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

闫广利,孙晖,张爱华,韩莹,王萍,吴修红,孟祥才,王喜军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

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系统生物学;未来发展

[收稿日期]2015-04-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500,81373930,814735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639,81302905)[通信作者]*

王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Tel /Fax :(0451)82110818,E-mail :xijunwangls @https://www.doczj.com/doc/4118624313.html,

[作者简介]闫广利,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E-mail :gancaosuan@https://www.doczj.com/doc/4118624313.html,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

YAN Guang-li ,SUN Hui ,ZHANG Ai-hua ,HAN Ying ,WANG Ping ,WU Xiu-hong ,MENG Xiang-cai ,WANG Xi-jun *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 )

[Abstract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from th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the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The theory and metho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CMs ,and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rug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researching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widely.In the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validity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of the TCM for-mul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y to TCM syndrome ,the new strateg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integrating the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wa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TCM formula as object ,using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syndromes or diseas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mula and screen the compounds of TCMs in serum which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further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finally confirm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s.Integrating with the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ill further develop ,and open a new chap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CM.[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formula ;systems biology ;future development

doi :10.4268/cjcmm20151715

·

6043·

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具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方剂配伍等独特的药物理论。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解析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发挥其独特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中医药学的关键科学问题[1]。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巨系统[2],传统的药效追踪分离及活性成分筛选的天然药物化学方法繁琐费时,虽然从中药中成功发现了一批确有疗效的活性成分,诸如抗疟新药青蒿素[3]、治疗老年痴呆病的石杉碱甲[4]、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嗪[5]等,但此方法是一条以发现新化合物和活性成分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模式,而不能体现中药多成分协同作用发挥整体生物效应的特点,所获得的“活性成分”对于诠释中药的作用模式及特点仍十分有限。

根据现代药物学理论,中药发挥功效的前提应该是其活性成分能够被吸收进入血液(个别直接作用肠道的药物除外),进而被输送到作用靶点,然而这个过程涉及肠道菌群代谢、肝药酶代谢、跨膜转运吸收等生物过程,而且期间存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中药真正发挥功效的活性成分与其所含的固有成分往往不同,只有从血中发现直接作用的活性物质及追朔前体化合物才能真正阐明表达中药临床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初,王喜军教授经过大量实践,率先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及研究内容,并将其内涵定义为:以经典的药物化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及多维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或表征口服中药后人/动物血清中移行成分,阐明其活性与中药传统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科学[6-7]。该理论及方法体现了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代谢)和药物之间在体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为解析方剂配伍规律、阐释中药药理学特性及创新药物设计等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8-10]。

1研究概况

1.1血中移行成分分析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根本任务是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所含成分虽然复杂,但只有被吸收入血的成分才能发挥作用,这些成分包括中药所含成分的原形成分和代谢产物;通过分析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液中的成分,确定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是快速、准确地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早期主要是应用HPLC-DAD技术和柱色谱制备技术对中药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和鉴定[11]。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析堪称是早期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应用的典范。首先利用HPLC-DAD技术对六味地黄丸及口服给予大鼠后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建立含药血清HPLC-DAD指纹图谱,并通过与体外样品指纹图谱、空白血清指纹图谱进行比对,确定7个原形入血成分和4个代谢产物[12-13]。为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以建立的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为导向从药材中靶向分离制备原形入血成分;收集足量给药大鼠的尿液,从中靶向分离制备代谢产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进行准确结构鉴定[14]。

随着液质联用技术,特别是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引入,中药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能力和鉴定速度得到迅速提升[15-16],促进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普及和深化。作者首先利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了茵陈蒿汤化学成分及灌胃给予大鼠后的血中移行成分,根据精确质量匹配和二级质谱解析共鉴定了21个血中移行成分[17],进一步经体内经时变化规律分析,优选出具有良好体内行为的药动学标志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京尼平苷和大黄酸[18]。随后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茵陈四逆汤[19]、生脉散[20]、温心方[21]、开心散[22]、芍药甘草汤[23]、双黄连方[24]、知柏地黄丸[25]、酸枣仁汤[26]等中药方剂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这些方剂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国内很多学者也利用LC-MS技术进行了大量中药及复方的血中移行成分分析,例如黄连解毒汤[27]、麝香保心丸[28]、葛根芩连汤[29]、四逆汤[30]、少腹逐瘀汤[31]、四逆散[32]等中药方剂以及复方丹参片[33]、仙灵骨葆胶囊[34]等中成药,使从中药口服后被吸收进入体内的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成为共识。

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关键环节,液质联用技术为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和鉴定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能够更全面地获得中药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信息。然而,血中内源性成分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检测,严重干扰了药物成分的辨识,必须引进液质联用数据的处理方法[35]。质量短缺过滤技术(mass defect filtering,MDF)主要用于同系物成分的提取,它通过设定适当的质量短缺范围和实施多重过滤对高分辨LC-MS图谱进行处理,过滤掉大量内源性干扰物质峰,使具有相近质量短缺值的同系物及其代谢物明显暴漏出来而易于识别[36]。作者将其应用与茵陈四逆汤中乌头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鉴定表征了64个乌头生物碱成分[37]。背景扣除(backgroud subtraction)是以空白生物样品为参照,将含药生物样品图谱中与空白生物样品相同的离子过滤掉的一种技术,该方法最为简单,不需要任何设置即可获得主要含有药源性成分的色谱图[38]。一些药物代谢物分析软件,例如Waters Metabolynx和UNIFY,将上述技术融为一体,并结合代谢途径的预测,实现数据自动提取与代谢物辅助鉴定[39]。一些质谱仪,例如AB SCIEX Triple TOF,能够实现数据采集前的多重质量短缺过滤和动态背景扣除[40],有助于减少离子抑制,增加检测灵敏度。上述技术用于对单张色谱图进行处理,然而血中移行成分确定要求进行多个动物的重现,这时每个样品都进行处理就比较繁琐,主成分分析法(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提取一组样品中共有的血中移行成分,方便了血中移行成分的确定。为充分利用上述技术

·

7043

·

的优点,常常将多种数据处理技术综合应用,例如先对一组含药血清样品LC-MS数据进行质量短缺过滤或背景扣除,再利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提取含药血清中特有(空白血清中没有)的共有离子,并结合软件进行代谢途径预测,有助于全面检测、辨识和鉴定中药血中移行成分[24,41-42]。

1.2血中移行成分的药效评价中药口服给药后被吸收进入血中的成分和代谢产物并不都是有效成分,它们作为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仍需通过进一步的生物活性测定和药效评价,从中筛选能够表达与中药传统临床疗效相关活性的成分作为药效物质基础。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药效评价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获得其单体成分,在病/证动物模型上进行与传统临床疗效相关的生物效应评价。例如,复制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对制备获得的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5-羟甲基-2-糠酸、莫诺苷、璋牙菜苷、马钱子苷和丹皮酚进行单独和配伍组合的补肾作用评价,以及对大鼠成骨细胞促增殖作用的评价,确定所分离得到的六味地黄丸的血中移行成分是其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以莫诺苷、獐牙菜苷和马钱子苷的作用最为明显,是补肾的核心成分[43-45];复制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和酒精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在经典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观察的基础上,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进行整体生物效应评价,茵陈蒿汤3个药动学标记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京尼平苷、大黄酸的配伍组合,能够稳定地表达茵陈蒿汤对肝损伤的干预作用,确定这3个成分为茵陈蒿汤的核心药效物质基础[46-50]。另外,由于中药血中移行成分往往难以获得足够量的单体物质进行整体动物的药效评价,一些高通量生物活性筛选模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等用于血中移行成分活性的评价也有助于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51-52]。例如,利用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型,对麝香保心丸的22个血中移行成分进行促血管新生活性的筛选,发现肉桂醛、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h2具有较明显的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肉桂醛促进细胞增殖活性最为显著,从而确定这3个成分为麝香保心丸通过促血管新生作用治疗冠心病的药效物质基础[53];采用计算系统生物学方法,选择茵陈蒿汤的17个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子构建和靶标预测,收集与预测靶标有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大黄酸、大黄素、6,7-二甲基氧香豆素、绿原酸等6个成分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实验证实的靶标,也可像异秦皮啶、檞皮素3-O-葡萄糖苷等8个化学成分一样,通过影响相关靶标而发挥间接的治疗作用,为茵陈蒿汤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用的线索[54]。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按照“中药复杂化学成分-血中移行成分-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能够锁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避免了化学成分的盲目分离,而且能够避免体外活性筛选造成的假阳性(不能被吸收进入血中或代谢转化后灭活)和假阴性(代谢物具有活性)结果,现已成为公认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普遍应用的方法。2理论及方法拓展

2.1以有效性评价为前提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从口服中药/方剂后的血清中筛选能够表达其临床治疗效果的成分作为药效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所发现的中药/方剂的血中移行成分必须是其表达临床治疗效果的真实显效形式。然而,由于中药口服后有效成分血药浓度往往很低,在没有灵敏的检测方法情况下,为获得血中移行成分的清晰识别,以往所进行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实验往往加大给药剂量,而且往往是数倍于人体实际服用剂量[55]。药物在人体的吸收、代谢存在竞争和饱和现象,造成不同剂量药物的体内过程往往不同[56],因此加大给药剂量考察药物的体内成分,并不能真实反映药物成分的体内显效形式。另外,研究表明病理状态下和正常生理状态下,药物成分的体内过程显著不同,提示必须在病理状态下分析中药血中移行成分[57-58]。因此,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必须首先对能够体现其临床疗效的中药有效性进行评价,在中药/方剂应用于具体病/证动物模型而产生疗效的前提下进行血中移行成分及其体内经时变化过程的分析,这样所鉴定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才是表达中药临床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

2.2以证候生物标记物为切入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从有效方剂产生治疗效应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那么方剂的有效性和血中移行成分表达的生物效应如何评价,是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辨证施治,方证相应”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因此,方剂疗效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证候本质进行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从现代系统医学角度,中医证/病是机体对体内外各种环境变化和致病因素作出反应的一种功能状态,其本质是机体失衡而致的代谢或其网络的改变,机体内源性代谢成分的变化通过生物表型的变化而反映出来。而系统生物学的代谢组学技术通过对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的无歧视分析,通过代谢轮廓、代谢指纹及代谢靶标等途径反映机体受干扰后的代谢网络的变化,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运用代谢组学的手段,阐释证候的生物学本质,表征证候的生物标记物,构建证候的生物网络,可为中医证候的诊断、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59-60];进而,建立与临床证候生物标记物桥接的证候动物模型,通过方剂与证候的代谢轮廓、代谢指纹及生物标记物等代谢网络的关联研究,建立方剂整体效应的生物评价体系(bio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fficacy of TCMs,BES)[61]。将系统生物学引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中,首先解决证候的生物标记物,从而实现对方剂有效性进行评价,也为从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中提取药效关联成分提供靶点。

2.3以方剂为研究对象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其功效是在中医临床的长期实践中总结的治疗效应。中药功效并不是单一的,一种中药往往具有多重功效。方剂是由多个中药按照一定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组成

·

8043

·

的有制之师,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主要药物形式(个别情况如独参汤等单方除外)。方剂通过各中药之间的“七情和合”配伍关系互相辅助和制约,使每一味中药只能发挥其一部分功效和作用,从而产生针对具体证/病的治疗作用。因此,从现代药物学的角度看,单味中药饮片只是原料,方剂才是药物;单纯地针对单味中药进行研究,不能真实表达其临床治疗效果,而必须从针对具体证/病产生治疗作用的有效方剂入手,研究方剂配伍环境下表达临床疗效的中药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由此揭示的药效物质基础才是与其功效直接相关的物质,才能用于指导中医临床,符合中医药理论。

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表明,同一中药在不同配伍环境下在体内表达不同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同一成分在不同配伍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药动学属性。例如,从茵陈蒿汤体外样品中分析鉴定了45个化合物,而口服茵陈蒿汤后大鼠血中发现了21个移行成分,其中8个化合物只有在茵陈蒿汤全方配伍时才能选择性地吸收入血,且均具有显著的保肝利胆活性,方剂配伍有效地表达了与治疗目标相关的代谢取向[62];茵陈蒿汤灌胃给予大鼠后,2个效应药动学标志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和京尼平苷随着方剂组成的改变,其药代动力学行为有显著差异,而且每种组方药物对这2个成分均起到了促进吸收、延缓消除、增加AUC等改善药代动力学行为的作用,使茵陈蒿汤的各组方药物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与临床疗效相关的功效[63]。因此,中药本身含有的只是化学成分,只有在具体方剂中才能在药物相互作用及人体对药物的作用环境下在体内表达相关的作用物质,相同中药在不同方剂及不同的病理状态下药效取向不同,表达的药效物质不同,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就该从临床治疗有效方剂入手[64]。

2.4构建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与方剂生物效应指标的关联网络液质联用技术是目前中药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的主要手段,其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使中药血中移行成分的鉴定数目往往达到数十个,对其逐个进行分离制备用于药效评价是极为困难的,亟需建立一种符合中药作用模式的能够将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与方剂生物效应进行关联的数学方法。

中药谱效关系是在研究中药整体生物效应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将反映中药物质基础的色谱峰与药效指标进行关联分析,计算各物质对药效的贡献度,筛选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的方法[65]。目前中药多组分“谱-效”研究大多局限于多成分的“谱”与药效单一指标的“效”之间的“系统-点”的研究,需要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建立与中药多组分特点相适应的活性成分群与多靶点药效学的“系统-系统”关联方法。基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方剂整体效应生物评价体系,一方面用于方剂有效性评价,诠释方剂整体生物效应和效应生物标记物,另一方面为方剂血中移行成分与其治疗效应相关联提供了效应指标“系统”。因此,在方剂有效性评价前提下,将内源性证候的生物标记物与方剂血中移行成分相关联筛选方剂药效物质基础是符合中药作用模式的有效途径。鉴于此,作者建立血中外源性中药成分与内源性证候生物标记物2组变量关联度分析方法(plotting of correlation between marker metabolites and serum constituents,PCMS),将每个中药血中移行成分的体内表达水平(例如AUC,C

max

)与同一研究对象的内源性代谢生物标记物的变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提取与内源性标记物高度关联的外源性中药血中移行成分作为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进一步经过生物学验证,发现和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66]。利用PCMS分析方法对茵陈蒿汤的21个血中移行成分与CCl4肝损伤大鼠模型的代谢生物标记物进行关联度分析,筛选了18个药效相关成分,其中6个成分与代谢生物标记物显著相关,京尼平苷、6,7-二甲氧基香豆素、大黄酸呈极显著相关[67],这3个成分作为茵陈蒿汤抗肝损伤药效物质基础已经在前期茵陈蒿汤配伍规律研究中得到确证[68]。

利用PCMS关联度分析方法构建的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与效应生物标记物的关联网络图,可以从中提取组成方剂的每个中药通过哪些体内直接作用物质靶向调节哪些生物标记物,以及同一效应生物标记物被方剂中哪几个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调节,形象描绘方剂多成分作用于单靶点和单成分作用于多靶点的复杂作用模式,从而可用于解析方剂配伍对其整体生物效应的贡献程度,诠释方剂配伍规律和配伍合理性,以及结合生物信息学诠释方剂的作用机制。

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用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策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自1997年提出以来,现已成为公认的快速、准确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在一批中药、方剂及中成药中得到应用。然而,以往从中药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的生物活性成分,由于没有体现“针对证候、方剂配伍环境及有效性的前提”,尚且不足以称为体现临床疗效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是“中药-方剂-证候”,方剂是核心。脱离证候,甚至脱离方剂,单纯研究中药的体内成分及其活性,不符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要求,并已得到实验的证实。应该采取逆向研究的思路及方式,即由证候到方剂再到组成中药,在证候本质诠释及方剂治疗效应评价基础上,进行方剂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分析血中移行成分及其动态变化。基于此思路,王喜军教授提出了整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代谢组学技术用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策略,即: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充分认识中医证候/病的生物学本质,确定证/病的生物标记物,以证/病的生物标记物为桥接复制与证/病关联的动物模型,建立方剂整体效应的生物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在有效性的前提下,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析口服方剂后的中药血中移行成分及其动态规律,将中药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规律与内源性证/病生物标

·

9043

·

记物(中药药效标记物)的变化规律进行关联分析,提取与内源性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中移行成分作为潜在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进行生物学验证,发现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69]。该理论及方法被定义为“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并将其英文定义为Chinmedomics[70]。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在中医证候/病生物学本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方剂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和有效性评价同步进行的一体化研究策略,构建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与效应生物标记物的关联网络,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同时实现方剂作用机制、配伍规律、配伍合理性、方证相应等中医药科学问题的诠释,从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战略———香山科学会议第32次学术讨论会[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11):64.

[2]Yang W Z,Ye M,Qiao X,et al.A strategy for efficient discov-ery of new natural compounds by integrating orthogona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its application in Panax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um

and Panax notoginseng to characterize437potential new ginsen-

osides[J].Anal Chim Acta,2012,739:56.

[3]TU Youyou.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malarial drugs:Qingha-osu and dihydro qinghaosu[J].Chin Med J,1999,112(11):

976.

[4]唐希灿.石杉碱甲(双益平):一种有望治疗早老性痴呆症的药物[J].中国药理学报,1996,17(6):81.

[5]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川芎Ⅰ号碱(川芎嗪)技术鉴定会报道[J].医药工业,1977(Z1):55.

[6]王喜军.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1.

[7]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789.

[8]王喜军,张伯礼.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的方剂配伍规律及配伍科学价值揭示[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0):1346.

[9]王喜军.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的中药及方剂中组分间协同增效作用[J].中国天然药物,2009,7(2):90.

[10]Zhang A,Sun H,Qiu S,et al.Advancing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from active constituents of Yinchenhao Tang,a fa-

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J].Evid Based Com-

plement Alternat Med,2013,doi:10.1155/2013/257909.[11]张鸿程,戴启文,胡娟,等.中药血中移行成分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6):41.

[12]王喜军,张宁,孙晖.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0):1004.

[13]王喜军,张宁,孙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

[14]王喜军,孙文军,张宁,等.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中国天然药物,2007,5(4):277.

[15]Wang Xijun,Zhang Aihua,Yan Guangli,et al.UHPLC-MS for

the analy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J].Trends Anal Chem,2014,63:180.

[16]Zhou J L,Qi L W,Li P.Herbal medicine analysi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J Chroma-

togr A,2009,1216(44):7582.

[17]Wang X,Sun W,Sun H,et al.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s in the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Yin Chen Hao Tang by

UPLC/Q-TOF-MS/MS[J].J Pharm Biomed Anal,2008,46

(3):477.

[18]Wang X,Sun H,Zhang A,et al.Pharmacokinetics screening for multi-components absorbed in the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

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Yin-Chen-Hao-Tang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J].Analyst,2011,136(23):5068.[19]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31.

[20]Han Ying,Wu Fangfang,Zhang Aihua,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multiple constituent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hengmai San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

pl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quadrupole-time-of-flight high-

definition mass spectrometry[J].Anal Methods,2015,7:830.[21]Cao H,Zhang A,Zhang F M,et al.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automa-

ted MetaboLynx analysis approach to screen the bioactive compo-

nent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Wen-Xin-Formula[J].Biomed

Chromatogr,2014,28(12):1774.

[22]Liu Chang,Zhang Ai-hua,Han Ying,et al.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ime-of-flight mass spec-

trometry screening and analysis of potential 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ai-Xin-San,using a multivari-

ate data processing approach and the MetaboLynx tool[J].RSC

Advances,2015,5:85.

[23]Wang Ping,Yin Quanwei,Zhang Aihua,et al.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the absorbed bioactive components and metabolite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haoyao-Gancao decoction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spray ioni-

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Pharmacogn Mag,2014,

10(40):497.

[24]Yan G L,Zhang A H,Sun H,et al.An effec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ingredients of Shuanghuanglian formula in blood

samples using high-resolution LC-MS coupled with background

subtraction and a multiple data processing approach[J].J Sep

Sci,2013,36(19):3191.

[25]Wang H,Sun H,Zhang A,et al.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metabolites of

Phellodendri amurensis cortex and Zhibai dihuang pill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quadrupole TOF-MS[J].

J Sep Sci,2013,36(24):3874.

[26]杨波,张爱华,董巍,等.酸枣仁汤的血清药物化学及不同配

·

0143

·

伍变化对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3,

30(4):44.

[27]Hu Y,Jiang P,Wang S,et al.Plasma pharmacochemistry based approach to screening potential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Huang-

Lian-Jie-Du-Tang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J].J Ethnopharma-

col,2012,141(2):728.

[28]Jiang P,LiuR,Dou S,et al.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hexiang Baoxin pill by HPLC-

ESI-MS/MS[J].Biomed Chromatogr,2009,23(12):1333.[29]Miao W J,Wang Q,Bo T,et al.Rapid characteriz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rats metabolit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

tent medicine Gegen-Qinlian-Wan by UHPLC/DAD/qTOF-MS

[J].J Pharm Biomed Anal,2013,72:99.

[30]Tan G,Liu M,Dong X,et al.A strategy for rapid analysis of xe-nobiotic metabolome of Sini decoction in vivo using ultra-perform-

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J].J Pharm Biomed Anal,2014,96:187.

[31]Su S,Guo J,Duan J A,et al.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the bioactive com-

ponents and their metabolites of Shaofu Zhuyu decoction active ex-

tract in rat plasma[J].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2010,878(3/4):355.

[32]Yan Z,Chen Y,Li T,et al.Identification of metabolites of Si-Ni-Sa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in rat plasma and

urine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ion/triple-

quadrupole spectrometry[J].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

omed Life Sci,2012,885/886:73.

[33]Lv Y,Zhang X,Liang X,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nstitu-ents in rat biological fluid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Fufang Dan-

shen tablets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

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J Pharm Biomed Anal,

2010,52(1):155.

[34]Geng J L,Dai Y,Yao Z H,et al.Metabolites profile of Xian-Ling-Gu-Bao capsule,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

tion,in rats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J].J Pharm Biomed Anal,2014,96:90.

[35]闫广利,韩莹,王喜军.基于LC-MS分析的中药体内成分辨识技术[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765.

[36]Zhu M S,Ma L,Zhang D L,et al.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bolites in biological matrices using mass defect filtering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data

[J].Drug Metab Dispos,2006,34(10):1722.

[37]Yan G,Sun H,Sun W,et al.Rapid and global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onitum alkaloids in Yin Chen Si Ni Tang,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automated

data analysis[J].J Pharm Biomed Anal,2010,53(3):421.[38]Zhu P,Ding W,Tong W,et al.A retention-time-shift-tolerant background subtrac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algorithm(BgS-No-

RA)for extraction of drug metabolites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data from biological matrices[J].Rapid Com-

mun Mass Spectrom,2009,23(11):1563.

[39]Sun H,Dong W,Zhang A,et al.Pharmacokinetics study of mul-tiple components absorbed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temonae radix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with automated MetaboLynx software analysis

[J].J Sep Sci,2012,35(24):3477.

[40]Liu M,Zhao S,Wang Z,et al.Identification of metabolites of deoxyschizandrin in rats by UPLC-Q-TOF-MS/MS based on multi-

ple mass defect filter data acquisition and multiple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s[J].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2014,949/950:115.

[41]Wang H,Sun H,Zhang A,et al.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metabolites of

Phellodendri amurensis cortex and Zhibai dihuang pill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quadrupole TOF-MS[J].

J Sep Sci,2013,36(24):3874.

[42]Wang H,Yan G,Zhang A,et al.Rapid discovery and glob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rats metabolites of

Phellodendri amurensis cortex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

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J].Ana-

lyst,2013,138(11):3303.

[43]Li M,Wang W,Wang P,et al.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morroniside and loganin isolated from Liuweidihuang Wan,on

MC3T3-E1cells[J].Molecules,2010,15(10):7403.

[44]王喜军,张宁,孙晖,等.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

杂志,2008,14(2):33.

[45]孙晖,张宁,李丽静,等.六味地黄丸主要血中移行成分对培养大鼠成骨细胞促增殖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8,33(17):2161.

[46]Zhang A,Sun H,Yuan Y,et al.An in vivo 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and synergistic properties of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Yin-Chen-Hao-Tang based on its active constituents[J].Fitotera-

pia,2011,82(8):1160.

[47]Zhang A,Sun H,Dou S,et al.Metabolomics study on the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scoparone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Analyst,2013,138(1):353.

[48]Zhang A,Sun H,Wang X.Potentiating therapeutic effects by en-hancing synergism based on 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traditional

medicine[J].PhytotherRes,2014,28(4):526.

[49]Wang X,Zhang A,Yan G,et al.Metabolomics and proteomics annotate therapeutic properties of geniposide:targeting and regu-

lating multiple perturbed pathways[J].PLoS ONE,2013,8

(8):e71403.

·

1143

·

[50]Zhang A,Sun H,Yang B,et al.Predicting new molecular tar-gets for rhein using network pharmacology[J].BMC Syst Biol,

2012,6:20.

[51]王忠,刘建勋,张伯礼,等.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与高通量中药活性筛选[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686.

[52]乔连生,张燕玲.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天然产物多靶点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1951.[53]韩琳.麝香保心丸中促血管新生活性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4.

[54]刘韬,黄红兵,林子超,等.运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分子靶标[J].中药材,2011,34(10):1648.[55]黄娟萍,罗裕,江力,等.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给药剂量的现状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1):1685.

[56]梁文权.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

[57]Shi X,Tang Y,Zhu H,et al.Pharmacokinetic comparison of seven major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normal and blood deficiency

ra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Danggui Buxue decoction by UP-

LC-TQ/MS[J].J Ethnopharmacol,2014,153(1):169.[58]Liu P,Li W,Li Z H,et https://www.doczj.com/doc/4118624313.html,parisons of pharmacokinetic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profile of four major bioactive componen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Xiang-Fu-Si-Wu Decoction effective fraction

in normal and dysmenorrheal symptom rats[J].J Ethnopharma-

col,2014,154(3):696.

[59]Sun H,Zhang A,Wang X.Potential role of metabolomic approa-ches for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and herbal medicine[J].

PhytotherRes,2012,26(10):1466.[60]Wang P,Chen Z.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 and OMICS convergence:a systems approach to post-genomics medi-

cine in a global world[J].OMICS,2013,17(9):451.[61]王喜军.基于临床有效性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生物分析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16.[62]王喜军,孙文军,孙晖,等.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J].中国天然药物,2008,6(1):43.[63]Lv H,Sun H,Sun W,et al.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a Chi-nese triple herbal drug formula[J].Phytomedicine,2008,15

(11):993.

[64]王喜军.基于临床有效性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生物分析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16.[65]秦昆明,郑礼娟,沈保家,等.谱效关系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6.

[66]张爱华,孙晖,闫广利,等.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4):569.

[67]王喜军,张爱华.一种筛选茵陈蒿汤药效物质基础的方法:中国,2014102086399[P].2014-10-15.

[68]Wang Xijun,Zhang Aihua,Wang Ping,et al.Metabolomics cou-pled with proteomics advancing drug discovery toward more agil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combination therapies[J].Mol Cell Pro-

teomics,2013,12(5):1226.

[69]王喜军.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3.

[70]Wang X,Zhang A,Sun H.Futur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chinmedomics as an effector[J].OMICS,2012,16

(7/8):414.

[责任编辑张宁宁]

·

2143

·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归纳

强极性溶剂: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混溶(甲、乙醇,丙酮) 亲脂性有机溶剂:不与水任意混溶,可分层(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苯丙素 二、提取分离 1.苯丙烯、苯丙醛、苯丙酸的酯类衍生物具有挥发性,是挥发油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可 用水蒸气蒸馏。 2.苯丙酸衍生物可用有机酸的方法提取。 香豆素 二、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大多具香味。 小分子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苷则无。 在紫外光照射下,香豆素类成分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二)溶解性游离香豆素----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易溶于苯、乙醚、氯仿、乙醇。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香豆素遇碱水解与稀碱水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水溶性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 酸化,又可立即环合形成脂溶性香豆素而析出。 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将转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酸化后不能环合。 与浓碱共沸,往往得到的是裂解产物——酚类或酚酸。 (三)成色反映 1.异羟肟酸铁反应 内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和成红色。 ?内酯[异羟肟酸铁反应、盐酸羟胺(碱性)、红色] 2.酚羟基反应 ?FeCl3溶液与具酚羟基物质反应产生绿色至墨绿色沉淀 ?若酚羟基的邻、对位无取代,可与重氮化试剂反应而显红色至紫红色。 ?含酚羟基的化合物[三氯化铁反应、FeCl3、绿色] 3. Gibb’s反应 Gibb’s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在弱碱性条件下,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6位无取代的香豆素显阳性。 ?Ph-OH对位无取代[Gibb’s反应,Gibb’s试剂,蓝色] 4Emerson反应 Emerson试剂2%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其余同Gibb’s。 ?Ph-OH对位无取代[Emerson反应,Emerson试剂试剂,红色] 三.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利用香豆素的溶解性、挥发性及具有内酯结构的性质进行提取分离。 游离香豆素一般可以用乙醚、氯仿、丙酮等提取(香豆素苷可用甲醇、乙醇或水提取)。 碱溶酸沉法提取。 1. 溶剂提取法常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等提取。 乙醚是多数香豆素的良好溶剂。 苷则在正丁醇、甲醇中被提出。 2.碱溶酸沉法0.5%氢氧化钠水溶液稍加热提取,冷后用乙醚除杂质,加酸调PH到中性,适当 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或苷即可析出,也可用乙醚萃取。

药物化学形考作业(一)、(二)、(三)、(四)及参考解答

《药物化学》形考作业(一)(1-5章) 一、写出下列结构式的药物名称及主要药理作用。 1.. F3C-CHBrCl 氟烷:用于全身麻醉及诱导麻醉 2. Cl2CH-CF2OCH3甲氧氟烷:甲氧氟烷的麻醉、镇痛及肌肉松弛作用较氟烷强,麻醉诱导期长,持续时间也较长,对呼吸道粘膜刺激性小,不易燃不易爆,对心、肝、肾也有一定的毒性。 3. 氯胺酮:用于门诊病人、儿童、烧伤病人的麻醉 4. 盐酸普鲁卡因:用于局部麻醉 5. 盐酸利多卡因:用于局麻,抗心律失常 6. 苯妥因钠:用于治疗癫痫大发作和三叉神经痛及洋 地黄引起的心律不齐 7.

苯巴比妥:用于治疗失眠、惊厥和癫痫大发作 8. 地西泮:用于治疗焦虑症和一般性失眠,还可用于抗癫痫和抗惊厥9. 艾司唑仑:新型高效的镇静催眠抗焦虑药,具有光谱抗癫痫作用 10. 盐酸美沙酮:用于各种剧烈疼痛,还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戒除治疗 11.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关节痛、神经痛及痛经等

布洛芬:消炎镇痛、抗风湿病药物 13· . 吡罗昔康: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用于术后、创伤后疼痛及急性痛风14. 阿司匹林:用于感冒发烧、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也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5 . 枸橼酸芬太尼:用于各种剧痛,如外科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阵痛和癌症的阵痛,与麻醉药合用作为辅助麻醉用药。 16. 盐酸氯丙嗪: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亦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及人工冬眠

17. 氯普噻吨:用于治疗有抑郁和焦虑的精神分裂症、更年期抑郁症、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等18. 吲哚美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等,也可用于癌症发热及其它不易控制的发热 19. 盐酸吗啡:用于抑制剧烈疼痛,亦用于麻醉前给药 20. 双氯芬酸钠:用于各种炎症所致的疼痛及发热 21.

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红花龙胆又叫龙胆草、土白莲、九月花、星秀花、冷风吹和雪里梅,属于龙胆科。红花龙胆主要是用其根和草的全部作为药用,采收的季节大多数在冬季,需要洗干净、采摘即用或者是晒干储存备用。而血清药物化学总的来说就是以服用药物后病人的血清为样本,对此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抽离,通过血清来分析出药物哪些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有效作用。中药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国对中药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升了我国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地位,这也为红花龙胆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标签: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方法 红花龙胆的味道苦、属于寒性中药。其功能主要用来医治畸形黄疸型肝炎、痢疾、小儿肺炎、淋巴结结核等症状,清热利湿解毒。最古老的用法是外用,碾碎外敷到伤口处或者熬成水抹涂到患处,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发现红花龙胆的药效更多,可以治疗更多的疑難杂症,而通过对红龙花胆的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其治疗作用,充分发挥出红龙花胆的药效,做到一药可以辅助解决多种病况,增强其药性。 1 红花龙胆的介绍 红花龙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有短缩根茎,根茎较细并且是条状,主要呈黄色,大多数呈直立状态。花朵呈莲花形状,大多以椭圆形、倒卵形和卵形为主。其叶子宽呈卵形或者是卵状的三角形,红花龙胆的花朵有时呈紫色、有时带有淡红色,花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份至第二年的2月份。主要分布海拔570~1750米的高山灌丛、草地和林下,其产地主要是中国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的南方地区,大多地区都是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形成一条专业生产及销售的渠道。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红龙花胆成为2015年中药的新增品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对于红龙花胆的应用主要是针对苗药的,尤其是在地方民族药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而红龙花胆的疗效也是显而易见的,也一致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在红花龙胆的使用前期也可以利用这一点为日后红花龙胆更为广泛的使用奠定基础,埋好伏笔。红花龙胆中有一种叫做芒果苷的成分,相比较同价格的中草药来讲,红花龙胆不仅芒果苷的含量高,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在治疗咳嗽、消炎的病状中占据价格和效果优势。在此种情况下,相关医药单位可掌握其种植方法,大量培育红花龙胆,供应市场需求,我认为红花龙胆具有非大的市场潜力。 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目前,我国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中药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我国对复方药效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对其根本性的作用做出研究。其研究方法也不够效率,得出的研究结果对其针对的症状也有不确定性,或者说只是单一的得出药物里面含有的有效成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09-15T14:50:03.0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任景文武振芳乔忠 [导读]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随后更多的学者参与了进来。 任景文武振芳乔忠(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医院药剂科 01403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412-03 【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和认识,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体系、研究特点以及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特点研究意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近年来,针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1],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传统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现代技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2]。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体系 1.1 概念的提出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随后更多的学者参与了进来。在我国,王喜军等[3]陆续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实践”,完成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的系统研究工作,明确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定义,即以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多种现代技术综合运用,分析鉴定中药口服后血清中移动成分,研究其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学科。 1.2 研究范畴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范畴应该包括以下10个方面 [3]: 1.2.1 给药样品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建立给药样品的全成分指纹图谱,明确给药样品中所含原型成分,测定主要成分的含量,控制给药样品质量的稳定和均一。 1.2.2 实验动物的选择依据所研究中药所含的成分,从动物对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角度去考虑,选择与人体代谢行为相同或相似的动物,真正模拟药物得体内过程[4] 。 1.2.3 给药方案的确定两种给药方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传统方式,给药剂量,次数,途径均按照原方要的规定进行折算;现代方式,提高给药剂量连续多次,或以主要成分的“稳态浓度”为指导,确定给药时限[5]。 1.2.4 采血时间及采血方式的确定末次给药后0.5~0.6h以内,分次由门静脉及下腔静脉采血,通过在线检测而确定。 1.2.5 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综合运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沉淀蛋白法,重金属盐沉淀蛋白法,有机酸沉淀蛋白法,热水浴法,固相萃取法及超滤法等方法,使血中移行成分被高度富集,干扰成分被尽量去除。 1.2.6 血清样品的分析综合运用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薄层扫描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现代分析方法,认定血中移行成分。 1.2.7 血中移行成分的制备综合运用现代色谱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富集并纯化血中移行成分,为下一步药效学试验提供原料。 1.2.8 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相关性研究选择所研究中药的适应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以及基因组或蛋白组,进行药效相关性研究,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1.2.9 有效成分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研究运用现代生物药剂学及代谢化学方法,研究已确定的有效成分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阐明其直接作用形式及作用机理。 1.2.10 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为指标,多成分同时分析,阐明复方整体的药动学特征,确定最佳给方案。 2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特点 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无论经过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此,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6]。 2.1 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唐氏等[7]对单味中药土茯苓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表明,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的物质很可能为原型成分,即药效成分。 邓等[8]对大黄抗内毒素有效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在给药后大黄药材共检出22个成分入血,其中大黄酸含量最高,其他蒽醌类成分含量较低。无论给大鼠的灌胃样品是大黄游离蒽醌提取物还是大黄结合蒽醌提取物,存在于大鼠血清中化学成分是相似的,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为主,提示这些成分可能是大黄抗内毒素的主要药效物质,但是大黄入血成分可能并不全是其抗内毒素的有效成分。 方建国等[9]研究大鼠中大青叶的血清药物化学,大青叶水煎液灌服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物质主要有3个,且通过比较色谱和光谱图,在相同的保留时间下,含药血清与灌胃药液没有相同的物质,表明以上3种物质均为大青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它们有可能是大青叶的药效物质。 王喜军等[10]对茵陈蒿展开研究, 发现其给药血清中主要药源性物质6, 7- 二甲氧基香豆素, 并通过药效学试验发现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 从而证明其是茵陈蒿的有效成分。 此外,有许多学者对地黄[11]、当归[12]、葛根[13]、补骨脂[14]等中药材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并取得一些可喜成果。 2.2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中药研究的一贯思路是从中药复方中提取分离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再研究其药理作用,然后总结己知主要成分作用之和。但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多、口服给药及随证用药三大特点。考虑到中药复方具有的特征,建立适合于中药复方特点的研究体系,对中药复方的有效

18春西南大学《药物化学》在线作业

单项选择题1、阿霉素的主要临床用途为 A. 抗菌 B. 抗肿瘤 C. 抗真菌 D. 抗病毒 E. 抗结核 单项选择题2、哪个药物的水溶液加硫酸能产生蓝色荧光,加盐酸后荧光又消失。 A. 硫酸奎尼丁 B. 盐酸美西律 C. 卡托普利 D. 华法林钠 E. 利血平 单项选择题3、能进入脑脊液的磺胺类药物是 A. 磺胺醋酰 B. 磺胺嘧啶 C. 磺胺甲噁唑 D. 磺胺噻唑嘧啶 E. 对氨基苯磺酰胺 单项选择题4、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是采用何种方式发现的 A. 随机筛选 B. 组合化学 C. 药物合成中间体 D. 对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 E. 基于生物化学过程 单项选择题5、维生素C有酸性,是因为其化学结构上有 A. 无机酸根 B. 酸羟基 C. 共轭系统 D. 连二烯醇 E. 羰基 单项选择题6、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结构类型不包括 A. 氮芥类 B. 乙撑亚胺类 C. 亚硝基脲类 D. 磺酸酯类 E. 硝基咪唑类 单项选择题7、维生素C有酸性,是因为其化学结构上有 A. 羰基 B. 无极酸根 C. 酸羟基 D. 共轭系统 E. 连二烯酸 单项选择题8、异戊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弱酸性 B. 溶于乙醚、乙醇 C. 水解后仍有活性 D. 钠盐溶液易水解 E. 加入过量的硝酸银试液可生成银盐沉淀 单项选择题9、由奎宁结构改造得到的合成抗疟药为 A. 氯喹 B. 乙胺嘧啶 C. 青蒿琥酯 D. 蒿甲醚 E. 阿苯达唑

单项选择题10、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中枢毒性主要来源于几位取代 A. 5位 B. 6位 C. 7位 D. 8位 E. 2位 单项选择题11、盐酸氟西汀属于哪一类抗抑郁药 A.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B.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C. 阿片受体抑制剂 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E. 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 单项选择题12、克拉霉素属于哪种结构类型的抗生素 A. 大环内酯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四环素类 E. 氯霉素类 单项选择题13、异戊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弱酸性 B. 溶于乙醚、乙醇 C. 水解后仍有活性 D. 钠盐溶液易水解 E. 加入过量的硝酸银试液,可生成银盐沉淀 单项选择题14、下列哪个药物的代谢物才有活性。 A. 胺碘酮 B. 普罗帕酮 C. 氯吡格雷 D. 华法林钠 E. 地高辛 单项选择题15、下列有关甲苯磺丁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结构中含磺酰脲,具酸性,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因此可采用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 B. 结构中脲部分不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受热易水解 C. 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 D. 可刺激胰岛素分泌 E. 可减少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 单项选择题16、阿司匹林中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杂质是() A. 醋酸苯酯 B. 水杨酸 C. 乙酰水杨酸酐 D. 乙酰水杨酸苯酯 E. 水杨酸苯酯 单项选择题17、将羧苄西林制成茚满酯是为了() A. 改变不良臭味 B. 延长作用时间 C. 增大溶解性 D. 降低毒副作用 E. 提高稳定性 单项选择题18、将睾丸素制成丙酸睾酮的目的是() A. 增加蛋白同化激素的活性 B. 增加雄激素的活性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 闫广利,孙晖,张爱华,韩莹,王萍,吴修红,孟祥才,王喜军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 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系统生物学;未来发展 [收稿日期]2015-04-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500,81373930,814735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639,81302905)[通信作者]* 王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Tel /Fax :(0451)82110818,E-mail :xijunwangls @https://www.doczj.com/doc/4118624313.html, [作者简介]闫广利,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E-mail :gancaosuan@https://www.doczj.com/doc/4118624313.html,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 YAN Guang-li ,SUN Hui ,ZHANG Ai-hua ,HAN Ying ,WANG Ping ,WU Xiu-hong ,MENG Xiang-cai ,WANG Xi-jun *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 ) [Abstract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from th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the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The theory and metho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CMs ,and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rug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researching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widely.In the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validity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of the TCM for-mul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y to TCM syndrome ,the new strateg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integrating the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wa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TCM formula as object ,using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syndromes or diseas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mula and screen the compounds of TCMs in serum which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further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finally confirm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s.Integrating with the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ill further develop ,and open a new chap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CM.[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formula ;systems biology ;future development doi :10.4268/cjcmm20151715 · 6043·

中药化学考试重点

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 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无效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有效部位: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效成分。 苷类: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鞣质:是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它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 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一类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与水不相容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香豆素:一类具有苯饼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顺式连羟基桂皮酸的脱水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生物碱: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生物碱大部分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具有特殊显著的生理活性,生物界除生物体必须的含 氮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及 含氮有机物)外,其他含氮有机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二次代谢产物: 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如乙酰辅酶A等作为前体或原料,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生物碱、黄铜、萜类、皂苷等 。 强心苷: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 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为一类有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羟酸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甾体化合物:是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瓶多氢菲结构的化学成分。 2、生物碱的碱性:原因: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给出电子或接受质子而使生物碱显碱性。碱性强弱: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pKa值大小胍基> 季铵碱> N-杂环> 脂肪胺≈N-芳杂环> 酰胺≈吡咯(pKa<2为极弱碱;pKa 2~7为弱碱;pKa7~11为中强碱;pKa 11以上为强碱。) )影响因素有:A氮原子的杂化公式(随着杂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强)B 诱导效应(供电基,使碱性增强;吸电基,使碱性减弱)C诱导—场效应(减弱)D共轭效应(共平面的p-π共轭使碱性减弱)E空间效应(减弱)F氢键效应(减弱)。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适合的容积和方法来提取。极性: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正丁醇《乙醇《甲醇《水。方法:煎煮法、锓泽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活性成分筛选的现状和问题孟 飞

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活性成分筛选的现状和问题孟飞 发表时间:2019-12-30T14:15:02.4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6期作者:孟飞[导读] 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连多的药物,但这种药物没有杀菌效果,于是人们开始放弃研究,这是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代谢产物。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活性成分筛选;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必要基础。为了提高中药质量,使中药治疗更加准确,有必要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鉴别,以满足国际市场标准和产品要求。在过去的10年里,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发展,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发展迅速,包括研究中医的指导下活动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物质基础的基于组合化学或化学物质组的概念,基于光谱与效应或基团效应关系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基于亲和层析的中药物质基础研 究和分子印迹技术基础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文献。根据题目和摘要,确定本研究是否对血液过渡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结构鉴定,并剔除不相关和重复的文献,筛选文献。选择并鉴定该结构血液过渡成分中的原型化合物,以其名称为检索词,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中相关药理活性研究文献,并与血液过渡成分统计结果进行关联 2.效的处理和数据统计。编号、药品名称、血液中的成分数量、原型成分的数量、新陈代谢产品的数量、原型的具体鉴定、原型的数量、新陈代谢产物的数量、活性成分的数量、活性比、书目。活性比= 血液中的活性= 血液中的活性原型的数量/血液中检测到的原型的数量。最后的统计数据是复杂/单片药物的总量,成分的总量,原型的总量,新陈代谢产品的总量,确定成分的总量,平均活性系数。 二、结果与分析 1.统计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在100篇专门研究或分析中药血液中所携带成分的文献中,有88个处方或处方。总共发现了970个血液载体,包括582个原型和388个代谢产物。通过比较、LC - MS或分离确定的结构的原型组成组成了270或46.4%的血液原型,或28%的可移植血液成分;结构中的37个新陈代谢,或9.53%的新陈代谢,仅占血液中可移植性物质的3.8%,因此在统计学上还不活跃,进一步研究鉴定结构原型组件的药物活性报告。 2.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成分筛选的效率。有效的药物选择方法需要节省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中药血清用于选择用于提取复杂或单片药物的药物,这相当于一次性10种,但超过100种化合物,同时由于血液中移动成分的有限和具体组合。它们的地址划分、识别和激活将大大减少后续研究的工作量,并提高效率。基于40原型来自六个黄色药片样本化验,包括血液成分只有可移植性,包括原型和朝九晚五的代谢产物,今后应该只关注这些化合物,如果根据原型,将减少百分之77.5%,表明快速方法论性质。而传统高频选拔对象主要是单连接,为中药,一个身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不再通行,节省时间,而是提取物,即使它们被激活,仍然是混合状态,进一步分裂后师从药理实验,筛选-重新选拔程序来获得特定化合物分离,工作量减少少。有效的药物选择方法不仅必须迅速,而且必须精确。中药血清用于化学药品筛选,快速选择和缩小研究范围,以及高度精准。在随后对六种口味柴油的研究中,在血液和五种代谢产物中发现了五种原型成分,并对其中一种活性进行了认证。80%的原型组件被发现具有活性。统计数据显示,在原型成分中引入的88种复杂或单片药物中,80.37%是活性的,完全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多元元素是复方的基本特征,选择中药的活性成分必须针对有效成分。根据对中国药品血清中的化学物质的分析,绝大多数的结果是化合物的组合只有不到4%的复杂或单一药物进入血液。这一结果为研究提供了合理的基础,并为深入研究中国药物组合提供了基础。这种方法可以在没有合理组合的情况下解决传统分离和重新组合的问题,也可以避免传统研究模型经常面临比提取更不活跃的情况。中国药物血清的化学选择效率可以通过三个主要原因获得:1)中国药物在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后的有效性,这必然包含有效的成分,而不是从仓库中活跃的未知人工合成来提高它们的成功;2)一般口服药物治疗中国在大多数发生在血液成分的作用,随着人体胃肠道相关б过滤体内大量无效成分,大大缩小研究领域和更高效率;3)小组提供的单体组合作为有效成分的基础,符合中国药物复杂多元化成分的特征。 三、讨论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口服中国药物,需要一种积极的成分来吸收血液。至于化学成分,由于发现困难,体积较小但可以被吸收的成分可能会被忽略。为了实施这一方法,必须建立指纹提取、血清光谱学、植物化学分离、药理学激活和更长的研究努力的系统结合,特别是在药理学和药理学数据方面。荧光偏振法等等,允许在短时间内用特定的机制、目标和流筛选组件。对中国药品血清中不定期和非周期化学工作方法的研究得到了更广泛的概括,但严格遵守规则并不足以降低研究质量。在大多数研究中,只有第一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主要基于假设或与基准的比较,只能确定一小部分可携带的血液成分,而第四阶段激活几乎不完整。在970个具有低可靠性和低可靠性的血液载体中,只有46.39%的化合物原型和9.54%的新陈代谢产品被评估/评估为结构。这是因为在大多数研究中,血液的流动成分只能通过比较相对成分和非常有限的量来确定。随着LC - MS技术的引入,近年来发现的血液转移元素数量增加了,但是LC - MS只能从结构中移除,而且没有得到证实。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毒品血液中移动成分的结构分析。为了有效地识别血液中的移动元素,必须进行精确的点分析,收集个体的身体,并使用NMR、MS、IR和UV等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分析后,可以在血液中提取原型成分,但对于新陈代谢产品,可以尝试从粪便、尿液、胆汁以及一些微粒模型、S9和重组中分离出来。使用有效分离化合物的方法,如LC - MS - DS / PHPLC技术,将大大加快血液运输组件的分离、准备和鉴定。对血液中流动成分的评估是不够的,因为药物血清中活性化合物的化学测试是所有技术的最终目标。在研究中国药品有效成分具有相同的生物效应,并允许有效和深度研究活性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团体)中药;操作过程在于强化体内活性物质,如酶,蛋白质受体、运输和其他大型分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色谱填料,一旦通过色谱列提取,就可以分离和识别。通过血清蛋白(HSA)生物特征色谱分析,发现了五种被控制的酒精提取物,分别发现了两种,如苦艾表明这两种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然而,如今,除大多数研究都不是通过分离血液运输成分而产生的,这使得药理学的活动无法得到评估。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改善获取流动血液元素和评估它们的活动。虽然化学血清的化学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国内使用的,但它们没有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可,也没有得到制药行业的广泛认可。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和宣传活动,在国际和国家一级宣传这种方法的好处。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筛选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大学药物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 阿司匹林(Aspirin )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阿司匹林的性状、特点和化学性质。 2. 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3. 进一步巩固和熟悉重结晶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4. 了解阿司匹林中杂质的来源及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早在1875年就已发现水杨酸钠具有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而应用于临床,但其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大。1898年德国Bayer 公司的Hoffmann 从一系列水杨酸衍生物中找到了乙酰水杨酸,其解热镇痛作用比水杨酸钠强,且副作用较低,临床应用至今仍然是比较优良的解热镇痛和抗风湿病的药物。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 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熔点135~140°C ,易溶乙醇,可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水。合成路线如下: OH COOH OAc COOH Ac 2 O HOAc 三、实验方法 (一)化学试剂规格及用量 原料名称 规格 用量 摩尔数 摩尔比 水杨酸 药用 5g 0.036 1 醋酐 CP 10mL 0.106 3 蒸馏水 适量 浓硫酸 CP 10滴 反应温度 85-95°C

原料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 水杨酸 醋酐 蒸馏水 对甲苯磺酸药用 CP CP 5 g 7 mL 适量 0.4g 0.036 0.072 1 2 0.015 反应温度80-85°C 20min 原料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 水杨酸药用5g 0.036 1 醋酐CP 7mL 0.072 2 蒸馏水适量 维生素C CP 0.2g 反应温度75-80°C 20min 原料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 水杨酸药用5g 0.036 1 醋酐CP 7mL 0.072 2 蒸馏水适量 碘CP 0.05g 0.0039 反应温度80-85°C 30min (二)实验操作 1. 酯化反应 于100mL的三口瓶中,放入水杨酸,醋酐,然后加入催化剂,磁力搅拌使水杨酸溶解,油浴加热至合适的温度,反应适当的时间。然后移去热源,使其冷却至室温。缓慢加入50mL蒸馏水以破环过量的醋酐,然后将其缓慢地倒入100mL 蒸馏水中,并将该溶液放入冰浴中冷却。待冷却充分后,大量固体析出,抽滤得到固体,冰水洗涤,并尽量压紧抽干,得到阿司匹林粗品。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_魏元锋

·综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魏元锋1,张 宁1*,冯 怡2,林 晓2 * (1.上海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实验中心,上海 201203;2.中国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摘 要: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探究是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回顾了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综述近10年来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对策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9)09-1489-04 Application of C 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in stu dies on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I Yuan -feng 1,ZHANG Ning -1,FENG Yi 2,LIN Xiao 2 (1.Experimental Center fo r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o f Shanghai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 na l Chine se M edicine , Shang hai 201203,China ;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 odern P repa ratio n T echnolog y of T raditio nal Chinese M edicine o f M inistr y o f Educa tion ,Shanghai 201203,China )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countermeasures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公认的瓶颈问题。近年来,针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1],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还有其不足之处,尚需不断地进行探讨、规范和完善。本文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近10年来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进行综述,对该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念的提出、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1.1 概念的提出: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最早提出了“血清药化学”(se rum pharmacochemistry ,SP C )的概念[2]。1997年,国内学者王喜军[3]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serum phar ma -cochemistry of CM M )。 1.2 理论依据:中药成分复杂,经过适当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经过吸收、代谢等过程,最后吸收入血的往往是多个单体成分形成的有效成分群,其结构既可以是中药的原型成分,也可以是代谢产物或中药中各成分间相互反应形成的新成分,还可以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生成的新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均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才能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这些入血成分真实地反映了中药成分在体内的变化过程,能体现各成分对机体的协同作用,可代表中药及复方的整体药效物质基础。因此,分析研究血清移行成分,探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将成为快速、准确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1.3 研究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首先进行血清药理学研究,证明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然后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分离、鉴定血清中有效成分,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另一种是首先通过前期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定移行移行成分来源、种类、数量等,然后综合运用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对相应的单味药材进行分离,对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进行药效学研究,这种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为指导的生药学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由此确定的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极有可能是中药真正的药效物质基础,并能更好地反映中药 *收稿日期:2009-03-2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资助项目(J503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9YZ117)作者简介:魏元锋(1981—),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复方新型给药系统。 Tel :(021)51322388 E -mail :w iyuanfengyuer @yeah .net *通讯作者 张 宁 T el :(021)51322384 E -mail :ningzh @https://www.doczj.com/doc/4118624313.html,

2016中南大学药物化学在线作业123

(一) 单选题 1. 关于该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通用名为普罗加比 (B) 为抗癫痫药物 (C) 二苯亚甲基部份是载体,无活性 (D) 作用于多巴胺受体 参考答案: (D)?? 2. 不属于苯并二氮卓的药物是() (A) 地西 泮 (B) 美沙唑 仑 (C) 唑吡 坦 (D) 三唑 仑 参考答案: (C)?? 3. 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 (A) 硫原子氧化 (B) 苯环羟基化 (C) 侧链去N-甲基 (D) 脱去氯原子 参考答案: (D)?? 4. 下列哪一项不是药物化学的任务()

(A) 为合理利用已知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知识技术 (B) 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先进的工艺和方法,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 (C) 确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D) 探索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答案: (C)?? 5. 非选择性beta-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的化学名是 () (A) 1-异丙氨基-3-[对-(2-甲氧基乙基)苯氧基]-2-丙醇 (B) 1-(2,6-二甲基苯氧基)-2-丙胺 (C) 1-异丙氨基-3-(1-萘氧基)-2-丙醇 (D) 1,2,3-丙三醇三硝酸酯 参考答案: (C)?? 6. 巴比妥类药物的药效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影响 () (A) 体内的解离度及酯溶性 (B) 水中溶解 度 (C) 药物分子的电荷分 布 (D) 药物 的空 间构型 参考答案: (A)?? 7. 氯苯那敏属于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哪种结构类型 () (A) 乙二胺类

(B) 哌嗪类 (C) 丙胺类 (D) 三环类 参考答案: (C)?? 8. 下列有关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eostigmine Bromide 是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与AChE 结合后形成的二甲氨基甲酰化的酶结合物,水解释出原酶需要几分钟 (B) Neostigmine Bromide 结构中N, N-二甲氨基甲酸酯较Physostigmine 结构中N-甲基氨基甲酸酯稳定 (C) 中枢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抗老年痴呆 (D) 有机磷毒剂也是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参考答案: (D)?? 9. 下列药物中具有选择性β1受体阻滞作用的是() (A) 美托洛尔 (B) 普萘洛尔 (C) 纳多洛尔 (D) 拉贝洛尔 参考答案: (A)?? 10. 下列不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的是()

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

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 传统中药和天然药物及其制剂大都以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为主,经过胃肠道和肝脏等的代谢,其直接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和给药前药物中的化学成分相比,往往有显著的差异,药物的药效很可能是通过原形药物与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体外研究法相比,体内代谢法显得尤为重要。 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是指在动物或人给药后,于不同的时间收集血液、尿液、胆汁或粪便等生物样品,运用HPLC、LC-MS等分析方法从这些样品中寻找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分析、分离和鉴定,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因该方法考虑到各种体内因素对药物的影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体内药物代谢的整体特征,所以在阐明中药发挥药效机制的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就中药及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研究的基本方法作简要综述。 1 血清与血浆药理学 在药理学实验中,为了验证和评价药物的抗菌等疗效,往往运用含药血清对有效药物或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初步筛选,为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发挥药效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1.1 含药血清的制备 1.1.1 给药量与含药血清作用强度关系 含药血清的血药浓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机体的血药浓度,在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主要与给药剂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给药剂量越大,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就越多,当然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就越强,但并非剂量越大越好,它亦受含药血清浓度的制约。抑菌试验一般以“通法”制备血清,即每天给药2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一小时后采血,具体情况要根据实验动物及药物而定。(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刘建勋, 韩笑等人用不同剂量的双参通冠方给大鼠灌胃后采集血清,进行缺氧复氧实验,以LDH释放抑制率为指标,探讨了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发现,体内给药量大所获得的药物血清其LDH释放抑制率并不一定高, 二者之间无明显量效关系。(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 1.1.2 采血时间的确定 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试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是必要的,以找出给药后采血的最佳时间,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药效物质被代谢减少殆尽或尚未吸收造成的假阴性结果。 周明眉等人对最佳采血时间和时效关系进行考察,头风饮(TFY)对含药血清抑制血小板释放5-HT及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最强时间的研究,得出最佳采血时间为30min,最佳采血时间要根据药物的不同具体而定。(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 1.1.3 血清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血清药理学的研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含药血清的预处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根据其水溶性的不同,血清预处理方法也存在很大区别。 余黎,王坚等人对坤血安含药血清分别进行加热处理、醇沉、加热后再醇沉、醇沉后再加热等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小鼠离体子宫的影响,发现以加热后再醇沉及醇沉后再加热2种方法所处理的血清对离体子宫的干扰最小,且对药物作用影响不大。(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血清处理方法的探讨)周芝兰等人也进行了乙醇、丙酮、甲壳素及素及56℃灭活处理的血清抗Ach和抗His活性的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 1.2 抑菌试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