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地的数九歌

各地的数九歌

各地的数九歌
各地的数九歌

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如河北的"九九歌"说: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它地方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 "春打六九头,卖了皮袄买个牛。"(晋县)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荆楚岁时记》)湖南的"九九歌"说: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地在坝上的蔚县则说: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一种民间计算时令的方法。“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冬至”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并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中国民间流行着各种版本的“九九歌”。

编辑摘要

?沧海之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来点评

"数九寒天"题材的绘画

数九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民间节气。它从冬至开始算起,这一天称为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围练“数九”,民间广泛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九九歌”,另外民间还有“画九“、”写九“等习俗。[1]

中国古代尤其北方,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2]

数“九”的意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有关,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天已至了。

数九中每个“九”对应的阳历日期如下(若冬至日开始于12月21日,则相应推前一天;闰年时3月日期推前一天):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1月8日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八九:2月23日—3月3日

九九:3月4日—3月12日

数九习俗

九九歌

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因为中国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不一样,所以

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3]

较为流行的有以下版本:

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山西

一九二九闭门插手,三九四九冻死鸡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陕西

头九温,二九暖,

三九、四九冻破脸,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过河洗手,

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

湖南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江苏常武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

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

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浙江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粟;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河南北部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沿冰走;

五九半冷冰散;

七九六十三行路把衣宽;

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画九

九九消寒图

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大事记”。后逐渐形成民间风俗,民间“九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泉纹消寒图、孩儿消寒图等多种。[4][2]

写九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当然是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2]

冬天的“数九歌”(无意收藏)

每年从农历冬至起,我国大部分地区就正式步入了寒冷的季节,民间流行的《冬令数九歌》,形象地反映了从冬至日起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提供了一些防寒保健的卫生知识,值得一读。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数九歌”民谣也略有不同。其中江浙沪等江南地区流行的民谣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换;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淮北地区比苏南的气温要低三四度,有民谣道:“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南京地处长江以南,四季分明,也曾流传有自己的“数九歌”:“一九二九,银花茶柳;三九二十七,香椽冻成蜜;四九三十六,娃儿冻得哭;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六九五十四,蔷薇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行人要带扇;九九八十一,猫狗躲阴壁。”

徐厚裕

《江南时报》(2002年12月07日第十九版)

数九的节气歌,出自民间俗语,查不出源头,都是人们根椐当地天气情况自编自传的。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各地都有当地的数九歌:

湖南:一九二九,怀中抱手;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四九三十六,檐前胶蜡烛;五九四十五,家家打年鼓;六九五十四,春风如榨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七十二,看牛儿坐溃溃;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湖北:一九二九,夹裤换棉裤;三九四九,房中生火炉;五九六九,外面找不到路(下雪);七九八九,沿河插柳;九九八十一,行人路上把衣袒。

四川: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把衣宽;九九八十一,庄稼汉在田中立。

江西:一九二九,吃饭温手;三九四九,冻破椎臼;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访亲看友;九九八十一,农忙不休息。

浙江: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二十七,芽头如笔立;四九三十六,夜眠水上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黄狗看阴地;七九六十三,破棉袄用扁担担;八九七十二,鲤鱼跳过滩;九九八十一,犁头闸田缺。

福建:一九二九,伸不哩手;三九四九,沿凌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客官把衣肩;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云南:一九二九,相见不出手;三九四九,冰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把一袒;八九七十二,扇扇撵热气;九九八十一,晒破脑头皮。

江苏:一九二九,背起粪篓;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走;五九六九,修滩挖沟;七九六十三,家家户户把种浸;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九九又一九,扶着犁耧满地走。

一九二九,相唤不招手;三九二十七,凌丁出半壁;四九三十六,方才冻得熟;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跺屋茨;七九六十三,布纳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冷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虼蚤出。

山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走路的君子把一袒;八九七十二,遍地是牛儿;九九八十一,屋里做饭院里吃。

河南:一九二九,不能伸手;三九四九,冰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九尽花不开,果子摆满街。

一九不出手;二九凌上走;三九冻破砖;四九冰消;五九水流;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把衣宽;八九七十二,沿河插柳树;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河北:一九二九,相逢不握手;三九二十七,锭糖挂半壁;四九三十六,方才冻得熟;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还有寒春四十五。

北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养花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遍地耕牛走。

吉林: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买年货;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春分到,庄户把地穰。

辽宁:一九二九,灶炕湿朽;三九四九,冻死对口;五九六九,穷汉伸手;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

黑龙江:一九初寒去河东;二九朔风冷飕飕;三九隆冬天气寒;四九霏霏降雪霜;五九迎春地气温;六九溶河冰在消;七九河开露水流;八九雁来南北飞;九九山青百鸟鸣。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

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

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人教部编版《春夏秋冬》优秀教案1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春夏秋冬人教部编版 1、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熟字比较等方法,认识“霜、吹”等8个生字和雨字头、双耳旁2个偏旁,会写“春、风”等7个字和横斜钩1个笔画。 2.通过朗读、看图和动作演示等方法了解词和短语的意思,了解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 【教学重点】 借助形声字特点以及熟字比较的方法识记8个生字,借助插图和动作演示理解词义。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看图和动作演示等方法了解词和短语的意思,了解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霜、吹、落、降、飄”5个生字,学写春、冬、雪”3个字。 2.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词语和短语的意思,感受四季不同的特征。 3.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教学重点】 2.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词语和短语的意思,感受四季不同的特

征。 3.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习“春、冬” 1.说说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出示图片:春、夏、秋、冬。 2.学生认读“春、夏、秋、冬”。 4.读四季的名称。借助插图,读词识字。 (1)出示插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有什么特征?引导说 话:春天(秋天、夏天、冬天)… (2)相机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正音:请学生读词语,教师根据学情差异,指导学生借助拼音,采取多种形式读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认识秋霜,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霜”是怎样的画面。 (1)教师小结:在寒冷的清晨,树枝上,车窗上、地面上,常常会出现一层薄薄的结晶,这就是—霜。 (2)认读生字,巩固读音,观察“霜”字,识记字形,认识“雨字头。 (3)小结:霜常常在深秋出现,所以把它称为秋霜。出示词卡,复习词语,巩固读音、动作演示,认读短语,识记生字。 6.出示短语,采取多种形式读词正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圈画动词,引导学生发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来到人们身边的方式。(交流:吹、落、降、飘)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音:吹、落、降、飘,引导学生交流是怎

部编版春夏秋冬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夏秋冬》教案34 2017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1《春夏秋冬》教学设计与反思;1春夏秋冬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2.预习生字,做字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2.出示图片,做游戏;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出示课文中的四 2017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识字1《春夏秋冬》教学设计与反思 1 春夏秋冬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春夏秋冬》一课是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识字课。本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春夏秋冬》作为全册教材的第一课,在整册教材中起着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1.识字、赏词的学习是基础,识字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是在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2.本课的内容韵律和谐,易于朗读,且蕴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对后面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3.执教此内容时正逢冬去春来,是一年的开春之际,从教材结构编排和时间安排上来说顺应了时节特点。 4.《春夏秋冬》这一课是一年级下册的开篇又是识字课,刚开学,学生的学习从识字开始,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一单元,从学生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入手,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猜字谜,都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插图、字谜、形声字规律等识字,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欣赏和想象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通过欣赏,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和想象等方式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感受四季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喜欢的情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实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的要求。 2.学情分析: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学生的起点水平不同,识字量和识字方法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我对本班又做了进一步的小调查。 课前小调查: (1)你是否上过学前班? (2)看书时你会因为不认识字而苦恼吗? (3)你知道哪些和四季有关的内容? 本班有26名学生,情况如下:在课前调查中,你是否上过学前班?56%的孩子选择的是,这说明有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识字基础。看书时你会因为不认识字而苦恼吗?全班有22人表示为此感到很苦恼,占全班的84.6%。你知道哪些和四季有关的内容?100%的学生都能说出一年级上册《四季》这篇课文。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在学生头脑中是有印象的,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愿意认识更多的字。那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感受词语学习的魅力成为了我本课思考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本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能力与方法: 通过联想、图文结合、多种形式读记等方法,引导学生识字赏词,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知识:

最新部编版1.《春夏秋冬》教案

1、《春夏秋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熟字比较等方法认识“霜、吹”等6个生字和雨字头、双耳旁2个偏旁。 2、通过做动作理解“吹、落、降、飘、游”五个生字的意思。通过字源简单区别“降”和“落”的意思,并通过扩词进行巩固。 3、写好“风、飞、入”三个独体字,注意“横斜钩”的区别。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一)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板书课题1、春夏秋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二)出示图片。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齐读课题。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一)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理解“霜”的意思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同桌互说,小组展示。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全班齐读。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4、认识秋霜。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见过的“霜”是怎么样的? (2)呈现画面,师小结:在寒冷的清晨,树叶上,车窗上、地面上,常常出现一层薄薄的结晶,这就是——霜。认读生字巩固读音。 (3)观察“霜”字,识记字形,认识“雨字头”。 (4)霜常常在深秋出现,所以把它叫做——秋霜,再读。 (二)认读短语,动作演示,识记生字。 1、出示四个短语,采取多种形式读词正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圈出动词,引导学生发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来到人们身边的方式。(吹、落、降、飘) 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吹、落、降、飘。 4、做动作理解这几个生字的意思。通过字源,区别“落”和“降”。并通过选字填空加深理解。 5、读读四个生字,并送到正确的词语中。 雪花()春风()秋霜()夏雨() 6、课间操(师生一边拍手,一边合作读) 师:什么吹?生:春风吹。…… 三、写字 (一)出示“风”和“飞” 1、两个都是独体字。 2、说说它们有个什么共同笔画——“横斜钩”。 3、说说两个横斜钩的区别。指导书写。 (二)出示“入” 1、说说这个字和那个字很想——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