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_省略_灌溉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_刘志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_省略_灌溉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_刘志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_省略_灌溉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_刘志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_省略_灌溉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_刘志娟

DOI:10.13287/j.1001-9332.2011.0089

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4月第22卷第4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Apr.2011,22(4):905-912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Ⅳ.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

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刘志娟杨晓光**王文峰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

摘要基于中国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66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

的气候资料,比较分析了该区域内1961—1980年和1981—2007年2个时段喜凉作物和喜温

作物温度生长期长度以及温度生长期内的活动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干

燥度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与1961—1980年的平均状

况相比,1981—2007年研究区域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均呈延长趋势,分别延长了

7.4和6.9d;≥0?和≥10?积温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4.0 137.0和

1.0 14

2.0?·d·(10a)-1;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日照时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

全区仅安徽省北部和河南省东南部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

他地区均呈减少趋势,且以河北省、山东省北部的减幅最明显;全区大部分区域喜凉作物和喜

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下降趋势,干燥度呈增加趋势.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黄淮海平原气候倾向率

文章编号1001-9332(2011)04-0905-08中图分类号S162.3文献标识码A

Changes of China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Ⅳ.Spatio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n sub-humid

warm-temperate irrigated wheat-maize agricultural area of Huang-Huai-Hai Plain.LIU Zhi-

juan,YANG Xiao-guang,WANG Wen-feng(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

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193,China).-Chin.J.Appl.Ecol.,2011,22(4):905-912.

Abstract:Based on the1961-2007observation data from66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sub-hu-

mid and warm-temperate irrigated wheat-maize agricultural area of Huang-Huai-Hai Plain,this pa-

per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agro-climate resources for chimonophilous

and thermophilic crops in the area in1961-1980and1981-2007.The analyzed items included

the length of temperature-defined growth season and the a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sunshine

hours,precipitation,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and aridity index during the temperature-defined

growth season.With climate warming,the length of temperature-defined growth season of chim-

onophilous and thermophilic crops in the area in1981-2007extended by7.4d and6.9d,and

the≥0?and≥10?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increased at a rate of4.0-137.0and1.0-

142.0?·d·(10a)-1,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ose in1961-1980.The sunshine hours

during the temperature-defined growth season of the crops decreased markedly;and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temperature-defined growing season decreased in most parts of the area,being obvious in

Hebei and north Shandong Province,but increased in north Anhui and southeast Henan Province.

In most parts of the area,the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of chimonophilous and thermophilic crops

during their temperature-defined growth season decreased,and the aridity index increased.

Key words:agro-climate resources;Huang-Huai-Hai Plain;climate change trend.

气候变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100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74?,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升高最明显[1].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人类对这种影响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2-6].

刘巽浩和陈阜[7]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农作制分区.它以县为基础单元,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其中,2区为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全国土地总量中,土地面积仅占6.4%,但其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农业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33%、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该农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

农业生产是一个对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依赖程度很强的过程,气候资源变化必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已对全国[8-10]及各区域气候要素变化规律[11-14]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针对我国黄淮海平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生长季内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结果还鲜见报道.研究表明,我国气候要素尤其是温度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个转折点[15-17].本研究基于1961—2007年黄淮海平原各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喜温和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1961—1980年(时段A,下同)和1981—2007年(时段B,下同)2个时段80%保证率时农业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1961—2007年研究区各农业气候要素的气候倾向率,为该区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深入研究和适应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1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包括黄河、淮河及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大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黄河支流的汾渭盆地.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除豫西丘陵山地海拔稍高外,大部分地区地势低而平坦.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海拔在100m以下,坡度仅万分之一,汾渭谷底海拔也不过400 700m,周边山地都在1500m以下.该区域属半湿润暖温带,年均气温10? 15?,最冷月平均气温在-7? 4?,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 28?,≥0?积温在4200 5500?·d,≥10?积温在3600 4900?·d,无霜期170 200d,热量情况适于一年两熟.年降水量为500 950mm,60% 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7],干燥度为1.0 1.5.

1.2数据来源

研究区域的相关数据来自本课题组气象数据库1961—2007年66个气象台站(图1)的逐日气候资料,包括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

1.3研究方法

1.3.1稳定通过界限温度起止日期的确定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18]求算界限温度起止日期.由于研究区域两大作物玉米和小麦的生物学下限温度分别为0?和10?[19],因此本文将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的持续日数分别定义为喜凉作物和喜

温609应用生态学报22卷

作物的温度生长期,即某地区一年内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20].在此基础上分析温度生长期的长度以及温度生长期内活动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干燥度等农业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1.3.2气候倾向率在计算变化趋势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样本^X t与时间t(a)的线性回归系数(a).各要素的变化可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21]:

^X

t

=at+b(t=1,2,…,n)(1)以10?a作为气候倾向率.

1.3.3参考作物蒸散量参考作物蒸散量(ET

)指假设平坦地面被特定低矮绿色植物(高0.12m,地面反射率为0.23)全部覆盖,土壤水分充足情况下的蒸散量.本文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进行计算[22]:

ET

0=

0.408Δ(R

n

-G)+γ

900

t+273

u

2

(e

a

-e

d

)

Δ+γ(1+0.34U2)

(2)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蒸散量(mm);R n为到达作物表面的净辐射(MJ·m-2·d-1);G为土壤热通量密度(MJ·m-2·d-1);t为作物冠层2m高处的气温(?);U

2

为作物冠层2m高处的风速(m·s-1);e d 为饱和水汽压(kPa);e a为实际水汽压(kPa);Δ为水汽压对温度的斜率(kPa·?-1);γ为干湿球常数.其中,R n、G、Δ、U2可通过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计算求得.

1.3.4干燥度干燥度指数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1959年修正的谢良尼诺夫公式[23]:

K=0.16∑T/P(3)式中:K为干燥度指数;0.16为经验系数;∑T为全年≥10?的积温;P为全年≥10?积温期间的降水量.

1.4数据处理

采用反距离插值方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nterpolation,IDW)对气象数据进行插值,本文设定的Cell size参数均为0.005,生成空间栅格数据,最后将结果用ArcGIS软件表达.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时段作物温度生长期长度的变化

2.1.1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气候变暖,温度升高,使作物的温度生长期长度发生变化.由图2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长度呈南北纬向分布特征,且随着纬度的升高,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呈缩短趋势.其长度的最大值出现在河南南部,最小值出现在京津地区以及山西的原平、介休和太原一带.时段A和时段B,研究区域喜凉作物的温度生长期分别为236 312d和240 315d,时段B较时段A的平均值延长了7.4d.1961—2007年,研究区域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的气候倾向率在1.3 8.7 d·(10a)-1,温度生长期变化的最大值[>6.0 d·(10a)-1]出现在邢台、北京、廊坊、保定、宿县、赣榆、东营、泰安、饶阳和临汾10个台站,温度生长期变化的最小值[<4.0d·(10a)-1]出现在洛阳

、图2研究区域不同时段喜凉作物(a)和喜温作物(b)温度生长期及1961—2007年间气候倾向率的分布

Fig.2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defined growing season of chimonophilous crops(a)and thermophilic crops(b)and their climate

709

4期刘志娟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Ⅳ.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宝丰、西峡、卢氏、兖州、沂源、龙口、海阳、石岛、遵化、乐亭、天津、西华、开封和驻马店15个台站.与时段A 相比,时段B 温度生长期≥290d 的区域面积

增加了6.1?104km 2

;京津地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区域温度生长期的延长使温度生长期在260 290d 的区域向北移动了1.3个纬度.2.1.2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

由图2可以看出,研

究区内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同样呈南北纬向分布特

征,且随着纬度的升高,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呈缩短趋势.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的最高值出现在山东省境内(惠民县、德州和东营除外).时段A 和时段B ,研究区域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分别为162 274d 和171 290d ,时段B 较时段A 的平均值延长了6.9d.研究区域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的增幅在0.7 6.4d ·(10a )-1,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变化

的高值区[>4.0d ·(10a )-1]出现在山东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北京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邢台、德州,温度生长期变化的低值区[<2.0d ·(10a )-1]出现在卢氏、宝丰、天津、济南4个台站.与时段A 相

比,时段B ≥240d 温度生长期的区域面积变化不明

显,而温度生长期在200 240d 的区域有明显北移趋势,由邢台-南宫-德州一带北移至塘沽-天津-北京一带,平均向北推移了2个纬度.作物温度生长期的延长为黄淮海平原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其他栽培管理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合理调节一年两熟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充分利用当地的热量资源,延长作物生长季节,提高单位面积周年作物产量.

2.2不同时段作物温度生长期内积温的变化

2.2.1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0?积温研究区

域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0?积温总体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图3).时段A 和时段B ,研究区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0?积温分别为3655 5347?·d 和3794 5432?·d.1961—2007年,研究区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0?积温的气候

倾向率为4.0 137.0?·d ·(10a )-1,说明研究区域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0?积温总体呈升高

趋势,尤以河北省西北部、山东省沿海地区、江苏省北部地区,以及汾谓盆地的宝鸡、西安和太原的增加趋势最明显;河南省西部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在4 40?·d ·(10a )-1,明

显低于河南省东部的40 80?·d ·(10a )-1.

龚绍先[24]

研究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所需的积

温上限为2300?·d ,

玉米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全生育期所需的积温上限分别为2200、2700和3000?·d.因此,冬小麦复种玉米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所需的积温上限值分别为4500、

5000和5300?·d.与时段A 相比,时段B 研究区域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0?积温高值区(≥5000?·d )

向北推移,使该积温带面积增加4.9?104km 2

,说明研究区域冬小麦复种晚熟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可增加4.9?104km 2;山东省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0?积温在4500 5000?·d 的积温带向东部沿海移动,使山东省东北沿海地区积温达到4500 5000?·d ,研究区域北部的京津地区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0?积温在时段B 也达到4500 5000?·d ,表明时段B 山东省及京津地区均可满足冬小麦复种玉米中熟品种的热量需求

图3研究区域不同时段喜凉作物(a )和喜温作物(b )温度生长期内积温及1961—2007年间气候倾向率的分布809应用生态学报22卷

2.2.2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研究区域内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也呈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图3).时段A和时段B,研究区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10?积温分别为3090 5068?·d和3286 5219?·d;研究期间,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1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在1.0 142.0?·d·(10a)-1,表明研究区域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与时段A 相比,时段B研究区域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的高值区(≥4500?·d)向北推移,且在河南省北部的北移趋势最明显,平均向北移动了1.3个纬度,使该积温带面积增加了10.1?104km2; 2.3不同时段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的变化2.

3.1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的日照时数由图4可以看出,时段B,研究区域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在1181 2193h,平均值为1789h,比时段A的平均值下降了137h;1961—2007年,全区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为-118 20h·(10a)-1,且全区仅有山东省沿海地区的烟台、莱阳、海阳、龙口、威海、石岛、惠民县、青岛8个台站的气候倾向率为正值,河南省中东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毫州和阜阳、天津以及汾渭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的减少较明显.研究期间,区域内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且高值区范围不断缩小、低值区不断扩大.时段A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高值区(≥2000h)位于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以及河南东北部部分地区,时段B的高值区仅有2个台站(德州和临沂),使高值区(≥2000h)面积缩小了1.4?105km2.

2.3.2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的日照时数研究期间,全区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518h.与时段A相比,时段B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高值区明显缩小,低值区不断扩大;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为-106 13h·(10a)-1,且全区仅有长岛、烟台、德州、运城、日照和乐亭的气候倾向率为正值,其他地区均为负值.全区大部分区域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在-60 -30h·(10a)-1;日照时数高值区(≥1800h)向山东省沿海地区推进,使高值区区域面积缩小了6.3?104km2(图4).

2.4不同时段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水分条件的变化2.4.1温度生长期内的降水量由图5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内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比较明显,时段A和时段B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分别在306 755mm和300 701mm,研究期间的年均降水量为483mm,各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差异较大,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年降水量高值区(≥600mm)出现在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低值区(≤400mm)出现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省太原、原平等地;1961—2007年,研究区域仅有安徽省北部和河南省东南部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增幅为0 19mm·(10a)-1,其他地区均呈减少趋势,且河北省、山东省北部的减幅尤为明显

.图4研究区域不同时段喜凉作物(a)和喜温作物(b)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及1961—2007年间气候倾向率的分布

909

4期刘志娟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Ⅳ.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研究期间,研究区域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的平均值为443mm,与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

2.4.2温度生长期内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研究期间,区域内喜凉作物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ET

)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ET0的高值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低值区位于山东省沿海地区和河南省南部地区(图6).与时段A相比,时段B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ET0平均值>1000mm区域的减小趋势明显,时段B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ET0平均值>1000mm的台站仅有朝阳、新乡、开封和洛阳.全区除山东省沿海地区的个别台站外,其他地区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ET0均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在0 23mm·(10a)-1.

研究期间,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ET0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与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ET0的变化类似.

2.4.3温度生长期内的干燥度研究期间,区域内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干燥度的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图7).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干燥度高值区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和山西省原平、太原一带,低值区位于山东省沿海地区、河南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与时段A相比,时段B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干燥度高值区有扩大趋势,低值区有减小趋势.全区大部分地区干燥度

呈图5研究区域不同时段喜凉作物(a)和喜温作物(b)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及1961—2007年间气候倾向率的分布

Fig.5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emperature-defined growing season of chimonophilous crops(a)and thermophilic crops (b)and their climate trend rates from1961to2007in research

region.

图6研究区域不同时段喜凉作物(a)和喜温作物(b)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及1961—2007年间气候倾向率的分布019应用生态学报22卷

图7研究区域不同时段喜凉作物(a )和喜温作物(b )温度生长期内干燥度及1961—2007年间气候倾向率的分布Fig.7Distribution of aridity index during temperature-defined growing season of chimonophilous crops (a )and thermophilic crops

(b )and their climate trend rates from 1961to 2007in research region.

为增加趋势(洛阳、宝丰、许昌、西华、朝阳和开封除外),全区干燥度的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08·(10a )

-1

研究期间,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干燥度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与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内干燥度

的变化类似.

干燥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地区的干旱程度明显增加,这将对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生产带来更大风险[25]

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的积温增加,日照时数、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减少,干燥度增加.

积温的增加使研究区域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温度生长期长度延长,进而导致研究区域冬小麦复种中晚熟玉米的面积增加,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可增加周年的粮食产量.加之未来气候条件下CO 2浓度的增加将对小麦有一定的施肥效应,可以大大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可以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但是这种施肥效应的效果与具体的栽培管理措施和水肥

条件密切相关[26]

.因此,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我国北方地区,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气候资源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变化,势必带来各地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改变.为用自然资源、趋利避害,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

展[27]

.小麦生长后期的干热风是黄淮海平原区冬小麦的主要气象灾害,未来气候变暖将使黄淮海平原更热、更干,培育优良抗逆品种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IPCC.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Qin D-H (秦大河),Sun H-L (孙鸿烈),Sun S (孙

枢),et al .Meteorological Undertakings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in China.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

2004(in Chinese )[3]Houghton JT ,Ding YH ,Griggs DG.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1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Wang F-T (王馥棠).Advances in climate warming im-pact research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755-766(in Chinese )[5]Jin Z-Q (金之庆),Fang J (方

娟),Ge D-K (葛道阔),et al .Prospect to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Acta Agronomica Sini-ca (作物学报),1994,20(2):186-197(in Chi-nese )

[6]Jin ZQ ,Zhu DW.Impacts of changes in climate and its

1

194期刘志娟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Ⅳ.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7]Liu X-H(刘巽浩),Chen F(陈阜).Farming Sys-tems in China.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5

(in Chinese)

[8]Guo L-C(郭良才),Yue H(岳虎),Wang Q(王强),et al.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

sources’changing in dry area of Hexi Corridor.Agricul-

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26(3):14-22(in Chinese)

[9]Ji R-P(纪瑞鹏),Zhang Y-S(张玉书),Feng R(冯锐),et al.Analyzing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ag-

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Re-

sources Science(资源科学),2007,29(2):74-82

(in Chinese)

[10]Miao Q-L(缪启龙),Ding Y-Y(丁园圆),Wang Y (王勇),et al.Impa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dis-

tribution of China’s thermal resource.Journal of Natu-

ral Resources(自然资源学报),2009,24(5):934-

944(in Chinese)

[11]Liu M(刘敏),Shen Y-J(沈彦俊),Zeng Y(曾燕),et al.Changing trend of pan evaporation and its

cause over the past50years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地理学报),2009,64(3):259-269(in Chi-

nese)

[12]Liu B(刘波),Ma Z-G(马柱国).Area change of dry and wet regions in China in the past45years.Arid

Land Geography(干旱区地理),2007,30(1):7-15

(in Chinese)

[13]Zhou W-D(周伟东),Zhu J-H(朱洁华),Li J(李军),et al.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for heat re-

sources in East China.Resources Science(资源科学),

2009,31(3):472-478(in Chinese)

[14]Liu Z-J(刘志娟),Yang X-G(杨晓光),Wang W-F (王文峰),et al.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

gy(应用生态学报),2009,20(9):2199-2206(in

Chinese)

[15]Ding Y-H(丁一汇),Dai X-S(戴晓苏).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the recent100years over China.Meteor-

ology Monthly(气象),1994,20(12):19-26(in

Chinese)

[16]Ren G-Y(任国玉),Guo J(郭军),Xu M-Z(徐铭志),et al.Climate changes of China’s mainland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气象

学报),2005,63(6):942-956(in Chinese)

[17]Lin X-C(林学椿),Yu S-Q(于淑秋),Tang G-L(唐国利).Series of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a for

the last100-year period.Scientia Atmospherica Sinica

(大气科学),1995,19(5):525-534(in Chinese)[18]Qu M-L(曲曼丽).Agro-climatic Internship Guide.Beijing: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1991(in

Chinese)

[19]Wang P(王璞).Crop Introduction.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2004(in Chinese)[20]Han X-L(韩湘玲).Agricultural Climatology.Taiyuan: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9(in Chinese)[21]Shen Z(沈瑱),Zeng Y(曾燕),Xiao H(肖卉).Changes of sunshine hours in the recent40years

over Jiangsu Province.Scientia Meteorologica Sinica(气

象科学),2007,27(4):425-429(in Chinese)[22]Allen RG,Pereira LS,Raes D,et al.Crop Evapotrans-piration: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

ments.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No.56.

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8

[23]Meng M(孟猛),Ni J(倪健),Zhang Z-G(张治国).Aridity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geo-ecological

study.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植物生态学报),

2004,28(6):853-861(in Chinese)

[24]Gong S-X(龚绍先).Grain Crops and Meteorology.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1988(in

Chinese)

[25]Sun L(孙力),Shen B-Z(沈柏竹),An G(安刚).A study of the variation and tendency of surface

dry-and-wet state of northeast area in China.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应用气象学报),2003,

14(5):542-552(in Chinese)

[26]Tian Z(田展),Liu J-Y(刘纪远),Cao M-K(曹明奎).Simulation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wheat production in Huang-Huai-Hai Plai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自然资源学报),2006,

21(4):598-607(in Chinese)

[27]Zhang H-X(张厚瑄).Response of cropping system in China to global climatic changes.B.Effect of cropping

system in China to global climatic changes.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中国农业气象),2000,

21(2):10-13(in Chinese)

作者简介刘志娟,女,1985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体系影响研究,发表论文3篇.E-mail: liuzhijuan1215@163.com

责任编辑杨弘

219应用生态学报22卷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张丽达宋丹丹姚宏伟 【内容摘要】明确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性以及资源特征,是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安县位处吉林省长春市,其农业种植主要是以北方农作物为主,本文以玉米农业气候资源特征为主进行当地气候资源分析,针对光照资源、热量资 源以及水分资源等入手,针对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时数适宜度以及气候适宜度模型等进行整体分布规 划。从地理环境以及地理位置、农业生产机异常和极端气候事件入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春市农安县气 候条件变化特征,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玉米农作物的适宜度为主,针对时空分布特征,促进当地农业 发展以及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以期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针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实现农作物种植的科学、系 统规划。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发展;气候适宜度 【作者简介】张丽达(1988.2 ),女,吉林松原人;农安县气象局,中级;研究方向:气象、预报、为农服务 宋丹丹,德惠市气象局;姚宏伟,农安县气象局 一、以模型为基准,分析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获取的环境物质资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玉米作为农安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玉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造成复杂的影响。农安县为松辽平原腹地,具有优渥的土壤以及环境资源,与公主岭和长岭县为邻,接壤松原市,温度、光照、降水等是影响春玉米产量与生长的关键因素,近50年来我国吉林省的气候变化明显,构建农安县农业气候模型是分析当地气候资源以及进行适宜性评价的重要途径。气候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物质资源,玉米为农安县的主要农作物,其生长发育受到当地温度、降水以及光照等影响,伴随着农业气象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适宜度分析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农作物气候生长、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定量分析及评价的重要方法。魏瑞江的河北气候适宜度模型、王连喜的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及俞芬的淮河流域气候适宜度模型的研究经验以及评价方法,其对气候适宜性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农安县气候资源特征模型奠定基础。以任玉玉与千怀遂的河南省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而言,农安县农业气候适宜度分析模型,需要根据玉米生长气候变化因素以及产量动态预报等将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应用于气候适宜度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针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适宜度进行数量转变,将温度、光照以及降水等作为气候因子,以气候因子变化为农安县气候资源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掌握农作物生育期气候资源适宜度变化规律,构建适合农安县适宜度模型,实现对当地玉米精细化动态预报,制定相应的气候应对措施,构建气候防控中心,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安县气候资源整体规律 农安县气候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以长春市的气候变化数据以及当地农业气候数据为基准,针对吉林省长春市整体的气候变化,以长春包含农安、榆树、德惠、双阳、九台的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为主,掌握气候以及气候资源,针对农业生态资源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合理开发与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而言,农安县主要有以下气候特征。 (一)光照资源。植物光和作用中同化的太阳光谱内的可见光才是农安县当地太阳光照的有用光照辐射,称为生物辐射,占据总太阳辐射的49.21%,根据站点观测数据显示,长春市与农安县的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78Kcal/cm2,以逐月变化水平来看,1月是总辐射的起点,3、4、5月份增长速率最快,5、6月达到最高值,6月下降至12月,农安县作为长春市总辐射量较多的地区,其生理辐射变化满足长春市的总辐射能变化曲线,玉米生长季可以保持较高的辐射总量,达到27Kcal/cm2,就日超时数而言,太阳光线的实际照射百分率而言,长春市可以年均日照时数为271h,百分比率达到61%,5月为最多,12月最少,5 8月份的日照百分比不足59%,7月为最少仅为41%。由此可见农安县5 8月份雨季对农作物的日照时数影响较大,越往东日超时数越少,云和雨与对日照百分比影响较大,其日照时数年均量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但在农作物的生长季(5 9月),其日照时间下降明显,但由于附近山岭的存在可以达到45%。 (二)气候资源。农安县的平均气温为6.0?,其中以东部地区为最高,达到6.4?,根据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数据研究显示,农安县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一致,该地区平均气温上升了1.6?。尤其是季节变化更显明显,春季与冬季虽然20世纪60、70年代有所下降,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逐月中七月为最热月达到23.8?的平均气温量,1月为最冷月,极端最低气温为-40.2?,平均1月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是1997年的6月28日,高达36.9?。由于5月及9月的极端最低气温接近玉米苗期与成熟期,所以在玉米生长其气候日差较大,平均达到11.4?,尤其是5月为日差最大约,七月至日常最下月,十分符合农作物物质的积累与子粒形成。 · 531 ·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案 第一章、农业资源概述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农业资源的概念 农业资源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农业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 (1)概念: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分类(略) 2)、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农业科技生产力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 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来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源泉和主要推动力。 B、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C、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还能部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业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 农业资源利用涉及到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 农业生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A、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B、人口经济原理与收益递减律 C、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三、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与方法 1、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 其研究的基本目标,是要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上,既要从微观入手,又要从宏观把握全局。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采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有计划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稳步提高,并在开发利用中切实贯彻国家有关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法规、政策。在高速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建立起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内容 A、农业资源概述 B、农业资源各论 C、农业资源管理 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方法 A、从整体到部分的系统分析法 B、综合分析法 C、最优化法 4、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意义 A、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B、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 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 (1)目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2)原则: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3)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 A、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做到有步骤、有重点、有机划的开展,避免盲目

江山市农业气候资源情况

江山市农业气候资源情况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2019.48平方公里(302.9万亩),耕地面积36.62万亩。江山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兼有盆地气候的某些特点,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气候差异较大。 江山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5.5℃,多年平均气压1004.9hPa,多年平均水汽压17.4hPa;多年平均蒸发量1466.1mm,月平均蒸发量以7、8月份最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月平均相对湿度以3~8月份最大(均在82%左右);多年平均风速为3.0m/s,最大风速达16.0m/s(1977年8月9日),相应风向为N,多年平均月最大风速为14.0m/s,最盛行风向为ENE,其相应的风速也在15.0m/s以上。 江山光照充足,但日照时空分布不均,河谷平坂地区,全年日照可达2063.3h。日照时数呈周期性变化,7-8月日照最长,在270h以上,平均每天9h,2月份日照最少,仅108.7h。常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1.8千卡/cm2,太阳辐射量随太阳高度变化而变化,并受地形与气候影响。5-9月,太阳辐射量在10.1千卡/cm2以上,10月至次年4月,太阳

辐射量在9.3千卡/cm2以下。常年大于0℃以上活动积温6264℃,持续361天;大于10℃活动积温5418℃,持续243天;10℃-20℃活动积温4296℃,持续181天。除东部边界一带和南部高于400m的中低山区外,其余地方大于10℃积温均在5000℃以上。 江山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813.7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02.3mm,多年平均径流深1174mm,属易洪易旱地区。降水与径流年际间变化极大、年内分配相对集中。降水量随高程的增高而递增,自河谷平原向两侧、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增加,总体趋势东南多于西北,上游山区多于丘陵、河谷平原区,最大为岭头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134.3mm,最小为双塔底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60.5mm。降水与径流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7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这段时期经常出现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

河南省气候与农业概况

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 赵方聪222011326032005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 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Henan Zhao Fang cong 222011326032005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Adequate light, heat, water and fertile l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Henan become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m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wide range and heavy damag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hesis referring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resources not only introduce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in the resp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moisture level but also analyses factor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 Additionally, i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features disaster prevention 1.河南省地理位置 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 2.河南气候特征

辽宁省农业龙头企业名单

沈阳隆迪高科技粮食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副食集团公司 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华美畜禽有限公司 沈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蒲兴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文成企业集团 沈阳万顺达集团 沈阳市耘垦有限公司 辽宁新大地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众友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沈阳市神禾谷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天地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宝仁食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绿丰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市大公牧业有限公司 沈阳富士牧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弘久牧业有限公司

沈阳波音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方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沈阳阿福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辽滨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树新畜牧有限公司 沈阳金豆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牧源畜业发展有限公司 沈阳雄洲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鸿发生态养猪场 辽宁黑牛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大连华农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础明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韩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善岛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双兴商品城有限公司 大连三寰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天宝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棒棰岛海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成食品(大连)有限公司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壹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东方农庄有限公司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水产有限公司大连长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大连凯富隆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富谷水产有限公司 庄河市海洋贝类养殖场 庄河市黑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大连魁氏罐头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泽丰农业有限公司 大连国富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海晏堂生物有限公司 大连日鑫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有德渔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宏业海产有限公司 大连生威谷物有限公司 大连祥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友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615868731.html,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作者:张红梅李爱贤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1期 摘要适宜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光照等要素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给出了日照时数、降水和相对湿度等农业气象条件的分布状况,并描述了其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这为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气候资源;农业气象条件;山西忻州;忻府区 中图分类号 S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05-01 一定的气象条件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1-3]。当这些气象条件的组合对作物的生产有利时,能形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农业自然资源;反之,当气象条件的某种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时,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4-5]。分析气候资源状况和气象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农业气象服务的基本任务。国内有关农业气象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研究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的热点内容。现对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忻府区基本农业气候资源概况 山西省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地区。其东西宽约为55 km,南北长约43 km。自古以来忻府区一直是农业生产和商贸集散的重要地区,有“三关总要”、“晋北锁钥”的美称。忻府区的地形自西向东逐步倾斜,北、西、南地区为三面环山,东部地区较为开阔和平坦。忻府区有3条主要的山脉,分别为云中、系舟和五台山脉。忻府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春温高于秋温。无霜期平均167.1 d。 2 忻府区日照条件分析 太阳主要通过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在自然条件下,只有达到一定的光强,农作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产生养分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因此,日照条件是评价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忻府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 914 ~2 797 h间变化。其中12月的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 914 h,只占全年的7.0%;5月的日照时数最多,为2 797 h,占全年的10.3%。11月至翌年2月的日照时数较少,各月的日照时数不超过全年的7.5%;3—5月,日照时数逐

重庆气候资源对重庆农业发展的影响

重庆气候资源对重庆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10级聂新位20100510813 摘要:重庆地处北纬30度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雨热同季且地处盆地东南部,有着优越的农业气候基本条件。但区域内地形颇为复杂,有中、低山,深、浅丘,河谷、平坝等不同的地形,形成各种不同的立体小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显著的海拔差异,使得重庆气候资源的立体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也形成了与同为中亚热带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因此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制订区域种植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重庆市、气候资源、农业发展 农业气候资源是大自然为农业生产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基本物质和能量,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环境条件(1)。光、热、水是组成农业气候的基本要素,他们的多寡和相互配合如何,从宏观上看,是决定一个地区能种什么,其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2)。 重庆地处中、亚热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山区面积大。据统计,丘陵和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4%,复杂的地形地貌,显著的海拔差异,使得重庆气候资源的立体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也形成了与同为中亚热带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对于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制订区域种植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重庆地区农业气候光、热、水资源的主要特征,应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产业促进重庆地区农业的发展。 1、影响农业发展的气候因素 1.1 日照 日照时长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除影响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外,还通过植物的光周期效应,控制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4] 1.2温度 表征农业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一般包括年均温和〉=1O'C积温两项因子,从宏观地理条件来说,纬度和海拔高度是影响某一地区温度分布最重要的因子,但在丘陵山地,微观地形复杂,温度分布还与地表的地形特征关系密切渝西地区特别是长江河谷区域,年均气温相对较高,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温均在l7~l9℃之间;渝东地区相对较低,但在长江沿岸的涪陵、丰都、万县、奉节等区域也有着较高的年均温。从图3还可看出,重庆地区温度的分布与海拔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在海拔最高的城口地区年均温最低。 1.3降水量 降水是作物获取作物水分供应的主要来源,研究选取年降水量作为表征区域农业水分资源的主要指标。由于丘陵山区地形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受到宏观地理要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针对重庆的气候资源特征合理发展农业 重庆地处北纬30度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雨热同季且地处盆地东南部,有着优越的农业气候基本条件。但区域内地形颇为复杂,有中、低

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摘要:近10多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人们已切身感受到冰川融化、干旱蔓延、作物生产力下降、动植物行为发生变异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开展了多方位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2]并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及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阐述了气候资源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利用和发展前景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生产与发展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方便的影响现状 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一样,能够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但气候资源又有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气候资源具有资源数量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的特点,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性、清洁性资源,但其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以呈现。只要使用开发得当,它将永无止境。而对其开发利用对象来说,其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又是有限的,是有风险的。气候资源还具有普遍存在性,但其在地理分布、丰富程度和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气候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很大。充分认识气候资源的这些特殊性,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十分重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过去的50年,我国气候经历了暖冬、高温、干旱等一系列变化。虽然对全球气候变化究竟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尺度上,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理解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很多学科还众说纷纭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4],但是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在变暖的幅度、原因或区域分布,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5]。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农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概况

苏家屯区农业概况 苏家屯区位于沈阳市南郊,素有“天下第一屯”之美誉。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极其优越。长大、沈丹、沈吉、沈吉铁路在此交汇,沈大、沈本、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利。全区总面积762平方公里,人口43.5万。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是国家商品粮基地、无公害大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粮食自给工程项目示范区、辽宁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建立了水稻优质米、温室葡萄、绿色蔬菜、肉鸡养殖、优质苹果梨、农产品深加工六大农业生产加工基地;构筑了绿岛旅游度假区、白清寨风景区、马耳山生态旅游区三大景区和一个生态旅游自助采摘体验带;形成了西部永乐农业经济区、北部浑河新城、东部绿岛空港旅游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 区内现有规模较大的农事龙头企业15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 产业企业19家;省级现代化农业园区、示范基地9个;无公害生产面积5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面积23万亩、获绿色食品证书24个;创建了“耘垦”香鸡、“香野”葡萄、“双

翼”苹果梨、“杨城寨”草莓、”辽丰”大米、“新开河”西红柿等一批知名品牌。辽宁省稻作研究院坐落于我区,该所多年来共承担国家总理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跨越计划、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6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成果89项,通过审定的水、旱稻新品种72个。 这里是一方投资兴业的广阔天地,这里是一片播撒希望收获未来的理想沃土。开放、和谐、发展的苏家屯热忱的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我区投资发展,共创美好灿烂的明天! 农业发展规划: 以“做精一产”为导向,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经营为目标,中西部以发展葡萄、蔬菜、花卉为主,东部以发展林果旅游产业为方向,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温室大棚2500栋、高附加值特色种植面积1万亩,形成富民小区50个、养殖小区20个。申请绿色认证5个,新创知名农产品品牌3个。做好国家粮油创高产示范基地和水稻精确栽培示范区建设,提升我区粮食单产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中粮集团30万吨大米深加工、辽宁宏洲食品、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部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十里河花卉贸易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年新发展投资500万元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 南北跨近50多纬度, 东西占60多经度, 国土总面积达960多万平方千米,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东半部有平原和低山丘陵, 西北部有高原和盆地, 西南部有平均海拔高4000m的青藏高原由于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 其农业气候资源有以特点空间变化大,季节变化大, 组合类型多样,这些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方向存在问题及其应用农业技术措施上, 都有明显的差异。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从农业角度出发,对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评价如下: (一)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二)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在北纬30°以北的温带地区,只有我国的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温度最高,降水最多,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三)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0℃积温4 000~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 ≥0℃积温5 900~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 ≥10℃积温3 600~4 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 ≥10℃积温5 000~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或地形、地质的影响,在同一热量熟制带可能出现多种熟制情况。例如,一熟带中,由于地形。水分供应的差异性,往往出现二年三熟的情况。能种两季或三季作物的地区,仍需灌溉补充水分的不足。 (四)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就一个山体说,气候变化受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状况的影响,一般每升高100m,平均气温就下降0.15,>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减少4-6天。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内呈递增趋势。因而山地出现河谷热、山丘暖、山区凉、高山寒的气候特点,构成了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我国的西南气候垂直变化尤为明显,云南低纬度区由低地区到高海拔出现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到寒温带等多种农业气候带,这里是云南成为“生物国王”的气候原因。

辽宁省鞍山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年辽宁省鞍山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作者:————————————————————————————————日期: 2

2013年辽宁省鞍山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2013年鞍山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农村新型工业化为引擎,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坚定不移地把推进“三化同步”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总路径,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着力构筑和完善全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整体架构,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一、现代化农业成果显著,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9%(按可比价计算),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克服春季低温多湿,粮食实现第四个高产年。由于2013年全市遭受春季低温多湿的天气影响,春耕工作受到延迟,面对不利的气候条件,全市上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抗春湿促春耕,充分抓住5月份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抢育、抢播、抢插,把粮食作物全部播在了丰产期,实现了一次播种保全苗。全年粮食产量实现28.1亿斤,比上年增产2亿斤,增产7.7%;粮食作物单产896斤/亩,比上年提高9.4%,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第四个高产年。 2.畜禽标准化养殖得到加强,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近年来,全市畜牧业生产不断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和标准化小区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逐年上升。2013年台安县鸭鹅饲养量达到2亿只,饲养规模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继“台安肉鸭”上年申报国家原产地标志成功后,今年又成功申报成为省“一县一业”示范县。 畜牧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的提高,反映出全市畜牧业行业成熟度日渐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日渐增强,面对上半年猪周期和H7N9禽流感对畜牧业生产的双重冲击,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积极调整存栏、出栏结构比,成功扭转了畜牧业下行趋势,全年生猪饲养量369.0万头,比上年增长2.1%,其中:存栏量134.2万头,比上年增长5.9%;家禽饲养量为3.6亿只,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存栏量8446万只,比上年24.9%,存栏量的增长,说明养殖户对未来行情的看好。 但由于受到饲养成本的上升压力的影响,全市牛、羊饲养规模连年萎缩,牛饲养量44.5万头,比上年下降3.8%;羊饲养量99万只,比上年下降13.9%。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 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 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1、气候资源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害。2、水资源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3、土资源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4、生物资源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2、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 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不同,从而 形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3、可更新性农 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 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自然 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 永续利用。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 新和循环。4、不可逆的发展性农业自然 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5、可培育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培育和改造的,自然 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6、数量的有限 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 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 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 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 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 兼顾。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 本原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 远近兼顾。4、用养结合。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1、光、热 条件优越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 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2、 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 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 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 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 不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 大,气温冷热变化激烈。所以我国干旱、 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 等天气灾害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 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1、河川径流总量 大。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 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 4、水资源开 发利用程度高。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1、农业用地比重 小,耕地的比重尤小。2、各类土地资源的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3、 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 我国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 具世界第三。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3、 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1、特有种和珍 奇种类较多。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 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 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 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结构农业 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 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 源循环和转化而形成各种农产品的过程, 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参与下进行的,因此, 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参与的社会经济再生 的过程。 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 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 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 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 向和进程。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1、人 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2、农村经济底 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3、农业现代化装 备有一定基础。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 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利用 的合理,可以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如果不合理运用,使 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破坏生 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 来祸患,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刻的。 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 化等恶果,形成恶性循环,其表现在几个 方面: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2、 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3、草原牧业超 载过牧,靠天养畜。4、渔业重捕轻养,遭 鱼滥捕。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 水源污染。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 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 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1、树立人 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 约化营运。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 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3、增加物质、 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4、坚持分 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 我国目前资源不足,破坏、浪费资源现象 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1、制止对资源 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耕地、草地、水 面的单位面积。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 宜的发展农业。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 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3、建立 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 矛盾。 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1、必须运 用经济手段,按照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 地。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3、坚持不谢地进行 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 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

气候资源

2. 7 气候资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知道气候资源的特点,认识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 源。认识气候资源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等之间 的关系,掌握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培 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世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为难点。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右图中三圆可表示气候资源、自然资源 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请指出气候资源、自 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各是那一个圆? 答——小圆、中圆、大圆依次表示气候资源、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自然资源按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二种;气候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目前人们利用的气候资源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共同点: 1、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不同点: 1、气候资源是普遍存在的。 2、气候资源的数字特征。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字范围内才有资源价值。 如:农业生产——对日照、温度、降水有一定的数值要求。 商品贮存、工业产品的质量——温度、湿度有一定的适宜数值范围。 3、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 如:光、热、降水等都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变化。(可请学生举例)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利用气候资源最广泛的是: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分

辽宁省沈阳市农业指数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辽宁省沈阳市农业指数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前言 沈阳市农业指数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农林牧渔业指数,农业指数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沈阳市农业指数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沈阳市农业指数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沈阳市农业指数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沈阳市农业指数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沈阳市农业指数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沈阳市农业指数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沈阳市农林牧渔业指数指标分析 (3) 一、沈阳市农林牧渔业指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农林牧渔业指数现状统计 (3) 三、沈阳市农林牧渔业指数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指数比重统计 (3) 四、沈阳市农林牧渔业指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沈阳市农林牧渔业指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农林牧渔业指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农林牧渔业指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沈阳市农林牧渔业指数同全省农林牧渔业指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沈阳市农业指数指标分析 (7) 一、沈阳市农业指数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农业指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沈阳市农业指数占全省农业指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沈阳市农业指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沈阳市农业指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农业指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