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狭义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学习化社会。

?非制度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清末。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是古代埃及(不是古印度、故中国、古希腊)。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

?墨家认为,在获得知识的理解上,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感三部分构成。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主张主要反映在《政治学》中,主张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对

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主张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著作是《爱弥尔》。

?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结论的教育家是洛克。

?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这一思想的是康德。

?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期他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在西方教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杜威。

?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教育思想家是杜威。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判断题)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

?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民主化是对等级化、权利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教育民主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多地扩大教育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二是要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均等,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判断题)

?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这说明制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结构的变化(而不是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普及高级中等教育;信息革命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2)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着教育。(判断)

?学校文化从其形式看,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过渡性。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把可能劳动力转为现实劳动力

培养人的劳动能力

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偿付的源泉。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人力资本,是投资的结果。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网络教育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教育的区别。

开放性:不受时空、地域限制

主动性:按照学习者的意愿进行选择

创造性:信息储备与交互刺激

传统教育:“金字塔形”等级制教育;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年龄段教育;时空限制

网络教育:自己掌握的“兴趣选择”;无年龄段教育;跨时空的教育

?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认同与自主

非正式性:日常交往、不自觉地形成

多样性:性别、年龄、种族、家庭

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个体身心发展。

?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内发论。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这一观点属于教育学上的内发论。

?外铄论者一般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其典型代表之一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作用是提供了多种可能。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性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教育者重视再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身残志坚”说明了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具有互补关系。

?人的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人的力量是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精神力量是根本力量。

?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少年期。

?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理想和未来”是人生青年期的重要特征。

?教育对于人的个性的发展。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体现教育根本性问题的是教育目的(不是教育任务、教育规律或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表现为导向、激励和评价。

?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称为教学目标。

?儒家的教育以“人性论”为基础,以促进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为终极目的,其基本性格是“君子教育”。

?儒家教育目的侧重于“社会本位”-“内圣外王”。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①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的过程。

②个性发展:个体素质的各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体现个体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是全面发展的个性。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我国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法律是《教育法》。

?《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中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享有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是人身权。人身权除一般保护外还涉及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在我国,对教师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界定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说明了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了一个专门职业。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研究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反应了教师职业角色中的传道者角色。

?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是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六章课程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基础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任务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

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称地方课程。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知识、社会和儿童。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

?教学目标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灵活性。

?在我国,课程文本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确定教育目标。(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确定目标。)

?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包括四个步骤:⑴确定课程目标;⑵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⑶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⑷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美国学者思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这种课程评价模式称为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中的CIPP模式是指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课程计划。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方案,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教科书的编写所遵循的原则。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课程的制约;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课程的制约;

课程理论的制约。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具有高度概括性。

培养目标是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学校层面),主要通过学校设置的课程达成的。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事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科书的作用。

学生系统获取知识的主要材料

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

第七章教学(上)

?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

?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和关系问题,这一观点称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中,“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臧息相辅”即主张学与思结合。

?“学不躐等”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判断)?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演示法。

?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

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谈话法。

?教学的主要作用。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直观性原则:

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清晰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他们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并发展认识能力。

?基本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保持长久记忆,能迅速再现,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基本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注意主要矛盾:重点与难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讨论法:

教师指导下位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思维、口头表达和知识运用。

?影响因素

小组的规模与构成

小组的内聚力

交流的内聚力

交流的信息流动与座位安排

小组领导的方法

?演示法:

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

?基本要求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地感知演示对象,引导他们进行综合分析。

第八章教学(下)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4注意各个内容的要求)?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

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信度。

?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判断(不是诊断、评定、评分)。

?古代普遍推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形式。

?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外部分组。

?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由学生自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单元活动的教学形式是设计教学法。

?在教学史上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形式有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复式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也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型策略。

?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称为形式型策略。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为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互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我负责的单元活动中提高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有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再请教师辅导。

?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不限于上课开始时)

检查复习(口头回答、黑板演算等)

讲授新教材(教学过程的最基本部分)

巩固新教材(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

布置课外作业(说明要求,认真检查)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组织严密

气氛热烈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启发性和典型性,有助于知识巩固、技能形成。

分量适量、难度适度、时间控制。

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完成时间与质量)

作业指导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

第九章德育

?德育内容: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行为和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根据构成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道德教育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判断知情意行)

?

?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包括政治课在内的各科教学。

?马卡边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或利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叫做陶冶法。

?

?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认知模式。

?

?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道德两难。

?“学会关心”是下列哪种德育模式所强调的体谅模式。

?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强调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体谅模式。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民族文化及传统道德

-国家既有的法律法规

-国家教育方针与目的

-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与反复性

?贯彻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不能压制。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贯彻德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目标、计划与步骤;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建立联系;

有计划、系统、连贯地教育学生。

?运用德育陶冶法的基本要求。用陶冶法的要求

创设良好情境。(物理情境、班风、校风)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认知性道德模式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认知模式的缺陷与启示。

太过于强调“认知”的作用,忽视了对更为重要的“行动”的研究;

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作用;

阶段论也存在缺陷;

在批评传统道德靠机械重复训练的做法时却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六阶段论;

发展性原则;

道德知-行关系。

?体谅模式的特色与启示。

教师可全面了解学生解决人际-社会问题的反应;

使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对他人的敏感性—人际意识—社会意识;

目标体系应通过人际-社会问题情境体现出来;

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

第十章班级管理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个别学生,这种班级管理模式是平行管理。(不是民主管理、集体管理和目标管理)?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平行管理。

?班级的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一次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和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放任的和民主的。

?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是:⑴明确的共同目标;⑵一定的组织结构;⑶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⑷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提纲

第二章小学教育特性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 (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 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 文化的价值,就是“某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 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简言之,文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 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 第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 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 第一,教育家xxxx的真知灼见;

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 (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 (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 (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 教育结构的内容: 实体性教育结构、规范性教育结构。 国际上,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小学教育为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为第三级教育。 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教育学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知识细点 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 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 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 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 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6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4、幼儿园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5、1989年8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1989年6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正式施行。

初一地理下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____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重点是: 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2.方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 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 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 岁至1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 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知识重点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另外朱熹支持这观点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他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教育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学说,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原因: 教师承担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重任;教师受过专门训练;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4、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个体发展(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呈现方式:显性和阴性功能 5、教育的历史发展:①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初期有了学校;夏代,我国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印度:婆罗门,佛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欧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②现代教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③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内容重人文知识 ④现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无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科学化水平提高 6、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公平)非专制(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③教学内容:仁礼为中心④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⑤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8、西方萌芽阶段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和谐教育主张;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9、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产生和发展 ①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发展道路标志。1.教育适应自然2.泛智思想 3.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4.学年制思想,论证班级授课制 ②赫尔巴特:1.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2.传统教育学: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4.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③杜威:1.《民主主义与教育》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中学特色教学思想4.活动课程论 ④卢梭:《爱弥尔》,自然与自由教育思想,人性本善--另外还有孟子;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⑤布鲁纳结构课程,早期学习,发现学习;赞可夫实验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马克思思想: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gBjq8l4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020年《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狭义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学习化社会。 ?非制度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清末。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是古代埃及(不是古印度、故中国、古希腊)。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 ?墨家认为,在获得知识的理解上,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学第六章 一、选择题。 1、心理学家()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A、福禄倍尔 B、霍尔 C、格罗斯 D、夸美纽斯 E、杜威 2、当前游戏理论流派中,埃利斯是()的代表人物。 A、精神分析论 B、认知结构论 C、学习论 D、激励调节论 E、活动论 3、游戏理论---生长说的代表人物有()等。 A、阿普利登 B、格罗斯 C、霍尔 D、拜敦代克 4、最早提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的是()。 A、柏拉图 B、格罗斯 C、杜威 D、福禄倍尔 E、皮亚杰 5、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宾塞 B、格罗斯 C、福禄倍尔 D、阿普利登 E、霍尔 6、游戏是幼儿的()。 A、自发学习 B、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C、自我学习 D、有目的性的学习 7、下列关于小班幼儿玩具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娱乐性玩具 B、易于取放的玩具 C、发展动作的玩具 D、发展智力的玩具 8、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为前提。 A、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B、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 C、保证游戏的目的性 D、实现游戏的多样化 9、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A、有规则游戏 B、表演游戏 C、个人游戏 D、创造性游戏 10、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 A、反面评价 B、正面评价 C、正面评价与反面评价相结合 D、消极评价 1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是()的具体表现。 A、尊重儿童独立性 B、保护儿童积极性 C、尊重儿童人格 D、尊重儿童权利 12、()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和源泉。 A、教师的指导 B、家长的影响 C、同龄人的经验 D、幼儿的生活经验 13、()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回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A、结构游戏 B、教师游戏 C、“娃娃家” D、“白雪公主” 14、下面属于有规则游戏的是()。 A、智力游戏 B、角色游戏 C、体育游戏 D、音乐游戏 15、下面对皮亚杰的认识结构论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游戏发展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不一致 B、游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 C、游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 D、儿童智力发展决定儿童游戏的方式 16、儿童用积木搭房子、拼图板等的游戏被称为()。 A、结构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 E、体育游戏 17、玩具是幼儿游戏的()。 A、主要工具 B、物质基础 C、物质中心 D、介质 E、主题内容 18、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是()。 A、帮助幼儿认识社会 B、给幼儿提供实践的机会 C、发展幼儿的智力 D、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E、培养爱好 19、选择玩具的要求有()。 A、有教育意义 B、活动多变,有多种功能 C、富有艺术性 D、符合卫生要求 E、经济实惠 20、属于幼儿表演游戏的种类的有()。 A、幼儿表演 B、桌面表演 C、影子戏 D、木偶戏 21、幼儿的结构游戏按技能分有()。 A、排列 B、粘合 C、穿孔 D、编织 E、组合 22、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把游戏的特点归结为()。 A、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B、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C、游戏不具有社会的实用价值 D、游戏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E、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3、下面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角色游戏 B、结构游戏 C、表演游戏 D、音乐游戏 E、智力游戏 24、下面对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游戏的发展与智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B、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 C、游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 D、游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 E、儿童智力发展决定儿童游戏的方式 25、幼儿结构游戏特点的是()。 A、创造性 B、艺术性 C、操作性 D、逻辑性 E、技巧性 26、下列理论属于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的是()。 A、剩余精力说 B、松弛说 C、学习论 D、活动论 E、精神分析论 27、教育者根据教学任务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 A、智力游戏 B、角色游戏 C、音乐游戏 D、体育游戏 E、结构游戏 28、关于游戏本质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有() A、霍尔 B、拉察鲁斯 C、格罗斯 D、格赛尔 E、杜威 29、下面对于激励调节论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前两者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主张主动去教;重视实践,类似于杜威的思想,主张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还提出量力原则,即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因此长期不为教育理论界所关注) (老子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主张“绝学”) “道法自然” 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礼记》中的《学记》: 《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的文献资料) 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 有居学”,即课内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 3.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4.在教学方面,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道,喻也”,“道而佛牵,强而佛抑,开而佛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得学生灰心;主张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5.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遢等”,即循序渐进。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以其雄辩而著名;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2.柏拉图:①强调人受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回到理性;②重视教育与政治的联系;③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①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②主张和谐教育(德智体 都得到发展的教育);③倡导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