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汇总

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汇总

论文评分教师签名浅议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席许苛

学号:104754140136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方向:地理教育

课程名称: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

任课教师:彭剑峰

上课时间:2014.09—2015.01(周一9-10节)

浅议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席许苛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去年20 多年来,国际科学界对全球变化研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变化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共识。本文提出立足国际和区域平衡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制定全球变化应对对策。

关键词: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1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

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包括大气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全球变暖是全球变化的突出标志。全球变化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过去的30年中,国际社会为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的机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减轻其不利影响,进行了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

1.1 增进了全球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认识

国际社会的共识之一是: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应对不力,将会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

进而淹没沿海低地。其他一些自然过程也将出现明显变化,全球变暖的影响还表现在热浪、干旱和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可能增加;人类社会系统也受到重大影响,如环境风险加剧、水资源短缺、粮食减产、健康和疾病的危险等。

1.2 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国际社会共识之二是:人类活动是引发20 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变暖过程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引发全球变暖的依据是什么? 这要从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谈起。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和臭氧等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气体成分,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射出的热红外辐射谱段的特定波长辐射,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造成地表和对流层低层温度升高,这称为“温室效应”,这些气体成分被称为“温室气体”。20 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1.3 国际社会对应对全球变化取得初步的共识

各国政府对全球变化问题高度关心。1992 年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共同”责任就是各国都要根据各自的能力保护全球气候。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2007 年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在实际行动中,中国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和绿化国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人类应对全球变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2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时代背景和遵循的准则

2.1 科学技术进步

21 世纪初,伴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最近几十年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技术革命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历史性的跨越。全球性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能源的大量使用,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的极度扩张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极大改变了地球环境。

2.2 全球化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信息和物质交流越来越普遍,形成跨越国界的信息流和物流网络;组织生产和科学研究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区域的范围,逐渐形成全球范围各种生产要素或科技分工的优化组合;各个国家的利益互相交织;犬牙交错,互相支撑也互相牵制。总体上看,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应对全球变化的各项举措,必须在这样一种利益格局,在全球化的视角之下考虑。

2.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在应用过程中也带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科学伦理、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变等问题,这些都在人类社会引起了强烈关注和巨大反响。地球系统是个非线性系统,它的某些参数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引发整个系统巨大的、不可逆的改变。因此,人类的利益和命运与地球环境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促使人类更多地思考在全球变化中自身发展问题,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与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30 年间,在各国科学家和决策者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应对全球变化的国际、国内行动逐步推进。尽管如此,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仍然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对全球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还不足以支撑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管理。因此,在未来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中,我们应当根据地球系统自身的规律和地球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面对科技飞速进步、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加强世界各国的协调。尽快就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达成共识。

3.1 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挑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在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时必须统筹考虑,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或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经过历史上成功的实践和失败的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还需要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不均衡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一个根源,国家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内乱,固化或加大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可能使世界难以实现和平与稳定,甚至导致战争,因此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变暖是为了解决人为导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但是解决全球变化问题,绝不能以牺牲社会发展,特别是不能以维持或扩大以国际社会不均衡发展为代价。否则,不仅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还会破坏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区域发展、国家间发展基本均衡。在当前应对全球变化挑战过程中,国际社会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给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切实可行的减排和适应方案。

现代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前沿领域、发展趋势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人员涉及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理论的集成,并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其研究的新方法。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 SITAS)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为保障各项计划的顺利进行,相应地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环境调查系统(GOES)等。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浅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

浅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摘要:1887年,现代行政学鼻祖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发表了行政学的 开山之作《行政学之研究》,他将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行政学与美国本土特色相结合,借鉴法国和德国行政学的长处,将欧洲大陆的行政学本土化,使之具有美国的观念、语言和思想。他反思了当时的美国行政学研究中的不足:“行政科学并不是我们的创造,它是一 门外来的科学,很少使用英国或美国式的语言规则……如果要应用这种科学,我们必须使 之美国化,不只是从形式上或仅仅从语言上加以美国化,而是必须在思想、原则和目标方面从根本上加以美国化。” 后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这门产生于欧洲而被美国本土化的新型学科在20世 纪初期得以创建。在这门学科创建之时,也正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之时,西方国家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成功转型。也正是在这场工业化的进程中,先觉的威尔逊借鉴欧洲大陆的行政学,促进行政学的本土化,得以使得美国行政学领先于世界。目前谈到西方行政学,也即美国行政学。20世纪后期,世界掀起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运动,中国 应把握住这次社会转型的机会,借鉴西方国家在工业社会中构建的公共行政理论,使之本土化,具有中国的观念、语言和思想。 这也是我国行政学学者们应肩负的使命,夏书章于1982年早就指出:“要搞好现代 化建设事业,就需要社会主义的行政学和行政法学。”张成福在分析中国行政学发展趋势 的文章中指出:“本土化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中国应当把握住 后工业化带来的机遇,本土化西方公共行政学前沿理论,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后工业社会的背景,而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则是本土化的首要任务。 本文所说的本土化既指理论的中国化,也指理论的应用化。理论的中国化与应用化是以我国实际为出发点,本土化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因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本土化的必 要性分析“行政学研究只有面向本土经验,了解和解释我国的公共行政实践,才可能找到 合适的分析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工具。” 如果说行政学的本土化是为了借鉴先进理论指导我国政府改革并解决我国实际问题,那么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也是很有必要的,是我国行政学科构建、社会转型和我国改革实践的迫切要求。学术背景:“他山之石”与中西差异。“他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 系及其时空规律地科学.它所面对地是复杂地地球表层巨大系统 ,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所构成地统一整体 ,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地复杂体系.因此 ,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地科学 ,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 ,在当前地大学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地地球系统科学 ,跨越一系列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将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学传统地地球整体观被赋予全新地内涵 ,地理学虽然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地内容 ,但要实现跨学科地综合集成却面临着新地挑战.各国地理学家都在不断追求 ,以期使地理学地研究水平逐步提高 ,为建立现代地理学而努力.从近期地发展看 ,现代地理学有如下一些明显地动态和趋势. 一、相邻学科地交叉、渗透与融合 现代科学发展地基本特点之一 ,是从单一运动形态地研究走向 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地综合研究.相邻学科之间地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地趋势 ,跨学科、多层次地综合研究势不可挡.地球地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地研究 ,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地发展.地球表层是地理学地传统研究对象 ,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地基础学科主要有地理学和生态学 ,应用领域则有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 ,大型项目计划和任务如国际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土开发整治等.这些必然促进相邻学科之间地汇合、交叉和渗透 ,淡化传统地学科界线.学科地汇合、理论和方法地移植 ,提高了地理学地水平并不断开拓新地研究领域 ,形成新地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二、加强地理学内部地综合研究

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从国际地理学发展来看,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包括:地理学综合研究,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融合;地表过程多圈层耦合与交叉研究;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及其适应对策;气候变化、文化差异与区域冲突;自然与人类因素对陆表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系统演化及其服务功能;全球辐射平衡、碳循环与水循环的遥感综合观测与模拟;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整合;复杂地表信息时空尺度效应研究;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和全球决策;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未来地球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另外,在美国《科学》杂志2014 年7 月发布的125 个国际科学前沿问题中,地球到底能负担多少人口?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达到多高?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如何?为什么一些国家向前发展而有些国家停滞不前等问题,也都是需要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共同研究解决的问题。 从中国地理学发展来看,除关注国际地理前沿问题外,还要特别重视对面向未来的中国地理教育,中国地理学的回归与定位,中国城市化以及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现代地理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融合等问题的研究。同时,陆表过程主要作用因子的量化研究,地表覆被/ 土地利用变化及人地关系研究,干旱半干旱区和冰冻圈研究,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性研究,西南山地灾害及其风险管理,国土空间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区域均衡发展,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信息化与地理学等问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学热点问题。 与此同时,地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作为从事国情研究的主要学科,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要求,应抓住时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科研力量,推进“智库”建设,加强科技战略咨询研究,发挥科技思想库作用,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这也是新时期我国地理科学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研究领域等作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药学专业着重讨论了其在药学及中药开发发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未来的研究技术、方向和前景做了展望。 一前言 生物以能够复制自己而区别于非生物。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进行“自我更新”。进行“自我更新”体现了一种最高级和最复杂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就是生物机体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以更新本身的物质组成,而山现生长、繁殖,在这样的过程中保证了将自身的特征传给历代;同时也不断地向环境输送一些物质和释放能量。在生物机体的组成物质中,防水分外,有各种无机盐类和各种有机化合物。其中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在进行自我更新运动中,以其功能的重要性占第一位。为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产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2]。 分子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远大的,从产生基本细胞行为类型的各种分子的角度,来理解这五类行为类型:生长、分裂、分化、运动和相互作用。即分子生物学力图完整地描述细胞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联系,从而理解细胞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3]。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促使人们对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认识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在农业、畜牧、林业、微生物学等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如转基因动植物等。在医学领域,为医学诊断、治疗及新的疫苗、新药物研制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医学科学中原有的学科发生分化组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不断产生,使医学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二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4-7]: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大系统 ,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 ,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 ,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 ,在当前的大学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的地球系统科学 ,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将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学传统的地球整体观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地理学虽然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 ,但要实现跨学科的综合集成却面临着新的挑战。各国地理学家都在不断追求 ,以期使地理学的研究水平逐步提高 ,为建立现代地理学而努力。从近期的发展看 ,现代地理学有如下一些明显的动态和趋势。 一、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 ,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 ,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势不可挡。地球的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地球表层是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对象 ,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主要有地理学和生态学 ,应用领域则有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 ,大型项目计划和任务如国际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土开发整治等。这些必然促进相邻学科之间的汇合、交叉和渗透 ,淡化传统的学科界线。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 ,提高了地理学的水平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2)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3)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3) 3.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4) 4、地理学发展历史沿革 (4) 5、前沿领域与重点 (5) 5.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6) 5.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7) 5.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8) 5.4 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9) 6、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10)

浅析自然地理学 摘要:结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简易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方法,对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作出了些许探索,讨论了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与重点,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科学,以及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学是否有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呢?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怎样看法呢?这却是常常引起事流的。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科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工作的 强化程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从当前的态势看,地理学基础理论的薄弱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家的共识,但争论却持续不断。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理学理论争论此起彼伏,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理论革命等,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持续至今,近来又兴起了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 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重点探讨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以期有助于我们预测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景,正确引导我们进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并在现实中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促进 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平均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新兴学科。 公共管理与管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它要指引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效率,其前提与基础是解释公共部门的各种收入与支出行为、公共管理以及对市场中微观主体的影响与后果。需要注意的是,与管理学不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对象。而且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反应与对策将对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挑战。由此可见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为什么”的问题。 卡尔森(Garson)和欧佛曼(Overman)认为,1975 年的“政策管理协助研究委员会报告”是公共管理概念流行的源泉。[1]他们指出,在该报告中,公共管理被分为三个领域:(1)政策管理涉及政策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2)资源管理涉及预算、财务管理、人事、采购与供给、财产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项目管理则涉及日常执行,包括日程安排、记录保存、生产效率与监督等。 大多数美国公共管理研究者似乎更偏好另外两个相近的概念:“政治管理”和“战略管理”。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管理研究跟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密切相关。政治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家、该学院的摩尔(Moore)明确表示:“我们的‘公共管理’概念在公共行政的传统责任之上加入了目标设定和政治管理的责任。”[2]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已经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POSDCORB 范式(计划、组织、人员、指导、协调、报告和预算)转移到 PAFHRIER 范式(政策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外部关系)。 综合各国的政府改革与发展前沿报告,结合我国当前政府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下列几点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的几个前沿问题:(1)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收峰接近

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答案

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1、下列属于 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目标的是 A) 高质量√ B) 高效率√ C) 高响应度√ D) 低成本√ 2、在“三圈”理论中,下列属于外部支持对象的是 A) 上级机关√ B) 新闻媒体√ C) 下级机关√ D) 民众√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三圈”缺一不可√ B) 公共价值需要证明√ C) 能力建设不能忽视√ D) 外部支持不能想当然√ 4、下列属于公共管理领域特点的是 A) 最古老的职业√ B) 最重要的工作√ C) 最年轻的学科√ D) 最困难的课题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共管理中“顶天”是指战略管理√ B) 公共管理中“立地”是指运营管理√ C) 公共管理中“顶天”是指宏观管理 D) 公共管理中“立地”是指微观管理 6 下列有关公共组织管理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仅指公共组织内部管理 B) 仅指公共组织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C) 包含公共组织内部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和服务√ D) 自我管理 7、公共管理的主体是 A)政府 B)非政府组织 C)公共组织√ D)人民大众 8、下列不属于公共组织“三圈理论”内容的是 A)公共价值 B)能力 C)支持 D)权利√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B)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C)涉及私人利益的私人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D)私人利益如果涉及公共利益,也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10、在本课中,主要讲述的内容是? A)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 B)政府管理 C)危机管理 D)非政府管理 11、公共管理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正确√ 错误 12、公共管理的任务是对外部事务的管理,不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 正确 错误√ 13、公共管理中的“顶天”是指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确√ 错误 14、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刚刚起步与大量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成为一对尖锐的供需矛盾。 正确√ 错误 15、公共管理中的“立地”是指提高单位的运营管理水平。 正确√ 错误 16、当代公共管理者要不断提高思维和行为的系统性、预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正确√ 错误 17、利用三圈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确√ 错误 18、公共管理的任务是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管理。 正确√ 错误 19、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的四个目标是相互矛盾,很难统一在一起。 正确 错误√ 20、在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目标中,高响应度是指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和要求做出迅 速回应。 正确√ 错误

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汇总

论文评分教师签名浅议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席许苛 学号:104754140136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方向:地理教育 课程名称: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 任课教师:彭剑峰 上课时间:2014.09—2015.01(周一9-10节)

浅议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席许苛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去年20 多年来,国际科学界对全球变化研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变化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共识。本文提出立足国际和区域平衡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制定全球变化应对对策。 关键词: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1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 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包括大气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全球变暖是全球变化的突出标志。全球变化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过去的30年中,国际社会为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的机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减轻其不利影响,进行了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 1.1 增进了全球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认识 国际社会的共识之一是: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应对不力,将会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

进而淹没沿海低地。其他一些自然过程也将出现明显变化,全球变暖的影响还表现在热浪、干旱和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可能增加;人类社会系统也受到重大影响,如环境风险加剧、水资源短缺、粮食减产、健康和疾病的危险等。 1.2 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国际社会共识之二是:人类活动是引发20 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变暖过程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引发全球变暖的依据是什么? 这要从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谈起。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和臭氧等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气体成分,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射出的热红外辐射谱段的特定波长辐射,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造成地表和对流层低层温度升高,这称为“温室效应”,这些气体成分被称为“温室气体”。20 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1.3 国际社会对应对全球变化取得初步的共识 各国政府对全球变化问题高度关心。1992 年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共同”责任就是各国都要根据各自的能力保护全球气候。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2007 年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在实际行动中,中国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和绿化国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人类应对全球变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2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时代背景和遵循的准则 2.1 科学技术进步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文章对西方国家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后新公共管理的演变理路进行述评,分析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脉络与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对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建设的启发。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在70年代以前,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一直是政府研究领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范式。它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原则、假定和方法以及范式特征。按照休斯的说法,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如下四个永久性的原则:第一,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原则建立,即政府管理体制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或模式为基础,严格坚持这一原则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运作的最佳方式。第二,一旦涉及政策领域,那么,它将通过官僚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换言之,只能由政府机构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第三,主张政治事务与行政事务分开。行政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则是政治家们的事,据说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可以保证责任制的落实。第四,行政被当做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因此需要职业化的官僚,他们终身受雇,并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不同的政治领导人服务。 二、新公共管理 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不稳定直接导致政府收入的减少,同时社会保障开支大幅上升,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之中。同时,由于政府规模过于庞大导致管理失控、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伴随着财政危机政府陷入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了改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西方各国政府改革运动的深入展开,“新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管理领域(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的新范式以及政府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新公共管理起源于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政府改革。这场改革后来也波及英联邦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 简答题 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 名词 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 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放射性

公共管理选题

公共管理选题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公共管理课题题目

公共管理课题题目 1.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2.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 3.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 4.论“公共价值管理”:一种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与限度 5.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评析 6.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 7.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 8.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 9.迈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全球治理——基于“问题—主体—机制”框架的分析 10.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 11.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 12.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思想、模型和实践 13.基于衍生职能界定的政府会计角色定位研究 14.公共管理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 15.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

16.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17.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跨部门协同——评希克斯的整体政府理论 18.从新公共管理到后新公共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 19.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作用机理和条件初探 20.案例研究概推性的理论逻辑与评价体系——基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样本的实证分析 21.公共管理理论范式的嬗变:从官僚制到网络治理 22.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与重心——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4年收录文章的预测 23.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整体性治理:跨界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24.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 25.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定量推崇的批判 26.协作性公共管理:西方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新模式 27.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28.新公共管理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及学术工作的影响 29.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30.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

地理学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摘要: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在当前的大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既古老又年轻,20世纪它经历了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巨大成就。 1 进展和成就 由于研究背景的差别和学术观点的不同,在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生态学派、区位学派和数量学派等若干不同的研究传统和风格。这些主要研究传统与学派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相反,它们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如关于地表事物分布的区域研究必然涉及到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内容,也离不开景观的发展和演变;而区位学派的空间分析,数量学派的数值化和模式研究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们又和区域研究及生态学派的人地关系研究互为补充[1, 2]。 面对地球表层这一复杂的巨系统,地理学所研究的是自然、人文以及区域的综合内容,包括人地关系机理及其优化调控等重大问题。因此,地理学要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果,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必须兼容并蓄、互相渗透、彼此促进,加强不同研究传统和各个学派之间的合作,使地理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不断扩大并深化其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在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时期,地理教学与科研机构不断增加,地理专业队伍逐渐扩大,地理科研成果和地理科学知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分支众多的大科学体系。地理学在地域分异和区域系统、地表自然过程综合研究、人地关系与区域发展、国家及区域地图集系列的编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显著的进展与成就[3~6 ]。 1.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明显创新,成为各部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依据。其后的中国农业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义。 1. 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我国学者提出自然地理学要研究地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过程,并加以综合。物理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化学过程原以盐分平衡为开端,从水盐动态着手,后来转向与地方病和人体健康有关的环境生命元素平衡和环境保护研究;生物过程则与农业生产潜力相联系,发展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的

公共管理论文选题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41、“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 42、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生态化管理的优化路径探析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组织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免疫细胞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病理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红外激光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收峰

接近红外激光波长),在直视下选择性地将目标细胞或组织碎片粘到该膜上[2]。LCM 系统包括倒置显微镜、固态红外激光二极管、激光控制装置、控制显微镜载物台(固定载玻片)的操纵杆、电耦合相机及彩色显示器。用于捕获目标细胞的热塑膜直径通常为6mm,覆在透明的塑料帽上,后者恰与后继实验所用的标准 0.5ml离心管相匹配。 机械臂悬挂控制覆有热塑膜的塑料帽,放到脱水组织切片上的目标部位。显微镜直视下选择目标细胞,发射激光脉冲,瞬间升温使EVA膜局部熔化。熔化的EVA膜渗透到切片上极微小的组织间隙中,并在几毫秒内迅速凝固。组织与膜的粘合力超过了其与载玻片间的粘合力,从而可以选择性地转移目标细胞。激光脉冲通常持续0.5~5.0毫秒,并且可在整个塑料帽表面进行多次重复,从而可以迅速分离大量的目标细胞。将塑料帽盖在装有缓冲液的离心管上,将所选择的细胞转移至离心管中,从而可以分离出感兴趣的分子进行实验[3]。 EVA膜约100~200μm厚,能够吸收激光产生的绝大部分能量,在瞬间将激光束照射区域的温度提高到90°C,保持数毫秒后又迅速冷却,保证了生物大分子不受损害。采用低能量红外激光的同时也可避免损伤性光化学反应的发生。 优缺点:LCM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其迅速、准确和多用途的特性。结合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所需的切割精确度,通过选择激光束的直径大小,可以迅速获取大量的目标细胞。LCM与以显微操作仪为基础的显微切割技术相比[4],具有以下优点:(1)分离细胞速度快,无需精巧的操作技能;(2)捕获细胞和剩余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均保持完好,可以较

公共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管理心得体会 篇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 学习体会 县三合镇党委蒙胜平 为期15天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使自己有机会以积极专注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一生难得的学习充电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此次学习,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提升了精神境界,开阔了视野,受益终生。 本次培训班历时十天80个课时,设置了包括课程领导干部心理调适、清华校史、公共财政管理、公共管理前沿、领导科学与艺术、招商引资战略与务实、区域发展新战略、政务礼仪、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等课程。 一、本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使我在理论上开阔了眼界。参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是我个人一直以来的愿望。此次培训的内容广博,渗透到各方面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实际工作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此次培训的师资一流,每个教授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博览古今,举一反三,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对于一些热点和难点及长期存疑的

问题有了明朗清晰的解读。通过学习交流,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营养,涉及了相关的实用专业知识。 (二)通过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提升了学养。学养是公务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人总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思维判断的正确与否。受旧有思维方式的惯性制约,解决处理问题的手段有时不免单一、僵化。此次培训中,对思考问题方式方法的理解和体会最深,受益最多。通过学习,懂得了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时,要更多地考虑事物的背景条件、主客观因素、发展方向和趋势。特别是要学会采取变向、逆向、多维、系统地思考,体现工作的艺术性和灵活性,实现工作的有效创新。这次学习,校方还特意安排了有关人文、音乐、拓展训练等方面的专题交流和训练。通过了解清华大学的人物、历史和风物,直接感受和领略到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知名校长及教授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对“严谨、求实、谦和”的清华校风、对“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陶冶,对提高个人的品味和素养也有所收益。 (三)通过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提高政治修养。由于长期在乡镇工作,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些工作习惯和思维定势。这次学习,使自己有机会和时间重新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