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与精神塑造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与精神塑造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与精神塑造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与精神塑造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塑造摘要: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为整体中国人思想与精神世界的主导,已历经千年的发展,早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我们至今仍坚信的思想与价值体系。儒家思想核心精神对中国人思想与精神所起到巨大影响和塑造作用,当下社会亟须传统儒家优秀思想的回归。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人;思想与精神塑造;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35-02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它不仅体现着传统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长期地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塑造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性格。可以说,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成为每个国人日常言行举止所依照和遵行的准则,而这也正是历代儒家所倡导的基本主张:“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1]505。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极其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所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哲学、文学、艺术、教育、治国理念、伦理道德、个人修养等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内容。但大致可由三个方面来呈现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即儒家的天人观念,儒家的政治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a、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c、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儒家思想地价值和对后世地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思想自北宋经朱熹的推崇而发展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之日起到我们生活的今天已经过了几千个年头了,但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并没有逐渐的淡出公众的视野反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不论是在思想文化上还是伦理道德层面上,儒家思想都给予现代社会深刻的启发。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的一些思想在当今社会被奉为一种准则,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强调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平衡,这种思想对于现在社会的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五义”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八荣八耻观”“科学发展观”等无不凝结着儒家思想的精华。儒家思想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 2、儒家思想对促进统一、和平有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充满了统一、和平理念。孔子在那个时代就提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今天,“大一统”思想逐渐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中国现时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对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的暂时分裂或分离会实现统一,和谐与发展的国际社会一定能够实现。 3、儒家思想对选拔人才的影响 儒出身于“士”,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

浅谈儒家思想与教育德育观

摘要:儒家思想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教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借鉴;思想;仁爱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道德文化提出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道德认同,影响深远,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崇。儒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的一系列道德思想体系对我们的教育有着推动作用,有利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的重大课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 《周礼》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 是战国时人所作,它是反映西周时期礼制的史料著作。 《周礼》曰:“儒家得道以民。”所谓得道,一曰礼乐,二曰仁义。周公摄政,五年营建洛邑,六年制作礼乐,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管制、禄制、乐制、法制等,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世称周礼。周公曾作大诰、酒诰、周官、立政诸篇,倡导天命不僭,张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孝养父母、以德辅天之言行。 在中国,孔夫子到今天两千五百年,我们在孔老夫子著作里面看到,他那个时候就是很感叹世风日下,他羡慕上古时代,尤其是我们看到他常常赞叹的尧舜禹汤,称他们是圣王。那个时候的社会民风淳朴,有圣贤人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圣贤人用什么教化?伦理道德。所以,伦常道德不是孔子发明的。孔老夫子自己常说他一生没有创作,“述而不作”,他所学的、所教的是前人的教诲,他只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孔夫子做得圆满,是圣贤,被称为大圣,大成至圣先师。 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虽然,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大的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了民众道德价值观的缺失,被表面的一些现象所障碍,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可以理解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同步,缺一不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教育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五育之首。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发展的立足根本,我们的教育要从根本抓起。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好坏关系到道德观的树立,直接影响以后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很多国家的学者提出了科学教育人文化的观点。据说1998年1月,2/3的诺贝尔奖的得主说过,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2500前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在新的世纪,努力建构富有中国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德育理论,正成为我国德育发展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德育明显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脱离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不注意利用传统德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功利主义色彩较浓,缺乏超越精神的成分,其结果造成道德教育的低效。就目前中国德育状况而言,教育需要借鉴儒家思想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应当从下两个方面认识和思考儒家德育思想的智慧。 一、借鉴儒家的反思思想完善道德教育 《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孔子看来:思、内自省是联系自身品行的反省,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是儒家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它倡导的是自主修养。“自律”是现代德育的最高境界,它提倡的是“自我教育”。以“尚礼”为重点,强化文明礼仪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学做人,做现代文明人,做好人。 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赵涛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作用下,世界文化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逐渐走向国际,为波动无常的世界经济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在无形之中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儒家文化蕴含的经济思想出发,论述了其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1、逐利而不纵欲的义利和谐观 儒家文化以孔孟思想为精华,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可见,儒家思想对人的逐利思想持赞成和肯定的态度,这在重农轻商的时代可谓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重利思想是有前提的,即追求义利和谐,不过分纵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在两千年后的经济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抨击了过分追求利润而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也向世界传递出以君子之道获取财富的信号。 2、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21世纪之前,人类因征服自然而自豪,也因此加快了对自然索取和改造的速度。然而随之而来的生态、能源危机终于让我们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殊不知,“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已有,孔子在《论语》提出了“则天”即效法自然的主张,在经济发展中也

同样要尊重自然规律,持续性的发展才有其意义。 孟子说:“仁民而爱物”。现在我们可以给“民”一个更加宽泛的定义:人类、企业以及一切能对自然做出反应的群体。山水土木、虫鱼鸟兽都是我们需要保护的“物”,保护而后取,取之有度,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万物昌盛。 3、以和为贵的人本观 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个人的行为又为企业制定的条条框框所限,其目的就是为自身所在企业创造最大效益。在这种理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变味,甚至走上歧路。 儒家思想中宣扬的“以和为贵”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深究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其根本不也是人的交往吗?“和”字打头,才能保证经济社会中的较量能为道德所限,“和而不同”,各方共创经济社会的多元化。 4、“自强必寿”的进取观 “自强不息,大德必寿”原本是孔子的养生之道,但又何尝不是人与企业的发展之道呢?自古以来,自强进取者方能取得成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经济社会而言,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不懂得开拓创新的企业最终必将被淘汰。在竞争如此残酷的经济斗争中,唯有不断向前迈进、勇于开拓进取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保持领先地位。 二、儒家文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1、对亚洲国家经济的贡献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进儒家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并赋予实施。这些新方法、新实践改变了当时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教育的新纪元。 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优秀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对于学生的启示 对于学生来说,尊师重道就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最基本的素质。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接受者,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上要学会主动思考,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孔子亦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不就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对于教师的启示 提到教师,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作为教师,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与“以身作则”。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渊博的知识就是前提。其次,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教书的过程亦就是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才有精神,只有热爱才有奉献。 对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启示 虽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了,但就

是其中不乏仍有极大意义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1)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对现在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在孔子之前一直就是教师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甚至现在都还有这种教学方法。这种强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人类认识与发展规律,结果可想而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她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人主导地位,使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促进了学生学习与思想上的进步。 (2)“因材施教”思想更就是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所谓“因材施教”就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就是“差异教学”。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间的差别,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我。然而当今社会实行的“大班教学”“集体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违背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3)儒家在教育中将“学”与“思”结合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孔子的“学思结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也就是适用的,学习就是学习知识,思考就是创造知识。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必须用深厚的知识充实自己,用实际的行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4)孔子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深远影响。《论语》有云:“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课程前言 放眼全球,世界多元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文化多样性的全球趋势中有着怎样的命运?儒家思想的现代生命力是否担负着新的使命,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提出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世纪大讲堂》“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节目为您解读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主持人: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节目。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我们梳理了儒学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儒家思想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儒家原则的支配。 那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世界各国、各文化之间频繁的交流与碰撞中,儒家思想将焕发出什么样的新活力?古老的东方古国,古老的儒家思想又将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继续传承下去?21世纪的儒家精神人文主义又如何彰显?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来为我们阐述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杜维明,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人士小组成员。杜维明先生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3年和1968年相继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981年至2008年在哈佛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及进行儒学研究。代表作品有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等。 主持人:杜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可以来到我们今天的世纪大讲堂节目,我们看现在近期有很的国内的学校都在研究国学,包括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也是遍地开花,你怎么看待目前新的这种国学热现象? 杜维明:我想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但更深刻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觉,特别是最近这170多年来,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后,不仅在军事、政治

儒家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儒家思想在学校管理者中的运用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贵”的思想体系,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侧重于各种创新型的管理方式,很少从儒学伦理本质上对学校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何把儒家思想和学校管理者的理念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成效,这是我校近年来不断探讨研究的课题。 一、以儒家思想定位学校管理者自身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通过儒家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我校管理者运用“道德正身”的内控功能和自律功能,把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导向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认识到在管理过程中,放纵个人愿望,让其无限膨胀,那么必然会破坏组织内部的平衡和有序,一切管理制度都难以实施,管理目标也就流为泡影。学校领导必须用“正身”的儒家思想为自己准确定位,以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带动教师。 1、领导者要勇于承担责任。 孔子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说明领导要勇于替百姓、下属承担过错责任。大多数员工都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良好愿望,若未做好就追究他们的责任,往往就会因为怕承担责任而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以取得成效。因此,我校领导首先无条件承担责任。特别作为负有最高决策和管理责任的学校领导——校长,其承担的责任和工作难度可能更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校长,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守成式的干部,即完成执行上级命令和任务的领导,但也不是私营业主,应该准确称为“学校经营家”,即首先应当是教育战略家,具有独特的办学思路,较强的成就欲望和追求开拓进取精神。其次是学校其他领导作为上下级的中介,应有组织和协调能力。第三要求既要能把握学校全部复杂工作,又要能超脱对外,大胆放手给教职员工施展才华的机会,当出现问题或者风险时,领导要敢于承担责任。 2、领导要坚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从儒家思想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最新教育文档

从儒家思想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者的性情与智慧。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我们只有更好的理解古代教育思想,了解其起源、特征,才能更好地让其为今所用。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各学派教育思想的滥觞 儒家的“仁、义”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典范人物和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仁义的伦理思想也用在了教育中,他的言传身教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收录在《论语》一书中。其中不乏“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第46页]等重要教育思想。

(二)道家的“天道” 道家创于春秋末的老子。主张“绝学”和“愚民”。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着“道”而展开。 (三)法家的“法制教育” 法家是一个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在学术渊源上与儒家有关。与道家一样,法家也并非完全不要教育,只是一味提倡法治教育而已。韩非明确提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伟;阎志英从"法制教育"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2001(09) 21—23.]法治教育固然必要,但教育绝不仅限于法教,教师绝不仅限于官吏。 (四)墨家的“以求天下之利”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家弟子不仅具有为墨家教义忘我牺牲的品格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团结的集体凝聚力。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姓名:何标班级:机械二班学号:120108448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墨家和儒家这两家到底是干什么的,然后我们才能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 墨家是代表平民阶层的,他们的主张是兼爱,尚贤,非攻。他们尚同,是指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体现了平民阶层渴望和平的愿望,比较务实。墨家的主导思想是: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海纳百川,各种行为,各个阶层的人都吸收接纳,其成员的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儒家是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他们主张恢复周朝礼制,并向往远古的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秩序,他们的大同思想是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秩序的再现,是一种理想,其本质是敬天、守礼、核心思想是“仁”。要老百姓遵守礼法,属于精英治国,符合统治者的要求这种统一单纯的思想更好控制。 墨家的尚同思想是什么呢? 墨家的尚同思想就是要统一人民思想的精神压迫。与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并且,墨家也不主张平等,墨家认为手足之亲应该比妻儿之亲地位更高。墨家认为通过选贤来分配政治上的不平等,可是墨家从来没说过这个贤是由人民来选的,选天下之贤者以为天子。可是由谁来选?没有主语。因此不能说墨家有民主思想。相反,孟子思想中的民主因素反而要比墨家多的多。孟子认为天子的合法性要经过民意的检验,并且天子不能将天下予人,而是天与之,民与之。 此外,墨家政治思想最大的弱点,在于没有规定对于那些不合格天子有什么措施,墨家天真的认为,只要通过举贤,就能选择出贤能的君主,这种选出来的君主不会犯错,不会行不义之道,在权力集中之后,天子也不会受到腐化。因此,全天下人民只要效法天子就够了。墨家的天子就是一个红太阳,是绝对正确,永远不会犯错的。 另外,墨家的思想根基是一种功利主义,兼爱的伦理原则也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之上的,因此,认为为了长远的利益牺牲眼前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对于墨家来说,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墨家的伦理思想是一种极端的目的主义伦理学,认为为了正当的目的可以不用考虑手段。 儒家的大同思想是什么呢?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过程: (1)先秦儒学: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他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们设计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则因其主要精神,即一统天下和礼义王道为上等,太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了,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 (2)两汉儒学: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由于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所以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家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前124年,汉武帝下诏,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汉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后理学取得官方地位。 影响: 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主题: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摘要: 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当今的中国教育推行的应试教育诟病颇多,在探寻中国教育思想改革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视野从国外转回国内,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其中以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开始探寻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功利教育、人本教育 引言: 儒家思想自确立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在教育方面寻求富民强国的出路。但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过后,中国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西学”遭遇尴尬之时,全社会开始竞相从传统的儒家精髓中寻求灵感。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关系和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儒家经典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儒家提倡“有教无类”,信奉“人皆可以尧舜”的信条,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始慢慢被采用。 本文分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儒家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两大部分,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儒家的人本教育,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发展建议。 正文: 曾经,儒家经典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最核心的人才队伍,这群佼佼者成为了权和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这群精英人群开始了对传统教育深切的反思,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场教育变革的重点便是摒弃“腐朽”的儒家思想,教育改革从中体西用逐渐开始全盘西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头努力,由于我们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却一直没能正确处理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把祖国优良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大批的教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我将主要谈谈儒家文化对于离中国最近的一些东亚国家的影响。 首先必须要谈到的就是做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日本了,一般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于公元五世纪前通过新罗传入日本的,这与孔子最初创立儒家文化相差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也从国家的发展和运作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从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发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长期引入儒学经典。我们都知道,一个思想的运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如何能够使自身的统治更加长久,更加稳固,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众多革新,基本上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日本大化改新后,首领中大兄皇子以及中臣镰足在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并在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召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必修科目;后来,江户幕府为了稳定社会巩固自身统治,将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宣传手段,并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便是到了促使日本迈入近代的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也将儒学作为倒幕的理论依据,最终完成了革新,带领日本迈入帝国主义的大门。由此可见,对于日本人而言,儒学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日本历史年轮的转动。 但是,日本的儒学和中国的儒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在儒家思想中,历代的学者都提倡的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孝和勇,其中,仁和孝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我就不需要过多的举例子了。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最重视的,是“忠”,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养子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造成了日本儒家对“忠”字的推崇,无论是日本人的气节、还是刻板、谨慎,归根到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深深地烙下了“忠”字。反而是中国所推崇的“孝”他们并不怎么在意,比方说又一次我看了一个视频,主要画面就是日本拥挤的地铁,有很多老人的脸都贴在了玻璃上,都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让座,这和中国的道德原则完全相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继承了儒学的起源,但后期的发展,完全决定于自身,最终迈向了与中国相离的道路。可无论它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中国儒学的本源。 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我们的邻国韩国——或者具体应该探讨的是朝鲜。中国儒学合适传入朝鲜,其确切时间无法详尽考证,多数学者认为,儒学的传入期应以文字记载为准。公元372年以后,三国相继建立,设太学,教授儒学并派遣留学生,这才算是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之初。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最初,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自李朝建立直至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儒学主要是朱子学的传播,确立了它在朝鲜官方哲学以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由于儒学符合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又适合于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古代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就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吸收儒学。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德治思想,自此以后,高句丽历代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除此以外,朝鲜和中国一样,都将“仁”也就是“爱民”视作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强调将其体现于政治之中。另外,统一三国的新罗封建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封建身份等级制,,就把儒学的“正名”思想绊倒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在对于文化层面的影响,古朝鲜照搬照抄儒学伦理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推动作用;而其中存有的封建内容则会严重制约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只有加强对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正确引导,做好保留精华,剔除糟粕的工作,才能使儒家思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未曾止息的发展使它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处事,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深层次精神支柱。同时,它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系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更被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载入史册,其思想甚至为一些西方国家所借鉴,而多不胜数的孔子学院也纷纷在不同国家建立起来,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依然很深远。 一.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入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多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

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解读

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解读 发表时间:2010-10-19T16:10:05.090Z 来源:《学园》2010年第8期上供稿作者:韩彦肖[导读] 儒家的教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 韩彦肖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儒家的教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解读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今教育的民族化、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人文精神价值【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8-0067-02 【Abstract】The Confucian educ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hinese nation. Meanwhile, the Confucian culture is our Chinese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n the humanism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to analyz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s. 【Key words】The 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s The Humanistic spirit Value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传统和时代的产物”,因此,要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就必须要了解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传统以及时代背景。要发展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教育,就离不开儒家教育传统。 一儒家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深深触动了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而树立了重建有序、和谐社会的志向。要实现这一社会理想有两种途径:“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以道易天下: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活动;以道教天下:著书讲学的教育活动。通过参与政治来重建社会秩序是一个快速、有效的途径,但非常困难,所以历来儒家学者更多的则是走向“以道教天下”这条路。由此立足于“天下有道”这一宏愿,儒家的教育充满了人文精神——基于社会本位的人文精神。 儒家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其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他“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易》经有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很好的诠释了儒家教育的人文精神:其不仅“成人”,而且“成天下”,不仅仅是个性的发展,其根本乃是社会的稳定和谐。这是中国教育传统的特色,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灵魂。 二儒家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文精神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灵魂,渗透贯穿于儒家教育思想的各个层面。通过分析其教育思想,从不同的侧面来探索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1.“乐道”的人文精神 儒家学者都坚持积极的人性论假设,继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之后,孟子明确提出了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荀子虽然坚持了“性恶论”,但是荀子在大量论证了性本恶之后,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教育的引导可以“化性起伪”,化恶性为善性,使人向善,这正体现了荀子积极的人性论理想。其后历代儒者,在人性论上都持积极的观点,“性三品说”、“理气二元论”,甚至批判理学的明清思想家都对人性给予了积极地肯定。这坚定了人具有“价值自居的潜力和成就圣贤的可能”,肯定了儒家教育要培养主体性的精神品格,使儒家的教育思想充满了“乐道”的人文精神。 “乐道”即以求道、得道为乐。儒家肯定了人性本善:人的内心总会促使人追求“真善美”,追求“善”的精神品质。这种“乐道”的人文精神,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色所在。 2.教育经世的人文精神 孟子总结先秦教育:“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其所指的“明人伦”是指通过“明人伦”的教育,来实现有序社会的理想,所以,“明人伦”就有两重含义,其一:教化万民,使其明了“人伦”之意,尊德守礼;其二:建立一个“人伦”明了的社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样一来就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肯定了“礼教”与“礼治”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也蕴含了“教育经世”的人文教育精神。首先,要想使人守礼尊德,明了“人伦”之意,就要进行“礼教”。通过礼教使人同一行为,通过人的守礼进而使社会有序和谐。在学礼的过程中,礼的内化即是“德教”的过程。礼教在行为,而德教在内心,这样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其次,建立和谐有序的“人伦”社会,就要推行“礼治”。通过礼治,使“礼”成为社会的统一准则来让人遵守。 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使“礼教”与“礼治”相统一,也使人的道德礼仪与社会的和谐有序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育经世的人文精神。 3.整体性主体人格的人文精神儒家教育立足于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是他同样关注个人精神品格的培养,孔孟提出“圣人”的理想培养目标。在孔子的眼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把圣人同天相比拟。孟子也认为:“圣人,人伦之至也”,把圣人等同于伦理道德的化身。如此圣人成为一种理想化的主体性人格,也造成了圣人的高不可攀与神秘,使其只能成为理想,终其一生追求而不可得,由此,又有了一个较为现实的目标:“君子”。这一点上,孔子也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使得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由理想走进现实,由理想、完美的主体性人格走向大众人格。 作为君子,不仅要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还要怀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拥有经世的能力。在德性上,君子要具备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在入世方面,则要具有入世精神,具备入世能力。所以,这种“君子”的培养目标就具有了整体性,孔子对于“成人”的描述反映了这一点:“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可见,君子不只是个人人格的发展,而是要求“自我、他人和群体都做到圆满无憾的人格完备。”这种人格具有了整体性,也体现出儒家教育所要培养的具有整体性的主体性人格这一人文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