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统秦汉帝国

大一统秦汉帝国

大一统秦汉帝国
大一统秦汉帝国

主题单元标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作者姓名张艳美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两课时,第周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本册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建立、巩固大一统中功绩卓著的则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我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人们往往把他们相提并论。他们一生的所作所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到秦皇汉武的内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崭新局面。之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仍免不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代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秦人””和“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秦的灭亡给后世提供了借鉴。本单元的内容分二部分:秦帝国的建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等。重点:是秦的统一和措施,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等,难点是秦统一的原因,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秦始皇与汉武帝进行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要的历史概念: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2、掌握、梳理、比较“秦皇汉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措施及异同点。

3、评价、比较“秦皇汉武”二人在历史中的是非功过和他们的异同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整理,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点和“秦皇汉武”的异同点。

2、通过对“秦皇汉武”的分析、比较、评价,提高同学们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皇汉武”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他们顺应历史潮流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加强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创新的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的历史起推动作用,因此,“秦皇汉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我们涉及到一个概念,何为“大一统”?

2、“集权”指的是――中央集权制,那什么又是中央集权制?

3、中央集权制度是谁第一个建立的?

4、秦始皇在建立中央集权反面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又可

分为几大类?

5、到汉武帝时,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他从哪几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呢?这些措施中,哪些属于创新措施?都要达到了什么目的?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6、比较“秦皇汉武”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点?

7、我们评价秦皇汉武,最终是要落实到笔头上,如果是考试,你该怎样写评价文章呢?这里正好有同学写的两篇评价秦始皇的作文发给大家,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准备打多少分?(满分100分)并说出你的评语

专题划分专题一:秦王扫六合( 1课时)专题二:大一统的汉朝( 1课时)其中,专题二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秦王扫六合

所需课时课内共用1课时,每周2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

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3、情感态度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题问题设计1、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2、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3、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4、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5、如何评价秦始皇?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

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1、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

2、相关网站:

3、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历史栏目https://www.doczj.com/doc/4317983340.html,/czls/index.htm

4、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317983340.html,

常规资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专业书籍:《中国古代史》等。

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班班通)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活动二:讨论: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活动三: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活动四: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评价要点(1)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专题二

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专题问题设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专题三

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专题问题设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最近来访

指导教师

杨加勤

07-20

指导教师王亚莉07-20

指导教师高明07-20

指导教师郎丰军07-20

指导教师宋玉梅07-20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大一统性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大一统性 作者:钱凯胡嘉鸣 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12期 摘要:明代是我国手工业最为活跃的时期,经济上开始资本主义萌芽,科技文化上“西学东渐”,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这本书集明末以前农业、手工业之大成,对我国古代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而其中所记载的技术处处都体现着大一统性。 关键词:手工业;宋应星;天工开物;大一统性; 一、宋应星的生平 宋应星,字长庚,明代江西省南昌奉新县北乡人。宋应星出生在一个逐渐衰败的官宦家庭,虽然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但宋应星依旧受到了良好的传统儒学教育。在学习期间,专注于“十三经传”,对于“古文自周秦、汉唐及龙门、《左传》、《国语》,下至诸子百家,靡不淹贯,又能排宕渊邃以出之。”并且在这一时期,宋应星深入学习了“关闽濂洛书”即张载、周敦颐等的理学,并且对书中的内容“无不抉其精液脉络之所存”,这就使得宋应星对传统儒家理学思想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涉猎,其中宋儒理学家的实学思想为往后宋应星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思想基础。 宋应星学有所成后,希望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在参加科举期间,宋应星途径江苏、安徽、河北等多个省份对沿途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作了细致的考察,并对一些机械器具以及匠人的手艺作画,这些都为之后创作《天工开物》作了准备。崇祯十年,宋应星完成了《天工开物》的创作,并在好友涂绍煃的帮助下刊刻出版④。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两年后辞官回归故里。崇祯十六年,镇压红巾军起义,后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但不久挂冠归里。明朝灭亡入清后,宋应星拒不出仕,遂避世隐居直至去世。 宋应星长期出任帝国官吏,在任期间还镇压起义军,说明其维护帝国统治的意愿根深蒂固,加上其将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因此他的言行都会体现为帝国大一统服务的思想,其所写的《天工开物》也体现着大一统性。 二、宋应星的大一统思想在《天工开物》中的体现 《天工开物》是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来编纂的。粮食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是税收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家得以运转的保障,而宋应星能够深刻意识到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甚至将自家的书斋命名为“家食之问堂”。一方面宋应星受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影响,例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写到“食为政首”可见重视粮食的传统由来已久,另一方面是受传统的“重农抑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参考答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 王朝。 2.拓展疆域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世袭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 中央政府。 考点一“家天下”的秦朝中央官制

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 (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 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 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 (1) (2) ”的表现。 材料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答案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员有职分、等级、俸禄,不再是世卿世禄。 1.秦朝廉政建设的制度设计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提升作业 人民版

课时提升作业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解析】选B。秦朝统一后,认识到周朝的分封制存在着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弊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长官不再世袭,改由中央任命,逐渐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官僚制度,故B正确。 【加固训练】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 ) A.“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 B.“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C.“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来看,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说的是秦朝的统一。A“上(尚)农除末”说的是重农抑商。B说的是重刑法。C说的是统一并实行郡县制。D是批评秦的暴政,故只有C符合题意。 2.《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对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修建之初所起到的作用是 ( ) A.有助于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推动了“扬一益二”现象的出现 C.印证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沟通了珠江和长江水系的交通运输

【解析】选A。据材料“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一事,开发西南,增强秦国实力,推动秦大一统,故A正确。 3.(2015·银川模拟)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柳宗元对秦代实行郡县制大加赞赏,认为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这主要是因为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实现了皇帝和地方官员共同治理天下,即所谓的“公天下”,故D的说法最符合题意。 4.(2016·眉山模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 C.封国制 D.行省制 【解析】选B。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世袭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皇帝制度核心之一就是皇位世袭,不属于官僚政治,故A错误;郡县制下的官员是由任命和选拔方式充任的,故B正确;封国制本质是世袭,故C错误;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目“取代……标志”的意思,故D错误。 5.(2016·白银模拟)《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选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符合“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A 正确,B错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C错误。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不符合材料信息,D错误。 6.《全球通史》: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 )

古代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古代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中文摘要:古代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同时推动着社会制度、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不一样的东西方文化都对人类做出了贡献。 关键字:东西方、文化、发展、推动 1、古代东西方文化特点 1.1、古代东方文化特点 东方文化是指世界东方即整个亚洲和非洲北部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它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三大文化体系各有特点,差异也很大,但也有一些属于共性的特点:第一,怀旧情感浓重。东方人的思维特别重视承续性,先人如何说,祖宗如何说,是东方人普遍比较重视的。古代东方先民直观思维的遗风,很容易使人们把远古初民与想象中的神明连结到一起,并加以理想的描绘,涂上一层神圣、贤明的光圈。第二,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由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思维定式而形成一种模糊的世界观,它有利的一面是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准备了宏深的条件,表现出人类灵性的一种自然状态,容易产生由人及物,由爱人到爱物的激情,有利于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不利的一面则是往往限制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不容易激发出科学技术的发明。第三,神秘主义色彩浓郁。这种神秘主义贯穿在东方人对神人之际、天人之际、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它通过非常规的认识途径来昭示存在和生命的意义,提示人生真谛,它们对于直观和体悟的过分强调,往往使人们从感觉出发而最终又摆脱感觉经验。尽管这样,神秘主义还是从负面反衬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信心和理想,而且,只要社会尚未达到理想的美好境界,人类受到社会变化的压力,自然有一种对精神慰藉的需求,获取理想的补偿。第四,重感悟而轻理性。在宗教气氛非常浓郁的东方世界,流行着创世说、启示真理说、灵魂不死说等非理性主义产物,是通过直观、内省、神秘主义的个人体验而获得的一种认识。 1.2、古代西方文化特点 1.2.1、民主与法制精神 古希腊人所创设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典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文化成就之一。而雅典的的民主政治制度则是其中的楷模。在雅典,公民民主制达到了极致。一切官职均由选举和抽签产生,权力的世袭、垄断和特权制得以废除。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和政治上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古代世界发展最充分、最完备、最典型的民主形式。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健全的法制,而法制则会保证民主政治得以顺利实施。希罗多德早就体会到了其真义。他借别人之口宣传民主政治的首要优点在于“它的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演讲中更具体阐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他讲道:“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公私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真正的才能。”罗马共和时代也曾实行过民主政治,虽然日后的罗马走向了帝制的道路,但民主体制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却一直贯穿其中。在帝国时代,帝国范围内罗马公民权的扩大和统一,以及遍及帝国境内的自治城市的繁荣不仅使民主政治得以延续,而且还对古典传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正如论者所言:“古典文化

第8课大一统帝国重建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西汉初年,承袭秦制,但又实行郡国与封国并行的制度,而封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由此形成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更新的大体完成。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吴楚七国之乱、布衣将相之局、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汉初政治”,懂得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无为而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掌握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布衣将相之局”,懂得国君将相不必贵胄的道理。 通过学习“‘清静无为’政策”,懂得统治政策的制定应符合社会实际和人民的利益。建议在教学前,让学生找出单元导言的关键词,如“汉承秦制”、“汉武帝”、“光武帝”、“分裂”、“统一”等等,以此为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线索,即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光武帝重振国势,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演化为分裂局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和的推进又使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汉承秦制 1.提问:什么是中央集权体制?秦是如何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由此导入新课,指出:西汉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汉统治者删繁就简,承袭秦制。分析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如承袭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此外还承袭了秦朝的集议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等。汉承秦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2。结合课文小字和“练习与测评”1,从辩证的视角分析,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分析汉不完全承秦制:其一,汉初的政治体制虽承袭秦朝,但政令施行则宽简舒缓,与秦朝之急切苛刻全然不同。其二,秦虽有分封列侯的制度,然未曾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王。而汉在承继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所封的同姓诸侯王,既占有土地、人民,义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此外,他们还利用控制盐、铁等资源,减免百姓赋税,与朝廷争夺民户。平日,他们还豢养了不少宾客,为其出谋划策,通过各种方法与朝廷分庭抗礼。随着同姓诸侯王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中央政权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与打击其势力的增长。结合“知识链接”,指出: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将支郡削去,收归中央,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同姓诸侯王制造了“吴楚七国之乱”。 可以拓展汉初郡县与封国并行原因的相关知识:第一,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一旦出现反叛,就无人拱卫中央政权。刘邦不愿重蹈秦短命的覆辙,于是便大规模地分封同姓诸侯王,以便有足够的屏藩中央政权的力量。第二,由于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时间很短,人们对这一制度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人误将秦的暴政与郡县制的实行联系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反对推行郡县制,但同时又认为分邦建国体制也不错,同样有存在的必要,两种制度可以同时实行。这些看法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刘邦,于是他采取了封邦建国体制与郡县制的混合体。在诸侯王国之下,依然有郡县,这些属于诸侯王国的郡被叫作支郡,名义上虽属于中央政权,实际上在诸侯王的直接管辖之下。 还可以拓展西汉封邦建国体制与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异同点,指出:两者在内容上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

第3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6 主要内容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单元总体目标(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来的基础。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统一国家的出现避让要求扩大对外联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联系比较发达的时期。对外联系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政治动机,如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二是为了商业往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三是出于宗教原因,如佛教东来。(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在一些领域中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与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重点难点关键秦统一六国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评述秦始皇”和“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通过秦亡前后的史实明确人心向背的作用。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特别注意对重要历史人物汉武帝的评价。 明确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和平友好为主流。秦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再现和运用分析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他们会在课前查找资料编演小品,现在的历史课堂是活跃的紧张的充实的。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还是意犹未尽。感觉学生们是喜欢历史课的。当然他们还不太会对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对一些人物的评价还略显淡薄,可是他们已经慢慢的进步。相信学生们在下面的学习中会有更上佳的表现。 单元教学建议在掌握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基础知识后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要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理解与记忆,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各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朝的中外交流,结合地图弄清“西域”“丝绸之路”的概念,通过归纳张骞的功绩,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课本或课外资料中援引图片、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来了解把握张骞通西域的情况及认识丝绸之路。 单元备课(三)

略论古罗马帝国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

略论古罗马帝国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法学。古代罗马的法学十分发达,公元前450年,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制定了习惯法的汇编《十二铜表法》。到共和国末期,《十二铜表法》逐渐被新的原则所取代。这些新条例和新原则有各种来源,有的是因为习惯的改变,有的来自斯多噶教义,有的来自大法官的文告。屋大维时期曾赋予一些法学家解释法律的特权。公元1世纪时法学家们开始著书立说,当时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盛行。公元2世纪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梯》。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初出现了五位著名的法学家:盖约、巴比尼安、包鲁斯、乌尔比安和莫迪斯蒂努斯。罗马皇帝曾颁布引证法,规定若在法律上遇有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依照他们的著作来解决。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法学家编撰了《格里哥里安法典》和《赫尔摩格尼安法典》,包括了3世纪末4世纪初的法律。提奥多西二世时颁布了帝国最早的一部官方法典——《提奥多西法典》,包括了4世纪以后的皇帝敕令。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根据前述基础,编成了集罗马法大成的《国法大全》。 (2)文学。早期文学创作多是民间歌谣,流传下来的较少。公元前3世纪出现真正的文学作品,罗马历史上第一个诗人是安德罗尼库斯。公元前2世纪罗马戏剧繁荣,主要有悲剧和喜剧两种,著名悲剧作家是阿克齐乌斯,著名的喜剧作家是普罗塔斯等。拉丁散文也逐渐兴起,开创者是加图。屋大维时期是罗马文学的繁荣时期,著名的诗人有维吉尔、贺拉西、奥维德。维吉尔早期写成的田园诗被称为牧歌,其中流露着对意大利田园风光的深切感情。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颂扬了罗马,前6卷叙述了埃涅阿斯率领特洛耶人到意大利途中的故事;后6卷是埃涅阿斯征服拉丁姆及建立罗马的创业经过。主题思想是强调奥古斯都创建的罗马帝国的伟大。贺拉西以抒情诗见长,代表作是《颂歌》,他的作品或者歌颂罗马人的传统精神,或者颂扬奥古斯都的“功业”。奥维德的作品多以爱情为题材。早期写成的3卷《爱情诗》,是描写他与幻想中情人科琳娜的恋爱故事。奥维德的精心杰作是《变形记》,重述了古代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从宇宙开始创造起,到恺撒最后变成神,情节充满了欢乐与幻想。公元前8年,奥维德被流放到黑海沿岸,在荒凉的岁月里,他写了《悲歌》和《本都来书》,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史学。古罗马最早的历史作品是《年代记》,大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第一位罗马的历史学家是法比乌斯·皮克托。罗马史学真正的奠基人是加图,著有《创始记》。公元2世纪时希腊史学家波利比阿著有《通史》,叙述了布匿战争以及罗马在地中海东部的征服,现存前5卷,其他仅有残片。共和时代末期历史学家萨路斯提乌斯,著有《喀提林那阴谋》和《朱古达战争》,记录了共和后期罗马的重要史实。帝国时代著名历史学家有李维、塔西陀、阿庇安等。 (4)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人是老普林尼,著有《自然史》。古罗马的农业科学也比较发达。共和时期主要的代表人有加图和瓦罗,分别著有《论农业》。公元1世纪时出现农业科学家科鲁麦拉,代表著作也称《论农业》。地理学方面,屋大维时代曾编制了地图,公元前1世纪时希腊人斯特拉波编著了《地理学》,总结了当时西方所积累的地理知识,并绘制过一幅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世界地图。天文学方面,公元2世纪托勒密著有《天文学大全》,对天文学有所贡献,但主要是继承和完善了地心说,其谬说后来为教会所利用,统治欧洲达千年之久。医学方面,提比略时代塞尔苏斯著有一部医学论著,但仅有残片保留。

辽宁省葫芦岛一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周考(一)文综历史试卷

葫芦岛市一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三周考 文科综合历史测试(一) 24.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由此可见A.商代妇女地位的崇高 B.封“诸妇”以保护商王朝的统治 C.商代是个尚武的朝代 D.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商朝统治 25.《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26.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27.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 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这表明当时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 B.加强商业监管 C.抑制商业兼并 D.鼓励商人竞争 28.“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29.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B.民族工业得到充分保护

中国文化史

导论 一、释“中国” 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国”原指城邑。“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 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 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 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 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1地理环境 2经济土壤。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 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第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 第三,族权与政权结合 4国际条件 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完美版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 西岗34中王艺坚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1、适于的学段/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仍避免了不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代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的国家的建立,回忆他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秦人”同“汉人”和“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秦的灭亡给后世提供了借鉴。 本课的内容分三部分:“秦王扫六合”“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三者之间的发展线索是秦的统一、灭亡、西汉的建立。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是重点。为什么能兼并六国是难点。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很重要,本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时期一统天的局面,本课是封建社会统一时期的开始,所以地位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间距离学生遥远,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此时期的成语故事或编演课本剧《长平之战》,学生在课前就对这一时期有简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对本课内容感到陌生,让学生讲故事,演义历史会让学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学习时能自然而然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学生在演义的时候能加入一些个人观点,学生比较接受这种方式学习。学生在课前早就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有所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百家争鸣,商鞅变法这些知识已具备,也具备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具备了加工处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他们准备成语故事及课本剧能够完成。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学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让学生看图掌握统一的过程,让学生有处理资料、分析、归纳、概括、识图,掌握直观记忆法,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唯物看待历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学会用历史为现实服务。 知识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车的基本史实。 通过对“揭竿而起”、“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

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变革及其影响 ――以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为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变革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秦始皇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

第七讲:大一统与儒家文化

第七讲:大一统与儒家文化 陈明华 本讲概述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为“大一统与儒家文化”,由“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礼制规范”、“儒家文化的传播”六课组成,为教材第七分册的教学内容。本环节中的教学点有: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武帝独尊儒术及其影响、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儒家文化与古代家族制度之间的关系、儒家文化与君主政治的关系、儒家 文化与社会礼仪制度以及道德教化之间的关系、儒家文化与法律的关系、儒家文化的外传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儒家文化对于当世的意义等。理解这些教学点,首先要明白儒家文化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儒家文化与家族制度、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 制度、法律制度的关系;儒家文化圈形成过程;儒家文化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从而从文化形态角度了解儒家社会的特质。理解儒家文 化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战国的创立、汉代成为官方哲学、发展为经学、宋明时成为理学的历史过程;儒家社会的家族制度、君主 政治、礼制规范三者之间是相互相存的关系;儒家文化向外传播形成东亚文化圈的事实。 2.理解儒家文化与大一统统治之间的关系。 3.学习探讨儒家文明的特征及其现代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儒家文化的含义 难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大一统统治之间的关系 学习指导 本环节教学内容,与前面不同。它是从文化形态角度来探究历史。通过对儒家文化及其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的分析,来了解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在本环节中,要求学员探讨“儒家文化经历怎样的历史过程?”、“儒家文化与家族制度、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有着怎样的关系?”、“儒家文化圈如何形成?”、“儒家文化与大一统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了解儒家文化源于“德”、“礼”,有一个从“百家争鸣”的儒家到“大一统”的儒家的发展过程,理解儒家文化对大一统统治所产生的作用。掌握从一特定的角度出发将与其发生关系的历史知识贯通起来的历史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家族制度 君主专制 儒家文化圈 大一统 【引例】: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县城西的棠樾古村。棠樾村历史绵延了一千余年。居住在棠樾村的鲍氏家族,倡导儒家伦理道德。鲍氏家族因为世代恪守忠、孝、节、义,被朝廷树立为臣民楷模。为颂扬忠臣、孝子和节妇,建有7座牌坊,按忠、孝、节、义依次排列,勾勒出“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在棠樾古村,还有鲍氏家族的祠堂,内设神主牌位,议田条规禁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等十余方,还有标榜历代鲍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范例的《鲍氏五伦述》匾额。 祠堂、牌楼、族谱等是构建古代社会的家族、伦理乃至政治体系的直接反映,儒家思想是其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儒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外在的表现,探讨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说明了解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发展,儒学的一统天下,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 1、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2、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 1、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2、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等);读书指导法 授课对象:2014级旅游管理、2014级职资(本科生) 学时安排:6学时 教学过程: 二、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化了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佛教的东传。 1、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产生于公元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伽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的圣人。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释伽牟尼确有其人,他是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他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苦苦思索,又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人间苦难的答案。于是在他十九岁时(一说二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离开了妻子和一个儿子,剃发出家.他父亲劝他无效,只

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人随他一起出道。他们到深山修练苦行六年.尝够了艰苦辛酸,但毫无收获.六年后的一天,他在河里沐浴,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恢复了气力.随后他独自来到波罗奈城的一棵菩提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做着打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止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打坐沉思.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悟到了解脱烦恼的真理,大彻大悟尽除烦恼,证成佛果,立地成佛了。 释迦牟尼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因此人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没有烦恼了。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后,就开始收徒传法。他的主要传教地区是印度。公元前485年他病倒了。随后在河边洗了个澡。在一处四面都有菩提树的中间安臵绳床。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后来所有的卧佛像(即佛涅磐像)都是这种姿势。佛逝世后,遗体火化,八国信徒将佛的骨灰分成八份各在本国建塔安葬。现存有释迦牟尼的两颗牙齿,一颗在香港。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是?缘起说?, 他们认为世间万物万事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指产生事物的直接原因,缘指产生事物的间接原因。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此彼,此灭彼灭?。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法,才得以成佛。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其具体的运用实例则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这是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由①无明②行③识④名色⑤六入⑥触⑦受⑧爱⑨取⑩有⑾生⑿老死组成。佛教以十二缘起为理论观察和解释人生。认为人生死轮回的因果链条包括十二环,即由?无明?缘?行?,由?行?缘?识?,由?识?缘?名色?,由?名色?缘?六入?,由?六入?缘?触?,由?受?缘?爱?,由?爱?缘?取?,由?取?缘?有?,由?有?缘?生?,由?生?缘?老死?。 总之,十二因缘是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及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中心是世界是苦的,主张前世因果,概括为因、果。 ?前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六道轮回——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牲;或为饿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所以叫轮回。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道?和?觉行圆满?。?谛?是实在、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篇章教材巩固主题二秦汉帝国的统一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试题含答案

第一篇章教材巩固 主题二秦汉帝国的统一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 考点梳理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 政治中央1 中央2 地方3 1 经济 2 3 文化:统一文字(书同文,官方小篆、民间隶书) 思想:焚书坑儒,推崇法家思想 民族:抵御匈奴、修长城(用险制塞、隔绝固守)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思想文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置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作用:统一了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 (2)地方封国:主父偃:推恩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可封为列侯,由郡县统辖。 作用:削弱了地方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监察制度:中央:设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官员、皇族 地方:设十三州部,各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 评价:通过这些措施,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汉武 帝是位维才大略的政治家。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作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正式管辖新疆。 大秦(古罗马) ↗西域(新疆、中亚地区) 中国出口:丝绸、冶铁、造纸术。中国进口: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 5.了解“造纸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6.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官渡之战——双方:曹操、袁绍;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结果:以少胜多,孙刘联军胜。意义: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 (3)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222年,孙权在建业(南京)称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7.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西晋后期,五胡十六国战乱不止,人口大量南迁(100万)。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经验、技术、工具。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社会条件安定,没有战争破坏;4、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 表现:在南方,出现了麦稻兼作技术和双季稻技术、蜀锦、灌钢法、青瓷;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8.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改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作用:巩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丝绸之路:是亚欧陆上交通线,被称为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路线图: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西域(新疆、中亚地区)→西亚→欧洲。西汉—古罗马(大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