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土壤侵蚀

英文名称:

soil erosion

定义1:

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

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

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

失(水利)(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土壤及其母质在

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目录

类型

因素

影响

防治

类型

因素

影响

防治

展开

类型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侵蚀

2.潜蚀: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进行机械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就是潜蚀作用造成的,另外在垂直节理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也相当普遍。

3.沟蚀:沟蚀是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的侵蚀,切入地面形成侵蚀沟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按其发育的阶段和形态特征又可细分为细沟、浅沟、切沟侵蚀。沟蚀是由片蚀发展而来的,但它显然不同于片蚀,因为一旦形成侵蚀沟,土地即遭到彻底破坏,而且由于侵蚀沟的不断扩展,坡地上的耕地面积就随之缩小,使曾经是大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4.冲蚀:主要指沟谷中时令性流水的侵蚀。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土石岩体在重

力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移动现象,一般可分为泻流、崩坍、滑坡和泥石流等类型,其中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深沟大谷的高陡边坡上。

冻融侵蚀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高寒地区,在一些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上,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渗出情况下冬季冻结,春季表层首先融化,而下部仍然冻结,形成了隔水层,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成流塑状态,顺坡向下流动、蠕动或滑塌,形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沟。所以此种形式

主要发生在一些土壤水分较多的地段,尤其是阴坡。如春末夏初在青海东部一些高寒山坡、晋北及陕北的某些阴坡,常可见到舌状泥流,但一般范围不大。

风力侵蚀

在比较干旱、植被稀疏的条件下,当风力大于土壤的抗蚀能力时,土粒就被悬浮在气流中而流失。这种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就是风力侵蚀,简称风蚀。风蚀发生的面积广泛,除一些植被良好的地方和水田外,无论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都可以发生,只不过程度上

土壤侵蚀

有所差异。风蚀强度与风力大小、土壤性质、植被盖度和地形特征等密切相关。此外还受气温、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风蚀强度的极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越高,土粒间的粘结力加强,而且一般植被也较好,抗风蚀能力强。

人为侵蚀

人为侵蚀是指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发展经济过程中,移动了大量土体,而不注意水土保持,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侵蚀,增加了河流的输砂量。目前主要表现在采矿、修建各种建筑、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过程中毁坏耕地、废弃物乱堆放,有的直接倒入河床,有的堆积成小山坡,再在其他营力作用下产生侵蚀。人为侵蚀在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大批露天煤矿的开采等,使个别地区的水土流失近年来又有明显加剧的趋势。衡量土壤侵蚀的数量指标主要采用土壤侵蚀模数,即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对区域划分土壤流失强度。

因素

影响±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土壤侵蚀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人为因素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

1.气候: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壤侵蚀。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气候因素。所谓暴雨是指短时间内强大的降水,一日降水量可超过50mm或1

小时降水超过16mm的都叫做暴雨。一般说来,暴雨强度愈大,水

土流失量愈多。

2.地形: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等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坡度的影响最大,因为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冲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一般情况下,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3.土壤: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特性对土壤侵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与质地、结构、孔隙有关,一般地,质地沙、结构疏松的土壤易产生侵蚀。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若土壤颗粒间的胶结力很强,结构体相互不易分散,则土壤抗蚀性也较强。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对抗流水和风蚀等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据研究,土壤膨胀系数愈大,崩解愈快,抗冲性就愈弱,如有根系缠绕,将土壤团结,可使抗冲性增强。

4.植被:植被破坏使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侵蚀的先导因子。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试验结果,光板的泥沙年流失量为26902kg/hm2,桉林地为6210kg/hm2,而阔叶混交林地

仅3kg/hm2。因此,保护植被,增加地表植物的覆盖,对防治土壤侵蚀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人为因素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植被破坏(如滥垦、滥伐、滥牧)和坡耕地垦植(如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牧),或由于开矿、修路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其主要危害包括以下方面:

破坏土壤资源

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和破坏,沟壑日益加剧,土层变薄

土壤侵蚀

,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随着土壤侵蚀年复一年的发展,势必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层侵蚀殆尽。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50万km2(不包括风蚀面积),几乎占国土总面积的1/6。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占总面积的81%。据资料介绍,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公里有支、干沟50多条,沟道长度可达5-10km以上,沟谷面积可占流域面积的50-60%。

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如吉林省黑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达0.5-3cm,肥沃的黑土层不断变薄,有的地方甚至全部侵蚀,使黄土或乱石遍露地表。四川盆地中部土石丘陵区,坡度为150-200的坡地,每年被侵蚀的表土达

2.5cm,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平均年侵蚀量6000t/km2以上,最高可达两万吨以上。南方红黄壤地区以江西兴国县为例,平均年流失量50008000t/km2,最高达13500t/km2,裸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坡面,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被喻为南方“红色沙漠”。目前珠江三角洲每年以50-lOOm的速度向海推进。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超过50万吨,占世界总流失量的20%,相当于剥去10mm厚的较肥沃的土壤表层,流失的土壤氮磷钾等养分相当于5000多万吨化肥量。通过水土流失的土壤,一般是较肥沃的土壤表层,造成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土壤通气透水性能降低,使土壤肥力和质量迅速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旱的威胁日趋严重。据资料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每10年有5-7年是旱年。频繁的干旱严重威胁着农林业生产的发展。由于风蚀的危害,致使大面积土壤砂化,并在中国西北地区经常形成沙尘暴天气,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破坏水利、交通工程设施

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被送进水库、河道、天然湖泊,造成河床淤塞、抬高,引起河流泛滥,这是平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据其中20个修建20年的重点水库统计,淤积量已达77亿

m3,为总库容的近20%,大大缩短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还会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由于一些地区重力侵蚀的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经常导致交通中断,道路桥梁破坏,河流堵塞,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土壤侵蚀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防治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改变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貌,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走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土保持是山区生态建设的生命线,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国内外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总结出了以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经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水利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工程

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梯田的形式多种多样,田面水平的为水平梯田,田面外高里低的为反坡梯田,相邻两水平田面之间隔一斜坡地段的为隔坡梯田,田面有一定坡度的为坡式梯田。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等。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山坡截水沟,在坡地上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横坡修筑的可以拦蓄、输排地表径流的沟道,它的功能是可以改变坡长,拦蓄暴雨,并将其排至蓄水工程中,起到截、缓、蓄、排等调节径流的作用。

2.沟道治理工程

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沟头防护工程是为防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

保护坡面不受侵蚀的水保工程。首先在沟头加强坡面的治理,做到水不下沟。其次是巩固沟头和沟坡,在沟坡两岸修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工程,造林种草,防止冲刷,减少下泻到沟底的地表径流。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和塘坝等各类工程,起到拦截洪水泥沙,防止山洪危害的作用。

3.小型水利工程

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可修建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的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草措施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生物防护措施可分两种:一种是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护经营型,如黄土地区的塬地护田林、丘陵护坡林、沟头防蚀林、沟坡护坡林、沟底防冲林、河滩护岸林、山地水源林、固沙林等。另一种是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多种经营型,有草田轮作、林粮间作、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放牧林、薪炭林等。

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1.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拦截地表水,减少土壤冲刷,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

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其作用是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主要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3.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能力,主要有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纳雨蓄墒、并配合耙耱、浅耕等,以减少降水损失,控制水土流失。

防治土壤侵蚀,必须根据土壤侵蚀的运动规律及其条件,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但采取任何单一防治措施,都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根据不同措施的用途和特点,遵循如下综合治理原则:治山与治水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坡沟兼治,治坡为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的集中综合治理方针,才可收到持久稳定的效果。

自我概念研究四

自我概念研究四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的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自我概念在个体内部有着影响和谐统一的作用而且影响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特点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对个体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矛盾: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2005年左右时结果有好有坏到2010年左右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者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本研究从中国知等期刊上搜集的关于研究自我概念的中研究结果存在纵向矛盾从2005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旨

在揭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1.2概念界定 1.2.1 自我概念 本研究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和对他人关系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1]。 1.2.2 分析 分析在1976年由G.V. Glass正式提出思想的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它总结了各种有“合并统计量”的。具体地说就是整合现有的、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结果差异不大可对其进行平均;如果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比较显著分析就要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郭伯良、张雷)[2]。 但是虽然分析的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它在心理与教育领域的运用还比较少比较局限。就以我国的两本心理学核心期刊为例在《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报》上自2000年共发表分析有关文章15篇其中10篇是分析具体应用类文章5篇是技术介绍类文章。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发表的具体研究类文章依旧不多达不到分析的要求没有进行分析的必要;其二是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其本身是非实验研究并未能掌握所有的中所包含的被试情况具体施测方法;其三对于其他的过于依赖会受其他研究好坏的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2012-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则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和岸壁可发生崩塌。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在该区域内,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可分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这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

但在此,“危机”有着 者说是 会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identity)。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 确立(identityachievement 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 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统一性扩散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水保04级B卷 北京林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 试卷名称:土壤侵蚀原理B卷课程所在院系: 水土保持学院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试卷说明: 1.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试卷共计2页,共六大部分,请勿漏答; 2.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 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 第一大题可直接在试题纸上答题;从第二大题开始可直接在试卷上写题号后答题 5. 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6. 考试中心提示: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简释下列名词(2分/个×10个=20分)。 1.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温度作用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2.冻融侵蚀: 3.侵蚀沟: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表面形成沟道的过程,也称为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4.侵蚀模数: 2单位面积上一定时间内被侵蚀带走的泥沙量,以t/km?a 表示。 5.土壤侵蚀程度:

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6.风力侵蚀: 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7.沟壑密度: 2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侵蚀沟道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8.开析度: 2开析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9.允许土壤流失量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10. 重力侵蚀: 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二、试述重力侵蚀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20分)。 重力侵蚀的发生机理主要为,由于在下渗水分影响下,土体、岩体等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运动产生位移(10分)。 当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其抗滑阻力小于下滑力时,则发生重力侵蚀(8分)。 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降雨、下渗水分、地形、地质、地震动等(2分)。 三、试述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依据及其大致范围(15分)。 土壤侵蚀类型一级区的划分依据是外营力种类,将全国划分为水力侵蚀类型区,其大致范围为内蒙的阴山以南、青藏高原的东缘线以东地区;风力侵蚀类型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2)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一、新闻体裁的总特点 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新闻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 1、广义新闻和狭义新闻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详细说明如下: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

第八章 自我概念

幻灯片1 第八章自我概念 主讲教师石培龙 幻灯片2 本章要点 * 自我概念的定义 *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作用 * 自我效能概念 *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3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 · 幻灯片4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一)詹姆斯(W. James, 1891)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幻灯片5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 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幻灯片6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 人物 (二)米德(G. H. Mead, 1934)的自我理论 幻灯片7 ● 3. 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 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 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 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幻灯片8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幻灯片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一)弗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 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 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幻灯片10 ●埃里克森(E. H. 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 (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幻灯片11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危机: ●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内涵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 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 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与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7]。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8]。自我概念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才逐步形成的。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24个月的婴儿,发现20个月的婴儿的客体自我已经开始发展。迪克逊观察了5名4-12个月的婴儿,发现7-12个月的婴儿主体我开始发生[9]。朱智贤认为,婴儿出生时是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的,大致到了8个月龄时,婴儿开始有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2萌芽,也是自我概念的基础。[10]金盛华(1985,1988)和李德伟(1988)的研究发现,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很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状况也很一致。[11]自我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低谷和高潮。在年龄特征方面,Freeman(1992)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呈曲线变化,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到大学毕业后开始下降,到中年后又再次回升,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平缓下降。1989年,Marsh 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6岁-18岁的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11岁-14岁是自我概念的最低点[12],显示了自我概念在青春期的发展趋势。国内的研究结果出现了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我国的周国韬等(1996)对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13],结果表明,11-15岁学生的各项自我概念(身体自我除外)基本表现出U字型发展趋势,初一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反映出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而学者李惠军的研究则表明,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到了中学生,还包括大学生和成人,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最低而四年级最高。许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第30卷第3期2011年0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3Mar.,2011 收稿日期:2010-10;修订日期:20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19,50725930)。作者简介:王红兵(1982-),男,甘肃静宁人,博士生,从事土壤侵蚀研究。E-mail:hbwang82@https://www.doczj.com/doc/4e17274697.html, 通讯作者:许炯心(1948-),男,四川绵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河流地貌研究。E-mail:xujx@https://www.doczj.com/doc/4e17274697.html, 268-274页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王红兵,许炯心,颜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在总结了人为加速侵蚀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深入的3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区域差异化研究。关键词:土壤侵蚀;社会经济因素;进展 土壤侵蚀是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环境 问题之一,因此,土壤侵蚀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根据郑粉莉等对土壤侵蚀研究进展的阶段划分,20世纪80年代后,土壤侵蚀的研究在侵蚀产沙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土壤侵蚀主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如降雨、植被以及地形等直接影响侵蚀过程,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侵蚀过程。由于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复杂性,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侵蚀产沙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总结关于人为加速侵蚀量方面的研究,概括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已有的研究方法,以深化对土壤侵蚀发生机理的认识。 1人为加速侵蚀的界定 自然侵蚀过程受到了人为活动影响而加速发展,进而对土地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时,就演变成“人为加速侵蚀”,是人为因素作用的范畴[2]。国内对人为加速侵蚀研究比较多,集中在加速侵蚀量与自然侵蚀量的对比方面。景可等[3]认为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进入侵蚀的发展期,唐朝以前基本属于自然侵蚀,自然侵蚀加速速率为7.9%,唐朝以后,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25%。陆中臣等[4]采用历史反演法对黄土高原自然侵蚀和人为加 速侵蚀的定量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自然侵蚀量占总侵蚀量70%,而人为加速侵蚀约占30%。贾绍凤[5]根据水土保持规律和有无人类对植被影响进行对比,认为安塞县自然侵蚀占总侵蚀的9.55%,最不乐观占到16.67%,有利时仅占2.03%,说明加速侵蚀的作用明显占主导地位。郑粉莉等[6]通过有林与无林小流域的观测发现林地开垦后,流域的加速侵蚀量是自然侵蚀量的几百倍至几千倍,因此判断黄土高原地区,当人为破坏植被后,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对加速侵蚀的研究多选取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这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从历史上来说植被覆盖的变化较大,现代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为加速侵蚀速率在逐年递增,并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量也有类似的界定。Hooke [7]研究表明,在美国每年因建筑房屋移动土石方为8亿t 、开矿为38亿t 、修路为30亿t ,此外在农业活动中使7亿t 的土壤流失到河流中去,以上共计76亿t 。与此同时,如果不计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河流每年输入的物质(泥沙与溶解质)为10亿t 。由此可见,人类活动移动的物质量是河流的7.6倍。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人为加速侵蚀已经成为现代土壤侵蚀的主力,对人为加速侵蚀量的界定,为探究人类活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奠定了基础,下面分别从4个方面来综述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研究的进展。

自我概念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俞国良一 (一)精神分析的自我观 弗洛伊德:自我的任务是控制,自我是一个组织,围绕着它的有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和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或者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它尽力满足本我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和超我的允许。 阿德勒:创造性自我,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 沙利文的自我观:人际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特别是早期的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自我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回避和控制焦虑的方法。,自我系统是指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印象。善我、恶我、非我。自我系统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其功能在于减轻焦虑,认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加以应对和适应。 (二)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的自我观 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理解她们。每个人都一种独特的方式看待世界,这种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包括有意识的知觉和无意识的知觉。对行为最重要的觉得因素是有意识的或者能成为意识的知觉。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现象场中区分为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我的等部分。这个自我是现实的自我,反应了经验,又影响着经验。相对于现实的自我,他还提出了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

(三)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1、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个人构念是以个人对周围世界进行知觉,解释和而又赋予意义的方式来实现的。构念是一个系统,有核心的,也有边缘的。自我是运用这些构念的个人或角色。 2、马库斯的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他证明了自我图式对有关自我信息加工的影响。 3、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 强调自我的认知功能。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库利: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他提出“镜中我”的概念,即自我概念是我们相信他人如何知觉我们的反应。 米德: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成为他人的知觉对象时,人们才会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具备担当他人角色的能力即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自我概念是对自身的信念和自我感观的体系化,是一种基本的自我图式,由有组织的关于自身信念和态度的集合构成。 我们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

土壤侵蚀的危害

土壤侵蚀的危害:1破坏土地,吞食农田。2降低土壤肥力,加剧干旱的发展。3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4淤塞湖泊,影响开发利用。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壤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合理保护、改良和利用风沙区、山丘区的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事业。水力侵蚀: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雨滴击溅侵蚀: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 混合侵蚀: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常称泥石流。 冰川侵蚀有冰川运动队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 面蚀: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 沟蚀:在面蚀的基础上,尤其细沟状面蚀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地表径流由于地表影响逐渐集中,形成有固定流路的水流称作集中的地表径流或股流,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破碎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 风沙流:气流及其搬运的固体颗粒的混合流。 荒漠化: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输沙量;气流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或面积所搬运是沙量 沙尘暴:大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 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水力重力风力冻融冰川混合生物化学。按发生的时间划分为古代侵蚀现代侵蚀按发生的速度划分为加速侵蚀正常侵蚀 泥石流的分类:按固体物质组成分泥石质水石流泥流。按泥石流性质分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按主导因素分冰川型降雨型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原则:1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2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3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措施、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4以自然界限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雨滴特性:雨滴形态、大小及雨滴分布、降落速度接地时冲击力、降雨量、降雨量强度和降雨历时等。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年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 序号标准 编号标准名称替代 标准号 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1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 级标准 SL 190-96 2008,01, 04 2008,04, 04 2SL 419-2007 水土保持试验规 程 SL 239-87 同上同上二○○八年一月四日 前言 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 2、附录B中的B6和B8; 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 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 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 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 丛佩娟李琦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

各类新闻体裁的主要特点

各类新闻体裁的主要特点

————————————————————————————————作者:————————————————————————————————日期:

各类新闻体裁的主要特点 消息 消息的定义: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消息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或者狭义的新闻。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的具体特点不一,因此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我们这里所讲的消息,指的就是狭义新闻。 新华社的每天发稿中也绝大多数都是消息。 消息种类 常见分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其他分类 1.简讯(包括一句话新闻、要闻、快讯)。即用三言两语,简要地报道新发生或新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比如一些报纸上辟有“简明新闻”、“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各地零讯”等栏目,刊登的消息都属于这一类。对这些栏目报道的内容要求单一,一般不分段落。既没有导语,又不必交代背景,只要求简单明了地告诉读者某地某时发生了某个事。 2.短消息。即用简洁的文字,把最新最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事实报道出来。一般此类消息,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有的短消息也没有导语,一气写下去。但是,它比简讯、快讯都要写得具体、完整些。 3.长消息。即用较多的笔墨,详细地报道新闻价值较高的重大的事实。这类消息的写作有导语,还要交代必要的背景,有的写出事件的全过程或工作经验的主要内容。一般说来,长消息主要报道重要的会议、重大的事件或成就及介绍先进经验等。因为这些报道的内容重要又丰富,如果只写简讯或短消息就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当然,有些重要的会议或事件,也可以先发一个短消息,然后写长消息或通讯作 4.特写消息(也称目击式消息或情景消息)。即对事情的发生或人物活动的现场,给予准确、

第三章3 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幻灯片1 第三章 土壤侵蚀原理 第四节土壤侵蚀规律 幻灯片4 幻灯片5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降雨诸要素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类型,降雨历时,雨滴大小及其 下降速度等.它们都与土壤侵蚀量及其侵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1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称为降雨强度。常用mm/h表示。根据其强度的大小. 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等。一般暴雨以上就能造成严重的水力侵蚀, 而且降雨强度是降雨因素中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的因子。 幻灯片6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1 降雨强度: N.H.Neal 与P.C.Ekern通过大量实测与实验资料研究,得到降雨强度与土壤侵蚀量间的关系为 E—土壤侵蚀量 A—与土壤性质和地表坡度有关的系数 I—降雨强度 b—指数( b >1) 幻灯片7 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 降雨日期降雨量 (mm) 降雨 历时 (分) 平均降 雨强度 (mm/h) 径流量 (m3/hm2) 侵蚀量 (t/hm2) 某年7/3 43.4 805 3.24 6.68 0.60 某年/7/22 40.0 292 8.22 103.02 22.36 某年/8/8 49.3 150 19.74 292.13 139.82 幻灯片8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2 雨滴质量 大质量的雨滴具有较大的落地终点速度,对土壤造成影响也较大.根据W.D.Ellison的试验,雨滴降落于地表时的终点速度与其半径之间的关系为 v—雨滴终点速度

? C—系数 取1334 取1246 ? R—雨滴半径 ? P—空气的密度 ? S—雨滴的比重 =1 幻灯片9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2 雨滴质量 W.D.Ellison还实测得到30min降雨的土壤侵蚀量,随降雨终点速度的4.33次方成正比,与雨滴直径的1.07次方亦成正相关关系。其表达式 Sp—土壤冲刷量(g/30min) ? Vk—雨滴终点速度(m/s) ? d—雨滴直径(mm) ? i —降雨强度(cm/h) ? K —取决于土壤条件的参数 幻灯片10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3 降雨的类型与降雨历时 降雨类型系指降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在一场降雨中,由于降雨强度及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降雨类型. 充分的前期降雨是导致暴雨形成较大地表径流和产生严重冲刷的重要条件之一. 均匀型、超前型、中间型、延后型 降雨历时是指一场降雨所经历的时间.历时长,侵蚀强 幻灯片11 雨强与历时的倒数关系 幻灯片12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4 降雨总量 一般来说,随着降雨总量的增大,土壤侵蚀也增大,但实际中并不完全是这样. 据观测低于10—30mm/h的降雨不至于导致土壤侵蚀的发生. 如果一个地区多以低强度形式出现. 即使其年降雨量较大, 也不会导致土壤侵蚀量的增加。但这种情况会为下一步的土壤侵蚀创造条件 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入渗的水分消除了颗粒之间的吸附力 ●水溶解了颗粒之间的胶结物,使颗粒丧失了粘结力 ●水进入岩土孔隙,增加了单位体积的重量 ●使潜水面升高,孔隙水压力对潜在破裂面以上的土石体起着浮托作用. ●大量雨水下渗将使岩层软化 幻灯片13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4 降雨总量

Removed_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第九章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主要教学目标: 阐述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原则,明确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分布范围以及不同土壤侵 蚀类型区的特点。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第二节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三节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四节以冻融及冰川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第一节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一、目的意义与任务 土壤侵蚀分区是根据土壤侵蚀类型、成因以及影响侵蚀发育的主导因素的相似性 和差异性,对区划单元进行分区。分区的目的意义是为不同区域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治理 土壤侵蚀提供主要依据,并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它是 研究各分区内土壤侵蚀特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基础工作。 分区的任务是在详细了解土壤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特 征和分布规律,并考虑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根据土壤侵蚀和治理的区域差异性,提 出分区方案,划分不同的侵蚀类型区。 二、分区原则 土壤侵蚀分区要反映不同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和其差异性,要求同一区自然条件、 土壤侵蚀类型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而不同类型区之间则有较大差别。因此分区原则主要 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 相似。侵蚀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三、土壤侵蚀分区 我国地质地貌及气候特点,构成了各种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条件。由于各地自 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不同,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域。根据我国的地貌 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如水力、风力等)在较大区域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辛树帜等(1982)将全国分为3大土壤侵蚀类型区,即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 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宁夏、陕北、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沙区,是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其中风力侵蚀的沙漠及沙地面积达187.6万km2。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分布有现代冰川、高原、高山,是冻融侵蚀为主的另一侵蚀区,其中冻融和冰川侵蚀面积约有125.4万km2(施雅风等,1988)。其余所有山地丘陵地区,则是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第三类型区,其中水力侵蚀面积约有179.4万km2。水力侵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 一线以东的地区,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 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和云贵高原6个2级类型区。 第二节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一、西北黄土高原(Ⅲ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广泛分布,在黄河中游近60万km2范围内,土壤侵蚀面积43万 km2,严重的土壤侵蚀面积达28万km2以上,最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面积为15.6万km2。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壤侵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土壤侵蚀 英文名称: soil erosion 定义1: 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失(水利)(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土壤及其母质在

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 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 类型 因素 影响 防治 类型 因素 影响 防治 展开

类型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ft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 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 1.名词解释 2.挟沙力: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的数量。 3.雨滴的中数直径: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表示。 4.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的数量。 5.侵蚀沟: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的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的。 6.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最小临界风速的风。 7.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的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的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风蚀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9.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风沙流的饱和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的沙量称 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11.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 象。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错落: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 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14.崩岗:指的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和陷落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 状侵蚀。 15.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 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 16.冻土: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 17.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 岩面上的地形。 18.石川:在不太陡的山坡或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 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的石块群体。 19.热融作用: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 20.冻融泥流:指冻结的饱水松散土层和风化层解冻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缓慢流动 或蠕动的现象。 21.岩溶侵蚀:是指可溶性岩层在水的作用下发生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伴随有塌陷、沉积 等物理过程及结果程而形成独特地貌景观的过程及结果。 22.淋溶侵蚀:指降水或灌溉水进入土壤,土壤水分受重力作用沿土壤空隙向下层运动,将 溶解的物质和未溶解的细小土壤颗粒带到深层土壤,产生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向土壤剖面更深 层的迁移聚集甚至流失进入地下水体中的过程。 23.盐渍化:在干燥炎热或过度蒸发条件下,土壤毛管水上升运动剧烈,致使地下水及土中 盐分向地表迁移并在地表附近发生积盐的过程及结果。 24.钙积层:是指在土壤剖面的某一层位上碳酸钙、碳酸氢钙的沉淀,形成具有特殊结构和 特征的土壤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