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市场化差异的经济效应研究

中国区域市场化差异的经济效应研究

中国区域市场化差异的经济效应研究
中国区域市场化差异的经济效应研究

〔收稿日期〕2003-11-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1BJL 042)

〔作者简介〕李新安(1967-),男,河南济源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区域经济研究】

中国区域市场化差异的经济效应研究

李新安

(河南财经学院国贸系,河南郑州450002)

〔关键词〕区域市场化;对外开放度;市场机制;要素收益率

〔摘 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距。市场机制促使各区域要素按要素收益率原则流动,在我国二元市场空间结构和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滞后条件下,无论是市场化还是全球化都会产生中西部稀缺要素(资金、技术、人才)的净外流趋势。政府区域调控,缩小由市场机制造成的地区经济差距,关键点是提高中西部要素边际生产率,使中西部稀缺要素按市场规律自发流入,从经济市场化的大趋势中构建政府调控与市场对接的区域协调发展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4)03-0078-05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制约中国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不可否认,政策导向是引起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以四个经济特区的成立为标志,我国经济政策开始明显倾斜于东部地区,实行的是以开放东部沿海地区为突破点的经济发展策略,使经济逐步被激活;而中西部自身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使其难以在对外开放政策中有较大受益。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就会发现,中西部发展落后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原因:在东部市场经济已迅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经济市场化滞后,从而使中西部在全国统一市场下面临稀缺资源逆向流动的利益流失,导致我国区域差距越来越大。研究我国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必须对各地区的市场发育情况有一个深刻、准确的把握。 一、我国各区域市场化发育程度比较

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在区域之间所必然存在的时空差异,导致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市

场化存在较大的缺陷。市场化的发育程度,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其一,东部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缺少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三资企业,江浙一带农村乡镇企业异

78—

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因而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部所有制格局已大大改变。与此同时,中西部一方面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依然占过大的比重,且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滞后,受传统体制束缚较深,经营机制没能及时转变,在市场面前反应迟钝。而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出现较晚,乡镇企业量少质差。

其二,政策作用的基础是市场,中西部尚缺乏吸引投资的良好市场环境。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区域性倾斜政策,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资金、物资调配的倾斜,而是间接地通过优惠政策使某一地区的投资效益高于其他地区,从而吸引各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利益驱动下自觉注入这一地区。可见,在政策倾斜的背后,是市场机制起着调节作用,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了政策的诱导。这就要求享受政策优惠的地区必须具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的配合下,实现政策的倾斜。在这方面,我国东部的几个经济特区一经建立,即对经济体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建立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提供了与优惠政策相配套的经济运行环境。而近年来,中西部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者,但收效不大,其原因也与中西部还未具备良好的市场环境有重要关系。

其三,东部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中西部市场培育滞后。

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但区域之间经济发达程度不等,市场的发育程度也就不一致,而市场的发育程度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一地区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中西部经济落后,就必然制约了市场的发育、健全,同时,由于中西部不少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较为封闭,使得市场发育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

通过对2000年各地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与比较,可以看出,东部地区2000年度进出口总额为3019.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25.8亿美元、进口额为1394.0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83.7%、83.3%和84.1%;而西部所占比重则分别为 3.6%、3.4%和3.9%。从利用外资情况来看,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充分说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微不足道,对外开放程度明显偏低。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还有多种迹象表明中西部市场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这是改革开放后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二、市场机制对区域要素流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

1.二元市场空间结构下市场机制对区域要素流动的作用

不妨假设一国经济由A、B两区域构成,其中区域A市场发达,区域B在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有优势,但市场落后。在这种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中,相比较而言,区域A在资金、技术、人才、经济信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外经济联系渠道等方面有优势,资源配置具有相对效率,其经济增长具有内在扩张机制。区域B的资源配置相对无效,其经济增长存在内在收缩机制。

首先,从要素价格变化角度分析。根据国际经济学和西方经济理论,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在本区域比在其他区域有较低的相

79

对价格,生产要素从价格较低的区域向价格较高的区域移动,一般都会提高生产要

素的收益率。

若某一生产要素在A地区比较丰裕,在B地区比较稀缺,则该要素在A地区价格较低(或潜在性的),在B地区的价格较高(或潜在性的),A地区把该要素移向B 地区能够获得较高的利益,B地区从A地区移入该要素能够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其次,从B地区要素需求水平变化角度分析。由于在A地区比较丰裕而B地区比较稀缺的要素流入B地区,使B地区稀缺要素的稀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些要素与B地区相对丰裕的要素相结合,一方面,改变了要素的配合比,能提高B地区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另一方面,又能直接增加对B地区要素的需求,从而使B 地区要素的需求量和价格都得以提高,大大改进B地区的福利水平,促进B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情况如右图所示。

在A地区要素移入前,B地区要素的供给曲线为S,需求曲线为D1,均衡点为E1,需求量为Q1,价格为P1。A地区要素移入后,需要更多的B地区要素与之配合,从而对B地区要素的需求扩大了,使D1向外推移;同时,A地区要素移入后,要素稀缺度的缓解可能改变要素的配合比,提高B地区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这也会使D1向外推移,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使D1向外推移到D2,新的均衡点为E2,均衡数量为Q2(Q2>Q1),价格为P2(P2>P1),这样,B地区要素的报酬增加为矩形OP2E2Q2的面积与矩形OP1E1Q1的面积之差,即P1P2E1E2与Q1Q2E2E1两部分的面积之和。就整个B地区的社会福利来说,生产者剩余增加为P1P2E1E2的面积,消费者剩余增加为P2D1E2-P1D1E1的面

积。

要素区域流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生产要素在A、B地区之间的流动,将提高A、B地区生产要素平均产出率,使A、B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对A、B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前面的分析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前提: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而使同一资源产生了资源价格的地区差异,即对该资源比较丰裕的A地区其价格较低,而对该资源比较稀缺的B地区,其价格较高,地区经济合作导致资源从价格较低的A地区流向价格较高的B地区,从而使A、B两地获得如前所述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效应,促使要素流动的自动实现。

但这种假定与我们的现实是相矛盾的,我们的现实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人为地阻止要素在地区间流动的政策被取消,这样,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便利的区位条件和市场化先行的政策优势,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不仅把西部地区丰裕的资源要素吸引了过来,而且使西部地区原本稀缺的资源要素如资金也大量流向东部。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2.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下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机制

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条件下,区域之

80

间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竞争。斯蒂格利茨(1997)认为,如果一家厂商或社会在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下进行生产,亦即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其资源配置就可以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在A、B两区域市场动态运行过程中,对区域B而言,由于区域A资源配置方面的相对效率,无疑会抬高本区域各种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降低机会成本的理性决策会诱导区域B中数量愈来愈多、质量愈来愈高的投入要素不断流出,形成所谓“要素效益外溢”。在此种情况下,区域B所拥有或可支配的投入要素无论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讲,都会更加稀缺。更加稀缺的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收缩机制粘合在一起,区域B经济增长就会出现乘数式收缩。相反,对区域A而言,由于区域B资源配置方面的相对无效,无疑会降低本区域各种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并对区域B各种投入要素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不仅本区域的各种投入要素不可能流出,反而还会大量吸纳区域B的各种投入要素,形成所谓“要素效益内注”。在此种情况下,区域A可拥有或可支配的投入要素无论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讲,都会更加充裕。更加充裕的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扩张机制的联姻,使得区域A经济增长孕育出乘数式扩张。在投入要素的上述流出流入过程中,尽管区域A中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区域B中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增,但由于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中,两区域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对比关系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故而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必然凹向原点。生产可能性曲线的非凸性以及区域A经济增长乘数式扩张和区域B经济增长乘数式收缩,又从一个侧面说明区域A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A、B两区域的平均增长速度,区域A的“效率工资”便趋于下降,由此,可以获得一种区域B 所根本不具备的的累积竞争优势,同时,进一步遏制区域B,使其在经济增长中不断累积起愈益恶化其自身的各种因素。

区域A累积的竞争优势包括:(1)累积起吸引新兴产业布局的优势。区域A凭借其足够的市场实力,能够累积起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和通讯联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协作条件以及雄厚的资本和活跃的消费市场。所有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使得区域A对于新兴产业部门(例如电子、电器、计算机、生物技术、高级材料等)的空间布局具有巨大磁力。(2)累积起资本分配的优势。区域A市场发达,经济繁荣,人才密集,必然成为政治权势的中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研究与开发经费、政府采购、国家投入、外埠资金以及公共工程项目的分配。(3)累积起服务部门成长的优势。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区域A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依次兴起与替代,势必带动一系列为之服务的产业部门,诸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居民服务业、技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等的兴起与发展。(4)累积起市场成长优势。随着上述各方面优势的不断累积,区域A的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信息市场也会得到发展空间,并形成相对完备的市场体系。

与此相反,区域B尽管由于“扩散效应”的作用较之以往有着某种程度的进化,但也正是在这种进化过程中不断累积起方方面面的竞争劣势。比如说,累积起工业化进程的劣势。区域A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要求充分的初级产品供给,并会通过技术转让、对外投资和产品统购等形式,刺激区域B增加初级产品生产,把区域B置于工业化进程的附属地位,甚至排斥在外,使得

81

区域B工业化进程总是远远滞后于区域A。再比如说,累积起产业结构方面的劣势。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中,区域间的分工往往是垂直型分工。在这种分工格局中,随着区域A产业部门的“外溢”,一些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产业部门将会转移到区域B,构成区域B举足轻重的产业基础,致使区域B产业结构水平及其转换总是远远滞后于区域A。又比如说,区域B资本匮乏、人才奇缺、基础设施落后、观念陈旧、市场发育不良等等,归根到底都不过是累积竞争劣势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条件下,区域间不可能按照市场竞争原则达到均衡状态,且由于存在着区域两极分化机制,使区域经济增长以乘数式扩张或乘数式收缩,累积竞争优势或累积竞争劣势表现出的是区域两极分化而不是共同富裕。

三、结论

根据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以及重视人力资本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一个地区的经济成长,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资金、劳动力、技术、知识、人才等各要素的投入。而在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中,由于存在区域市场化差异,从而使同一要素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收益差异。哪个地区的资金利润率、工资待遇、技术价格、企业家报酬的水平较高,它对吸引要素的竞争力就强,资金、劳动力、技术、人才就往哪里流动。由于市场化差异所导致的要素收益水平差异,一方面,中西部经济发展中资金、技术、人才要素特别缺乏,另一方面这些中西部缺乏的要素不但不能从内部更多地得以积累,反而大量流入外部。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走出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从经济市场化的大趋势中寻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途径。经济市场化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去运作,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以上区域市场化差异及要素流动所导致的收益率差异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是要素的积累和流入,而要素积累和净流入在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下,关键决定于区域要素收益率的高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除了中央政府在生产力布局上对欠发达区域在投资项目等方面进行倾斜外,在资源动员模式上,应当摒弃政府计划为主、直接动员的传统思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在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制定公平竞争规则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利用税收优惠、消除各种杂费、转变政府职能等策略来改善要素的收益率信号,构建政府调控与市场对接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间接调动社会资源内部积累和外部投入,实现政府协调经济发展的调控意图。通过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可以实现在不损害东部利益甚至使东部利益增加的同时,大大促进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梦奎,李善同,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洪银兴.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方式〔J〕.管理世界,2002,(3).

〔3〕佟家栋.国际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吴易风,等.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彦 辰】

82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提纲电子教案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 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复习提纲 1、.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一月0℃等温线(3)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分界线。(4)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5)水田旱田分界线(6)南北方地区分界线(7)温带落叶 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8)温带水果与亚热带水果分界线。 2、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等这三大地理分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是中国主要的林 区,也是我国的森林宝库。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 3、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 4.北方地区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5、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6、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的部分重点地区和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部资源,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发展思想是: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了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就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又了明显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价缓慢。各地区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以下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GDP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规律、区位资源、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经济增长率 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常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5)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 (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10)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3.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4.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6.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7.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8.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9.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 11.耕地类型:旱地。 12.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3.主要矿产地: 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辽宁省—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河北省—开滦、峰峰煤矿,迁安、武安铁矿,华北油田。陕西省—神府煤矿。 山西省—大同、阳泉、西山煤矿。山东省—兖州煤矿、胜利油田、招远金矿。 河南省—平顶山煤矿。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中原油田。安徽省-淮北煤矿。 14.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15.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16: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9.主要物产: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和热带作物 10.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 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11.热带作物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云南省南部。 12.中国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13.耕地类型:水田 14.矿产资源:有色金属及煤铁等矿产资源 15.主要矿产地:江西德兴铜矿和大余钨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和锡矿山锑矿、 云南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贵州铜仁汞矿、广西平果铝土矿 安徽淮南煤矿和马鞍山铁矿,武汉大冶铁矿,贵州六盘水煤矿,四川攀枝花煤矿和攀枝花铁矿,海南石碌铁矿 16.主要能源:水能资源丰富 17.主要水电站:三峡、葛洲坝、二滩、龙滩等 18.旅游资源:云南西双版纳、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安徽黄山、 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位于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3-1-2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域差异[1]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2) 【考纲要求】1、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在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类活动方面的南北差异。 2、能够区分三大经济地带、说明不同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全面分析不同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考点点拨】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例1.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 、b 、c 、d 各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a 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 ②b 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③c 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④d 是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图中a 、b 界线叠加,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 ) A .牧区、农耕区 B .干旱区、半干旱区 C .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 .发达区、欠发达区 四、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a b c c d d

例2.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回答(3)~(5)题。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 .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 .重庆市属中部经济地带 D .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4)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大开发”应首先注意的问题是 A .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资源 B .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沿边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C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D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5)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右上),完成1—3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 ——洪涝灾害 B .b ——土壤肥力 C .c ——灌溉水源 D .d ——生长积温 3.C 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 A .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 .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4~6题。 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 省级 行政区 位于西部 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 于边境贸易,能源、 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复习提纲 1、.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一月0℃等温线(3)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分界线。(4)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5)水田旱田分界线(6)南北方地区分界线(7)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8)温带水果与亚热带水果分界线。 2、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等这三大地理分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是中国主要的林区,也是我国的森林宝库。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 3、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 4.北方地区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5、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6、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1、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东临黄海、东海,南邻南海。民族以汉族为主,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2、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3.、气候: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南部有小面积的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地区的河流,水量大、汛期长(珠江最长),含沙量小。平原地区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4、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南方地区物产丰饶,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的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之称。 5、海南岛南部、台湾岛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是我国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基地),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区,主要的热带作物有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海南岛是国内主要的产胶区,天然橡胶的产量要占到全国的六成左右。 6.南方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江西德兴的铜,广西平果的铝土,江西大余的钨,贵州铜仁的汞,云南个旧的锡,湖南锡矿山的锑和水口山的铅锌。南方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原因是南方地区中西部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 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

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 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 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一)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及山东处于全国开放的前十位,而它们所对应的1995-2003年的生产率提高分别排在第8 2、1、4、7、3、9。这也表明,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劳动生产增长率相应较快。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逐步显现出来,开放的地域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 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 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 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 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 n econo 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 nee of area developme nt con diti ons, the imbala need resources distributi ons, the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has become eve n more serious. The in flue nee of enlarging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 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 alysis to the regi onal economy differe ne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in 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 nee has eon ti nu 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 alyzes the reas 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 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y;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bala need developme nt; statistical an alysis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中国地理差异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讲授新课]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板书: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板书: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学生归纳: 农业:西放牧东耕,南稻北麦人口、城市、交通:东密西疏经济:东部高、西部低饮食习俗: 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学生:发表意见 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 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板书: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课堂活动: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 。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师生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余建新1,祝炜平2 (1.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文章用单一指标分析了浙江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出浙江省内存在3个层次的经济发展差异,即地级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和乡镇之间。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大于县际差异,县际差异又大于乡镇间的差异。从差异的变化来看,地区差异在扩大,而城乡差异在缩小;从差异变化的效应来看,差异扩大在现阶段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4Ο0029Ο03 收稿日期:2003-10-07;修回日期:2004-02-26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学院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余建新(1957-),女,浙江杭州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yujx31@https://www.doczj.com/doc/4c18894652.html, 1 引言 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的G DP 总量和人均值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 DP 列各省之首,说明浙江在全国是一个发达省份,是经济大省。但浙江是地域小省(10万km 2)、人口小省(4900 万人)、 (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过程等的影响,曾经是绝对贫困地区。1997年浙江省消灭了绝对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文章使用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单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1]和吉尼系数等指标就浙江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作一探讨。 我们从3个层面分析浙江省的区域差异,找出欠发达地区。第1层面,以地市为单位,分析浙江省11个地市1978年到1999年的人均G DP 值及其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2层面,计算全省以县市为单位的1978年到1999年的吉尼系数,考察全省范围内的县际分化情况,列出相对发达和欠发达县;以县市 (区)为单位,分析一个地市内各县的人均G DP 值及与 全地区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3层面,分析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2 地级市经济发展差异 浙江省1978年人均G DP 为331元,1999年该值 为12037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11.52倍,年递增率接近12%。经济高速发展的浙江,以地市为单位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存在。用每一个地市人均G DP 与全省均值的百分比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直观地反映这种差距(图1)。分析图1,可以看到全省各地市有3种经济发展情况。第1种,始终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地区,如杭州市和宁波市。第2种,经济快速增长,排名不断靠前的城市,如温州、绍兴、台州、金华。特别是绍兴市,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不足全省均值80%一跃为全省第3位,达到全省G DP 人均值的近140%。第3种,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省,排名逐渐后退的地市,如丽水、衢州、舟山。这些地市发展缓慢,在省内的地位持续下降。衢州市由省内的第6位,降为倒数第2位,人均G DP 由原来占全省的 80%多下降到60%多,下跌20个百分点。舟山市经过 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之后持续下降,人均 G DP 从全省第2位下降到倒数第4位。丽水的地位始终排在最后,但是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在下降。人均G DP 从原先相当于全省均值的60%下降为40%。分析3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地处山区、海岛,交通不便,第二产业不发达是主要的原因。这一特征与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类似[2]。 按照相对贫困线(低于均值50%)计算法,由图1可知浙江省的衢州和丽水两地属于需要扶持的相对贫困地区。 3 县际经济发展差异 3.1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县际(含县级市)社会经济 第23卷 第4期2004年 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4Aug.2004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届专业班级 题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姓名王玉婷学号 指导教师刘党社职称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之后,河南省的经济有了快速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很多不同因素导致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至今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异还是很严重,并对河南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有了负面的影响,所以研究河南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别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讨不同地区经济有差别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文笔者首先总结了以往学者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得出河南省经济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以往研究人员对差异研究的指标选取的优点借鉴和不足的补充,同时根据自己对经济差异的理解并权衡了指标的代表性和全面性考虑选取了科技、固定资产、教育的投入方面,人口素质,城镇化率,外贸和就业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最终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研究得出所选指标因素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得出的结果对河南的经济平衡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河南省;区域经济;经济差异;主成分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Author:Yuting Wang Tutor: Dangshe Liu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has increased greatly, bu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many different factors lead to imbalance in differ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Many scholars have done some research,but thedifference in regional economy is very serious, an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so research the economic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Henan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give thecorresponding solution.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firstly learn from the former scholars researc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Henan Province and kno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of selection of difference research index researchers reference and supplemen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the economi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