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 学案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doc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 学案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doc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 学案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doc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 学案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doc

第20课西学东渐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相应扩大。

(2)为了解西方,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立译馆,翻译报刊书籍,其编译的《四洲志》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3.影响

(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温馨提示] “开眼看世界”指林则徐等人冲破了“天朝上国”陈腐观念的束缚,承认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实质是对外国侵略威胁的积极回应,不足之处是这种思潮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也没有进行大规模政治实践。

二、体用之争

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3.顽固派:以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4.早期维新派: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热忱为学习西方拓展前进道路。早期维新派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王韬、郑观应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

5.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易错警示] “中体西用”,“体”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纲常名教;“用”指西方文化特别是科技文化。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洋务运动是其具体实践。

三、维新思潮

1.代表人物

(1)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研究宣传维新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2)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开学校,变科举。

(3)谭嗣同: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道理。

2.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

(1)主要内容:论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2)影响: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温馨提示] 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关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主题一19世纪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过程

1.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甲午战败,“中体西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法战争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4.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

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答案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西学东渐

主题二“中体西用”的理论及实践

1.兴起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随着西学的传播,用什么来维护封建专制王朝统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目的: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3.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焦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大清国体;顽固派则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论战以洋务派占上风而告终。

4.实践及影响:洋务派继承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在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国防近代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洋务运动由于坚持“中体西用”,未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洋务运动迈出了向西方学习实践的第一步,对中国的近代化影响很大。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体现了李鸿章的什么思想主张?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答案(1)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要学习西方制造利器即可。

(2)评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不可能救中国。

图示法记忆“体用之争”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它所说的“长技”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A.蒸汽机B.火车

C.汽车D.轮船

答案 C

解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时代背景是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成为时代潮流,世界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而中国仍在封建道路上徘徊。当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并迅速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2.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予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民主与共和

答案 B

解析“学习了外国本领……本领要新”是指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思想要旧”是指反对变革中国的政治思想。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科技,但又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思想,与鲁迅的评价相符。

3.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 A.魏源B.曾国藩

C.康有为D.张之洞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特点。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宣扬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借以宣传西学。

4.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张之洞

C.王韬D.梁启超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派别是早期维新派,故答案为C。5.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实行三民主义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D.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 C

解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结束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同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制。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

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答案(1)观点:不主张学习西方。理由:①中国有人才。②学习西方会丧失独立。

(2)变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评价:学习西方是对的,只学技术不改变制度不够彻底。

(3)早期维新派。新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第(1)问观点和理由通过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变化据材料内容回答,对观点评价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上。第(3)问由材料出处可知反映的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主张据材料回答即可。

【课中思考】(教材P84)

提示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关键,不在于“中学为体”即维持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而在于对“西学为用”的态度方面的不同。洋务派认为西学可以为“中体”所用,而顽固派则贬低并完全排斥西学,视之为末流之技。

【课中思考】(教材P85)

提示康有为在研究和宣传维新改革理论时,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即“移花接木”。这一方面使维新理论的传播减少了很多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康有为变法理论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解析与探究】(教材P86)

提示①材料一是“开眼看世界”时期的看法,它对西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林昌彝提出“西学中源”说是为了解西方技术提供合理的理由。材料二是“体用之争”时期的看法,它对西学的认识已经提高到学习运用的阶段上,奕 的反驳是为了给洋务派大规模运用西学技

术提供依据,这种说法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调为基础的,并不主张改变“中学”的核心内容如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等。材料三是“维新思潮”时期的看法,它对西学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制度层面。严复的批判则是对“中体”说的彻底颠覆,要求直接去掉“中学”的遮盖,全面系统学习西学的深层理论。

②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对西学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思潮和现实需要的不断发展。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张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西学中源”说不管是支持还是批评,都为西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各种不足与缺陷,则属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绝对片面地看待。

【自我测评】(教材P86)

提示 1.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知识,开始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第二阶段是洋务派大规模地运用和采纳西学;他们所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与顽固派的争论,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新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在吸取、借鉴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主张从制度上学习和借鉴西方,要求变法革新,并通过著书、翻译、办报等活动,极大地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2.

基础巩固

1.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

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其“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

A.抗击英国侵略者

B.请人编译西方的书籍、报纸

C.虎门销烟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 B

解析“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说明林则徐对外国的政事关心考求,但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并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A.主张全盘西化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再现和材料信息解读的能力。材料“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说明此人认可中学的地位;材料“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说明此人认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就是“昌明”中学,故选C项。

3.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B.洪秀全

C.张之洞D.郑观应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可知“他”应该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四个选项中只有张之洞是洋务派,所以答案为C项。

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维新思想。A项为新文化运动所提倡,B项属于革命派的主张,C 项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5.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梁启超的文章发表于1902年(20世纪初),维新思想的形成和戊戌变法的开展都在19世纪,故排除①③。本题选B项。

6.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结合维新派宣传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特点是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所以答案为B项。

能力提升

7.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A.《海国图志》B.《四洲志》

C.《天演论》D.《孔子改制考》

答案 A

解析由题目中“19世纪中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A项。

8.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通过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认为革命会带来内乱。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之洞说:“世人多谓西国之富以商,而不知西国之富实以工。盖商者运已成之货,工者造未成之货,粗者使精,贱者使贵,朽废者使有用。有工艺然后有货物,有货物然后商贾有贩运。”——《张文襄公全集》卷54

材料二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后编·自序》

材料三康有为曾说:“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入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

——《中国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说:“吾用法国责任内阁之制,则总统、总理日相争轧,黎宋卿、冯华甫、徐菊人之与段祺瑞,至于之战德国、战湖南。甚至于军事二十一条与日本为争具,前几亡国,后起争裂,幸而德败美胜,日本解约,否则中国亡之久矣。此法国共和制之不可行也。瑞士七总裁制广东行之,岑、伍、孙、唐争祸至今,瑞制又不可行矣。……十二年来号称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共杀,以召共管而已。”因此,他认为民国是以“秦始皇专

制之戮,而冒称共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张之洞与郑观应思想的主要异同点。

(2)材料三中,我国传统经济政策是什么?康有为的经济主张相比于传统经济思想有何新突破?

(3)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在中国共和制度无法实现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的政治和经济主张进行客观评价。

答案(1)同:认为国富必先发展工商业。异: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国家富强,仅振兴工商业不够,还要进一步改革教育,实行法制,改革社会政治制度。

(2)传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突破:反对抑商和对工商业征收重税;学习西方,提倡重商主义。

(3)导致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导致内战不断;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七总裁制”实践最终失败;北洋军阀打着“共和”旗号,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4)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的。但后来他反对“共和”,坚持保皇“立宪”,暴露了他思想保守和落伍的一面。

解析第(1)问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郑观应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结合两人身份及材料内容来归纳答案。第(2)问前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康有为的经济主张要对比明清时期的经济主张来归纳。第(3)问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来归纳。第(4)问评价康有为的政治和经济主张,要注意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主题来归纳分析。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精品教案《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⑴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⑵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⑶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落实课标 一、社会背景 1、必要性(原因):公元前8—6世纪雅典实行贵族政治。政治上,贵族垄断国家政权,缺少民众监督和制约,崛起的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经济上,贵族大肆盘剥平民,社会矛盾激化,内战一触即发。外部环境上,外邦乘机侵略雅典,雅典面临内忧外患。 2、可能性(条件): ⑴城邦制:独特的地理环境把希腊半岛分隔成200多个城邦国家,各邦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为民主政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⑵贵族集体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世纪雅典的贵族政治取代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的君主制度,建立了集体协商、选举制、任期制的法治原则; ⑶雅典工商业发达,殖民扩张活跃,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 ⑷梭伦凭借崇高的个人威望和中庸的政治原则,临危授命,于前594年实行改革,以期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二、主要措施 1、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用法律保障了平民的人身自由; 2、积极发展工商业和农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扩大了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经济实力; 3、政治上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途径; 4、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改革,通过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民主权利。 三、主要特点

1、折中性: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2、革命性: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 3、民主性:改革开创了城邦民主政治体制。 四、民主制的发展脉络 1、开创——梭伦改革(BC594); 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8):把四百人议事会改为五百人议事会;500名议员按照比例代表制和抽签方式选举产生;创立“陶片放逐法”,进一步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牢固确立了民主制体制。 3、完善——伯里克利改革(BC443):取消高级职官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定;政府发放津贴激发平民参政的积极性;文化成就辉煌,国力鼎盛。 五、社会影响 1、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工商业和农业发展,增强了国家实力,为雅典的振兴和富强开辟了道路; 2、深远影响: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保障平民的政治经济利益,使下层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获得参与国家事物的政治权利,开创了雅典民主政体; 3、局限:梭伦改革带有明显的折中色彩,没有解决平民与贵族的根本矛盾;开创的民主政治仅是奴隶制国家内部少数公民的民主。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音乐与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引文、史料、插图等,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世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了解艺术大师及分析鉴赏其各类美术、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价值。 (3)思维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学会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不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i而且可让学生感受人类优秀遗产的魅力,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2)认识人类艺术的多样性,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创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音乐与美术来源于生活,树立起“用美术与音乐指导生活,用艺术影响社会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6单元第24课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教案2)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6单元第24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 的时代主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 (一)知识导航 一、时代主题的历史演变 1:你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事实为依据? 2:为什么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时代主题会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呢?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2、为什么说和平时发展的前提? 辨析:有人说战争也加快了科技研发的速度,比如电脑、原子能、火箭技术的雏形都诞生在二战前后,因此,战争对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3、为什么说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三、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和平力量不断增强 1、当今世界安全形势有什么特点? 2、当今世界潜在的战争因素有哪些?

3、和平力量的不断增长有何表现? 政治: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有效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止战争; 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发展,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经济建设的需求; 思想: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平与人道主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二)知识达标与迁移 1、多极化国际格局的确立,最终将取决于 A 各国经济实力 B 军事实力 C 政治上的影响力 D 各国的综合国力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冷战”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位 B “冷战”后局部战争频发改变了世界总体和平趋势 C 当今的时代主体是和平与发展 D 战争与革命相互交织,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主题 3、当今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②经济全球一体化③世界格局多极化④西方国家新的强权政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下列选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是 A 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形成 B 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 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的建立 D 联合国的建立,东欧的剧变 5、下列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②两极格局结束,多极格局形成③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④南北差剧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内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内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苏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岳麓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 ( 三) ( 时间: 60 分钟 分值: 90 分 ) 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西班牙官员说: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 总是看见神父和 银钱商在一 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 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 成立。被告 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2) 根据材料二,列举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10 分) 解析】 第(1) 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第(2) 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 不受任何人管辖。马丁-路德说,你若明白了 这一层, 就必知道: 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 你既已信他, 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 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 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 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 得以称义了。 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 定沉沦。“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鼓吹俗权至上, 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 则鲜明地反映了 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⑴ 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观点及其核心内涵。 (4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 步的? (11 分) 【解析】 第(1)问,“共同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得以称 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内容比较作答; 核心内涵” 应联系宗教改革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复兴这一主体思想的背景归纳回答。第 (2) 问,从思想 解放、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政治革命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 (1) 共同观点:因信称义 (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核心内涵: 人文主义。 (2)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 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教派还 (1) 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维护统治和奢侈生活的? (3 分 ) (2 分 )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2019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含答案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质教案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过程 导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学生看书回忆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学生回答——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结果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硕果累累:《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 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 三、艺术的春天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第18课 新时代的理论(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并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分别在() A.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六大 C.七大,十五大,十五届七中全会 D.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2.《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 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这种关于“文革”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B.“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 C“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D.“文革”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 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5.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 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 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7.1992 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科学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其核心内容不包括 A.正确、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思想B.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C.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D.判断社会实践的标准 8.“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

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试题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角度看,春秋时期“楚王问鼎”的故事从根本上反映了() A.楚王公开向周王挑战 B.分封制受到公开挑战 C.封建制度逐步确立D.当时政局非常混乱 2、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3.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4、“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5、《辛丑条约》中,表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的条款是() A.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 B.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外国人派兵驻守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D.严惩义和团运动中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反帝组织 6、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 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段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①将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②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④将反清与反帝有机结合在一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 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上述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重视军队建设 B.周恩来忽视军事装备的作用 C.周恩来认为军队是取得胜利的根本D.中共实行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8、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会场,正中间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在主席台的顶端,是12个红色的大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会场的后墙是“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边是“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两条标语。会场两侧,插着24 面红旗,代表着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程,插放红旗的木座特意做成了“v”字形,意思就是“中国共产党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该代表大会应该是() A.中共三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