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六大古都

中国六大古都

中国六大古都

中国自第一个奴隶社会夏朝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沉迹是厚重的,这厚重的历史沉迹是中华民族的特有的历史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的一大财富。

五千年,中国历史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历经了无数的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每一个朝代都有表现自己特定内涵的方式,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集政治、文化、行政等权力和特定内涵于一体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首都。

五千年的历程,朝代更替,首都众多,漫长的历史进程、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中国留下了六大历史都城,这就是通称的“中国六大古都”,它们是:

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及都城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北京历史文化概述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南京历史文化概述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西安历史文化概述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洛阳历史文化概述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开封历史文化概述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杭州历史文化概述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及都城

本页为站长编辑整理

注: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

封建社会:战国秦西汉新朝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

*楚的都城——宛(今河南南阳)战国七雄之一

*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战国七雄之一

*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战国七雄之一

*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战国七雄之一

*平城(今山西大同)

*汴州(今河南开封)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临安(今浙江杭州)

*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

*燕京(今北京)

*大都(今北京)

*汴京(今河南开封)

*建业(即建康)今江苏南京

*兴王府(今广州市)

*应天(今江苏南京市)

*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初以应天为南京(今江苏南京市),以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北京。1421年(永乐十九年)迁都于北京(今北京市)

*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又陷入纷乱的动荡中,南

方仍是司马氏政权,历史称东晋,北方则较为混乱,政权分割交替,且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史

称五胡十六国。

本页为站长编辑整理

站长苏莲托整理编辑

北京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作为六大古都的北京,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辽代建为陪都,名南京,又称燕京;金代改燕京为中都。元朝忽必烈在此定都叫大都。1368年改大都为北平府;1403年明成祖朱棣将他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也叫北京。后来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北京就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处于奴隶制时期的周朝,其都城在河南,它下面有众多分封的诸侯国,诸侯国燕国的都城——蓟就在今天的北京西南。春秋时期燕国与同时并存的中原各诸侯国相比,还是比较弱小的。战国时期弱小的燕国发展起来和当时的齐楚赵韩魏秦并称“战国七雄”,其都城也与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以及著名的洛阳等大城齐名。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原来的燕国被分为六郡,其中广阳郡的治所就是蓟城。

西汉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广阳地区有时为封国,有时为郡,共辖四县。

公元350——357年,蓟城是历史上所说的“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燕的统治中心。

从秦汉、经魏、晋、十六国、北朝这些朝代,前后达八百年,蓟城在我国北方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隋朝时期,以蓟城为涿郡的治所,唐初改涿郡为幽州,治所仍在蓟城,因此蓟城又称幽州城。

唐朝诗人陈子昂(公元661年——702年)作有一诗《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的产生也和当时的历史有关。

唐朝武则天时期,东北边境的契丹族虽不算强大,但仍是边境上的威胁。当时镇守东北的松漠总督李尽忠突然叛变,在朝廷派兵镇压时,契丹乘机起兵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北上征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才一接仗先锋王孝杰等就全军覆没,陈子昂献奇计未被采纳,其后还被降职处分。一日。他登上蓟北楼(也叫幽州台——唐幽州治所)放眼河山,感慨万端,写下了这四句诗。

这首诗成为我国唐朝诗歌名篇。

公元938年,北方南下的辽统治中原,以蓟城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

金于1153年正式迁都这里,取名中都。

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取名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

由上可见,北京发展的历史悠久,它的名称也不断更迭,直到今天的名称——北京。

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情况年,北京——这个由我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一直是封建社会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的焦点,无数次地发生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和矛头指向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阶级斗争。

如:

秦朝末年,蓟城地区的农民群起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大军,占据蓟城,消灭了秦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西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汉末年,蓟城地区的人民以铜马军为号,攻杀官吏,占据了蓟城,和刘秀为首的地主武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东汉末年,蓟城人民头裹黄巾,爆发了黄巾在起义,击毙了幽州刺史和广阳太守,有力地动摇了东汉的地主政权。

隋朝末年,涿郡农民纷纷参加农民领袖窦建德、高开道的队伍,包围隋朝在蓟城的军队,加速了隋的灭亡。

元朝初年,以益都千户王著和僧人高和尚为首的八十余人,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潜入大都城内,杀死忽必烈手下的宠臣阿合马等人,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明朝末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陕西建立在顺政权,二月他带领农民军从陕西直捣北京三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吊死在景山东坡的一株槐树上。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虽然最后被满汉地主的联合武装镇压了,但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记载在北京的史册上。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北京也留下了许许多值得书写的史实。

其实,北京的历史文化可以上溯到70万年前——20万年前

在北京西南房山县的周口店,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现了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北京人”的遗址。从发掘出来的头盖骨和人体骨骼来看,“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五十万年——二十万年之间。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他们的体征和外形已经具备了人的特征,但也保留了一些类人猿的特征。根据发掘的地点、科学家把这种原始人类定为“北京人”,把这座洞穴称作“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已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原始的工具,如锋利的刮削器、尖状器等。

“北京人”学会了使用火。

“北京人”的发现为回答人类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

后来在周口店的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生活在一万八千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的身体特征和现代人已没有明显的区别。

“山顶洞人”已经掌握刮挖、磨光、钻孔等技术。“山顶洞人”会用骨针和骨锥缝制衣服,围着兽皮做的裙子,从而结束了赤身裸体的生活。他们已懂得人工取火,掌握了制火技术。

“山顶洞人”有了劳动分工,并开始和远方的居民进行原始的贸易交换活动。

“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时期。

北京附近还发现了新时器时代遗址。

北京又一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址是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抵御北方部族的南侵,开始大修长城。在有两千万人口的秦国,其劳动力的动用情况是:“北筑长城四十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旁之役各七十余万。”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说的就是秦始皇时,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范杞梁就被迫出发北上修筑长城,孟姜女在南方日思夜想,夏日蚊虫多,孟姜女止不住祈祷说:“蚊子啊蚊子,就是咬上孟姜女千万口,也千万别咬我的夫君范杞梁”。

冬日来临,孟姜女想到范杞梁身着薄薄的单衣,实在按捺不住,就做了几件厚厚的棉衣,决心去看望丈夫。先是来到苏州的浒墅关前,把关的兵卒不让她进去,孟姜女哭着祈求,一边唱道“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修长城......”,孟姜女从一月一直唱到十二月,兵卒终于被她感动了,就放她过了关。

孟姜女过了一关又一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不见她的夫君范杞梁。孟姜女多方打听,才知道他已累死在长城脚下。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倒了八百里,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中投海而死。

现在留下的长城,主要为明代所筑。

长城东起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共有近一万公里,这两个关口是明代修筑长城的二个最大关口,北京境内的长城有600余公里,比较著名的有八达岭长城、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慕田峪长城、居庸关长城和箭扣长城等。

紫禁城,又称故宫——北京的又一个历史遗迹,建于明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景山,在故宫北面的一座人工堆筑的土山,命名万岁山,俗称煤山。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时,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吊死在山东坡的一棵槐树上。

明朝还建有天坛,山川坛(后改先农运坛),日坛,月坛,和地坛。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都城。

修建了颐和园和圆明圆。

圆明圆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集中了难以数计的大批古玩珍品文物。

圆明圆在1860年和1900年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洗劫和焚焚毁。现在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

北京留下的历史遗迹还有很多,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这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如位于前海西街17号的恭王府,这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

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国子监的,这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

……

作为历史古都之一的北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不少,这些文化遗迹中今天有的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2、长城 1987.12

3、北京故宫 1987.12

4、北京天坛 1998.11

5、北京颐和园 1998.11

现在,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北京是全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它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已为世界所瞩目。

注:站长整理、编辑

本页资料来源

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文献通考·兵考》及历史书籍

《江山多娇》网站及其他相关网站

站长苏莲托整理编辑

南京,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它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市内有秦淮河流过其间。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一座大都市逐渐形成。

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在现在南京城楼和五台山东一带,出现了最早的聚落,这就是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约在四千年前,又有一批新的民族到这里来生活,他们会用手转轮来制造圆形的陶器,具有一层薄薄的器壁,颜色带灰色以至黑色。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文化。

大约三千多年前又有一支懂得冶炼青铜(铜和锡的合金)技术的部落,从秦淮河方向千迁来,他们会用青铜器制造头、鱼钩和小刀,但大量还是石器。在时代上,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和西周。近年被发掘出来的这术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京地区有二百多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在东面太湖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叫吴,西面长江中游的奴隶制国家叫楚。吴的都城在姑苏(今江苏苏州),楚的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北)。现在的南京地区处在“吴头楚尾”。传说吴王夫差曾经在今南京城里冶山,筑冶城,为冶炼的作坊。

吴国东南有个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越国为了对付楚国在边境上筑了个越城。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这里筑城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叫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艰险导源于这个金陵邑。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四处巡游。在南京周围的重要城邑停留。其中的秣陵为一政治中心,所以南京在古代称秣陵。

秦淮河在孕育这些古代城邑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国时代(公元220年——280年),东吴控有长江中下游。孙权的统治中心,初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后迁秣陵,再迁公安、武昌(今湖北鄂城),终于定都建业。公元212年孙权从京口迁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的意思。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两大古都长安和洛阳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只有建康(建业、南京)在江东于安宁中得到发展。孙权又派兵到台湾和海南岛,派使者出使南海诸国,有些国家的使臣和商人也和建康交往。建康俨然成为一个国际性城市了。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亡蜀之后,派大将王浚率领水军于公元280年由益州(今四川)沿江东下,时下东吴的首领孙皓想用铁链封锁长江没能得呈,只好出石头城投降。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西塞山怀古》写了这段历史。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是长江中流要塞之一。三国时,西塞山一带成为吴国境内重要的江防前线。这诗歌詠晋、吴兴亡事迹,慨叹于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晋灭吴,形成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当时建业并没有受到破坏,只是在行政上作了调整,改建业为秣陵县,又新设江宁县,282年又分建邺和秣陵两县。

这个在一统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两晋就灭亡了。代之而起的是南方的东晋王朝(公元317年——420年),建康(建邺因避司马邺的讳改为建康),再度成东晋的首都。继东晋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称为南朝的(420年——589年)也都以建康为都城。东吴、东晋和南朝合起来共有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六朝建都在建业或建康的时间共322年。这就是“金陵自古帝王州”一语的来由。

从西晋末年以来,我国北方长期陷于战乱之中,汉族渡江南下的,先后有一百多万人。东晋元帝司马睿把从山东、徐淮一带来的移民安顿在建康、京口一带。建康人口增长很快,秦淮河两岸日益繁华。这里商业发达,还有豪门大族的高级住宅。朱雀航东面的乌衣巷,是东晋最大的士族王、谢的府邸。王导、谢安和他们的子侄辈是东晋政权的支柱。他们立过功,掌过大权,是一代骄子,不过后来随着时代的消逝而没落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下了《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感叹唐代的乌衣巷和东晋的乌衣巷的变迁。

南北朝时,南京可称得上第一大城市了。但梁武帝是一个昏庸的佛教徒,在他晚年时,召来了“侯景之乱”。

侯景原来是东魏的降将,梁武帝命他镇守寿阳(今安徽寿县),不久,他就举兵反叛,迅速南下建康,围困台城。台城被围时,有人口十余万,城破只剩下两三千人,很多人饿死了。侯景闹了三年,把建康弄得残破不堪,几乎成了一座荒城。后经陈朝稍加恢复。

公元859年,隋兵南下时,南朝就结束了。

隋灭陈,隋文帝杨坚采取了平建康城邑为耕田的政策,拆毁了建康的都城、宫城、官署、军营。隋又废丹阳郡。

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把南朝旧都建康尽量降低地位,只在此设置蒋州和升州。

到了唐末,军阀割据,全国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便是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

在东南地区杨行密统治的吴国,建都在杨州,史称“杨吴”。

公元九三七年徐知诰夺杨吴帝位,自立为皇帝。国号唐,史称南唐,他恢复旧姓李,就是南唐烈祖李升,并把都城从杨州迁到金陵,把金陵府改为江宁府。这个江宁府城的位置比六朝时的建康都城偏南。

南唐的政权只有38年(937年——975年)就被宋朝并吞了。北宋建都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宋的江宁府设在南唐的宫城内,江宁成为宋东南一方的政治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灭金后于公元1275年下江南,攻入建康城,改为建康路,统辖江南诸道。公元1329年又改为集庆路。金陵有所发展。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1356年攻占了集庆路并以此作为根据地,最后统一了全国。

公元1368年朱元璋作了明朝的皇帝,即明太祖。他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开封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南京之名由

此而来。

公元1378年,开封取消了北京的名称,明朝决定建都南京,改南京为京师,于是南京第一次作为全国的首都出现在中国。

南京城里的皇城,地点选在南京城向东扩充的一块土地上,北倚钟山,气势雄伟。皇城为正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

朱元璋作了31年皇帝(1368年——1398年),他的孙子继位,即建文帝。四年后,建文帝的叔父朱棣夺了帝位,这就是明成祖。朱棣原来在北平作燕王,称帝后就决定建都北平。

公元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

在南京城的几何中心建有钟楼和鼓楼。鼓楼的东南是国子监,国子监是明朝的国立大学。国子监最盛时在读人数达九千人。还有日本、高丽(朝鲜)、暹逻(泰国)等国的留学生。迁都北京后,这里又叫“南监”,明中叶人数也有四五千,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最高学府。

南京的商业区主要在秦淮河两岸。

明代南京的手工业也很发达,有丝织业、印刷业、造船业等。南京锦缎在六朝时就已驰名世界。

明代有国子监、府学、教育发达,又是江南地区应科举考试的地方,文人荟萃,因此是全国印刷中心之一。因南京的国子监称“南监”,年刊刻的书籍号称“南监本”。明初著名学者宋濂在南京编成的《元史》,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都是在南京印刷的。

此外,笔墨、装裱、字画等行业也很兴盛。但明成祖永乐年间在南京集全国著名文人编成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因部头太大,没有刊刻,只有抄本。

明代南京的船厂设在秦淮河入江口。叫“龙江宝船厂”。据记载,明初七次下西洋的郑和的大船,最大长44丈,宽18丈,有12桅,可坐千人。

郑和带着大型船队出使西洋,就是从南京出发。先后到了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以至东非。郑和回国,明成祖先后修建了静海寺和天宫妃以纪念郑和和航海活动。

朱元璋死后,葬在钟山南麓的独龙阜,称为“考陵”,

明代南京总人口据(1391年)记载:都城总人口为四十七万三千二百人。

明朝政权在北京被明末农民起义军消灭后,南京曾一度为南明福王朱由崧的统治中心。

这个小朝廷不到一年就被南下的清兵打垮了。公元1654年清兵攻占南京,改应天府为江陵府,并在这里设两江总督,管理江南(江苏、安徽)和江西。

清初南京的手工业比明代更有发展。在康、乾时代,南京不仅是清政府统治东南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南方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

清中叶以后,政治日渐腐败,经济也走下坡路。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2年清廷被近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南京也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开为通商口岸。但南京当时为太平天国的天京,没有得到实施。1899年终天开南京下关为商埠。

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炽从广西出发,1853年春攻取南京,并定南京为首都,改称天京。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定都南京。

后来近于北洋军阀的压力,孙中山辞职让位。

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紫金山的南坡。就是中山陵。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北伐,沿江东下,攻取南京后不久,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清洗北伐斗争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年在南京成立由他个人操纵的“国民政府”,此后除了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曾将首都迁往重庆八年外,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建都南京共十四年。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

南京于1949年4月23日解放。

今天南京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不少,如:

南京中山陵

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峰的南麓,建筑群依山而建,给人以仰止崇高之感。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春建成。形似自由钟,象征着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唤醒民众,反抗压迫,为挽救国家民族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梅园新村纪念馆

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办公原址。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等同志当年都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江东门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为悼念死难同胞,南京人民在这里修建了纪念馆,通过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再现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历史。建筑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别具一格,被誉为是一部用石头筑成的史书。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大桥始建于1960年,1968年10月建成通车。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双层双线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正桥长1557米,两端建有70米高的桥头堡。公路桥人行道上整齐地树立着150对玉兰花灯组,犹如银河落人间。

紫金山天文台

建成于1934年,是解放前我国唯一的天文台。藏有我国古代一部分珍贵的天文仪器,还拥有我国自制的60厘米折反射望远镜、太阳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许多现代化的测量天体的仪器和设备,成为我国一个综合性的天文研究机构。

南京石头城

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南京郑和墓

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明孝陵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座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陵墓建筑宏伟,从下马坊开始经四方城,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巨碑、“治隆唐宋”碑、孝陵殿、方城、宝城及神道,两旁有石兽、望柱、石翁仲等。

南京梅花山

明孝陵前有座土丘,原名孙陵岗,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陵岗还葬有孙权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

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建于公元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以大成殿为中心,从照壁至卫山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既是历史文物建筑,又是反映南京风土人情、弘扬民族文化的博物馆。

南京乌衣巷

位于夫子庙,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旧时王谢子弟善著乌衣,因而得名。为纪

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国民党总统府

原为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的天王府,天京失陷后曾遭焚毁,清朝扩建为两江总督衙门。从1927年至1949年成为国民党的总统府。其西侧原为天王府西花园,称“煦园”,园内假山环绕着亭台楼榭,花木参差,景色优美,有鸳鸯亭、不系舟、桐音馆、夕佳楼、猗澜阁等。

雨花台风景名胜区

位于南京中华门外约一公里处,占地面积153公顷。三国时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梁朝时,佛教盛行,相传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说法,感动苍天,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时期,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为江南登高览胜之佳地。

……

今天南京成为我国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教育等各方面来看,南京的发展都非常瞩目。

本页资料来源

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南京旅游在线网https://www.doczj.com/doc/4916748231.html,/place.php?id=374

本页为站长收集整理编辑

如有侵权,请告知,马上纠正

站长苏莲托整理编辑

西安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其历史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央,地当渭河之南,秦岭之北,地理条件优越。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西安有人类居住的遗址是;位于西安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闻名世界的半坡遗址就在西安,位于浐河东岸,距西安城六公里,是六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

遗址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在半坡遗址中发掘出的生产、生活用具众多。还发掘出六千年前的粟米和油菜籽。从已发掘的遗址中还可看到当时人们对住地的设计:遗址分为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墓葬区,还有围绕居住区的深、广各五、六米的防御沟。从居住范围判断,这个村落的人口大约有五、六百人之众。从世界范围来看,象半坡遗址这样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是绝无仅有的。

在西安沣河、浐河、灞河及其它主要河流流域,发掘出无数文化遗址,其中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又压有西周文化遗址。

西周以前,周人主要活动在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周原地区。随着国力的发展,到了周文王时代,就把国都从岐山下的周原迁到了丰,称为丰京。丰京是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城市,位于沣河之西。从周原考古证明,周人最早用瓦盖房。

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继位以后,又把国都从丰迁到了镐,镐京亦称京周,位于沣河东岸。但丰并未废弃。丰京和镐京隔沣河相望,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只是在布局上有所侧重。

丰镐这座城市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在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第一个大城市。

西周末年,公元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丰镐不再成为国都。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国长期以雍城为都。

后来,秦国出于政治因素将都城迁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再后退到咸阳,始终以渭北为中心。

秦始皇以咸阳为舞台,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渭南修建朝宫,即阿房宫。阿房宫遗址在今天西安市西郊的赵家堡和和大古村之间。

阿房宫以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留名千古。当时两千万人口的秦国,其劳动力的动用情况是:“北筑长城四十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

从其劳动力的分配情况可看出阿房宫的规模和气势。实际上,阿房宫并未建成,秦王朝就灭亡了。项羽的农民起义军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

其实和阿房宫同时修建的还有信宫、兴乐宫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宠大的建筑群。

虽然咸阳宫始终是秦王朝政治统治中心,但阿房宫却是作为朝宫来兴建的,已大有取代咸阳宫的趋势。

今天的咸阳市位置已向本移动了十公里。

谈到秦始皇,不得不谈到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1987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是1974年发现的,发掘于临潼县西杨村秦始皇园陵东侧的一处地下建筑,其中有一个秦始皇陵从葬的兵马俑坑。

陶人陶马的兵马俑酷似真人,形态逼真,所有武士臂着短胄,手持兵器(真的),威武雄壮。三个兵马俑坑组成的

秦始皇陵守卫部队,大约和今天的一个师的兵力相当。这是一支由步兵、弩兵和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它是研究秦代军事史和军阵构成的无价之宝。

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的都城也建在长安。

不同的是汉长安都城在龙首原的西北麓,在今西安市西北郊;当的长安都城在龙首原的南麓。

汉长安都城是中国古代高台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汉长安城的宫殿主要有三组,这就是有名的未央宫区,长乐宫区和建章宫区。

汉长安城的未央宫,是汉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汉代政治统治的中心,它建成于高帝刘邦时期。

长乐宫又称东宫,因位于未央宫东而得名,是皇太后居住的地方。

建章宫位于城西,是汉武帝时兴建的,其宫殿楼阁远远多于未央、长乐。

王莽夺取政权以后,为修建它的九庙(祖庙)拆毁了建章宫,遗留到今天的也只有高、低堡子的前殿,太液池的遗址而已。

唐长安城在龙首原北麓,它的兴建比汉长安城晚了八百年。唐长安城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的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就是它的所在地。它是隋文帝杨坚创修的,名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组成,所有城墙均为夯土筑成,十分高大雄伟。

外郭城为一大长方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米,面积约84平方公里。外郭城每面各有三个城门。

皇城和宫城在外城郭北部中央,宫城在北,皇城在南,是唐长安城的核心。皇城又名子城,是政府机关所在地。

宫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与处理朝政的地方。

唐长安城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中有城,在此之前,未有先例。

大雁塔、小雁塔是唐长安城遗留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建筑物。大、小雁塔均位于西安城南。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高僧玄奘创修的。之所以称为雁塔,并非形似雁,据说与佛教故事传说有关。大雁塔共开层,高六十四米。是我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

小雁塔是唐中宗景龙(707——709)年间创修的。由于塔形小于雁塔,故名小雁塔。从此就有了大、小雁塔之分。小雁塔采用密檐式砖构建筑。初为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四十三点三米。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旅居这里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很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朝的经济也有很大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促使唐朝文化的繁荣。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是诗歌。

唐朝的诗歌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现在见于《全唐诗》一书中就有二千三百多个诗人所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不少诗人还任过官府的官职,如:陈子昂、王昌龄、高适、王维、李白、杜甫、岑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白居易等等。

唐朝的诗歌流传最广的是《唐诗三百首》,中国历代都有普通百姓将它作为启蒙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人都能随便背诵若干首。足见唐朝诗歌的繁荣和深入人心,它也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在古文运动的旗帜下进行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也给唐代和后代的文学发展、特别是散文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这种交往,很大程度上和丝绸之路有关。

“丝绸之路”是西方人的称谓。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和唐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

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达起来,自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的道路,已经畅通。沿着这条道路,运入各种毛织物和其他奢侈品,运出大宗丝织物。

在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逾葱岭,南道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逾葱岭。后来还开辟了天山北麓的丝绸之路,称为“北新道”。(唐代以后,随着海运的发展,这条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下去。)

丝绸之路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汉、唐长安城的繁荣。

唐代的诗人王维有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或称〈渭城曲〉)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有一定的帮助。(参见本网页的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的《阳关三叠》)

唐长安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为适应唐末战乱的形势,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不得不进行缩城。他放弃了破烂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就是“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这座新城的规模为今天的西安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的长安城,由于战乱,很少建树。

北宋时期战乱减少,但却处在前沿阵地,经常受到西夏的威胁,也难于发展。

元代,长安城有了较快的发展。意在利旅行家在他的行记中对元代长安城的发展作了精彩的描述。

元代的发展和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继续发挥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西安的名称是明初才有的。明太祖洪武二年(1936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今天的西安城是明太祖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年)间修建的,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到了清代,随着满族迁入西安,修建了一座专供满族居住的满城。它位于城的东北隅。

自五代以后,西安城的历史作用主要为一方军事重镇。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发展极为缓慢,直到清代末年,西安城的人口才十一万多。

如今,西安已成为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发展迅猛,有目共睹。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也已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令世界瞩目。

现在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西安以及它所在的陕西省都成为中国的著名的旅游地,其旅游景点也是历史文化的缩写,如:兵马俑、大小雁塔、乾陵(武则天陵)、昭陵(又叫唐陵,唐太宗陵)、茂陵、姜子牙钓鱼台、周公庙、五丈原、黄帝陵、楼观台(道教圣地)、张良庙、龙门洞(丘处机修道之处)、金台观(张三丰修道之处)、华山等等。

关中的历史和优美的河山浓缩在一首诗里被世人所铭记。这就是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中记录的诗:华岳仙掌首一景,雁塔晨钟响城角。

骊山晚照光明现,曲江流饮团团转。

灞柳风雪扑满面,太白积雪六月天。

草堂烟雾紧相连,咸阳古渡几千年。

这首诗记叙了关中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此外

关中的十大怪(亦称陕西十大怪)表现出关中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

1:面条宽的象裤带,2:饼子(锅盔)大的象锅盖。3:有了辣子不吃菜。4:老碗小盆分不开。5:家家房子半边盖。6:板凳不坐蹲起来。7:妇女帕帕头上戴。8:秦腔大戏吼起来。(此条有的称:婆娘上树比猴快)9:一截粗绳当皮带。10:陕西姑娘不对外。

注:关中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本页资料来源:

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文献通考·兵考》及相关历史书籍文学书籍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中国文学史〉

站长苏莲托整理编辑

杭州作为六大古都之一有它的历史沉迹,作为首都来看,从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杭州曾经是一个地方政权吴越国的首都。南宋时期,杭州升为一个朝代的首都,持续时间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杭州排入了我国古都的行列。

从中国历史来看,凡是作为首都,地理位置、地况、地貌以及气候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杭州也不例外。杭州隶属于今天的浙江省。

1936年,考古学家就在这里附近发掘出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这些物品大约是公元前三三00年——二二五0 年的,这就是著名的良渚文化。

五十年代初,在良渚周围,又发现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如老和山遗址、水田畈遗址。所有这些遗址为我们较为清楚地描绘出了距今五千年前后杭州的原始居民在这一带居住和活动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代,浙江省今天的省境大部分属于越国,北部则为吴国的范围。越国的首都在今天的绍兴,吴国的首都在今天的苏州。史料中没有见到杭州一带的地名。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郡县制,在今苏南、浙西、浙东、闽北等范围内设置了会稽郡,郡以下分二十六县,二十六县中有一个钱唐县,这是杭州最早见于历史的记载。但钱唐县治建在什么地方至今还不能确定。

钱唐县治在后汉时代就有可能从西湖群山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秦钱唐县是会稽郡下的一个属县。当时的郡治设在苏州。后汉永建四年(129年)实行了吴会分治,原会稽郡分成吴郡和会稽郡两郡。钱唐县隶属于吴郡。郡治仍设在苏州。

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9年平定了南朝的陈,随即把钱唐县改为杭州,这是杭州一名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杭州的州治设在余杭县。开皇十一年(591年)迁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就是现在的江干一带。

隋代的杭州已经到达了今杭州市区的一部分。现代的杭州城市,开始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

隋炀帝即位以后,为了营建东京(今洛阳市),开始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为了掠夺江南的财富,又在长江以南开凿和加宽江南运河,从京口(今镇江)绕太湖以东直达杭州。从此,杭州与首都洛阳之间有了直达的水路运输。

自从隋代把州治移到江干一带以后,特别是由于江南运河的开凿,杭州顿时成为一个交通枢纽。

唐朝建国以后,传说由于钱唐的“唐”字与国号相同,从此改为钱塘。

西湖是钱塘县的一个湖泊,所以原称钱塘湖,或称上湖。西湖一名起源太晚。因为从钱塘县直到六朝,湖在县境以东,当然不会称西湖。隋唐时代,湖在县境偏北。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建都时,城市移到湖的东边。西湖的名称就逐渐为人们所使用。等到北宋苏轼计划大规模疏浚此湖而上表朝廷时,他的奏折就称为《乞开杭州西湖状》,西湖一名至此已使用到官方文件中。

钱塘县在唐朝初年,户口就已经超过十万,江干一带土地狭窄,于是市区向今西湖以东的平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杭州刺史的李泌为解决水源问题,修建了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是六处贮水池。它们用瓦管和竹筒分别从钱塘门、涌金门等处引入西湖湖水而修建。

据记载,“六井”是: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

“六井”的修建,大大改善了杭州市区的居住条件。

五代十国时期,景福二年(893年),王代十国中的吴越王——钱镠建都杭州。

钱镠因灌溉和城市需要而整治了西湖,也因为交通运输的需要整治了钱塘江,从而促进了吴越国和沿海各地的来往,日本、朝鲜等外国也通过钱塘钱和吴越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杭州开始在国际上显露头角。

杭州有了大的发展,吴越国一共经历了五代七十余年,杭州一带比较安宁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城市也获得较快发展。

到了宋代,杭州从一个小国的国都退居到一个州的州治,但从城市规模上讲,它仍然不失为东南的一大都会。

北宋时,杭州的多任地方官都曾为杭州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如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的知州王济,宋仁宗时代的知州郑戬、沈遘以及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世又称他苏东坡。他曾两次到杭州任职。为杭州和西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他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后人把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至今仍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处。

苏轼在杭州和西湖不仅留下了许多功绩,也留下了吟诵西湖的著名诗篇。

《饮湖上初睛雨后》就是其中一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北宋末年,中原失陷,宋高宗赵构仓皇南奔,于建炎三年(1129年)到了杭州,设置行宫,把杭州改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把临安府作为宋首都,首都设置在杭州的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杭州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都发展迅速,杭州成为一个国际都市。

南宋一代中,杭州的教育事业也很发达。当时朝廷在杭州办的学校有太学、武学和宋学三种,合称三学。其中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南宋德佑元年(1276年),元军进入杭州,繁荣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杭州遭到很大的破坏。但宏伟的城市布局和优美的湖山胜景仍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慨。

十三世纪末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杭州,仍然情不自禁地赞叹杭州为“世界最名贵的富丽之城”。

在整个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中,杭州一直都是浙江省的省城。清代初叶,康熙和乾隆也都仰慕西湖和杭州的繁华,曾多次南下杭州。

鸦片战争以后,杭州也和全国一样,出现了长期的停滞和落。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杭州被日本侵略者占领长达八年之久,遭到很大的破坏

1949年杭州解放。

西湖群山中记载最早的人工建筑是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的灵隐寺。

灵隐寺是从当年从印度云游来此的高僧慧理修建的,它成为西湖群山中的第一座古刹。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

“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 余间,僧众达3000人。

吴越国时又添了许多寺庙和古刹。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钱弘淑舍园所造,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六和塔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陆俯看钱塘。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现在保存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历时十年。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

苏东坡又为西湖增添了六桥分列、桃柳呈妍的苏堤。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

随着西湖风景区的精心布局和游客的增加,杭州的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闸口白塔岭下刊印出杭州历史上的第一种旅游地图,称为地经,出售给游客。各种介绍杭州和西湖风景的专著也陆续出版,其中介绍最为详细的是四水潜夫著的《武林旧事》此书对西湖名胜采取了分区记载的方法,和现在的西湖导游书已很近似。当时整个西湖风景区分为南山路、西湖三堤路、孤山路、北山路、葛岭路、西溪路等六路,另外再加上离湖最远的三天竺。这和今日西湖风景区的地区划分也基本近似。

南宋的著名诗人范成大于绍鼎二年(1191年)撰写了一部称为《吴郡志》(吴郡的辖境大致相当于明、清的苏州府)的著名地方志,他在此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赞语。这句话以后被人们改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至今仍然广泛流传。

本页资料来源

相关网站

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站长苏莲托整理编辑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代也叫雒阳,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934年,所以称“九朝古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