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绪论

0.1 本章导学

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六大门类。地质学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且在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本章知识,要明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掌握地质学的特点和由其特点决定的研究方法,了解地质学的发展与基本现状。

0.2 要点讲解

地质学是关于固体地球组成、结构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知识体系。现代地质学不仅要阐明固体地球的组成物质、控制物质转换的机制以及由这些物质记录的地球演化历史,而且要揭示改变固体地球外层的营力和改造地球表层的过程,并运用地质学知识探明可供利用的物质以及理解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理。

0.2.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分科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对象是岩石圈。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如元素、矿物、岩石和矿产的特征、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局部地区、大陆以至整个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史;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岩石圈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等。

3.地质学的分科

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按照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地质学可划分为许多独立的分科(如表1-1)。

0.2.2地质科学的研究意义

1.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矿产:石油、煤、金属、肥料、建材等);

2.灾害预防与治理(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塌方等);

3.环境污染与防治;

4.地下水利用及保护;

5.工程建设(铁路、桥梁、工厂、水利设施等);

6.探索地球(甚至宇宙)产生、发展、演化以及生命的起源、发展演化等一些基本科

学问题(例如资源与环境、资源与人口增长等)。

0.2.3.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表1-1 地质学分科见表

注:表1-1引自宋春青《地质学基础》2005年11月第四版。

1. 整体规模宏大(岩石圈的表面积超过5×108km2,平均厚度约100km);

2. 发展过程漫长(地球自形成以来的演化历史约有4600Ma);

3. 作用因素复杂;

4. 区域差异明显。

(二)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建立认识地质事件的时空观念;

2. 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

3. 运用现实类比和历史比较分析的原则;

“将今论古”的原则,从研究眼前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入手,总结其规律,再去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同类事物的发展和结果。

“将今论古”的原则的基本观点是地球上现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和方式,和地史时期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只是量的差别。

“将今论古”的原理忽略了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以及地球发展的不同阶段中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所以研究地球的历史,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用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思想作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将今论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就是历史比较法或现实类比法。

4. 实践出真知。

0.2.4地质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对于与地质学有关各学科来说,例如地球物理勘探、岩土工程、油藏工程等,地质学是它们的研究基础和前提。无论石油工作者,还是工程学家,都必须具备扎实地质学知识,学会地质思维,掌握地质学方法,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相

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既丰富地质学内容,又推动地质学发展。因此,学好基础地质学知识是构筑各相关专业知识大厦的基石,是将来做好本专业工作的保证。

0.3 重要术语

地质学“将今论古”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

第1章地球概况

1.1本章导学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要了解它的外部特征、内部状况和固体地球的相关性质。

本章将会讨论固体地球的形状、大小、质量、密度、压力、磁性等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要求重点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

1.2要点讲解

1.2.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自转所致,表明地球具有弹性)

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

三.地球形状的主要参数

赤道半径a 6378.140km

两极半径c 6356.755km

平均半径R 6371.004km

扁率(a-c)/a 1/298.253

表面积 510064472km2

体积 10832×108km3

1.2.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一.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大气层构成,总质量约5.136×1015t,3/4集中到地面以上10km范围内。主要物质成分以氮(75.5%)和氧(23.1%)为主,其次有氩(1.28%),二氧化碳(0.05%)。

根据大气温度、密度等物理特征,一般把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电离层和扩散层。

二.水圈

地球表面四分之三以上的面积被海洋、冰层、湖泊、沼泽、河流中的水体覆盖。地面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缝隙中也充填有大量的地下水,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称为水圈。水圈中的水,主要在太阳热能和重力的作用下不停地运动着。

三.生物圈

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物质出现在3500Ma。

在南非距今3200Ma的层状岩石中发现了原核生物化石。自1000Ma以来,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蓬勃发展。

2.2.3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地球的质量为 5.9472×1024kg,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16g/cm3。(砂、页、灰岩平均密度为2.6g/cm3,花岗岩密度为2.67g/cm3,玄武岩密度

为2.85g/cm3,因而推论,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密度应大于平均密度。)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且为不均匀增大。

二.地球的重力

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垂直地面分力)的合力。

地球表面的重力随纬度值的增大而增大(赤道g=978.0318cm/s2,两极g=983.2177g/s2,g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减小,每升高1km,g减少31cm/s2)。

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正、负异常)。

三.地球的压力

地球内部某处的压力是指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静压力的大小与所处的深度、上覆物质的平均密度及重力加速度成正相关。

四.地球的磁性

固体地球是一个磁化的球体,其磁力线特征类似于偶极场的特征。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并不重合,二者约成11.5°的交角。地磁极的位置不固定,是逐年变化的。

磁场特征要素:磁场强度(F)、磁偏角(D)、磁倾角(I)。

地磁异常是叠加在地球基本磁场之上,由地壳内的岩石矿物及地质体的磁性差异引起的磁场。

五.地球内部的温度

自地面向地下深处,地热增温现象是不均匀的。按温度状况可分为三层:

1.变温层(外热层)地温主要受太阳光辐射热的影响,温度随季节、昼夜的变化而变化,故称变温层。

2.常温层地温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且常年保持不变,其深度大致为20-40m。

(一般中纬度较深,两极和赤道较浅;内陆较深,滨海区较浅。)

3.增温层常温层之下,地温随深度增大而逐渐增加。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地温梯度。(地温梯度各地有差异)

六.地球的弹性和塑性:地震波的传播;岩层的褶皱变形等。

1.2.4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1.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是弹性波,分为体波、面波和自由振动等类型。体波有纵波(P Wave)和横波(S Wave)之分。纵波可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介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地震波速的大小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1)宇宙物质依据宇宙物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系内天体)的物质成分可作为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的参考依据(例如陨石);

(2)地质学依据由于岩浆岩来自地壳和地幔的不同深度,因此,研究岩浆的物质成分和形成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来认识地球深部的物质状态及环境。例如,超基性岩常来自地球内部较深地方,特别是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一般代表了1100-2200℃、5万个大气压的形成环境(对应金刚石的形成条件),相当于该岩浆形成在地下150km的深度。(3)地球物理依据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和组成物质。

因为地震波中的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介质中传播,而横波仅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当地震发生后,通过地球表层不同位置的地震台站来接收不同性质的地震波(主要是纵波和横波)。经过复杂计算后,就可以得出地下不同深度的波速,再分析相关的物质状态(图1.1)。

图1.1 地球内部圈层与地震波传播特征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一)地壳

莫霍面(大陆33km、洋底5-8km)莫霍面是地震波速显著不连续面(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诺维奇于1909年发现)。莫霍面以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称为地壳。地壳平均厚度约18km,平均密度2.8g/cm3,质量约2.35×1022kg。

地壳厚度变化大,大陆区20-80km,平均33km。又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以康拉德面为

界,深约15km)。上地壳(厚约15km)平均密度约2.7g/cm3,由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一般称硅铝层或花岗质岩壳;下地壳(厚约18km)平均密度约2.9g/cm3,一般称硅镁层或玄武质岩壳。大洋区平均7km,且较为均匀,普遍堆积有0.5km厚的沉积层,再下便是5-8km的硅镁层(密度2.9g/cm3)。

(二)地幔

古登堡面(2891km)(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2年发现)S波终止,P波急剧减低。

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的圈层称为地幔。地幔的厚度约2870km,物质密度由顶层的

3.31g/cm3增至5.55g/cm3,平均约

4.5g/cm3,质量约4.03×1024kg。

根据地幔上部与下部物质成分和温度、压力的差异性,和670km深处的地震波速显著间断面分为上、下地幔。

1.上地幔

盖层深度为20-80km,密度3.37g/cm3,物质成分推测为橄榄岩,为固态。

低速层深度80-220km,(顶面在大陆区较深,大洋区较浅,底界的差异不大。密度

3.36g/cm3,)全球普遍存在、厚度不很均一的波速减低层。横波局部地区不能通过,表明

低速层部分物质可能呈熔融态,因而又称软流层(或软流圈)。

均匀层深度220-400km。波速传播均匀,表明物质成分变化不大。

过渡层深度400-670km。密度3.73-3.99g/cm3.

2. 下地幔深度670-2891km,厚度2221km,平均密度5.1g/cm3。据实验岩石学分析,由呈

紧密堆积结构的氧化矿物,如MgO、FeO和SiO2组成。

(三)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称地核。它是一个半径为3480km的球体,平均密度为

10.83g/cm3。一般认为物质成分主要为铁。

(四)岩石圈

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因而称岩石圈。

1.3重要术语

第2章 岩石圈

2.1本章导学

本章将集中介绍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岩石圈的表面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和岩石圈构造以及发生在地球上的地质作用。

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岩石圈,因此岩石圈的表面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和构造则成为岩石圈研究的重要部分,同时地质作用作为形成矿物、岩石和岩石圈的主因而成为其在地质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本要要求了解岩石圈表面形态特征,熟识岩石圈物质组成。重点掌握岩石圈构造(包括现代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的类型)和地质作用概念及其分类。

2.2要点讲解

2.2.1 岩石圈的表面形态

一.陆地地形(表2.1)

表2-1 陆地主要地形单元及地貌特征

二.洋底地形

洋底地形可划分为三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洋盆和洋脊(图2.1)。

图2.1 洋底地形单元划分

(一)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按照海平面以下的深度和形态特征,大陆边缘可以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及海沟和岛弧(图2.2)。

图2.2 大陆边缘主要地形分布示意图

1.大陆架(又称为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小于0.3°,平均深度小于130m。

2.大陆坡大陆架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坡度平均约4°最陡可超过20°,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平均宽度30km,最宽可超过10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

峡谷。

3.大陆基(又称为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坡地带,下界水深约4000m,宽度几百公里,表面的坡度一般小于1°。在海沟发育的地区则不出现这一地形单元。

4.海沟和岛弧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称为海沟。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多为火山岩)。

(二)洋盆

洋盆是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可进一步分为洋底丘陵、洋底平原、海山。

(三)洋脊

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洋脊。

2.2.2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一.岩石圈的化学成分

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称克拉克值(地壳的元素丰度)。

1. 元素在地壳、上地幔和地球中的分布相差十分悬殊,其中O、Si、Al、Fe、Ca、Na、K、

Mg等8种元素合计占地壳总质量的99%。

2. Al、Na、K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但在上地幔和地球中的丰度显著降低,而

Fe、Mg的丰度却显著增高。

二.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

三.岩石: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在地下冷凝形成的称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组成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和云母。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后被埋藏在一定深度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等几大类。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一些矿物或岩石的碎屑。含有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化石是沉积岩最突出的特点。

变质岩是由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受地质环境(温度、压力和高温热液等)变化而使原岩的结构与成分被改造而重新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

2.2.3 岩石圈的构造

一.现代板块的划分

地震带是划分现代板块的首要标志(图2.3)。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环太平洋带

图2.3 世界地震分布图(震源深度0~700公里,记录时限6年)

(据Physical Geology,2001版)

据此全球可划分为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等七个一级岩石圈板块(图2.4)。

二.板块边界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类型洋脊轴两侧的板块作相背运动,板块被拉开,软流圈中的高温熔融岩浆顺裂隙上涌,凝结在滑移的板块后缘上,成为最新的洋底岩石圈。

2.汇聚型板块边界类型

(1)俯冲边界一侧板块向下俯冲并斜插入软流圈,另一板块则仰冲并叠覆其俯冲边

图2.4 全球主要板块分布(据金性春,1984)

缘之上。二者间在地貌上形成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系(例如:太平洋板块与

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板块之间)。

(2)碰撞边界两板块相对运动,前缘有洋壳的边缘下插,造成二者的陆壳碰撞接触,形成地缝合线(欧亚板块南缘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西段)。

3.平错型板块边界类型两板块相互平行边界滑错,不造成新的山脉和海沟,地质构造上表现为转换断层或大型走滑断层。

2.2.4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一般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按地质动力来源分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重力能和旋转能。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1.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

沉降与上隆;岩层的断裂和褶皱等。

2.地震作用地震是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3.岩浆作用是指软流圈和岩石圈中、下部聚集的高温熔融物质,顺通道运移至浅部甚至涌出地面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4.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造过程。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的辐射能。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化作用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过程。

3.搬运作用风化和剥蚀作用产生的各种产物,在流水、冰川和风等运动着的介质从原地转移到另一地点的迁移过程。

4.崩塌作用指基岩块体和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沿斜坡下滑的过程。

5.沉积作用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沉淀和堆积的过程。

6.固结成岩作用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地质过程。

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促使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而外动力则对地面的起伏加以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面准平原化,同时造就表生矿物和沉积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停作用,推动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矿物、岩石和矿床以及地质体的构造变形不断地变化和改造。

2.3重要术语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板块边界类型(分离型、汇聚型、平错型)地质作用

第3章矿物

3.1本章导学

矿物学是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矿物的成分、结构形态、性质、成因以及用途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地球上大多数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记录和保存着地壳、地幔以及宇宙物质形成条件和演变的重要信息。因此,矿物学对整个地质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章将讲述矿物化学组成、化学式表示、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以及矿物分类与命名。要求重点掌握矿物概念、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熟悉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方法。

3.2要点讲解

3.2.1 矿物通论

一. 矿物与晶体的概念

1.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

素单质或化合物。

注释:1)矿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可以是固态(如石英)、液态(如自然汞)、气态(如火山喷发物中的水蒸气)或胶态(如玉髓)。

2)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如金刚石成分为单质碳(C),石英为二氧化硅(SiO2),但天然矿物成分常含有少量杂质。

3)矿物具有晶体结构,它们的原子呈规律排列。如果有充分生长空间,固态矿物都有一定形态。

当没有生长空间时,它们的固有形态就不能表现出来。

4)矿物具有较为稳定的物理性质。如方铅矿呈钢灰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它的粉末(条痕)为黑色,较软(可被小刀划动),有三组平滑的解理面(完全解理),很重(比重为7.4-7.6)。

5)矿物是组成矿石和岩石的基本单位。

2.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

所谓晶体是指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重复排列的固体。也可以形象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图3.1 空间格子图中a,b,c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图3.2 石盐的晶体结构

晶体: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如石英的晶体排列是硅离子的四个角顶各连着一个氧离子形成四面体,这些四面体彼此以角顶相连在三维空间形成架状结构。。

格子构造:质点在三维空间的周期重复,例如石盐的晶体结构。

非晶体:不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同质多像:相同的化学成分所形成的矿物,由于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排列不同而形成不同矿物的现象,例如单质C的同质多像矿物石墨和金刚石。

二.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化学式

矿物的化学成分是决定矿物各种特性的基本因素。

(一)元素的离子类型

1.惰性气体型离子

2.铜型离子

3.过渡型离子

(二)引起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原因

引起矿物化学成分变化因素很多,其中类质同像是最普遍、最有实际意义的原因。

1.类质同像的概念

矿物结晶时,晶体中的某些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等)被性质相似的质点以各种比例相互置换或取代,而晶体结构类型和化学键性基本不变的现象,称类质同像。

2.类质同像的类型

完全类质同像、不完全类质同像、等价类质同像、异价类质同像。

3.类质同像的形成条件

(1)离子半径必须相近;

(2)离子类型相同或相近;

(3)置换前后,离子的总电价相等。

(三)矿物的化学式

矿物的化学式是指用化学元素符号表示矿物化学成分的方法。

三.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

(一)矿物的形态

1.矿物的单体(单个晶体)形态

(1)理想晶体的形态单形(由同形等大的晶面构成的晶体形态)、聚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形状和大小的晶面构成的理想形态)。

(2)实际晶体的形态歪晶(晶体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外界条件影响,常不同程度地偏离其理想形态,形成歪晶)。

(3)晶体的习性矿物晶体在一定条件,常常趋向于形成的某一习惯性形态,称为晶体的习性,简称晶习。主要类型有三向等长、二向延展、一向伸长(图3.3)。

(许多晶体的晶面上可以见到一系列平行或交叉的条纹,称晶面条纹)。

图3.3晶体的习性分类:一向伸长(A)、三向等长(B)、二向延展(C)。

2.矿物集合体形态

(1)显晶集合体(肉眼可以辨认出单体)

a. 规则集合体:穿插双晶(构成双晶的两个单体之间互相穿插,如萤石)、接触双晶

(双晶的两个单体之间简单的平面相接触。如石膏的燕尾双晶、斜长石的聚片双晶)。

b. 不规则集合体:粒状集合体、板状集合体、片状集合体、柱状集合体、放射状集

合体、纤维状集合体、晶簇。

(2)隐晶集合体(显微镜下可以辨认出单体)

a.结核体:由隐晶质或非晶质物质围绕某一核心(砂粒、气泡等)自内向外逐渐生长而成的矿物集合体,鲕状(<2mm)、豆状(2-5mm)、结核(>5mm)。

b.分泌体:在形状不规则或球状空洞中,由洞壁向中心逐层沉淀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常具有同心层状构造。

c.钟乳状集合体(葡萄状集合体):在同一基底上逐层向外生长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d.膜状集合体、皮壳状集合体:覆盖于岩石或矿物表面呈膜状产出。

(3)胶态集合体(显微镜下也不能可以辨认出单体)

图 3.4 不规则集合体(从左至右):片状集合体(黑云母)、鲕状集合体(赤铁矿)、肾状集合体(赤矿)、粒状集合体(方解石)、晶簇(石英)。(图片引自相关网站)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

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的吸收、反射的效应。

条痕:矿物粉末颜色。

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波的反射能力。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

透明度:矿物允许可见光波透过的程度,一般以0.001mm厚的矿物薄片为标准,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2.矿物的力学性质

(1)解理和断口

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主要级别: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面,称为断口。

主要类型有:贝壳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土状断口。

(2)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某种机械作用的能力,见摩氏硬度计,表3-1。

3.矿物的其它物理性质:相对密度、磁性、发光性、脆性、延展性、弹性等。

3.2.2 矿物各论

一.矿物的命名分类

1.矿物的分类: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以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为依据的晶体化学分类方法。

图3.5矿物的解理(左图为方解石三组完全解理)与断口(右图为石英贝壳状断口)

摩氏硬度计:共分为十级,这十种矿物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表3-1 摩氏硬度计标准矿物硬度表

首先根据化学成分特征分出大类和类;同类矿物再根据晶体结构划分族;族以下分矿物种。同种矿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第一大类 自然元素 第二大类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

第三大类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第四大类 含氧盐(硅酸盐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等)

第五大类 卤化物

2.矿物的命名:一般是以矿物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形态特点或结合两种特点而命名。此外,还有一些是以矿物的首先发现地或人名而命名的。

二. 必须掌握的常见矿物

自然元素:石墨(C )

硫化物矿物:(1)方铅矿(PbS )(2)黄铜矿(CuFeS 2) (3)黄铁矿(FeS 2) (4)闪锌矿(ZnS) 氧化物矿物:(1)赤铁矿(Fe 2O 3

) (2)

磁铁矿(Fe 3O 4) (3)铬铁矿(FeCr 2O 4)

(4)锡石(SnO 2) (5)软锰矿(MnO 2) (6)石英(SiO 2)

(7)黑钨矿(Mn,Fe)〔WO 4〕

氢氧化物矿物:(1)褐铁矿(Fe 2O 3·n H 2O ) (2)铝土矿(Al 2O 3·nH 2O )

(3)硬锰矿(mMnO ·MnO 2·nH 2O )

含氧盐大类:

(-)硅酸盐类:(1)橄榄石 (2)石榴子石 (3)普通辉石 (4)普通角闪石

(5)红柱石 (6)蓝晶石 (7)透闪石 (8)透辉石

(9)滑石 (10)白云母 (11)黑云母 (12)蛇纹石

(13)正长石(14)斜长石(15)绿泥石(16)高岭石(二)其他含氧盐类:(1)方解石(2)白云石(3)重晶石(4)石膏

(5)孔雀石(6)磷灰石

卤化物大类:萤石(CaF2)、石盐(NaCl)

地质观察中常见矿物鉴定特征

石墨:常呈鳞片状、块状集合体。颜色和条痕均为黑色,半金属光泽。极软,硬度1~2,有滑感,易污手,具滑感。导电性好,可制作电极等。高碳石墨可做原子能反应堆中的中子减速剂及国防工业应用。

高岭土:常呈土状、粉末状。纯净者颜色白,土状光泽,硬度极低。比重2.6。吸水性强,舌舔有黏性。为陶瓷、造纸、橡胶等重要化工原料。

磷灰石:单晶体为六方柱状或厚板状,集合体为块状、粒状。其颜色因成因而异,纯净者无色或白色。玻璃-油脂光泽。主要制造磷肥以及化学工业上各种磷化合物。

磁铁矿: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晶体形状为小八面体与菱形十二面体。颜色呈铁黑色,金属-半金属光泽。硬度5.5~6.5。性脆,具强磁性。是铁冶炼的重要原料。

赤铁矿:常呈致密块状、鲕状、肾状等。颜色呈红-铁黑色,条痕为樱桃红色,金属光泽,硬度5.5~6.5,是铁冶炼重要原料。

硬锰矿:通常呈葡萄状、钟乳状以及土状集合体。灰黑至黑色,条痕褐黑色至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4~6,性脆,比重4.4~4.7。为提炼锰的重要矿物原料。

黄铜矿:常为致密块状。黄铜色,条痕墨绿色,金属光泽。硬度3~4,性脆,比重4.1~

4.3,能导电。是冶炼金属铜的重要原料。

黄铁矿:晶形常呈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集合体常呈致密块状。浅黄铜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硬度6~6.5,性脆,比重5,断口参差状。黄铁矿是制取硫酸的主要

原料,也可提炼硫磺。

方铅矿:晶体常呈立方体,通常成粒状、致密块状的集合体。颜色为铅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2~3,比重较大,为7.4~7.6,是提炼铅的最重要矿物原料,并常

含银、锌作为副产品。

闪锌矿:晶形多呈四面体,菱形十二面体,但常见者是粒状块体。颜色因含铁量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呈黄褐色,条痕白色至褐色,光泽为典型的金刚光泽。硬度3.5~4,

比重3.9~4.1,是提炼锌的重要矿物原料。

孔雀石:集合体常为钟乳状或结核状。深绿至鲜绿色,条痕淡绿色,玻璃光泽,纤维集合体呈丝绢光泽。硬度3.5~4,性脆,比重3.9~4。可作提炼铜的原料,但质纯而色

美者多作工艺品原料,粉末可制颜料。

石英:晶体颜色多种多样,纯净者无色透明,称之为水晶。常见者有白色、灰色乃至暗灰色,玻璃光泽,断口常呈贝壳状。硬度7。

正长石:晶体短柱状,常呈粒状或块状,表面可见解理裂缝。颜色多呈肉红色、浅黄色。玻璃光泽,硬度6。

斜长石:板状、板柱状晶体,多为白色、浅灰色,有时为浅绿色、浅红色。常为不规则的粒状,玻璃光泽。硬度6~6.5。

黑云母:晶体常呈片状,集合体呈板状。一组极完全解理,易剥落成薄片,故可用小刀、指甲拨开。晶面呈玻璃光泽,解理面为珍珠光泽。硬度低,2~3。薄片富有弹性。白云母:晶体常呈片状,集合体呈板状。一组极完全解理,易剥落成薄片。晶面呈玻璃光泽,解理面为珍珠光泽。硬度2~3,不易风化。

普通角闪石:晶体常呈柱状或板状。颜色为黑色。绿色、褐色。玻璃光泽,具有两组中等解理,解理交角为60°,硬度5.5~6。

普通辉石:晶体呈短柱状。颜色多为黑色、墨绿色及褐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发育两组平行柱面解理,解理交角呈90°。

橄榄石:晶体呈橄榄绿和黄绿色,较强的玻璃光泽。断口呈贝壳状。硬度6~7,它常见于基性及超基性岩类中,是判断此类岩石的标志性矿物。

石榴石:颜色通常为红褐色。晶形呈颗粒状,因其形态如石榴子得名。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为6.5~7.5,比重较大。

3.3重要术语

矿物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晶体的习性(晶习)矿物集合体形态

矿物光学性质解理断口常见矿物鉴定

第4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4.1本章导学

本章主要讲解岩浆及岩浆作用(基本概念、火山作用及其产物、侵入体的特点、侵入体和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岩浆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岩浆岩的主要类型(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以及岩浆岩的成因概述。

要求重点理解岩浆概念和分类,岩浆侵入和喷出过程,主要岩浆岩的特征。

4.2要点讲解

4.2.1 岩浆及岩浆作用

一.基本概念

岩浆是在岩石圈深处或软流圈内形成的粘稠熔融体,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并含有较多的挥发分。

岩浆的特征:

1.岩浆主要成分为K+、Na+、Ca2-、Mg2+、Fe2+、Fe3+、Al3等离子和硅酸根络阴离子。挥发分以H2O为主,其次为CO2、SO2、N2、HCl等。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将其分为酸

性岩浆(SiO2>66%)、中性岩浆(SiO2:66%-53%)、基性岩浆(SiO2:53%-45%)

和超基性岩浆(SiO2<45%)。

2.喷出地表的熔浆温度有高有低,基性的多为1000-1300℃,中性多为900-1000℃,酸性的多为700-900℃。

3.岩浆的粘度与SiO2、Al2O3、挥发分、温度及压力有关。

二.火山作用及其产物

(一)火山的种类

1.活火山:近百年来有喷发记录。

2.休眠火山:有过喷发记载,但近百年来处于静止状态。

3.死火山:史前曾喷发过,但近5000年来没有喷发记录。

(二)火山构造火山是岩浆流出地表而形成的特殊机构和形态的地质体。

图4.1火山一般由火山锥(1)、火山口(2)、火山喉管(3)和火山颈等部分组成。

(三)火山喷发的产物

1.气态喷发物主要是H2O,其次有HCl、NaCl、KCl、H2S、H2CO3等,随温度不同有

明显差异。

2.液态喷发物岩浆涌流出火山口时,其中的挥发分已基本逸出,这时的液态硅酸

盐物质称为熔浆,其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

3. 固态喷发物火山集块(>64mm)、火山角砾(2-64mm)、火山灰(<2mm)。

火山弹—熔浆被抛射到空中,表面迅速冷却,但内部仍呈塑性状态,

经过旋转运动常形成各种扭曲形态,称火山弹。

(四)火山喷发方式:熔透式、裂隙式、中心式。

(五)世界活火山的分布

1.环太平洋带有322座活火山,近半数在西岸岛弧上。

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近百座活火山在非洲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上。

3.洋中脊带约 60座活火山,其中45座在大西洋洋脊上。

三.侵入体的特点

离开岩浆源运移到地壳内不同深度的岩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下降而结晶、冷凝形成的

岩石,称侵入岩。由这种岩石构成的地质体称为侵入体。侵入体周围的岩石称为围岩。侵入岩与围岩相互接触的部位称为接触带。

(一)侵入体的产状

1.不整合侵入体岩浆沿断裂带贯入围岩或岩浆熔蚀交代围岩而形成的侵入体,因其切穿层理或片理,称为不整合侵入体。按规模和形态主要有以下类型:岩基地表出露面积>100km2的大型侵入体

岩株地表出露面积<100km2的中小型侵入体

岩墙产状陡立且厚度稳定的板状侵入体

岩脉厚度不大且很不规则的小型侵入体

2.整合侵入体岩浆上升到一定部位后,以其机械力沿层理、片理或不整合面贯入,侵入接触面基本平行这些面理。按形态有以下类型:

岩盆中央微向下凹的大型整合侵入体;

岩床厚度较稳定的板状侵入体;

岩鞍侵入于褶皱转折端虚脱空间的侵入体。

(二)侵入岩的相

浅成相 0-3km;中深成相 3-10km;超深成相>10km

4.2.2 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一.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1. 化学成分

SiO2、Al2O3、CaO、Na2O、FeO、MgO、K2O、Fe2O3等8种氧化物占岩浆总量的96.84%。

根据SiO2的含量将岩浆划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3%)、中性岩(SiO2:53%-66%)和酸性岩(SiO2>66%)。

2. 矿物成分

主要造岩矿物:在岩石中含量较多,是确定岩石名称所不可缺少的矿物。

次要造岩矿物:在岩石中含量较少,对划分大类不起作用,但可作为确定岩石种属

名称的矿物。

副矿物:在岩浆岩中含量一般低于1%,对分类命名不起作用。

3. 矿物共生组合:某种矿物常与一些矿物共同出现,并且是同一成因的矿物组合。主

要取决于两方面:化学成分和温压条件。

鲍文反应序列:玄武岩浆在冷凝过程中铁镁矿物(不连续系列)和钙碱质矿物(连

续系列)先后结晶的关系。

二.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其组成物质(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

(一)岩浆岩的主要结构类型

1.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2.矿物颗粒大小显晶质结构:伟晶结构(>10mm)、粗粒结构(10-5mm)、中粒结构

(5-2mm)、细粒结构(2-0.1mm)。

按颗粒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及似斑状结构。

按颗粒相互关系:文象结构(伟晶岩中石英呈楔形镶嵌于钾长石巨晶中,石英形似希

伯莱文字)、条纹结构(钾长石与斜长石呈规律性交替生长所致)。

斑状或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很清楚地分为两大群,一群晶体明显可见(岩石学称之为斑晶),一群晶体则十分微小,但细心观察也能见到(岩石学称之为基质),具有这种特点的结构我们称之为似斑状结构,这多出现在深成岩中。当基质的晶粒为隐晶质,无法我们肉眼所观察,呈现出斑状结构,多见于浅成侵入体或喷出岩类中。(二)岩浆岩的主要构造

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条带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和枕状构造。三.岩浆岩的分类

岩浆岩一般根据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及产状等特征进行划分(表4.1)。

表4.1 岩浆岩分类表

4.2.3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一. 橄榄岩—苦橄岩类(超基性岩类)

1.一般特征:SiO2<45%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

4-1解分度圆直径 齿顶高 齿根高 顶隙 中心距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齿距 齿厚、齿槽宽 4-2解由可得模数 分度圆直径 4-3解由得

4-4解分度圆半径 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 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 基圆半径 基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为0; 压力角为。 齿顶圆半径 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 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 4-5解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假定则解得 故当齿数时,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圆大于齿根圆;齿数,基圆小于齿根圆。 4-6解中心距 内齿轮分度圆直径 内齿轮齿顶圆直径 内齿轮齿根圆直径 4-7 证明用齿条刀具加工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不发生根切的临界位置是极限点正好在刀具 的顶线上。此时有关系: 正常齿制标准齿轮、,代入上式

短齿制标准齿轮、,代入上式 图 4.7 题4-7解图 4-8证明如图所示,、两点为卡脚与渐开线齿廓的切点,则线段即为渐开线的法线。根据渐开线的特性:渐开线的法线必与基圆相切,切点为。 再根据渐开线的特性:发生线沿基圆滚过的长度,等于基圆上被滚过的弧长,可知: AC 对于任一渐开线齿轮,基圆齿厚与基圆齿距均为定值,卡尺的位置不影响测量结果。 图 4.8 题4-8图图4.9 题4-8解图 4-9解模数相等、压力角相等的两个齿轮,分度圆齿厚相等。但是齿数多的齿轮分度圆直径大,所以基圆直径就大。根据渐开线的性质,渐开线的形状取决于基圆的大小,基圆小,则渐开线曲率大,基圆大,则渐开线越趋于平直。因此,齿数多的齿轮与齿数少的齿轮相比,齿顶圆齿厚和齿根圆齿 厚均为大值。 4-10解切制变位齿轮与切制标准齿轮用同一把刀具,只是刀具的位置不同。因此,它们的模数、压 力角、齿距均分别与刀具相同,从而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和基圆直径也相同。故参数、 、、不变。 变位齿轮分度圆不变,但正变位齿轮的齿顶圆和齿根圆增大,且齿厚增大、齿槽宽变窄。因此、 、变大,变小。 啮合角与节圆直径是一对齿轮啮合传动的范畴。

地质学基础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7、成分成熟度;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 A、中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酸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 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 A、冰; B、石英; C、煤; 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7、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 A、放射能; B、太阳能; C、地球引力能; D、科里奥利力。 8、生物碎屑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9、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 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 10、长江下荆江段的“九曲回肠”是因为(C)造成的。 A、河流向源侵蚀; B、河流下蚀作用; C、河流截弯取直; D、河流分叉。 11、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 A、黄玉; B、萤石; C、正长石; D、方解石。 12、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三、判断题 1、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2饱和度,因此可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

【优质】轴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学时) 第8章支承零部件 8.1 轴 [课程名称] 轴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轴的结构、分类、常用材料。 2、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熟悉轴的结构工艺性。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合理选择轴的材料。 2、能够正确分析轴上结构设计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 1、了解轴的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能结合实际分析轴上各结构的功用。 四、教学要求 1、熟悉传动轴、心轴和转轴的区别,及轴的常用材料。 2、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及结构工艺性。 [教学重点] 1、直轴的分类、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轴的结构要求及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 [难点分析] 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特别是结构工艺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物教具演示、互动法、归纳法

[学生分析] 1、学生的实际知识较少,对于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不易理解,尤其是 结构工艺性更难懂,教学时应当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实物,或生产安装的教学录像帮助学生理解轴的结构。 [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课件、教具、实物。 [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讲授与教具或实物演示交叉进行,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录像,穿 插互动、提问与设问,最后小结。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机械零件是组成及其的最基本单元,生产中必须按图纸的工艺要求生产出 每一个合格零件,然后再组装成构件和机器。因此必须熟悉常用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和加工工艺,才能生产出适应机器使用要求的零件。常用零件分为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专用零件指某些机器上特有的零件,如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轮船上的螺旋桨,内燃机上的曲轴等。通用零件是指在各种设备上都共同具有的零件,如螺钉、螺帽、轴承、齿轮等。本课程只讲通用零件的结构、特点。通用零 件有部分是标准件,即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不必要自己组织生产;而有一部分必须自己生产,但他们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格。 教师可演示实物,如有可能播放生产录像,了解零件的生产过程。强调学 习本章内容要注意贴近实际,联系生产。 二、新课(75分钟) 1、轴的功用与分类特点 轴是机器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主要起支承轴上零件并传递运动和转矩的作用。这里注意运动和转矩的区别。 轴的分类主要分清传动轴、心轴和转轴,一般的轴多为转轴,可举学生能见到的例来说明。如书上所举的例子,或如下: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 前言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 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 (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 1、了解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 2、理解 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3、掌握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各种大地构造学说;人类的演化与地理环境变化的联系;概括地壳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各主要构造运动对世界古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地球生物发展阶段,归纳主要生物门类的繁盛时期与灭绝时期,并分析其可能原因;概括地球气候变化历史,分析地球经历的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及其特征;分析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中国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 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 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 17、平行不整合: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 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18、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

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 正式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二)知识目标 1.了解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 2.熟悉机构、构件、零件、部件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研究的对象 2.本课程的作用 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 (二)难点 机构、构件、零件、部件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动画演示,注重启发引导式教学。 一、机器的组成及特性 (一)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 以内燃机为例 1、工作原理

内燃机是将燃气燃烧时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组成 内燃机由三部分组成: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 3、机器的特性 (二)机构、构件、零件 1、机构 机构是用来传递运动和力,有一个构件为机架,用运动副连接起来的构件系统。 一台机器可以由一个机构,也可以由多个机构组成。 常用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 2、构件 构件是指机构的运动单元体。如键、齿轮、螺栓等。 构件可能是一个零件,也可能是由若干个零件组合的刚性体。如内燃机连杆就是由连杆体、连杆盖、螺母和螺栓等零件组成的构件,因为组合成连杆的各零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 3、零件及其分类 机械零件是指机器的制造单元体。 机械零件又分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通用零件是指各种机器普遍用到的零件,如螺栓、螺母、键、销等;专用零件是指某种机器才用到的零件,如内燃机的曲轴、活塞等。 二、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1、本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课 2、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 3、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汇编

绪论 一填空题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圈。 2、地球是由若干不同状态和成分的物质呈同心圈层所组成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我们主要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作为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其中莫霍面、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地壳元素中的氧、硅、铝、钙、钠、钾、镁等八种元素含量最高,占地壳总量的98.74%,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由一个不连续面康拉德面分为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上下两层。 8 9、地球内部的三个基本圈层是薄的,铝镁硅酸盐地壳,铁镁硅酸盐地幔和铁镍为主的地核。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地质学上采用相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根据地之作用的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 12、相对低质年代是根据地质时期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古生物阶段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先后关系。 1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时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解性等特点。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Chapter 2 Mineral Section 1 Some basic conceptions 1.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由元素组成. 2.元素是构成地球的最基本物质,由同种原子所组成. 2.1 元素(element):周期表共有112种,自然界有92种 2.2 同位素:是中子数不同(原子量不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同种元素的同位素,物化性质基本相同.总共有300余种. 2.3 可分放射性和稳定两种同位素(radio & stable isotope).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2.4 半衰期(half-life):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其原来数量的一 半所需时间. 半衰期: Rb87-Sr87 : 500亿年, Th232-Pb208 : 139亿年, U238-Pb20645亿年, K40-Ar40 :15亿年, U235-Pb207 :7.13亿年, C14-N14 : 5692年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 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2.5 同位素研究是当代倍受重视的国际前沿,地化专业主攻。 3.克拉克值Clark value: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公里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又称丰度Abundance。国际通用。 单位ppm=10-6,即克/吨。目前还用ppb=10-9。 克拉克值≠克拉值;5克拉=1克。 3.2 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 其中, O,Si,Al,Fe,Ca,Na,K,Mg,Ti,H 10元素占99.96%; 而O, Si, Al, Fe, Ca 5元素占了92.46%。 4. 晶体(Crystal)定义: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 或晶体是具有晶格构造的固体。 这种固态物质称结晶质(晶质)。习惯上,将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物体称为晶体(即,晶体是原子有规律排列的外观表象)。相应地,将不具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Crystal grain。 存在二种晶体:天然晶体(绝大多数)和人造晶体(少数)如人造石英、金刚石等。非晶质体Non-crystal: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如火山玻璃,超冷液体。自然界极少。 在一定条件下,非晶质体可向晶质体转化。如火山玻璃→玉髓。 准晶体quasicrystal定义:其内部结构由多级呈相似的配位多面体在三维空间作长程定向有序分布的固体。 quasicrystal为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但其内部原子既不像非晶质体那样成完全无序的分布,又不具有像晶体那样的三维周期性排列有序。目前尚未发现天然产出的准晶体。 5 矿物Mineral定义: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但一 般并非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 体。自然界广泛。 准矿物Mineraloid: 在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 等方面均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标准结 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2016年园林专业《地质学基础》复习提纲 (有▲符号为要求园林专业重点章及内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 地质营力 二、选择/填空 内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地质作用的特点(填空) 第一章地球概况,第二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 岩石圈:由地壳及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圈层。 二、选择/填空 1.石英、云母的鉴定特征; 2.克拉克值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百分数)。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依次为(填空)。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依次是O、Si、Al、Fe、Ca、Na、K、Mg、Ti、H。它们的总含量占地壳重量的99.98%。

▲第三章岩石 一、名词解释 岩石; 岩性; 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熔岩; 岩浆作用; 侵入作用;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 变质作用; 沉积作用; 层理; 片理; 分选性; 磨圆度; 二、选择/填空 1.岩浆岩按SiO2分类(填空); 2.岩浆作用包括(填空); 3.岩浆岩、沉积岩的常见结构、构造类型(选择);4.常见岩浆岩名称(选择);

5.固结成岩作用的基本方式; 6.沉积岩的基本结构类型; 7.碎屑结构的基本类型; 8.常见沉积岩名称; 9.砂岩分类; 10.在地质历史中岩石处于消亡中和新生的(无限循环)中。这是因为地质作用改变着岩石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只能有特定种类的岩石存在。 11.火山岩是(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的总称。 三、简答题 1.简述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2.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3.简述陆源碎屑岩磨圆度、分选性与形成过程的关系。 答案: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称为磨圆度。影响磨圆度和分选性的主要是风化剥蚀产物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搬运距离近的磨圆度差,而经过长期搬运的,反复磨蚀,磨圆度好;分选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沉淀条件的快慢,一般迅速沉淀的分选性差,而缓慢的搬运,会使粒径不同的岩屑逐步沉淀,因此,分选性好。

机械基础教案(职高)电子教案

章节 名称 TOPIC 1平面机构运动副和运动简图 授课 形式 讲授 课 时 1 班 级 中专0101 教学 目的 掌握常用的运动副类型 教学 重点 低副和高副 教学 难点 辅助 手段 课外 作业 课后 体会 一、运动副 使两物体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根据运动副中两构接触形式不同,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 1.低副:低副是指两构件之间作面接触的运动副。按两构件的相对运动情况,可分为: (1)转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转动。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2)移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移动。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3)螺旋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定关系的转动和移动的复合运动。丝杠与螺母组成的运动副。 2.高副:高副是两构件之间作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二、自由度 —个作空间运动的构件具有六个独立的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和绕X、Y、Z轴的转动,构件的这种独立的运动称为构件的自由度。 一个作平面运动的自由构件,可以产生三个独立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及绕A点(极点)的转动,所以具有三个自由度。 (a)转动副(b) 移动副(c) 螺旋副 图6—1 (a)(b) (c) 图6—2

当两个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组成运动副之后,由于受到约束,相应的自由度也随之减少。转动副约束了沿X、Y轴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个转动的自由度。移动副约束了沿一轴方向的移动和在平面内两个转动自由度,保留了沿另—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高副则只约束了沿接触处公法线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绕接触处的转动和沿接触处共切线方向移动的两个自由度。 所以在平面机构中,每个低副引入两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两个自由度。 每个高副引入一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一个自由度。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 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在于:撇开与机构运动无关的外部形态,把握机构运动性质的内在联系,揭示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性。 机构的相对运动只与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及某些尺寸有关,而与构件的横截面尺寸、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运动副的具体结构无关。 用线条表示构件,用简单符号表示运动副的类型,按一定比例确定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及与运动有关的尺寸,这种简明表示机构各构件运动关系的图形称机构运动简图。 只表示机构的结构及运动情况,不严格按比例绘制的简图称为机构示意图。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 案课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绪论 本章学习后,要使学生能解决三大问题,学什么,为啥学,怎样学三大问题。 01 机器的组成 人们广泛使用过,接触过机器,放一课件(单缸内燃机、颚式破碎机),图01,02所示,但定义如何,为什么称它为机器,学生们是不大清楚的。它要有三个特征,才能称上机器。 1)是一种人为的实物组合。 2)各部分形成运动单元,各单元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关系。 3)能实现能量转换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 什么叫能量转换,指的是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或反之。这样具备三个条件者就称为机器,这样学生就可说出车床是机器吗电动机是否也是机器,电动机根据三个条件可得出一定为机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出各种新型机器,故对机器的定义也有了更广泛的定义,什么叫机器,是一种用来转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的,能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那么一台机器由什么组成,从装配角度来看:由零件→构件→机构→机器,因此设计制造一台机器必有零件开始,组装成构件,再由构件组装成机构,加上原动件装置就成为一台机器了。 接下来说说什么叫机构、构件、零件。 什么叫机构:具备前二个条件的称为机构,即为多个实物的组合,又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例齿轮机构、连杆机构等,放课件(连杆机构、齿轮机构)。 什么叫构件,构件为组成机械的各个相对运动的实物。例连杆,放课件(构件)从中可看连杆为多个零件装配而成的。 什么叫零件,零件是机械中不可拆的制造单元,因此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组成也可以由多个零件组成的。

地质学基础概念

水文地质学基础概念 1、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2、地下水水文学(Groundwater hydrogeology):是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地下水与河流、湖泊的相互补给、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的科学。 3、水文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hydrogeology):又称为普通水文地质学,研究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科。 4、地下水(Groundwater):广义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是指赋存于地下水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5、饱和水汽含量(符号为M或E):是指某一温度下空气容纳的最大水汽量。M或E随温度T升高而增大。 6、水循环(Hydrologic cycle/Water cycle):是地球上或某一地区,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亦即地球上各个层圈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7、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大循环是指海洋和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小循环是指海洋内部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8、天气(Weather):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所决定的大气物理状态。 9、气候(Climate):是某一区域天气的平均状态。 10、气象(Meteorology):是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雪、霜、雾、雷、电、光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11、气温(Air temperature):即大气的温度。通常指的是离地面1.5米左右、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温度表读取的温度。 12、气压(Air pressure):是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由于空气分子的碰撞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亦即大气的质量施加在地表或地表物体上的压力。其值等于单位横截面上所承受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单位为毫米或毫米汞柱。 13、湿度(Humidity/moisture):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14、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一般用一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克数表示,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15、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r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汞柱;E为饱和水气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16、饱和水汽含量(符号为M或E)(Saturated vapor pessure):是指某一温度下空气容纳的最大水汽数量。 17、降水(Precipitation):是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凝结并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主要指从云中下降的液态或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以锋面雨最常见。常用雨量计观测,单位mm。 18、降水量(Precipitation):是一定时段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渗漏、蒸发、流失等)的降水所积成的水层厚度(如为固态降水则需折合成液态水计算),以mm数表示。 19、蒸发(Evaporation):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通常用蒸发皿观测,单位mm。 20、水面蒸发:发生于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由水面的蒸发。

《地质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至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软流圈:在地下深度60-400km范围内,震波速度明显下降,这一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因此又称为软流圈。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6、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7、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8、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9、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10、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11、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2、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13、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1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5、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16、同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 17、等斜褶皱:如果一系列相连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18、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19、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20、标准化石:演化最快、水平分布最广,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 21、指相化石: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22、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23、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24、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3、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4、下列哪种元素不是地壳中占98%以上的8种主要元素之一(C) A、硅 B、铁 C、铜 D、镁 5、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B)组成 A、钾铝层;B硅镁层;C、铁镁层;D、硅铁层

轴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轴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学时) 第8章支承零部件 8.1 轴 [课程名称] 轴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轴的结构、分类、常用材料。 2、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熟悉轴的结构工艺性。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合理选择轴的材料。 2、能够正确分析轴上结构设计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 1、了解轴的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能结合实际分析轴上各结构的功用。 四、教学要求 1、熟悉传动轴、心轴和转轴的区别,及轴的常用材料。 2、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及结构工艺性。

[教学重点] 1、直轴的分类、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轴的结构要求及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 [难点分析] 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特别是结构工艺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物教具演示、互动法、归纳法 [学生分析] 1、学生的实际知识较少,对于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不易理解,尤其是结构工艺性更难懂,教学时应当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实物,或生产安装的教学录像帮助学生理解轴的结构。 [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课件、教具、实物。 [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讲授与教具或实物演示交叉进行,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录像,穿插互动、提问与设问,最后小结。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机械零件是组成及其的最基本单元,生产中必须按图纸的工艺要求生产出每一个合格零件,然后再组装成构件和机器。因此必须熟悉常用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和加

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第六章要点

第六章轴测图 第六章轴测图 §6-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6-2正等轴测图§6-3斜二轴测图 §6-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一、轴测图的形成 轴测图的投影特性: 1、平行直线段的轴测投影仍保持平行 2、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段的轴测图,仍与相应的轴测轴平行 3、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段的轴测图与原线段的长度比,就是该轴测轴的轴向伸缩系数或简化系数 轴测图是将物体连同其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将其投射在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图形,也称轴测投影。P平面称为轴测投影面 §6-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二、轴向伸缩系数和轴间角 轴测轴:坐标轴O0X0、O0Y0、O0Z0的轴测图OX、OY 、OZ 轴向伸缩系数: 轴测轴的单位长度与相应直角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的比值,分别称为X、Y 、Z 轴的轴向伸缩系数,分别用p1、q1、r1表示;简化伸缩系数(简化系数)分别用p、q、r表示轴间角: 两根轴测轴之间的夹角∠XOY 、∠XOZ 、∠YOZ §6-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二、轴向伸缩系数和轴间角 轴测图的投影特性:1、平行直线段的轴测投影仍保持平行2、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段的轴测图,仍与相应的轴测轴平行 3、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段的轴测图与原线段的长度比,就是该轴测轴的轴向伸缩系数或简化系数 §6-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三、轴测图的分类 轴测图正轴测图斜轴测图投射方向垂直于轴测投影面,由正投影法得到投射方向倾斜于轴测投影面,由斜投影法得到正等轴测图三个轴向伸缩系数均相等两个轴向伸缩系数相等三个轴向伸缩系数均不相等 三个轴向伸缩系数均相等轴测投影面平行于一个坐标平面,且平行于坐标平面的两个轴的轴向伸缩系数相等三个轴向伸缩系数均不相等正轴测图正二轴测图正三轴测图斜等轴测图斜轴测图斜二轴测图正三轴测图 §6-2 正等轴测图一、轴间角和各轴向的简化系数 1、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要点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与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与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与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 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与形成时所处的深度与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 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

机械基础《常见热处理》电子教案

项目二常见热处理 课题常见热处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含义和不同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掌握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工艺区别及其对钢性能的影响。 2)理解钢的常见热处理工艺的应用。 三、素质目标 了解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四、教学要求 1)熟悉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2)熟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含义及热处理工艺的区别和应用场合。 3)了解表面淬火的目的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1)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工艺区别及性能特点。 2)表面热处理的作用和常用方法。 【难点分析】 加热温度和保温冷却方式的变化为什么会对金属材料的性能产生大的影响?

【分析学生】 回火的工艺区别学生不好理解,需要将加热最高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三个方面来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 【教学思路设计】 1)突出热处理的目的及回火的工艺区别。 2)表面淬火是提高材料表面硬度的主要方法,要记住常用的淬火方法。 【教学安排】 2学时(80分钟) 【教学过程】 一、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是对金属材料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性能的工艺。钢经过热处理后,能有效地改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如菜刀、斧子加热后速放入水中冷却可以提高刃口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刃口变得锋利。 钢的热处理分为整体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两类。整体热处理可以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1. 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工艺称为退火。例如,用45钢制造的齿轮加热到830 C左右,然后在炉中缓慢冷却,可消除锻造成形产生的内应力,细化晶粒,降低硬度,为切削加工创造条件。

最新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地质学基础试题集

地质题库 一、填空题 1、地质年代可分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 古代)。 2、矿井水的主要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含水层水、断层水、 地表水、老窑水)。 3、矿井地质构造分为(单斜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 4、(褶曲)是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它分为(向斜)和(背 斜)两种形态。 5、防治水害的基本原则是(有疑必探、先探后掘)。 6、岩石按风化程度分为:(微风化、中等风化和强风化)。 7、矿井地质勘探的手段主要包括(钻探、巷探和物探)。 8、井上下对照图是反映井下的采掘工程与(地表的地形地 物)关系的图件。 9、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 段。 10、生产矿井中的岩浆侵入体主要有两种产状:(脉状 岩墙)和(层状岩床)。 11、地质构造按其规模和对生产影响的程度可分为 (大、中、小)三种类型。

12、断层面空间状态可以用(走向、倾向、倾角)表 示。 13、岩层的接触关系有三种,分别为:(整合接触、假 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14、自然界的岩石种类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沉积岩、 变质岩、岩浆岩)三大类。 15、矿井地质“三书”是(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 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 16、动用储量包括(采出量)和(损失量)。 17、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 和(可行性研究) 18、(损失率)是考核资源利用和开采技术以及管理水 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 19、储量管理最主要的两个年报表是(生产矿井储量 动态表与生产矿井储量损失量表)。 20、在开采过程中,已开采部分的(采出量与损失量 之和),称为动用储量。 二、名词解释 1岩石: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