于意识形态和经济,而在于文化。西方文明正受到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的威胁和挑战。亨廷顿虽然也承认文明的竞争与共存,但他从“西方中心主义”出发,把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对立起来。

西方发达国家还将文化与经济、政治联系起来,提出“后现代国家理论”。这方面的代

表人物有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顾问罗伯特?库珀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顾问菲利浦?波比茨,他们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后现代国家,如北美、欧洲国家和日本;第二类是现代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但它们还是民族国家;第三类是前现代国家,如非洲国家、阿富汗、中东国家。全球化时代,国家已经由民族国家变成市场国家,既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地区不遵循市场法则以及法律权利,因此市场国家就可以通过发动战争和军事干涉的办法来确保其他地区也遵从市场法则和人权法则。波比茨的大部头历史著作《阿喀琉斯之盾:战争,和平与历史进程》刚完成不久,就发生了“九一一”事件,出版时他加了一段话:“九一一”证明了我的理论是多么正确,同时“九一一”也证明在二十一世纪是多么有必要用战争和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诸如恐怖主义等问题。所以,他提出,下一个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是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果然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使我们联想起二○○二年六月一日,美国布什总统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发表的“三大要素”讲话,与波比茨完全相似,其中第二条就提出:美国价值观是普适全球的,特别包括伊斯兰国家。○11

世界文化是向一元化发展,还是坚持多元化?是帝国文化的文化沙文主义,还是尊重民族、甚至族群文化?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从文化遗产入手开展工作,终于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会议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美国和以色列投了反对票),用公正严肃的语气明确宣布:坚持“所有文化同等尊严和尊重原则”。毫无疑问,联合国以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宣布“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保护、促进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是当代人及其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等。而这些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通过对“世界遗产”、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基础的事入手,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成为打开世界文化多元化、世界和平的钥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征与价值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概念,是在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提出来的。不过,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作了各种探讨。○12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A、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手工艺。

这里,我们要注意“文化场所”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对“文化场所”的定义如下:

“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一件事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13

具体分类如下:

(1)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a.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如民间文学、故事、歌谣、神话谚语、语言等)。

b.传统表演艺术(如音乐、曲艺、戏曲、杂技、武术体育与竞技、游戏、舞蹈、器乐等)。

c.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如民间信仰、饮食、服饰、人生礼俗、祭典仪式、庙会、岁时节令等)。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如民间知识、医药卫生、物候天象、数理知识、测量、营造、纪事等。农村渔业、狩猎和牧畜业、商贸等)。

e.传统手工艺技能(如美术、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工具制作、烧造、织染缝纫、髹漆等)。

(2)文化空间(如上述的庙会、祭典仪式,是定期并在固定地点举行的民俗活动)以下结合具体文化事象来谈谈对非物质文化概念的理解。

2、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传承性、独特性、整体性、历时性、共时性特征

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静态的文物、自然景观不同,也与纯研究历史、传统哲学、艺术等的精神活动不同,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并且融入生活。比如口述历史,是人的口述,是一种活动。又如南音,有琵琶、三弦、洞箫、二弦、拍板等乐器,有“指”、“谱”、“曲”等音乐书籍,但南音必须经过人的演奏,形成一种音乐,这种音乐叫——“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剪纸,它最终结果体现在物质上,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是这种剪纸的技艺。如果没有人的活动,演奏方法失传了,音乐再无法表现出来;那么,南音的琵琶等乐器也就成了静态的文物。剪纸技艺失传了,过去艺人留下来的剪纸作品,也成了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要保护活的“表现形式”。

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但留下来的不是通常所谓物质的“家产”,而是口传心授的活文化,包括内容和方法,它由人代代相传下来,传承人的血肉之躯就是文化的载体。传承方式有家族、师徒、族群、团体、社会传承等。如果传承一旦停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成为历史的见证,有时也就完全消失了。所以,没有传承人,也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人。

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特定的民族、族群或个人,或来自特定的区域,甚至是村落,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它是该族群、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情感意识、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它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闽文化是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的交融,受海洋文化影响的闽南人、闽南文化具有与北方人不同的特征,具有守成与开放的双重性格。即使在闽南,还有惠安女和蟳埔女不同的风俗习惯。而这种独特性离不开当地的环境。离开了当地的环境,也就失去了独特性和原生态。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进行原生态保护,将之原状地在原地原住民及其环境中保护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整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14温家宝总理的话深刻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特征。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与物活动的结合,她本身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情感世界。如戏曲表演,离不开剧本、道具、服装、脸谱、乐器、曲牌等;同时,演出内容又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伦理、人生理想、价值观念的表现。其次,在表现、表演时,往往是集体的、多项的、联系的。如泉州元宵节的踩街,聚合了拍胸舞、踢球舞、舞龙、舞狮、踩高跷、车鼓弄、蜈蚣阁、罗汉阁、南音等各种民间舞蹈、音乐、游阁,还有彩灯的工艺制作等。又如东山的关帝文化节,人们不仅要举行迎神、送神仪式,还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踩高跷、走旱船、水族舞、大鼓凉伞、八音、四平锣鼓、南音,演芗剧、汉剧、潮剧等。许多民俗活动,往往由某种信仰或某个事件,而引发串联出许多文艺活动,形成一条长长的文化生态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整体性的活态保护。

历时性。非物质文化具有一定长度的历史,是一条流动的历史文化长河,具有变与不变辨证统一的特点。她是活态的、传承的,所以会随时代的前进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她是民族的、地域的,有时是族群、家庭的传承,所以又有相对不变的稳定性。如《格萨尔》史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藏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至今仍被演唱。如梨园戏靠艺人口传心授,保留了七十多个剧本。其中26个剧本与明代刊本《满天春》等几乎相似,有的一字不差。莆仙戏也保留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目,如《王魁负桂英》的情节与宋代笔记小说几乎相似。在语言相对不变或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对不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尽量保护其源头性、原真性。

共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传统的,虽然时代变了,但她还不同程度地活在不同人群的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时代共存。比如春节,是古老的农耕文化的产物,但她仍然牵动十几亿中国人的心,共同欢度。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是历时性与共时性重叠的活动。即使是文物、历史建筑、历史遗址,人们也可以与之“沟通”、“对话”,它们也可以供人们收藏、欣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没有理由、也无法抛弃文化遗产。文化的生态保护,是要保护文化种类的多样性,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的文化群落,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几种价值。

历史价值。历史一般是官方历史、知识分子历史,这些历史往往染上主观色彩,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同时,缺少民间历史,失去历史的半壁江山。“礼失求诸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神话传说等,可以对正史(文字)起拾遗补阙以及更正历史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认识历史。

吉尔吉斯史诗是一部有着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口传百科全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马纳斯》三部曲史诗。这部史诗的长度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16倍;其二是内容丰富,将吉尔吉斯坦9世纪以来最难忘、最有影响的事件记载下来。

19世纪20年代,由著名吟唱艺人萨金贝吟唱的《马纳斯》三部曲的第一部分曾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另外还有40多部“短诗”,“短诗”与以说书为主的《马纳斯》不同,要有琵琶伴奏。在苏维埃政权时期,一些“短诗”的演唱曾遭到禁止。由于现代化和当前的经济困难,这种传承形式正趋于消失。年轻人对他们祖先留下来的口头遗产越来越感陌生。○15中美洲马雅文化的消失是个密码。但是,十六世纪西班牙入侵南美,将马雅所有神官手上的所有神圣文书,全部用火烧毁,彻底摧毁马雅人的历史记忆,马雅文明真正消亡了。

一个强势民族,要消灭一个弱势民族,往往先毁其史。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16毁掉自己的历史,自杀也:五四运动的偏激,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产生了裂痕,留下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否定自己的历史,不明也:抓住历史文化的某些不足或负面的东西,从而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这是极为不明智的行为。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不智也:人们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身份的认同、智慧的宝藏、力量的源泉。

精神价值。中华文明五千年绵绵瓜瓞、从不间断,是由中华民族精神在支撑着。历史上即使战火纷飞、政权交替,但中国文化始终没有断裂,只有“亡国”,没有“亡天下”,这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迹。如果历史被割断、如果民族精神只成为典籍的记载,不与生活结合,那是“死魂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与生活紧密结合,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生活是民族精神流淌的河流,民族精神是生活的导航。一个民族失去了精神,就失去了凝聚力,涓涓细水就无法汇成大海。

非物质文化的精神价值内容丰富,不可尽言,民间的爱家、爱乡、爱国精神是其中之一。过去,我们把民间信仰简单地看成是迷信,其实,大部分民间信仰是民生、民情、民意、民族精神的折射,比如闽南的保生大帝信仰。保生大帝吴本(tao),宋代人,行医制药救济平民百姓,后采药坠崖而死。死后留下许多药方,为百姓治病。人们为了纪念他而立庙祭祀,曰“慈济宫”。慈者,仁爱、慈悲,是中国儒家、佛家思想的融合;济者,救困扶危,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关心,是儒家、墨家、佛家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的结合。另外,土生土长的地方神,是人们祖宗和家乡的记忆。闽南人自明代开始大量往海外移民,在当时缺医少药、生活条件困难的时代,老百姓携带着保生大帝的神像及其药方,往海外谋生。保生大帝既是他们的保护神,又是家乡的记忆。保生大帝宫庙,闽南大陆有300余座,台湾分灵庙有近800等座,世界各地分灵庙有1000余座。每逢保生大帝生日,台湾及世界各地闽南人后裔都会回来与大陆人民共祭保生大帝。闽南的移民,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离开家乡的闽南人后裔,还要回来寻根谒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它像血液一样地流淌在历代人的身上,它使中华民族的血脉绵延、生生不息,也正如《伊斯坦布尔宣言》所指出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生动活泼以及实践、知识和表现可以不断再创造的整体,它可以使社会各层次的个人和社区都能够通过各种系统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来表现自己的世界观。无形文化遗产在社会中产生归属感和连续性,因此,它被认为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表现人类对和谐、和平的追求。摩洛哥吉马?埃尔弗纳广场的文化空间是一个各种人、各种文化和谐相处的活生生的见证。广场位于马拉喀什市老城入口处,建于11世纪初,成为马拉喀什市的标志。广场上各种娱乐争奇斗妍,往往通宵达旦。讲故事、

奏乐、跳舞、耍蛇、动物表演等各显其能;算命、占星、牙医、传统草药和天然染料文身等各种服务应有尽有;各种水果零食的叫卖声热闹非凡。广场还是民族和文化的交汇点,各国游客都被广场吸引而来。广场上各种语言混杂,有摩洛哥方言和欧洲其他地区方言。故事员用各种语言讲述着古老的传奇故事。这是一个不同人群、不同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化空间”,是世界和平的“缩影”,人类要的是“摩洛哥广场”,而不是巴以冲突的血淋淋场面。这大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初衷。

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剪纸、雕刻等工艺品、有民间绘画等美术品、有戏曲、舞蹈等各种表演艺术,有音乐、器乐等,有说唱艺术等。这些艺术个性鲜明,是历代艺人心血的结晶,是传统艺术的宝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每种艺术都是特定民族、地域不同风情的独特表现,构成人类艺术的百花园。

泉州的傀儡戏,走遍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大年三十,泉州提线木偶参加联合国“‘2005’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联合国大会主席让?平、秘书长安南的夫人以及高级官员、160多个国家驻联合国代表以及美国的政商要人、社会名流和各国记者们济济一堂,木偶师们精彩的表演,精湛的艺术,引来一阵阵惊叹、欢呼。晚会终场,全场起立,掌声如雷,经久不息。CNN、BBC、CCTV、凤凰卫视、世界日报等纷纷报道,誉满全球。○17传统艺术有着神奇的魅力!她证明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可惜的是,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一个带着孩子吃麦当劳、看美国大片的民族,怎么能保护好传统艺术。

科技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人们传统知识和实践的积累,具有科学或潜科学的价值。这些技术往往不见典籍记载,但存活于民间。各个民族、族群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解决人与自然、或人生活中所遇到困难的不同方法、技术,体现人类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智慧,至今仍为人们所利用,方便人们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智慧,是历代人生活经验的无数次的积累,有的尚未被充分利用,有的奥秘尚未被解开。

中医、中草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特殊的智慧结晶。中医是讲整体联系的思维,以通过调动人体系统的能动性、提高免疫力来治病的理论,这是中医精粹的科学内涵。科学证明,生物进化了三十五亿年。细胞结构没有进化多少,细胞间的联系和调控进化了很多,进化的主要是细胞之间的联系。这与中医的整体联系理论吻合。比如治SARS,中药介入早的、用的普遍的地方,死亡率少,治好的没有后遗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60例。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一例转院,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实际上,乙脑、流行性出血热、麻疹都由中医解决,疗效比西医好。1988年上海乙肝复合甲肝问题,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将之与美国以西医为主治疗同类疾病的疗效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为1∶234。中国方面仅死1人,美国要死234人。中医有许多密码,尚未被解密。安第斯卡拉瓦亚的药典记载着980种的植物可以入药,其药物与宗教仪式结合,在玻利维亚和许多南美国家都得到承认,与中药一起证明了实践经验的价值。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其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朗说过,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件科学的工作,又是一项和平、发展与人权的基础性工作。○18如何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性工作”与“世界和

平”的关系?

第一,保护民族文化、少数人群文化、弱势文化、危机文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性工作”,这可以从2001年到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3批90项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来理解。这些代表作的特点是民族的、地域的、少数人种的、弱势的、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族群的“根”。如果这个“根”让其萎缩,那么这个民族、族群的文化很可能就消亡了。保护是为了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和平;反之,则是民族歧视、种族压迫,甚至种族灭绝,世界和平就无法实现。

第二,和平的前提条件是平等,没有平等,就谈不上和平。世界和平大厦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平等的基础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坚持文化平等思想。可以这么说,保护了一首族群的歌,就等于承认这个族群的存在、承认了文化平等权利。从1989年“民间创作”概念的提出,到2005年“所有文化同等尊严和尊重原则”的确立,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入。1989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提出“民间创作是人类的共同遗产”;○19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告:“文化多样性——人类的共同遗产”,将“民间创作”(即后来所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0 2002年的《无形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镜子》提出“无形文化遗产与其所产生的文化多样性一样,是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的保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持续发展”、“和平”联系起来;○21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22的界定、各国进行“公约”缔结;2005年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确立了“文化平等”观念:“保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前提是承认所有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和原住民的文化在内,具有同等尊严,并应受到同等尊重。”○23

第三,有效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世界各国的保护工作,使世界各国逐步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如果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主要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那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主要是对存活于世界各民族民间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一种全新的“活文化”的保护。目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公布了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后统一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1年有19项、2003年28项,2005年43项。总计90项分布69个国家地区。中国有昆曲艺术(2001年)、古琴艺术(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以及与蒙古国和国联合申报的长调民歌(2005年)等四项代表作。我国目前已经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

第四,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以小见大”,体现了人类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的追求;对文化平等、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对文化持续发展与和平道路的选择。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对自然、文化的选择

人类对自然态度,是对立改造、无度攫取、以“我”为中心的单向发展,或是和谐相处、适度利用、共同发展?人类对文化的态度,是抛弃传统文化、抹杀各民族文化的特性,使文化单一性,最终落入文化沙漠的可怕境地?或是尊重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将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可利用的文化资源,走上持续发展的活路?显然,联

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文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都选择了后者。

(一)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的系统论和伦理学的平等原则的结合。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可见,文化多样性理论来自生态论。但与物种的物竞天泽、适者生存不同,人类是平等的、不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因此在生态学中必须引进伦理学的平等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为文化平等而努力。实际上,西方的文化学者也认为文化的差异——才能促进和平:“如果语言消灭了,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消灭,这就损害了所有人要维持和平、使生活富有意义的能力……没有多元主义也就不可能有和平。在社会中,就像生态系统之中一样,多样性是稳定性的基础。”(蒙比奥特,1995)○24

生态系统的演化替代总是自动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生态系统迟早会进入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的数量比例,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一般认为,生物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简单的生态相比,复杂的生态系统生命更持久。文化生态系统同样如此,文化需要多样性。就文化种类来说,不但需要历时性的种类,如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后工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共时性来说,需要与各地方、各族群、各民族、各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所以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源泉。如果文化一元化、文化沙漠化,那么,人类就失去了智慧的源泉,人类就无法持续发展。

承认、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承认文化多元化。那么,会不会引起地方主义、民族主义的文化马赛克现象?或者像亨廷顿所说的引起“文明的冲突”?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时代,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隔阂已成为不可能,而且,不同文化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国际上不断提倡“多样性不仅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础,而且是必须进行对话的现实”,这种“对话”已成为新的“全球伦理”。而且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事情也表明,承认少数人群、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权、尊重不同的文化,不是冲突的根源。恰恰相反,压制、歧视少数人群、少数民族的文化,才是冲突的祸根。2003年,德里达、哈贝马斯共同发表《论欧洲的复兴》,提到欧洲“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显得无与伦比”,但是若干世纪以来各种文化的相互冲突,“使得欧洲文化比其他任何文化都更加四分五裂,因此,欧洲文化必须在痛苦中学会如何才能把差异协同起来,如何使矛盾制度化,如何才能使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了;历史上欧洲的种族歧视、种族灭绝,才是战争的罪魁祸首。人类痛苦的教训使他们得出得结论:“承认差异性——互相承认他者身上的他性,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共同认同的特征。”承认差异性,也就是承认文化多样性。我国古代也有“和而不同”的大同思想。承认文化差异性,是人类共同的认识。同时,文化的多样性,是产生民主的基础;失去了文化多样性,民主就无法运行。

(二)持续发展是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道路

今日的世界,是文化与经济悖论的荒唐世界。一方面,人类发展经济,贪得无厌、疯狂地向自然攫取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对自己的文化资源,不仅不利用,甚至破坏。这两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失衡。

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也带来了自然生态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西方发达国家无限量的经济发展,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人类的贪欲和对生活的无止境追求,使人类的需要远远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大地孕育了人类,是人类的母亲。矿产、石油的无限量开采,犹如在挖母亲的心脏、吸母亲的血;为了满足养口体,人类在进行生产-消费-消耗-污染的恶性循环:资源的消耗超过了自然的再生,温室气体的排放超过自然的正常循环;资源耗尽、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物种消失、草原沙漠化、沙尘暴、洪水泛滥、干旱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也给子孙后代留下祸害。人类不但破坏了自然,而且也对人类子系统也进行破坏:发达国家、地区过多地占有了共同的资源;无止境的经济追求,造成了马太效应,贫富差距拉大;当代人只顾自己的享受,恨不得将后代子孙的饭吃了,不考虑把难以再生的资源留给后代子孙。所以,人们提出保护地球、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归根结底,无论是无止境的发展或是可持续的发展,都是一种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人要么知足常乐,要么满足欲望。然而快速的经济全球化,立刻搅乱人们的心态,使人们在二者之中徘徊,难以选择,难以平衡。人的心态茫然,心理障碍、伦理道德变异、精神空虚、价值观念混乱。而且,在经济、文化的转型中,工业化、城镇化无情地冲击、销蚀传统文化,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和消失。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人们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人们既在短时间内“创造”不出新文化(文化只能在继承、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又丢失了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生态的最大失衡。因此,人们在呼唤自然生态伦理观的同时,又呼唤文化生态的健全。

中国从古代以来就有一种较为低调的发展观念,所谓“天人合一”、“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这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生存智慧。老子《道德经》警告人类不要太骄傲:"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虽然人为“四大”之一,但他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它“三大”更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不过是“域中”(宇宙自然)的一个物种而已,因此,人与万物要和谐相处,合理开发自然。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林,材木不可胜用。”老祖宗告诉我们,人对自然利用,要顺应自然,也要让自然休息养生,共同生存发展。法国著名哲学家施韦兹对“天人合一”发出由衷的感叹,说它以“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体现了人类最高的生态智慧。人类20世纪的自觉,就是生态的自觉。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的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西方历史上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根本尺度,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著名的生态学家利奥波德说的好:当大地母亲奄奄一息时,“四十种自由又有何用?”中国人早已领悟到,人要“知足常乐”。《论语?雍也》第六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幸福的指数因人而异,生活水平小康即可,这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中国在巨大的人口密度和严酷的人地资源条件下,我们没办法去照搬美国的模式。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

科学发展观融进了中国传统的发展观、生态系统论和伦理公平论,集中体现在“六个必须”。“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一种较为低调的态度。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的核心是生态论,它高度意识到高速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提出“节约资源”、“循环经济”、“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决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建设,是生态伦理观念的实践。

(三)中国历史文化渐变、稳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犯下无数的错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我们今天认为是对的,也许历史会证明是错的。今天我们走得急了、走得快了,身体失去平衡,迷了路,我们要停下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程。“回头看”不是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向前走得更好更稳。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位官员所说的:“我们必须学习祖先的智慧,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25

保护文化遗产不是退回历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要保存优质的文化生命基因,演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如果我们以文化生态的观点,而不是以文化达尔文主义来看待文化遗产,那么对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理解可能会深刻些。比如家庭观念、祖先崇拜、家族主义,宗族制度,一直为激进的文化进化论者所猛烈批判和唾弃。其实,先秦时代的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26由血缘关系的爱,推及对他人的爱;由对家庭的爱,推及对国家的爱,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如果我们承认血缘关系是动物一种不可割断的亲子之爱的纽带,那么,这种由己及人的爱是具有非常人性化的伦理道德,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稳定起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为什么只一味批判儒家的“以理杀人”,而不保存这种爱的文化生命基因?我们现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幼吾幼”(大多数是一种“小皇帝”的变态的“爱”)之外,幼“人之幼”、老“人之老”早已被经济的浪潮卷入深渊而无影无踪。

家族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升和转化,对经济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是抽象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在推动经济发展;相反的是,是家族精神、家族企业的“草根力量”在支持、发展着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来也在于自主创新的民族企业,这是中国经济的“根”。不仅中国如此,就是在所谓现代国家的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家族“作为一个古往今来的整体,在村庄和城镇中占有重要地位”(福武真,1980:23)。○27而且,日本的“家族”还与“天皇制度”联系:“日本战后的企业是依靠天皇制的组织系统而发展起来的”,“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日本企业采取终身雇用制。恰如一个村落共同体,企业中的利害关系可以说是生死与共的共同体感,维持着催生‘过劳死’的恶劣劳动条件。”○28可见,日本经济的腾飞,不仅仅是引进西方的科技、管理制度,还在于日本自然延续利用的家族制,在于日本人的勤劳精神。中日社会的变动说明,家族制度是一种能够容纳现代化持续变迁问题与要求的较有弹性的制度形态。家族在追求社会目标时动员社会资源和协调集体努力,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组织作用。这给我们以启示:既然家族精神、家族观念是历史和现实的存在,也一种中国人的心理文化结构;那么,不是以激进的态度来抑止和消灭它,而恰恰是要通过利用其积极作用、让其自我调节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化在稳定中发展,任何文化激变,都会带来灾难,或摧毁一个政权,或毁灭一个民族。秦始皇统一天下,功不可灭,但他在文化方面走得太快,焚书坑儒,结果十几年时间,政权就灭亡了。不过,秦始皇没有“亡天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急于汉化,采用汉族文化制度观念改造北族,禁止鲜卑语言、改定北人籍贯、采用汉人制度、联姻汉人大族等,几十年后迎来汉化高潮,成效颇为显著。但是他太急了,“全盘汉化”:改

变北族人的风俗习惯、甚至禁止语言;无视改革中北族人的利益……终于引起“河阴”惨剧:北魏皇帝公卿大臣2000余人于洛阳城外肝脑涂地!这个政权垮台了,既“亡国”,又“亡天下”,最后拓跋族完全融入汉族,作为一个族群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完全放弃自己文化,投入另一种文化,就这种文化的本身而论,它是可悲的。正如梁启超所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只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公布的830处“世界遗产”和90处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认为这是以那些“不动”、“无言”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以那些处于危机、“奄奄一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抵御”全球化,她们背后有几千年的强大的传统文化在支撑,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人类不该遗弃她们,而应该利用她们的智慧和精神,寻找解决人类现在出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双重失衡的可怕现象,走上持续发展的和平道路。

2007年6月9日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年12月22日。该文件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作了界定,本文采取这个定义。

②《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 以下引文皆摘录此文件。

③《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会议上通过)

④目前已公布3批69个国家的90项,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命名。今后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命名。

⑤《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

⑥转引自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⑦同上

⑧转引自〔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116。

⑨同上,页115。

⑩见佩里?安德森等:《三种新的全球化国际关系理论》,《读书》2002.10

○11参见崔之元:《布什原则西方人文传统新保守主义》,《读书》2003.8

○12“文化财”的概念是日本首先提出来的。1950年日本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在这部法律中,第一次提到“无形文化财”的概念。日本的“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等等。之后又不断修改这部法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过程:

a.198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内部特别设立一个管理部门,叫“非物质遗产”部门,但这个概念没有在文件中出现。

b.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没有提到“非物质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出现“民间创作”概念,其定义如下:

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值得注意的是,《建议案》所保护的内容,显然与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不同,这已经是“活态文化”,而不是自然和物质的。

c.1997年、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运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没有“文化”二字)这个概念,其概念的界定、保护内容与《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差不多。

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并对这个概念作了全面的定义。

○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3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14《温家宝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一脉文心传万代》 2007年06月09日 19: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15邹启山主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页104。

○16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龚自珍全集》,页22。

○17王景贤、白勇华:《指掌乾坤》,海潮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页1。

○18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页133-134。

○19《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会议上通过)

○20《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1年11月12日至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会议上通过)

○21《无形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镜子》(联合国第三届文化部长圆桌会议最后公报2002年9月16-17日伊斯坦布尔公报)

○2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

○23《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5 年10 月3 日至21 日在巴黎举行第三十三届会议通过)

○24转引自〔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115。

○25理查德?恩高霍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专员):为《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题词。见乔晓光主编:《交流与协作——首届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扉页。

○26《孟子?梁惠王上》。

○27转引自李成贵:《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管理世界》1994年第5期。○28〔日〕小森阳一:《天天皇制与现代日本社会》,《读书》2003.12。

(作者系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中心主任、研究员)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开发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到目前中国已有48处文化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中国珍贵的文化财富。就目前来说,一些文化遗产是及其脆弱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我国一些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当前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及原因保护与开发开发转变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公约》。 中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并于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后来居上,自1987年至2015年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8。名列第二,仅在意大利之后。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纵观中国所有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它们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特色,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如此丰富,如何对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为了最大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推广与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可以促使人民去了解我们身边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教材(7页)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24 周学时数: 学分:1.5 课程类型(必修/选修):政治理论必修课 开课(系)院: 执笔人: 审核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系统研究世界遗产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世界遗产的由来、类别、申报、管理、保护等与世界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生物多样化等,都能有所了解。 2、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世界遗产概论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世界遗产的由来、类别、申报、管理、保护及旅游等相关问题; (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生物多样化等;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世界遗产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与标志,熟悉世界遗产的分类,掌握世界遗产申报程序。 [重点与难点] 世界遗产的概念、《世界遗产公约》的内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世界遗产概念与标志 第二节世界遗产分类 第三节世界遗产申报程序 第四节今后世界遗产的课题 [参考书目] [1]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 [2]世界文化遗产图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 2、《世界遗产公约》的内容有哪些? 3、如何申报世界遗产? 第二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重点与难点]中国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课堂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皇宫 第二节建筑群 第三节考古遗址 第四节洞窟石刻 [参考书目] [1]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世界文化遗产图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二)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0世纪后期以来,受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时代潮流的猛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吞噬,保护和拯救它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项繁重而严肃的课题。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该组织于1997年又通过了建立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这两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人类已经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警醒,开始自觉地保护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亿万年来大自然创造的美妙景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并荣、文化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从而跨进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我们必须看到,威胁世界遗产生存的因素,不仅有自然灾害的频仍、经济开发的过度、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武装冲突的升级,还有文化霸权主义的横行。 在当今世界上,关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乃至军事的力量,铲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以实现全球单一化。持这种观点国家,出于一已私利,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行推销,买他账的,便视为朋友;不买他账,就视为异类。对异类,他横加指责,肆意干涉,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非消灭人家不可。这是一种十足的文化霸权主义,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另一种观点是主张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一律平等,承认各民族各国家在文化上独立性、差异性,允许世界文化多样性,主张世界文化“和而不同”。道理很简单,各民族各国家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状况、发展历程,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是一个任何人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正是这些差异,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这种观点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保护世界遗产绝不是仅仅关于某项具体自然或文化遗产生存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顶峰上,放眼全球,充分认识保护世界遗产和进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育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从民族的角度看,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例如古代玛雅的象形文字,当西班牙殖民者把最后一位祭司杀死以后,再也没人能够释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跃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植根于民众真实生活之中,是民众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强烈的唤醒和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一条生命线。这条生命线一旦遭受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在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像璀璨的古代玛雅文明,灭亡了几个世纪,直到近代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然而我们已经无法使其复活。 从国家角度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国家独立。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广义地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也称民族国家。一个大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而文化遗产突出地反映着民族神精和文化传统。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它独特文化身分、文化个性的确证。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自信才能确立,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在正常的状态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文化遗产的定义, 与“文化遗产”的“泛概念”不同, 从保护的角度看, 一般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从1972 年到现在, 一直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保护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72 年开始到现在, 以实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为主的、偏重于物质文化的保护; 第二阶段, 从1989 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开始到现在, 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主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文件及其背景来看, 这两个阶段的保护, 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紧密联系, 具有高 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影响世界文化走向的深刻意义。 一、物质文化保护的背景及其意义(1972 年———现在) ( 一) 世界遗产保护的提出和经济文化背景 20 世纪是科技革命的辉煌世纪, 也是“全球化”重新启动 的世纪。世界各地为了发展经济, 攫取资源, 破坏自然, 正如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在地球上许多地区, 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为的损害的迹象: 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害的程度; 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 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 ??”*)。另一方面, 经济建设对文物的破坏, 比战争更为恐怖。比如60 年代, 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了阿旺斯水坝, 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据统计, 当时所毁掉的文物古迹数量大大多于两次世界大战所破坏数量的总和。人类为了自己这一代的所谓“幸福”, 恣意蹂躏自然、毁灭文物。面对残酷的事实和严峻的局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布的5 个月之后, 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08 ( 二) 世界遗产的分类与价值 《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文化遗产”和“ 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是: 文物、古建筑群、历史遗址, 这些显然是物质的。后来在实践中又添加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显然是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角度提出的。凡是有条件评 上的, 都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平时所说的“世遗”, 指的是 这类名录。以下对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 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的性质、价值作阐释。 1.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三方面。如我国被列入的有拉萨布达拉宫、安徽古民居建筑、苏州古典园林、曲阜孔府、孔庙、孔陵等, 这是属于建筑群;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这是属于遗址、文物;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属于历史遗址。这些文化遗产, 无论是雕塑、雕刻、建筑, 都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都是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从历史、文化、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历史遗址则有人类学、人种学的价值。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莫高窟作了以下的价值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 窟的492 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 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 展 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壁画是世人公认的“墙壁上的图书馆”, 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中国威胁论”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在, “文明冲突论”也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2.世界自然遗产指具有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自然遗产的保护具有保护物种、地理地质结构价值, 还有自然审美价值。例如中国的九寨沟、武陵源、黄龙风景区等。自然遗产保护区包括: 国家公园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种保护区。 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满足上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 可列为“双遗产”。“双遗产”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的价值观念。《公约》中本来没有“双遗产”,“双遗产”是我国泰山的自然美和我们祖先智慧相结合而对世界遗产作出的贡献。1987 年, 中国泰山申报世界遗产, 5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协会副主席卢卡斯先生来泰山考察, 发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 有古建筑群20 多处, 历史文化遗迹2000 多处, 还有 福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及其期待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及其期待 世界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不同。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以及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产)、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遗产等5类。截止2008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78处,其中文化遗产679处,自然遗产174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合体(双重遗产)25处,这些遗产共分布在全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自2007年11月起,已经有18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世界遗产公约。《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以及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它符合下列规定之一。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书藉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国际社会最初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通常是为了保护史前时期的古老遗物。19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将中世纪的历史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纳入保护之列,并进一步包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进入二十世纪,保护对象逐渐扩展至二十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化遗存。同时1945年以后的各类文化遗产也日益受到关注。2013年6月22日中午,从正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遗,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目录。当消息传至云南红河,当地大批民众走上广场载歌载舞庆祝申遗成功。红河哈尼梯田是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帽天山化石群之后的云南省第五项“世界遗产”。至此,我国世界遗产增至45处,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我对世界文化遗产充满着喜悦之情。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恰恰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起到了《文物保护法》的宣传作用。清福陵、

世界文化遗产(简)

第一单元 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1、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形势:难以抵御的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的战争、近代以来特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使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2、世界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3、保护措施: (1)《世界遗产公约》 时间:1972年 内容:①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 ②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和经费的援助。 (2)世界遗产委员会 成立时间:1976年 职责:①负责审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单; ②监测各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③确定受到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项目,把它们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 ④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实施技术和财力援助。 (3)世界遗产中心: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的日常工作。 4、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 (1)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2)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突出意义、普遍价值)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的特殊的见证; ④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损坏; ⑥与具特殊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

(精)工作心得: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思考

工作心得: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思考 一、引言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或地区主要是通过遗产旅游的方式来实现遗产资源向公众的展出功能,遗产旅游已成为这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名牌产品或“金字招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2004年,我国已拥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资源共30处,其中对遗产资源进行中强度旅游开发的就有27处,占到遗产资源总数的90%。从遗产旅游的实践来看,这种方式确实使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得到了一定的实现与传播,但同时也出现了对遗产旅游价值超常开发而忽视对遗产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并且与旅游者的感知期望效用也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旅游者来说,实际上我国多数遗产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符号旅游”阶段,缺乏对遗产旅游价值的深层次开发与研究,也很难让游客充分领略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内涵。这必然导致人们对遗产旅游价值的理解和领悟缺乏深度,而难以产生共鸣,也不利于遗产价值的有效传播。同时,由于遗产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等经济特征,致使遗产旅游所提供的很多旅游产品并不能受到市

场的适当调节,即不能由市场产生最优的资源配置。因此,如果简单将世界遗产资源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旅游产品方向转化,必然造成以旅游价值评价取代遗产价值评价的后果,甚至可能引起遗产资源的核心价值——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的丧失,进而破坏人们对世界遗产的传承和持续享用,也违背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对遗产保护、保存和遗传后代的责任要求。 因而,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潜在作用,对遗产资源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而目前,我国多数遗产地对遗产旅游价值采取的都是硬开发,即主要是针对遗产旅游的各种服务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如兴建商店、宾馆、饭店、索道、娱乐城等服务设施,而忽视或脱离了对遗产资源真实价值的软开发,即通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而不断发掘遗产资源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断提高和深化遗产旅游的科教、游览和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水平,包括对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民风、习俗等资源价值的研究与开发。实际上,遗产资源的软开发是硬开发的基础和本源,也是维持硬开发的生命线,而硬开发只是软开发派生价值的一种实现形式。可见,对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的开

浅谈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

浅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寸带兴 保山学院中文系09级文秘班(090120124)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仅要继承好,而且要保护好。鉴于现今人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评标准及定义、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存在的矛盾,解决的办法等几个问题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谈几点认识。 参考文献:【1】王晓玲: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之间的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4月 【2】路君:岂能让文化遗产成快餐—破解文化遗产管理与经营的难题 【3】单霁翔: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上)北京规划建设68、69. 【4】单霁翔: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下)北京规划建设107、108. 【5】马自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M】中国文化遗产.2005:第六期.6 中文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仅要继承好,而且要保护好。鉴于现今人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的含义、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存在的矛盾,解决的办法等几个问题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谈几点认识。 主题词: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遗产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包括积极遗产和消极遗产。积极遗产指死者生前个人享有的财物和可以继承的其他合法权益,如债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益等。消极遗产指死者生前所欠的个人债务。世界文化遗产则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缔约国,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评标准及各种遗产的定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评,首先必须具备两个前提:①真实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1.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意义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先人留下来的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的遗产,它们都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保护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各国又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呢?法国,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它有着举世闻名的名画《蒙娜丽莎》等各种文化遗产。早在1830年,法国就有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100多年来,法国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以有法可依,依法进行。法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许多保护性的条例与法规,著名的如法国的“马尔罗法”通过相关法律确定了政府这一主体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绝对保护权。且为了保证保护区的地位,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分级别的列入保护名录,针对不同级别的文化遗产,在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等方面的政策也各不相同。如巴黎的第一个保护区马雷街区,在对建筑进行登录时,就分为文物级和历史名录级,而对于较高级别的文物级,政府要求业主与其之间遵守特定的协议,且在维护补贴、税收等方面也与历史名录级享受不同优惠政策。 除了有完善的法律保护之外,我个人认为法国的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保护得那么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部分群众都有着一颗保护文化遗产的心。在对文化遗产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管理时,常常有各种民间保护力量的参与,如民间保护组织、投资者、学者、当地社区居民、手工业者等。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往往在前期规划与后期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共同形成的组织也可以站在多个利益群体的角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保护和开发,最大程度上减少各方利益冲突。例如埃菲尔铁塔的修建以及卢浮宫的金字塔形透明屋顶,在建造时就受到群众的很大意见及反对。在修建埃菲尔铁塔时,甚至有人扬言如果埃菲尔铁塔真的修建好,他将永远离开这座城市,但事实上那人并没有离开,反而每天都去塔上的咖啡厅喝咖啡。卢浮宫的金字塔形屋顶也受到人们的很多争议,他们普遍认为在卢浮宫这样古色古香的建筑旁建起这样具有现代特色的东西根本是不可理解的,但最后这个的建起却给卢浮宫的人流控制等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有法语是被誉为是最美的语言,法国人都很重视法语,如果外国人地法语说得不好,他们可能会认为你在侮辱他们。从上面我们看到,虽然人们的反对并不是完全的正确,他们反对的东西的建成却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他们这种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又从中反思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情况,然后进行学习改进。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还比较健全,管理部门也很权威,如文化局、规划局等。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存在两个差距,一是理念的差距,一是做法的差距。理念的差距尤其表现在我国在对文化遗产改造利用中常常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遗址基础上进行重建时也是坚持修新如旧的原则。无论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新如旧,都是作假,因为无论是现代的材料、工艺还是工匠都无法与古代相提并论。修新如旧常表现在外观形象上的如旧,这从短期来看,可以营造文化环境,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但是从长期来看,从文化的保护角度,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对后人的欺骗,对历史的欺骗。同时,这些原则也限制了当代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国家也没有大力的将保护文化遗产这一意识灌输到人们中,造成观念上的缺失,同时某些地方政府为了一时的利益,毁坏文化遗产建筑等,建立商业区,修建住房等,从而获取利益。 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负的义务,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载,为我们下一代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以后的人生的启发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其背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分布特点

一、前言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中国拥有众多光辉的文化遗产,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拥有典型性的地质地貌形态、多样生态环境类型、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瑰丽神奇的自然景观以及重要的濒危物种栖息地,这些自然遗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作为《公约》的缔约国,我国对本国世界遗产的认定、发掘、保护、科研、教育、宣传和传承负有神圣的责任;在推动保护世界遗产的事业中,中国也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和持久生命力,促进遗产地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二、我国世界遗产的分类 2.1我国世界遗产的分类 世界遗产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人类自然和文化财富的新认识。它使我们的视野超越了“文物”、“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传统概念,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和自然资产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和大自然赋予的瑰丽神奇的景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指的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普遍突出价值、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 1、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帶。 2、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

中外世界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 课程论文 题目:中外世界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姓名: 学院: 年级: 专业: 学号:

中外世界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摘要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应尽的责任。本论文是从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外世界遗产保护机制、中外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一些初面的比较,让我们了解国外世界遗产保护的状况,同时也了解中国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1世界遗产的概念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2中外文化遗产保护比较 2.1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差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国家并不能对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太大的经济资助。所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如何在这种劣势中求存并更好地发展,这个命题是严峻的有挑战性的。 2.2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差异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管理体制主要是公园制的建立。“这种国家公园体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体制,国家公园是一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公园,有时也包括一些历史遗迹。”这种体制始于1872年,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从而也形成了一系列管理方法和体系。包括:提供一流的服务、依靠合作伙伴、公众参与、遗产教育、优秀的雇员、雇员发展、正确决策、有效管理、研究与技术。 根据国实际情况,虽然市场经济越来越起主导作用,但在文化产业上,还主要是以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为主。这主要体现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物、风景区等管理体制,目前的管理方法只是沿用过去的模式而已。这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改进 2.3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思想比较 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管理上。西方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不同,其中最鲜明的—点就是严格的文化遗产评选和管理标准。尤其是在评选上,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确定哪些为文化遗产。并涉及相关分级等事项。这些标准主要包括遗产的定义、分类、评选标准以及评选程序、组织等管理方式。在我国,对旅游的管理上已经采用的分组制度,在不同的级别上,不仅游人对本地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一定认识,更对景区的管理上可以有所偏重;但在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这种标准化管理尚未形成体系,有很多人正在努力,但这种文化遗产标准的规定更需要一个全国性统—的标准,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做好调查和分析,以制定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 对于管理思想,就是管理者不以所有者的姿态出现,而以服务者的角色去完成自己的职责。这种思想的基础并不是法律或相关部门的硬性规定。而是在西方一种普遍的社会伦理观念。在我国,大部分珍贵文化遗产所在地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这些地区要求高度的观念自觉是不太可能的。但这不代表这种思想在我国无用武之地,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地区,我们就要强烈呼吁这种高度的思想自觉。 3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比较

世界文化遗产规范标准及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及价值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及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最权威的标准,是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这是世界各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据评定的标准。另外就是后面通过的一个补充文件:《执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 具体来讲,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第二,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第三,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征的见证。第四,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还有,它可以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者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也就是我们讲的,有的是处于濒危状态,再不保护就不行了,这种当然具有优先性。水可以变成蒸汽、蒸汽可以变成水,这是可以循环的,但是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景观,变化是不可循环的,只能延缓或以某种方法取代。 最后一项是特殊的,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理由)。比如近年来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特殊意义事件。当然仅是这样还不行,还要跟前面联系起来,至少前面要符合。 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中。比如在苏丹北部的努比亚遗址,我是2003年去的。这片遗址非常大,文化非常有代表性,而且急需要保护。有大片的金字塔,但是这金字塔不像埃及大金字塔,比较小,而且我们在那里几天几乎很少看到人家。大家可以看到照片(见图A),有的金字塔已经坍塌。有古代留下的神庙,基本上只剩下遗址,可以看到两根柱子。我们到里面去,外面的墙也是保护性的,周围都是荒芜人烟的沙漠。这里的流沙造成了很大的侵蚀。 这是稍微经过修复的金字塔(见图B),包括外墙上都有很精美的雕刻,有一些埃及金字塔所没有的特点。另外还有很多神庙,这些神庙的规模虽然没有埃及的那么大,但是也有它的特色。比如说这个神庙的外面,也排列着一排公羊的雕塑(见图C)。另外有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遗址,经过考古学家发掘,我们可以看到是很密集的古代建筑,时间一般是在三千年到四千年,甚至更早。这又是一个建筑,因为这个建筑的特点全部是泥土,而不是用石料,现在残留的高度大概相当于一个八层到十层高的房子,可见当初是很辉煌的建筑。 现在这个地方有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文物专家在进行保护,生活环境比较差,周围没有居民,所以保护的条件也是比较差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牧民有时候放羊,羊群就在遗址的周围,所以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人为破坏。特别是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有游客深入到其中。

《保护世界遗产》教案

《保护世界遗产》教案 【学习领域】欣赏·综述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知识,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和分布。 过程与方法:了解部分文化遗产的艺术、历史价值,学会自主分析、探讨与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欣赏活动,引发学生对世界遗产的关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人类共有的世界遗产的珍视和强烈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类型。 【教学难点】 如何界定世界遗产的类型,如何实习生自觉地参加保护世界遗产的活动。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 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故宫、布达拉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导入新课。) 导入课题:《保护世界遗产》。 二、新课讲授 (一)教师讲授世界遗产相关知识及分享莫高窟藏经洞的故事。 1.世界遗产概念及类型展示不同类型。(播放视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是个专门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发现,并经过严格的申报和批准程序确定的。世界遗产主要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等四大类,它们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或者是大自然的奇迹,或者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 (1)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出示苏州园林、秦兵马俑图片。) (2)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独特的自然面貌,珍稀和濒危动植物品种的生

浅谈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意义

浅谈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意义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从1979年开始实施“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据世界遗产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全球有177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该公约,共评选出世界遗产754处,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中国自1985年加入该公约后,遵循公约的宗旨和要求,在公约确定的保护管理框架下,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目前,国内已拥有40项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的45项和西班牙的42项,稳居世界第三位。在2010年11月份4日,被誉为"博物馆奥林匹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在上海落下帷幕,其中有关中国境内丰沛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国内如火如荼的"申遗热",成为6天会期内中外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那为什么各个国家要申请自己国家的资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呢? 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对该遗产价值的一种肯定,说明它是人类或大自然的一种智慧。它的价值是属于全人类,全世界所共有的,而非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对于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珍惜

它,保护它,感受它的那种智慧,这是属于一种文化层面上的东西,没有所谓的国界之分,所有人类都有权去分享这种价值,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但是它又是座落在某一处地方,或融汇了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所以从狭义上说它又是各个国家所独有的,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对于遗产本身,而且对于拥有它的那个国家民族都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毫无疑问,通过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起到宣传推广和保护的作用。既然它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智慧,那我们就要好好的保护它们。而对于它们的保护,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国家政府下的一些机构来进行,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恰恰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起到了的宣传和保护作用。通过申遗,首先能够提高其知名度,使得该文物为人关注,为人所了解,这就起到了一定了宣传作用,并且是全球性的,申遗成功后,文物就会更加受到公众社会的重视,国家政府就会成立一些相关机构,并且下发资金进行保护以及维修,各媒体也会进行报道和监督,从而使得它能够得以长存。清福陵、清昭陵都已有80年的公园历史,“申遗”成功后,两陵的保护更加注重公众参与。两陵的管理部门通过举办世界文化遗产知识讲座、科普画廊、组织志愿者保护两陵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它的知名度,更增加了公众保护意

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摘要:九寨沟和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世界遗产,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本文简单介绍了九寨沟和峨眉山-乐山大佛两个景区的旅游价值并针对两者的开发提出一些见解和简 单的开发措施。 关键字:世界遗产;九寨沟;峨眉山;旅游价值;开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旅游成为广受当代人群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大学生假期、毕业旅游,家庭度假旅游,新人蜜月旅游等等。旅游的形式丰富多样,旅游的目的尽不相同,旅游的景点也是越来越多。而世界遗产也渐渐成为了旅游资源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世界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它的旅游价值有哪些?要怎样开发世界遗产才能真正做到既保护又充分利用了这项资源呢? 1.世界遗产的分类及功能价值[2] 1.1世界遗产的分类 世界遗产(英语:World Heritage,法语:Patrimoine Mondial),又译世界袭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是一种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公共物品,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因此,世界遗产也常常会被当作旅游资源,用以开发当地旅游经济[1]。 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1.2 世界遗产的价值功能 国际上普遍认为:世界遗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科学研究以及它的经济作用上。但经济仅仅是作为其他三者的衍生物,虽然现在来看,世界遗产常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资源,但它的主要功能仍应该是精神文化方面的作用。 《世界遗产公约》Ⅵ中提到:“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所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所以,以此看来,遗产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并且,教育也是对遗产保护的重要目的之一。 2旅游中的世界遗产(国内) 2.1九寨沟 2.1.1九寨沟的旅游价值[3]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000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 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属于保护性资源而非开发性资源,这是因为它的景观及资源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性。并且,作为世界遗产,它还具有社会教育和知识传播功能。 九寨沟被成为如诗如幻的“人间仙境”。翠海、叠瀑、雪峰、彩林和藏族风情是九寨沟的“五绝”。“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水美的描述,水是九寨沟最主要的景观,“Y”字形的沟谷,层层叠叠逐渐升高,为游客提供了最佳的观赏平台。溪流穿过林谷,汇成五彩的湖畔,飞流而

谈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

谈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核心。旅游开发过程是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过程,其开发初期通常表现为对原真性的破坏上,旅游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回归,在未来趋势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且具有不可逆性。两者的矛盾会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世界遗产原真性旅游开发 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 原真性源于“Authenticity”,意为原本的、真实的、可靠的、非复制的等等。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第10版)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要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真实性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 世界遗产原真性是追寻和传承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教育和提升现代公民素质的媒介;是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思想的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动态性。就自然遗产而言,由于受到自然腐蚀、污染、细菌、动植物生长和破坏等客观自然因素以及不科学的发掘与开发、缺乏项目规划、预测与决策失误、公众的忽视、磨损、涂写、走私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原真性的生态延续更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就文化遗产而言,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根基、价值观念、经济基础、制度背景不同,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就不同。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层面的作用。就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而言,它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在数代人的传承中逐步形成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血脉,它不是原封不动的一种延续,而是一种由时空、文化、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系统。 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