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法点亮高中文言文课堂
作者:桑小燕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6年第10期
【摘要】
对于诵读,我国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诵
读知识作为连接课堂教学的一个工具,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现
如今的文言文教学,迫切地需要改善一下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
诵读法高中语文文言文
诵读法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经典的教学方法,历史也很悠久。就像我们会在很多的
视频中看到夫子在课堂上摇头晃脑的带领着学生吟咏,学童们也都大声的进行文章的诵读。鲁
迅在回忆童年的时候,还会想起三味书屋中那朗朗的读书声。由此可见,对于语文的教学,尤
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诵读的技
巧和方法呢?
一、把握诵读内容,培养学生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把语感的对象从“文字”扩大到了“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语言是针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不依赖于思维的。那我
们就会想它是依赖什么而参与的呢?答案无非就是听说读写练。
例如,在《指南录后序》中有这样一句话“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在开始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受双音节的影响,将“士”和“萃”两个字连在一起。教师就可以
让学生先自己进行自由的诵读,之后再进行齐读,学生就能够在多次诵读中,把握住词语的运用,因为在此句中“士”为主语,“萃”为谓语,两者是不能连读的。又如在《渔父》这篇
文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文章的阅读,之后,再让每个小组分别说说自己在阅读中
的感受,进而不断的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多次诵读文章,提高审美体验
在高中阶段,学生是具备一些古文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用过
度的重视对于学生相关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反复的进行文言文的阅读,这样在很多时候,问题都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进行解释,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对词汇语言的运用有很大程度的
掌握。
例如,在《五人墓碑记》这篇文章的时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
之私人毛一鹭”。在学习伊始,学生诵读的时候理解这句话还有些困难,经过反复多次的诵读
之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点拨,给学生分析“是”“以”“为”等词语的意思,学生就可以准
确的进行文章的诵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句子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
当然,还有就是学生对于文学是审美体验也能在诵读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完善。例如,在
《赤壁赋》这篇文言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阔清幽;“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随性惬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
无拘无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世事无常;“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