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馆(节选)

茶馆(节选)

茶馆(节选)
茶馆(节选)

茶馆(节选)

【课前背诵】

Ⅰ 课前背诵

原文: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没寂寥。

赏析点拨: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冬。当时国内战乱未息,杜甫流离漂泊,滞留夔州,寓居西阁,生活更为困顿。本诗通过雪霁夜宵的子夜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首联写出西南边城岁末冬寒之夜的凄凉气氛。二联写悲壮角声,三峡星河影动。写景中也含有时代动荡的影子。三联通过听到家家夜哭,夷歌寥落等冬夜所见所闻,表现了时局仍然动乱不定,战乱给人民带来不幸,具体抒发伤乱忧民的深沉感情。末联则对存有野心的军阀给予讽刺和警示。

诗的大意是:时到年末日月推移天变短,地处天边霜雪初停夜酷寒。五更鼓角响夜空激越悲壮,三峡星河映长江影像散乱。荒野外千家啼哭战乱又起,听渔樵传唱夷歌凄楚辛酸。诸葛亮公孙述终究归黄土,人事萧条音信渺茫又何干?

【识记基本知识精选】

一、生字

侍(shì):侍候。

沏(qī):(用开水)冲。

饷(xiǎng):薪金。

龛(kān):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钞(chāo):指钞票。

角(jué):角色。

戊戌(wù xū):注意几个形近字,戍读shù。

甭(béng):(方)“不用”的合音,表示不需要。

二、词语

咂摸:仔细辨别,寻思。

心路:机智,计谋。

嗜好:特殊的爱好,文中讳饰吸毒。

搭讪(dāshàn):为了应付尴尬局面找话说。

老气横秋:可用来形容神气严肃;老练;暮气很重;没有朝气但很骄傲。

打发:文中的意思是施舍。

花哨:方言,指嘴很会说话。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

铁杆庄稼:指满清时旗人享受的世袭俸禄。

随机应(yìng)变:随时根据情况,灵活应付临时发生的事态变化。

【基础知识必备】

一、课文导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茶馆》所反映的时代及矛盾冲突。

2.理解本文思想内容,赏析个性化语言。

3.体会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4.了解剧本独特的结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5.了解课文幽默的语言特色。

6.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父亲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只靠母亲做杂工维持生活。1918年,毕业于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教书之余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回国在大学执教,同时继续写作。著名的《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都写于这个时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赞誉。抗战爆发后,他毅然离家,辗转于湖北、四川等地,主持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他的戏剧创作就开始于这个时期。抗战八年中,他先后写下了《残雾》、《张自忠》、《大地龙蛇》等九个话剧剧本,弘扬爱国精神,歌颂爱国将领,同时抨击国民党的官僚统治,鞭挞发国难财的无耻之徒和汉奸的卖国行径。这些剧作对抗战文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他以后进一步从事话剧创作奠定了基础。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时代背景:《茶馆》是解放后老舍创作的一部风采独具的三幕话剧。它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生活和变迁,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一幕写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人物都把这里当作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课文选的是第二幕。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裕泰茶馆已破败不堪,主人的改良无法自救,正直的人却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恶势力却异常活跃,横行霸道。

(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

谋篇立意:《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层次结构:《茶馆》的结构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一个情节镶嵌进去。课文节选的第二幕,登场人物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个,他们没有主次之分,台词也不多,只是各自诉说各自的事情,即使起着贯穿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不过在与茶客的交谈中表现着自己。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故事也是简单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似乎也不激烈。但在这个大茶馆里,再现了一个社会,反映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构成了全剧这一长长的“画卷”。

结构图示:

(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写作特点: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例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2.语言幽默风趣。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都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回味和思考。

3.浓郁的北京味儿。剧中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例如“您甭吓唬我玩……”“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老掌柜,你硬朗啊?”“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等等。这些话有北京地方特色,有时代特点,也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台词简短,儿化词语、北京地方方言等都突出了浓郁的北京味。

4.间接展示矛盾冲突的巧妙构思。作者不是为写生活而创作,他要深刻地展现出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他没写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描写各色人等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来间接地写出激烈的矛盾冲突。王利发努力改良,终逃不了艰难处境,最后破产自杀;松二爷由穿绸褂、自带茶叶,到饥寒交迫,最终饿死;康顺子由被太监买去为“妻”,到获得自由身,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终结,进入民国的社会大变化。宋恩子、吴祥子之流由做清王朝的鹰犬到做军阀的打手,“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则反映了朝代虽有更替,但恶人当道,百姓遭殃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正是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小故事,反映了生活的实际,表现了人民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写作借鉴:学习本文幽默讽刺的手法,为文章增色。幽默讽刺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作者开始创作,即“立意要幽默”。后来虽不再以幽默为基调,但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我们要借鉴这种写法,使自己的语言幽默诙谐,富有讽刺力量。

二、重点、难点和注意点导析

1.剧本为什么以“茶馆”为题,而且三幕的场景都是一个裕泰茶馆。

导析:《茶馆》全剧没有一个中心情节,只是写了众多人物各自的故事,这些故事必须有一个交融点,作者把这个交融点选择在了一个百年大茶馆——裕泰茶馆。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2.怎样概括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导析:课文中众多人物上上下下,台词都不多,头绪却不少,理解起来似乎很困难。不过,只要理出头绪,也不难解决。可以将课文中上场的人物分分类:下层劳动者;恶势力;“中性”人物。再逐一分析他们与什么人发生什么矛盾冲突,进而归纳出矛盾冲突的性质,所表现的生活内容。这样做起来,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类:李三的困苦,难民的哀告,康顺子求工——人民生活的苦难;第二类:巡警摊派索贿,

大兵强取豪夺,特务蛮横敲诈,地痞流氓肮脏交易——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常四爷愤世嫉俗,参加义和团,痛恨洋人和洋奴,松二爷软弱无能,回忆大清国——劳动者朴素的爱国和反抗意识,遗老遗少的哀叹。综合起来,剧本真实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3.怎样看待王利发这个人物?

导析: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对老伙计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等,他虽有同情,但决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利益。对巡警、特务、地痞流氓之类则不同,他智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示不满;虽然很厌恶,却仍然笑脸相迎。尽管工于心计,努力改良,仍然摆脱不了破产自杀的命运。他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4.剧本在情节之间是怎样联系过渡的?

导析:运用了巧妙的衔接与穿插。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场戏浑然一体。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因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久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5.《茶馆》是怎样表现三个旧时代必然被埋葬的命运的?

导析:《茶馆》通过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来旧中国的风云变幻的描绘,从横的和纵的两个方面来概括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横的方面,作品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广泛地展现了整个社会风貌。纵的方面,老舍通过贯串各种人物“生活上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迁”,也就是通过人物的历史来表现社会的发展演变。

《茶馆》没有正面描写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如作者所说“侧面地透露一些政治消息”。《茶馆》写的虽是旧北京的大茶馆里的人事,但它却宣告:腐朽的旧时代必将被埋葬,中国非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可。

【类文赏析】

类文:

秦仲义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钱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吧!

王利发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戏的内容和意义。

2.概括归纳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三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3.对这一幕所反映的时代和三个人共同的思想情绪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解放前夕,三人都充满了绝望情绪。

B.抗战刚刚胜利,他们充满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C.日本投降不久,三人都充满了绝望情绪。

D.解放前夕,他们充满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4.“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对这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王利发的自白是对国民党统治的愤慨控诉。

B.这是王利发对自己悲惨命运的生动概括。

C.这话代表了千千万万小商人的命运和遭遇。

D.这话控诉了整个旧时代太黑暗,太不合理。

5.“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对这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所以一切反动人物都迫害他。

B.常四爷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百姓,这是他们反抗封建专制制度情绪的流露。

C.老百姓爱国,可是代表国家的政府却不爱老百姓。

D.常四爷是个爱国者,可是他又不按政府意愿去做,所以政府不爱他。

赏析点拨:本文选自《茶馆》第三幕。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裕泰茶馆已破败不堪,王利发的改良也无法自救。秦仲义这个民族资本家终于被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吞噬而彻底破产了。课文部分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苦苦支撑,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而本文裕泰茶馆已彻底破产,等待主人的是无路可走,只好自杀。

【同步达纲训练】

(80分 60分钟)

一、基础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

A.戊戌(xū)搭讪(shan)蛊(gǔ)惑沏(qī)茶

B.花哨(shao)茶盅(zhōng)腌(yān)菜咂(zā)摸

C.坤角(jiǎo)惭愧(kuì)痞(pǐ)发髻(jì)

D.造孽(nuè)神龛(kān)淘汰(tài)嗜(sì)好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了了无几错综复杂自私自利无边无垠

B.崎岖坎坷混肴黑白前合后偃光明磊落

C.愤世嫉俗惊惶失措伤天害理作威作福

D.馨香百代大巧若绌奄奄一息铿锵有力

3.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夸张)

B.死马不能再活,活马可早晚得死。(借喻,双关)

C.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作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映衬)

D.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反问,借代)

4.选出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

B.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子”。

C.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您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D.我改抽“白面”啦。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离婚》、《四世同堂》、《鼓书艺人》

B.老舍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C.1958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D.《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6.对下面加点词语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意思:指宋恩子和吴祥子要王利发每月给他俩的钱。)B.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铁杆庄稼”喻指清朝的旗人都由官府按月供给的钱和粮。清朝被推翻了,当然这种惯例也就取消了。)

C.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此处意为“感谢神灵”。)

D.诸位,大令过来了!(指抓逃兵的军官)

7.下面台词朗读时重音或停顿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

②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

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

④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⑤我们正在这儿/盘查一个逃兵。

⑥那/也得死马当活马治呀!

⑦我永远忘不了/你这点好处!

⑧像我这样的人算是坐不起/这样的茶馆喽!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⑧ D. ③④⑦⑧

8.《茶馆》所表现的戏剧冲突是()

A.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与巡警的矛盾冲突。

B.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冲突。

C.正直、善良的常四爷与社会渣滓的矛盾冲突。

D.新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二、课内阅读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王利发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

难民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

王利发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难民可怜可怜吧!我们都是逃难的!

王利发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巡誉上。

巡警走!滚!快着!

[难民散去。

王利发怎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

巡警紧!紧得厉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上面交派下来,你出八十斤大饼,十二点交齐!城里的兵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啊!

王利发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假,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

巡警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

(要走)

王利发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巡警(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抢,闯进门口。

巡警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大兵屌!

巡警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巡警 (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王利发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

大兵屌!捧他个小舅子!

巡警快!再添点!

王利发(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大兵屌!(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巡警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巡警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王利发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巡警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

王利发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

1.分别从难民、巡警、大兵三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并指出社会状况。

2.简要分析巡警这个人物形象。

3.对下面两句舞台说明,结合人物性格进行解释。

4.下列对文段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剧本通过难民、穿着破军装的大兵,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B.剧本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巡警与大兵的对比、难民与王利发的对比,反映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C.巡警为王利发打发走了难民和大兵,说明巡警对当地的社会治安有着重要作用。

D.王利发“不打发”难民,却把钞票递给巡警、大兵,说明他有欺软怕硬之嫌,也是在动荡社会中无可奈何的举动,作者用批评的笔调表现了他。

E.大兵的行讨和强要,既揭示他们蛮横无理的本性,同进又揭露战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灾难。

三、拓展阅读题(12分)

阅读《清官秘史》第十六场,完成1~5题。

第十六场

布景:南海会馆

人物:康有为、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孙德(康、杨等正在室中会议)

康今天杨崇伊他们刚从天津回来,就到颐和园去,不知又在捣什么鬼?

杨等皇上从颐和园回来就可以知道了。

林恐怕连皇上都不会知道吧?!

谭这几天我时常心惊肉跳,我看一定有事。

康……只要皇上肯照我们的计划……。

(话犹未了,孙德气呼呼地自外入,杨、康等皆起立。孙自怀中取出汗透的密旨。)孙皇上在颐和园有密旨给诸位大人。(康等肃然跪下,孙将密旨交给康)皇命在身,我得立刻回去复旨。

康(起身)孙总管请便。(孙返身便走。康等惊愕地紧视密旨。)

康(读)“朕今命尔赴上海督办官报,火速离京,不得延迟。”啊!这是什么意思?

杨我看,局势必有大变,长素兄马上就走吧!

林我看等到晚上皇上进了城,问明白了再走也不迟呀!

谭(指着密旨上“火速离京,不得延迟”这一行字)要不是万急的事,皇上决不会这样急的。

刘而且这字体也像皇上的笔迹,其中一定有个缘故。

康其中莫非有诈?

杨决不能是假的,你瞧,这不是皇上随身带的御宝吗?(指着下边钤(qián)的小玺)[注:印章] 谭我看老师决定先走了再说!

康现在新政刚才开始,我怎么能够一走了之呢?

杨可是,君命不可不从,你还是遵旨的好。

(谭、林、刘等,都望着康点头,表示赞成杨的话。康看看密旨,再看看杨等。)康也罢!那么我就走!

1.杨锐台词“长素兄马上就走吧”中的“长素兄"就是指。(2分)

2.从这一场戏看,政治嗅觉灵敏的人是。(2分)

3.康有为开始不想“一走了之”,后来又说“那么我就走”,产生这种巨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2分)

A.由于杨锐、谭嗣同等人劝说。

B.由于康有为已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C.由于光绪皇帝密旨的巨大威力。

D.由于康有为的忠君思想。

4.本场有较多的“舞台说明”,其作用是(多项选择题)()(3分)

A.交代人物活动 B.渲染紧张气氛 C.交代地点、人物

D.揭示主题 E.揭示情节发展

5.这场戏说明改良派的最后搏斗(剧的高潮)即将到来,请你用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诗来概括:。(3分)

四、创新作文题(40分)

有人说:我崇拜的偶像是我爸爸。

有人说:我没有爸,他早死啦!

有人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有人说:我爸怕我妈,天天把碗刷。

有人把爸爸在儿女“关键”时候的表现分成四种:一等爸无牵挂,二等爸打电话,三等爸跳上窜下,四等爸在家挨骂。

请以“爸爸(父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多角度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可以叙事、议论,可以抒情,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类文赏析

1.三人相互诉说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纸钱,也为时代唱起了葬歌。点拨:此题考查把握文意的能力。

2.秦:是个民族资本家,终于被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吞噬而彻底破产了,变得无可奈何。王:是个小商人,虽善于经营,却无法抵御各种恶势力的欺压,是个可怜虫,无路可走,只有自杀。常:是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代表,骨气铮铮,富有反抗精神。

3.B 点拨: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能力。由“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可分析出其时代为抗战胜利后,由人物的对话又可见其“不平、懊恼和愤慨”之情。

4.A 点拨:此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能力。

5.C 点拨:此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理解能力。

强化练习题

1.B 点拨:讪应读为shàn,角应读为jué,孽应读为niè,嗜应读为shì。

2.C 点拨:A项,了—寥;B项,肴—淆;D项,细—拙。

3.A 点拨:A句应为比喻。

4.C 点拨:引号的用法很多,A、B、D都指特定称谓,C项是引用原话。

5.C 点拨:应为1957年。

6.D 点拨:“大令”本指一种执行命令的工具,它用黄油布套着,套上有个“令”字。“大令”在文中引申为拿着和押着“大令”的几个兵了,他们服装整齐,武器也好,专抓逃兵和闹事的大兵,自己也为非作歹,是军阀的走狗、爪牙,手捧“大令”到处横行,杀了人还不许收尸,士兵都怕他们。

7.B 点拨:此题考查对人物语言中的情感语气的把握。

8.B 点拨:《茶馆》的戏剧结构是比较特殊的“人像展览式”,全剧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二、1.本段通过难民的央告、巡警的勒索、逃兵的蛮横,反映了由于军阀混战造成社会不

安的状况。

2.(1)凶狠,他一句“滚”,难民自动离去。(2)狡猾贪婪,他借势两次勒索王利发,打发不了大兵,便主动帮大兵要钱。

3.(1)说明大兵的贪婪与蛮横;(2)表现了王利发无奈的愤怒。

4.AE

三、1.康有为 2.谭嗣同 3.D 4.ABC 5.“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例文:

父亲郝雅斌

他默默地蹲在小巷口,面前摊放着一袋袋雨花石。

小巷口背光,此刻日头已经西斜,便显得有点暗淡。他那布满皱纹的脸阴沉沉的,眼睛偶尔瞧人时,放出一种冷漠的光。她背着画夹偶然路过这里,目光一下子就停在他的脸上。她抿了抿嘴唇,轻轻地说:“大爷,我想给你画张像。”“画像?”他瞪起眼,狡黠地转了转眼珠,“行!不过得买几袋雨花石。”“嗯。”她应着。“一袋一块钱,买10袋吧。”她皱了皱眉,还是掏出10块钱递给了他。

他靠着一棵枯死的老槐树坐了下来。她打开画夹,用恬静、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似乎想从他那冷漠的眸子里寻找什么。他被她看得有点不自在,茫然地向远处望去。远处,天湛蓝湛蓝,有几朵白云漫不经心地飘悠着。他忽然想起早逝的妻子,想起成家后把他遗忘的独生儿子,心里泛起一阵悲哀。像画好了。他走过来,随后将10袋雨花石递给她。她摇摇头,只问了他的住址和姓名,便离去了。

半年后,他收到了一封美术学院寄来的信。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张参观美术展览的入场券。他想起了她,犹豫了一阵儿,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展览厅里,有许多人围着欣赏一幅油画。他也好奇地走过去。画面上是一位疲惫的老人,坐在一棵枯死的老槐树下休息。老人蓬乱的头发灰蒙蒙的,那双凹进眼眶里的眸子,乍看灰暗,细看里面藏着冷漠的光。他忽然看出,画中的老人不正是自己吗?猛地,他的心往下一沉,浑身的血直往上涌。他使劲儿揉揉眼,惟恐自己看花了眼,可是他清晰地看到,这幅油画旁写着两个字:父亲。“父亲!”他的嘴吃力地蠕动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听来太遥远了,遥远得就像自己早已泯灭了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情感。他痛苦地低下了头,浑浊的老泪滴在锃亮的地板上……

几天后,美术学院的她突然接到一张10块钱的汇款单,汇款人署名:父亲。她久久地凝望着这两个神圣的字……

【总评】这篇文章篇幅虽短小,但内涵却丰富,颇有点小小说的味道。主要表现人的尊严的问题。

文中的这位老人自己有儿子,但儿子对他的抛弃却令他心灰意冷,感情淡漠,亲情对他来说俨然是个陌生的东西,而他对自己作为“父亲”的这个身份也已经没有意识了。这位老人似乎除了用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生理、生活需求之外,就根本不敢奢望亲情的关心和爱护了。这时候学美术的女学生出现了,她捕捉到了老人眼睛放出的“冷漠的光”,于是请老人当模特儿,为老人画了一张像。后来,这张肖像画在美术学院展出了,画名“父亲”。而正是“父亲”这个称谓,构成了对老人的极大震撼。这个称谓使老人掀起了对自己“父亲”身份的回忆,但这种回忆却是痛苦的。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学美术的女生是他当模特儿来画的,并且他也是收了女学生的钱的,那么,“父亲”这称谓当然是虚拟的了,而正是这使老人感到自己失去了尊严,故而老人把10元钱退了回去,并且署名“父亲”。这与其说是对女学生所施予的亲情关系的一种嘲讽,不如说是老人在向女学生退还着由她馈赠的象征的父女关系。老人拒绝的是虚拟的称谓,赢得的是自尊。

在写作上,自始至终文章都以两个人物、两种心理来推进叙事的进程,语言冷峻,文词深沉,即使在文章的高潮处,作者也没有暴露出感情失禁的毛病来,这些都有助于主题的表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茶馆(节选)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茶馆(节选)教案人教版 教学重点 1、理解<<茶馆>>独特的艺术结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 3、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4、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导读、分析、鉴赏 学法指导 精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发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题解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二、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 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

茶馆(节选)教学教案

茶馆(节选)教学教案 茶馆(节选) 老舍 教 学 目 标认知目标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能力目标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情感目标个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 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 方法导读法。 教学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 新课《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体会茶馆文化 教师补充: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识记: 1.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 2.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3.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课 件www.5yk https://www.doczj.com/doc/4c18179814.html,●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介绍戏剧的“三一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高乃依在他的《论三一律,即行动、时间、地点的一致》中认为:行动的一致,对喜剧来说,就是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图所遭到的阻碍一致;对悲剧来说,则是危局的一致,它并不以主人公的胜利或牺牲为转移。时间的一致,则是指把事件发展的时间限制在一昼夜之内,或力求不过多地超出这个限度。地点的一致,当然要尽可能地让观众在不必换景中看到人物的行动,但如果不行,则可把地点扩展到能在24小时往返一次——最好在同一城市——的距离之内。 (转载于《语文课文名篇教学设计》XX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主编:张家璇) 二、课文析读 《茶馆》塑造了众多的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裕泰茶

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争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最后他说的一句充满感愤的话,对他的性格做了生动的总结:“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讽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你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在老舍笔下进入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还有当时各种各样的人物:狠毒奸诈的清官太监、吃洋教摆威风的教士、旧军阀的官兵和警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茶馆(节选)》教案 语文版

17、茶馆 教学目标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教学难点 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舍先生的《茶馆》,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画面,诅咒了这三个黑暗年代,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全剧共三幕:第一幕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社会面貌;第二幕展示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面貌;第三幕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 二、作者作品 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老舍7岁进私塾,10岁进市立小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七七”事变,他离别妻子儿女,只身辗转去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他特别重视话剧创作,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就有《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1946年与曹禹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茶馆教案(一、三幕)

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 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茶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过程与方法 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又名“卷轴画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 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重点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难点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一、课前检查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 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 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 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 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 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 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 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 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 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 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 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 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 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 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 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 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 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 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 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展示成 果,代表发言: 教师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字词。 学生自由讨论,自荐回答。 教师点拨。 学生自荐讨论回答。

《茶馆》(节选)

茶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1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 1 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

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

第17课《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要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要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 话剧《茶馆》 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 场馆:首都剧场 票价:80/100/120/150/200/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

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感知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四、听录音,概括情节。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老舍及作品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介绍《茶馆》剧情 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经历。特务宋恩子、吴祥子要检查茶馆后面公寓里住着的学生,王利发阻止他们,无奈答应了每月给他们送钱。十多年前被刘麻子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带着养子康大力找到茶馆,见到刘麻子要跟他算账。原国民党议员、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既不满现实,又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中国寻巨亡不可”。刘麻子贩卖妇女,为两个逃兵说媒,宋恩子、吴样子以抓逃兵为名,把逃兵的钱全部拿走,并抓走刘麻子充当逃兵交公。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到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已败落不堪,难以维持。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砸掉茶馆。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度日的常四爷,一起聚集在茶馆里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 三、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初步了解剧情,试着理出主要事件和人物. 字词积累:趿拉珍馐兵荒马乱文绉绉说媒拉纤绫罗绸缎 四、欣赏影片《茶馆》,把握话剧情节

茶馆教案2

茶馆(节选) 教学目标 1.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动 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2.理解本文特点: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王利发)的悲剧命运、茶馆的变 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 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 课外自读课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 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茶馆》简介: 1957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二、分角色朗读 注意一下字词语 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体面:①体统,身分;②光荣,光彩;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 寒酸: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 过瘾:①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②泛指满足爱好。 咂摸:寻思,反复研究。 津贴: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 造孽:佛教用语,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也说作孽。 忏悔: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盘查:盘问检查。 搭讪: 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 四、分析课文 第一幕,1898年初秋,戌戍变法刚失败,谭嗣同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 教九流的人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 1.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连官府也怕他三分。 2.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 3.吃朝庭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 4.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豪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 5.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即课文节选部分。(民国初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茶馆节选教案语文版(1)

茶馆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二)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三)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介绍老舍及作品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介绍《茶馆》剧情 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 话剧《茶馆》 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 场馆:首都剧场 票价:80/100/120/150/200/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感知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

茶馆(节选)

17茶馆(节选) 第五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剧本的节选,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有的通过纷繁的事件,表现满清末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的通过矛盾的展示与解决,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有的则从生活的多个角度,展现了革命领袖的平凡一面。读这样的课文,要注意结合文本了解戏剧文学的有关知识,要注意从人物的语言去把握人物形象,还要注意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阅读指要 课文所节选的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而是通过剪影式的叙写,表现了众多的事件与人物,从而构成其独特的戏剧结构。作者善于用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作者讲究戏剧语言的锤炼,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的境界,戏中的人物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经历、思想和性格的语言。读这篇课文,应先了解《茶馆》全剧的内容,应理出课文中所叙的人和事,注意揣摩剧中人物的台词,从而把握其中所体现的矛盾性质和剧本的主旨。 读读练练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下列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注音,并各再组一个词 干:干净()干练() 畜:畜牲()畜牧() 解:押解()解放() 2.写出与示例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词语 示例:绫罗绸缎 3.指出下列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⑴一进门是柜台与炉灶——为省点事,我们的舞台可以不要炉灶,……() ⑵两个穿灰大衫的——宋恩子与吴祥子,正低声地谈话,……() 二、整体感悟 1.阅读课文,根据下面所列出的人物的身份特点在括号内填上相对应的人物。 洋奴买办()人口贩子()江湖骗子() 茶馆老板()民族资本家()正义爱国的八旗子弟() 2.阅读课文,写出课文中与下列提示内容相符的事件。 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洋教势力强大() 实业救国、民族资本家兴起()农村的民不聊生()

茶馆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2. 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王利法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 解的悲哀。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茶馆》,它又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 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 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 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简介剧情(学生知道让学生介绍,如不知道,由教师介绍) 全剧介绍:《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 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 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 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 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 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 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 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 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 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 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 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 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 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 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 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教师小结: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诅 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老舍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 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了一曲葬歌。作品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四、分组讨论,概括本幕剧情 引导通读课文,了解第二幕剧情: (1)、问题引导:第二幕出场人物众多。先后有哪些人物在“茶馆”里 出现?他们来“茶馆”干什么?其中,哪些人物是在其他人物“表演”的过程 中出现的? (2)、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引导回答边归纳剧情:开场:王淑芬、李三、王利发三人对话。

《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茶馆(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初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戏剧的矛盾冲突;感受戏剧所反映的时代大背景。 3、细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及幽默的风格。 4、重在欣赏,激发欣赏戏剧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喜欢戏剧吗?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首先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话剧,去体验剧本中所反映的晚清的腐朽没落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题目“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又是展现社会面貌的窗口。 2、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父亲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只靠母亲做杂工维持生活。1918年,毕业于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教书之余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回国在大学执教,同时继续写作。著名的《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都写于这个时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赞誉。 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3、本文选自《老舍文集》。全剧共三幕,本文是第一幕。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而写的。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作出贡献。他说:我写茶馆,“往事今事都可以写,百花齐放”嘛。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4、戏剧基础知识:

茶馆教案-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教学时数 1教时(课前预习)。阅读要求课外阅读。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 1 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5人却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个大的矛盾漩涡之中,结构密如蛛网,戏剧性极强。3.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第二幕中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呢?明确:《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4.从欣赏老舍作品的角度看作者语言上的幽默风格。明确: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这和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如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起来滑稽可笑,却会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都表现出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布置作业: 1.做“思考和练习”一、二、三。 2.有时间有条件的,看《茶馆》全剧或原著。补充材料(介绍老舍及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

茶馆(节选)

茶馆(节选) 【课前背诵】 Ⅰ 课前背诵 原文: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没寂寥。 赏析点拨: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冬。当时国内战乱未息,杜甫流离漂泊,滞留夔州,寓居西阁,生活更为困顿。本诗通过雪霁夜宵的子夜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首联写出西南边城岁末冬寒之夜的凄凉气氛。二联写悲壮角声,三峡星河影动。写景中也含有时代动荡的影子。三联通过听到家家夜哭,夷歌寥落等冬夜所见所闻,表现了时局仍然动乱不定,战乱给人民带来不幸,具体抒发伤乱忧民的深沉感情。末联则对存有野心的军阀给予讽刺和警示。 诗的大意是:时到年末日月推移天变短,地处天边霜雪初停夜酷寒。五更鼓角响夜空激越悲壮,三峡星河映长江影像散乱。荒野外千家啼哭战乱又起,听渔樵传唱夷歌凄楚辛酸。诸葛亮公孙述终究归黄土,人事萧条音信渺茫又何干? 【识记基本知识精选】 一、生字 侍(shì):侍候。 沏(qī):(用开水)冲。 饷(xiǎng):薪金。 龛(kān):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钞(chāo):指钞票。 角(jué):角色。 戊戌(wù xū):注意几个形近字,戍读shù。 甭(béng):(方)“不用”的合音,表示不需要。 二、词语 咂摸:仔细辨别,寻思。 心路:机智,计谋。 嗜好:特殊的爱好,文中讳饰吸毒。 搭讪(dāshàn):为了应付尴尬局面找话说。 老气横秋:可用来形容神气严肃;老练;暮气很重;没有朝气但很骄傲。 打发:文中的意思是施舍。 花哨:方言,指嘴很会说话。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 铁杆庄稼:指满清时旗人享受的世袭俸禄。 随机应(yìng)变:随时根据情况,灵活应付临时发生的事态变化。 【基础知识必备】 一、课文导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