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

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

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
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

题目: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 ——以“土豆网”为考察对象

姓 名: 吴志坚

学 号: 10529382

院 系: 法学院

专 业: 法律硕士

研究方向: 知识产权法

导师姓名: 刘凤鸣

二00八 年 三 月

本课题由2007-2008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雅虎互联网法律中心毕业论文资助项目资助。

本文为本课题的结题论文。

本文已经作为作者的硕士学位论文提交,并已通过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

摘要

正当博客在中国挟时尚之名开疆扩土的时候,比其更加前卫的语音、视频播客从2004 年下半年开始安静而迅速的在互联网上蔓延,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短短两年,播客已成为当今最火爆的网络新概念之一,一股新媒体和新经济浪潮已然形成。

播客又称“有声博客”,是Podcast或Podcasting的中文直译,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文件。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权利人通过网络传播其信息的权利及禁止他人未经允许通过网络传播其信息的权利。目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网络服务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原则体系,对于各方主体的责任分配规则也已经基本成形。然而尽管有这些原则和规则,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仍然使得法律之网的经线显得过于“粗线条”。由于专业分工不同,网络服务商在开拓新型服务之初对网络环境下各类具体运营行为的合规性判断很可能存在重大缺陷而隐患重重。而此类研究也大多因为过于琐碎而引不起学术界的兴趣,只有在相关的诉讼浪潮开始席卷业域甚至有可能终结整个行业的时候才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往往为时已晚,代价惨重。

本文之所以将目光聚焦于“播客”环境,正是希望在这一新型网络媒体服务方兴未艾之际,对其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关系进行一个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尤为重要的是,笔者希望通过对“播客”运营模式的类型化分析,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理,在司法诉讼风暴刮起之前,对“播客”环境下各方主体的侵权风险作出判断,力求在“播客”的新行为模式诞生之初即对其法律性质进行预判,扼杀明显侵权行为于襁褓,修正可能侵权行为于摇篮,为侵权风险低的运营创意保驾护航。

本文第一章探索了播客的发展历史和运行模式,揭示了播客上传和下载过程的具体运作以及涉及的各方主体的身份,并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土豆网”的播客平台的运营模式,以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本文第二章分析了播客各主体的法律地位,明确了播客网络服务商属于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指称的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商,播主则是该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商的服务对象,播主上传的作品也涵盖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所称的作品、表演和录音录像制品。该章并解析了播客网络服务商与播主之间的服务协议,以理顺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关系。

本文第三章则首先对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归纳了播客环境下的擅自转载、传播有权利瑕疵的原创作品、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故意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信息、拒不提供侵权播主注册资料等五种比较典型的侵权行为模式及其特点;之后则针对不同法定责任类型所应适用的归责原则进行了辨析,并主张对于判断被控侵权人是否构成侵权及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应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对于其是否应承担赔礼道歉、经济赔偿等责任应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本文第四章参照《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对播客网络服务商的免责条件逐项分析,将播客网络服务商一些现有的经营行为逐条进行了合规性分析,并结合新近出现的搜索引擎类服务合规性判断的新判例,探讨了权利人“概括通知”的法律地位问题,主张“概括通知”的方式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也不符合“避风港”制度的立法原则,更在技术上为网络服务商设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不可取的。

本文结语部分则针对全文分析过程中暴露出的播客各方主体的复杂矛盾提出了在播客环境下以“双向概括授权”的合作模式解决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矛盾的设想。

本文是笔者长期以来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问题关注和研究的成果,但是由于“播客”毕竟是新生事物,其运营模式本身也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关于其合规性的讨论和诉讼案例都还不多,加之笔者水平有限,研究难免有遗漏之处,借毕业之际作此文供各界参考,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字:播客 信息网络传播权 概括通知 双向概括授权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播客环境解析 (3)

第一节播客的发展 (3)

第二节播客的运行模式解析 (5)

第二章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关系 (7)

第一节播客主体的法律地位 (7)

第二节播客服务协议解析 (8)

第三章播客环境下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判定 (10)

第一节侵权行为 (10)

一、擅自转载的行为 (10)

二、传播有权利瑕疵的原创作品的行为 (11)

三、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行为 (12)

四、故意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行为 (12)

五、拒不提供侵权播主注册资料的行为 (13)

第二节责任种类及归责原则 (13)

第四章播客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免除 (15)

第一节“避风港”制度 (15)

第二节提供服务与标示身份 (17)

第三节未改变作品 (17)

一、格式转换 (18)

二、实质内容的改变 (19)

三、服务来源标示和权利提醒信息 (19)

第四节自主审查与“非明知” (21)

第五节未获得直接经济利益 (22)

一、上传服务收费的收益 (23)

二、在线观看或下载服务收费的收益 (23)

三、版权商业许可代理收益 (23)

四、播放时伴随广告的收益 (24)

第六节“通知与删除”义务的履行 (25)

一、“通知与删除”程序简介 (25)

二、“概括通知”的效力辨析 (27)

结语 (31)

参考文献 (34)

致谢 (37)

前言

正当博客在中国挟时尚之名开疆扩土的时候,比其更加前卫的语音、视频播客从2004 年下半年开始安静而迅速的在互联网上蔓延,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短短两年,播客已成为当今最火爆的网络新概念之一,一股新媒体和新经济浪潮已然形成。

播客又称“有声博客”,是Podcast或Podcasting的中文直译。关于Podcast 的定义目前仍在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三种:一、Podcast的推动者Doc Searls给出的定义:PODcasting,Personal Optional Digital casting,即私人数字广播。二、Dave Shusher在其《Podcasting的定义》一文中的定义:Podcasting必须具备三个要件: 1.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可下载的媒体文件;2.该文件的发布格式为RSS2.0 enclosure feed;3.接收端能自动接收、下载并将文件转至需要的地方,放置于播放器的节目单中,能自动出现供播放而无需关照才是关键。三、Wikipedia的定义:WIKI的定义是开放、动态的,到2004年12月13日为止,其定义为: Podcasting源于iPod,兼具broadcasting和webcasting 之意。Podcasting 与TiVo相似, 只是Podcasting是用于声讯节目而且目前免费。但是应该注意,该技术能把任何文件“拉”过来,包括软件更新、照片和视频。1总体而言,播客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文件。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权利人通过网络传播其信息的权利及禁止他人未经允许通过网络传播其信息的权利。2网络的广阔、迅速、自由和数字复制的特点,使得传统的著作权法在网络时代有了新的意义,同时也遭遇了新的挑战。深度链接、临时复制、合理使用、服务商帮助侵权等法律新难题接踵出现并引起轩然大波,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也随着著作权的网络化应运而生。进入现代信息社会的欧盟、美国和国际条约都对此给予了关注,并通过技术措施和知识产权

1郑雅钦:《什么是Podcast?》,转引自朱红梅著《播客现象与传播学观照》,《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3期。

2乔生著:《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33页。

法给予全方位的保护。我国也顺应时代于2001年10月27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时加入了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并于2006年5月10日通过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此后各级法院通过司法实践在中国形成了一系列的有影响力的判例,确立了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保护体系。

近年来,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搜索引擎深陷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诉讼泥沼不能自拔。播客托生于互联网,也必然难以幸免于互联网鱼龙混杂的先天不足。事实上美国的YOUTUBE网站已经遭遇维亚康姆公司索赔额高达10亿美元的诉讼3,中国的土豆网也已经被《疯狂的石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人起诉并索赔15万元人民币4,诉讼理由都是指控被告侵犯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笔者认为,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领域,大体上来看,“播客”与其他上传至网络服务器从而实现离线信息共享的方式特别是“博客”没有法律性质上的本质区别。目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网络服务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原则体系,对于各方主体的责任分配规则也已经基本成形。然而尽管有这些原则和规则,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仍然使得法律之网的经线显得过于“粗线条”。由于专业分工不同,网络服务商在开拓新型服务之初对网络环境下各类具体运营行为的合规性判断很可能存在重大缺陷而隐患重重。而此类研究也大多因为过于琐碎而引不起学术界的兴趣,只有在相关的诉讼浪潮开始席卷业域甚至有可能终结整个行业的时候才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往往为时已晚,代价惨重。本文之所以将目光聚焦于“播客”环境,正是希望在这一新型网络媒体服务方兴未艾之际,对其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关系进行一个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尤为重要的是,笔者希望通过对“播客”运营模式的类型化分析,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理,在司法诉讼风暴刮起之前,对“播客”环境下各方主体的侵权风险做出判断,力求在“播客”的新行为模式诞生之初即对其法律性质进行预判,扼杀明显侵权行为于襁

3《YOUTUBE网站面临10亿美元版权官司》,https://www.doczj.com/doc/4617970299.html,/20070314/n248725240.shtml,2007年10月14日访问。

4《〈疯狂的石头〉版权方起诉土豆网侵权索赔15万》,https://www.doczj.com/doc/4617970299.html,/20070703/n250883822.shtml,2007年10月14日访问。

褓,修正可能侵权行为于摇篮,为侵权风险低的运营创意保驾护航。当然,基于播客服务与其他网络服务的共性,发生在其他业务领域的合规性判断新动向也必然影响到“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本文即对新近出现的搜索引擎类服务合规性判断的新判例给予了深切关注,并通过对该判例的合法性分析,为“播客”的各方主体处理类似情况提出了建议。

本文第一章探索了播客的发展历史和运行模式,以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第二章分析了播客各主体的法律地位并解析了播客网络服务商与播主之间的服务协议,以理顺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关系。第三章则首先对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进行了类型化分析,之后则针对不同法定责任类型所应适用的归责原则进行了辨析。第四章参照《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对播客网络服务商的免责条件逐项分析,并主要探讨了权利人“概括通知”的法律地位问题。结语部分则针对全文分析过程中暴露出的播客各方主体的复杂矛盾提出了在播客环境下以“双向概括授权”的合作模式解决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矛盾的设想,供各界参考,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章播客环境解析

第一节播客的发展

2000年,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MTV明星、iPodder的发明者Adam Curry 突发奇想:可不可以把音频文件附在RSSFeed上传送——如同E-mail的附件?2001年,RSS的发明者、被人称作博客教父的Dave Winer在RSS2.0说明里增加了声音元素。之后,Dave Winer的公司UserLand Software把这项功能内嵌到其博客软件中。Harold Gilchrist和Curry是博客中最早使用这项功能的人。2003-2004年,Dave Winer帮助美国波士顿公共电台脱口秀前主持人Christopher Lydon在其在哈佛的博客里添加声音文件,Christopher Lydon关于2003-2004年度美国总统竞选的长篇报道敦促了Adam Curry脑中描述IPOD 一族的想法。2004年8月,Adam Curry正式形成了对IPOD一族的描述——自

动下载,同步播放。2004年2月12日,英国《卫报》文章《听觉革命:在线广播遍地开花》中首次涉及了播客这一概念。2004年8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播客网站——Adam Curry的 “每日源代码”(https://www.doczj.com/doc/4617970299.html,)诞生。至此,播客正式形成。“每日源代码”、ipodder软件以及Adam Curry的个人魅力使其当之无愧地被尊奉为“播客之父”。 5十个月后, 看到了播客技术无限商业前景的苹果公司, 正式推出 4.9 版iTunes 数字音乐管理软件, 安装此软件, 便可使 iPod 用户自由选择订阅和下载网上的音频文件( 稍后, 传播内容由音频拓展到视频) , 从此,播客盛行。62006 年 10 月, Google 以 16.5 亿美元天价收购2005 年创立的播客网站 YouTube。2007年7月,在市场调研机构ComScore公布题为“Video Metrix”的报告中显示,在该月份内,有将近75%的美国网民在网上观看视频的时间超过了3个小时。报告称,Google公司的视频网站在7月份的排名中占据了两项第一:一是视频浏览量第一,Google以25亿的浏览量占整个浏览量的27%,其中有24亿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4617970299.html,;二是赢得的观众数量第一,Google在线视频网站的客户群达到了6780万。7

2004 年底,中国第一个播客网站——土豆网(https://www.doczj.com/doc/4617970299.html,)诞生,截至目前已有中国播客网、动听播客、播客天下、播客中国等知名网站,估计播客人数已达近百万。2006 年 8 月29 日,中国宽频技术业务与投资峰会在京举行,中国播客网站十强正式出炉。土豆网、青娱乐网、我乐网、爆米花网、播行天下、MOFILE、100TV、六间房、宽客网络、爱播网等榜上有名。2006 年国内第一份 Web2.0 报告《 中国 Web2.0 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显示,每周访问播客网站 2—3 次和每周访问 1 次的人数分别达到 22.6%和 20.5%,每周访问 4-6 次的人群有11.1%,还有 13.9%的人每天访问。8

播客的发展方向是从声音播客转向视频播客,在2005年上半年,已经有一些Podcasting软件可以像播放音频一样播放视频了。至2006年10月,新浪播

5娄晨:《播客研究——概念、历史、影响》,《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0期第23页。

6阎皓, Jimmy:《博客进化论:从博客到维基、播客》,《电脑爱好者》2005年第16期。.

7《报告称三分之一美国网民浏览YouTube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4617970299.html,/i/2007-09-16/10271742310.shtml,2007年9月23日浏览。

8刘镇:《播客——自媒体的扩张与挑战》,《传媒观察》2007年第2期第52页。

客许多视频文本的点击率已经达到数十万次;《一个馒头的血案》、《晚饭》 等一大批视频文本通过播客广为流传; 胡戈、郑奎飞、后舍男生等一批青年才俊迅速以传播播客的方式成为明星; 另一批青年才俊则指望通过建立播客网站的方式, 搭上网络暴富的又一班车。9

第二节播客的运行模式解析

播客传播流程分为上传和下载两个部分,上传部分包括:制作音视频文件、上传到互联网、创建RSS文件、公布RSS文件,下载部分包括:下载接收文件、用RSS订阅、检查下载节目、在网上收听。在这两个过程中涉及到了三方主体:播主10、播客网络服务商、受众,其中播客网络服务商在播主和受众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播主必须把作品上传到播客网络服务商的网站服务器上,受众也必须通过该网站才能订阅下载该作品。在上传和下载的过程中,播客网络服务商暂时都不向播主或受众收取任何费用。

以土豆网为例,想要在上面发表作品,首先必须注册成为土豆网的会员。在注册时,必须要填写三项基本信息:用户名(4-12个小写英文或数字,不能使用空格等其他符号)、密码(4-12个字符,注册时需重复输入一次以便确认)、E-mail地址(登录土豆网,以及找回密码时会用到)。必填项目之后是选填项目,有昵称(默认为用户名,可修改)、生日、性别、所在地区四项,用户可以不填写。在点击“现在就注册”之前,用户还需要承诺“我同意土豆使用协议”,但使用协议本身并非强制阅读,而是使用超级链接模式。并且在该承诺的选择框中,默认为作出承诺,即系统自动为该选择项打勾。点击“现在就注册”并刷新页面成功后,用户就成为了土豆网的会员,拥有了发表作品的权利。

在上传新作品时,需要先为所上传的作品取一个标题,再用一段话对作品内容进行描述,之后需要在土豆网指定的频道选择项中为新作品的发布选择一个频道(有“娱乐”、“生活”、“影视”、“科教”等等),此后还需要为作品设定

9林永廷:《中国博客网的启示》,《上海国资》2006年第6期。

10在日常用语中,播客也可以用来称呼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人。本文为了不引起混淆,将这类人称为“播主”,即播客的主人。

至少一个最多五个标签(主要用来标记作品特征以方便他人搜索,即为作品设定检索关键字),最后需要对作品来源做出标示(转载或原创)。完成以上操作后,土豆网会提醒上传者“上传节目到土豆网,即表示你已经阅读并且同意遵守土豆网的版权协议”,其中“版权协议”的内容是非强制阅读的,而是使用超级链接项,如果上传者不点击超级链接,则版权协议的内容不会显现。此时上传者可以点击“下一步”,打开一个新网页,即作品上传页面。上传者必须上传符合土豆网技术要求的作品,即媒体文件大小处于50KB到200M之间,时长不得超过30分钟(上传者获得土豆网“豆角儿”身份后可以获得将时长放宽至45分钟的优待)。同时土豆网提醒上传者“不要上传有版权和违法的内容的文件,所有因为内容违法(暴力、色情等)、版权引起问题,其责任由发布者承担”,同时告知上传者“新发布视频可能暂时无法搜索到,需要等待审核之后才能在站内公共页面上公开,审核时间大约需要24小时左右”。在选定上传文件后,系统将自动开始上传。上传完成后,网页刷新到“恭喜,视频已经上传,发布到整个互联网啦!”页面,并再次提醒上传者“新上传视频要等审核以后才能被搜索到,大约需要24小时”。

收看土豆网上的节目不需要注册,网络用户只需要在本地机上安装有适当版本的ADOBE FLASHPLAYER软件,就可以在土豆网点击播放视频节目了。点击节目后系统自动打开播放页面,首先看到的是广告覆盖视频,广告的图像大而清晰,然后广告呈开门状一瞬间消退。此后视频节目开始自动下载、缓冲、播放,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播放区域两侧始终有图片广告。但这种在线点播观看视频作品还不是播客的特质。播客的特质是订阅。使用订阅功能需要注册成为会员并登入土豆网。用户在选择订阅的内容后,土豆网会自动为用户更新,用户不再需要搜索,就可以在“我的订阅”里找到相关内容的最新视频。用户还可以在安装Itudou软件后将希望收看的节目下载到本地硬盘或其他连接到互联网的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然后使用相关的播放器播放。

第二章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关系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权的一项权能,其内容是权利人通过网络传播其信息的权利及禁止他人未经允许通过网络传播其信息的权利。11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则将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享有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统一为信息网络传播权。12这里的传播指的是资源持有者将资源向受众散播的单向的过程,受众的主动接受行为虽然是完成传播的必不可少的过程,但其暂时还不受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关系的调整。

第一节播客主体的法律地位

通过考察播客的运行模式不难发现,在播客环境下,上传和下载过程都是为了达成向受众传播作品这一目的所必需的技术过程。在这一传播链条所涉及的三方主体中,真正受到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法律制度调整的只有播主和播客网络服务商。受众在通过网络下载作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所下载的为侵权作品而侵犯著作权人的复制权,而其在线观看侵权作品也有可能因为“临时复制”理论的适用而被认定为侵权,但所侵犯的都不是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因此本文不再展开讨论。

在播客环境下,播主是将作品上传至网络的人,也是启动信息网络传播程序的人。播客网络服务商所构建的播客平台则为播主提供了其完成网络传播行为所必不可少的信息存储空间。所谓信息存储空间,实际是指可以永久存储信息的计算机外部存储器的容量。由于这里所介绍的信息存储空间与网络密切相关,因此,这里所指的计算机实际是指可以与互联网联接的网络服务器。实践中,有些网络服务提供者控制或者经营多台可以联接到互联网上的服务器,这

11乔生著:《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33页。

12《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源自https://www.doczj.com/doc/4617970299.htm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国务院法制办主办),2007年10月30日访问。

些服务器的磁盘空间很大,除自己使用外,仍有大量存储空间可以向服务对象提供。网络服务提供者向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3

一是,向他人出租或者免费提供磁盘空间,供不具有独立开办网站能力的组织或者个人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信息,营造虚拟的单位网站或者个人主页。这些虚拟网站或者个人主页由使用者自己“经营”、自己提供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一般不予干预,类似现实世界出租房屋的情况。

二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这些磁盘空间开辟公共交流平台,如设立网络聊天室、公共论坛等,供上网公众上载信息、交流意见。

三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这些磁盘空间向服务对象有偿或者免费提供存储服务,存储服务对象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等,如建立家庭相册,供服务对象将自己的照片数字化后上载到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磁盘空间中。

本文所称的播客网络服务商属于提供第二类服务的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商,播主则是该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商的服务对象,播主上传的作品也涵盖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所称的作品、表演和录音录像制品。

第二节播客服务协议解析

播客网络服务商在为播主提供服务的时候,双方并订立有服务协议以安排权利义务关系。考察可知,此类协议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1.服务内容条款

主要表明播客网络服务商的服务提供者地位,明确双方就该服务的权利义务。以新浪播客为例,其服务协议引用新浪网的《新浪网络服务使用协议》,在该协议中,对“服务内容”、“服务变更、中断或终止”等与服务本身有关的事项作出了约定。土豆网对此内容没有如新浪网一样以协议条款的形式表现,但在“土豆的目标”一节用优美的文学化语言完整的表述了这一层意思。

1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源自https://www.doczj.com/doc/4617970299.htm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国务院法制办主办),2007年10月30日访问。

2.著作权声明条款。

由于播客服务涉及大量知识产权事务,各类播客网站都会与服务对象就此问题进行特别约定。以土豆网为例,土豆网要求播主在上传作品时对作品来源(原创或转载)做出标示,并要求播主承诺“如果你声明你为作品的著作权人,该声明为真实并具法律效力。你了解并且同意,如果你不是作品的著作权人,你在上传节目表中的著作权栏目中必须选择‘转载’”。而对于原创作品,播主必须不能放弃所有权利,即“你同意并且保证,在声明你为作品的著作权人同时,你同意土豆网站发表此作品,同意土豆网站向其它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你或者土豆网同意,商业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但同时要求播主认可,所有发表的作品, 在不违反原作品的原始版权条件下,在非商业用途中, 都遵循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的授权方式。新浪播客则默认为播主对所有作品“全部权利保留”,没有约定统一的授权方式。

3.向播客网络服务商授权条款。

土豆网在服务协议中要求获得原创作品播主的唯一并且全权的代理授权,拥有对其原创作品的代理权,处置权,及将此代理权及处置权转授给全土豆网络科技公司授权合作方的权利。以便全土豆网络科技公司与商业媒体洽谈个人原创作品在商业网络上的播出和流通。并进一步约定,从土豆网站选用作品的商业媒体应当依法向作品的作者支付或通过土豆网站转交版权报酬,土豆网站予以相应的协助。经由全土豆网络科技公司的商业合作,播主的原创作品产生的收入,土豆网将给予播主10-30%的版权收入。土豆网并且取得在这个范围内单方面决定并实时调整给予播主版权收入的最终数字的权利。

新浪播客对于用户通过新浪网络服务上传到新浪网站上可公开获取区域的任何内容,也要求用户同意新浪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的和完全再许可的权利和许可,以使用、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据以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示此等内容(整体或部分),和/或将此等内容编入当前已知的或以后开发的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体或技术中。

此类条款为播主作品向商业视频转化提供了专业代理渠道,同时也使播客

网络服务商获得了部分收入。双方都从作品中获得经济利益,使得播客环境下各方主体之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关系更趋复杂化。

4.免责声明条款

播客网络服务商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直接参与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但由于所有作品均由播主上传,其对非法转载、盗版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的监控能力。但是一经发现,负有移除盗版和非法转载作品以及停止继续传播的义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播客网络服务商在服务协议中除要求播主承诺其上传作品权利状态合法以外,还约定了自身的免责。即“土豆网对他人在网站上实施的此类侵权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侵权的法律责任概由本人承担”。同时要求播主同意“土豆网在满足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为此向原发布人承担违约责任或其他法律责任,包括不承担因侵权指控不成立而给原发布人带来损害的赔偿责任。”此类双向免责条款自然是播客网络服务商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的安排,但是其效力仍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第三章播客环境下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判定

第一节侵权行为

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著作权的一项权能,和其他知识产权一样,都是法定权利。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也都是为法律所明确禁止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八条列举了五类侵犯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参照该条规定,结合播客运行模式的特点,笔者将播客环境下的侵权行为分为以下五类:

一、 擅自转载的行为

在播客中,所谓转载就是将他人的全部或部分作品单纯上传至播客网站的行为。在转载中,播主对其所上传的他人作品没有独创性改进,不能形成新作品。擅自转载则是播主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形下实行的转载行为,属于《信

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八条第(一)项“通过信息网络擅自向公众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行为。这里的许可应当是真实权利人做出的真实许可。在明知自己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形下将合法或非法来源的作品上传至播客网站的行为是典型的侵权行为,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完全的民事责任。但是在播主自以为获得了授权而将他人作品上传到播客网站的行为也有可能会侵犯他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土豆网为例,由于其要求所有上传作品在不超过原权利人授权的范围内遵循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的授权方式,因此一旦有播主上传侵权作品,其他播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遵循Creative Commons的授权方式而对作品进行的转载,虽然在播主看来已经获得了授权,实际上仍然是侵权行为,应当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

二、 传播有权利瑕疵的原创作品的行为

随着音视频文件录制装备和文件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制作音视频文件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得以一展才华。播客网站的火爆更使得普通人的作品能够被大众所接触和认同,一批才华横溢的原创高手甚至得以一夜成名,走上专业道路。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要求原创作品制作人原创一切元素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例如视频作品制作人为了追求更好的表现力而将他人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配乐压制进视频文件,之后又将完整音视频文件作为原创作品发表于播客网站。在这一行为中,创作人未经他人许可使用他人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配乐的行为或许尚可以归为“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合理使用行为14,但其将原创作品上传至播客网站的行为事实上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将他人的音乐作品也进行了网络传播,则其因为已经实行了“通过信息网络擅自向公众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行为而涉嫌侵权了。而如果此类原创作品经过播客网络服务商的代理行为而进入商业领域,则该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他人作品未经许可的使用因为获得了直接经济利益而不再符合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创作人员和播客网络服务商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

都可能因此陷入诉讼。

三、 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行为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四条规定,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权利人采取技术措施是为了维护其法定权利不受侵犯,如果其采取的技术措施被避开或者被破坏,则其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就会被他人获得,其享有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专有权利就会被他人未经许可的使用。因此,保护权利人采取的技术措施,就是保护权利人的专有权,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就应当归为侵权行为。15《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六)项规定,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行为,也应当属于侵犯权利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 故意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行为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五条依规定,不仅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而且,也不得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作为识别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以及其权利人的文字、数字、代码等,对权利人和社会公众都非常重要。通过设置权利管理信息,可以保护权利人的署名权,帮助公众识别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真伪。在数字环境下,权利管理信息很容易被他人删除或者改变,因此条例依照国际公约和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对其明文保护,违反这些规定,即侵犯了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5参见梁志文:《技术措施界定的比较与评价》,《知识产权》2003年第2期,第11-14页。

五、 拒不提供侵权播主注册资料的行为

这是播客网络服务商所特有的一种侵权风险,其法律依据来自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即“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著作权人要求其提供侵权行为人在其网络的注册资料以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追究其相应的侵权责任”。虽然播客网络服务商无法控制播主上传作品的权利属性是为各界所认同的,并进而因此得以获得“避风港”制度的保护,但是其还负有协助权利人维护自身权利的义务,这其中就包括向权利人提供侵权人的网络注册资料以供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考察前文所述的土豆网运行模式可知,土豆网在接受播主注册时,不要求播主提供任何可认定其身份的信息。而一旦权利人发现土豆网上有播主上传的侵权作品时,除了通知土豆网删除相关文件以外,无法通过土豆网锁定侵权人身份,也就无法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因此,笔者认为,土豆网的这种做法以消极行为怠于履行其提供侵权人注册信息的义务,应当属于“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侵权行为人在其网络的注册资料”的行为,是可以按照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追求其侵权责任的。16

第二节责任种类及归责原则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了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形式,即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它们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几项合并适用。停止侵害即责令侵权人停止正在进行的侵权行为,使被害人的利益免受进一步的损失。消除影响即责令侵权人以适当方式消除因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一般消除影响的范围应当与造成损害的范围相符,如侵权人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权利人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就应当在所提供的网站上公开声明,以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是责令侵权人在侵权行为影响所及

16在新传公司诉土豆网一案中,新传公司的代理人也以此作为要求土豆网承担侵权责任的理由之一。

的范围内公开承认错误,向受害人赔礼道歉。赔礼道歉的具体方式如登报致歉、在公开场合声明或者借助其他媒介表明歉意等。赔偿损失是指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使被侵权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受到损害而不能用其他方式弥补时,侵权人有义务用自己的财产补偿被侵害人所遭受的损失。赔偿损失是侵犯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所应承担民事责任中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无论是侵害权利人的财产权还是侵害权利人的人身权,受害人都可以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网络著作权是一种无体财产,它不能象有体财产那样可以占有或向主管机关登记的方式,向他人宣示自己的权利,从而达到公示的效果,能积极的排除第三人的侵扰,而只能等到侵权行为发生后,以被动的方式加以保护。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学界有人把知识产权称为“诉讼中的物权”。由于有体财产的权利人可以实施积极的保护,一般情况下,侵权人多以强行侵夺或毁损等较为明显、直观的方式来实施,而基于著作权保护的被动性及其地域性、时间性的限制,使著作权很容易受到他人的侵害并且手段也较为隐蔽。在这种情况下,连确定侵权行为人的身份都实属不易,要确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就更加困难了。如果采用传统的过错责任,不但不会遏止网络侵权的强劲势头,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放纵和鼓励侵权行为的发生。有鉴于此,日本以及德国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针对知识产权纠纷原告的“物权主张”,对被告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17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释义》中也明确提到,“无论侵权人主观上是否有侵权的动机,都必须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使被害人的利益免受进一步的损失”。18而对于原告的“债权主张”,则应当对被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19目前,这一区分责任种类适用不同归责原则的安排已经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所采纳。20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法理探讨还是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审理播客环境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诉讼案件中,应当坚持对于侵权行为的定性和停止侵权侵害、消除影响责任的承担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对于赔礼

17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版,第272页。

18《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源自https://www.doczj.com/doc/4617970299.htm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国务院法制办主办),2007年10月30日访问。

19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版,第273页。

20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版,第272页。

道歉和赔偿损失责任的承担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第四章播客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免除

播客网络服务商作为播主传播行为的帮助者,一旦播主上传的作品侵害了他人的信息网络乱播权,其协助传播的行为也必然侵害到了他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果每一项侵权行为都需要通过诉讼过程予以解决的话,虽然播客网络服务商在无过错的情况下只承担停止侵权即删除侵权作品的责任,而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其必然也疲于应付并因此付出巨额应诉成本。为了保障播客网络服务商的权益,应当在制度上为其提供一个明确的规范指引,以使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合理预期,避免诉累。

第一节“避风港”制度

一般而言,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传播权利人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中间环节,从事的是中间服务,不直接使用权利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多数是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传输其提供的信息。因此,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传输或者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是否侵犯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而进行实质性判断,或者对传输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搜索到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是否存在权利上的瑕疵先行作出判断和筛选是不现实的。因此,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以及欧盟《电子商务指令》对提供纯技术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规定了相应的豁免,学术界称为“避风港”。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规定了5种免责情形:一是提供接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只根据用户指令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的;二是提供接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仅为提高传输效率而进行暂时存储的;三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用户指令存储其提供的内容的;四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搜索特定内容而提供链接的;五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权利人要求移除、阻断或者恢复访问的。21这些

21 参见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TITLE II,SEC.202. 该条列举了网络服务商的免责条

浅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及其认定(定稿)

本文发表于《理论月刊》 浅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及其认定 「内容摘要」传统侵权行为局限于现实生活的大框架之下,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则存在于网络这种特殊的介质之上,这种新形式的、在数字环境下的侵权行为与传统的侵权行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它的特殊性造成了众多复杂的疑难案件的产生(如百度侵权案)。本文旨在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一是较之于传统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作了一些探讨;二是就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的认定提出了一些拙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侵权行为之特殊性侵权行为之认定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本身由于网络的全球性、网络数据的无形性、传播快、网络侵权责任难以认定等特点,从而导致侵权人经常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近些年来,这种侵权案件屡有发生,较典型的有王蒙案、郑成思案、百度案、ChinaMP3案等等;这些网络疑难案件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均是由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的特殊性所引起。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台之前,对于这些类型的网络侵权案件不是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造成了大量的争论,就是因为网络侵权行为本身的复杂性造成了其认定极其困难。自《条例》出台之后,类似的“百度侵权案”有了相关的法律依据,百度公司最终以败诉而告终,然而一系列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百度侵权案”的尘埃落定而得到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和传统侵权行为的区别是什么?其构成要件是什么?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之构成 传统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有侵权行为的存在、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然而,若把侵权行为放在数字环境中,便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传统侵权行为的四个要件放在数字环境中并非都是必须的要件,而仅仅是选择性的要件。这需要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依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 首先,传统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一是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过错。但在数字环境中,由于有“深层次链接行为”的存在,侵权行为人随时可以通过ISP或OSP无限制地进行复制行为,从而难以认定谁是真正的侵权行为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也难以把握,面对这种情况,郑成思教授主张:“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从整体上讲应为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侵权第一步(未经许可复制,或作为直接传播的第一步如表演等)利用作品的行为,对未经许可制作、使用等利用专利发明创造的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对于其它行为、以及对一切间接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考虑‘过错责任’原则”。 [1]郑成思教授在这里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法,同时也为类似百度侵权案的其它案件提供了一些参考,司法实践中,对百度的这种“深层次链接行为”多归结为间接侵权,王迁称其为“帮助侵权”。[2]司法机关并没有免除搜索引擎服务者的侵权责任,这也是自《条例》出台之后,我国司法机关在相关案件中的最新适用; 其次,传统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二是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当然,大多数侵权行为已经对版权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但也有少部分间接侵权可能一时并没有损害事实的存在,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带来损害,就拿“百度侵权案”来说,百度的链接行为在表面上看并没有对他人的音乐版权造成损害,而仅仅是提供中介性质的搜索服务,而该案的一审判决也以百度的胜诉而告一段落。但百度的这种行为具有“潜伏性危害”的特征,王迁在其文章《再论“信息定位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的认定》指出了百度在其网站提供了例如:新歌TOP100,TOP几百大歌手的排行榜等等内容,事实上就是一种间接的侵权行为。“在‘榜单’之中,被链接歌曲的名称和演唱者的姓名一目了然。而唱片公司是不可能授权任何一家网站免费提供其旗

信息网络传播权裁判文书总结

2014.01-2014. Judicial Opinions of China 民事判决书 原告: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被告: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原告XX诉被告XX……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xx委托代理人xx被告xx委托代理人xx到庭参加诉讼,xx经本院合法传唤未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xx诉称......。经原告审查确认......被告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给原告造成了损失。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1、被告立即停止 (2) 赔偿原告经济损失xx元、为调查被告侵权行为和起诉被告支付的合理费用xx 元,共计xx元;3、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原告xx为支持其诉讼请求,向本院提交证据如下: 1、……; 2、……。 被告xx对上述证据的质证意见如下:认为原告提交的……,对证据x无异议。 被告xxx未答辩,也未向本院提交证据。 被告xx答辩称:……。 ……拟证明被告…… 原告xx对上述证据的质证意见如下:对……的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对关联性有异议。…… 经审理查明: 本院认为: 关于赔偿经济损失的数额: 综上,依据……,判决如下:

一、…… 二、…… 三、、……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xx元,由……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一式九份,上诉于xxxx(上一级)法院。 审判长xx 审判员xx 代理审判员xx X年X月X日(大写) 书记员xx 执行裁定书 申请执行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被执行人: 法定代表人/投资人: 本院依据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xx号民事判决书,受理xx申请执行xx案,上述生效判决判令:xx应向xx合计支付经济损失、案件受理费人民币xx元及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根据执行人的申请,本院于x年x月x日立案执行。 因被执行人xx至今仍未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为维护生效法律文书的顺利执行,依照……之规定,裁定如下: 查封、冻结、扣押、提取xx名下财产以xx元为限。 根据有关规定,银行存款及其他资金的冻结期限为六个月,动产的查封期限

互联网图片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特点

互联网图片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特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涉图片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纠纷呈上升之势。该类案件呈现“五多”特点: 一是侵权主体多为公司。被告公司为对外宣传、拓展业务,在未经图片作者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图片,进而侵害他人图片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是获得图片方式多不合法。审理中发现,除少数涉案图片系被告向图片网站购买取得外,多数案件中涉案图片系未经权利人许可直接从他人网页上复制、下载后所得,易发生侵权纠纷。 三是盗取图片多用于网站建设。大部分案件中,被侵权图片拍摄的并非被告公司产品,但被告公司仍将图片作为公司网站的配图使用,借此美化公司网站、提升视觉效果。 四是疏忽大意导致的侵权行为多。涉案公司大多将网站建设与维护外包给第三方完成,所使用的图片亦由第三方获取后提供,但因著作权法律意识不强,未能仔细审查网站图片来源致发生纠纷,主观上系疏忽大意,故意侵权的情况较少。 五是被告公司抗辩多无法成立。被告公司多抗辩称侵权图片系建立网站时由第三方放置,但无法提供相应证据,也未在使用中及时通过后台操作撤下侵权图片,以致得不到法院支持。 链接>>> 杨浦法院分析知识产权反诉案件后发现,知识产权案件中的反诉纠纷具有如下“四多”特点: 一是纠纷发生多源于特定种类合同。原被告之前多签订有技术服务合同、软件开发合同或特许经营合同,原告起诉被告要求支付价款时,被告反诉称原告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或产品,违约在先。 二是合同对服务质量、技术产品参数等多未作出明确约定。涉案合同多是提供服务或产品一方准备的格式合同,对合同价款、支付时间等约定较详细,但出于对自身水平过于自信或意图减轻责任等原因,对服务或产品的内容、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语焉不详。 三是履行中多对合同内容作出变更。履行过程中,原被告多因为技术上遇到困难、被告需求进一步明确等原因对服务内容、技术产品功能等做出修改,当事人虽在履行时予以容忍,但诉讼时多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四是举证时多提供电子证据。为证明履行过程中对合同的修改情况,原被告均大量提交电子邮件、微信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电子证据。质证时,原被告往往因为情绪对立或意图规避责任而否认电子证据真实性或相关性,法院认定证据效力、查清案件事实存在较大困难。 来源: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网

每日一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内容及意义

每日一法信息网络传播权 保护条例内容及意义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每日一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内容及意义 内容 《条例》包括合理使用、法定许可、避风港原则、版权管理技术等一系列内容,区分了着作权人、图书馆、网络服务商、读者各自可以享受的权益,网络传播和使用都有法可依,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产业发展与权利人利益、公众利益的平衡,为产业加速发展做好了法律准备。 一、合理使用 所谓合理使用,是指无须征得着作权人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他人作品的情形。合理使用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合理使用仅限于已发表作品;合理使用是一种无偿使用,不允许他人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受着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合理使用的条件。 作品的使用主要包括引用、复制、表演、翻译与广播等方式,涉及私人使用、介绍与评论、新闻报导、教学与研究、公务使用、陈列与保存等各个方面。 引用须具备以下条件方为适当:第一,与引用的目的相符合。即引用的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报道,并注明出处,不能与自己的作品相混同。第二,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该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如果从引用部分就可以完全了解整个被引用作品,则不能称之为适当。第三,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着作权人的利益。在我国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超过2500字或是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长篇非诗词类作品,总字数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但专题评论文章除外。此外,广播节目中引用已发表作品的片断,声音超过1分钟;电视节目或新闻纪录片中引用已发表作品的片断,画面不超过30秒。使用作品的数量不多但属实质性部分,可能构成侵权;相反,引用大部分作品甚至全部不一定构成侵权。使用他人作品必须注明出处。 合理使用的目的在于确保公众对社会信息的知悉权,法律采取着作权限制手段保障公众自由获得信息的利益。同时合理使用即充分发挥了作品的使用效益,也协调了公众使用要求与作者权利主张的关系。公共领域的作品(指已丧失保护期而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或排除领域的作品(指具有公务或公益性质的作品,如法律法规、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时事新闻等)、不具备着作权法保护条件的作品(如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以上三类称之为非“专有区域作品”,不是着作权客体意义上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合理使用是一种抗辩理由,该抗辩主要应用于司法实践中。 二、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内不经着作权人许可使用作品,但应当向着作权人支付报酬。包括发展教育设定的法定许可、扶助贫困设定了法定许可。 根据《着作权法》规定,“法定许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着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如何处理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如何处理 近年来,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数量增长迅速,在北京、天津约占一审 知识产权案件的一半。当前,由于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未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及 侵权认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含义、侵害 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认定标准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违反保护条例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之一,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 以由着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10万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着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 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 (1)通过信息网络擅自向公众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 (2)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 (3)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 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 权利人许可而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 (4)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 品超过规定范围,或者未按照公告的标准支付报酬,或者在权利人不同意提供 其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后未立即删除的; (5)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指明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或者作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姓名(名称),或者未支付报酬,或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服务对象以 外的其他人获得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未防止服务对象的复 制行为对权利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的。 2、违反保护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着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 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情

解读案例8--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认定

关键词 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服务器标准视频聚合瑕疵作品 案情概述 原告: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被告:北京易联伟达科技有限公司。原告享有《宫锁连城》(下称涉案作品)的独家信息网络传播权,后发现在被告经营的“快看影视”APP上可以自由观看涉案作品。针对被告未经原告授权在线播放涉案作品的行为,原告起诉要求:1、被告立即停止对涉案作品的在线播放服务。2、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共计50万元。 主要事实 1、原告与湖南经视(涉案作品出品方)签订了许可使用协议,原告获得了涉案作品的独家信息网络传播权。后原告又以普通许可的方式授权乐视网使用涉案作品。 2、根据原告提交的公证书,进入快看影视播放界面后,可以选择播放来源,而显示的第一个来源是“乐视网”(还有其他视频网站可以选择)。然后点击来源于乐视网的涉案作品,可随机选择正常播放。 3、比较乐视网APP和快看影视APP关于涉案作品的播放方式,存在如下不同:①乐视网播放时存在前置广告,中间暂停播放时也有广告,

而快看影视播放全程没有广告。②乐视网播放时有“乐视网”的水印,而快看影视没有。③乐视网的观看模式分为:标清、流畅、极速三种,而快看影视分为:高清、标清、流畅三种。④二者关于集数的布局也不同,且快看影视对涉案作品还进行了专题归类。 4、被告提交了一份判决书,证明涉案视频因侵害了琼瑶的著作权被禁止传播,故涉案作品为非法作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5、原告表示乐视网对涉案视频设置了保护措施,故被告对乐视网的链接属于盗链,主观存在过错。 争议焦点 1、涉案作品是否应得到著作权法保护。 2、被告主动与乐视网建立链接的行为是否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所控制的行为。 法院认为 一审海淀法院认为被告故意破坏乐视网的技术保护措施,并对涉案作品进行了选择、编排、专题分类,主观存在明显过错,并且实际上给原告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构成实质性替代,故被告行为侵犯了原告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判决被告赔偿原告三万五千元。后被告上诉,二审知识产权法院认为被告所提供的链接行为并未侵犯原告的信息

影视剧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合同

编号:_______________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影视剧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合同编号: 甲方信息 名称: 法定代表人: 住所(注册地址):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电子信箱: 乙方信息 名称: 法定代表人: 住所(注册地址):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电子信箱: 本合同由(下称甲方)(下称乙方)于年月日签订于。 鉴于:

1.甲方为依据(国家或地区)法律在 注册成立并有效存续的(□有限公司/□合伙企业/□ ),享有(□电视片/□电视剧)《》(下称影视剧)的著作权,该影视剧(□已经/□即将)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或者《电视剧发行许可证》。 2.乙方为依据(国家或地区)法律在注册成立并有效存续的(□有限公司/□合伙企业/□ ),其已合法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等资格,有意取得甲方所摄制的影视剧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予以传播。 3.甲方同意乙方取得影视剧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后依据本合同的约定予以传播。 甲乙双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价有偿的原则,就甲方授权乙方依据本合同的约定传播甲方所摄制的影视剧事宜,经友好协商,特达成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基本信息 1.1影视剧的摄制单位 为; 1.2电影片正片长分秒;或者,电视剧长 分钟/集× 集,带型:。 1.3主创人员 1.3.1编剧为; 1.3.2导演为; 1.3.3主要演员为; 1.3.4摄像师为; 1.3.5录音师为; 1.3.6灯光师为。 第二条授权范围

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

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 20世纪网络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一场影响空前的科技革命,信息流通方式发生了巨变,互联网使人们获得信息、传播信息的途径增多、速度变快,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及时有效,交互性也变得更强。这就给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新的深刻的变化,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作品的传播方式大大改变,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也为著作权在新时代的保护带来了新的考验与挑战。本文主要探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问题。 标签: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限制 一、我国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立法与发展 2001年10月27日我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项作出对权利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规定,以解决在这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下人民对著作权保护的需求。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在数字化网络时代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该《条例》又于2013年1月30日作了进一步修订,将第十八条、第十九条中的“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修改为:“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的,可处非法经营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经营额或者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可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修改内容并没有改变该《条例》主体内容,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修改了判罚的金额标准。该《条例》共27条,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使得作品在网络传播和使用时有法可依。 二、国际上立法的比较与分析 世界各国(或地区)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手段方法有所不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对各国立法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从手段上来说,欧盟与我国都是通过增加著作权新的权利条款来保护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日本和美国则是通过对法律原有权利的扩大解释使该项权利得到合理保护,而澳大利亚则是对原有权利进行一定的整合,设立了一项全新的权利。从内容上来看,我国著作权法新设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内容小于欧盟设立的“向公众传播权”,亦小于澳大利亚整合了好几项权利内容设立的“向公众传输权”,而通过扩大原有权利内容的美国和日本,因其扩大的原有权利的不同,不好比较权利内容的多少问题。总体来看,国际上为适应网络新时代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都通过一定立法手段对各国或地区作出各有特色的法律修改。 三、限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意义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限制制度①。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著作权范畴的一部分,其合理使用制度与法定许可制度的内容基本来源于《著作权法》的第22、23条规定,符合我国立法精神。这两项制度

解析信息网络传播权

解析信息网络传播权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著作权法的发展历史,认为著作权法始终处于对科学技术的挑战予以应战的过程中。信息络传播权的产生也源于规范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络技术结合而带来的络传播行为的需要。文章考察了世界上对络传播行为的进行规范的主要立法体例,并针对我国著作权法中确立的信息络传播权规定过于简单含糊的情况,着重对该权利的特点、主体、内容从学理上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信息络传播权立法体例主体内容特点引言 科技的发展给法律带来了无尽的挑战,技术始终是促进版权制度发展的催化剂,数字技术为作品复制和传播带来的进步性,就如同四大发明的印刷术相比手工抄写一样的深刻和明显。是数字络技术的进步性给著作权法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信息络传播权由此而得以产生。 回顾著作权法发展历史,自英国1710年的安娜法案始,著作权法历经印刷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三次重大飞跃。数字技术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总称,迄今为止,经过三个发展阶段。七十年代中期,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进入数字技术的第一阶段。著作权领域最先讨论的问题是,个人计算机上的目标程序是不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以及操作系统、用户界面、数据库、反向工程、电子游戏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八十年代中期,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得到发展,进入数字技术的第二阶段,多媒体产品和数据库是不是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开始成为著作权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这时多媒体技术尚未与络技术结合。九十年代以后,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络技术结合,数字技术发展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数字通讯络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硬件设施,而且取决于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等组成的通信内容,即数字化的文字作品和音乐作品、电影作品、软件、多媒体、数据库,等等,可以通讯内容的络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数字技术在络上的应用,使得通过计算机络能把作品讯捷、方便、廉价、容量惊人而且质量几乎完美地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可以使公众中的成员在个人选择的地点和时间获得作品。在交互性传输中,信息传输的范围、程度及信息的使用方式是由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共同决定。这给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版权制度与技术发展之间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每当有一次技术突破的时候,版权制度总是要或迟或早地作出反应。纵观著作

【每日一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内容及意义

【每日一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内容及意义 内容 《条例》包括合理使用、法定许可、避风港原则、版权管理技术等一系列内容,区分了着作权人、图书馆、网络服务商、读者各自可以享受的权益,网络传播和使用都有法可依,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产业发展与权利人利益、公众利益的平衡,为产业加速发展做好了法律准备。 一、合理使用 所谓合理使用,是指无须征得着作权人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他人作品的情形。合理使用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合理使用仅限于已发表作品;合理使用是一种无偿使用,不允许他人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受着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合理使用的条件。 作品的使用主要包括引用、复制、表演、翻译与广播等方式,涉及私人使用、介绍与评论、新闻报导、教学与研究、公务使用、陈列与保存等各个方面。 引用须具备以下条件方为适当:第一,与引用的目的相符合。即引用的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报道,并注明出处,不能与自己的作品相混同。第二,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该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如果从引用部分就可以完全了解整个被引用作品,则不能称之为适当。第三,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着作权人的利益。在我国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超过2500字或是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长篇非诗词类作品,总字数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但专题评论文章除外。此外,广播节目中引用已发表作品的片断,声音超过1分钟;电视节目或新闻纪录片中引用已发表作品的片断,画面不超过30秒。使用作品的数量不多但属实质性部分,可能构成侵权;相反,引用大部分作品甚至全部不一定构成侵权。使用他人作品必须注明出处。 合理使用的目的在于确保公众对社会信息的知悉权,法律采取着作权限制手段保障公众自由获得信息的利益。同时合理使用即充分发挥了作品的使用效益,也协调了公众使用要求与作者权利主张的关系。公共领域的作品(指已丧失保护期而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或排除领域的作品(指具有公务或公益性质的作品,如法律法规、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时事新闻等)、不具备着作权法保护条件的作品(如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以上三类称之为非“专有区域作品”,不是着作权客体意义上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合理使用是一种抗辩理由,该抗辩主要应用于司法实践中。 二、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内不经着作权人许可使用作品,但应当向着作权人支付报酬。包括发展教育设定的法定许可、扶助贫困设定了法定许可。 根据《着作权法》规定,“法定许可”有以下几种情况:1、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着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着作权人依照着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2、作品在报刊刊登后,除着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3、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着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着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4、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5、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着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使用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四、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五、避开技术措施使用本条例保护对象的合法情形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doc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 第一条为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释义」本条是关于条例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在法律、行政法规中首先阐明立法目的,是我国立法的通常做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亦不例外。条例的立法宗旨是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条例的立法宗旨是与《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相一致的。 条例的立法宗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保护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快捷的作品创作方式和传播途径,一方面为公众获取和使用作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人类的思想交流;同时,也给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规范作品等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行为,保护著作权和相关权利人的权利,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6年12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召开外交会议,通过了《版权条约》(WCT)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以下统称互联网条约),对规范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权利的保护进行了协调。此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纷纷调整立法,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给与充分保护。我国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著作权法》修订前,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即已通过判决认定,在互联网上传输数字化作品是一种使用作品的行为,应当属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的范围。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进一步明确规定“著作法第十条对著作权各项权利的规定均适用于数字化的著作权。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及时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权利的保护作出反应,将信息网络传播权正式写入法律之中,该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办法有哪些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办法有哪些 信息网络传播权领域中的帮助侵权行为,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虽未直接实施侵权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但其为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提供特定的帮助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应知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未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或提供技术支持等帮助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帮助侵权行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确定其是否承担帮助侵权责任,该过错包括对于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明知或应知。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构成应知的综合考虑因素包括了传播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类型、知名度及侵权信息的明显程度,以及其他可以明显感知相关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为未经许可提供的情形。 二、关于不同帮助侵权行为人间的责任承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虽规定帮助侵权行为人应与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共同承担责任,但未就不同的帮助侵权行为人间如何承担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从帮助侵权行为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直接侵权行为人所提供的帮助行为这一基本概念来看,帮助侵权行为就不应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构成帮助侵权行为的另一网络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帮助行为。不同的帮助侵权行为间可能存在牵连关联,但因无共同侵权的意思联络,故仍属分别独立的帮助侵权行为,理应各自承担相应责任。且在某一网络服务提供者已因其帮助侵权行为而被人民法院判令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形下。如果再要求其对另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帮助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不仅加重其注意义务,而且也无法律依据。当然如果另一网络服务提供者本身即是直接侵权行为人,则为该另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直接侵权行为提供帮助行为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仍应共同承担责任。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处理方式 在审理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中,法官如何通过确认请求权基础从而准确地认定侵权行为的形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第(一)项和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分别规定了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不同的请求权基础,出于诉讼经济原则的考虑,法官在案件审理时应对当事人进行充分地释明,对涉案侵权行为进行

信息网络传播权释义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 第一条为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释义】本条是关于条例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在法律、行政法规中首先阐明立法目的,是我国立法的通常做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亦不例外。条例的立法宗旨是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条例的立法宗旨是与《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相一致的。 条例的立法宗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保护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快捷的作品创作方式和传播途径,一方面为公众获取和使用作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人类的思想交流;同时,也给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规范作品等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行为,保护著作权和相关权利人的权利,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6 年12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召开外交会议,通过了《版权条约》(WCT)和《表演 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 (以下统称互联网条约),对规范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权利的保护进行了协调。此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纷纷调整立法,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给与充分保护。我国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著作权法》修订前,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即已通过判决认定,在互联网上传输数字化作品是一种使用作品的行为,应当属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的范围。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进一步明确规定“著作法第十条对著作权各项权利的规定均适用于数字化的著作权。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2001年10月27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修订后的 《著作权法》及时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权利的保护作出反应,将信息网络传播权正式写 入法律之中,该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一条分别规定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享有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这样,权利人享有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中增添了新的权利内容,使得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延伸到虚拟空间,从而给 予权利人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权利充分有效的保障。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兴权利内容,有利于遏制网络侵权行为,解决网络侵权纠纷,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二是,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通过保护私权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基础。我国所有知识产权立法都体现了这一精神,著作权保护立法亦不例外,条例作为《著作权法》的配套法规,秉承了这一原则。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保护权利人的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鼓励权利人创作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作品,方便作品的传播和使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条例立法宗旨的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两者不可偏废。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通过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才是制定条例的整体目标。 条例的立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修订后的《著作权法》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基本制度。在修订《著作权法》的过程中,一方面, 考虑到数字和网络技术还在迅速发展中,一些情况还不是特别明朗,需要进一步积累、总结经验;另一方面, 考虑到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涉及权利人、使用者和公众三方面的关系,情况比较复杂,不宜在法律中具体规定。因此,《著作权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这就为制定条例提供了直接立法依据。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的统计,至2005 年 6 月底,全国已有上网计算机4560 万台,网络用户超过 1 亿人,互联网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调整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互联网发展必须认真加 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制度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有必要根据著作权法和国际通行做法,认真总结实际经验,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具体办法。2005 年11 月15 日,国家版权局

什么是信息网络传播权

什么是信息网络传播权? 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该项权利是2010年《著作权法》修订所增列的一项重要的著作财产权。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于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它的通过,标志着我国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规制体系化的实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受法律保护,即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的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2)明确规定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电子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 (3)规定了合理使用的例外。这些例外包括: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等; (4)规定了法定许可使用制度。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或者国家教育规划,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已经发表作品的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制作课件,由制作课件或者依法取

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中责任认定浅析

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中责任认定浅析 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中责任认定浅析 摘要:网络信息传播大大便利了我们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同时,网络链接搜索等间接侵害作品版权的案件也逐年呈现递增趋势。网络侵权的隐秘性和技术性的特点,由此使得其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认定较之一般侵权案件增添了难度。对此,本文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典型案例探讨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中责任认定浅析,力图明晰该行为之过错责任承担。 关键词:网络侵权构成要件主观过错认知义务 一、问题的提出:两个典型法院判决的对比 (一)典型案例判决评析 在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责任认定中,最常遇到也是最难解决的就是断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是否履行的问题。 在原告北京xxx版权代理有限公司诉被告上海xx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1]中,法院最终认定了被告网站Xx网站为网络用户提供登录、注册、xx软件下载和下载资源的索引目录服务,为网络用户上传、下载涉案作品提供了便利条件,构成帮助侵权,侵犯原告对涉案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在原告刘某某、北京某某版权代理有限公司诉被告北京某某原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署名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2]中,原告认为,被告在《武林恩仇录》发布至涉案网站的过程中实施了审核、上传的行为,因其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与署名作者构成共同侵权。法院则以被告提供的是内容服务还是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作为侵权认定的标准进行了评定,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之规定免责。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分类 根据网络侵权法的相关规定,各种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同,承担的侵权责任类型也不同。作为主要向用户提供链接服务的ISP,其在网络侵权中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为用户侵权行为提供物质

简析“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广播权”的区别、理解和适用(上)

简析“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广播权”的区别、理解和适用(上) 朱晓宇律师博客-沉思录 标签: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 2008-12-15 17:01 2001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将“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著作权的两项子权利单独列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著作权相关产业的逐渐成熟,“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已经被法律专业人士和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所熟知。专家学者们的相关论述颇多,但多数论著不便于一般法律执业者和相关产业人员理解。在法律实践中,对“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区分和适用还不尽准确,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日前,北京两级法院就宁波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诉北京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以下简称“网络电视案”)做出终审判决,笔者以分析该案中权利依据入手,从实践角度,分析“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区别和适用,供前辈和同行们参考和指正。 一、案情简述: A公司经原始权利人授权持有某电视剧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并有权向涉嫌侵权人主张权利。B公司通过互联网定时逐集在线播放该电视剧,并提供了各集播放时间预告。用户需安装B公司提供的视频播放软件在线收看B 公司当时正在播放的该电视剧的某一集,并按照B公司确定的播放时间,收看其他各集。A公司以B公司未经其许可通过互联网播放该电视剧,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诉至法院。 在审理过程中,B公司以“用户不能在其选定的时间观看该电视剧的任意一集,而只能看到网站定时播放的那一集”为由辩称“其对该电视剧的使用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规定的使用范围”,因而,原告A公司无权向其主张信息网络传播权。但法院认为,“只要网络用户通过信息网络在其选定的时间可以获得作品的部分内容,作品传播者就构成了《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项所规定的“使

解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解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我国通过行政立法建立起网络侵权纠纷“通知与删除”简便程序。今后,权利人认为网站服务所涉及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犯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或者被删除、改变了自己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可以向该网站提交书面通知,要求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 新条例7月1日起实施 国务院日前通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国政府网昨日全文刊发《条例》,并就一些热点问题采访了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 《条例》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 《条例》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不过,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等8种情形,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条例》要求,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行为亦被禁止。

条例解读:网络服务提供者向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的,只要标明是提供服务、不改变存储的作品、不明知或者应知存储的作品侵权、没有从侵权行为中直接获得利益、接到权利人通知书后立即删除侵权作品,不承担赔偿责任。 三方面关系亟需调整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表示,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上网计算机4560 万台,网络用户超过1亿人,互联网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调整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互联网发展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制定该《条例》,即为处理好这三者关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发挥网络传播作品的潜能,满足群众使用作品的正常要求。 ■条例解读 1不禁止用户临时复制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介绍,在《条例》的起草过程中,有人提出,《条例》应当对临时复制作出规定。经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后认为,禁止临时复制的症结是制止终端用户在线使用作品,而禁止终端用户非营业性使用作品不具有可行性;国际上对禁止临时复制有很大争议,在互联网条约制定过程中,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明确反对禁止临时复制,由于各方争执不下,互联网条约没有规定禁止临时复制;而且,作为授权立法,《条例》也不宜对著作权法未授权的临时复制作出规定。因此,《条例》对临时复制未作规定。 2网络服务提供者四种情况免责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称,为促进网络产业发展,有必要降低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作品的成本和风险。《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规定了四种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