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心理学要点2014

教育学心理学要点2014

教育学心理学要点2014
教育学心理学要点2014

教育心理学

注:A选择C填空C判断辨析D简答E论述。

老师划的题中,只有辨析题不会以原题形式出现。

辨析三原则:太绝对的是错误的;片面的不全面的是错误的;没有出处的辨析题,都是错误。注:对于题干错误的,只需把错误的地方改正即可,无需解释。对于题干正确的,要进行解释。

相邻年的论述题不会重复。

蓝色字体为补充内容。

紫色字体为去年老师所划内容。

红色为重点题型、黄色填实为重点注意。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狭义定义,不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B

辨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学习的一门科学。C

答:错误。上面一段。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与教的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B

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B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B、A

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的起点水平、学习方式、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B、A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与教互动过程的指导者。D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能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辨析题:说其中一个是主体,另一个是客体。C

答:是错误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C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等,是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B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B

教学环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质环境:主要涉及课堂的自然条件。例如:温度、照明、课桌、黑板、影像设备、教室空间的设计和布局等。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文化背景等。D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D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C)。

加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八阶段学习过程的结构模式。B

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阶段

(1)动机阶段:动机表现为学生为达到某种学习目标而进行不懈的努力,是学习活动的诱因。

(2)选择阶段: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上,有选择地去知觉。

(3)获得阶段: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

(4)保持阶段:经过强化,以表象或概念形式贮存于长时记忆中。

(5)回忆阶段:借助线索提取信息,即通过检索再现知识。

(6)概括阶段:通过对一类事物共同属性的概括,获得更一般性的知识。

(7)作业阶段:学习者的反应活动。

(8)反馈阶段:完成作业,意识达到预期目标,强化了学习动机。

2、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使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

3、评价和反思过程是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和价值进行评估,并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和反思,以达到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提高学与教互动过程的有效性,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请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D

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5个要素和3个过程。5个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3个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与反思过程。(若细问5个要素是什么,就不能简写了,要展开答。)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的发展情况 A B

1、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的德国教育家。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3、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4、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D

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兴起;

二是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三是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D

一是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是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是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是提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包括: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对心理学现象的研究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发展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要把心理现象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要密切关注在教育教学实际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还要发挥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C B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一)观察法的定义。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辨析题: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一样的。C

答:错误。观察法作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不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一般是随机的、无目的、无计划的。科学的心理观察却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观察法的种类:A B 四类

长期/定期观察:从观察的时间上分

全面/重点观察: 从观察的内容上分

参与/非参与观察: 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

客观/主观观察: 根据观察的对象分

(二)实验法的定义。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

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的种类: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B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精密观察和记录人的行为反应或变化,根据所获资料分析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三)调查法的定义AB

当需要研究那些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人们内隐的心理活动时,或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过去出现的、长时期的行为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地了解和研究心理活动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叫调查法。

调查法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谈话法、问卷法等。

(四)行动研究法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行动研究的过程分别是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B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B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4个: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B

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但从人的一生来看,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

定向性与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非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

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差异性是指虽然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三、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为什么要研究)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这里的适应性有两层含义:一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二学生的准备应该保证他们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成熟是指在没有特别明显教育的影响下能力的增长,即源自基因或日常生活经验的能力增长;学习,即学校条件下的学习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C B

辨析:后天学习比成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准备,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前句错,后句没错)

答:错误。因为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不可偏废。

(二)关键期 C

源自动物实验(康拉德·劳伦兹)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

2~3岁(1~2岁,有哪个选哪个!)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只是难度加大。C

辨析: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力经过补偿学习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

答:对。有的时候、有的技能,利用关键期做到事半功倍。

辨析: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语言关键期,就怎么也学习不好外语了。

答:错,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只是难度加大。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必考BCD)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概念要清楚)

1、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2、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动物只有顺应,人皆有。)

3、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认知发展的机制D

答:认知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下,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使个体内部的图式不断完善,从一个平衡状态达到另一个平衡状态。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思维特征:能区分主客体;智力先于语言产生;到后期有了表象,获得“客体永久性”;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其实当今是可以使用了)。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性思维”(口头语言)。思维特征:思维的单向性、刻板性和不可逆性;没有“物体守恒”;思维自我为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实物):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C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不借助实物):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C

辨析:1、小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2、小学生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C

答:对。小学生已经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具体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是6~12岁)

辨析: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可逆性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C

答:对。思维的可逆性,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C

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C

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辨析:就儿童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则对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不起作用。

答:错误。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但教学则对儿童的认知和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三)最近发展区AB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

第三节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B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B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3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按快乐原则行事。(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婴儿)

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按道德原则行事。(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5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个重要特点:1、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此理论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和其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A B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A B

(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繁殖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B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3方面内容:

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B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已经能够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辨析:初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已经能够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C

答:错误。初改高,抄一遍吧。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B

常见的认知方式有:1、场依存与场独立;2、冲动型与沉思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AB

辨析:如题型中要比较哪种认知方式好。C

答:错,认知方式无优劣好坏之分。

场依存与场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在研究知觉时提出来的。

冲动型与沉思型:是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提出来的。

辐合型与发散型:是吉尔福特提出来的。

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是斯腾伯格提出来的。

(二)学习风格的差异(第三版新增内容)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识、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认知风格主要指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而学习风格除包含信息加工方式外,还体现出个体的感情因素、心理行为以及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学习方式的偏爱。显然学习风格涵盖层面广。

辨析: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是一样的。C答:上面一段。

1、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 B

瑞德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感官偏爱,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

2、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 B

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4种基本的学习风格:

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

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

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

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

辨析: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应该讲全班同学的学习风格进行统一。C

答:错误。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偏爱。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试图消灭这种差异。

(三)智力差异 B

智力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的差异。

智力的性别差异有两点基本认识。一是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二男女的智力结果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性偏于抽象思维,女性长于形象思维。女性智力表现较早,男性智力表现较晚。

(四)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第三版新增内容)

1、语言智能;

2、数理逻辑智能;

3、空间智能;

4、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智能;

6、人际交往智能;

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

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8种以上智能。(回答了是不是都有,是不是都重要的问题) C

(五)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C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也存在劣势、不足,即有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有阻碍学习的一面。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一)性格特征差异 B

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4个方面分析性格特征差异:一是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二)性格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差异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根据人们对事物的反应方式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人的性格又可以被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差异虽然不会绝地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

(性格差异不能决定学习效果)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是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要借助教育上的特殊扶住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分类

特殊儿童一般分为如下3类:智力超常儿童(130以上);智力低常儿童(50~70);各种形式学习障碍的儿童。C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实施特殊教育的指导原则。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5~22分

第一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习的实质

(一)学习的概念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特征: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C(张三考50分,李四考88分,说李四学习好。答:错。)

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三)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1、人类学习是直接经验。

2、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掌握间接知识和经验为主要任务的过程。

人的学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是积极主动的,动物的学习是消极的。

二、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 D

(一)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学到的是习惯。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与应用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经典条件作用就是原本不能诱发反应(唾液分泌)的中性刺激(铃声),与能够诱发反应的刺激(食物)多次配合后,使中性刺激也能够诱发同类反应的学习过程。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本规律 B C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1、获得与消退。所谓条件作用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而条件作用的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伴随,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刺激的泛化是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与泛化相反,刺激的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应。

辨析:学生张莉莉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发型、补姿、服饰与她妈妈很像的人,于是她很远就叫起妈妈来,这证明了巴甫洛夫的刺激分化原则。

答:此陈述错误。上述现象体现了刺激泛化原则。(如果能正确写出刺激泛化概念,可以写上。)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因此,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又被称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他的尝试错误实验是猫走迷笼实验。

(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D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效果律。即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如果反应之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那么联结就会加强;如果反应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么联结就会削弱。

2、练习律。联系律是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使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若加以练习应用,联结就会增强;失用律是指若不予以使用,联结就会减弱。

3、准备律。准备律可以看做是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个体是否会对刺激作出反应,或是否会发生刺激反应的联结,与个体事先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理论

斯金纳首先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发的、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研究的对象。操作性行为没有可识别的、明显的刺激,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又称自发反应。日常行为大部分属于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影响行为再次发生频率的决定性因素。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C

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而结果又可以有不同的种类。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称为强化。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所谓正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所谓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者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如果行为之后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或者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就是惩罚。

消退是指通过消除正强化,从而消除和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

辨析:混淆概念。例负强化和惩罚是一样的。C

答:此陈述错误。负强化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频率增加,但惩罚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频率减少,两者本质不同。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理论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前者是操作性行为,后者是应答性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理论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前者有中性刺激。

(四)强化理论在学习中的作用 D

答:1、强化的应用。表扬或者奖励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当学生已经自行从事某种活动时,教师应谨慎考虑奖励是否必要,避免给予不必要的奖励。2、惩罚的应用。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少用惩罚。惩罚的运用应该及时。在惩罚时,最好选择一定的替代反应进行强化,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与应用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派诞生于德国。

(二)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都是由于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完形就是“格式塔”,是一种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整体认知。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二)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 C

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存在,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

辨析:强化是学习所必须的。C

答:此陈述错误,根据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须的。没有强化也会发生学习,被称为潜伏学习。

辨析: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须的。C

答:此陈述错误。根据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强化是学习所必须的。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观和教学观)

(一)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AB

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发展要经过三种不同的表征阶段:

首先是动作表征阶段;然后是映像表征阶段;最后是符号表征阶段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点结构,实际上是指各种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

3、学习包括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等组成的知识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效率低,不适合班级授课制)

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BD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3种最基本的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欲望)和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形”,因此,发现学习是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有效方式。(只有好奇内驱力是内部学习动机)

结构原则:教材应按其基本结构进行结构化组织,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等方式呈现,促进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程序原则:根据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安排教学程序,布鲁纳称之为“最佳教学程序”。

强化原则:强化原则是指教学应该按照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特点,按步强化,适时强化。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C (此人100岁)

1976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布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

(一)学习的分类

1、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及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联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机械学习就是学习者并没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

意义学习的条件:D

答: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辨析:不是意义学习就只能是机械学习。是错误的。C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联系。

辨析:布鲁纳和奥苏泊尔的发现学习是一样的。C

答:错误。把两人的发现学习定义分别写上。

奥苏伯尔认为,不能错误地认为接受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有意的。

辨析:接受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有意的。C

答:无论接受还是发现,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关键是学生是否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联结。

奥苏泊尔提出,在具体运用接受学习的教学中,需要遵循: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B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B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今年重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倾向(分类)

个体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

(一)个体建构主义(例如探究式学习) A

个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社会建构主义

(例如认知学徒式、支架式、情境式教学方式) A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构建有关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A

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可以理解为:知识是客观的,对知识的解释是主观的)(二)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三)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加新的知识经验。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E

(一)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认为,可以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首先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方法。

例子:讲欧姆定律时,首先要把电压U、电流I、电阻R的概念讲给学生,这就是支架式教学法。

先讲授:“质量”、“体积”的概念再讲解“密度”的概念。

(二)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情境教学”。

例子:课上先放映纪录片或者电影,然后根据放映内容讲解历史背景、人物等。

播放电影《阿Q正传》之后,讲授课文《阿Q正传》。

(三)探究学习(个体建构主义的一种模式)

知识的获得和运用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学生可以“在做中学”、“通过问题来解决学习”。探究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例子:实验课。测不同电阻在同一电压下的电流变化,弄清楚电压U、电流I、电阻R之间的关系。

发给学生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组、小灯泡和滑动变阻器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探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四)合作学习

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例子:几个同学一起调查一下周边浪费水资源情况,并研究对策,有效制止浪费水资源现象。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日常生活中环境污染的情况。

备注:

E时,先说清楚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各概念,再任意举出一个例子。

D时,只要说一个例子就OK

友情提示:每种模式自己自己各举一个例子,注意,列举的例子、假设的情境一定要与下一步的教学内容联系。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及其功能

1、动机 B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B

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一)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

1、学习动机 B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备注:去掉“学习”,即是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B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我认为报了补习班之后比自己学习效果好)

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意向。(学习期待:我认为报补习班通过考试的几率大。)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B

(一)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可以称为内部学习动机。例如:兴趣、信念、理想、好胜心、荣誉感。

由外在力量激发产生的动机称为外部学习动机。例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

一般来说,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比较持久,使学习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比较短,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C (好奇心—内部学习动机;为获得表扬去学习—外部学习动机)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B C

1、认知内驱力(好奇心—内部学习动机)

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学习动机—40岁评上教授)

这是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外部学习动机—女为悦己者容)

这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直需要。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间接决定) C

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尝尝存在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太一致的情况,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辨析: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效果。C

答:错。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但不是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也不是其决定性因素。

辨析: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是一致的。C

答: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尝尝存在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太一致的情况,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辨析:学习动机高/低,学习效果就会好/差?C

答:错。同上题。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B

强化理论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理论,认为在人类行为的学习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

从强化的性质上,可将强化分为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3种方式:

一是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惩罚和奖励。(考四级第一次420;第二次390;第三次260);二是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我和你能力差不多,你能成,我也能成);三是自我强化: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二、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代表人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社交需要

(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B

上述5个需要中,前4个可统称为缺失需要(必须有的),第5个层次可以定义为生长需要。 B

人类需要的层次,马斯洛是按照如下几条原则安排的D

1、人类必须先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然后才会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2、人类的需要与个体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3、人类需要的高低层次与个体的生存有关。

4、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追求自我实现。

提示: D时,首先答五个需要(一定要按顺序写,从低到高或者从高到低都可以),然后再答原则。

辨析:人在没满足生理需要的时候,就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要求。此题若写出是没有满足马斯洛的观点,就是正确的。C

答:错误。答不足。

这一理论的不足:1、是机械的满足上升的层次论。2、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封闭的方式。3、带有假设性质,缺乏客观测量指标,是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与自我实现。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麦克里兰研究发现,高的成就需要与成功行为有很高的相关性。(要敢想敢干) D

阿特金森在麦克里兰的理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提炼和扩充。他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

请简述或论述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很重要的内容或考题都会与教学内容相联系)D E

答:1、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2、阿特金森在麦克里兰的理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提炼和扩充。他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

3、在教育教学中,对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应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指责或批评他们。

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学生在教育中一定要区别对待;对力求成功的学生,要时不常的给点儿小批评,反向激励一下

四、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韦纳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推断(归因),这些归因因素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表1 韦纳归因分析表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艾尔伯特·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B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含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效能期待:这事能不能做) B

班杜拉发现,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4种: D

1、成败经验(直接强化)。个体自身的成功的或失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能提高自我效能感,而不断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对他人的观察(替代性强化)。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效能也有巨大的作用。

3、言语劝说。班杜拉指出,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在形成效能判断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劝说对那些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的基础上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影响最大。

4、情绪和生理状态。

第三节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区分内部与外部)

一、内部条件

(一)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二)成熟与年龄特点 C

在动机表现方面,幼年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是不予理睬的。而大孩子对社会影响,如老师、家长的期望比较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的动机作用才增长。(玩的正高兴呢,不理你,开喜乐才理你。幼年属于内部条件、内部动机)

(四)学生的抱负水准 B C

抱负水准是学生依据对自身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评估而为自己确定的发展目标。

辨析:抱负水准越高,学习动机水平越高。C

答:错我。确立适合自己在学习上的抱负水准对学习动机的形成尤为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抱负水准对学习动机形成都是不利的)

(五)学生的焦虑程度 B C

焦虑是指学生在担心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担忧的感觉。

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

(焦虑过高或过低都不好)

二、外部条件 B

(一)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二)教师的榜样作用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E (D只答黑标题)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这学习的效果。

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虽然学习效果是客观的,对它的评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1、教师应注意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2、课题难度要适当;3、课题应由易到难;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间接发生途径即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成新的学习需要。

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需要和要求。

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的直接、短暂的需要转化为学生长远的理想,使其长久地推动学习进步。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E (D只答黑标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

1、熟悉教材;

2、了解学生;

3、贯彻始终。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D(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形曲线。

1、不是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越好。C

2、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变化而变化。C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D

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

(反馈的好处)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反馈有“单向”反馈和“双向”反馈两种方式。“双向”反馈的效果更好。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容易出辨析)由于表扬能起到推动学习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应表扬多于批评。不过,如果用之不当,过分或过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的骄傲、忽视自己的缺点。不过,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根据优秀教师的经验,把奖惩结合起来运用,即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则会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韦纳的三个维度),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D (结合力求成功、避免失败两方面说)具有成功倾向的儿童的归因倾向于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大多数的学业挑战。因此,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能力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把成功和失败更多地看做与努力的质量有关系;而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外部因素。

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日后的行为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努力纠正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归因以改变其行为发展的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心理学家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可以迁移。

辨析:知识技能可以迁移,方法和态度不能迁移。C

答:错误。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都能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B C (怎么辨析对错?以教材中的例子为主,熟记每种分类相应例子)

(一)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正迁移与负迁移

1、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2、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二)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分: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C

1、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等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是处于同一层次(抽象与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水平迁移可以分为两种:顺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

2、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与抽象的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纵向迁移可以分为两种: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辨析:学完直角以后再学锐角、平角、周角,这些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顺向迁移。C(去掉“相互”或者“顺向”,就是对的。)

答:错。既然是相互影响,就存在顺向迁移,也存在逆向迁移。

辨析:学习了水果这个概念之后,在学习苹果、香蕉、葡萄等概念,这种学习中的迁移叫顺性迁移。C

答:错。学习了水果这个概念之后,在学习苹果、香蕉、葡萄等概念,这种学习中的迁移叫垂直迁移。

(三)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分: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一般迁移:也叫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的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布鲁纳(1960年)非常强调这种迁移。

2、具体迁移:也叫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先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然后再学排列组合的问题)

(四)根据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来分:远迁移,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比较相近的情境中。

(分类的例子都是教材中的,应熟读书记。A)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

2、对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间接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只要难度大,可自动产生迁移)

代表人物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1679--1754)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律老师评价,纯错误的理论,应是脑的)

二、相同要素说(迁移可自动产生)

代表人物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相同要素说后来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C

学习上因有共同成分,可产生积极的迁移作用,但学习的情况并不都是如此。常有两种可能的干扰:一为前摄抑制,即原先的学习,对于后来的学习起干扰作用;另一种是后摄抑制,即后学的材料对于先前的学习的干扰作用。两种材料相似成分越多,则干扰的影响越强。( C 正负迁移)

辨析:两个学习情境之间有相同要素,一定会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C

答:错。两个学习情境之间有相同要素,一定会产生迁移

三、概括说(or类化说) C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贾德(和桑代克叫板的门派)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迁移不能自动产生。

四、关系转化理论(关键是“顿悟”)

苛勒说,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顿悟)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D

(只要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就一定有迁移)

代表人物:奥苏伯尔

(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式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观点。D

答:奥苏伯尔认为,凡是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 +下表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最主要观点)

例如:有意义学习中,一定存在迁移。答:对。……

机械学习中,一定不存在迁移。答:错。……

(二)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1、可利用性及其作用

(先学三角形概念,再学直角三角形概念)

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2、可辨别性及其作用(是否有一个角是直角)

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3、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

第三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E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相同/共同要素说)

如果两种学习对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学习时对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具有共同的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学习对象没有缺少共同因素,或虽有共同因素,但要求学习者作出不同的反应时,则可能在学习时产生负迁移。

辨析:两个学习情境很相似,一定会产生迁移。C(不管谁说的都是对了,因为没有相左的意见。)

答:对。但有可能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

(二)原有认知结构

表现在: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概括水平越高,迁移产生越容易(贾德))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写心向和定势都有)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它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C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C D E

(一)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其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三)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1、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

2、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3、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四)接受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B

一、知识的分类 B

知识是对信息的表征。

(一)陈述性知识

(书上所有的概念定义都是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1、陈述性知识的含义 A B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 2、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新内容)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

安德森提出组块分为三种:时间序列、表象、命题。

时间序列存储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例如:我钱包丢了,你捡到了,问我丢掉的钱包张啥样;我的朋友张什么样子)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

(动能定理、动量定理)

(二)程序性知识(说明书、图,教你怎么做事)

1、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自动化。

2、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新增)

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产生式,每个产生式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

(三)知识的联系(新增)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的知识网络。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

二、知识学习的分类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社么。(奥苏伯尔提,又为表征学习)

2、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委基础,是更为复杂的学习。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知识的学习又分为其三)B

1、下位学习

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是带有总体性的上位观念(水果),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属观念(苹果鸭梨桃)。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奥苏泊尔称此为类属性同化。这种学习叫类属性学习。

下位学习分为两种(给例子问是什么类,记教材例子):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性学习,就是通过综合归来获得新意义的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就是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意义的学习。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认知过程

分为: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一)感觉登记及其认知过程

1、感觉登记的特点

感觉登记是记忆系统的第一个成分,外部信息通过感觉登记进入记忆系统。感觉登记容量很大,储存时间很短。

感觉登记储存信息的时间很短而且视刺激性质而不同。图像记忆的储存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的存储时间为2~4秒。(此句只要知道是秒级,不超4秒。)

2、认知过程(新内容) B

选择性直觉是对信息进行初步选择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和注意。(我们是先注意后知觉)

注意过程使个体关注某些特定的感觉信息,而忽略其他感觉信息。

知觉是对通过信息赋予意义的认知过程。

3、感觉登记的教育含义(或特点或含义)(新内容)D

感觉登记对教育的主要意义有3点:

(1)选择性知觉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与学习材料有关的情境经验来理解所需加工的信息,因此教师应确保在学习新材料时能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先前知识。

(2)教师要帮助学生识别并注意重要的信息。

(3)感觉登记所接受的信息进入意识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太多,而且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注意时间。

(二)工作记忆及其认知过程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

1、工作记忆的特点

工作记忆是感觉登记与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持续时间为几秒到2分钟。

工作记忆是一个人们正在思考的信息的系统,有3特点:

(1)信息的保存时间短暂。

(2)工作记忆处于工作或活动状态。

(例如:(3+5)×6中,(3+5)就是工作记忆)

(3)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为7±2个组块。(容量不能变,组块大小能变)

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是个体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加以组织和编码,使之变成有利于记忆的较大单位。(只能增加组块的大小,不能增加组块的数量,组块就在5~9之间)

2、认知过程B

工作记忆所涉及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复述、组块、编码。

复述有两种形式: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保持性复述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不断被重复,保持性复述对于那些用完就可忘的信息或简单的学习任务是有效的。精细复述是指把新信息与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联系,从而使其进入长时记忆。

组块就是将信息组成更大的有意义的信息片段。

编码是指将输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概念和思想联系以便新的学习材料能更好掌握的认知过程。

3、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D(新内容)

(1)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

(2)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负荷是指7±2个组块,5~9之间)辨析:大约是9个组块,C 答:对的。

(3)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地组织信息。

(4)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5)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三)长时记忆及其认知过程(A>120秒)(不出大题)

1、长时记忆的特点 B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的一种记忆。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很长,容量非常大,没有限度。

按存储信息类型的不同来划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长时记忆和程序性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也可以分为情境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长时记忆还可以分为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2、认知过程 B

长时记忆中的认知过程主要涉及编码、知识的存储和提取。

(1)编码:编码是给新信息赋予意义并使之与长时记忆的已有信息整合的过程。

(2)储存:长时记忆中的基本单位是命题,命题能用网络的形式加以组织及命题网络。

(3)提取:提取是从长时记忆中激活或回忆知识的过程。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及其进程

1885年,艾宾浩斯研究得到了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遗忘衰退说

遗忘是由记忆痕迹的衰退引起的。衰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

2、干扰说 B

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造成遗忘的原因。

支持干扰说(理论)的实验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3、同化说(最可能考C)D

奥苏伯尔认为,遗忘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他提出,有两种遗忘:一是积极的遗忘,即当我们学习了较高级的概念与规则后,用其代替低级的观念,使得低级的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二是消极的遗忘,即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稳定,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就有可能用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上相同但实质不同的新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

(教学中应该鼓励积极的遗忘,避免消极的遗忘)

辨析:所有遗忘都是消极的,应该避免。C

答:错。有两种遗忘:一是积极的遗忘;二是消极的遗忘。

4、动机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者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斥在意识之外。

三、运用信息加工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考过三次,E)

(一)信息加工学习原理(新内容)

(1)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的已有知识会影响他们的关注点、对新信息意义的解释、信息编码方式等。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知觉、选择性注意、编码、组块、组织、精细加工、形成图示等。

(3)学生的学习材料要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内。

(4)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由目标所引导的过程。

(5)将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以优化知识的获得和应用。

(6)及时的复习和必要的练习可以减少遗忘的可能性。

(二)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练习有两种形式: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集中练习指将新学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练习,直到完全掌握;分散练习指每天练习一点,连续练习一段时间。集中练习适合于最初的快速学习,但就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练习更有利于保持。

复习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内容;

③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注意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⑤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促进记忆保持的技术方法。(例如:利用联想法、关键词法、位置记忆法、视觉想象等方法)

第七章技能学习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的概念

(一)技能的定义 B、A C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例如:洗手是技能,知道什么时候洗手是习惯 B、A)

(二)技能的特征 C

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

《心理学》常识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 (2)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风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③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含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向等成分)。 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三、心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1、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科的任务: (1)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规律,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讨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的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3)探讨人类情意活动和性格形成的规律,为健康的人格培养提供依据。 四、老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第二章感知和注意 一、感觉及知觉的概述 1、什么是感觉、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育心理学概述必背考点附录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以及根据学习心理规律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 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一)教学系统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狭义的说,教 学是指在学校情境中,师生以特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的互动过程,教师利用一定的方 法和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 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 过程交织在一起。 (二)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内 容 (三)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和有效策略等。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引导 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 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心理学对教学过程的研 究起步较晚,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理论。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 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这一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它始 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四)学与教过程的五因素和三过程的相互作用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口诀

教育心理学主观题背诵口诀 一、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口诀:有意理解深加工,组块编码记忆术过度学习150 ,阅读试忆相交替复习方式多样化,集中分散相结合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3)有效运用记忆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4)进行组块化编码。(5)适当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或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口诀目材编程策(木材变成车) ⑴科学精选教学材料;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⑶合理编排教学程序;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口诀:三个教学过程一学科结论 1.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2.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口诀:上课布置作业学习反馈奖惩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归因)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口诀:教师直接掌握传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口诀:双量双练加思考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 口诀: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1.设置榜样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4.利用直接转化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5.培养学习兴趣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 口诀:一增强二掌握三减少四培养 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3.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 4.培养良好的记忆规律 九、课外活动的特点 口诀:组织上形式上内容上过程上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过程的实践性 十、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口诀:导向选择激励评价 1.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2.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3.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4.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教师编事业编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整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系统梳理(背诵版)解读复习课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 D.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2.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儿》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A.感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知觉 4.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6.学生入学后,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他们亲近、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这说明学生具有() A.可塑性 B.依赖性 C.向师性 D.定向性 7.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 D.学习期待 8.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课程与教学不可分割 B.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的 C.教学包括课程 D.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 9.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

到,其目的是() A.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来巩固知识 B.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来巩固知识 C.运用感知觉的对比来巩固知识 D.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10.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1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2.心理断乳期是指()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3.以下说法含有学习迁移观点的是() A.复习是成功之母 B.触类旁通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4.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形成守恒性的阶段是() A.前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5.《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教育心理学复习背诵参考1..

一. 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 消退: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消退属于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之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3.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 负强化: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5.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6.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大家对于这个名词肯定不陌生,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是必考的两个科目,但也只是被当做两个科目来对待,这里所说的教育学心理学显然只是狭义上的,从广义上来讲教育学和心理学应该包扌舌更多的内容和更风度的研究对象,以至于可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甚至延伸至科学的范畴。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欢迎阅读!1、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3、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杰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比桑代克早20多年。 5、维果斯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发分支研究,提岀,〃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并提岀“最近发展区〃。 6、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的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7、20年代初,廖世承借鉴因果的教育心理学,292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8、1926年,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9、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持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均性;差异性。 10、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明发展;精准性提 高;概括性更强。 11>皮亚杰,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详尽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3、皮亚杰提出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均过程这四个因素对个体发展有影响。 2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一“最近发展区〃25、维果斯基区分了: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和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16、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学习信任阶段;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发展主动性阶段; 变得勤劳的阶段;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 显示充足感的阶段; 达到完善的阶段。17、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活动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 18、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19、奥苏贝尔对认知领域进行了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0、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而发展,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2、桑代克,第一个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22、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 青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为什么说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的特殊的形式? 因为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的健康心理培养。 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的规范的学习 联结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知识顺口溜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知识顺口溜 《教育心理学》: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那:“我发现!”奥苏泊尔:“我接受!”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 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认知风格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认知学习理论: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马洛斯,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学》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 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 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 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阿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尔。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七大教育心理学必背理论

七大教育心理学必背理论 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开始,政通贴心小编在此给大家准备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最新资讯和复习资料,方便备考的同学查看和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的考点有哪些呢?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 他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他划分了8个阶段。 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65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岁以上)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错误说(试误论) 桑代克: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经典实验:饿猫实验 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1.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后果。(效果律) 3.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 击”(准备律)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 著名的狗对摇铃产生唾液分泌反应的实验 两个信号系统 在后天学习形成的条件反射中存在两个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二者的共同的特点是无论是第一或第二信号系统,都属于条件反射,而无条件反射中不存在这两种信号系统。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是物理性质的,即声音,颜色,形状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也就是说,第二信号系统只存在于人类的条件反射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