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初探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初探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初探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初探

文章编号:100926825(2010)1120012202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初探

收稿日期:2010201205

作者简介:姜 虹(19722),女,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宋 妍(19862),女,东北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姜虹 宋妍

摘 要:通过对哈尔滨市道外旧城区现状的研究,从现状、问题、方法、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改造过程中的诸多因

素,以达到在发展中保护的效果,解决了该区发展方向、改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关键词:巴洛克街区,历史街区,旧城改造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道外区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

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街区,被哈尔滨市规划局划定为“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街区内,257个中国传统院落坐落于斑驳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身后,这就是全中国现阶段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历史街区。这些老建筑,不仅承载了哈尔滨特定的建筑文化,更记录了哈尔滨开埠之初老道外商贾云集的历史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文化旅游资源。随着“中华巴洛克”历史风貌街区改造进程的加快,如何将旅游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及老城区改造协调起来,提高其再利用价值,再创老城区的辉煌,是该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 现状分析1.1 人口问题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一般都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因为历史街区往往位于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历史形成的商业吸引力促成了人口的集中。而哈尔滨市道外老城区其特有的商业文化氛围更是加剧了人口的集中。传统的街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成为了混杂居住的大杂院,几户人口住在一个院落里面,给历史街区的改建带来极大问题。然而,这些本市居民又构成了该街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是街区成长的见证者也是经历者,街区的记忆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与街区本身有着同样的气质。因此,如何对待大杂院和外迁人口成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1.2 环境和基础设施问题

大多数历史街区由于年久失修和使用不当造成街区内的物质环境恶化;街道的路面破旧;建筑物破损严重出现危、漏现象;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人口密集,院落内乱搭乱建,多数房屋质量较差,有的甚至有墙体出现开裂等危险状况。由于维护资金的缺乏,保护工作的滞后,再加上历史街区的街道本身难以铺设各种管线,街区基本没有现代生活所有的各种市政设施,还缺少各种绿化和生活保障设施等,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使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恶化。街道上水泥电线杆林立,沿街店面色彩混乱,原有的传统街景遭到破坏。哈尔滨市老道外历史街区内也存在这些问题。

1.3 改造中的不利因素

1)建筑物超高:旧城区周围的建筑高度在规划中是有严格限

制的,但有多处建筑大大突破限制,严重破坏了古建筑的群体形象,需要整治。2)建筑形式的混杂:景阳街现状沿街相当部分的建

向西3m ,向南22m ,向北1m 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向东、西各延伸4m ,向南延伸19m ,向北延伸8m 为建设控制地带(见图5)。该炮楼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之一,史料、教育和警示价值较高。炮楼分上、中、下三层,共有17个窗口,17个枪眼。底层东面有门,门前有防弹墙。炮楼现长6.8m 、宽5.95m 、高9.6m 、壁厚0.58m ,原有楼顶,1948年解放时烧毁。

4 结语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屹立于中国近百年的近代建筑

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威胁。大部分建筑需要进行妥善的维护与修

缮,近代建筑的特色才能得以保存。这些建筑是我国近代建筑的

近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见证,同时也是引进的国外近代建筑形

式和先进建筑技术如何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并在建筑近代化的

过程中如何继承、借鉴、发扬传统建筑遗产等问题的具体实践。

而且其中一些特殊建筑也是中国近代血泪史的见证。基于对中国近代建筑的调查研究,更清楚的看到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价值。我国的近代建筑逐渐引起社会各层的重视,然而如何能够系统的对这一领域进行保护研究,是对我们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参考文献:[1] 杨秉德,蔡 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 ].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2.[2] 于庆明.泰安五千年大事记[Z].泰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2000.

[3] 李晓丹,张 威.16~18世纪基督教教堂建筑[J ].建筑师,

2003(4):20222.

[4] 徐兆奎.历史上的泰安与泰山[Z].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2001.

[5] 黄毅翎.浅谈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J ].山西建筑,2008,34

(9):60261.

Survey and stud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present condition in T ai ’an

ZH OU Lu 2w ei YU T ao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condition in Tai ’an ,it introduces the local religious architecture ,office architecture and military architecture and make investigation for its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and present condition.S o as to provide valued ma 2terial for future protection and use.

K ey w 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military architecture

?

21?第36卷第11期2010年4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6No.11Apr. 2010

筑物在立面上已经仿成古建筑的形式,但还有一部分没有与之相协调,混杂凌乱,整体形象很差。3)由于道外区的区域特点,小商小贩众多,周围环境较差,卫生问题比较严重。4)沿街仍存在很多危旧房屋没有改造。5)整个地区内停车场不足。

1.4 更新改造中的有利因素

1)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哈尔滨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

今已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厚重

的文化积淀。“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更是以其独特的建筑风

格,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具有悠久的、丰厚的历史文

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建筑资源,实现它的开发、保护与

再生,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源,只要进

行充分的发掘、再现以及经营管理,定会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2)传古承今的商贸氛围。靖宇街原名正阳街,是哈尔

滨市中心地区形成最早的商业街区,哈尔滨逾百年的城市商业传

奇,就是从这里写下闪亮的第一笔。在这条古老的商业街上有着

同记、老鼎丰、世一堂等老字号名店。3)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

化。老道外街市曾经的繁华令人惊叹。民国时期,道外的各种茶园、舞台的建立达到鼎盛,“独冠关东”之称始于此时。历史上道

外地区出现的戏曲、曲艺、茶园等代表了哈尔滨传统的民间文化,

体现了传统市井文化的魅力,极具利用价值。4)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老城区位于道外区的西北部,与南岗区和道

里区接壤。在西部,大新街、规划打造中的南勋街通向道里区;南

部,沿景阳街通向南岗区;北部,与七道街江上客运站隔道相望;4

路、19路、53路、208路等十余条公交车通往此处,交通十分便利。2 更新改造目标

1)整治沿街两侧的建筑立面,以中华巴洛克建筑文化的特色

为基调,在建筑形式及色彩上对原有古建筑有一个承接和延续,同时在平面形式上尽量多沿用传统布局,使之达到中西结合的效果,与民俗文化街相协调。2)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这在更改改建历史文化旧街区时,尤其是对古建筑较多保护区进行改造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最大限度的在不改变旧街区文化氛围的同时予以更新,很好的达到在更新中传承的效果。3)改善空间效果。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广场及开敞空间,使游人能够有一些安逸、舒适的休息及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同时使整个街区形成有收有放的空间效果。4)历史文化街区的灯饰。灯饰工程是体现旧城区夜景风貌的重点内容,也是现代功能的要求,只有达到一个理想的亮化效果,才能够吸引游人,形成其规模效应。灯饰规划应与周围巴洛克建筑相协调。5)店面及牌匾:现状沿街建筑的广告、名称非常杂乱,给人一种堆砌、拼凑的感觉,规划中要求店面牌匾的规格、位置尽量一致。尺度不宜过大,以黑底金字为基调,使之形成“画龙点睛”的效果。6)交通组织。由于历史街区内道路布局比较狭窄,加之人口密度较大,小商业从业者较多,因此车辆摆放问题也较为严重。应集中设置地上、地下停车场,以解决街道秩序杂乱无章的现状。

3 哈尔滨市历史街区改造的未来展望

1)统筹老建筑保护与新城区开发建设。结合历史文化风貌

区的特点,加快制定老城区保护和开发整体方案,坚持“保持新旧协调,保护城市总体风貌”的原则,对用地功能、人口密度、容积率等制定相应的规定,同时也为市场机制介入风貌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强化改造后该区域对第三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做好休闲娱乐文化商业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商业功能区。2)靖宇街步行街建设。靖宇街两侧,“中华巴洛克”建筑林立,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博物馆。将靖宇街改造成步行街,对地面进行灰色石板的铺装,设置与周围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一致的灯饰及小品设施,同时设置古朴的休息座椅及花坛,使游人在休息与漫步中能充分感受到以具有浓郁哈尔滨文化特色的内涵,同时在路口分别设置古典形式的文化街指示牌等设施,对保护建筑加以介绍,并对游人加以引导。沿街种植以刺槐为主的绿化。3)南二南三民俗文化区建设。以综合利用“仁和永”为突破口,建设南二“民俗文化街”和南三“名小吃一条街”。将戏曲、曲艺、茶园等传统民间文化和哈尔滨百余种名小吃融汇其中。绘制美食地图,详细介绍老道外特有的美食,加大宣传,大力开发“老道外美食游”

等活动,其潜在客户目标不仅要锁定外地游客,还要加大对本市居民的吸引力,将传统文化与传统小吃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市居民的怀旧情怀,大力挖掘对本土特色饮食文化的热爱。4)靖宇街两侧辅街商贸圈建设。加大靖宇街两侧辅街的开发改造力度,不断扩大商圈影响,不断改善、挖掘老字号工艺,形成特色商业街,创造性的建设崭新的老道外。重振老字号企业,深刻挖掘其历史,改建店面,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4 结语

任何一片街区,无论其历史多么悠久,经历了多少风霜,在发

展变革时代总是要从成熟走向衰落。然而,在其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如果能够把握时机,抢救、保留一点过去时代的城市片断,让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留下某些空间物证,那将有助于大大提高这个城市的品位和底蕴。我们在哈尔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中,应尽力实践了这一构想,并且力图藉此形成一种“活的”风俗载体,使历史场景感融入到现代都市生活之中。这也许是一次历史街区保护在实践中有益的尝试,愿更多更好的保护方式运用到历史街区保护实践当中。参考文献:[1] 日本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3.[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0.[3] 何新开.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J ].合肥工业

大学学报,2006(3):11214.[4] 王 岩,张 颀.关注历史风貌街区的开发与保护[J ].城市

发展研究,2007(5):39240.[5] 丁晓鹏.城市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 ].南京:东南大

学硕士论文,2004.

Desk study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Daow 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t H arbin city

JIANG H ong SONG Y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aowai old town at Harbin ,it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atus quo ,problems ,method and prospect in the hope of protecting historic relic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hence solves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direction ,ways of reconstruction and so on.K ey w ords :baroque street ,historical street ,old town reconstruction

?

31? 第36卷第11期2010年4月

姜 虹等: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初探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分析哈尔滨的城市文化

哈尔滨城市文化 2001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了雪村,也让俺们这旮都是东北人烙印在了全国人民记忆中。提起东北,人们想到的自然是北大荒,冰天雪地,而坐落在松嫩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的哈尔滨更是东北的代表城市之一。 这座中国最北方的省会城市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东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旅游胜地,冬天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景观引人入胜,夏天凉爽的气候让人心旷神怡,素有东方莫斯科,冰城之称,并且哈尔滨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发型城市,为解放全东北乃至全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地处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区域,受核心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具有典型的“大陆边缘文化”特征。当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工程总局确立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后,以西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多种文化的“交会点”,融合了多种文化的精髓并产生新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但是,由于这些内核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力度上的差异,因此哈尔滨不同的城区产生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这是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同时他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列强来到中国,在哈尔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领事馆与管辖区域,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并且主要体现在了建筑的上面,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的建筑形式。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十分的多样,他是东亚“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城市”。近代

哈尔滨城市建筑一向以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为特色,宽容地对待各种风格流派,善于追求建筑文化上的多样性,去过欧洲城市的哈尔滨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欧洲的那些古老的城市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陌生。哈尔滨至今还保留着不太完整的星形放射和同心圆弧线交织的街道网络,实践证明,那一时期规划的哈尔滨道路系统,部分克服了单一形态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已然适应了当时哈尔滨作为国际商贸城市对于交通便捷的需求。而更为重要的是,哈尔滨因为有了放射性道路,形成了许多带有角度的街道。这种哈尔滨特有的街道形式,让哈尔滨至今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洋气。 哈尔滨的规划专家研究发现,中国传统的直线段街道,所展示建筑景观非常有限;而俄罗斯人设计的这种放射性道路所产生的斜线段街道,形成了有角度的道路交汇,而这个交汇处便展示了建筑物的更多侧面,哈尔滨也保留着块石铺就、欧式店铺林立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的建筑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在中央大街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使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之一。人们将中央大街同伦敦的摄政王大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和天津的维多利亚大街相提并论。中央大街的建筑有欧式常见的16世纪文艺复兴式、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18世纪折衷主义建筑、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为人们提供了鉴赏西方建筑的实例。可以说中央大街的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漫步在哈尔滨老城区,你时常会瞥见苍老厚重、装饰繁复的折衷主义建筑或绿顶黄墙、优雅动人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小屋。哈尔滨的保护建筑几乎囊括了所有欧洲城市建筑的功能类型:教堂、别墅、会馆、公署、商行、住宅、办公楼、剧院。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0T14:45:26.4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作者:王兆辉盖星羽赵美霖[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原则;生活氛围;核心价值观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 二、南京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南京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南京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 三、南京老门东改造后的问题 南京老门东的改造在很多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在改造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方面,一下我将就老门东改造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己见。首先的问题便是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是其中重大众文艺要的组成部分,而基于街区的历史文化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下,我们先来说街区,街区是什么?街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区的人们从事商业活动而围绕一个或多个街道组成的一个区域,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也可以联想到母亲常去买菜的菜场周围的场景。这种文化可能是传统的叫卖声,可能是一种传统的小吃,也可能是街区的一个集会等等。它一定是基于人们最生活最平常的东西,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老门东地区改造后另一个问题是市井气息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是人民居住聚集所形成的区域,而老门东改造迁出了所有的居民,其生活气息几乎被删除,当游客离开,老门东可以说是一条条空街,这和一般的商场晚上关门熄灯似乎没有了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几个邻居一起吃着豆浆油条闲聊家常,孩子在街上嬉戏玩耍,早上的叫卖声都是街区最灵魂的文化,这种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也最能让一个人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特色,当今人们面对很多开发过度的文化旅游地,游客更多的希望见到一个地方最传统最原始的一面,所以过度的商业而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最本质的市井气息无疑是买椟还珠,为了商业放弃了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在长期发展看来是很不利的。 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可避免会涉及修复和规划重建,所以前期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准确定位,否则,结果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障碍的保护,而且是对其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准确定位其核心价值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我们最应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而街区又是商业经济的重要载体,所以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和城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经济、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布局是必须保护的,因为只有在当时的尺度范围下我们才能感受到当时街区的氛围,当然为适应现今要求也可以做相应变化,但必须划出保护红线。老门东改造后街道宽度严重脱离了历史,所以丧失了很多对老南京的体验感。建筑也是保护的核心,它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将街区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美食街,文庄街,工艺街……一方面划分可以让街区的主题性更明确,同时也可以让游客更有针对性的游玩,同时把性质类似的商店规划在一起也方便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对其保护的必然选择,是时代所决定的,但改造必须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其深入的分析,否则将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改造,为了什么而改造等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在保护的同时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 [1]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2]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学,2002,17(5):36-40. [3]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docx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XXX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有个重要的关键

词就是“街区”,作为街区说明其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曾经的商业聚集地必然有其独特的商业特征,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值得发掘与保护的,商业建筑自然是不同于住宅,那它的布局与规划自然也有别于住宅建筑,而且各种商业之间是否在位置分布上也存在某种联系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必须去发掘这些内在的文化特色。 二、XXX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XXX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XXX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变化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蚀刻钢板壁画浮雕雕塑真实历史材料构成的多样化景墙是宽窄巷子的一大特色。这种边界处理通常都是设计难点,或者干脆被忽略。 原文地址: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作者:dl国际新锐设计

来到宽窄巷领略这里的悠久历史,品味这里风土人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张名片,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如同走入了时光隧道,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滋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这里的各种川味小吃可以让你大饱口福哦。 成都的千年少城能保留下宽窄巷子,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我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从2007年起,成都文旅集团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新打造。在搬迁900余户居民、修复50个院落、改造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修建1.1万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开放。开街第一年,就吸引800多万名游客,并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荣誉称号。 宽窄巷子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成都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因此,宽窄巷子的一砖一瓦,每个院落的格局,都是对历史的还原。 (说明)在井巷子有一段400米东西朝向的墙体,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断,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阐述千年古都,演绎百年老宽窄巷。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以北京杨梅竹斜街为例 段文,魏祥莉,余丹丹 摘要: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与以往屡屡发生的大拆大建不同,该次城市更新实践按照平等自愿、协议腾退的方式进行了人口疏解,小范围、渐进式地获得了居民腾退后的房屋作为更新利用的空间,代表了“新常态”下该类地段进行保护更新的趋势。项目实施主体国有企业大投公司提出以文化创意设计复兴老街区的策略,通过与北京设计周合作,连续4年不断探索文化创意引导下的街区更新利用方式。通过对大投公司访谈和现场调研,笔者对该地区引入的创意特色商业店铺、零散建筑空间的利用和公共设施的更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文化创意引导方式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在肯定其创新尝试的同时,提出当前文化创意引导在当地居民中参与性不强的局限性,未来如何调动广泛的社会参与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保护城市更新文化创意杨梅竹斜街 序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新常态”的解读 随着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的“新常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在城镇化进程逐渐放缓的情况下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概括而言,“新常态”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外部环境特征:1)经济结构转型,城市中心区居住用地减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体验消费需求增长;2)建设方式转变,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大拆大建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难以为继;3)物质环境恶化,居住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条件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要求;4)社会结构下虑,流动人口增加,居民自我更新力量薄弱;5)历史问题累积,社会矛盾尖锐,就地解决所有问题存在困难;6)居民意愿多元,利益相互掣肘,组织协调机制建设不足。 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其在人口腾退、资本运作、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大不一样的地方,整体的行动思路契合了“新常态”下的现实要求。

哈尔滨概况

哈尔滨,坐落于中国东北部,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的方位赋予得天独厚的黄金时空。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滨绥、滨州等多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家的客货联运业务。 哈尔滨现在辖8个区、10个县(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人口954.3万,其中市区人口384万,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哈尔滨辖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363立方米。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哈尔滨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83种,探明可供工业利用的25种,其中煤炭、天然气等20种矿产在黑龙江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山参、黄柏等药用植物,蕨莱、薇菜等食用植物,猴头蘑、木耳等食用菌,松子、榛子等野生油料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出口资源。哈尔滨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有东北虎、白鹳等多种国家一类和二类保护动物。 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迅速发展为近代城市。 、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欧洲、美洲主要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已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空港。 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哈尔滨传统文化

哈尔滨传统文化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创办于1958年,为不定期音乐会。1961年正式举办第一届。历届音乐会都在每年的盛夏举行,每届活动10天左右,连续演出20余台(部)大型音乐歌舞节目。到1966年共举办6届,1979年重新恢复。音乐会坚持题材的广泛性,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既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的综合音乐会,又有少年儿童、青年学生、职工、农民的音乐专场;既有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剧,也有戏剧舞台艺术表演专场。90年代,音乐会不仅有名曲名家、中外嘉宾莅临,而且群众广泛参与,企业与文化联姻。后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增加了书画、图书、戏剧等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呈现出大文化的趋势,反映了哈尔滨市各阶层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需求。 冰雪节 哈尔滨特有的节日。从1963年创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以来,每年定期举行。从1983年起,每年1月5日定为"哈尔滨冰雪节",为期一个月。节日期间,全城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活动,国际冰雕、雪雕比赛,文化娱乐和经贸活动。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发祥地,利用当地特有的天然冰雪,与灯光色彩巧妙配合,经精细雕刻、造型、点景而成。其中包括兆麟公园的冰灯、冰雕、冰

花、冰建筑、冰盆景,太阳岛公园的雪雕和松花江上体育乐园的冰帆、冰橇、冬泳、马拉雪橇、狗拉爬犁、溜冰道等。节日期间,哈尔滨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和兆麟公园里,高耸的玲珑宝塔,跨河飞架的长桥,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飞禽走兽,还有巍巍峰峦,白天看去如叠银砌玉,似水晶玛瑙,入夜则异彩纷呈,光华夺目,使人如入天宫仙境,置身海底龙宫,流连忘返。近年来,在设计、制作、布局和声、光、色等手法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 哈尔滨编结绣 又称松江编结绣。是哈尔滨抽纱厂在刺绣基础上,采用钩、结、编结等工艺精制而成。其原料以黑龙江省特产的亚麻为主,品种有台布、餐巾、盘垫、靠垫、沙发垫、床罩、绣衣等。艺人们运用点、线、面的大小、多少、疏密、方圆、曲直等特点,将各种动植物图案,虚实相间,有节奏、有韵律地进行调配、组织,运用雕空手绣、钩织、编结镶拼等特殊工艺,构图优美,工艺新颖,使编结绣乱中见整,平中见奇,风格独特,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喜爱,被誉为"塞北新花"。1985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远销美国、瑞士、法国、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麦秸工艺画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为深入研究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与方法,本文以“南京1912”为例,对该历史地段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从空间格局、建筑面貌、绿化设施、功能作用四个方面评析了“1912”文化街区的规划手法,对目前城市历史街区的再利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南京1912”;民国文化;建筑;街区改造;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古都,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2002年南京市政府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城市开始着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和重新规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规划较好的有“南京1912”休闲街区、“水木秦淮”休闲街区、长江路文化街、夫子庙商业文化街等等,这些街区除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外,现在已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聚会为一体的时尚休闲商业区,是南京古典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之地,成为南京城市的标识。 1街区概况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经过三年的改造和完善,现已初具规模,该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和“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风格古朴精巧,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 “南京1912”地段的规划,定位类似于上海“新天地”。在规划上,与其它街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历史地段,含有一定比例的真实的历史遗存,组合了一些真实性的单体历史建筑。其次它具有整体性: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它作为一个整体,有更强烈的组合的整体价值,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每一个历史建筑可能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不是很高,但是组合在一起,便具有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在视觉环境方面,它可以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特定的历史气氛,因此,对于这个地块的扩建,在风格上必须与原有建筑统一,不能破坏整体地段的历史文化气氛。该区域的建筑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对它的保护同样也是对该时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 2总体规划理念 在对该地段调研之后,笔者对“1912”的规划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以下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李倩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淮安市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街区,那是属于城市的记忆,是文化的承载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根,对其保护与更新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须知历史街区是不可恢复的。一旦破坏了,就不能挽回。保护历史街区,就是保护我们的城市,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 追溯历史街区保护的历史 回顾历史,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中有一节专门讲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这一概念,但仅仅针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可以教育人民者;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其保护古建筑和其历史街区是以对人的关注、对它所定义的城市四大功能之 一的居住为前提的。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文物古迹概念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体现出对文物和建筑环境的重视。现代街区的保护法规最早出现在法国,1962年的《马尔罗法令》(《历史街区保护法令》)率先制定了保护历史地段的规定。1976年《内罗毕建议》是真正使历史街区保护达到国际公约,“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还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立法和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2 历史街区保护在中国 当代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民众混淆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和保护方法。大部分人在认识上对“保护”所包涵的内容不够明确,存在误区,甚至是错误的,

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和一些专家。而保护需要有明确的基本认识:首先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区别开来:文物古迹己念物(Monuments)是包括遗址、艺术、墓葬、石刻等建筑物,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发生直接的必然联系。对于不同的历史街区中,包含四个要素: 1)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问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 2)历史遗存,主要是指历史建筑,也包文献标识码:A括桥梁、河道、堤坝、遗址、古树等; 3)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等; 4)文化内涵,即非物质遗存,主要包括名人、名事、服饰、饮食、生活习性。保护文物古迹的目标,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即不动或者博物馆式的保护。而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但一些地方政府因经济目的、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把些名人故居作为古迹,通过博物馆式的保护(翻新或者整修), 对其周边的建筑却大面积拆除,建适合旅游的配套设施如仿古商业街,不伦不类,真古董被打造成了假古董,原住民被逐步分化肢解,商业的充斥,破坏了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如讨论关注最多的是北京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存和更新,城区的大量传统历史街区——四合院、胡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好:多数老房屋危险残破,或经过多次翻修已失去了原貌;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不理想,居民生活质量很差;许多历史街区内已插入不少质量很差的非传统风貌的永久或半永久建筑,传统风貌已经残缺不全。虽然北京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行动,圈定并规划了许多历史街区作为保护对象,但形势不容乐观,

最新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地处中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东北部最大的城市,全市面积56579平方公里,人口455.79万,其中市区人口247.72万,现辖7个区、12个县乡市 哈尔滨市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证实,早在两万两千多年前,哈尔滨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哈尔滨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殷商晚期哈尔滨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十九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一个古老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居民以汉族为主,还居住着满、回、蒙古、韩鲜等多个民族。19世纪末在现在的哈尔滨地区范围已分布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这一地区的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并为以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在全国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 哈尔滨市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形成了以机电工业为主体,轻工、纺织、医药、食品、汽车、冶金、电子、建材、化工等行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哈尔滨电站集团、飞机制造公司、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量集团、亚麻集团等是全国同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哈尔滨电机有限公司、汽轮机有限公司、锅炉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火电站设备,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quot;动力之乡",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Y-12通用飞机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精密仪器、仪表、电缆、电线、绝缘材料、继电保护装置等产品。在数量和技术上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哈尔滨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它既是一座历史名城,又是一座金融名城,早在本世纪十年代末,金融业已在哈尔滨兴起,改革开放后,哈尔滨金融业迅速发展,到199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9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已达99家。 1998年松花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及武警官兵的全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战,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哈尔滨——黑龙江天鹅项下的明珠,闻名的冰雪之都,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最近在哈尔滨,一个关于这座城市历史纪年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李士良提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女真族在阿城建都为纪元,距现在是890年。而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兴盛则认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行政机构即设治为纪元,那么哈尔滨的历史应该是100年。哈尔滨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是890年100年? 哈尔滨890年历史之说 近年来,哈尔滨一位70岁的学者,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以研究金元文化著称的李士良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哈尔滨其实并不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890年的悠远历史。 金朝1115至1234年间的都城——今阿城市白城地区 时间可以追朔到公元1115年,那时在北方的女真族已日益强大,并开始逐鹿中原。1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作者:————————————————————————————————日期: ?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 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 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 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特点1: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作背景 成功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体现的共性之一,是项目本身或周边拥有集中的历史建筑群, 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区域。 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凝聚了早期建筑向现代化转型的优秀成果。随着人们认识的一步步深入,近代建筑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新的传统文化。 政府和企业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带来的影响力,在开发经营商业街时,充分挖掘原有自然条件之外能对项目价值产生影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选择最能表现地域历史积淀的特定文化作为商业街的文化背景,最终打造了众多经典项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