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

模拟检测(A卷)

1.(2011·江苏南通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的评价分析能力。

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封建割据的局面;第(2)问,考查唐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第(3)问,清朝统治者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置,设台湾府,实施有效统治;第(4)问,不管何种措施,三位古代政治家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2)设置羁縻府州。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贡献。

2.(2011·福建龙岩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大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况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

材料二康熙三十年(1692),工部奏请修筑古北口一带倾坏的边墙。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也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1)唐太宗不赞同隋炀帝修长城的理由是什么?在修筑长城问题的认识上,康熙帝与唐太宗相比有何异同?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

解析:第(1)问中的“理由”根据材料意思,从解决边境问题来思考。“异同点”根据材料来概括,相同点从修筑长城的态度来思考,不同点根据解决边境问题措施来回答。第(2)问围绕长城历史文化价值回答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理由:修筑长城并不能彻底解决边境问题。同:都认为长城不可能从根本上保持长治久安(或都反对修筑长城);异:唐太宗认为主要靠良将镇守,康熙帝认为要靠得人心。

(2)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或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噶尔丹者……自言受达赖封为准噶尔博硕克图汗……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败窜,慰其部下曰:“此行非我意,乃达赖使言南征大吉,是以深入。”

——据《清史稿》整理材料二(大臣)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汗、王、贝勒、台吉各自率所部兵,或数千,或数百,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从达赖喇嘛入藏。

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掌聿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

——据魏源《圣武记》整理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噶尔丹叛乱与部分西藏势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噶尔丹言论的意图。

(2)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根据材料二,概述其做法的创新之处及历史意义。

解析:本题围绕康熙帝巩固祖国统一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应注意从噶尔丹叛乱与西藏势力之间的关系,康熙帝改西藏地方体制几方面作答。

答案:(1)关系:噶尔丹在叛乱过程中得到了部分西藏势力的支持。意图:噶尔丹把叛乱责任全部推到达赖喇嘛身上,妄图迷惑不明真相的信徒。

(2)创新:向忠诚于清朝的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授予职衔,把西藏上层人物纳入朝廷命官的序列。历史意义:初步改善了西藏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将之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

4.(2010·江苏盐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大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三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条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评康熙的功绩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大宗和康熙帝民族政策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以及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来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中的“不同”可以通过材料对比得出结论,“时代特征”从唐朝、清朝分别处于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1)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

(2)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

(3)方式: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方式。

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模拟检测(B卷)

1.(2011·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素《西方哲学史》材料二“政体”这个名词的意义相当于“公务团体”,而公务团体即是每一城邦“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材料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情况。说明他分类执行的标准。判断古希腊著名城邦国家雅典践行的是哪一种政体?

(3)谈谈你对材料三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希腊先哲学术成就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直接概括为逻辑学和科学的分类。第(2)问,“分类”可以直接对材料二概括归纳即可,切忌全部照抄,注意提炼。“标准”与执政者人数和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哪一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民主制。第(3)问,可以理解为真理高于一切。表达的既有非常尊敬老师,但并不因此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答案:(1)提出逻辑学上的“三段论”,首次对科学进行分类。

(2)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标准:

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共和政体(或民主政体)。

(3)尊师,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

2.(2011·福建厦门文综)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他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与孟子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在未来社会的设计方面,柏拉图和孟子的主要着眼点有何不同?

解析:第(1)问,要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的相关史实说明。如政治可从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局限入手,文化可从雅典的人文思想等方面阐述等。第(2)问,柏拉图从政治角度出发,认为理性等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而这三者的和谐就构成正义,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统治者的作用。而孟子从民生的角度入手,希望中的理想社会应是远离饥饿,同时道德高尚。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主张的相似之处,及各自的出发点。

答案:(1)背景:希腊政治体制弊端显现,文化繁荣(或思想活跃)。

(2)相同:强调和谐(或追求理想社会),重视品德,强调统治者的作用。

不同:柏拉图主要着眼于公民的素养(或政治角度),孟子主要着眼于民生(或经济角度)。

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夏普塔尔说:“拿破仑的执政使法国闪现出辉煌的光芒。”

歌德说:“……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洪默尔摆布钢琴一样……”

司汤达说:“拿破仑向世界证明经过了多少世纪之后,恺撒和亚历山大终于后继有人了。”

(1)结合史实分别说明以上三人对拿破仑评价的依据。

(2)你认为上述三人中哪一位的评价隐含着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的原因?为什么?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分别说明夏普塔尔、歌德、司汤达分别从哪方面评价拿破仑的。第(2)问应从三人对拿破仑的评价中找出隐含着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原因的评价,并

说明理由。

答案:(1)夏普塔尔评价的依据: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歌德评价的依据: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联盟,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他的军队四处征伐,使欧洲大多数国家成为法国的附庸,并且在这些国家推行《民法典》等。司汤达评价的依据:拿破仑像恺撒一样成为独裁者,建立了君主制;像亚历山大一样四处征伐。

(2)司汤达的评价。因为拿破仑对外国的征服战争,最终给法国人民和欧洲各国人民带来灾难,也使拿破仑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终失败。(如答歌德的评价也可,但要理由充分)

4.(2010·江苏徐州一摸,25)阅读下列材料:

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量所增亦如之。唐茎查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型堂又增一百二十种,至茎勇监、壁堕丛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张廷玉《明史·方技传》请回答:

(1)概括说明明朝以前“医家《本草》”的发展情况。

(2)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对医药学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贡献?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取得重大医学成就的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李时珍的主要医学成就。第(1)问根据材料来概括,从种类、内容、品类和名称等方面概括。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第(3)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随着种类增加,内容不断丰富,品类繁芜(错误、重复或遗漏),名称多杂。

(2)系统总结16世纪以前中国药物学经验与成就,增加了药物品种,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3)良好家庭熏陶;虚心求教、注重实践;勇于付出、富有毅力。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 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长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仲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他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急农桑以丰委积,严禁令以防僭差,察苛刻以绝烦暴”;“政不分于外戚之家,权不入于宦竖之门”;“核才艺以叙官宜”;反对“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他认为:“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藩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至于革命之朝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期业;奸宄之成群,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 材料二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但他又认为东汉“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仲长统的主要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这一观点。(7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身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9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詹姆斯·瓦特1776年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1784年4月,英国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经过无数次实验,阿克莱特于1768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次年申请了专利。1771年,他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家棉纱工厂,雇用了五千多名工人,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机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总结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1.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1)政治上: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 (3)文化上:统一文字为秦小篆,促进国内文化交流;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摧残文化。 (4)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 (5)交通上: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 3.历史功过 (1)功绩: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2)过失:穷奢极欲,不惜民力,制定酷刑,导致秦朝灭亡。 二、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经济逐步复苏。 (3)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4)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设立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

(5)对外政策上: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2.历史评价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也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同周边各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繁荣局面,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其治国策略对以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5)唐太宗晚年求治之心日减,骄逸之心渐萌。 三、康熙帝 1.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专题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题

专题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于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2: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中国文化史》 (1)材料1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材料3: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4: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 (2)从材料1到材料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 (3)据材料3,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选修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历史选修4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国第34代君主 13岁即位(前247年)21岁亲政(前239年) 2、原因: 2)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3)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 4)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补充材料: 修建郑国渠 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 3、进程: 1)先灭弱韩:前230年 2)离间灭赵:前228年 3)水灌灭魏:前225年 4)王翦灭楚:前223年 5)北灭燕国:前222年 6)完胜灭齐:前221年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2)、消极: 建立地主阶级对人民的专制统治 奠定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 2、全面统一: 1)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 2)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文化发展 3)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 4)统一驰道:——促进交通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例1] (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例2] (2017·全国卷Ⅱ)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 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下图所示) 分述如下: 1事迹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线索提要: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线索提要: 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线索提要: 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 学习任务单

高中历史高二年级下册自主学习任务单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 一、学习目标 1.回顾中外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 2.概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模式。 3.分析影响人物评价中“见仁见智”的因素。 二、学习过程 (一)主干知识排查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4.“亚洲觉醒”的先驱 5.无产阶级革命家 A.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1) 1848年,发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B.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立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领导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为巩固新生政权,实行;在社会建设方面,实行,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4)晚年进行理论新探索,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5)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

取得胜利。 C.毛泽东、邓小平的创新精神 (1)毛泽东 ①提出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开创了的革命道路。 ①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 (2)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6.杰出的科学家 (二)回顾史实,构建体系(请梳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间基础史实之间的关系,在下面建构知识结构) (三)史论链接,总结规律 主题:评价历史人物 (2017?江苏卷,24B)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

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九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80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1-4) 考点81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5-7) 本试卷共七个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10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猛(325—375年),字景略,汉族人,氐族政权前秦的著名重臣。王猛出身贫寒,愤动乱之世而隐于华山,“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前秦氐族贵胄苻坚好读经史典籍,恳请王猛出山,两人谈及兴废大事,“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坚即位后,王猛受到重用,官至丞相。时前秦行胡汉分治,氐汉之间、氐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王猛以“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为基本国策,劝课农桑,兴修关中水利,汉、匈奴、鲜卑等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在王猛的赞导下,前秦还恢复太学等各级学校,宣扬儒教,考核任用孝悌、廉直、文学之士,“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弃不用”。由是前秦大治,仓库充实,百姓丰乐,“四夷宾服,凑集关中”。376年,前秦灭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前一年,王猛病逝,苻坚极其哀痛道,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摘编自贾俊菊《乱中求治——试论前秦治国贤相王猛》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猛出仕前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猛的治国之策。 2、(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 (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3、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横征暴敛: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③严刑酷法 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4、怎样评价秦始皇?(见笔记)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的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 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3)用人策略上: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 为末的原则。 (3)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

高考选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目汇总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 2018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4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三娘子( 1550 ~ 1613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 1570 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 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7 分) 【考点】三娘子 【解析】( 1 )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 2 )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答案】( 1 )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 2 )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2 .( 2018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4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 805 ~ 820 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 分) 【考点】唐宪宗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过关检测(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7·淄博诊断)材料一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摘自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材料二不拘资历,不问门第,锐意选拔人才;任何人可以推荐人,自己也可以推荐自己;经过考试,有才者立即录用,不合格者立即罢免。 ——摘编自郭沫若《我怎样写武则天》材料三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的增长。可见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她是把唐朝国势推向极盛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武则天一生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晚年时期,她逐渐走向奢侈腐化,大修宫殿、佛寺,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信用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大肆罗织株连,滥杀了一些无辜臣民。尽管如此,同她主要的治绩相比,还是功大于过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骆宾王、郭沫若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对武则天的看法。(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骆宾王抨击武则天,郭沫若赞赏武则天。第二小问,骆宾王以维护李唐为出发点,对武氏进行道德的批判,为徐敬业讨武作舆论准备;郭沫若更多是用人角度,给与肯定。第(2)问,概括表明材料三的观点:认为武则天功大于过。体现了唯物史观,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客观的评价。 答案:(1)态度:骆宾王:抨击;郭沫若:赞赏。 原因:骆宾王:从道德的角度抨击武则天,为徐敬业讨武作舆论准备。 郭沫若:从用人的角度评价武则天,肯定武则天的政绩,纠正男尊女卑思想影响下对武则天的故意贬低。 (2)看法:材料三认为武则天功大于过。体现了唯物史观,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把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附答案版)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一、留学生涯 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1910年回国,赐“工科进士”; 2、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1920年回国,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北大教授) 3、赴英深造(对国民政府不满)——1950年回国,为祖国科学事业作伟大贡献 【思考】李四光三次留学,为什么又三次回国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科学贡献 (一)“地质力学”的创立和运用 1、创立经过 ①萌芽: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②正式提出:1945年《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③载入史册:1948年《新华夏海的起源》,李四光也被公认为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④系统总结:20世纪六十年代《地质力学概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里程碑 2、成功运用 ①寻找石油资源——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相继勘测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使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②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③对地震的生成和预测作了大量研究,有效地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二)其它科学领域的成就 1、冰川学方面: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后运用此研究成果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2、古生物学方面: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被国内外古生物学普遍采用 三、对李四光的评价 1、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身上你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一、早期的科学发明和创造 1、童年时代:四轮车、风车、日晷仪 2、中学时代:除发明创造外,开始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验 3、大学时代: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的初步计算 4、1665—1666年(黄金时代):用自制的折射望远镜对太阳光实验,证明日光由七色光组成,还进一步说明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高考历史+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名师综述】 本专题高考命题(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唐代、宋代、晚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为主。从内容看,主要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4)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规律总结】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高考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8)(15分) 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8)(15分)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 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文案

1.(2017·内江高三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冀谋在《中国文化史》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

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对秦始皇的评价。并说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怎样的观点。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可以得出赞扬秦始皇以法家思想统一中国;根据“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竞其绪”“……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可以得出肯定了秦始皇建立的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可以得出秦始皇是顺应历史发展,是封建统治的杰出人物。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秦始皇在国家统一、制度创建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史实归纳。第二小问,结合唯物史观概括。 【答案】(1)评价:赞扬秦始皇以法家思想统一中国;肯定了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