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张庆松

最近据报道,欧盟官员曾宣布,中国将会在今年夏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随着加入WTO 的时间接近,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已经成为定论。因此,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也将由中国是否和何时加入WTO,转向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弊端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共12500字。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倒退。

自从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以后,这种忧虑已经烟消云散。中国政府加入WTO的努力表明了,改革开放将不会再倒退。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人),反而开始担心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否已经走得太快了。过去一两年里,有一些文章指出WTO将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暂缓加入。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WTO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加入,而且要快加入。就在这两派激烈争论的时候,中国的WTO谈判仍在继续而且即将成功,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出现了一个理论落后于决策的局面,也就是说,海外的一些评论家们的眼光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必定有自己的道理。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表现看,中国政府领导人对经济大形势的分析观察能力和把握控制能力是可以令人信任的。所以,应该相信,中国加入WTO的决策是经过分析并判定WTO是利大于弊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讨论WTO该不该加入的问题就已经落后于形势,是浪费时间。

反对WTO论者的缺点就是光看到WTO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却没有看到WTO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是改革开放政策迈上的一个新台阶,而且从长远来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途径。WTO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向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经济必须的道

路。从发展的角度看,WTO利益再多,冲击再大,其影响力也不过十多年而已。经济全球化才是未来更长远的目标,因此具有更大的意义。WTO只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小步。而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才会是中国将来长久面对的冲击和挑战。

智者高瞻远瞩。理论研究也要超前才能形成指导性作用。既然中国政府已经做出加入WTO的决策,那么理论研究就应该超越是否加入的层次,而应该进行超前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就应该把WTO的冲击以及对策,作为要解决的主要目标。如果要把研究推展到更超前,更远的范围,就应该把视野超越WTO这十多年内的冲击,而以“经济全球化”这一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趋势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对WTO的研究应该放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题目下进行。

实际上,人们对WTO的担心还是源自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心。由于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疑虑,反感和敌视,才使得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存有担心,怀疑和恐惧。只有当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这一经济远景建立信心和信任后,像WTO这样的短期问题才不会造成太大的抵制或混乱。

所以,本文要探讨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以及中国可能采取的对策。

二、中国学者的关注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中国学者已经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转载香港《信报》题为“中国学者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观点”的文章,详细地列举了中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批评和疑虑。现把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中共中央理论权威刊物《求是》半月刊今年第一期在署名“本刊课题组”的文章中,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的新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在20世纪8、90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消除了壁垒的情况下,经济

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汹涌潮流。

截至1999年年底,全世界有六万多家跨国公司,其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至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交换,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廉价资源的供应站、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正所谓“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

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南北发展差距愈来愈大。北方发达国家富者愈富,南方发展中国家贫者愈贫。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日平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而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拥有14%和18%。有关统计资料显示,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均收入,是30比1,而今已上升到74比1;20年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最不发展国家仅20有余,而今却增加到48个。

学者们还指出,尤其美国总是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至今未能加入世贸,都与虽同意中国入世却仍在背后作梗的美国有关。是以不能盲目乐观。与利相比,弊的方面亦即挑战的情形显得更为复杂。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诸如在经济、科技“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通过基金会之类的“民间组织”收买和培植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敌对分子,输出资本时附带兜售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等等。

中国的年轻经济学者指出,这就是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的战略,对发展中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三、应付挑战,趋利避害

在列出上述弊端的同时,上述文章也透露出了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体现出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

文章指出,中国年轻的经济学者认为,诚然入世对中国有负面影响,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应当权衡入世的利弊,以便趋利避害。中国入世,有利于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对外经济贸易方面,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99年中国出口总额达3606亿3000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近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外贸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占四分之一左右的增长是靠外贸实现的。(这一部分并不完全准确,去年的增长基本是靠内需拉动。外贸的拉动效应微乎其微)。

这些年青学者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盲从;既不能全面拒斥,也不宜全面迎合。也就是说,既不能说经济全球化为洪水猛兽,也不要随波逐流,去“傍美国这个大款”。中国虽然落后,但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经济,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中国虽然落后,但具有一百多年反对外来侵略、五十多年自立自强、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这就决定中国在全球经济化的浪潮中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掌握发展主动权。

年轻经济学者指出,既不回避也不盲从,以豪迈的姿态勇敢地杀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相信中国这个历史悠久,潜力无穷的泱泱大国,既能吸纳百川,又能化掉一切污泥浊水。

这些年青学者的思路是对的,态度也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既然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那么因为困难和挑战就退缩不前是不正确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挑战,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用高明的方法来趋利避害,这才是正确的指导方针。

四、需要深层次分析

要想避害,首先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害”。经济全球化既是机会,也到处布满了陷阱。一不留神,就会掉入陷阱。而一旦发生重大的错误,可能就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中国的决策者们需要了解经济全球化在哪里和有什么样的陷阱。只有有了一个清楚的“地图”,描绘出了陷阱的所在,才能够事先采取对策,予以避免。中国有那么多学者,只要好好地组织,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能够研究的很透彻的。

从上述文章看,中国国内学者对经济全球化弊端有了一些认识,但是还非常不完全,对一些关系还不是分析得很清楚。所以,有必要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上面文章中可以归纳出,中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认识是这样的一段话:“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交换,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廉价资源的供应站、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正所谓“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这就是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的战略,对发展中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最根本的威胁就是“不平等交换”使得发展中国家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廉价资源供应站和剩余产品的市场。而所谓的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的。

笔者认为,这种对经济全球化弊端的分析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还远远不止于此,而且政治和意识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得也绝对不仅仅是“保障经济全球化”的功能。仅仅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上述的结论也是不够严密。也就是说,论点的各个组织部份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仔细分析之下,就会遭到质疑。

比如,说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会损害不发达国家如中国的利益,这一点如果进行单独地分析就会产生问题。如果资本的扩张和输入是不利于不发达国家,那么为什么各国还千方百计地要吸引“外资”呢?说先进的技术导致不平等交换,从而损害了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也有问题。辩解的人就可以回答说,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地进行的。科技不发达的国家可以通过加快科技的发展来改变这种局面,市场是通过竞争得来的。而且科技产品向不发达国家推销,也使得那里的人民可以接触世界的先进科技。所以,从这两个方面看,经济全球化是同样有利于不发达国家的。既然如此,那么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有什么错呢?又怎么会损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呢?

所以,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还应该进行更完整,更精密的分析。比如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仅仅是“不平等交换吗”?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真的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吗?这后一种观点尤其值得讨论。它未免太过乐观,不符合历史事实。对这个问题如果不看清楚的话,后果是危险的。因此,必须要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出现的每一种弊端进行认真地分析。是弊端还是挑战,是害还是利,往往也由对应者的思维和策略而互相转化。

五、科技剪刀差不足为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弊端确定为“不平等交换”。这种不平等交换实际上就是一种剪刀差。过去人们用过工农剪刀差的说法,现在也可以用“科技剪刀差”来描述南北的“不平等交换”。

在这种科技剪刀差经济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从发展中国家输入低廉的原材料,经过高科技加工后,再返销给不发达国家,从而赚取高额利润。形成“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发展中国家卖出的是低价原料,但买入的却是高价的科技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是越来越穷,而北方发达国家富者愈富。南北发展差距愈来

愈大。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这种状态表达出非常强的反感。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也进程缓慢。反对全球化的声浪也日益高涨。

可是,这种不平等交换不见得会是将来最大的冲击和威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也因为这种不平等交换而吃过亏。比如,中国的出口都是靠的劳力密集性工业,赚取的利润微薄。而发达国家的公司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所以,中国的货币含金量小。比如,中国的军费养几百万兵员没有问题,但是购买高科技武器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中国的税收对高科技产品的购买力小。

尽管如此,中国的廉价劳力和广大市场却同时也吸引了海外的大量投资。这些投资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也迅速成长,使得中国有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趋势。所以,这种不平等交换从效果上来说,并没有损害中国的利益。它不平等,但是是历史和现实环境所决定的。因此,在特定的环境下就是合理的。

但这不等于说,这种不平等交换可以继续下去。从中国的经济战略角度来看,这种不平等是不能允许永久存在的。而打破这种不平等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提高中国的科技研究发展能力,提高中国的工艺水平,提高中国产品的高科技份量。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继续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增强中国的科技自主能力,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发展高科技是必经之道。

在这个领域,中国是不必担心的。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具有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一切条件。资金不是问题,中国的储蓄率是最高的国家之一。人才不是问题,中国人聪明肯干,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达数百万人。市场不是问题,中国的13亿人口已经是全球的五分之一。有了这些要素,还怕科技水平提高不了?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有很久的历史原因。从短期来观察,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科研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

济这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且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科研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模式转变。实际上,中国近年对经济和科研的发展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方向。要素具备,方法正确,假以时日,中国的科研水平肯定可以领先世界。

在这个领域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中国科研水平的进步。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阻碍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实行高科技禁运。但是,事实表明,这并没有阻挡中国科研水平的进步。而且将来也阻挡不了。这些国家最后会发现,吃亏的是禁运者自己。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市场。只要保住了自己的市场,自己的科研队伍就有了发展和发挥的余地。市场对科研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以色列造军火,但是美国不让卖,那军火就销不出去。没有市场,科技再先进都没有用,因为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就不能够产生资金积累循环效应,科研就会失去动力。中国就不一样。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合理手段来保住自己的市场。哪怕不外销,只要保住自己的市场,就是全球五分之一的销售额,就能够最起码在世界上占有立足之地。

所以,在高科技领域,中国未来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发展高科技,和发展什么高科技,也要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方法来为自己的高科技公司保证市场。在这方面可以采用的方式很多,比如反垄断,反倾销,外国公司本土化,产地要求,以世界五分之一的市场为依托建立中国自己独特的标准体系(外国公司的产品必须要改造才能符合中国的要求),等等。即使在某些科技领域内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中国过去20多年来,采用了以市场换科技的方法,今后还能够使用。而且,在个别技术领域内的落后,不会对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产生冲击。因此,“不平等交换”的问题对一些小国家会有麻烦,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不会是大问题。中国应该,而且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在科研水平上迎头赶上,消除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剪刀差”。

六、国际资本是水,载舟也覆舟

与“科技剪刀差”相比较,国际资本的流动才是真正值得让人担心的。古人说,民心似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国际资本也是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且国际资本特别容易见风起浪,一不留神就容易翻船。所以,中国要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对国际资本的特性加以研究并予以防范。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能举一些主要的问题。

国际资本有多种形式,因此其特征和性质也很不同。所以,对国际资本不能一概而论。那种二元思维论所导致的国际资本好还是不好的问题是不符合现实社会的,也不是正确的思路。从功能上看,国际资本有各种表现形式,所以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会很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资本,也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而且这两方面会互相转化。

正是因为国际资本存在着这样一种集好坏于一身的特性,所以就出现上面提到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国际资本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拓展市场的推动力,是“不平等交换”导致南北差距的肇事者。那么发展中国家应该会反对国际资本。另一方面,从社会现实观察,发展中国家却是在千方百计争取国际资本的流入,尽管一些国家曾经被国际资本整得吃尽了苦头。由于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就对国际资本出现欲迎还拒,既希望,又恐惧的两难态度。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没有办法的。首先要把国际资本分一下类。一种是长期资本,另一种是短期资本。长期资本是低流动性资本,而短期资本是高流动性资本。从对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资本的经验看,中国将来还是应该继续吸引长期资本,严控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

中国过去20多年以来,一共吸收了3000多亿的国际资本(其中大部份来自台湾和香港等华人经济区)。至今为止,这些资本的输入的效果是正面的。它们提供了中国需要的发展资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且更让人惊奇的是,还没有出现任何负

面效应。尽管外国公司如摩托罗拉,可口可乐等也通过这些资本赚了钱,但那是应得的。是理想的双方互赢的局面。

但是,在中国崛起前,亚洲的四小龙也曾经吸收过大量的国际资本,而且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曾经有过外资大量涌入的热气腾腾的局面。但是,近一两年来却是大伤元气。自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的几条小龙还有马泰等国至今还没有恢复过来。这些国家没有中国那么幸运。究其根源,还是国际资本造的孽。近些年来,国际上出现对冲基金这一股怪异的资本力量,其特点是快速移动,大肆炒作,寻求短期获利。对冲基金利用各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渠道,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造成短期的利差,然后获利了结。受到对冲基金攻击的国家,金融市场秩序混乱,人心不稳,外资大量流出,导致百业萧条,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等到股市落底以后,外国资本又进场拣便宜货。这就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根源。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同亚洲一起陷入危机呢?这同中国的制度有关系。中国还没有向外国开放金融市场,所以国际资本无法冲击中国。而且,中国当时虽然吸收了1000多亿的国际资本,但是这些都是产业性的长期资本,无法在短期内流动的。所以,不会象其他亚洲国家那样容易受短期资本的冲击。长期资本要想抽出被投资国,往往不是获利了结,而是亏本了结。象日本,在80年代大举扩张,在美国买了大批房地产(属于长期资本),到了90年代后,日本陷入衰退,于是纷纷卖美国的房地产。美国的买家压低价钱,原来买进时一亿多的大楼,卖出时只要到3000多万。

由此分析,投资到产业部门的长期资本是有利于当地的稳定和发展的。而短期资本往往是冷面杀手,应该加以提防。对短期资本的提防应该成为经济全球化风险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也很多,比如对金融衍生投资工具要慎重,这往往是国际炒家的攻击重点;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建立各种指标监控;控制企业对外短期借贷,采取措

施防止资金外流等等。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滋就指出过,经济全球化下防止资金外流是关健。在金融问题上,一定要求稳。

好的是,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同国际资本炒家交过手,并取得成功。1998年香港一役,国际大炒手索罗斯大败亏输,元气大伤。国际对冲基金也收敛了很多。但是,以后的日子还很长,新的金融危机和挑战还会出现。也许哪一天会出现王罗斯,李罗斯。而且,对金融资本市场的许多业务也不能完全交给外国的公司。比如信用评级,公司上市,证卷业务,外汇买卖等等,不能掌握在外资手里。一定要实行以我为主,保护金融主权。另外,中国已经从香港引进了一些金融高手。这将会有助于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七、经济全球化的政治风险

在解决金融风险问题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就上了台面。这种风险不但来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还有来自发达国家政治全球化的压力。中国的学者们认识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但是他们把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的目的说成是为了“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如果仅仅如此,那就不必担心了,因为中国已经决定要走向这个目标。但是,问题在于,政治全球化还有更复杂,更深层的动机。

毫无疑问,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将会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需要政治全球化来推动,更不需要保障。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可以达成的。世贸组织成立运作已经很多年了,在现在的国际政治状况下,还不是运作正常?在这个世界上,同美国政治制度不一样的国家并不是只有中国,还有许多国家,它们同美国的贸易还不是正常往来?所以,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各国的政治制度都要成为一个样。

事实上,一个模样的政治制度不见得是好事。多样化的制度才显得丰富多彩,才会形成

合作又竞争的局面。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亚洲各国抵挡不住危机的袭击,货币纷纷贬职。中国就成了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一退,亚洲的局势将不堪设想。但是,中国坚持不让货币贬值,并且有效地做到了这个承诺。如果不是中国在宏观经济上实行有效的控制,那98年的危机肯定不会那么快就收场。

这个事例说明了,不一样也有不一样的好处。美国过去相信一元文化,到1960年代以后,才接受多元文化的思维。现代的美国人普遍承认多元文化是美国的活力和优势之一。但是,奇怪的是,美国的政治家们可以容忍国内的多元化,却容不得国际上的多元化。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观察家们认为,美国在国内推行民主,在国际上却实行“专制”。

而且,政治全球化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全球一致性的。就拿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吧,在这些国家内部本身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许多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皇权、王权和帝权,还在继续实行半封建半民主的君主立宪制。人们应该感到奇怪,既然发达国家要搞政治全球化,为什么不先在自身做起呢?为什么总是把矛头对准发展中国家,对他们吹毛求疵呢?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盟友里面,有些根本就是完全地道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到发达国家对这些盟友提出“政治全球化”的要求。这不是奇怪吗?

这种有选择性使用“政治全球化”的现象,只能令人对这个口号背后动机的怀疑。从历史经验看,这个口号也确实是常常被用来保持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的。在政治全球化的口号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和分离势力被跳动,被支持,甚至被武装。于是这些国家一个个发生动乱,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然后发达国家再以援助的方式进入,从而掌握经济主导权。也就是说,当经济竞争行不通时,政治手段就成了一个选择。而结果,就是南北差距的拉大。

对这样的政治风险,中国必须要有事先全面和仔细的考虑。不必害怕,也不能大意。只

要应对得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是完全可以化解的。在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八、肥鸡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防安全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要求对国防安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重点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建设同国防建设的关系如何摆正。最近发生的关于所谓“自废武功”的讨论,证明了这样一个工作的必要性。

之所以提出重新研究新经济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因为现在中国国内有一种流行的但是不正确的看法,这就是“军备恐惧论”。军备恐惧论可以说是冷战的后遗症。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继续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才能安全。而且,如果增加军备,一方面会排挤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会刺激其他国家,导致“中国威胁论”,甚至引发军备竞赛。一旦被卷入军备竞赛,那就会重蹈前苏联的复辙,会拖垮中国的经济。按照这种观点,中国最好还是保持低姿态,甚至对那些可能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事件也不要反应,任其自然,靠世界上道义的力量来保证中国的国家安全。

这种军备恐惧论强调经济发展的优先性,这是正确的。但是,它也有缺点,那就是把经济发展同军备发展完全对立起来,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完全互相排斥的。这就走到了与过去冷战时期唯军备论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唯经济论。

唯经济论是19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主导思想。邓小平提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军备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大局。这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完全正确的。当时中国刚经过多年的政治动乱,经济生产能力落后。因此通过

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但是,不要忘记,邓小平当年敢于压军备,重经济,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他准确地预见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中国会有20年的和平时间。正好可以用这段宝贵

的时间来暂时放慢军备建设,全力发展经济。请注意,他预测的是20年。

现在,20年已经过去了。放眼天下,看看中国,就可以发现,国际国内的形势都已经变化了。我们就需要面对新形势,提出将来的新方针。

看看国际形势,人们只能怀疑中国是否还会像过去那样,还有20年的和平时间。相信没有人敢做出这样的预测。笔者认为,按照目前的态势,中国能够有多长的和平时间,不是由经济多发达来决定,而是由中国的军事威慑力有多可靠来决定。中国的军事威慑力越强,中国能够得到和平建设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说,由于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将会使得中国不得不采取军备与经济并重的战略。

周边形势的恶化是比较明了的。中国的台湾岛对大陆的敌意未改,台独的威胁还没有消除,台湾岛的军备也有向攻击性发展的倾向。南海问题,菲律宾狐假虎威,不断向大路挑衅。南亚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竞赛,东边,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更远处,还有强国虎视眈眈。另外还有分裂国土的势力在活动。可以说,如果不是中国近些年还明智地保持了相当的战略威慑力量,台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老实。

有人会说,经济都要全球化了,战争恐怕是不会发生了。这种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是太天真了。要知道,经济全球化并不会防止战争,甚至会成为引发战争的因素。比如,我们设想这样一种状况,某个国家经济发达,人民富有,但是军备松懈。而另一个国家,经济低迷,但是军备非常强大。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必然的是经济发达但军备松弛的国家遭军备强大的国家入侵并因无力抵抗而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也不例外。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小公司经营良好,手中握有太多的现金,就会成为那些规模庞大,但因经营不善而缺乏现金的大企业垂涎的对象。后者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吞并这个小企业,企图得到它的现金。为此有时会采取恶性吞并的手段。这有个

名词叫“恶性收购”(hostile takeover)。每年这样的情况都会发生。

经济发达但是军备松弛的国家,要比经济落后但军备相对整齐的国家更危险。因为,在其他人的眼里,前者是垂手可得的肥鸡,后者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另外,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公平地竞争。公平竞争只有在一个国内市场中建立了法制权威后才有可能。但是,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现在还不存在这样的公正的权威。现代国际关系中只认强权。而强权会在自己面临不利的经济竞争形势时,采用非经济的手段来削弱对方,从而相对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现代国际资本的流动,往往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国家军备不强,面临入侵的危险时,国际资本会快速逃离。到时候,不要动手,风声一紧,经济混乱马上就出现。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所以,经济全球化更需要强大的国防,而不是松弛的军备。既不能成肥鸡,也不可当鸡肋。最好当刺猬,肥的流油,却又浑身带刺,无人敢碰。

九、经济建设与军备建设的辩证关系

军备恐惧论者除了忽视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之外,也犯了一个把增强军备同军备竞赛划等号的错误。他们以为,中国一旦增强军备,就会落进前苏联掉进的无止境军备竞赛的陷阱。但是,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首先要了解,军备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苏联实行的是全球争霸战略,因此谋求的是压倒性的军备优势。对方有1000枚导弹,苏联就把自己的加到1001枚或者更多,总要比对方多。这叫全面优势军备,至少是对等军备。

但是,中国谋求的只是国土安全,只要自保就可以了。中国不需要压倒性的或者对等的军备,而需要对应型的军备,完全视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不会陷入无休止的竞赛。由于中国这一有限的目标,所以就不需要全面性地发展,而是针对威胁者的弱点,使用中国“四两拨千斤”的高明智慧,发展不对称军备,倚重自己的一些撒手锏。这样的策略是斗智不

斗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古代典籍中以弱胜强的范例数不胜数,这些将有助于中国制定新的军备建设方针。

其次,经济体制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已经在联合早报发表的“中国如何应对导弹防御系统”一文和《时局评论周刊》第6期中阐述过,所以在此不再重复。

从正面的角度来考虑,适当的军备建设有利于提升科技水平。由于军备建设需要特别高精尖的武器研究,所以往往会刺激科研人员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研究的方向感和责任感,也容易取得重大的突破。这将有利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正如中国学者张召忠先生指出的,美国的NMD其实也有这个意图。

适当的军备建设提高武器研制和装备水平后,也会增加军备出口的机会。这一点不必多言。

适当的军备建设在增强国防能力后,也会导致民众和企业资本的安定感。这将有利于保持国内资金不外流,而且还有利于吸引外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军备衰弱,导致外敌入侵或内部动乱的时候,资金就会外流,经济就会衰退。所以,只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安全环境。

那么,中国未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同军备建设的关系呢?下面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方针。第一、要明确自己的军备建设目标。也就是说,以国土安全为目的。

第二、确认适当程度的军备建设,以满足国土安全的需要。

第三、用巧,用智,四两拨千斤,不对称战略,以弱胜强。

第四、大力发展民用高科技公司,既能够提高武器装备的科技水平,也提高财政税收的科技购买力。

第五、通过军用科研和民用科研交叉研究的方式,使得军民双赢。

第六、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民营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产生自发动力。

第七、政企分开,使经济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第八、调整国防工业,使其吸收民间商业资本,增加其实力。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利弊 摘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逐渐地被卷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1】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引起世界更多国家的关注,下面是我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的一些认识。 首先先以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为例。2002年中国加入WTO前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加入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 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 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2】再从电信市场来说,中国的电信企业重组,形成了新的电信竞争,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不少,五年前的电话初装费就是几千块,电话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太高,现在一般农村家庭都可以装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8.19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3%和33.9%;互联网上网 人数达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7700万。争取到2010年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亿户。中国是世界上通信领域最大的市场,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服务最大的市场,并且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3】 由此可见,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包含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中国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增多了中国需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也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4】 毕竟经济全球化之后受到伤害的依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去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说,截至14年11月初,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 亿美元,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年度遭受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大关。除了显性的贸易保护外,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技术、气候、碳关税等实施隐性贸易保护的意图也更加明显。【5】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 余劳动力就业问题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女0 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 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 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 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主权 利;1.使商品、服务资本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 2.促使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资源的配置。 3.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4.推动了全球竞争,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等调整 弊:1.各国经济依赖性大幅度提高,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其传导必定很快。 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日益严峻。 3.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集团集中祝您学习愉快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 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 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 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 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 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

全球化利弊

全球化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竞争舞台。然而, 经济全球化衬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利弊, 这样有助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中把握机遇、避开风险, 从而才能健康地发展 。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 是利还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作出不尽相同的回答。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国际上基本认可的“经济全球化”, 是指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就全球传播范围来说,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六个主要方面。一是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二是世界性的分工已经形成, 生产活动已经全球化。三是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 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四是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 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五是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六是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论坛前主席施瓦布的一番话很有指导性。他说,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然经济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都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 以兴利除弊, 达到既能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又能够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益 一、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国内现在有一种观点, 经济全球化只会对发达国家有利,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似乎可以看作“悲观论”他们更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效应。这个问题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话来回答, 也不合适衡量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与得失, 关键是经济全球化究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哪些机遇滞来了哪些风险或者说冲击。事实上, 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失时机地快速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资金和技术, 并得到生产和管理上的帮助和协作, 从而提高了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而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因此, 从总体说,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 ( 2850亿美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成本在6年间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多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今天, 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某种程度上会加速或延缓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且是倍增或倍减的关系。谁拥有尖端的高新技术, 谁就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的经济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发达水平。从此开始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时期,而经济也发展缓慢。直到建国初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对于恢复歹势中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发展却又缓慢起来。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改革开放,对内改革,转变成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多国建立毛衣关系;真是这一历史性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经济的从此的飞跃。而正在中国经济飞跃时,世界经济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它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正面效益: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有方式的重新配置。发达国家因为或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很有可能会丧失原有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而美国作为经济势力最强、技术进步领先的国家是最大受益者,而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受益国。融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既可以发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劣势。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有着极其明显的优势。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一、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从而引发的就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来国内建厂,大大增加的就业岗位,为中国的就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改进国类的生产技术带来了很大帮助,在经济全球化的席卷中,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与优秀的人才资源。三、世界经济联系为一个整体,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系列的对外贸易也开展了起来,特别是对沿海城市的飞跃创造了契机。四、经济全球化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品,世界各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供中国消费者选择,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负面效益: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复习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 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

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兄弟姐妹们: 经济全球化专题很重要!!!所以在此集中总结一下,其中的题对比自己的课本,没抄的抄 到九下第八单元目录,大部分应该是抄了。 1、含义: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加强 2、历程: 第一阶段:起源 1)时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2)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早期殖民扩张 3)方式:商贸往来 4)表现:各洲之间的贸易扩大;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出现 5)影响: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阶段:起步 1)时间:19世纪中期 2)原因:工业革命和早期殖民扩张 3)方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表现: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推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 5)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加强 1)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3)方式:资本输出 4)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 5)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第四阶段:发展 1)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原因:①(根本因素)科技革命的推动;②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趋 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国谋求合作,取长补短;④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⑤跨国公司的推动;⑥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⑦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⑧二战后民族国家独立,南南合作,影响: 3)南北合作;⑨市场机制普遍被认可。 4)表现: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 势加强;世贸成立。 A对世界来说: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反:带来了很多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义,资源问题,粮食问题,等。 B对发达国来说:利大于弊。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C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重点):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共存;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3、经济全球化中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答: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最新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精品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下文研究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利弊,欢迎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事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着重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机遇以及风险挑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针对性的提出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应当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对策 一、引言 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正在给我国社会、经济、、等多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让我国经济更加全面的融入世界经济当中,国内得到飞速发展,然而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更加不容轻视。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机遇 (一)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让各国经济发展得到密切的联系,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展示自身优势,促进各国优势在互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互补。就我国而言,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市场规模方面的优势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得到凸显,有助于我国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也将有助于对国内市场与资源约束的克服,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中两种资源,从而更好地壮大我国经济实力,有关这一点最好的例证就是近五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保持在17%、22%、4%、19%、17%,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19%、24%、3%、17%、14%,对国外资源的利用加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式发展。 (二)促进我国企业逐步增强自身参与世界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经济全球化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国际间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交流的质量,推动我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层次,一大批跨国公司陆续进入我国市场,并在我国各地成立建设自己的子公司,这就让我国企业有了直接面对和学习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在正面激发了我国企业在整体产业水平和规模方面的发展,从而我国成功建设市场经济提供了积极地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我国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少、规模小。这是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许多企业就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对产品进行更新,对设备改进,更没有多余的资金对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 二、资信较差,融资渠道少。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许多不良债务。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一些企业缺乏商业信用造成的。鉴于此原因,现在许多民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由于得不到贷款,一些企业就没法进行融资。这就引出了企业的又一问题--缺乏诚信。 三、轻人才、缺乏对员工的培训。事业成败的关键归根结底是“人”。因人而兴,因人而衰,[人才]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十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则提出了“先造就人,后造就产品”的经营理念。可见人才在一个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四企业家整体素质低,部分国企领导严重腐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确有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以忘我无私精神长期效力于国有企业,并以其聪明才智为不断发展壮大国企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无愧为我们这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模范、杰出人物。但总体来看,我国至今并未真正形成起一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就国有企业而言,长期以来不仅是由上级党政领导部门为之配备领导,而且还将企业经营领导者与行政系列相比较,这就使国企领导多具“官本位”意识,而作为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企业家素质则颇为欠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监督机制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致使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严重腐败,在使企业丧失了竞争力和生机的同时,给党的事业和国家、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五、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中,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本是企业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意识是不可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当然也是不可缺的。 六、缺乏管理,生产效率低下。在我国许多企业内部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就出现了管理机构庞大,层级结构复杂、人员过多,从而导致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员工凝聚力不强……最终使这些企业出现了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 七、企业文化不健全。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组织及其员工所具有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企业文化是一中无形的管理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该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建立的思想意识,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在潜意识中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心力,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内聚功能是企业文化中最显著的一种功能,他通过把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目标,并为目标而协同动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的管理机制、经营素质和企业的风貌,从而塑造企业良好的整体形象,并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各企业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一国国际竞争地位的变化无不与科技水平相关。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加强科技投入,尤其是美国把科技看作支持它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命根子。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要执行国际性的信息技术协定即技术产品零关税的协定,这将加剧中国高科技市场的竞争。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

经济全球化之利弊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所在系旅游学系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年级 2008 级 学生姓名 XXXXXXX 指导老师 XXXXXXX 2010年11月22日

浅谈经济全球化 摘要: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日益凸显,这其中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伴随着挑战,看清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及其利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关键字:成因正面效应负面效应趋势 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一、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战后以来,促使经济加速全球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等为主体的现代高技术群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流,为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交通工具和手段。 (二)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的过剩和技术的超前与其资源、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 事实上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一直是在逐渐发展着的,大体经历了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三个阶段。而经济全球化只是这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变和飞跃。跨国公司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三)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投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这是客观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又一内在动因。 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和社会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这一差距,便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此举产生了显著的效果,70年代到80 年代发展起来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经济全球化在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竞争的原因,在经济上是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本的扩张性;在政治上则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各国都试图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实现别国对自己的依赖,从而较多地获取收益,较少地付出成本。

经济全球化利弊的中国

经济全球化利弊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产生于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有着曲折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被动的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大多是消极的。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不断的探讨和思考着怎么样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新中国的成立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30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影响下,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努力积极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乃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给国家的极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会给国家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必然有着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经济全球化对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因为在这旧的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根本就没有的得到改变的情况下发展而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西方的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在经济、科技及国际竞争中,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因为西方的发达国家是很多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者及操纵者,因此西方的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的经济发展,并且西方发达国家也强行的把这些意志及主观强加给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巨大压迫下,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都很难在确保本国的经济安全的保障。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得贫富两极分化更加的严重。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所说,“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因此,经济全球化对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即使经济全球化让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抓住了机会,并加速了发展,同时也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经济全球化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还是更多的困难、问题及挑战。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从积极方面来说,它具有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从目前来说,生产要素韵流动主要以资本、技术、劳动力(包括人才)的流动为主。而这些生产要素的流动又主要是以对外投资的形式进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这是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资源从效益低的地方配置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张庆松 最近据报道,欧盟官员曾宣布,中国将会在今年夏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随着加入WTO 的时间接近,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已经成为定论。因此,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也将由中国是否和何时加入WTO,转向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弊端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共12500字。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倒退。 自从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以后,这种忧虑已经烟消云散。中国政府加入WTO的努力表明了,改革开放将不会再倒退。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人),反而开始担心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否已经走得太快了。过去一两年里,有一些文章指出WTO将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暂缓加入。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WTO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加入,而且要快加入。就在这两派激烈争论的时候,中国的WTO谈判仍在继续而且即将成功,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出现了一个理论落后于决策的局面,也就是说,海外的一些评论家们的眼光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必定有自己的道理。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表现看,中国政府领导人对经济大形势的分析观察能力和把握控制能力是可以令人信任的。所以,应该相信,中国加入WTO的决策是经过分析并判定WTO是利大于弊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讨论WTO该不该加入的问题就已经落后于形势,是浪费时间。 反对WTO论者的缺点就是光看到WTO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却没有看到WTO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是改革开放政策迈上的一个新台阶,而且从长远来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途径。WTO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向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经济必须的道

全球化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经济全球化在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竞争的原因,在经济上是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本的扩张性;在政治上则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各国都试图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实现别国对自己的依赖,从而较多地获取收益,较少地付出成本。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一国的角度看,本国企业将突破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并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可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减少或避免了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的浪费。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上升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机遇与挑战面前,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导致他们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和利益不可能均等。在这种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必然处于劣势。但我们相信,只要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建立本民族的经济实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生产出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就一定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就是最好的证明)。更何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会逐步趋于平等,国家民族经济也会日渐成熟。 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经济文化”已有了全人类认同的标准。如市场经济的法则、商品流通的规则等,已被普遍认可和遵循。 第二,“科技文化”的普遍性更加不能否认。现在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抓科学技术和教育,都已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强国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对策 【论文分类】世界经济学 【论文网络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4e17376620.html,/F8 【学刊期数】2001年02期 【论文期刊来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福州)2000年11期第11~14页 【作者简介】胡代光(1999-),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详见本刊2000年第1期“名家论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在现行不合理、不平等、不民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下,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以及知识和技术准入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参与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应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秩序/WTO/科教兴国 中图分类号:F1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80(2000)11-0011-04 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最时髦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化是件好事,我们可更加富有,可以过上更美好的日子,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另外许多经济学家则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国际经济为什么如此混乱?”(注:见〔英国〕《焦点》月刊,2000年8月号文章,译文载《参考消息》,2000年8月23日第16版。)据此,参与国内外理论界和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议,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简要地予以评价,并探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这是客观事实的存在,无须置疑的。 就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而论,最重要的可概括为:(注:参见:乌·贝克、哈贝马斯等著:《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9页,第207-208页。) (1)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的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民族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即是,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更强生产力,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成国家能富裕起来。 (2)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大有助于人们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在跨国的生产网络方面,时间的全球化正在形成。“时间竞争”对能否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取得成就起着关键作用。正是通过卫星通讯可以即时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因特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因此,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这就给各国人民带来很大益处。 (3)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也同样越来越富裕,至少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这就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4)全球化为千百万人开辟了出乎意料的生活机遇,包括从前的所谓发展中国家在内。世界各国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选择机会。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就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正如马来西亚副总理阿卜杜拉·艾哈迈德·马达维所说的,“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指的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他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表现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具体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生产活动全球化。生产活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1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2 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 3 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 4 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 5 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 )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1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它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如以 1990 年为 100 ,世界货物出口值指数从 1985 年的 5 6 ,上升到 1995 年的 144 ,同期世界生产指数从 86 上升到 10 7 ;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同期从 85 上升到 106 。 1990-1995 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 6 %;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1 %。 2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 1985 年的 3809 亿美元增加到 1995 年的 11 , 67 8 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 (货物与服务 ) 中的比重同期从 16 3 %上升到18 8 %。3 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世界出口1 %以上的货物从1980-1981 年的 11 种增加到 1993-1994 年的 21 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 80 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一半;在出口中占 1 %以上的货物种类从 1980-1981 年的 6 种增加到 1993-1994 年的 1 9 种。 4 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该类商品的主要进口国。 5 国际贸易趋同化。它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 EDI( 电子数据交换 ) 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 (EC) ,电子贸易撮合 (ET M) ,电子资金转账 (ETF) 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ISO9000 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贸易合同标准化。 6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 1995 年 1 月 1 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组织和法律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方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 学习中心: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 专业层次:______ 在经历了两次次工业技术革命及两次世界大战,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国家甚至每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求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并且人类之间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日益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就越彻底。在这相互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雏形。 特别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的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下最值得讨论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是,另外许多专家学者则持怀疑态度。 个人认为,对经济全球化要进行客观分析、理解。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全球化有一定的优势。在各国间的合作障碍日益减少,渗透和依存关系不断增强,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分享着世界市场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实现的资源最佳配置带来的收益。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无国界经济的扩大,各国经济文化也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界限,走向了渗透、融合。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和谐、团队精神,而东方国家的企业也融入了西方文化鼓励竞争、鼓励自我价值实现的成份。 首先,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于配置,其中包括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的利用于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