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2版

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一节: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识记:

一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二人类社会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1.原始社会制度

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制度

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

3.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4.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领会: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有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

二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及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的过程都是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当原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束缚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发生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建立起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2、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由奴隶社会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制度取代奴隶社会制度,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代封建社会制度,再由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和必然的历史过程,都意味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第二节: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识记:

一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二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

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因此商品经济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私有制的产物。

领会:

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中,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的定义:以交换为目的、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生产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为了交换,是商品经济的特点,也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1、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各行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彼此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来交换。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中,生产产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是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决定的。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种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实体,它们之间也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发生商品交换关系,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条件,决定了劳动产品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物质承担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实现形式。

三、商品经济的经济特征

1、商品经济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意资源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第三节: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识记:

一、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二、市场经济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也就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说明资源配置是优化的。

其次,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同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领会:

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二、社会化大生产中配置资源的两种不同方式

1.计划配置方式(计划调节)

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计划机制。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现形式和宏观计划调节等。计划机制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过程,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2.市场配置方式(市场调节)

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不同观点:计划体制其实更具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机制下企业会根据市场信息作出更准确的预测),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简单应用: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二、市场配置方式与计划配置方式的异同。

市场配置:就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

市场配置一般由由各部委统一调配资源,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执行。

计划配置,是指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的区别

1、配置的主体不同。计划配置的主体是统一的国家计划机构,市场配置的主体是分散的各个企业。

2、配置的机制不同。计划配置的机制是计划机制,市场配置的机制是市场机制。

3、配置的信息传导方式不同。计划配置的信息是纵向地传导的,而市场配置的信息是通过市场横向地传导的。

4、配置的动力来源不同。计划配置的动力来自企业外部的行政权威,市场配置的动力来自企业内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5、配置的过程不同。市场配置的动态性较强。

6、配置的效果不同。市场配置有明显的优越性,只要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主体依靠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市场交易活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节: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识记: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冶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规定了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二、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领会: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不存在脱离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不存在脱离经济体制而存在的纯粹的经济制度。

2、经济体制不仅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而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为、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如在战争中的国家往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

3、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运行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确立以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就显得十分重要。

思考与练习

一、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和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同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二、自然经济具有那些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是: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三、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上述两个基本条件,都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四、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我。

2、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具有两个经济特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五、如何理解按一定比例配置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1、在任何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生产要素资源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总是有限的。由于社会经济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增加,就意味着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资源减少,因此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如何合理的分配社会生产要素的问题,人们需要对既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作出选择,以保证稀缺的资源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组合,分配给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者,获得最优的效率。

2、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存在并发生作用。

六、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态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我,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然而,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一,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我,不是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标志。因此,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第2章商品和价值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识记:

一、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1.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商品两大属性的关系是对立性和统一性。

二、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它表现为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四、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人们在生产中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一方面,由于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并拥有自己的生产结果,故其生产具有私人的性质——它被称为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因而,其生产又具有社会的性质——它被称为社会劳动。

领会: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永远不能形成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同一商品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对他来说,只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的所有者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从而实现价值。

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

动;

1、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2、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3、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相互联系。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三、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

生产商品的劳动虽然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但它在生产过程中却直接是私人劳动,这种劳动最后能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能不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并不取决于他本人,而取决于别的商品生产者对其劳动的需要,即取决于社会,这就是矛盾。具体地说,社会分工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生产机体,它的纤维在商品生产者的背后交织在一起,而且在继续不断地交织下去。他的劳动可能继续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可能是社会分工发展所需要的,但也可能已经全部地和部分地被另一种劳动所排挤。然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是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之下进行的,商品生产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是无法确切地知道和估计社会对各种劳动的需要的。因此,私人劳动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就不能不带有盲目性和偶然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也就不能不存在着矛盾。

简单应用:

一、商品的内在矛盾

商品的内在矛盾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永远不能形成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同一商品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对他来说,只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的所有者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从而实现价值。

但对商品的消费者而言,他通过购买商品让渡价值,从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二者不可兼得就是它的内在矛盾。

二、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

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综上所述,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综合应用:

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转变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如果私人劳动不能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就不会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识记:

一、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按照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三、简单劳动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无需特别的技术专长、知识和技能训练,简单劳动一般表现为体力劳动(跟‘复杂劳动’相对)。

四、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五、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领会:

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一)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劳动

通常用劳动时间来表示,这里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同行业中每个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社会价值量的只能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三是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总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按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计算的。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能比别人赚到更多的钱,以至挤掉别人,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生产。

2、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可以得到正常补偿。

3、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可能得不到补偿,甚至亏损破产。

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使每个商品生产者非常关心自己的生产,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二、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

社会必要劳动的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因此在计算商品的价值量时,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量的比例关系,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三、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简单劳动是指不需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而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如上所述,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转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这种转化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完成的,而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由自发的社会过程实现的。

当然,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复杂劳动,在另外条件下可能就是简单劳动。

简单应用:

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一、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一)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劳动量通常用劳动时间来表示,这里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同行业中每个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社会价值量的只能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总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按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计算的。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使每个商品生产者非常关心自己的生产,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二、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影响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意味着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大。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但是,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一定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都不变。这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指的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效率,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是抽象劳动,不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抽象劳动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总是一样大的。

以上的分析表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而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

二、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劳动生产率

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3、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5、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第三节:价值规律

识记: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领会: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分的分配这一现象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因为,如果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缺乏自动调节的机制,社会的生产力在各个主面的发展必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只要这种不平衡得不到扭转,那么相对过于滞后的那部分生产能力必定成为阻碍较为先进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所以说价值规律的对社会经济行为的调节是好的.

价植规律让各生产部门利润平均化的作用基于供求关系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实现自动调节,只有在利润率相同的情况下,社会劳动力和资源才会失去它在各部门间流动的意义.于是达到一种稳态的平衡.平均利润率掩盖剥削的事实是这样:剥削起源于资本家对工人一部分劳动力的无偿占有.这个事实是存在的.但是由于社会各部门的利润率一致,容易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假象:即利润仅仅产生于投资的回报.因为在直观的利润的记算下只需要一个利润率常数和一个投资额变量.工人的劳动强度及劳动时间并不需要纳入到这个公式之中.这也正是掩盖利润由工人劳动创造的事实的原因所在.

二、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2、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等价”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都要相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格却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

3、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4、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

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5、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简单应用:

一、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的,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上保持平衡的。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在和别人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又由于同种商品出售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他在商品交换中获利就多,反之就少,或亏本。这样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由于生产条件好和努力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就多,发展就快,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失败。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第3章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识记:

一、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是货币,商品价值以货币表示

二、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用公式表示:1只羊=3把斧子

三、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四、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五、货币形式

当某些金属取得了固定的担当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时,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成了货币形式。

六、相对价值形式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七、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是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中同相对价值形式相对立的一极。

领会: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

2、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

3、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

4、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二、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称其为价值形式了。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它们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三、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社会初期,并不存在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这一基本矛盾。

同时,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对生产者有意义的是自己劳动产品的价值,而这种

价值只能在交换过程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货币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商品交换的发展经历了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扩大了的物物交换阶段、一般等价物交换阶段和货币阶段。与商品交换发展相适应,货币也相应地经历了朴素商品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和凭证货币阶段。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货币也必然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四、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作为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作为货币又是特殊的商品:1、它是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存在的,是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材料。2、货币的使用价值具有二重性,一是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一般剩余价值。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识记: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二、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三、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充当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五、世界货币

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六、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七、价格标准

对于金属货币,价格标准是指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对于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价格标准是指货币单位所代表的价值量。

八、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九、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必要量的规律。

十、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

十一、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

领会:

一、货币五种职能的基本内容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

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

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自己的价值,作为它的价值表现形态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世界货币。

二、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

价格标准就是包含一定贵金属质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份。

联系:

价格标准是由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需要、从货币价值尺度职能中派生出来的。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准确地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做的一种技术性规定,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区别:

1、货币作为人类劳动的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贵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

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的;而货币的价格标准,只代表一定的金量,它是用来计量货币本身的;

3、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其本身的价值量是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而货币的价格标准,则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作为价格标准,货币单位所含的金属量则与其价值变化无关;

4、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的长期发展中自发地产生的;而货币的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三、货币具体形式的发展过程

自货币产生以来,其具体形式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

实物货币

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

金属货币

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

信用货币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信用货币以票

纸币

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存款货币

指金融机构的存款。

我国币制改革的经历过程:先秦货币——>秦汉至隋货币——>唐宋货币——>辽西夏金元货币——>明清货币——>近代货币——>革命根据地货币——>现代货币

简单应用:

一、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通货膨胀

由物价上涨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其根本原因还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城乡居民手持货币量过大,商品与货币的比例失调。流通中的货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

一是信贷投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金融服务质量差阻塞了结算渠道。

三是现金管理松驰便得货币资金的体外循环成为可能。

四是高科技手段为货币资金的多头流动提供了方便。

五是经济转型正处于亢奋期。

六是金融监管有相互推委之嫌。

七是通货膨胀加大了货币需求量。

八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与人民币的经营策略缺乏整体构想。

第三节:信用

识记:

一、信用形式

信用形式是信用关系的具体表现,按照借贷主体的不同,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基本信用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其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二、商业信用

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帐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

三、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资金,以贷款方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四、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既是国家为弥补收支不平衡、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筹集资金方式,同时也是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措施与手段。

五、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泛指资本所有者与企业作为资本的使用者之间建立起的直接融资关系。

六、消费信用

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它信用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领会:

一、信用在市场经挤运行中的二重作用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二重的:

一方面是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加深着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1,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资本自由转移,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节省流通费用

加速资本的积聚与集中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控

2,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消极作用:促进虚假繁荣

促进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刺激投机

第4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4.1.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P105

2.一般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媒介。资本流通:货币作为资本。P105

3.一般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相似处在于:P105

两种都有买和卖两个阶段,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都有买者、卖者、既买又卖者三种当事人。

4.一般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在于:P106

1)从流通形式来看,

第一,买和卖的顺序不同,一般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

第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一般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而资本流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第三,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一般商品流通的媒介是货币,而资本流通的媒介是商品。

2)从流通性质和内容来看。

第一,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一般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取得了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则是交换价值本身,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第二,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一般商品流通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资本流通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

第三,两种流通在运动上的限度不同。一般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使用价值,一旦商品生产者交换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一流通过程也就结束了。资本

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资本

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

的。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P107

1)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2)其次,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

6.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P107

7.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脑力和体力的总和。P107

8.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P107

1)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一无所有,只

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9.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P107

10.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P108

11.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P108 4.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P108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P108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2)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这种劳动过程实际上是属于资本家的各种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劳动过程的成果即劳

动产品也必然属于资本家。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P108

4.价值形成过程既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

程。P109

5.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P109

1)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

2)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6.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P110

7.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P110

8.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

变资本。P110

9.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

价值。P110

10.商品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P110

11.剩余价值率:1)物化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可变资本。2)活劳动表示法。剩余劳动

时间/必要劳动时间。P110

12.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

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P110

13.资本家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途径:1)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增加可变资本的总量。

P110

4.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P111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

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P111

3.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P111

1)生理因素。工人在一天内,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例如吃饭、休

息等。

2)社会道德因素。工人还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需要,

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4.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P112

5.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

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P112

6.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

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P112

7.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

一部分剩余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P112

8.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P113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P11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其联系表现在: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

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其区别在于:

1)他们的物质技术不同。

2)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10.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简单协作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出现P113

11.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P114

12.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

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P114

4.4.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1.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都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

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进行的生产,就叫做再生产。从内容来讲,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P114

2.

4.5.课后习题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1)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员工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虽然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货币投入流通为条件,特别是要购买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第二、工人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资本家占有。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起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价值增殖,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

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00009自考本科政治经济学201804真题答案

2018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A.增加 B.减少 C.时减时增 D.无法判断 9.资本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m B.m:c C.c:v D.v:c 10.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贬值是 A.设备折旧 B.物质磨损 C.有形磨损 D.无形磨损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c+v+m)=I(c+△c)+Ⅱ(c+△c) B.II(c+v+m)=I(v+△v+m/x)+ Ⅱ(v+△v+m/x) C.I(v+△v+m/x)= Ⅱ(c+△c) D.I(v+m)= Ⅱc 12.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是 A.商品价值 B.生产价格 C.交换价值 D.垄断价格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公司 C.跨国公司 D.经济共同体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社会总供给不足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公有制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A.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重点 导论部分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00009 导论部分 主要考核知识点: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 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西斯蒙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萨伊。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 4、在西方首先提出“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6、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三要素:①人的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料。 3、社会再生产过程需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过程。 4、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政治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①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②任何经济规律都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者改造它也不能随意的创造和制定它。不管人们是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 ③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要求办事儿,否则就会受到经济的惩罚。 3、经济规律的特点 ①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 代表人物:瓦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 洪堡(A.vonHumboldt)18C 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瓦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库恰耶夫—预言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代表人物:索恰瓦1963年 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化学元素组成 气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二氧化碳(CO2 0.03%) 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干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足1% (二)圈层组成 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岩石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 水圈:主要由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组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存在及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 (三)要素组成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气候: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种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土壤:是指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壳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北语《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部分答案

名词解释 16、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17、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18、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形成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 19、知识经济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 16、资本主义地租 是指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7、金融资本 就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18、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有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19、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16、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17、倾销 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18、集体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简称,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部分劳动群众集体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19、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3.10)真题及答案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3.10)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 1.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名称 社会在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辩证关系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生产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 统计 刷题次数:1978 错误率:21%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名称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功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功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统计 刷题次数:2303 错误率:43%

3.以下物品属于商品的是() A.腐烂变质的食品 B.阳光 C.木工做的家庭自用的小木凳 D.联想公司生产的电脑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名称 商品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联想公司生产的电脑属于商品。统计 刷题次数:1550 错误率:10% 4.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统计 刷题次数:1188 错误率:15% 5.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B.成反比 C.关系不确定 D.没有关系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统计 刷题次数:1150 错误率:66% 6.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清偿债务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名称 货币五种职能的基本内容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清偿债务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支付手段 统计 刷题次数:1050 错误率:24% 7.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资料一,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单选题精选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 、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 、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 、资本总公式是:G-W-G'.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是:生产阶段。 、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劳动资料。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资本家计算其生产商品的成本是:以耗费的资本来计算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结果是:部门之间利润的平均化。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过程。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小抄版)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决定,它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各种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②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③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4.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③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⑤自然条件⑥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⑦经济制度 5.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涵义:①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③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①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③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存在矛盾④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存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7.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金银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也不是人们进行协商的产物,更不是聪明人的发明创造。。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2)在商品经济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11.资源配置的目标:指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包括:(1)消费者个人效益(2)企业效益(3)国民经济效益(4)社会效益 1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市场经济就是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 在:①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基础②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 在根据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 的成熟程度。 1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市场是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领域, 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2)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3)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整个 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 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14.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的重要作用: (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 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 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 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 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 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 经济效益提高。 15.试述市场体系的构成:市场体系是商品市 场和生产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 体。它们有着不同的交易对象和特定的交易 方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 要素市场。(1)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 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 料市场。从市场形成的时候起就存在着商品 市场,它在市场体系中是最早发育成熟的市 场,是基础市场。在商品市场中生产者和消 费者直接见面,因此,这个市场直接反映着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状况,调节着社会经 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进入商品市场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从消费者市场来说,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发 生变化,在物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 精神消费领域迅速扩大。从生产资料市场来 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资料不断创新, 劳动对象不断地扩展,这样,商品市场就具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生产要素市场。生产 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 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 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①金融市场,是经济主体间融通资金的市场, 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前者是指债券和 股票的发行和流通,以及中长期融资活动的 市场,后者是指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的市场。 ②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通 过市场交易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投入生产过 程的。因此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中主观因 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③房地产市场, 其交换或经营的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房屋 产业,其中有居民居住用房和非住宅用房。 另一类是地产,包括建筑物附着的土地和已 开发未开发的可作为建筑地段使用的土地, 房地产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买卖和租赁两种形 式。④技术信息市场,是进行技术和信息的 交流、咨询、服务和转让的交易市场。技术 商品是一种复杂劳动的知识形态商品。信息 商品表现为信号、消息、情报、资料等。技 术市场有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 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交易方式,信息市场 有信息咨询、信息服务和信息转让等多种交 易方式。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 剥削的实质(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 了科学依据。 18.简述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 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资本主 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 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 值,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 雇佣劳动的剥削。(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 本主义生产的实质(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 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 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19.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 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 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有客观必然性的, 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另 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必 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20.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 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 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量的大 小 2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1)必 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 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 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 具有继起性。 2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 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1)划分的根据 不同。前者的划分是依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 的不同,后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 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 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 动资本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的 资本,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 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的划分 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 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量的不同影响;后者的 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 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第一 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 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 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 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Ⅰ(v+△v+m/x)=Ⅱ(c+△c) 引申另外两个:Ⅰ(c+v+m)=Ⅰ(c+△c)+ Ⅱ(c+△c)Ⅱ(c+v+m)=Ⅰ(v+△v+m /x)+Ⅱ(v+△V+m/x) 25.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表现在:(1) 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 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 值的变动(2)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 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3)从全社会来看, 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26.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利息率是一定时期 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27.资本主义商业信用及其特点:(1)商业信用 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 提供的信用(2)特点:①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 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 品资本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 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③商业信用的发 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 况。 28.资本主义银行信用及其特点:(1)银行信用 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 而形成的借贷关系。(2)特点:①银行能把社 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 贷资本②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 货币资本③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 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 29.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垄断利润是垄断统 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途径:(1)加强对本 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垄断组 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 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 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3)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 削(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 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30.论述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1)垄断在 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 义阶段的标志(2)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 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 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金和金融寡头统治; 资本输出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 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 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 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 基础。(3)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 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 有的矛盾(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 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 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 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与 私人垄断资本融合为一体(2)国家与私人垄断 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 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其实质是私人 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 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 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 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 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 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 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