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

●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

●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

●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

促进可持续发展”1[1],还有的依据汉语习惯表达方式将EFS或ESD翻译成“可持续发展教育”2[2]。尽管对EFS或ESD有上述不同的翻译方式,但其基本指向的内容与含义还是相同的。本章将依据上下文表述的相关含义,基本采用后两种表述方法。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可持续发展运动中成长起来3[3]。自上世纪中叶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恶化使得人类面临难以图存的境地。人们希望通过教育解决环境问题,消除环境危机,这就促成了环境教育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环境教育从一开始就关注环境问题的解决。但是在实践中,环境教育并未能实现人们的理想,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世界环境的持续恶化是人所共知的。由于环境危机的加深,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越来越复杂,这就导致有益于良性环境和生态的决策越来越困难,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达到可持续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主张在自然环境承载限度以内满足人类世代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公众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价值与观念,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萌发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

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也称《布伦特兰报告》)。该报告列举了世界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环境事件和一系列重大的全球环境问题,并指出,决定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是环境,进而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从保护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出发。随后原苏联召开的莫斯科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提出可持续性是环境教育成功的

一个基本工具4[4]。这为人类从战略的高度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寻求人类经

济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国际环境教育界提出教育必须思考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诸多要素,必须面向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联大探讨过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

5[5]。

基于上述背景,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环境教育的目标、性质、任务、内容等方面重新进行整合的思考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FS)”一词,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早期倡议6[6]。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形成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环境教育专家斯蒂芬.斯特林(Stephen Sterling)等向该大会提交的《善待地球: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为可持续未来服务》7[7]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做出定义。该定义是基于环境教育、发展教育及其相关跨学科教育提出发展和整合“可持续性”概念。该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为此,《21世纪议程》为了切实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世界各国“使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接受环境与发展教育;深化环境与发展概念,将人口问题纳入所有的教育项目中”。8[8] 1993年,为了普及、推进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联合国设置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E)。1994年,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倡导和努力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具有国际创意、基于环境、人口与发展(EPD)的可持续性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着眼点更注重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9[9]。1997年12月,为纪念第比利斯会议召开2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希腊政府在希腊塞萨洛尼举行的“国际社会与环境会议:可持续未来教育和公众意识”,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

上述定义从多角度表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其中,有的是从环境教育内容的角度出发,有的是从目的角度出发来表述的。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与目的与第比利斯会议提出的环境教育内容与目的实质上没有太大的

差异。因此,Kathleen Kelley ?CLaine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新模式。但在这一阶段,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已逐渐形成。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完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越来越清楚许多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是相联系的,例如贫困、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人口增长、移民、营养不良、健康和艾滋病、气候变化、能源供给、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食品安全以及环境毒素。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安瑞克.赖夫认为,以往的环境教育以自然保护价值为中心,强调看得见的某些环境问题,虽然这方面的教育促进了学生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但是其远远没有把新的观察力完全渗入到正规教育系统之中。实践中的环境教育往往被简单处理为环境问题的研究,从而朝向技术主义的解决途径,不关注问题的真正病根??社会原因,即对与环境有关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缺乏质疑的、批判的考虑。环境教育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或者说未处于教育的重要地位,环境教育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各个方面,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简单化的教育无法解决环境危机,仅靠支离破碎的环境教育更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0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人人参加,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人的一生。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WSSD)进一步深化了在所有层次上、从地方到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首脑会议建议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SD)活动”。

2003年,依据联合国大会(UNGA)的决定,教科文组织在起草“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草案时,根据联合国长期关注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两个领域,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内涵。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草案中明确指出:对可持续发展而言教育是关键。实际上,教育和可持续性紧密相连;“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考虑可持续性的3个领域,即环境、社会(包括文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开展切合当地情况的并且与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计划。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建立在一些体现可持续的理想和原则基础之上:如代际公平、性别平等、社会宽容、消除贫困、环境保护和重建、自然资源保护、公正与和平的社会10[10]。“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

联系,这种理解是构建尊重的坚实的基础。根据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被剥夺,过上完全的生活。11[11]

....

综上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演化过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独特、整体和跨学科的性质。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突破了过去仅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理念,突出了教育肩负对可持续发展的更大责任。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培养公民获得维护和改善生存发展必需的价值观念、责任感,以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了解各门学科是如何通过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相联系,开发这一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内容”(西特兹,Sitarz),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都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囊括了从幼儿到老年教育的全部人生教育,并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教育者与参与教育的学生家长、企业、社区以及政府的合作。从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将是“国际实施计划”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引自钱丽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演进与价值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第4期,P11-P13 )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

自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以来,国际社会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当前,人类并没有因为进入新的世纪而出现生存状况的转机,相反,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深化。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理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科学观、伦理观、教育观。必须把生态和环境维度整合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

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与发展不仅仅是要求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更要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地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以建立更具有公平性及可持续性的未来;使其具有整合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决策能力。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是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人文价值。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自身变革的价值

英国南岸大学斯蒂芬?斯特林(Stephen Sterling)提出,“我们现在正在训练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可持续的世界里”,“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既是存在的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育在高层

次上被当作更持续社会的关键,与此同时,它又在一个不可持续的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要实现教育作为更可持续社会的变革的动因和潜力,我们必须把教育作为变革的主题给予充分的重视12[1]。蒂芬?斯特林还认为:如果教育具备变革社会的能力,那么教育自身也要进行革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使教育范式具备变革能力的前提1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助理总干事约翰?丹尼尔先生在北京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大会报告中提出:教育自身不仅是一个目的。它也是为达到可持续发展所要进行变革的强有力的动力。这意味着对教育体系、政策和实践的重新定向,使每一个人,无论年轻人或老年人,有能力根据当地的文化和背景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以解决我们共同的未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14[3]。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步于新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习者集中关注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例如:生存而不损害环境的途径;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的方式;解决不平等问题的办法;以及如何做一个积极的、有见识,推动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公民等15[4]。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正视人类发展与进步所面临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协调公民与社会创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规范等,造就具有完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道德观念及相应知识与能力的一代新人??为代际公平与人类永续发展着想、具有对此类问题的判别与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也必须要转变,从过去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转变到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困境与前景之上,通盘考虑教育与个体及人类整体的和谐发展。

为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如何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如何使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的教育价值。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文化建设的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演绎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渐变、文化形态演变的过程。与文化相联系的价值观念、多样性、知识、语言和对世界的看法,对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很大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歌曲、舞蹈、服饰……)的集合,而是人们通过存在、

关系、行为、信仰和行动生活的一种方式,并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16[5]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人类社会走出工业文明(黑色文明)的藩篱,走向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家园,是人类社会追求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强调的和谐、协调、持续发展来看,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则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形态,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17[6]。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往来与沟通日益增多。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渐频繁,文化冲突此起彼伏。当前,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某些大国文化或强势文化对小国文化或弱势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冲击与威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可持续发展应该关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倾向,教育应该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培养新型的公民。因此,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共同繁荣与发展进步。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价值

从上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定义、目标以及特征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强调其社会属性,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始终将人与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要求平等、持续、整体、和谐。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节奏与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人类的观念、态度、价值观支配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走向。奥尔认为如果没有积极的、参与的、知情的、有能力的公民,我们将看不到建设一个可持续社会的任何前景。也就是说,这种积极的、参与的、知情的、负责的、有能力的公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根据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被剥夺,过上完全的生活。具体而言就是:尊重全世界所有人的尊严和人权,承诺对所有人的社会和经济公正;尊重后代人的人权,承诺代际间的责任;尊重和关心大社区生活的多样性,包括保护与恢复地球生态系统;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诺在地方和全球建设宽容、非暴力、和平文化。

因此,从这个意义角度分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全人类的健康、和谐、协调发展具有其它形式的教育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对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引自钱丽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演进与价值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第4期,P13-P14 )

“北京市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简介

名称: “北京市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起始时间: 2004年6月-2006年2月

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要求,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很必要。要把这项工作同公民道德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的指示精神和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教科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院承办,联合组织开展“北京市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工作。

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未能及早地认识并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至在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中出现资源日益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严重破坏,不但危及当代人的健康,而且也将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繁衍及持续发展。为此,急需提高人们的环境科学素质、环境法制素质,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素质,以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来约束、调节、引导人类的行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环境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环境道德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提出未成年人环境道德建设的评价体系很有必要。

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北京市未成年人环境道德方面的现状、成绩、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环境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在加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环境道德建设等方面决策提供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未成年人环境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教育提供依据,为环保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创造条件。

组织单位: 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北京教科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院承办

内容简介:围绕未成年人的环境道德现状与对策问题,此次研究从四方面设立子课题进行相关内容的研究,包括环境道德文献研究、环境道德现状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环境道德建设对策研究、区域未成年人环境道德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研究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案例访谈和区域实践的方法。调查对象针对北京市未成年人,主要是中小学生。并与北京未成年人相关的行政官员、环保专业人士、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以、家长以及流动人口未成年人进行案例访谈。在构建未成年人环境道德建设评价体系后,选择北京市1-2个街道社区、学校进行区域实践。预计的成果包括文献研究报告《国内外环境道德政策、法规与标准的文献综述》、调查报告《北京市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现状及成因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北京市未成年人环境道德建设的建议》、评价体系报告《未成年人环境道德建设示范区评价体系》以及工作报告《北京市未成年人环境道德调查研究工作报告》。

北京教科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

究中心

2005.11.18

第10章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10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o第一节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如何走向新世纪 o第二节环境宣传 ?一、蓬勃开展的环境宣传工作 ?二、环境宣传工作如何面向新世纪 o第三节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21世纪议程》在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时特别强调,环境教育要重新定向,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近年来,国际环境教育出现了新的动向,正在由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境、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向促进人们树立持续发展观念、提高有效参与的技能的方向转变。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强调了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环境宣传工作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充分他说明了我们党对环境宣传教育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搞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又进一步把保护环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历史任务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来认识和执行,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就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作出了战略性的安排。为了贯彻上述指示精神和战略布署,中宣部、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联合发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提出了“九五”到2010年期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在我国逐步走向深入。 第一节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发展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化方向

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化趋势 ——第四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专题资料汇编 一、信息类 1.2005-2007年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一览表

(摘自: https://www.doczj.com/doc/4617091125.html,) 2.波恩会议 2009年3月31—4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和德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在德国波恩联合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会议主题有四个: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与学过程;第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建设;第四、创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合作伙伴关系。 (摘自:《关于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新趋势和中国应对方略的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4617091125.html,) 3.各国政府重视积极落实联合国《十年计划》 2005年启动《十年计划》后,联合国动员许多机构参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专家小组,启动了相关的项目研究,以促进联合国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同时,还积极动员教科文组织各地区机构加强组织协调,保证《十年计划》在本地区的的有效实施。 此外,近五年来,各国各地区都开始了落实《十年计划》的行动。全球范围召开的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国家、地区级会议和讲习班达50多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对97个国家的调查,有79个国家已经建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组织。欧洲、北美等为数较多的发达国家推动得较快,不少国家已经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协调机构。 也要看到,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尚不平衡。德国、英国、日本及北

欧诸国发展态势良好。除中国起步早、成效显著并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关注外,发展中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速度普遍较慢,非洲很多国家的实施进程尤显缓慢。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较快,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也必然随之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摘自:《关于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新趋势和中国应对方略的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4617091125.html,) 二、理论类 1.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必要性的认识趋于一致. 当前,世界面临着重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以及各种地区冲突与紧张局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国际社会必须团结起来,为创造一个属于我们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而做好准备。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将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短视行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和饥饿问题日益严峻,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不仅对当代人而且对后代的生存产生了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不可持续的价值观。要解决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转变旧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能够为人们可持续的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提供正确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 (《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波恩宣言》) 2.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关注以下九个问题 1)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领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完整涵义; 2)在正规教育中加强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研究,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 3)通过对教师、管理者以至企业领导人的培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建设; 4)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及质量监督与评估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与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与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与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

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您中有我,我中有您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不?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就是国家的事,也就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浅谈小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浅谈小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最近,在电视上也经常看到“新能源”、“创新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等词,作为教育者,我常想:学生是未来社会创造新能源的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他们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呢?我认为,从小学起,我们就应该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上升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个层面上来,时刻着眼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搞好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与思考。 一、首先要从我们教育者提升个人素质角度着手:先从提高校长素质入手,打造有发展眼光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大气才是学生大气之本!任何一所学校,缺什么都不可以缺发展的眼光!教育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从这一点上讲,一个能够高瞻远瞩的优秀校长真的可以成就一个优秀的学校!从这一点看,把校长素质提升和培训等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是十分必要的举措!然后将打造爱心放在首位,大力抓好师德建设,让“以人为本”变成每个教师的良心责任!教育就是个良心活儿。以人为本,考验的就是一个老师的职业良心。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离不开爱。只有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才能时刻为孩子着想,在教育各色孩子的过程中充满了耐心、充满了仁慈、充满了等待、充满了信任、充满了奉献……以学生为本,就是所有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类型,等等。考虑到了这些,我们才能做合格的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就不会强求每个学生都做全能选手,而所谓的全面发展,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不是语数外物化样样精通。二、我们的教育需改进(一)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为了探索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提出了以优化课程结构为突破口,以创新教学为中心,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的,发挥我校的优势和特长,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时设置完整,每一个学科都设置了专业学科教师上课,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专业特长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优化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微机、美术、音乐、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组成。它主要采用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自学习惯和自强精神。其次,科学设置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它考虑到了特定地区和社区发展的实际,设置有利于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课程,使地方课程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我校地方课程是安全和心理课程组成,除了课程以外我校每月还定期开展安全逃生演练和心理健康辅导,以活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起各种最基本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自理、自护、自律等能力。再次,积极、合理开设学校课程我校的学校课程即校本课是“快乐大阅读”,包括国学经典诵读、课外图书阅读两部分。我校以校本课为载体,开展快乐读书活动,我们的主题是:“快乐大阅读,书香溢校园”。读书口号是“多读书、读好书、我读书、我快乐”。坚持师生共同读书、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促进阅读质量的全面提高。我校将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力争把“快乐大阅读”活动发展成学校特色活动。(二)改革课堂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的改革,要求教育方法也随之进行改革。正确处理教与学,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要彻底改变“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现象,多探索、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性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尽力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三)减轻学生负担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就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如果学习活动组织得好,则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 ●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 ●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 ●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21世纪教育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规模的增长,更取决于质量的提高。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规模的扩张,但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更要强调质量的重要。衡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不在规模大小而在于水平高低,不以规模取胜而以质量见长。教育的生命力、社会地位最终由内涵决定,外延的扩张必须为内涵的提升服务,教育的发展最终要回到内涵道路上。 当今教育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水平的较量。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简单的教育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单纯追求数量、速度,是片面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借鉴世界教育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吸收国际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科学教育发展观强调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眼前有增长并不等于有后劲,规模大并不等于结构优,速度快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最重要的是推进教育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整合,不仅是教育内部的,而且也是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即技术资本、智力资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的整合。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利于提高质量、效益的教育环境。二是要调整学术方向,调整到当代科技发展主流方向和经济建设贡献较大方向。学术思想要与时俱进,研究方向要适时调整,对变化趋势判断准确,提前进入阵地,抢占制高点。三是要运用交叉学科力量,构筑新兴学科群落,组建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心,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沟通与交融的平台。2003年由美国硅谷产学研各界组成的智囊机构认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三大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正在共同酝酿下一个科技创新新潮。未来这“三大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有希望广泛改变产品和工艺,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并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影响。一定量的高水平学科群在一起会长出新东西。据统计,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学科有5550个,其中交叉学科2600个,占47%。世界著名科研成果都来自交叉学科,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都是交叉学科的产物。新的创造、新的知识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 必须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必须从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发挥政府管理、社会参与和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学校自主办学。探索建立新的高校运行机制,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境外资金,采用民办机制吸引多元投入,推进资产置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兼并买断,形成新的办学模式。按照“优化公办,发展民办,引进外办,鼓励联办”的发展思路,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政府越是善于宏观管理,市场就有更大发展空间,越能有序发挥调节作用;市场越是发育成熟、规范有序,政府就越能转向宏观管理。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制度化的调节机制的条件下,开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主办学的发展新路。探索建立符合高校办学规律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激发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形成科学高效的领导决策机制、人员激励机制、资源流通机制、投资融资机制等。

关于重视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于重视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 建议 近年来,我市的学前教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绝大多数幼儿园以居民房和其他非教学用房作为教学用房,园舍陈旧低矮、阴暗潮湿,活动场所狭小,教室年久失修,室内光线昏暗、地面潮湿且不平坦,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室外活动场所和宅内厕所。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缺乏,有的幼儿园连一些最基本的电子琴、录音机都没有,根本达不到《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全市445所农村幼儿园只有3所市示范性幼儿园,有6个县区包括城区幼儿园在内没有一所省示范性幼儿园。 二、教师数量素质不适应。按湖南省的平均值匡算,XX580万人口中,3-5岁幼儿数应为17万左右。目前,全市在园幼儿总数76755人,只占幼儿总数的45%,这一数字意味着目前XX有10万左右的幼儿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低,师资不足是重要原因。我市现有幼儿教师5251人,仅占需要量的52.98%。而且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全市5251名幼儿教师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56人,仅占12.53%,且大部分在城镇任教,或是幼儿园园长。另外,

全市中专以下的幼儿教师3156人,占60.28%,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职前培训,基本上属于不合格师资。从整体上看,我市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幼儿教育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也相对不足,将幼儿园看成是帮助家长看护孩子的托儿所,缺乏对幼儿的智力开发。 三、“小学化教育”现象严重。部分幼儿园办学思想不端正,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小学化教育”现象十分突出。每个班只有一个教师,教学也参照小学的做法,注重读、写、拼的学习,有的从小班就开始教幼儿学习汉语拼音,教幼儿写字;教学方法上,不注重与幼儿互动,“注入式”的学习,幼儿没有户外活动,更谈不上游戏,幼儿天真活泼的稚气、积极向上和求知的欲望被扼杀,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由生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学习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安全隐患多。全市幼儿园在园舍、饮食、交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幼儿园自身条件限制,大多数幼儿园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卫生意识淡薄,在餐具消毒等卫生方面无法到位,易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绝大多数幼儿园的炊事员没有健康证而上岗,则更是一大隐患。交通方面问题也不少,全市348所接送制幼儿园,只有253所办理了相关手续,领取了接送标志。部分幼儿园使用报废车或车辆手

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案例

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案例: 阅读积累专项活动设计方案 丰台五小李中秋 设想依据:语言文学,特别是传媒知识会使学生成长为理性的消费者,能分析企业广告传达的信息,并且能发现环保外衣掩盖下的真实情况。那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积累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区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帮助学生批判性地阅读政治运动宣传品,对各类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活动类型:阅读积累 评价内容: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 评价手段: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评分 评价指针: 1、参与程度(占30%):积极参加文章搜集、整理活动,主动进行阅读积累。 2、阅读能力(占30%):能够根据主题需要选取相关文章,对文章的重点信息进行把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3、情感体验(占20%):根据文章内容较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有语气地朗读,能够有自己的认识。 4、写作实践(占20%):在进行阅读积累的同时,学习学作方法,并进行实践,有创作。 5、现代信息运用能力(加10%):在进行阅读积累时,能够利用电脑、网络拓宽搜集面;成果汇报时,能够采用演示文稿、个人网站等进行汇报。注:评价标准考虑学生家庭环境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活动作为加分项目,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手段。 活动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摸底,通过专项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开展阅读专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多项能力与创新精神;以阅读积累为途径,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读文的过程中,学生不可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不仅有利于当前发展,还要立足长远,有利于长远发展。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协调。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12.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原因; 协调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重视对河流水资源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14.理解党中央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战略 (1)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4)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 15.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实行民主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1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 17.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全面总结了198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绘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蓝图,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18.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19.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年元旦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2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决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具备正确的办学理念并内化为行动习惯;规划科学的办学目标;特有的学校文化氛围;推陈出新的能力;科学管理理念与方法;学校队伍建设等都是决定的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办学规划学校文化预见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同时,更是一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策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使学校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不断超越、不断创新,长期康健运转。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灵魂,决定着一切。没有灵魂,也就没有一切。 一所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校长的办学理念。同时,校长还要把正确、科学的理念转变成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成功的将观念内化为教育行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不是管事儿,不是管人,是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引导。管理者正确把握教育理念,对学校的办学实践深刻反思,对复杂的办学环境作理性思考,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形成顺应时代潮流、富有鲜明个性、适应教育现状和本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价值观。 并努力减小办学理念与教育行为的落差,落差越小,教育效果越好,落差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就如目前的新课程推行存在着三个落差,课程理论与课程标准的落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落差、教材与教师行为的落差。这三个落差造成的高位理念、低位实践的现象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瓶颈。 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维,不断扬弃和继承,办学理念要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一成不变,落后于时代,就无法实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赵志强 穆家峪中心小学 2010.9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1.走进绿色学校 2、走进大自然。 3、美丽的季节 4、宝贵的资源 (二)重点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4、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5、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四、具体的措施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六、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绿色校园 一、单元教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定位于感知环境、感知绿色校园。作为感知大自然认知的一部分,本课侧重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认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使命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使命 【内容提要】为了使人类社会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创建 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们提出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 育的有力支持,而且,在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中,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 支持系统。 要想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使教育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 业提供强有力支持,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 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的改革。 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 一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的全面发展,而育人正是教育永恒而崇高的历史 使命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 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可持续发展的人,必定是全面发展的人。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与其说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倒不如 说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挑战。

社会要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从而是可 持续的。 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离开人 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 而生产和再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正是教育的任务。 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 解惑的大旗,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 神圣的历史使命。 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且永远 是教育的历史使命。 既然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 驱动社会全面进步, 那么, 教育就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项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育人,是对教育肩负的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神圣 历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华。 显然,只有依靠良性发展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 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车轮才会由于有了发展主体的强力 推动而快速前行;反之,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离开可持续发展主体的 全面发展,人类憧憬已久的可持续发展就有泡汤的危险。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挑 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 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人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转而树立可持续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附件1: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案例/论文申报表 题目类别:论文 题目: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教育的使命 申报人姓名郝性别女 职务教师职称小学高级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通讯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邮政编码 电话手机 传真E--mail 申报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备注:此表与报送材料装订在一起

附件2: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封面(A4规格) 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 题目: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作者姓名:郝丽娜 作者职务:教师 职称:小学高级 教龄:14年 省(直辖市)、区(县):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通讯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邮编: 联系电话:(单位) (其他) 备注:此封面与报送论文装订在一起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摘要】 1.《中国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 中国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的书面作业,或是齐声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可能在中考与高考中出现的动西。 对于习惯在历史与英语课上辩论、在数学课上讨论不同解题方法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太显得空乏和拘束了。这不是说中国学校课上都是露骨的宣传,或者将每一个数学题答案都写成毛泽东,而是说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数学题只有一个好的解法,每个班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课上缺少讨论、课外也不关心社会生活。美国中学生较为常见的政府决策辩论等,中国学生的经验几乎为零。 中国的学校有很多长处,可是他们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更不培养大量思维广博的哲学家。 ——(美)《波士顿环球报》 2.《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需要“内在富有”》 中国大陆迅速经济增长和雄厚的财力令世界目眩。许多西方人赞扬中国将世界从一场几乎已成定局的经济衰退中拉了出来。但是,我最近在青岛的所见所闻却十分心情沉重。在青岛香港中路一处高档住宅楼边,便利店顾客随便扔去垃圾。在一家饭店里,衣着光鲜的就餐者一根一根的抽着香烟,不理会邻桌咳嗽的顾客。 从有损公众利益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乃至完全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很多中国人表面似乎颇为富有,但内心实在缺乏良好素养。 中国人做到经济年增长8%还不够,只有他们内在“富有”了,才会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香港《南华早报》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教育、可持续学习能力 【正文】 怎样才能培育起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这一健康发展理念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呢?我认为,教育,学校教育,能够从全方位培育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受教育的结果。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的“超前”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华丽的可持续发展辞藻转换为人类的潜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厦。难以想象,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会怎样播撒人间。 一、建构合理的学校教育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以可持续优先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充分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整合并具有鲜明生态趋向的教育系统。要建构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必须对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按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要求进行重新反思。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发展、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方面探讨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体系建构问题。 (一)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必须确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及意义

论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意义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永续性地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本身内涵了伦理道德因素,也体现了有限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强调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引导社会朝着文明、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观、和谐、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简介 可持续发展观首先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转变为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即人类的共同进步为宗旨。其哲学特征是强调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主体性和综合性, 要求将人、社会、自然、经济、文化当作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看待, 同时指出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物质生活的提高, 而是人的全面发展, 整个人类向着真善美统一境界的趋近。其次,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不同, 这种新发展观所理解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为这种新发展观的出发点是人。再次, 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最初含义是指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关系, 强调当代人对后代人应当赋有自觉的类意识, 即如江泽民同志所说: 必须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 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决不能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 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国际社会公认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世界环境在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即“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包含有三个原则,第一,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以保证发展的后续力和持续性,第二,公平性原则,它的和性是发展要满足整个人类的需要,不仅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一代人中的利益(代际间的公平)而且,要求同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坏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代内公平)。要维护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的公平,第三,共同性原则,人类战胜生态危机具有共同性,人类的未来也具有共同性,因为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它表明地球上的整个人类的根本利益是共同的。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是全球生态观,它把当代人生存的地球看成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真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道路,使我们在发展的时候不会毁坏子孙后代的发展。让我们从长远的方向来考虑,这样为人们、国家以至地球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指标! 三、可持续发展观的作用

科学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1992)提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它也是组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道德意识、价值、态度、技能和行为的关键”。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当今学前教育的重大任务之一。幼儿园教师应当面对挑战,转变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全面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上海市长宁区虹桥幼儿园尝试构建的园本特色课程,科学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本园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项目的实施者。我们课题组主要对科学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了探索。 一、制定科学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由于里约热内卢(1992)联合国地球峰会确定的可持续发展包含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个相互依赖、相互强化的支柱,因此我们课题组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也以这三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为核心。在以往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已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这与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基本一致。但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远大于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包括环境领域的环保教育,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消费观念、社会领域的对差异的尊重以及平等和公正等。因此,如何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扩大内容的范围,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三大领域的教育目标,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理论,特别是了解除环境领域之外的经济、社会两大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概念和内容。随后,根据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课题提出的关键概念,我们结合本园的教育现状及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环境领域的目标是: (1)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环境中相关资源的知识。 (2)知道有些资源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要保护自然资源。 (3)知道哪些现在或者以后可能影响他人生活质量的事情是不能做的。 (4)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事。 经济领域的目标是: (1)了解商品的生产、使用和丢弃以及服务是可以减少的。 (2)了解公共设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3)在活动中实践和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社会领域的目标是: (1)了解本地文化和其他地方的文化。 (2)能喜欢上不同的文化。 (3)能和来自外地的孩子做朋友。 目标确定之后,课题组的教师便开始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我们发现,在科学教育中实施环境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因此我们着重围绕这两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选择科学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 我们开展的科学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均以主题的形式展开,通过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围绕同一主题的系列活动予以实施。以这种形式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让幼儿园全体幼儿都接触到较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从而逐步达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这种跨年龄段的同主题教学实践模式有助于幼儿深入了解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其能力范围内影响其自身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选择主题时,我们课题组综合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可能的兴趣。在幼儿的生活经验方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可生成科学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元素,幼儿园已经开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目录 引言 (1)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发展 (1) 二、教育改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2) (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端正教育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3) (二)改革德育,形成以“养成”和“做人”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取向,强化道德规范 (3) (三)以改革教学内容为突破口,建立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尺度的知识观和人才观 (4) 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5) (一)适度的教育规模和优化的教育结构 (5) (二)充分利用和保护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益 (5) 结论 (5)

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内容摘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1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课 题,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各有关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对可持续 发展战略内涵的理解出发,重点论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我国教育改革的关系,并旁及教育自 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改革关系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和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前提和保障,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可持续发展的达成有重要作用。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发展 观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缓解,“发展”日益成为世界性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GNP提高等意义上。近10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了几十倍,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现代人在一致惊叹科技革命的奇迹及其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时,陶醉于从未有过的物质享受之中。然而,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早已透过歌舞升平的繁荣表面,敏锐地察觉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并尖锐地提出了伴随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三方面的严重问题:(1)人口的爆炸性增长,20世纪世界人口翻了两番,已达到57亿,并仍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继续增长;(2)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全球性资源短缺,以及与此相关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3)工业化国家的贫富悬殊带来的人类道德衰退,“损人利己”作为一种驱动力导致了人类责任感、历史感的淡漠。这些严重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新的矛盾的产生和加剧,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于是,1990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重建21世纪道德规范的任务;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巴西召开,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以正式形成,并出现在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文件之中。 我国于1994年3月编制并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矗”该议程提出了至2000年该战略的主要内容:(1)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