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筹划-外籍派遣常设机构的涉税实务和风险管控

税收筹划-外籍派遣常设机构的涉税实务和风险管控

税收筹划-外籍派遣常设机构的涉税实务和风险管控
税收筹划-外籍派遣常设机构的涉税实务和风险管控

2013年9月13日· 北京

目录

PART ONE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

●最新法规: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2013]40号

●最新法规:汇发[2013]30号

PART TWO

跨境劳务派遣实物操作及风险管控

●40号公告申请《备案表》相关流程

●税务风险管控-40号公告

PART THREE

主要跨境劳务派遣模式案例分析

●派遣模式一:高级管理人员来华任职

●派遣模式二:应境内接收企业要求派遣

●派遣模式三:短期人员交流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

19号公告出台背景

08年以前,派遣已经普遍存在,当时只要缴纳派遣员工个人所得税就可以将款项付

出。直到2008年,新所得税法实施以后有了改变。湖北省国家税务局在接收相关案

例后,请示国家税务总局:在已经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是否还要缴纳企业所得

税?是否存在双重征税?经过调研,历时三年,修改12稿,首先出台了国税发

[2010]75号(以下简称“75号文”)。

75号文主要探讨母公司派人员到子公司,判断被派遣人员是否为母公司工作,从而

导致母公司在子公司所在国是否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

决定因素境外派遣公司境内接受公司对被派遣人员的工作拥有指挥权,并承担风险和责任X √

被派往接收公司工作的人员数量和标准的决定权X √

工资负担X √

派驻人员从事活动而获取利润X √

结论不构成常设机构

由于75号文对相关的法规已经非常明确,对于是否需要写新的文件有了异议。然而,

由于75号文只是一个协定,是一个条款解释,在执行时非居民企业有自己的依据,

所以不够充分。于是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19号(以下简称

“19号公告”)。19号公告是以75号文为基础,对如何判定派遣安排的实质给出了

技术层面的指引,进一步澄清如何判定非居民企业根据派遣协议向中国境内企业派

遣员工安排中是否构成常设机构。

19号公告重要条款

19号公告第一条:

如果派遣企业对被派遣人员工作结果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和风险,通常考核评估被派遣人员的工作业绩,应视为派遣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提供劳务;

如果派遣企业属于税收协定缔约对方企业,且提供劳务的机构、场所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持久性,该机构、场所构成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常设机构。

●第一条为基本判定因素,第一部分,明确其主要考量派遣实质:提供劳务or 境内雇佣?第二部分,常设机构有三个显著判定特征:营业性、长期性(超过6个月或128天)、固定性。

五个参考因素: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一)

接收劳务的境内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管理费、服务费性质的款项;

(二)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的款项金额超出派遣企业代垫、代付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及其他费用;

(三)派遣企业并未将接收企业支付的相关费用全部发放给被派遣人员,而是保留了一定数额的款项;

(四)派遣企业负担的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未全额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五)

派遣企业确定被派遣人员的数量、任职资格、薪酬标准及其在中国境内的工作地点。

这五个参考因素,在税务局无法作出判断时,可参考。

从企业的角度,企业在写合同或派遣协议的时候,可以作为关注参考。

第1、2条参考因素中,将代垫工资同除了代垫工资之外的费用(如管理费用等)一起支付去境外,会使税务局产生异议,不利于PE 的判定;运用这种模式的企业应作相应地筹划,以免产生被判定为PE 的风险。

第3条,派遣企业未将接受企业支付的费用全额发放给派遣人员,很多时候是作为企业税务筹划的手段之一,但是被明确列出之后,这种方法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第4条,在19号文出台之前,很多中外合资的企业,只愿意承担境外员工在中国发生的费用和其在中国服务期间产生的工资,而派遣人员在当地必须缴纳社保,对于这部分费用境内企业是不愿意承担的。

在19号公告出台后,大家解读,如果个人所得税已经按工资全额在中国缴纳,那么如果从形式上来讲,如果中外双方各承担一部分的形式是否可以被接受?对于被判定PE 是否并非是个不利因素。即使全额缴纳个税,也并不代表其一定不构成PE ,这只是一个有利因素。

其中“全额”,由于很难确定外派人员享受的免税收入的具体金额,所以目前税务机关还是倾向于以外籍个人所得税的完税证明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为标准。

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判断,一是需要了解怎样对派遣协议的工资安排进行有利的描述,二是怎样举证给税务机关看,代垫工资已经全额在境内缴纳个人所得税。相关问题:

派遣员工在境内外兼职,员工工资属于保密性质,境内HR 不知道其境外的工资,因此只进行境内工资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这样是否属于全额申报?答:

对于全额有两种理解:

按照国内个人所得税法下的全额是指境内所得全部缴纳,而对于可以不在中国报税的境外所得并不包含在内。(如境内得20w ,境外80w ,就20w 纳税) 从更为严格的理解上,全额指所有的收入,包括境内和境外,均在境内缴税。而税务机关更倾向与按照第二种方法理解,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对外支付的角度上,是考量申请支付的代垫工资,其至少要保证申请的这部分代垫工资已全额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二是从之前75号文的判定,基本假设的前提是认为这个外籍员工来华是完全为中国企业工作,虽然实际情况中无法避免其同时为两边工作,自然其全部收入属于在华雇佣产生的收入。

19号公告第二条:

●股东来华行使股东权利,提供劳务,来华时间较长时需要谨慎使用这条。●不构成PE 条件:短期且没有提供劳务,无盈利性质,仅仅是参加会议等。

19号公告第三条:

根据《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19号》,只要非居民来华提供劳务,就需要进行税务登记,但实际操作中有90%以上企业是不登记的。但是总局坚持登记备案,并按季申报,以对税源进行管控,而实际操作中比较难落实。而这条条文就是对此进行强调。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总局官员观点

19号公告中所指的派遣,一定是指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

19号公告第一条中列举的5个参考因素是辅助条件,并不是某些企业认为的均符合就不构成常设机构,如果在合同或协议中,无法作出明确判断,那么再参考这五条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被派遣人员的服务对象究竟是谁及其工资薪酬由谁负担。

北京市某区代垫工资对外支付具体流程

对于向境外支付代垫工资,该区除对外支付基本资料外,还需受理申请人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申请中列明外籍人员姓名、工资所属期、工资额、个人所得税完税税额、税后应支付工资等,并由外籍人员签名(2)公司之间的代垫协议或派遣协议(3)公司与个人之间的雇佣劳动合同(4)外籍人员劳动保障就业证(5)就以下问题的情况说明:

(一)派遣企业或接收企业谁对被派遣人员工作结果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和风险,谁考核评估被派遣人员的工作业绩,对上述人员的工作拥有指挥权。

(二)接收劳务的境内企业(以下统称“接收企业”)是否向派遣企业支付管理费、服务费等性质的款项;

(三)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的款项金额是否超出派遣企业代垫、代付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及其他费用;

(四)派遣企业是否将接收企业支付的相关费用全部发放给被派遣人员,是否保留了一定数额的款项;

(五)派遣企业负担的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是否全额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六)派遣企业还是接收企业确定被派遣人员的数量、任职资格、薪酬标准及其在中国境内的工作地点;

(七)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款项的相关账务处理情况;

(八)接收企业是否存在通过抵消交易、放弃债权、关联交易或其他形式隐蔽性支付与派遣行为相关费用的情形。

以上情况说明,是以19号公告中的五个判定因素为依据。只要满足五条判定因素中任何一条,该局均会将其判定为常设机构。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铂略总结

19号公告判定外籍人员入境是否构成常设机构的基本因素和参考因素之间的关系19号公告颁布后,虽然对于外派人员构成常设机构有了比较清晰的界定标准,但是对于基本因素和5个参考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是非常明确的阐述。为此,铂略咨询专门就此问题采访了国家税务总局非居民处的主管官员(以下简称“非居民主管官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澄清。

根据非居民主管官员的解释,外派遣人员是否构成机构场所或者常设机构,首先要通过基本因素进行定性,简单说来就是判定外派人员是为谁工作。如果税务机关从企业提交资料能够直接判断出外派人员的相关风险是由境内公司承担,另外其绩效考核的主体也是境内公司,那么可以直接判定该外派人员为境内公司工作,从而不构成常设机构;相反,则判定外派人员是为境外公司工作,构成常设机构。如果能够比较直接进行定性,那么5个参考因素可以不需要参考,即便企业满足5个参考因素的条件,也不会影响常设机构的判定。

5个参考因素是在税务机关根据企业提交的材料无法直接判断出外派人员是否构成常设机构时,再依据这5个参考因素对常设机构的构成进行最终的判定。

对于判定因素一,根据非居民主管官员的解释,其对外支付的管理费和服务费是和这名外派人员或者外派行为直接相关的管理费或者服务费,而不是所有的管理费和服务费都会涉及到常设机构的判定。

对于一些总经理、CEO 等职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实务中经常要向境外总部汇报其工作,同时也需要向中国董事会汇报工作对于这种情况是否可能构成常设机构呢?根据非居民主管官员的解释,只要根据基本判定因素也就是境内公司承担风险同时进行绩效考核,就可以直接判定其不构成常设机构,那么即便由于工作需要,这些外派高管仍然需要向境外汇报工作,那么也可以不判定其构成常设机构。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最新法规: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2013]40号

《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税务备案有关问题的公告》

(以下简称“40号公告”)-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发文背景:

外汇不愿意再去管税,税务局征管手段不断增强,这两方面因素促成了40号公告的出台。在外管局下有个别项目,如外债项下的利息支付,已不再提及完税凭证。把税务和对外支付两条线路分开,是税务局和外管局期望达成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现在管理手段和信息交流的一些障碍,还不允许一步到位,所以产生40号公告中备案表的过度措施。外管局从按交易管理过度成按交易主体管理,并与税务局进行信息交换,税务局可获得这些对外付汇的信息,以加强税务征管。

40号公告重大变化

监管起点提高

原来对外支付3万美元就要纳入税收监管,现在这一标准提高到了5万美元。

5万美元是指单笔对外支付的金额,并非合同金额,超过5万美元需要提交备案表。而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并不因为不需开具备案表或完税证明而有所改变。

对于税前大于5万美元,而税后小于5万美元的对外支付,银行不会要求提供备案表,但是由于新的收付汇证明表并未对此进行说明,为了保险起见,税务局会开税前的金额。面对这种情况,各个地方会存在差异,建议事先与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沟通。

监管方式改变

境内支付人原来在付汇时,必须首先向税务机关提交与交易相关的资料,待税务机关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对外付汇税务证明》。现在,境内支付人只需要在付汇前备案即可。

规范和简化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程序

境内支付人原来必须分别向国税机关和地税机关申请开具付汇证明,现在境内支付人统一向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进行备案即可。主管税务机关仅为地税机关的,境内支付人向所在地同级国税机关备案即可。

对境内支付人和税务机关提出要求

(一)付汇的境内机构和个人要自觉遵从税收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申报纳税、源泉扣缴或资料报告义务。

40号公告的出台,对企业的对外支付及完税从程序上提供了便利,但是并未减轻对税务人的合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企业一定的风险。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二)税务机关要加强对备案事项的事前管理和事后审核。

40号公告注重事后审核的概念,税务机关将在接到企业提交的备案表15天之内,对企业相应地纳税情况和报送资料进行审核;如出现未完税或少缴税、晚缴税的情况,税务机关则有权利征收滞纳金和罚款。

(三)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好备案信息,加强对《备案表》的管理,及时统计对外支付备案情况及税收征管情况,按年度层报税务总局。

税务机关希望通过信息采集,不断完善税务局内部系统。而当税务机关不再依靠外管局的对外付汇这条信息线索时,那么对外付汇环节时的一些涉税步骤,如提交备案表或完税证明,也将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税务机关重点监管的三类境内机构:

一是境外机构或个人从境内获得的包括运输、旅游、通信、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体育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政府服务等服务贸易收入;

二是境外个人在境内的工作报酬,境外机构或个人从境内获得的股息、红利、利润、直接债务利息、担保费以及非资本转移的捐赠、赔偿、税收、偶然性所得等收益和经常转移收入;大家常常对对外支付代垫工资时需要开具完税凭证表示不理解,但是从外管对外付汇的管理上和税务局开具完税凭证和做备案的角度上,对外支付外籍人员代垫工资从法规范畴上都归属于境外个人在中国境内取得的劳务报酬。

三是境外机构或个人从境内获得的融资租赁租金、不动产的转让收入、股权转让所得以及外国投资者其他合法所得。

总结

在做备案表时,税务机关不需看企业是否完税,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这么简单。税务机关并未完全转变观念。

对于单笔支付金额小于5万美元的付汇,虽然不需要提交备案表,但是合同本身也是需要备案的,税务机关也会去核查。而提交备案表只是对外付汇的一个程序。

40号公告是属于过渡性的文件。外汇证明对税务局起到很大的帮助,税务局不愿意放弃这个方式。但是这是一个国际化的趋势,不应将此作为一个管理的手段。40号公告与之前的文件有区别,对于列举的应开完税证明和需要提交备案表的,与之前稍微有些不一样。

有些不需要备案表,却需要付税的情况,而开证明和备案表对企业来说是管控自身风险的方法,随着其消失,税务机关的事后监控对企业造成风险。如付税额等。企业可预留部分付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加大企业的成本。企业则需要自己更多地管控。

上海实施情况:

实际操作中,有“换汤不换药的”的感觉。例如浦东有些地区,改成备案审批制;而浦西,需要合同备案登记,某些区则需要出具《涉税征管建议书》。这些情况在实际上和原本是类似的。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总局官员观点

原先开具证明是针对服务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的对外支付,而40号公告是针对服务贸易项下对外支付的条文,现在除了投资,对于其他的项目是否需要备案并未提及。

●关于服务贸易项下的支付,其范围正在扩大,将国际运输,包括海运和空运归入其中。运

输业比较繁琐,而且频繁;但是现在废止了有关海运的文件,所以总局正在进一步准备相关的文件,以明确海运和空运的相关做法。

●关于部分资本项下,还是要求备案,所以投资、企业撤资等,虽然没有支付行为,但是外

管局还是需要企业进行资本登记,所以其也是包含在备案制中的。

●对于部分贸易项下,包含服务贸易的合同,是否需要备案应从以下角度考量:如果业务随

着贸易服务合同进行结算,无需备案;如果是单独支付或单独开具发票,则需要备案。

随着备案制的推出,付汇手续的简单化并未免除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也没有免除扣缴人的扣缴义务,也没有免除合同的备案义务。

首先税务局将准备规范合同备案的事项。在合同备案之后对外支付款项,将与合同中的款项进行对照。税务局倾向将所有问题集中在支付前解决,而非之后。所以在此,也要求企业提高合同备案的意识。也是对未来可能取消的备案制进行准备,使以后的审查也有依可循。

对于没有做合同备案的企业,税务局也将进行处罚。

如果合同备案资料不及时、不完整,对于后期的审核及支付备案环节可能会造成影响。

在以往开具对外支付证明时,通常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

◆与税务机关在是否征税及如何征税上存在分歧;

◆合同不完整,这里的不完整指无法使税务机关准确判断其真实性,而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与业务部门签订合同时,合同不够规范导致;

◆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支付不及时,所以最近出台的法规中有提到,对于代垫性质的费用,需在12个月的期限之内进行支付。

而备案制会出现的问题,亦是如此。

关于备案表中,本次对外支付金额的填写,不同于原先对外支付证明的合同金额及税款两项分列,需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如果由非居民企业承担税金,则应填写扣除税金的净额,如对外支付股息等情况,而扣除的税金包括所有非居民负担的国、地税税额,如营业税、附加税等;

如果由企业企业承担所有的税款,那么应填写含税的金额;

如果由非居民企业和居民企业分摊税款,则应扣除非居民企业支付的税款,而保留企业支付的税金金额。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关于填表与换汇的汇率差,汇率短期内并不会波动太多,所以可按照填表时的汇率填写,不

会产生太大的问题。

同时,由于市局尚未下发后续管理文件,所以在40号公告实施的初期目前各个区域的机关在

处理上会存在不同。

北京市某区非贸付汇最新流程

根据市局工作流程和要求,该区对外支付工作基本流程为:

支付后审核合同备案纳税判定纳税申报对外支付

备案核对

40号文件虽说是备案制,但是备案15日之内会进行备案资料的审核,和所得税的备案制不同,后者没有这项流程。所以,与其说是备案,不如说是事后审批。但是这样的形式会给企业和

财税经理人带来风险,会出现罚款和缴纳滞纳金的情况。

税务局曾经对合同备案要求并不高,尤其是该区,由于当时收付汇系统是审批制,如进行合

同备案,后仍需进行支付备案,对企业和税务局都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对当时的情况,

并没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没有进行严格把控;而现在40号公告发布后开始实行备案制,那

么必须对企业宣传备案制的重要性并加强其强制性。

该局根据基本流程设置了《对外支付合同纳税判定表》和《对外支付合同备案缴税情况表》

两个表,具体办理流程如下:

合同备案:所有对外付汇合同均应在合同签订30日内,向税务机关备案。

1.法定源泉扣缴类:适用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需提交《扣缴企业所得税合同备案

登记表》(纸质和电子版)并附合同原文及译文的复印件(加盖公章)。

2.劳务类:需提交《境内机构和个人发包工程作业或劳务项目报告表》(纸质和电子版)后附合同原文及译文的复印件(加盖公章)。

纳税判定

备案后企业需提交资料进行一级或二级判定,税务所返给企业一份纳税判定表原件,企业在

支付备案时须出示。纳税判定时企业需提交资料:

1.《对外支付合同纳税判定表》

2. 《对外支付合同备案缴税情况表》

3. 书面申请,内容应包括(1)对外付汇合同的基本情况。包括缔约双方的名称、国籍、纳税代码,合同名称、合同金额、合同内容(如属劳务,注明劳务执行地;如来华,注明天数)。(2)注明申请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管辖权属国税还是地税。(3)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

税等税费合同约定由中方负担还是外方负担。

4. 合同原文及译文的复印件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对于源泉扣缴(不包括股权转让)、承包工程、提供劳务等征税类合同实行一级判定。

对于承包工程、提供劳务不予征税、免税、股权转让和大额支付(合同金额或单次付汇金额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等合同实行二级判定。

对于所得税管辖权属地税的合同实行一级判定。

纳税申报

1、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需申报纳税的企业自行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一式两份,形式发票复印件一份,表格各项内容填写齐全,尤其是合同编号、申报所得类型、申报所得取得日期必填。

2、代扣代缴增值税

企业自行填制《-----税代扣代缴税款报告表》SB013一式三份(需同时提供纸质和电子表格)、税款计算过程的说明、并附送相关合同复印件、形式发票复印件一份。

注:国税只申报增值税,附加税仍在地税申报。

对外支付备案

单次付汇超过五万美金,企业提交以下资料进行对外支付备案:

1.《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税务备案表》(一式三份)

2.《对外支付合同纳税判定表》(复印件)(一式一份)

3.《对外支付合同备案缴税情况表》(一式一份)

4.书面申请,请按以下顺序写明如下几点:

(1)对外付汇合同的基本情况。包括缔约双方的名称、国籍、纳税代码,合同名称、合同金额、合同内容(如属劳务,注明劳务执行地;如来华,注明天数)。

(2)注明申请1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管辖权属国税还是地税。

(3)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费合同约定由中方负担还是外方负担。

扣缴税款计算过程、内容及缔约方的名称、国籍、纳税代码等;注明支付费用的进度即:是一次性全额支付还是分次支付,若分次支付请在售付汇申请中注明分次支付情况(例如:本次支付为第几次支付并将前期共计支付的金额注明)、如为支付股利请注明公司历次股权变更情况和历次注册资本变动情况);(必需用A4纸并用计算机打印);

5.合同的复印件。若合同为中文以外的文字,须同时提交境内机构和个人签章的中文文本;

6. 发票或境外机构付汇要求文书的复印件(此项若为中文以外的文字,须同时提交境内机构和个人签章的中文文本;

7. 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副本复印件;

8.资料受理清单

9.《服务贸易等对外支付备案税务风险告知书》(请仔细阅读)(从税务所拷贝打印并盖章)

跨境劳务派遣常设机构判定与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新政解读

最新法规:汇发[2013]30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的通知》(以下简称“30号文”)-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发文背景:

30号文的出台,主要是便利服务贸易项下的对外支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健全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30号文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重大变化:

1.取消服务贸易购付汇核准,服务贸易购付汇业务可在金融机构直接办理。外汇管理的职

能,从对服务贸易对外付汇的逐笔监管转变成对交易主体的综合监管。

2.在金额控制上,只设定5万美金的限额一个标准。经过统计,5万美元以上的对外支付笔

数少,却占金额大,所以值得重点监管。服务贸易小额收付汇业务可在金融机构直接办理,金融机构对单笔等值5万美元以下的服务贸易收付汇业务原则上可不审核交易单证。

境内机构和个人需留存每笔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相关交易单证5年备查。因此,同时也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完善的要求。

3.对于仍需审核单证的业务,简化相应审单要求,包括对现行的数十类单证审核规定进行

简化与合并;取消对绝大部分主管部门核准、备案文件的审核要求;取消对外付汇税务

证明等。

4.废止了52个文件,进行了法规的清理,基本将服务贸易项下付汇都归到这个法规下进行。关于非跨国公司支付代垫费用

在以前的条款下,单一的跨国企业,即非跨国公司,要向外支付代垫费用,通常外管局只会批准限于代垫工资、境外差旅费、劳务费这类费用。

在30号文出台后,条款不再对这方面内容进行细化限制,只要是真实合理的代垫费用都可对外支付,但是文件中也提到代垫费用应在12个月期限之内对外支付。而很多企业可能存在一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支付的遗留费用问题。

之前,外管局会将超过12个月应付未付的金额当做外债,要求企业去做外债登记;而近期,由于问题的普遍性,外管局愿意对问题的实际操作进行考虑,会出台相应的给银行的关于审核的文件,以便于付汇。

跨境劳务派遣实物操作及风险管控

40号公告申请《备案表》相关流程

各地税务机关正在制定和陆续出台40号公告的具体管理办法和业务流程

基本思路:合同备案仍然维持原有流程,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仍然需要按照现有相关规定先办理合同备案事项,履行相关纳税义务,再进行对外支付备案。

以北京某区公布的《非居民对外支付款项税务事项办理步骤》为例:

合同备案纳税判定纳税申报对外支付备案

税务风险管控-40号公告

随着40号公告的发布,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导致的税务风险,在实践中尤其值得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关注。

应对措施

●增强沟通

为了增强对税收政策适用的确定性,及时、有效进行沟通。除了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同时,由于存在一些纳税界定模糊的事项,如特许权使用费,技术服务费等,因此需要税务人员参与合同的签订,谈判等过程中,进行前置性的介入。

●判别风险点

及早识别与处理与对外支付有关的税务风险点,并把这些税务风险的管控责任分别落实到相关的人事、管理和业务部门,从而达到系统性防控的目的。

●扣缴义务

对于服务费用,如特许权使用费、股息红利等,的对外支付,支付人就是法定的扣缴义务人。对于劳务或服务项下的对外支付,有指定扣缴义务人和法定扣缴义务人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支付人并不是法定扣缴义务人,而真正的纳税主体是非居民。

建议相关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检查已签署的或正在签署的交易合同,重新检视合同中就境内支付方和境外收款方对于相关税款扣缴义务的约定,以防范由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责任义务约定不清晰而可能造成的税务风险。

同时,亦应详细审阅合同条款,以保证其能正确反映实际业务或交易实质,并全面考虑相关涉税影响。如果发现问题的,建议及时向中介机构或者税务机关寻求帮助,澄清对税法相关规定的理解,如有需要应及时与合同对方进行协商、修改或签署补充协议,从而明确双方就纳税事项的权利义务。

主要跨境劳务派遣模式案例分析

派遣模式一:高级管理人员来华任职

案例:境外K集团向在华投资控股公司M公司派驻亚太区CEO、财务总监及销售总监,并由K 集团先代垫工资和社保,再由M公司向境外偿还,并由M公司支付派遣人员在华的其他相关安置费用。

问题:

M公司是否需要与3名高管签订额外的雇佣合同?

主管税务机关会重点审核派遣企业、接收企业和被派遣人员之间的合同协议或约定;而公司会考量一些相关法律的因素。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这不是需要不需要签雇佣合同的问题,而是最终操作中有和没有签的问题。

派遣期间,究竟谁会对3名高管的工作承担相应责任?

派遣企业或接收企业应在派遣合同协议中明确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规定,包括被派遣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考核、风险承担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3名高管的亚太区跨地域管理职责是否面临PE风险?

根据19号公告:如果派遣企业仅为在接收企业行使股东权利、保障其合法股东权益而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的,包括被派遣人员为派遣企业提供对接收企业投资的有关建议、代表派遣企业参加接收企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议等活动,均不因该活动在接收企业营业场所进行而认定为派遣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或常设机构。

企业相关问题1:

公司在派遣协议中提到,CFO平时会向总部的CFO汇报,这样是否已构成PE?

这是企业常见的情况,在向上汇报的线路,从现实的安排上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可以从汇报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判定,是属于向上级汇报工作,还是属于从经营的角度做决策性的汇报。这只是一个判定因素,最重要的还是看境外公司是否产生收益。

对于PE的判定,重要的一点,是要看这个人是哪方的雇员,如果有充分的证明能证实这名CFO是中国的雇员,那么协议中的这个汇报线不会构成太大的风险。

企业相关问题2:

我公司两名境外派遣的高管来华1到2年,与总部签订合同,实际劳动关系都在总部,但是在境内享受一些相应的补贴。

这类总部派遣高管来华行使管理性职能的情况非常典型,可以明确的是,这名员工是为了总部的经营和利润而工作且在华超过1年,所以构成PE的风险很大,会产生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企业相关问题3:

上海某公司是亚太区的总部,其某派遣高管产生的费用由各个地域的公司分担,并由中国公司一并收回。同时,其工资由中国支付,而向其他国家收取服务费。这样的形式下,是否会减少在中国构成PE风险?

由于所有费用都在中国列支,无论在中国停留时间的长短,根据按收入与费用匹配的原则,其在中国构成PE的风险更大。

铂略观点

税务局更倾向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例如,总部向中国派遣一名亚太区的销售总监,其职能是跨境的,但是在中国的销售职能担当很少,其一些费用还是会在中国列支。在这样的情况下,税务局就会对其产生质疑,认为是产生服务的情况。

主要跨境劳务派遣模式案例分析

派遣模式二:应境内接收企业要求派遣

案例:B公司为境外F集团在华全资子公司,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B公司要求F集团向中国派遣1名现场监督管理人员和3名工程师提供相关的管理服务,时间为18个月。为了避免相关的税务风险,4名派遣人员都与B公司签订工作合同,且在华全额支付其工资。只有社保由F集团在境外先支付,再由B公司向境外偿还。

问题:

工作合同的签署是否能够避免常设机构的风险?

重点考察派遣安排的经济实质和执行情况,工作合同中应明确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规定,包括被派遣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考核、风险承担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而在这个案例中,签订合同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安排。从商业的角度,F集团对B公司协助,理应收取相应费用。所以,从转让定价和商业安排上,如果F集团只是代垫社保,这个安排是欠缺合理性的。

4名派遣人员究竟是为谁工作? B公司或F集团?

这是判定PE的重要因素,实际情况中,双方都会就此派遣行为取得相应的利润,所以,最后还是需要考察通过派遣人员所从事的活动而实际获取利润的一方。

社保费用的支付是否会被认为是构成PE的依据?

关键要看派遣企业对被派遣人员工作结果是否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和风险。此外,境内接收企业可能不愿意承担被派遣人员的全部工资成本,这样境外派遣企业必须承担被派遣人员的部分费用。

根据19号公告,只要境外派遣企业承担的工资薪金已全额缴付中国个人所得税,就不会对境外派遣企业构成不利因素。

派遣模式三:短期人员交流

案例:境外G公司有个“全球中层管理人员短期交流项目”,派出市场经理来G公司在华子公司进行9个月的交流,其在交流期间工作内容由所在地的公司指派,工资也由D公司承担,但是形式上由G公司先行发放再有D公司偿还。

问题:

短期交流和任职的主要区别?

派遣人员交流期间,由于其工作内容由中国公司指派,且工资由中国公司承担,其性质类似于短期的任职。虽然不一定存在本地劳动雇佣合同,但是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谁将承担交流人员的主要风险?

“形式重于实质”:税务机关可能会参考合同雇佣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签订雇佣合同并不太现实。所以需要通过交流项目合同等文件对如工资列支等项目进行明确。

短期雇佣是否符合常理?

税务机关重点审核派遣安排的“经济实质”和“执行情况”。企业应通过文件资料和实际执行区分在派遣安排和服务安排下的两类外籍人士,从而确保服务安排的执行不会影响对派遣安排的所得税处理。

如您希望进一步了解更多Linked-F

最新财务&税务法规解读及实战经验调研报告请登录

https://www.doczj.com/doc/4e17213652.html,

大企业涉税风险点

一、企业应关注自身税收风险内控建设 ——公司应以完善的治理结构、权责设置和制衡机制作为内控建设和税收风险防控的基础。 ——对税收风险控制要有全员意识和参与度,不能仅停留在公司的财税部门。 ——应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税务管理团队,不仅要制定日常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定期监督反馈改进,而且要参与企业重要经营决策,对关联交易、合并重组等重大税务问题要有专业敏感和判断,并主动与税务机关讨论和交流。 ——信息化建设中,数据的产生、流转到报表生成应形成完整的链条,减少人工干预,避免舞弊和数据差错。 ——无论“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的企业,都应关注投资所在地对企业内控规范和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只有不断适应当地法律法规,减少不理解、不信任、信息不对称,才能降低不合规的风险。 ——集团性公司的税务管理团队应对整个集团税务风险控制负责,对各子公司、分支机构的税务风险控制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响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 ——税收筹划产品应有合理商业目的和经济实质,单纯以减少、免除或推迟缴纳税款为目的的筹划,无论自行制定还是委托中介机构制定,企业都将面临纳税调整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风险。 二、集团内企业功能风险承担与利润归属应相匹配 对企业集团而言,生产制造、销售、研发、管理、投资等不同的功能风险在集团内成员间的分担各不相同,也因此带来利润归属的不同。我国税法明确规定,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应遵循独立交易原则,集团内企业的利润归属应与独立企业在类似功能风险承担情况下所获取的利润大致相符,否则会面临税务机关转让定价调查风险。 实例参考:境内X企业是某跨国集团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2009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率优惠和研发加计扣除等优惠。在管理中税务机关发现企业虽然有多项研发、享有高新技术企业待遇、销售状况良好,但却没有反映出良好的利润水平。经初步调查,该企业产品内外销均有,主要承担研发、生产制造和境内销售职能,但集团仍按简单功能的契约加工商给其定位。税务机关将其列为转让定价重点嫌疑对象后,企业主动与税务机关沟通,自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近8000万元。 三、间接股权转让可能涉及中国税收管辖权 大多数企业认为,跨国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无需在中国纳税,对间接股权转让未引起重视。2009年,我国根据国际惯例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间接股权转让,中国具有税收管辖权。建议跨国公司对我国居民企业的股权间接转让前要慎重考虑,并就具体情况与税务机关提前沟通,探讨是否为中国具有管辖权的间接股权转让行为,增强税收确定性,避免事后调整的风险。

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分析状况

公司层面的风险分析 ——全面风险治理 课程:财务经济学与财务治理 姓名:陈宇董曲琰唐琳琳 刘丽洁张闻 院系:工商治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旅游治理

公司层面风险治理 ——全面风险治理 [摘要]:本文从制定通用的风险模型、有效的组织层面操纵架构、业务流程操纵三个方面对现代企业风险治理方法 (全面风险治理)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全面风险治理业务流程操纵战略风险运作风险财务风险 前言 (一)风险 确实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企业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招致企业经济损失或收益率负向波动的可能性。 (二)风险治理 风险治理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1)风险治理是指风险测量,包括收集数据、识不并量化各种类不的风险; (2)风险治理是指以监控风险为目的的风险操纵; (3)风险治理包括依照风险治理方针,对各业务单位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并为改变公司的风险状况而实施某些行为或措施; (4)风险治理将企业的经营绩效、风险治理与企业的进展战略结合起来,为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提供指导方针。 综上所述,风险治理包括了风险辨识、风险测量、风险操纵、风险决策,目的在于调整和改变企业的风险、收益均衡状况。 当今的商业社会变化是多样的,其变化速度亦是令人难以可能的。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和深入应用,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企业的经营模式也不断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在意味着巨大财宝机会的同时,也形成多种新的商业风险。风险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风险治理也成为企业追求长期进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众多国有企业现代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产权改革的力度加大,民营企业的日益兴起以及WTO规则对本土企业的阻碍日益体现,所有这一切经济领

中国四大资产管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

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一、历史背景 1999年,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AMC在国务院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成立,并规定存续期为10年,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处置相对应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当时财政部为四家公司各提供了100亿元资本金,央行发放了5700亿元的再贷款,AMC获准向对口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固定利率为2.25%的8200亿元金融债券,并用这些钱向四大行收购1.4万亿元不良资产。 二、四大资产公司困境与转型 由于AMC在成立时都是以账面价值收购对口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处置形成的损失都挂在AMC的账上,因此形成了AMC羞于示人的财务报表。粗略估计,AMC按25%左右的回收率,其政策性业务的亏损将超过万亿元。截至2007年,除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能足额偿还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本息之外,其他三家均无力持续履行还贷义务。 (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病 1.不良资产处置 第一次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损失由国家承担,但第二次剥离的商业性不良资产的盈亏,则由AMC用自己的经营收入归还央行再贷款本息来承担,假如处置不利,再贷款的损失就由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金去弥补。 2.盈利状况 转型后盈利状况,除去处置不良资产商业化过程中的亏损,在先前AMC最为看好,具有“自主造血”机能的证券行业里,信达证券、东兴证券、华融证券却一直表现不佳。 3.体制弊病

现在四家AMC都忙着转型,其实质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穿着官服,却干着经商活动的“四不像”组织———既非市场组织,也非行政组织。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之前的毛病,现在的资产管理公司都有。 4.资本金之困 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分别为四大AMC注入100亿资本金,但其中约80%属于实物性资产,现金只有20亿元左右。由于资产折旧和利息负担的原因,当初的100亿的资本金已不足额。 (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谋求转型 在发展的过程中,四大AMC都开始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1.东方彻底退出非金融类业务,2012年斥资78亿收购了中华联合保险。中华财产保险,在全国财险市场份额占据第四,2012年收入过200亿元,净利27亿元。有一种说法是东方几年内会向保险业务转型。 2.长城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同时将办事处的转型发展作为整个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2年,长城有23个办事处年利润过亿人民币。他们也针对中小企业,开发了中小企业财务顾问及不良资产收购综合服务业务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票据)等业务模块。 3.华融一直走的是大客户路线,近几年签约客户达252家,合作客户1693户,主要是通过与政府、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大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获得持续性的客户资源。也因为此,目前华融集团的资产总额3100亿元,超过了此前一直领先的信达资产的资产规模。该公司官网上有一句话颇有亮点:大客户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凸显中国华融「听党的话,跟政府走,按市场规律办事」直面市场的经营特色。 4.信达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营收和利润一直领先于其他三家,同时他是四大中唯一一个获准处置地产等非金融类资产,因此能更直接的参与到地产信托之类的项目中去。而且信达是四大中第一个改制并进入战略性投资者的,「至2012年3月,信达资产引入4名战略投资者,包括社保基金入股8%,以及渣打、瑞银、中信资本合共入股8.54%,合计入股103亿人民币。」。8月19日的最新消息,

医院资金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20200704123407)

医院资金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摘要:随着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规模日益扩大,医院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如何确保医院资金安全成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医院资金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卫生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医院自主权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增多。医院财务管理遇到一些急待解决的新课题,一方面医院财力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集中的 资金量日益庞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卫生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在基建、设备等各方面的投资也急剧上升,投入的资 金数额动辄数百万元甚至上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务收支医院的高层领导以及各相关部门的人员,缺乏资金运作过程 中所应有的安全意识,使医院资金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安全隐患,如何保证医院资金安全就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医院资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观念淡薄,存在政策风险医院在资金运作过程当 中,由于某些领导的法制观念不

强,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不多,或者出于小集团利益等原因违规操作的事屡见不鲜,比如私设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非法集资、少交税款、私存“小金库”等等,存在着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有被处罚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财务会计事项,而相应的制度法规滞后,使得实际会计工作出现困难,无所适从,缺乏合法性和规范性政策依据,增加了政策风险。 (二)在筹资和投资方面盲目、缺乏科学论证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卫生医疗事业的大力支持,使得医院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医院在大力发展卫生医疗事业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资金的筹集和投资问题。在资金的筹集与投放时,往往凭感觉行事,行政命令代替了严谨的科学论证,盲目负债、盲目投资,极易出现债务到期不能清偿、投资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甚至连本金都收不回来等问题,造成严重损失。 (三)内部控制不严密,造成资金安全隐患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按控制范围划分,一般可分

企业税收风险管控与合理避税内训提纲介绍

企业税务风险管控与合理避税 【课程背景】: 2013年两会结束了,国务院提出了机构职能转变十大举措:1.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2.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3.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4。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5.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6.改革工商登记制度;7.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8.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9.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10.加强依法行政。这对于企业来说有什么利好消息?企业认缴资本的工商登记改革后相应的税收政策怎样变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除去了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这样一个行政监管,给我们企业留下了怎样的空间?税收上有什么可以操作的空间呢? 对于企业的老板或总经理来说,不可能对国家税务总局每一个文件都研究学习,一不懂、二不知,怎样能够通过报表的形式动态掌握企业的涉税情况及涉税风险情况?怎样知道企业是否进行了合理避税?并取得怎样的业绩,同时了解企业的涉税风险大小,这些是每个企业家都必须掌握的信息。 本课程就是通过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用报表的语言,来规范企业的税收管理,规避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而开展合理避税,达到风险可控,节税有制的目标。同时介绍大量案例,从企业设立到企业融资、采购材料、运营、销售产品等环节进行分析,通过案例让企业老板了解其中的涉税风险节点及税收筹划的关键节点。从而实现更好地控制企业涉税风险及合理规避税收负担这样一个目标。 【课程收益】: 1.总经理实现用报表来监控企业涉税风险。 2.总经理可以建立合理避税的激励机制并激励企业财税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赏罚分明的 激励效果。 3.关注并了解企业的经营全过程中的涉税风险节点及筹划节点,注意每个决策之前对涉税风 险的分析。 【课程时间】: 2天,每天六个小时,第一天结束后留下半小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课程提纲: 引言: 案例1.【某金融街控股公司简单错误造成巨额损失,财务总监被辞的背后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kdh

CO-OPERATIVE ECONOMY &SCIENCE 从 1988年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发布的第 55号《审计注册说明书》中的内部控制框架的三要素,到 1992年美国防止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简称 COSO 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的五要素, 再到 COSO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简称 ERM 提出的八要素, 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研究内部控制理论的角度也从内部控制转移到企业风险管理角度, 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处微妙变化。 所谓企业风险, 人们通常理解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意外的、非正常的情况, 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是能够影响一个或多个目标的不确定性。概括地说, 风险 的基本性质有三个:一是客观性; 二是多样性; 三是不确定性。风险的这些性质,给 我们进行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但这也正是我们可以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的出发点。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一风险意识淡薄。目前, 我国有很大部分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没有积极 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暂时的或者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 事后则放在一边, 置之不理; 二是企业缺 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复核和再评估, 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 能力。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目标致使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 而忽视某些行为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往往对项目风险不能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 从而 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二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 导致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 风险承担的主体不 明确,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 门, 并且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企业风险管

企业税收筹划中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纳税筹划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活动中纳税筹划成为其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那么减轻企业税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合理地筹划企业的各种税金,为企业谋利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纳税筹划产生的原因 所谓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代理机构在水手服率允许的范围内,以适用税收政策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为前提,采用税收法规所赋予的税收优惠或政策选择机会,对自身经营、投资和利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实现规划和安排,以达到节税目的地一种财务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这充分说明这种经济活动具备它产生的条件与存在的必要性。 (一)主观原因分析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无偿与相对固定的分配。所以其纳税筹划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即经济主体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达到这一要求,纳税人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选择:偷税、漏税、逃税、欠税、抗税、避税和节税。那么在我国法制较为健全和征管较为严格的情况下,偷、漏税和逃税、抗税往往是十分艰难的。因此,纳税人自然在企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力图寻找一种不受法律制裁的办法来降低企业或个人的费用成本及税收支出,这就是纳税筹划。 (二)客观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是有其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纳税筹划的内在动机可以使纳税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其客观因素,就国内纳税筹划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的优惠政策。当纳税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税法规定有相应不同偏重和待遇的内容时,容易造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企业、经济组织及纳税人利用税收内容的差异实现避税。如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行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的优惠政策体系,就会使人们利用这些税收优惠及照顾实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 2、税法细则与纳税事项吻合度的差异。由于避税正在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国家为了保护税收的质量,致使其在税收政策与实施细则的内容上越来越具体、详细。然而,大千世界的经济事项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税法政策与细则再详尽也永远不会将与税法有关的所有经济事项都十分全面而又详尽地予以规定和限定,并不可能把避税的通道全部堵死。 3、课税对象的重叠和交叉,使纳税人可以左右逢源,寻找最佳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对流转额课税、对收益额课税、对行为课税、对财产课税。由于对课税对象确定口径的不同,纳税人最终承担的纳税额也就不同。对大多数纳税人来说,财产收益和经营利润收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是可以相互转移的。如果国家对财产收益和经营收入采取不同的税率,就会成为纳税人利用这种转换躲避税负的依据。例如,国家规定财产税的税负过重,使财产所有人纳税后的收益达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就会促使财产所有人出售财产而转为租入财产,进而躲避过重的纳税义务。 4、征税方法上存在漏洞。征税方法的缺失,也为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条件。如流转税它主要是在商品的流转环节上课税,故纳税人只要有效地减少或削

中国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有哪几个

资产管理公司是做为资产管理方根据合同中与客户约定的条件对客户的资产进行运作,并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一种公司。一言蔽之,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工作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了方便资产管理业务的顺利进行,我国诞生了很多资产管理公司,那么中国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是哪几个呢? 国家于1999年成立了四家直属国务院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应负责解决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 一、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长城资产公司创立于2016年的12月份,注册资金约431.5个亿,主要由国家财政部、中国人寿以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共同发起设立。长城资产的前身是1999年创立的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在成立之初,长城资产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处置以及收购国有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经过长期的发展,长城资产已不再局限于处置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其还拥有了很多像资产管理、证券、银行、租贷、信托、投资、保险等这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发展至今,长城资产共处置了包括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其他银行的不良资产1万多亿元,是一家极具影响力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信达资产改制于2010年6月,未改制前称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公司注册资金362.57亿元,主要从事金融服务、不良资产经营业务、资产管理以及投资管理等业务,核心业务是不良资产管理。从1999年成立到如今的2017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信达资产已经拥有了9家控股或全资的一级子公司,33家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分公司以及2万多名的集团员工,成为了我国首家登上国际资本市场舞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直以来,信达资产在处置不良资产上所获得的利润以及营收都是高于以上三家公司的,可以说是处置不良资产界的大亨。 三、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东方资产创立于2016年8月30号,由1999年成立的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改制而成,主要经营小微金融、信用评级、资产管理、海外业务、证券、保险、银行、信托等各类金融业务。在2016年末,东方集团的总资产就超过了8000亿元,在我国的资产管理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华融资产在我国各中心城市共设有1家经营部、25家分公司以及14家控股公司,员工数量多达6万2千人,为我国的一大批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是我国金额资产管理市场的领军级公司。 四、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华融成立于2012年的9月28号,其前身是1999年国务院设立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至今,中国华融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约14120个亿,净资产有1500.8个亿,在我国的资产管理领域中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目前,中国华融的业务已经遍布了我国的大江南北,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设立了30余家的分公司,30余家的控股子公司以及2家营业

施工项目安全与质量风险防范与控制

施工项目安全与质量风险防范与控制 质量与安全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也是工程项目重要的管理内容,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不仅给伤者本人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使项目经营的努力功亏一篑。同时也将给企业造成轻则罚款、通报批评,重则停止市场活动,降级甚至吊销执照,直接关系项目成败与否,直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一、质量风险 主要是施工管理、施工材料质量和施工工艺三方面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风险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1)施工管理风险 ①人员组织风险:施工人员不到位,有些人员培训不到位,不具备上岗资格,有些人员兼职过多。 ②质量体系风险: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没有质量目标,没有严格的控制程序,没有明确的责任人。 ③技术目标风险:技术交底不清楚,操作人员对施工中重要工序的要求不清楚。 ④质量控制风险:质量控制不严格,质量检查员不到位,检测工具不符合要求,不按时检测,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或有意掩盖。 (2)材料质量风险 ①材料的选取:使用未经检验的材料或上报验批与实际进场使用的材料不同。 ②水泥、砂石材料:拌制砂浆、混凝土时改变配合比而减少水泥

用量;水泥标号不符合配合比要求;砂石含泥量高、粒径不符合要求。 ⑨钢筋、模板、砼等材料:制作加工不规范,安装精度不足,养护不到位,成品保护不足。 ④装饰材料、水电设备:材料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进场材料的施工过程无法跟踪验证。 (3)施工工艺方面的风险 ①垫层施工风险:垫层槽(坑)底的积水、浮土和泥浆清理是否及时。 ②回填土风险:回填土中含有杂质;回填土的含水率、土块粒径不符合要求;回填过程中不采取分层夯实或分层过厚;回填时用机械碾压强度还未达到要求的砌体和混凝土构件而使其损伤;基础两边不对称夯填而挤坏已做好的基础。 ⑨砂浆、混凝土配制风险:材料不进行称量或计量不准确;外加剂的类型和用量不符合要求; 为了施工方便而随意改变配合比,增加水和砂的用量;拌制好的砂浆、混凝土放置时间过长。 ④混凝土浇筑风险:搅拌混凝土配合比配制不规范;试验室配合比与现场实际不一致;搅拌时随意加水,坍落度控制不严;对石子冲洗力度不够,含泥率不能严控在3%以内;搅拌站运送的商品混凝土由于距离较远,故搅拌过稀,水灰比过大,超过规定,从而影响质量;施工时,混凝土振捣棒插入深度不到位,振捣不

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司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税法文件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国石油福建销售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分册》等内部风险控制文件为依据。 第三条税务风险管理由公司董事会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公司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第二章? 税务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责 第四条公司税务管理机构设置 公司内部设立税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财务部、综合办公室、营销部、加油站管理部、投资建设部、人事部、仓储安全部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财务部经理)

组员:合办公室、营销部、加油站管理部、投资建设部、人事部、仓储安全部经理及财务部税务管理岗、票据结算岗、发票管理岗。 第五条税务管理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税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管理办法,并负责督促、指导、监督与落实; (二)组织实施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日常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三)指导和监督有关各部门、各所属加油站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四)负责与税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接洽、协调和沟通应对工作,负责解决应以公司名义统一协调、解决的相关税务问题; (五)参与公司日常的经济活动和合同会签,利用所掌握的税收政策,为公司的战略制定、关联交易、并购重组等重大决策以及开发、采购、销售、投资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税务专业支持与建议; (六)负责最新税收政策的搜集和整理,及时了解和熟练掌握国家有关财税政策的变化,将与公司有关的重要税务归类汇总后,提交公司领导和所属加油站,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和加油站进行培训学习。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分析各项税务政策变化对公司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全文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 蔡则明吉林大学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企业都处在多变的环境中, 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突显出来。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报告的可靠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都将是十分有益的,对于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并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讨论分析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指出风险管理新趋势对我国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启示。本文总结了风险管理的意义及我国的风险管理现状,并讨论了完善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启示 一、企业风险管理简介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社会各部门积极主动认识管理风险,以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运行,在此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根据战略决策的要求,对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管理与处理,为使风险损失、可能性、发生频率降到适当低的水平的系统管理过程。企业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现代企业主要针对投资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范[1]。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

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 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难免存在各种风险,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2]。 1.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会计信息可以在会计系统中畅通无阻地传递,对于偏离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可以立即予以发现并及时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机构,便于采取措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进行。 2.有利于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风险控制系统要求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能够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业务处理的授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范围和职权,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风险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产业已经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

税收筹划的风险内容是什么

税收筹划的风险内容是什么 税收筹划的风险可以分为三种: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执法风险。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由税收筹划对政策的依赖性所引起,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 (1)政策选择风险。该种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筹划人对政策精神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所致。对税收政策的理解要严格按照税法条文的字面含义去理解,既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同时必须注意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做出的有效力的解释,才能准确把握税法。 (2)财税政策调整风险。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税收政策必然要随之进行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税收政策总是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难度,甚至可以使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无法实现。 (3)政策模糊风险。我国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层次较多,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法规外,还有大量的由有关税收管理职能部门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依据这些行政规章开展税收筹划,就有可能因为对这些行政规章体现的税法精神理解错误而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 (二)成本风险 税收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税收筹划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首先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合理预测筹划成本和筹划收益,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因情况变化而及时补充修订。筹划成本指的是因选择筹划方案而付出的额外费用或放弃其它方案的机会成

本,比如请会计事务所的咨询费用、因放弃其他方案的可能收益等等。只有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收益时,该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或损失大于取得的收益时,该筹划方案是失败的,从而使得税收筹划产生了成本风险。 (三)信用风险 税收筹划的失败有时还意味着信用的丧失,这可能是任何收益所无法弥补的。一旦某个企业被财税机关认定为偷税,甚至是犯罪,那么该企业的声誉将会因此遭受严重的损失。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品牌的意识越来越强,好的品牌就意味着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品牌名誉已经内化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其优劣程度甚至直接与企业的生死息息相关。当然,有时候财税纳税人的账目不清楚或纳税不准确,可能是因为企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或是对税法的了解不够而导致的。但无论如何,都会导致企业信用的丧失。有的国家则在适用的发票上进行区别,这样别人仅通过发票便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该企业的信用,知道其是否经常偷税。这种条件上的限制使用,使得纳税人因为税收筹划失败而可能面临的信用成本非常之大。 工商财税一般都是公司在工商局、财政部、税务局(国税、地税、个人所得税)办理的相关事物。现在许多企业都会寻找专门做工商财税的公司进行合作。汇桔网就是能够给企业提供专业的、便捷的、诚信的工商财税服务的公司,与汇桔网合作,是您的不二之选!

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条件

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条件 定义 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通常是指一种“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业务。从这个意义上看, 凡是主要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或组织都可以称为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 mpanies)。 分类 一类进行正常资产管理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没有金融机构许可证;另一类是专门处理金融机构不良 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银行业监督委员会颁发的金融机构许可证。 第一类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都通过设立资产管理业务部或成立资产管理 附属公司来进行正常的资产管理业务。它们属于第一种类型的资产管理业务。基于这种正常的资产管理业 务分散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和证券经纪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之中. 第二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美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初,曾经发生过一场影响很大的银行业危机。当时,美国约有 1600多家银行、1300家储蓄和贷款机构陷入了困境。为了化解危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储蓄信贷保 险公司竭尽全力进行了援助,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立了重组信托公司 (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以下简称RTC)对储贷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置。RT C在1989—1994年经 营的五年多时间,在化解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创新等方面多有建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处置金融机构不良 资产的成功典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自RTC开始,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成了各国化解金融风险,处 置不良资产的通行做法.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 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 、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目前,我国有4家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华融资产管 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从中国工商

防范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责任风险

防范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责任风险摘要: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责任与施工现场生产安全过程控制比较,有些质量安全事故对施工企业的处罚往往大于甚至超过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方。作者就这些方向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安全责任风险;自由裁量;权责利不对等 abstract: comparing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ecurity responsibility with construction site production safety process control, some quality safety accident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unishment is often greater than even more than the professional contractor, subcontractor labor part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se dire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his own views. key words: safety liability risk; discretion; unequal rights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时代,建设工程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均居其他行业前茅。建筑行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已成为继工矿业、商贸业其后的第三大产业。但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生产安全风险增加,重特大恶性事故频发。建筑业在我国的各行业中,重特大事故仅次于矿山和交通运输业,位居第三。据住建部2011年的死亡人数据统计,全国共发

企业往来账目的涉税风险管理

企业往来账目的涉税风险管理 问题概述: 往来账款是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应收、应付、暂收、暂付款,是企业资产、负债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多地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又使得企业间相互拖欠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的往来账款增加。再者,由于企业财务及经营管理上的原因,许多不属于往来账款的其他经济内容,也体现在往来账款中,有些企业的往来账款中包罗万象,其结果也造成往来款的增加。 特别是在商业企业,往来账款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仅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而且也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加强企业往来账款的管理,对减少企业资金占压,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都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往来账款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等,按其基本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应收款类和应付款类。本专题就以这两大类为基础来分析目前企业往来账款中存在的财务与税收问题:

案例分析: 某税务检查组到H公司例行检查,检查组董组长在查阅被检查年度汇算清缴资料时,发现收入明细表中营业外收入项下的“其他”栏目填有7.5万元,觉得检查到这部分内容时应搞清楚具体情况。他打开营业外收入账户,看到H公司将两笔长期无法偿付的应付账款转入其他收入,便询问该公司财务部周经理。周经理解释道,一是因为税法规定对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要作为计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为了避免这两笔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长期挂账。 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董组长查阅了上述处理的会计凭证,发现凭证后没有任何附件,只是在凭证摘要栏中写了“无法偿付转收入”。董组长又打开了两个相关的应付账款账户,只见在上年转入贷方时的摘要栏中均仅写了“上年结转”,然后就将这两账户余额从借方转入营业外收入,摘要栏写了“无法偿付转收入”,两个账户全年均无其他发生额。 顺着这两个账户,董组长又翻看了应付账款的前后几户账页,发现还有几个账户全年度没有发生额,但其贷方余额却均转入了长期应付款,而且摘要栏只是简单写了“转往来”,再追踪到各“长期应付款”账户,发现各账户摘要栏仅是分别写了“应付某公司”。董组长统计了一下,类似情况共6户总计87.8万元。

税收筹划风险和风险控制措施

税收筹划风险和风险控制措施 税收筹划产生和发展的根因是能降低的赋税,增加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目标。税收筹划在帮助节税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对这些风险及时加以控制则会给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以税收筹划风险为切入点,提出风险控制措施,以期有助于充分发挥税收筹划的职能作用。 一、税收筹划存在的风险 (一)实施者素质较低 纳税人业务素质的高低对税收筹划是否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纳税人的主观判断错误则会导致税收筹划失败。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纳税人对税收、会计、法律方面的政策、知识掌握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税收筹划的质量。受素质条件的限制,即便一些纳税人想通过税收筹划达到节税的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税收方案的不确定性 税收筹划方案是在特定的环境产生,要想实施也必须要有特定的环境,税收筹划的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纳税人的内在环境,二是外部环境。首先要想获取某项税收利益,就要针对税收政策进行筹划,抓住税收变化方向,享受税收优惠带来的经济利益。一旦对预期的经济活动判断失误,就会加重的税收负担,增加经营成本。其次,国家会针对外部市场经济的改变不断调整税收政策,无形当中增大了税收筹划的难度和风险。 (三)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 纳税人作为税负的主要承担者,有权利进行经济利益的自我保护,通过一系列措施保护自身的权益。而税务机关是征税的主体,有征税的权利,但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之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双方主体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权利与义务并不对等,主动权掌握在立法者的手中,一旦调整和改变税法,就会给纳税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税收筹划风险控制措施 (一)避免税收筹划风险 税收筹划风险避免策略是目前为止避免风险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能使因为税收政策改变而造成的损失为零,有效保护的经济利益。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根本不从事可能会发生税收变化的经济活动。;二是一旦某项经济

安全管理-物业服务现场风险识别与安全防范

物业服务现场 风险识别与安全防范 引子:史上最牛校长 事件回放: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2300余师生全部迅速安全有序地撤离至操场,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曾是危房的实验教学楼未垮塌。 操场上,2300余师生排列出避震操练的演习队形,学生在里,教师在外,学生蹲下,教师站立。 讨论:他们怎么如此“好运”? 一、是“运气”使然吗? 二、别人怎么没那么“好运”? 三、“好运”背后有什么值得我们动容、尊敬和学习的东西? 四、这个故事对我们还有什么启示? 课程内容概览 一、为何要反复强调风险与安全防范? 二、我们面临哪些风险和隐患?有何后果?如何防范? 三、我们面临最大的风险和隐患是什么? 四、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控制点在哪里? 五、案例。 一、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风险与安全防范? (一)安全是绝对底线 对待安全的态度:100-1=0;一票否决制;问责制。 案例:胶济铁路特大运行事故 2008.04.28.04:41,胶济铁路,北京-青岛T195次旅客列车脱轨时与烟台-

徐州5034次客车相撞,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伤。事故认定为人为所致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济南铁路局主负责人被免职,直接责任人因“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被刑拘。(二)安全是质量范畴,且是首要的质量指标 产品安全性能通常列为产品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因为,只有是安全的产品,才能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 服务是无形产品,安全同样是其质量的首要指标。 案例:三菱帕杰罗制动故障酿祸三菱频遭巨额索赔 2000.08.25 郑州帕杰罗V73刹车失灵翻下高速,4人重伤,车报废; 2000.12.25 长沙帕杰罗V31刹车失灵撞人重伤成植物人; 2001.03.17 昆明帕杰罗V33刹车失灵撞人,2死1重伤; 2001.05.17 乌鲁木齐帕杰罗V31刹车失灵车祸,1死3重伤; 日本三菱公司遭集团诉讼和巨额赔偿; 帕杰罗被中国当局禁止进口; 日本三菱公司全球召回24万辆质量有缺陷的帕杰罗汽车。 (三)风险带来巨大的机会成本/代价,安全甚至“人命关天” 一旦风险得不到有效识别,进而未采取防范措施,或防范措施未起到预期的防范效果,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将成倍增加。一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尤其是有人员伤亡的事故,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在经济上将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同时,企业的形象、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甚至会面临毁灭性打击和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将,安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 二、我们面临哪些风险和隐患?有何后果?如何防范? (一)职业安全防护(防护对象:员工) 案例:电梯机房违章作业致死 时间:2002年10月17日18:12时 地点:上海某高层楼宇 事由:上海某电梯公司技工在校验电梯控制屏时,未按规定穿防护工作服和绝缘鞋,而是穿短袖上衣、短裤,导致右膝关节触及控制屏内的电源相线,导致触电死亡。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际上很多大公司因为对税务风险的防控不严而出现税收上的麻烦,国美、苏宁、创维、娃哈哈、中国平安等诸多国内知名公司都曾先后深陷其中,企业经营和声誉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税务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甩不掉的影子”和“定时炸弹”。2008年,我国某上市公司在接受税务部门的例行检查时,被指上年度的经营与纳税存在违规情况,税务部门随后对该公司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税务稽查。一时间,该公司受到客户和众多股民的质疑,不仅公司的融资计划难以执行,公司股价也在多个交易日持续下跌。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非常现实的迫切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以下简称《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笔者认为,《指引》虽然是对大企业而言,但所有企业都存在税务风险,都应正确识别、评估和防控,以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界定 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次发布的《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但作为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也应考虑后者。 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说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税务规划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应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凭证账簿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重点突出税务行为的“合规性”,即涉税事宜均须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可穿插于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环节中)。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二是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