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紧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依托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而中医药文化,是经历了千百年实践的检验的先进文化。其实中医药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国汉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鲜族等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中医和中药是传统医药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就必须首先对中医药有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系统的理解与认识。经过几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中医药学不仅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从阴阳互动的平衡观、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人为本的生命观、三因治宜的辩证观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上,还是在人类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现象全过程的科学认识方面,尤其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存寿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对目前现代医学病因不清、疗效不佳的各种疑难杂症及高死亡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肾病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甚至对21世纪有黑死病之称的高致命性传染病如艾滋病等,都显示出了中医药独特疗效和显著优势。对于患有现代社会文明病及占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亚健康人群,传统医药学及中医养生学在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对于13亿中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优势。

总体而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总结和凝练出一个社会大众都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及时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的现实需要,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提振中医药工作者精气神的不竭源泉。中医药的文化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概括。《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肖纲《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唐代孙思邈在《干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他说:“如此,可谓苍

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正是对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在当代社会,中医药文化的“仁和精诚”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示出了内在的统一性。

中医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都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观念中医文化崇尚自然,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颇具典型,该观点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 [4]就是提示人们养生应追求自然,遵循顺应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反对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将引导人们更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从而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自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天人合一”整体观贯穿于整个中医文化体系,并以此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医文化认为,人是天地宇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所倡导的“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具有良好伦理秩序和道德氛围的发展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与必要保障。正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言:“一个社会的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黏合剂。” [5] 中医文化不仅是中华医药的宝库,也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所积极倡导的“悬壶济世”的社会担当、“大医精诚”的职业操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都有利于我们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社会担当精神。

一个拥有强烈社会担当精神的民族是有前途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成就,是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分不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社会担当精神的弘扬尤为重要。其一,从医药行业来讲,弘扬社会担当精神,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在当前的医疗改革方案中,体制的转换势在必行,但一种高尚精神的支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为好的体制的实行还得依赖拥有崇高精神的人去执行;其二,从社会整体来讲,社会担当精神的弘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医文化所蕴含的“治未病、已病防变、辨证”的医疗观有利于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医疗体制的转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陷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困境:医疗的成本日益高昂,老百姓的医疗成为难题。随着“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益强烈,积极探索新的医疗体系方案已迫在眉睫。它需要全社会群力群策,更需要我们从祖国的传统医疗文化中寻找资源。中医文化在构建新的医疗体系中将大有作为。

“治未病”的保健观有利于减少医疗开支。“治未病”是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揭示了中医药文化中的已病则治,不如预防而无病的观念。据此中医文化提出了积极“养生”的概念:如嘘吸阴阳,调摄精神,和喜怒,适寒温,节阴阳,安居处,清静调适,恬淡无为,不以物累形,使邪僻不生,则健康无病。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所有的大病重病者都是因为医疗的不及时和单纯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治所导致的。因此,改变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疾病治疗观,对于新的医疗体系的构建是关键之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童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中医文化核心价值同样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

我国历史文化积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台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涵盖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中医文化的积极性向,它将引领我们建立科学的中医学科体系,中医诊疗制度,中医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在内的中医体系,是整个中医系统得以运转维持发展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