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作业)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作业)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作业)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作业)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2017·厦门高一检测)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其重大意义是()

A.首次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局面

B.标志着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C.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了铁路修筑权

解析A项是轮船招商局的意义,C项是在辛亥革命前夕,D项的说法不正确。答案 B

2.(2017·大连高一检测)下列一组图片是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查找的。请推断其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应为()

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

B.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C.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D.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解析三幅图片都是交通方面的,且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选D。

答案 D

3.(2017·衡阳高一检测)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解析由图片中的汽车等信息可知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4.(2017·杭州高一检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B.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C.洋人发明的火车

D.中国人自行制造的飞机

解析沿江居民最有可能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只有A、B两项合适,同时,军舰并不是居民随随便便就有可能乘坐的,所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答案 B

5.(2017·雅安高一检测)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他当时是由()

A.上海飞往武汉B.上海飞往南京

C.天津飞往北京D.广州飞往上海

解析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

答案 C

6.(2016·福建学业水平)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架设于() A.天津B.广东C.上海D.台湾

解析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故选D项。答案 D

7.(2017·襄阳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1902年,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

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啰,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开明人士)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不利于近代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问,从人群中三个派别的议论内容以及所学知识来分析。第(2)问,结合第(1)问及时代背景总结回答。

答案(1)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造成了冲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因素:守旧、传统思想观念的阻碍;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国家没有获得独立,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制;长期社会动乱等。(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台内燃机车

解析1876年,英商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采取欺骗手段在上海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淞到上海),全长15公里,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后来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全部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答案 A

2.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解析“平等化”“一去不复返了”反映了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封建的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故排除C,选A。

答案 A

3.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D 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C 项。

答案 C

4.近代中国的交通变化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近代中国()

A.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B.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C.列强侵略不平衡决定的D.自然条件不平衡决定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二)秦汉:初步发展,但受到限制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还不高; 3、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商业衰落 (四)隋唐:进一步发展 1、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城市商业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4、陆上丝路贸易达到顶峰; 5、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宋代:空前繁荣 1、商业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宋以前:官府对市的管理严格,“市”“坊”分开,市场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宋以后:(1)、市、坊界限被打破; (2)、“草市”更加普遍; (3)、经营时间被打破; (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繁荣,经济职能增强;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通过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发达; 6、边境榷场贸易发达; (六)元:空前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七)明清:进一步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4、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5、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兴起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3、货币、金融发达; 4、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6、宋元时全面繁荣;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 8、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 9、明清时外贸逐渐萎缩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交通和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革新 1.代步工具 (1)人力车:是近代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 ①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②20世纪初在中比较普遍; ③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逐渐成为主要的。 (3)摩托车: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的重要交通工具。(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 (1)轮船; ①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②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企业。 (2)火车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铁路 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②2006年,全线贯通,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城市交通 ①1906年,第一个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1924年上海开始有运行。 ③1969年北京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④2003年上海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专 线。 (4)民航 ①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以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 3.特点 (1)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 (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 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 ②中国处于和民信局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B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一、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指南车

浏览该文件-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目标解读 进步表现:(1)交通:传统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和马车,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XX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XX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现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XX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XX巡抚在XX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XX建立公司,到20世纪初中国才在XX开办了第一个局,开通市内第一部。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效率。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原创)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 A.XX船政局的成立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C.民生轮船公司的成立D.怡和公司的成立 2.1910年,假如你想从XX到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ABCD 3.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时 C.辛亥革命前夕D.抗日战争前夕 4.(原创)中国公路交通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迅猛发展,以下属于其原因和表现的是() ①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②全国X围内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③到2004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168万千米,客运量约135亿人次 ④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僻闭塞的山区也通上了汽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看下图,在中国,它的第一位制造者是() A.莱特兄弟 B.詹天佑 C.冯如 D.陈纳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二中高一历史备课组第15课总第课时教学札记 1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 标】知识与 能力: 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 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 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 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向长辈了解过去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 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 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冋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由于 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 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 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飞 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要问题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本课概述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本 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一是“交通工具的发展” ,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释了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开始逐 步取代了中国“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时代。二是“通讯工具的变迁” ,主要介 绍了电报、电话、传真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 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有 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课前将学生分为交通组、通讯组等两大组,其中交通组又分为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和航空组,通讯组又分为电报组、电话组等。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及相关网址等。要求展示时间 7 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 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 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 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 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 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 变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板书)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 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 自主学习: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问题情境 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自主学习:(1)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等,即“南方舟楫,北方 马车“。 (2)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人力、畜力牵引的新式的、简易的 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 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 世纪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本课教材内容有限,在掌握书本史实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代生活融于一体,从一定的高度认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的主要趋势及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本内容,搜集相关的网络资料。 教师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及相关课后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概况。 (2)思考交通、通讯工具发展对社会和人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且分析其推动因素。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结合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形成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的直观认识。 (2)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产生互动,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讨论法、联系现实分析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七天七夜时间中,把鲜荔枝送到长安”。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了。,据史书记载唐代荔枝道每隔20里没1个驿站,最盛时全国各地驿道总共有1639个驿站,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人。最繁华就是这条荔枝道了,荔枝道记在今天的汉中境内。那么现在,如果我们老百姓要吃荔枝会用什么样的运输方式? 学生答:铁路、飞机、轮船等等 1、交通工具的更新(板书) 教师问:请同学们看教材并结合所学列举古代人们出行的方式有哪些? (1)古代:轿子、马车、木船…… 教师指出这些主要依靠人力,相对落后,发展缓慢。进入近代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归纳如下。 (2)近代(板书): 1)陆地: A:人力、畜力牵引:人力车(黄包车),三轮车,自行车(脚踏车)、 展示:黄包车是何时传入中国?(黄包车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4517105960.html,/view/290399.htm) 结合现实运用:随着私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你认为自行车会不会被历史所淘汰?简述理由。 学生答:自行车比较方便、可以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健身…… B:机械牵引:

第15课_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导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角度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中国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认识到交通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可见,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本课主要内容是: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通信工具的变迁。 一、铁路与公路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历史纵横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琦善等人从京城到广东上任或返回京师,路上所花时间,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若是官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路上走的时间更长。虽然有人乘车或坐轿,有人靠两条腿走,但路途的遥远,旅途的劳累,几乎是所有远行者的共同感受。 回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结合中国 南北方地区差异【南方多水路,北方多旱路】请学生总结出【“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特点。 近代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发生巨大变化。分析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哪些变化?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3)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由于交通、通信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第一目“交通工具的更新”,教材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如:轿子、马车到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再到机械动力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另一方面是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第二目“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教材主要介绍了邮政和电信事业的发展历程。1866年开始试办邮政,辛亥革命后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新中国成立邮电部,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1877年丁日昌开办有线电报,1906年中国出现无线电报,1932年,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目前,中国电话用户世界第一。 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进步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列举邮政、电报、电话等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从出行方式、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同世界联系等方面归纳交通通讯工具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6课 随堂

第二单元第六课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是(A) A.荷兰B.德国 C.法国D.西班牙 [解析]荷兰造船业发达,是17世纪世界殖民霸主,征服印度尼西亚等地,故A项正确;德国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法国殖民扩张主要在亚洲的印度和北美大陆,故C 项错误;西班牙在16世纪末已经丧失世界殖民霸权,故D项错误。 2.下图是《帝国的兴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帝国最有可能是(B) 《帝国的兴衰》目录(部分) 第六章帝国的衰落 一太多的“追求”和太大的花费 (一)力不从心 (二)入不敷出 二经济危机 (一)毁灭性的经济政策 (二)难以解决的经济难题 (三)封建特权横行与经济凋敝 三欧洲其他国家的竞争 (一)在美洲和大西洋上的竞争 (二)在东方的竞争 C.英国D.意大利 [解析]由于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导致西班牙的衰落,西班牙的衰落还由于封建特权横行,奢侈消费导致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3.(2019·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曾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是(B) A.西班牙B.英国 C.法国D.荷兰 [解析]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在殖民扩张中,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最终建立起

地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故答案为B项。 4.(2019·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C) A.金银掠夺B.商品输出 C.黑奴贸易D.香料贸易 [解析]材料强调“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黑奴贸易,也称“三角贸易”,它使非洲损失了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经济倒退,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C项符合题意。 5.(2019·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舶从英国港口出发到广州从事贸易时,其船载物资中经常有90%是白银。这一事实可以说明当时(D) A.清政府禁止进口英国商品B.英国丧失殖民强国地位 C.英国政府禁止大量出口本国产品D.英国对华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解析]据材料“其船载物资中经常有90%是白银”可得,受自然经济的抵制,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 材料二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 (1)从材料一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及“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归纳。 [答案]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成为“大国”;荷兰通过商业贸易成为“大国”。 (2)你认为要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解析]“条件”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启示”结合材料二归纳。 [答案]条件: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上的吸引力,军事实力,内部凝聚力等。启示: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打破旧的价值观念等。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课标分析 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专题分析 1、本专题概况: 本专题主要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勾勒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思考中国社会百余年间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巨大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本课在本专题的位置: 本目内容是第一目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它与第一目、第三目一道构成完整的“社会生活”的内涵,是缺一不可的。 3、新旧教材之比较: (1)、新教材是必修内容而老教材大部分是自读选修内容。(2)、新教材涉及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内容十分全面、系统、完整,而老教材是零星、分散、孤立在一些章节里的。(3)、新教材时代性强,而老教材不能体现。等等。 (三)、教学目标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过程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影响。 (五)、教材内容简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由于交通、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第一目“交通工具的更新”,教材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如:轿子、马车到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再到机械动力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另一方面是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专用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新人教版必修2第6课孔雀东南飞第1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6课孔雀东南飞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了解偏义复词的特点,掌握“相”、“自”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偏义复词的特点,掌握“相”、“自”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学法指导】 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也是()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并称“”。本诗选自南朝徐陵编的《》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二、文体知识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和()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以()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 三、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姥.()伶俜.()腰襦.()葳蕤 ..()聘.礼() 磐.石()拊.掌()否.泰()赍.钱()踯躅 ..()

冥冥.()奄奄.()仕宦.()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终老不复取() (2)箱帘六七十() (3)蒲苇纫如丝() (4)摧藏马悲哀() 3、解释下面画线的古今异义词。()(1)可怜体无比() (2)处分适兄意() (3)本自无教训() (4)叶叶相交通() (5)槌床便大怒() (6)自可断来信() 4、一词多义。 谢:(1)谢家来贵门() (2)多谢后世人() (3)阿母谢媒人()适:(1)处分适兄意() (2)适得府君书() (3)始适还家门() 5、归纳“相”、“自”的用法。 “相”的用法: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材整理1 铁路与公路 1.铁路 (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5)新中国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 2.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2)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69“学思之窗”,思考: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

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在火车机车不断改进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百姓的生活。 教材整理2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 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 2.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教材整理3通讯工具的变迁 1.近代通讯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现代通讯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基础知识(1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自缢.(yì) 箜篌..(kōnɡ hóu) 公姥.(lǎo) 鸿鹄.(hú) B .捶.(chuí) 伶俜..(línɡ pīnɡ) 踯躅..(zhí zhú) 箱簾.(lián) C .葳蕤..(wēi ruí) 晻.晻(yān) 盘.石(pán) 鲑.珍(xié) D .否.泰(pǐ) 遗.施(wèi) 赍.发(lài) 讣.告(f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 .厝火积薪 造成腹泄 嗟叹不已 春诵夏弦 B .椿宣并茂启禀阿母络绎不绝纨绔子弟 C .坚如磐石及时谴归啜菽饮水娇逸无双 D .否极泰来郑人买履连连拊掌镂空饰片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还部白.府君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 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C.?????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D.????? 交.语速装束,骆驿如浮云 杂彩三百匹,交. 广市鲑珍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作计乃尔.立 始尔.未为久 B.????? 吾今且. 报府四体康且.直

C.????? 于今无会因.因.求假暂归 D.????? 捶床便.大怒便.可速遣之 5.古诗文中为了使诗句精练工整,在彼此相对的文句中,常使用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在意义上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叫“互文”。下列句子中没有“互文”的一项是(3分)( ) A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 .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D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6.名句名篇默写。(4分) (1)________________,二情同依依。 (2)腰若流纨素,________________。指如削葱根,________________。 (3)枝枝相覆盖,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盘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7.开头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对表达全诗内容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导学案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⑴了解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更新的过程、突出表现和原因。 ⑵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 2.阅读老照片等书籍或观看影像资料,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知识清单 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⑴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 ⑵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 ⑶交通工具的更新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比较显著。 2.表现:⑴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 ⑵近现代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⑶现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 原因: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不同、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 3.具体讲述: 人力、畜力:⑴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⑵三轮车,⑶马车,⑷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机械力:⑴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⑵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先进的工具:⑴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 ⑵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⑶飞机: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4、新中国交通特点:⑴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⑵多层次性(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6课孔雀东南飞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6课孔雀东南飞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比兴、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对悲剧故事却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尾的意义的探究。 【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比兴、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对悲剧故事却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尾的意义的探究。 【学习过程】 一、学生合作探究 1.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 2.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3.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3)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4.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二、重点突破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请学生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归纳。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教师引导: 1、这一句兼用了“”和“”的手法 2、以孔雀失偶喻()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 3、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4、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 5、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二)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结合初中学过的《木兰辞》体会这种手法的特点) 教师引导: 1、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 2、《木兰辞》里使用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学生发言,体会该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3、请学生找出本文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诗句(学生找准诗句,分析表达效果并归纳) 1)自述经历段: 表达效果:。 2)“严妆”一段: 表达效果: 。 3)太守家迎娶排场段: 表达效果: 。 4)小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三)对文章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结尾的探究

示范教案(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本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一是“交通工具的发展”,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释了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开始逐步取代了中国“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时代。二是“通讯工具的变迁”,主要介绍了电报、电话、传真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交通组、通讯组等两大组,其中交通组又分为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和航空组,通讯组又分为电报组、电话组等。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要求展示时间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播放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或者青藏铁路开通的视频,引入新课。 诗歌导入 唐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古代交通事业欠发达)用什么运荔枝?(快马加鞭) 我国的交通事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它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