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笔记

1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笔记

1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笔记
1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单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单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单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其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单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单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紧密统一。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第一节物质资料生产

[单选]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多选]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单选]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多选]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工具,此外还包括各种容器,如导管、桶、瓶等等。广义的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厂房、仓库、道路、土地等。

第二节社会生产力

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

[单选]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单选]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单选]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

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单选]生产力性质是指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是由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

[多选]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四、分工与协作

[单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第三节社会生产关系

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

[多选]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简答]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所决定,它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第四节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单选]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单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单选]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第五节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单选]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里所说的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二、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简答]经济规律的特点:

(1)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各种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单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一、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单选]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简答]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单选]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

一、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多选]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包括:综合性比例、部门之间的比例、部门内部的比例、地区之间的比例、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

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多选]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多选、简答]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速度

[单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总和,即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在一年中的增长率,体现着经济的增长速度。

[单选]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多选]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是当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多选、简答]三、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

(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

四、经济增长方式

[简答]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涵义。(1)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3)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经济形式

第一节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单选]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的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第二节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单选]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单选]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第三节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单选]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要素,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简答]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①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涛。③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存在矛盾。④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多选]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单选]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第四节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

一、商品价值的形成

[多选]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单选]二、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单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单选]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多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第五节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单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单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

第六节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简答]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金银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也不是人们进行协商的产物,更不是聪明人的发明创造。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单选]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体现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多选、简答]在发达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货币的职能有:(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

第七节价值规律

[简答]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简答]二、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第一节资源配置方式

一、社会资源及其配置

[单选]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

[简答]资源配置的目标。

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包括:

(1)消费者个人效益。

(2)企业效益。

(3)国民经济效益。

(4)社会效益。

二、资源配置的各种方式

[多选]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主要有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信息机制和决策机制。

[多选]社会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单选]在计划方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单选]在市场方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第二节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简答]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互相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①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②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简答、多选]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

(2)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第三节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一、市场机制

[单选]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多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包括供给方内部的竞争、需求方

内部的竞争和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竞争。

[简答]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

(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

(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

(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二、市场调节

[多选]市场调节的作用,表现为市场机制调节价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需求。

第四节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一、市场体系

[单选]市场体系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论述]试述市场体系的构成。

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了许多类别的市场。它们有不同的交易对象和特定的交易方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1)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从市场形成的时候起,就存在商品市场,它在市场体系中是最早发育成熟的市场,是基础市场。在商品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因此,这个市场直接反映着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状况,调节着社会经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进入商品市场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从消费品市场来说,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在物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精神消费的领域迅速地扩大。从生产资料市场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资料不断创新,劳动对象广泛地扩展。这样,商品市场就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①金融市场,是经济主体间融通资金的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前者是指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与流通,以及中长期融资活动的市场,后者是指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的市场。

②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通过市场交易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投入生产过程的。因此,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

③房地产市场,其交换或经营的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房屋产业,其中有居民居住用房和非住宅用房。另一类是地产,包括在建筑物附着的土地和已开发、未开发的可作为建筑地段使用的土地。房地产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买卖和租赁两种形式。

④技术、信息市场,是进行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咨询、服务和转让的交易市场。技术商品是一种复杂劳动的知识形态商品。信息商品表现为信号、消息、情报、资料等。技术市场有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交易方式;信息市场有信息咨询、信息服务和信息转让等多种交易方式。

二、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单选]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

[多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交易行为秩序。

三、市场组织

[多选]市场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三大类。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单选]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

的。

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单选]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转化为资本,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单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单选]资本的总公式可表示为G—W—G′。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多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

者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单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

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

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多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一。

[单选]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单选]二、资本的本质

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

削的生产关系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简答、多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单选]四、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四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单选]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单选]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简答]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第五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单选]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第六节资本积累

[简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有客观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是由两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多选、简答]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从而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是: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多选]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单选]生产阶段在资本循环过程中是决定性阶段。

[简答]二、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单选]资本周转,就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周转次数和周转速度

[单选]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多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既取决于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又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论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

(1)划分的根据不同。

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

前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量的不同影响;后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三、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单选]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

[单选]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简答、多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

Ⅰ(v+m)=Ⅱc

(2)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c+v+m)=Ⅰc+Ⅱc

(3)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Ⅱ(c+v+m)=Ⅰ(v+m)+Ⅱ(v+m)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简答、多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这个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是:

Ⅰv+Δv+mx=Ⅱ(c+Δc)

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单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单选]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单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单选]平均利润在质和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简答、多选]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表现在:

(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2)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3)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单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单选]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二、商业利润

[单选]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单选]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具体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多选]生产性流通费用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它包括商品的包装费、保管费、运输费等。

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

[单选]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二、利息和利息率

[单选]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实质上是剩余价值在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简答、多选]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2)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三、资本主义信用

[简答]资本主义商业信用及其特点。

(1)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2)资本主义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简答]资本主义银行信用及其特点。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它的特点是:第一,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第三,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

四、股份公司和股票

[单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以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为基础的。

[多选]股票价格不是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单选]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多选]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二、级差地租

[多选]级差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三、绝对地租

[单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四、土地价格

[多选]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第五节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多选]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的两个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预算和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

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单选]列宁指出:“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第二节垄断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一、垄断组织

[单选]康采恩是各种垄断组织形式中出现较晚,但更为复杂的一种高级垄断组织形式。

二、垄断利润

[简答]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是:

(1)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垄断组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3)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

(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三、垄断价格

[多选]垄断价格可划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四、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单选]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但是,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五、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单选]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是工业资本的统治,而是金融资本的统治”。

[单选]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

六、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论述]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

(2)20世纪初列宁曾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

(3)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单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单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而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结果。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

[简答、多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

(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简答、选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单选]资本主义的国有化企业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简答]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对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功能。

(1)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是为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

(2)国家垄断资本还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3)国家垄断资本替私人垄断企业商品的实现提供购买力。[单选]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

[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节的基本方式。

(1)对国家垄断资本进行管理和调节。主要是作为“真正的总资本家”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调节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2)对部分国有的垄断资本进行管理和调节。主要是对国家掌握控股权企业的经营活动,采取计划或政策手段进行管理和调节,使其为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提供条件和服务;对私人垄断资本家掌握控股权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进行管理和调节,使其对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运行起有利作用。

(3)对私人垄断资本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主要通过财政政策,通过国家银行和信贷机构进行管理和调节。

(4)采取“经济计划化”手段调节社会经济。主要有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短期经济计划等。

[多选]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1)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促进作用;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第十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扩展

一、垄断时期的资本输出

[多选]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形态来看主要有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主要有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多选、简答]资本输出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简答、多选]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输出资本的国家和垄断组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

二、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多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和国际托拉斯。

[单选]二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

三、从旧殖民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简答、多选]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

旧殖民主义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扶植自己的傀儡,直接控制殖民地附属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当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暴力统治,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攫取高额的利润服务。新殖民主义则采用比较隐蔽的、间接的办法,主要是以经济渗透的办法来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垄断资本的各种经济利益继续得到保证。此外,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利用自己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在技术转让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敲诈勒索等等。

第二节垄断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

一、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形成与实质

[单选]二战后,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产业资本国际化。

[简答、多选]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

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及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这些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不过它不仅仅是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是在不损害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与调整,以实现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国际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单选]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多选]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

(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简答、论述]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1)生产的全球化发展。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新科学技术发展,一系列高新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合作的趋势。(2)贸易的全球化发展。贸易的全球化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实现的。二次大战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向纵深发展,使世界的生产和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贸易全球化局面。

(3)资本的全球化发展。资本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二是资本的全球化还表现在世界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

[论述]四、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③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

①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

②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第三节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

一、经济生活的国际调节和经济一体化

[单选]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在体制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和反映。

[多选]二战后,建立起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单选]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单选]战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还出现一种新的形式,那就是“八国首脑会议”。

二、地区经济集团化

[单选]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战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由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本地区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经济或贸易集团。

第四节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多选]美、日、欧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按照资本和实力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以攫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多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其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多选]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不是经济国际化、全球化本身,而在于当今国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由发达国家主导和确定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简答]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途径是:

(1)在经济上要高度重视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和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

(2)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起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责任;国际社会应该关注他们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各国间的全面合作,共同发展。

(3)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不应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要保持一个和平与安定的国际社会环境,一切国际争端都应本着相互谅解、相互谦让的精神平等协商、和平解决,不应诉诸武力。总之,要建立起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多选]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多选]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这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垄断。

[简答、多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

(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此外,在垄断时期,垄断资本家仍然要追求超额利润,这就仍需通过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来实现。(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简答]一、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

(1)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

(2)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3)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

[单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简答]二、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简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矛盾。

(1)对于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某些新的实现形式和新的资本组织形式,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不可抗拒的要求;又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消极扬弃”的经济因素,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有利的阶梯。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现实,迫使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的部分调整。(3)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调整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矛盾。

(4)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由同生产社会化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第三节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

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一、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历史的必然

[单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简答、论述]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状况必然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主观条件,各国更是不同。正是革命条件成熟的不平衡、革命运动形势的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单选]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多选、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我国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先后在全国各地没收官僚资本,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这就使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2)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我国的中小资本是指民族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作用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两面性,使得无产阶级有可能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政治经济条件,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接受了无产阶级的赎买政策,从而在我国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3)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广泛存在的农业和手工业个体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单选]对个体经济的改造,只能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示范、思想教育和国家帮助,引导个体劳动者走向合作化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单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标志着农业个体经济变成了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多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单选]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多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

[多选]二、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单选]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单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由初级的、不成熟的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高级的、成熟的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再进一步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简答]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单选]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多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单选]同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

[单选]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简答]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体现: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1)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2)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

(3)它决定了生产成果必然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从兼顾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出发,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个体消费品的分配,从而保证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4)它决定着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简答]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原因。

之所以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

(2)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

(4)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如果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动摇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如果否定和取消了公有制,实行私有化,社会主义制度就将不复存在。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简答、多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3)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4)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四、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多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为特征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一、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多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简答、多选]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表现为:

(1)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4)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

(5)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总之,全民所有制经济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单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选]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可采取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多种经营方式。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单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多选]在股份合作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职工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第三节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

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多选]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

[多选]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多选]国有资产管理要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四节非公有制经济

[单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选]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

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简答、选择]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2)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二、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简答、多选]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

(1)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2)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

(3)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多选]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同时,按劳分配也体现了消灭剥削,实现分配平等的要求,体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

[简答、多选]按劳分配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和推进作用。(1)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2)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3)按劳分配是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简答、选择]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

(1)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2)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3)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货币收入,不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购买股票、债券或购买生产资料,创建企业。

四、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单选]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里,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形式来实现。

[多选]社会主义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多选]奖金和津贴是劳动报酬的补充形式。

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

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简答、选择]一、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依据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营方式的特点决定的。

(1)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3)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单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指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而不是指它们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简答、多选]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指:

(1)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2)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3)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三、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

[多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1)按资本分配。

(2)按资金分配。

(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4)按技术要素分配。

(5)按管理要素分配。

(6)按土地、房产等要素分配。

(7)个体劳动收入。

[单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获得的收入是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要素收入、采取的形式是工资。

[单选]个体劳动收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价值关系中的劳动收入。

第三节多种分配方式的调节和理顺分配关系

[多选]理顺分配关系,需要对多种分配方式进行调节。调节的原则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改善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

[多选]对再分配进行调节采取的手段包括:税收、财政、社会福利政策或社会保障制度。

[多选]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

一、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

[单选]生产决定消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

[单选]劳动者的消费水平不受劳动力价值的限制,而是在生产发展所许可的范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增长。

二、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结构

[简答、多选]如何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2)要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和要求,使消费结构尽可能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劳

动者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3)合理的消费结构要符合节约原则。

第四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简答]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了商品经济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需要大力发展。这是因为,除了社会分工这个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继续发生作用外,从生产资料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这个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来看,还有以下原因:

(1)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及其他公有制经济形式。

(2)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

(3)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共同构成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

[单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简答、论述]二、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1)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促使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推动企业厉行节约,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4)调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单选]市场经济是以所处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其结构、运行和发展体现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

[简答、多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市场主体的结构。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

(3)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简答]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一种经济制度要采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经济体制。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的经济体制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国家主要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选择。

二、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单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有利于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关系。

[单选]我国的改革是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行机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行机制。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模式

[单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简答、多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主要有:

(1)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

(2)比较发育的市场。

(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单选]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元素。第三节我国的渐进式改革

[简答、多选]一、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1)先易后难的有序改革。

(2)由点到面的改革进程。

(3)新旧体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4)由增量到存量的梯度改革。

(5)改革同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

[论述]二、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1)发展是根本任务。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也是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只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改革,才是成功的。

(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消除旧体制的弊端,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同时,改革和发展也为长期的稳定奠定基础。

(4)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

[简答]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

(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

(2)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

(4)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第二节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一、企业的活力和企业的经营机制

[单选]企业要具有活力,关键在于企业应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

[多选]企业的经营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

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增强企业活力

[单选]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转换其经营机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

[简答、选择]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要实现以下转换:

(1)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

(2)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

(3)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

[简答]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途径——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3)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4)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第三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单选]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多选]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简答]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1)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2)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3)有限责任制度。

(4)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单选]有限责任制度的含义: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

[单选]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

[单选]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多选、简答]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

(3)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4)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满足消费的需要。

(5)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

[简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

(1)它是统一的市场。

(2)它是开放的市场。

(3)它是竞争的市场。

(4)它是有序的市场。

(5)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

二、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现代市场体系

[单选]我国的现代市场体系,是指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

[单选]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是我国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的重点。

[单选]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应当保持正常的经济秩序,最主要的是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

[单选]生产资料市场既属于商品市场,也是重要的和基本的生产要素市场。

三、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多选]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特别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简答]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2)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

(3)信用缺失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需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教育,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秩序。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一、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本质

[单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货币流通,主要以银行、特别以国家银行为中心进行。

[单选]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

二、货币流通形式和渠道

[多选]我国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有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

[多选]社会主义制度下回笼货币的渠道主要是:商品回笼、服务回笼、财政回笼和信用回笼。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形成

[单选]价格是市场的核心要素,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信号灯和平衡器。

[单选]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

[单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二、社会主义的价格体系

[单选]比价体系是指国民经济不同部门所生产的不同种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

[单选]差价体系是指同一种商品因生产、购买与销售的环节、地区、时间的不同,商品质量不同和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耗费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关系。

三、社会主义价格管理体制

[单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要实行多层次的价格管理形式,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单选]国民收入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关系,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单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

[多选]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主要是在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生产企业内部进行的。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多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1)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

(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3)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多选、简答]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是:

(1)国家财政预算。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通过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预算,有计划地把国民收入再分配于各部分各地区。

(2)银行信贷。一是通过存贷活动本身,把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对外贷款,改变资金使用主体、使用方向,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二是通过差别利率,影响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

(3)劳务费用的支付。通过服务行业提供各种劳务收取的费用,使这部分国民收入在社会范围再分配。

(4)价格体系。通过价格的调整,影响交换双方的收入,这也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二节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一、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多选]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

[多选]社会后备基金主要用于原材料、燃料和粮食等重要物资的储备。它是为了应付突然事变,意外事件和自然灾害等而建立的,在积累基金中所占比例较小。

[多选]社会消费基金分为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证基金三个部分。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单选]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单选]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

第三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单选]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

[多选]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措施。

[论述]二、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确保个人账户的有效积累,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要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并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改革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办法;进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2)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城乡各类各业全部职工。

(3)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将符合条件的所有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及调控体系

[简答]一、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2)宏观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

(3)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4)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二、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转变与完善

[单选]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这是保证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优化和全国市场统一的需要。[单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

[多选]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多选]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关键是在实行政企职能分开的基础上,将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者,以及宏观调控者三种职能明确加以区分,并按照经济

发展的客观需要,合理行使三种职能。

[单选]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企分开。切实把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第二节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单选]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多选]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单选]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

第三节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

一、宏观调控方式

[多选]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

[单选]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是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主要标志。

[单选]宏观间接调控是指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二、宏观调控手段

[单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发挥各种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多选]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所运用的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它们形成经济杠杆体系。

[多选]价格杠杆在宏观调控中具有调节杠杆与核算工具两种作用。

第四节宏观调控政策

[多选]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

一、财政政策

[多选]财政政策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它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所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

[单选]紧缩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以至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乃至消除需求膨胀的效应。[多选]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用,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

二、货币政策

[多选]货币政策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构成的。第五篇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

[简答、多选]一、我国加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1)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巩固的根本条件。

(2)加快经济增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济条件。

(3)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4)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单选]二、快速增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简答、多选]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1)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另一方面,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条件。

(2)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在动态上的比较,经济效益反映是劳动耗费、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两者是不同的经济指标。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快,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一定好。

第二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

[论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总量的扩张伴随着增长质量逐步提高。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极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需要。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需要。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经济工作要紧紧抓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多选]我国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多选]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变动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建设

[单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单选]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论述]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

(1)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质量和种粮效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牧业及渔业。

(4)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种植、养殖、加工)、产供销、农工商的有机结合与一体化经营。

(5)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使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促使优势农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和调整第二产业

[多选]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简答、论述]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必须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高新技术产业要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把我国的产业结构建立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以及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基础上,以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单选]我国要继续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兴起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第一、第二产业。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第一节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现代化

[单选]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同时并存的状态。

[单选]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的现代经济转变,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单选]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其中关键在于农业的现代化。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单选]可持续发展是指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多选]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

[简答、多选]二、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必须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率。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加速我国经济增长,大力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保护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简答]三、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平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和河流的污染、噪声的干扰、废弃物的堆存、以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都十分严重。因此,我国加强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紧迫,必须增强全民族的环境和生态意识,强化对大气、水域、土壤、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公害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抑制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既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更要加倍重视环境污染的预防。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简答、选择]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是:(1)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人民生活的两大历史性跨越

[单选]我国人民生活第二次跨越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简答、多选]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十二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

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单选]国家之间发生经济联系,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简答、多选]实行对外开放的作用和意义

(1)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2)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3)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5)实现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特点

[单选]对外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其他各种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单选]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是由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多选、简答]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有利于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4)有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观念和外部压力,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大力组织商品和劳务出口,可以获得一部分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原则

[多选]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的战略。

[单选]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实行“出口领先”的原则。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

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一、对外技术交流

[单选]对外技术交流包括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

[多选、简答]引进先进技术的基本原则:

(1)要有利于提高国内的经济效益。

(2)还要努力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

(3)引进先进技术,还必须注意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二、利用外国资金

[多选]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有财政信贷、商品信贷和直接投资三种方式。

[单选]商品信贷,主要是指补偿贸易以及某些加工装配业务中利用的信贷。

[多选]直接投资包括中外合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两种。

[简答]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必须坚持以下几项重要原则:

(1)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

(2)利用外资的规模,要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偿还能力、配套投资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单凭主观愿望行事。

(3)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4)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和提高政策透明度。

三、对外经济援助

[多选]我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第四节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

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单选]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

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更好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单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最全的一建工程经济公式

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计算公式汇总 1、单利计算 式中 I t ——代表第t 计息周期的利息额;P ——代表本金;i 单——计息周期单利利率。 2、一次支付的终值和现值计算 ①终值计算(已知P 求F 即本利和) ②现值计算(已知F 求P ) n n i F i F P -+=+= )1()1( 3、等额支付系列的终值、现值、资金回收和偿债基金计算 等额支付系列现金流量序列是连续的,且数额相等,即: ) ,,,,常数(n t A A t 321=== ①终值计算(即已知A 求F ) i i A F n 11-+=)( ②现值计算(即已知A 求P ) n n n i i i A i F P )()()(+-+=+=-11 11 ③资金回收计算(已知P 求A ) 111-++=n n i i i P A )() ( ④偿债基金计算(已知F 求A ) 1 1-+=n i i F A )( 4、名义利率r 是指计息周期利率:乘以一年内的计息周期数m 所得的年利率。即:m i r ?= 5、有效利率的计算 包括计息周期有效利率和年有效利率两种情况。 (1)计息周期有效利率,即计息周期利率i ,由式(1Z101021)可知: m r I = (1Z101022-1) (2)年有效利率,即年实际利率。 年初资金P ,名义利率为r ,一年内计息m 次,则计息周期利率为 m r i = 。根据一次支付终值公式可得该年的本利和F ,即: m m r P F ?? ? ?? +=1 根据利息的定义可得该年的利息I 为:??? ?????-??? ??+=-? ?? ? ? +=111m m m r P P m r P I 单 i P I t ?=m i r ?=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 复习笔记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1.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①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依据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自行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以及调整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自负盈亏; ③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④建立了比较严密、完整的法律法规和市场制度,运用法律法规、社会契约和制度规范来约束各种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2.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不成熟的和不完善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 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 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 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18年一建工程经济必过资料

2018 一级建造师《工程经济》知识点大全 复习要点:编制招标控制价 招标控制价编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 将原规范中“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并应编制招投标控制价……”上升为强制性条文,即: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招投标,必须编制招标控制价。 (2)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表格格式等应执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 的有关规定。 (3) 一般情况下,编制招标控制价,采用的材料价格应是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通过工程造价信息发布的材料单价,工程造价信息未发布材料单价的材料,其材料价格应通过市场调查确定。另外,未采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时,需在招标文件或答疑补充文件中对招标控制价采用的与造价信息不一致的市场价格予以说明,采用的市场价格则应通过调查、分析确定,有可靠的信息来源。 (4) 施工机械设备的选型直接关系到基价综合单价水平,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条件,本着经济实用、先进高效的原则确定。 (5) 应该正确、全面地使用行业和地方的计价定额以及相关文件。 (6) 不可竞争的措施项目和规费、税金等费用的计算均属于强制性条款,编制招标控制价时应该按国家有关规定计算。 (7) 不同工程项目、不同施工单位会有不同的施工组织方法,所发生的措施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竞争性的措施费用的编制,应该首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然后依据经过专家论证后的施工方案,合理地确定措施项目与费用。财务比率是通过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数据的关联性计算的,它显示了财务报表科目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财务比率有以下几种: (1) 偿偾能力比率,常用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三个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它既能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也能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程度,是综合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X100% ②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主要反映企业的楼債能力。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③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企业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关系,反映企业对短期债务偿付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債 (2) 资产管理比率,资产管理比率是用于衡量公司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常用的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①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总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 ②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之间的比率,通常用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来表示。两个指标的计算分别如下: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流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一建工程经济计算公式学霸笔记(徐蓉59个计算点)

徐蓉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精讲通关计算公式汇总 1. 单利计算 单i P I t ?= 式中 I t ——代表第t 计息周期的利息额;P ——代表本金;i 单——计息周期单利利率。 )i ×n +P(1=I +P =F 单n F —本利和 P —本金 i 单—单利利率 In —单利总利息 2. 复利计算 1-?=t t F i I 式中 i ——计息周期复利利率;F t-1——表示第(t -1)期末复利本利和。 而第t 期末复利本利和的表达式如下: ) 1(1i F F t t +?=- 3. 一次支付的终值和现值计算 ①终值计算(已知P 求F 即本利和) n i P F )1(+= ②现值计算(已知F 求P ) n n i F i F P -+=+= )1() 1( 4. 等额支付系列的终值、现值、资金回收和偿债基金计算 等额支付系列现金流量序列是连续的,且数额相等,即: ) ,,,,常数(n t A A t 321=== ①终值计算(即已知A 求F ) i i A F n 11-+=)( ②现值计算(即已知A 求P ) n n n i i i A i F P )()()(+-+=+=-1111 ③资金回收计算(已知P 求A ) 111-++=n n i i i P A )()(

④偿债基金计算(已知F求A) 1 1- + = n i i F A ) ( 5.名义利率r 是指计息周期利率:乘以一年内的计息周期数m所得的年利率。即:m i r? = 6.有效利率的计算 包括计息周期有效利率和年有效利率两种情况。 (1)计息周期有效利率,即计息周期利率i,由式(1Z101021)可知: m r I=(1Z101022-1) (2)年有效利率,即年实际利率。 年初资金P,名义利率为r,一年内计息m次,则计息周期利率为 m r i=。根据一次支付终值公式可得该年的本利和F,即: m m r P F? ? ? ? ? + =1 根据利息的定义可得该年的利息I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m m m r P P m r P I 再根据利率的定义可得该年的实际利率,即有效利率i eFF 为: 1 1 i eff- ? ? ? ? ? + = = m m r P I 7.投资收益率的指标(不要求计算)P20 ○1总投资收益率(ROI) ROI=EBIT/TI (EBIT—息税前利润,TI—总投资) 总投资=建设投资(包含建设期贷款利息)+全部流动资金 ○2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ROE=NP/EC (NP—净利润,NE—技术方案资本金)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所得税税后)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着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着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

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2019一建工程经济计算公式学霸笔记(徐蓉59个计算点).docx

徐蓉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精讲通关计算公式汇总 1. 单利计算 I t 二 P i 单 式中I t -------------- 代表第t 计息周期的利息额;P -------- 代表本金;i 单 ---------- 计息周期单利利率 F = P + I n = P (1+ n × 单) F —本利和P —本金i 单一单利利率In —单利总利息 2. 复利计算 11 二 i ':Ft i 式中i ――计息周期复利利率;F t-i ――表示第(t - 1)期末复利本利和。 而第t 期末复利本利和的表达式如下: F t =F tJ (1 i ) 3. 一次支付的终值和现值计算 ① 终值计算(已知P 求F 即本利和) F=P (I ::i )n ② 现值计算(已知F 求P ) P=-^n =F (1 也)』 (1 i )n 4. 等额支付系列的终值、现值、资金回收和偿债基金计算 等额支付系列现金流量序列是连续 的,且数额相等,即: ①终值计算(即已知A 求F ) F =A(LJ ))^1 ②现值计算(即已知A 求P ) ③ 资金回收计算(已知P 求A ) A=P 亠丄 (1 ÷i ) n — ④ 偿债基金计算(已知F 求A ) A=F - (1 ?i) n -1 5. 名义利率r 是指计息周期利率:乘以一年内的计息周期数 m 所得的年利率。即: ^i m 第1页 A t -A -常数(t =1,2,3,..?, n ) (1 ■ i) n -1 P r i 宀A i ( I .i )

6. 有效利率的计算 包括计息周期有效利率和年有效利率两种情况。 (1)计息周期有效利率,即计息周期利率i ,由式(1Z101021)可知: I=-(1Z101022-1) m (2)年有效利率,即年实际利率。 年初资金P,名义利率为r ,一年内计息m次,则计息周期利率为—丄。根据一次支 m 付终值公式可得该年的本利和F,即: F=Pd m m 根据利息的定义可得该年的利息I为: =PG 丄『_P=P%+丄] I m J代m丿 再根据利率的定义可得该年的实际利率,即有效利率i eFF为: i eff 1 1 P m 7. 投资收益率的指标(不要求计算)P20 ①总投资收益率(ROI) ROI=EBIT/TI (EBlT —息税前利润,TI —总投资)总投资=建设投资(包含建设期贷款利息)+全部流动资金 ②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ROE=NPzEC (NP —净利润,NE-技术方案资本金)(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所得税税后) 8. 投资回收期 F 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分数-1 )+ (上一年累计现金流量的绝对值Z出现正值年份的净现金流量) 9. 财务净现值 n X FNPV CI -CO 1 ?i c(1Z101035) t £t 式中FNPV ――财务净现值; (CI-CO)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应注意“ + ”、“ - ”号); 基准收益率; 第2页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西方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

西方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微观经济学总结 一、框架 二、基本概念 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市场均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效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机会成本 三、几种市场类型 市场类型厂商产品差异对价格控制进入市场接近的商品 数量程度程度难易程度市场 完全竞争很多无差别没有很容易农产品 完全垄断很多有差别较小比较容易轻工业、零售业寡头市场几家有差别较大比较困难民航、通讯、汽车 或无差别制造、石油开采完全垄断一家不可替代很大不可能公用事业 四、七种均衡

1.市场均衡 2.消费者均衡 3.生产者均衡 4.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7.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五、概念辨析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实证与规范经济学 3.需求(供给)的变化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 4.短期与长期 5.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6.停业点与盈利点 六、基本原理 1.需求、供给、供求原理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5.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七、典型经济现象解释 1.丰收悖论 2.猪流感疾病,是猪肉价格下降,分析均衡变动 步骤:㈠确定事件使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移动或二者同时移动 ㈡确定曲线的变动方向 ㈢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数量 3.为何钻石比水贵:水数量多边际效用小。 4.惨淡经营,店铺为何不关门? P=AVC 为停业点。当AC>P>AVC虽亏本,但其收入高于可变成本,还有一部分可弥补固定成本。若其关门将损失全部固定成本。因此商家会选择继续经营。 5.为何铁路、供水、供电等行业能保持其垄断地位? 政府特许自然垄断 6.最低工资法德出台将会有哪些成效和弊端? 一部分人取得叫高收入造成失业 7.在小镇放烟花,能向居民收取观看费用吗? 不能外部性不直接收费

政治经济学笔记(4)

政治经济学(4)(罗清和鲁志国) ?第九章 o※思考 ?如何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 方式,按劳分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而不 是唯一的分配原则。除了存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形 式,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 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之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 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 会则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有哪些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 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 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 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 ? 1.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