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认知与人格

第九章 认知与人格

第九章

认知与人格

心理学部:赵永萍

乱枪射杀黑人移民阿马杜-迪亚罗

纽约市政府被判赔300万

2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一、内部原因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型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的失败。

二、外部原因邻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

3

把人脑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例如:计

算机)

4

信息加工系统特例:计算机硬盘(记忆系统)

CPU(加工器)

硬盘、鼠标;各种端口显示器、

打印机

内存

5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记忆系统

加工器

感受器效应器

6

信息加工系统特例:人的认知系统

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

思维

感觉器官运动器官

7

8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感觉登记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刺激

注意

精细复述

提取

遗忘?

维持复述

遗忘

遗忘

行为反应

三、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兴起

勒温场理论:人们受到各自认知生活空间的影响,在表征时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

凯利:个体差异是由于个体在对世界的感知和信息加工中存在着差异引起的,将认知结构视为人格结构。

9

第二节

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

一、认知方式

二、心理分化理论

三、对认知方式理论的评价

一、认知方式

(一)认知方式的成因与实质

1.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特征或方式。

2. 认知方式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40年代末知觉领域中的“新

观点”运动:

传统的知觉研究忽视了知觉过程的主体,忽视了知觉主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传统的人格研究忽视了知觉者的存在。

3. 认知方式研究把知觉的个别差异,作为探讨更广泛的人格

机能模式的出发点。

场依存型是指个体倾向于以外界的参照作为认知的依据,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大,对空间方位判断不正确。 场独立型是指个体倾向于更多利用自我内部的参照来认知,而很少受外界刺激改变的影响,对空间方位判断正确。

(二)认知方式研究的热点:场依存——场独立

12

1. 场依存——场独立研究兴起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而明显的表现

形成了有效的关于场依存——场独立的评定方法

该理论可把通常认为不相干的心理机能组合在一起

2. 场依存——场独立概念内涵的演变

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参照的倾向。

认知活动主要以外部情境还是以内部自我为参照

14

15

(二)认知方式研究的热点:场依存——场独立

3. 场依存——场独立认知方式的特征

场依存——场独立是过程变量,而非内容变量

场依存——场独立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

场依存——场独立不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

场依存——场独立不具有好坏高低之分

4. 对于场依存——场独立兼具之人的解释

①威特金提出了认知方式的灵活性与固定性的假设。

②场依存——场独立是对立统一的,认知方式不仅取决

于个体的认知特点,而且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问题情景。

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两者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倾向。

统一:属于同一个认知过程,都需要内外两种参照。 由于问题性质和情景对认知过程有制约作用,可以迫使个体从主要参照内在自我转向外部情景,或者相反。

17

二、心理分化理论

(一)理论假设

1.分化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

2.分化主要表现为自我与非我的分裂或自我与外界之间出现一定的界限。

3.分化在各领域机能中表现为自相一致性

(二)理论模型

二、心理分化理论

(二)理论模型

1. 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作为个人意识、情感和需要核心的自我与外界环境及他人分离

场独立性者通常具有较强的认知改组机能

场依存性者通常具有较强的人际定向和交往技能

2. 心理机能的分裂

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3.心理分化的生理基础——大脑半球机能单侧化

心理机能的特殊化是与脑机能的特殊化相联系的。 与场依存性者相比,场独立性者的脑半球会表现出更大的机能特殊化。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三章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第三章认知派学习理论 教育学院冯维 什么是认知?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以及发展过程、人工智能等领域。 认知派强调认识过程中的结构和组织原则,认为认知者的主观经验在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强调认识事物时,内部发生的作用(S——0—R)及认知方式的个别差异。 认知学习理论的特点 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共同点: 1、从学习过程看,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2、从学习结果看,主张学习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 3、从学习条件看,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学习的认知性条件,如过去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等。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1、学习实质在于组织一种完形即格式塔(gestalt),不是S—R的联结。 2、学习过程由顿悟(Insight)实现,故称“顿悟说”。 关于学习出现的原因,托尔曼与联结主义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他设计了著名的潜伏学习的实验。 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一)为什么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1、错误学生观在教师头脑中作祟 2 教师没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3、教师的课程设计办法不尽完善 学生方面主要是学习动机、态度、情感方面的差异影响着学习结果。 (二)掌握学习原型 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 1、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 2、学习达成度=f(学习机会×学习持续力) (能倾×教学的质×教学理解力) (三)掌握学习的办法 1、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确定掌握目标。 2、为掌握设计学习单元; 3、单元课后测验,即形成性测验; 4、编制总结性测验。 (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有三大领域:认知(cognitive)目标、情感(affective)目标和动作技能(psychomotor)目标,每一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 认知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六个等级: (1)知道(knowledge)(2)领会(comprehension)(3)运用(application)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医学心理学-总论+认知过程

医学心理学-总论+认知过程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多选题)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按方法分类,包括()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测验法 D .个案法 2 . (单选题)对于小孩来讲,那种记忆方法是更擅长的() A .形象记忆 B .运动记忆 C .逻辑记忆 D .情绪记忆 3 . (多选题)对于感觉适应的规律,正确的说法有() A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B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升高 C .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升高 D .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4 . (单选题)咬紧牙关忍住疼痛是() A .感觉对比 B .感觉的相互作用 C .联觉

D .以上都不对 5 . (单选题)心理现象包括() A .心理过程 B .人格 C .以上都对 D .以上都不对 6 . (单选题)短时记忆的容量,如果以组块为单位来衡量,一般为() A .3-4个 B .5-9个 C .6-10个 D .7-11个 7 . (单选题)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前面学习的材料会产生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属于() A .间隔效应 B .前摄抑制 C .倒摄抑制 D .记忆衰退 8 . (单选题)《黄帝内经》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点,符合哪一种医学模式的特点() A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B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C .生物医学模式 D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9 . (单选题)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保持相对不变,这是知觉的哪种特性() A .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 .知觉的恒常性 D .知觉的理解性 10 . (单选题)从明亮的室外进入昏暗的房间,可能会经历哪种感受性的变化() A .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的相互作用 D .联觉

把握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

把握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王曙 (初中物理南召物理班) 评论数/浏览数: 1 / 9 发表日期: 2012-10-14 19:31:02 中学8年级,学生正值十四五岁,性格处于叛逆阶段,怀疑一切,思想激烈,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抵触情绪大,渴望被老师和其他学关注和认可,但又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我在教学中,就如何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的做法如下: 第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在教学设计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能够激起学生强烈求职欲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案,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第二,确定学生的现状和发展基础与差异。教学时,正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设计课堂问题,分层次布置作业和练习材料,使每位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第三,安排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爱好实践·动手,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最爱上的课,重视安排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第四,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学生,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包容和鼓励,少一些呵斥,积极为每位学生营造条件,给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第五,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不求全责备。 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作者:雷秀文 (初中语文广安市初中语文554班) 评论数/浏览数: 3 / 17 发表日期: 2012-10-15 09:52:18 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认知、情绪、人格

1、在教学活动中应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 2、感觉的基本规律有哪些,试举日常生活 中运用感觉规律的事例说明。 3、怎样运用社会知觉偏差有效进行人际交 往? 4、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5、怎样讲究记忆的方法/策略? 6、如何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运用记忆的规 律组织学生进行复习? 7、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记忆的规律? 8、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 9、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的思维品质? 10、怎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11、什么是挫折,结合关于挫折的知识谈 谈你自己遇到挫折时准备如何应对?12、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高尚情操,调 适其不良情绪? 13、人格特征对于教育的指导作用。 14、气质与因材施教。 15、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6、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详析自 己性格形成的过程。 17、能力的特征。 18、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9、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20、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如何,如 何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智力? 2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应如何评价? 2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关系如何,青少 年学习动机有何发展趋势,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3、 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但注意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作为心理过程的调节机制存在。

控制器 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有效地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由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引起的。 有意注意是由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引起的,即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感兴趣。 无意注意:也称为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为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稳定是广义的、相对的,对某一活动而非某一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

心理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归纳总结

第二节认知学习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将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探讨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并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可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学习过程涉及:刺激-> 感觉记忆-> 注意-> 知觉->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认知学习过程 一、早期加工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四、元认知 早期加工 一)感觉记忆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感觉记忆的性质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大约0.25-2s,大部分迅速消退。如果延迟回忆,成绩迅速下降。★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选择性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的转移 ?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心) 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的,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分散。 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避免分散注意、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加深理解、了解任务、自我提醒、和命令、智力与外部活动结合】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吸引注意的策略 (三)知觉学习者对从感觉记忆中获得刺激信息附加意义的加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 知觉的特征:对象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适应性 一、选择性/对象性 二、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三、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五、适应性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斯特拉顿的研究 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与长时记忆无关的或者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在感觉记忆中很快就消失了。 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是我们当前能意识到的记忆,包含正在思考和操作的信息(20s-1min),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组块(chunk)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得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

易经中的认知与人格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 院、所、中心心理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基础心理学 研究方向时间心理学 级别2013级 学年2013-2014 学期下学期 姓名冯彦添 学号112013306000445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 6 月2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② 课程考试方式④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易经》中的认知和人格心理学思想 摘要 本文重点简单总结了《易经》中认知与人格方面的有关思想。认知心理方面从国际心理学大师荣格对《易经》的推崇和分析到如今中国学者对其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都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心理方面,《易经》对自我,自强以及君子人格和理想人格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认知心理以及人格心理的时候,不应忽视我国古代先明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更多地投入到其研究中。 关键词易经;认知;人格 一、《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的意义 《易经》作为“大道之源”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心理学思想。对《易经》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播中国古老文化,将易经的影响力推向全球,而且研究和学习《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现代心理教育以及我们日常的生活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何志清[1] [2]也认为《易经》其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均能发挥积极作用。《易经》中的命运观思想也对学校的德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以往一些学者仅仅将《易经》视为一部占筮之书,并从所谓“原始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它,套用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的诸如“互渗律”之类的术语,认为《易经》中没有任何文明人的意识及其活动,也就是说其中没有丝毫称得上心理学意义层面的理论规定。为丁澄清这一偏颇的认识,本文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其中对思维活动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进行初步的总结。探讨的同时希望对后来者给予一定帮助。 二、《易经》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内容 1《周易》中的认知心理思想 国外心理学家最早研究易经的当属荣格,荣格[3]主要论述了《易经》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 首先在潜意识方面,荣格认为,荣格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但是这种潜意识主要是被现实所压抑的生命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就能表现出来,而会借助于象征语言( 如梦幻想) 而互相交流只有在一种静思的状态下,潜意识会转化成意识,在精神活动的作用下会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易经》占卜作为探究潜意识的方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易经》不为意识所接收,至少无意识可以再半途接纳它,因为易经与无意识的关系远比意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人格特质认知风格空间认知能力LW

人格特质认知风格空间认知能力LW

————————————————————————————————作者:————————————————————————————————日期:

人格特质论文:个体认知风格、人格特质对空间认知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国内版的镶嵌图形测验(EFT)以及据相关空间能力测验和研究自行改编的认知能力测验,选取了陕西省西北大学在校文理科学生共160人作为实验被试,以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理旋转的测验成绩作为空间认知能力的指标,来探讨个体认知风格、人格特质与空间认知能力的关系,从而揭示和探讨人的个性因素对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场依存型的被试和场独立型的被试在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理旋转测验的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并且场独立型的被试在这三个空间认知能力测验上的成绩明显优于场依存型的被试。且认知风格与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理旋转测验的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2、高神经质的被试和低神经质的被试在心理展开和心理折叠测验上的得分存在 着显著差异。外倾性的被试和内倾性的被试在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理旋转测验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3、神经质与心理展开和心理折叠测验的得分呈显著相关,而内外向与空间认知能力的相关并不显著。4、文理科生在心理展开测验和心理折叠测验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心理旋转测验得分上,理科生显著优于文科生。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 【英文摘要】In this study, We us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the domestic version of the Embedded

普通心理学:意志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意志与认识 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列宁说:“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若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意志行动也无从产生。其次,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进程和方向。再次,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如果对困难的性质认识不清,严重性估计不足,就可能使人盲目地采取行动,付出了很多的意志努力却事与愿违,半途而废。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离不开精细的观察、持久的注意和专注的思考,没有意志的参与,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认识过程中,一些意志薄弱、不能做到坚持不懈的人,学习和工作也缺乏成效,不能承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首先,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斗志旺盛,对人的行动起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削弱人的斗志,阻碍人的意志行动的实现。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则会不思进取,对教育教学敷衍了事,最后可能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当前很多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音乐或练体操,孩子以一种“不乐意”的情绪被迫去学,缺乏主动积极的意志活动的参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我们说“理智战胜情感”,也是指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靠意志的力量去克服和抑制不合理智的情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念师友之情,挥泪斩马谡;一个得悉亲人遭遇不幸的演员强忍悲痛,按时登台表演,都是意志对情感直接控制的例子。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常常受情感左右,或者是一次失败就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或者是难以控制不良情绪,导致背离理智的冲动行为。

【人格心理学】认知与社会认知取向理论知识点整理

认知与社会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人格心理学课程笔记整理 第一节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一、个人建构理论 (一)人性观 ?人人都是科学家,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再验证的过程。(二)基本假设 ?“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Kelly,1955) ?人格是由建构(construct)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三)建构的实质 ?建构是人们试图解释世界时所使用的观点、思想、见解。 ?建构通常具有两极性。 ?“Sense-making makes sense” (四)建构的意义 ?人用建构来解释事件并预测事件 ?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 ?个体差异来自于个人建构的差异 ?建构相似的人易成为关系亲密的人(三观相合) (五)建构的分类 按重要性分:核心建构与外周建构 ?核心建构(core constructs):人行为时最基本的建构,十分重要 ?外周建构(peripheral constructs):并不十分重要,可以加以改变 按排列层次分:主导建构与从属建构 ?主导建构(Superordinate constructs):适用范围较广泛,可以包含另一些建构?从属建构(Subordinate constructs):适用范围较窄,属于下位建构(解释的东西比较局限) 按通透性分:可渗透性建构与非渗透性建构(过度都不好,偏可渗透性比较好)?可渗透性建构(permeable constructs):容许新事物纳入到适用范围中来(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改变,eg.科学;变态&健康) ?非渗透性建构(impermeable constructs):拒绝新成分的加入(顽固&僵化的建构,eg.强迫症患者) 按可塑性分:紧缩性建构与松散性建构(建构就是假设) ?紧缩性建构(tight constructs):对事件的预测绝不可变(假设的连接非常紧密,一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没怎么样就不行,eg.刻板印象和偏见)?松散性建构(loose constructs):预期是可变的、有差异的(假设的连接不那么紧密,可变) ?过度松散(没有预期,永远在变,也就是胡乱预测)是有问题的,建构系 统混乱(精分患者极度松散) 按表达方式分:言语建构与前言语建构 ?言语建构(verbal constructs):以言语来建构(成人多用) ?前言语建构(preverbal constructs):以非言语,如感觉来建构(小孩多用,难以用言语表达)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练习题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数学学习可以分为()和();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划分,数学学习则可以分为()和()。 2、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通常应是以()为主,辅之以()学习。 3、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是通过()和()两种方式去构建的。 4、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二是()。 5、数学命题学习有()、()和()三种基本形式。 6、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两种方式。 二、判断题 7、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8、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9、互质数就是互为质数的数。() 10、数学问题就是数学练习题。() 三、单项选择题 11、质数与合数这两个概念从外延上看是( )。 A.并列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对立关系 12、“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这种概念的表示法是() A.属差式定义 B.发生式定义 C.规定外延的方式 D.原始概念描述法 13、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创建者是( )。 A.布鲁纳 B.皮亚杰 C.加涅 D.奥苏伯尔 14、从两位数乘法法则到三位数乘法法则,是认知结构的( )过程。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适应 四、名词解释 15、数学学习 16、有意义学习 17、数学认知结构

18、同化和顺应 五、简答题 19、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20、什么是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概念形成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1、什么是数学概念同化?数学概念同化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2、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23、简述数学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24、简述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3、同化、顺应。 4、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5、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 6、试误、顿悟。 二、判断题 7、√8、√9、× 10、× 三、单项选择题 11、D 12、A 13、D 14、A 四、名词解释 15、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在数学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技能的掌握,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以数学语言、符号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形成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技能与能力的过程。 16、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记住所学数学知识的结论,而且能够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掌握它们与有关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并能融会贯通。 17、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着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18、同化是指学生利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适当改造,然后将改造后的数学知识

认知科学对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

认知科学对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 吴 蔚 孔克勤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 1 引言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所体验的情绪以及处理情绪事件的方式,构成了其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情绪的研究已经成为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领域,而人格与情绪的关系的研究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1] 自从G alen在其理论中按情绪来描述气质以来,人们就意识到人格和情绪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2]早期对人格和情绪间关系的研究以一些简单的生物学模型为基础。生物学模型认为每个人对情绪的感觉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是预先由每个人的大脑所决定的。但是又有不少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情绪的认知过程以及思维的扭曲都与人格有关,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开始探索用认知科学模型来研究人格和情绪间的关系,得到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认知神经科学,联结主义和相互作用的压力过程。 2 认知科学框架的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认知科学框架起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其基本内涵是人与人造系统的认知都可以在不同水平上进行解释,此外不同的现象也要求不同水平的解释。这些水平包括:一、神经水平(Neural)。对人而言神经水平是指决定系统操作的神经元。在该水平可以进行大脑损伤后果的研究。神经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理解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但这个水平不能全面描述人的信息加工功能。二、认知建筑水平(Cognitive-architectural)。认知建筑水平描述了编程语言和实时运算对加工过程的支持。如要理解计算机软件,则需要一种语言(如C++),通过这种语言来对运算,信息储存和输入输出进行解释。对心理学而言,则需要一种认知结构,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来描述表征信息的编码以及基于这些编码进行运算的加工成分,运算规则和各成分间信息传递的控制。 三、知识水平(Knowledge)。知识水平与系统的目的,意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有关。对人而言,知识水平的解释要说明个体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内部准则。[3] Matthews(1997)把认知科学框架应用到人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中 。[4]他认为人格和情绪现象也需要进行多重水平的解释,一些现象可以按照神经加工来解释,另一些现象可以通过信息加工来解释,还有些现象可以通过人们的自我知识和动机来解释。他通过图示来对某种人格特质影响一种情绪状态(负性情绪)的多重水平进行解释(见图1)。 图1表示在神经系统水平该特质影响着产生负性情绪的惩罚系统的功能;在认知建筑水平,该特质影响着产生负性情绪的负值进行编码的处理器的加工;在知识水平,该特质对个体从事件中获取意义有影响。 图1 人格和情绪研究中的解释水平 此外,Matthews还建立模型,把三个水平连接起来。他把不同水平的解释归结为一个循环,其中,三种桥梁分别把不同水平的解释两两连接起来。将 054心 理 科 学 2002年 第25卷 第4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绪论 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1.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心理学。 狭义:信息加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将人脑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研究信息的获得、存储、转化和运用的全过程。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 1.2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信息如何得到处理举例子 1.2.1自下而上VS.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如,当看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定 字母的各个特征,然后将特征结合起来确定字母,字母结合起来再形成单词。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如,在看字母顺序颠倒的单词组成的文章时,我们仍然能够对 其作出相应的理解。 1.2.2系列加工VS. 平行加工 系列加工(serial processing):对输入信息一个一个地依次处理。人们通过辨认红色的,方形的,有五角星的,各个特征,最后得出结论是国旗。 平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1.2.3控制加工VS. 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需要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上课时认真听讲 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工,且是不自觉的。边吃东西边看电视 3.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 反应时记录法:记录从刺激呈现开始到有机体开始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1.1 减法法: 基本逻辑:复杂任务— 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最初:确定某个心理加工所需要的时间 目前:探测某种心理加工过程的存在。 3.1.2 加法法 基本逻辑:如果影响某一个加工过程的两种因素分别起作用(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种因素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如果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存在交 互作用),那么这两种因素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 RT(T1)+RT(T2)=RT(T1+T2) ?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3.1.3 开窗实验:可用来直接测量某一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3.1.4 眼动记录法:通过眼动仪记录人在进行某项任务时眼睛的位置、停留时间以及整 个过程中眼动的轨迹,推测在该任务下相关的心理过程。 第三章知觉与模式识别

第三章 运动活动的认知过程概要

第三章运动活动的认知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一) 知识点: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1、是非判断题 (1)感觉是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2)知觉是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3)知觉的整体反映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 2、单项选择题 (1)人对刺激物整体属性的直接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错觉 (2)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错觉 3、多项选择题 (1)感觉与知觉的共同特点有 A属于感性认识 B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C同时发生 D发生又先后次序 (2)感觉剥夺实验可以说明感觉与知觉 A是认知的基础 B是知识的来源 C不能剥夺 D剥夺会造成心理功能受损 (二)知识点:感觉的分类、知觉的分类 1、是非判断题 (1)感知觉都可以按分析器分类 (2)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2、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知觉的是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错觉 E机体觉 (2)下列属于感觉的是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错觉 E机体觉 3、多项选择题 (1)按物质存在的属性知觉可分为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错觉 (2)外部感觉分为 A视觉 B听觉 C味觉 D嗅觉 E肤觉 (3)内部感觉分为 A运动觉 B听觉 C平衡觉 D嗅觉 E机体觉 (三)知识点: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是非判断题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是反比关系 (2)感觉阈限度量的是感官刚刚感觉到的刺激量 (3)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形成反比关系 2、单项选择题 (1)表示绝对感受性可以用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相对感觉阈限(2)刚刚能够引起感官感觉的刺激量是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相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是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相对感觉阈限3、多项选择题 (1)感受性可以分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差别感受性(2)感觉阈限可以分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差别感受性 (四)知识点:感受性变化的基本规律 1、是非判断题 (1)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2)同时起作用的刺激可引起感官对另一种刺激的感受性的发生改变 2、单项选择题 (1)月明星稀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阈限 D感觉后像

(完整版)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 【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九型人格的分析与认知

第一部分九型人格的概述 学习九型人格的禁忌: 学习了九型人格,不要轻易的对周围的人下结论:您是 号……;他(她)是几号……。 九型人格的分类 重原则,不易妥协,黑白分明,对自己和别人均要求高,追求完美。 1 完美 型 渴望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以人为本,乐与迁就他人。 2 助人 型 好胜心强,以成就去衡量自己价值的高低,是一名工作狂。 3 成就 型 情绪化,惧怕被人拒绝,觉得别人不明白自己,我行我素。 4 感觉 型 喜欢思考分析,求知欲强,但缺乏行动,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5 思想 型 做事小心谨慎,不易相信别人,多疑虑,喜欢群体生活,尽心尽力工作。 6 忠诚 型 乐观,喜新鲜感,爱赶潮流,不喜承受压力。 7 活跃 型 追求权力,讲求实力,不靠他人,有正义感。 8 领袖 型 须花长时间做决策,怕纷争,难于拒绝他人,祈求和谐相处。 9 和平 型 思想中心------「以脑部为中心」的人,永远依赖思想来回应事件,喜欢搜集资料、讲道理,思考与反省运作,平常不是感到安全就是感到焦虑,他们很容易活在过去。“脑中心”又分为第五型「思想型」、第六型「忠诚型」及第七型「活泼型」。 情感中心------「以心部为中心」的人,反应来源于情绪、感觉和感情,喜欢人及感觉上的运作,对人不是认同就是敌意,容易活在现在。“心中心”又分为第二型「助人型」、第三型「成就型」及第四型「感觉型」。

本能中心------「以腹部为中心」的人,脚踏实地,最在乎生存问题,喜欢解决问题,看重事实、籍本能和习惯运作,平常不是压抑就是攻击,容易活在未来。“腹中心” 九型人格圆形图解 1完美型 2助人型 3成就型 4感觉型 思想型5 忠诚型6 活跃型7 领袖型8 9和平型 根据不同心理反应模式划分的三个中心 2助人型 腹中心 (本能) 脑中心 (思想) 心中心 (情绪) 1完美型 3成就型 4感觉型 思想型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