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

基础教案(一)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教学内容:

◎吟诵青春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致青年公民郭小川

3相信未来食指

4六月,我们看海去潘洗尘◎体悟人生5十八岁和其他杨子

6我的四季张洁◎设计未来7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8我的五样毕淑敏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

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的生涯规划,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与感受。

3、学生知道朗读的特点,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

语调,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4、学生能够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积极主

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呈现方式:

活动体验

课时安排:

七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沁园春·长沙》(上)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新课程和新教材;

2、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

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教学重难点:

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

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教学方法:

诵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新课程和新教材

(一)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在教科书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学生”是指全体学生。本次高中课改的一个大背景就是高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教育民主、平等的思想,应真正得到体现。这就需要教科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中需记忆,需训练,需量化的能背、能做、能考的部分;同时这里的“全面发展”包括和谐、主动、充分、自由、持续等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终身发展、个性养成等方面考虑教科书的编写。

“以人为本”也包括以教师发展为本。难以想像以知识体系为逻辑起点,把语文学习流水线化的教科书与教学,能留给教师多少创造的空间;难以想像许多年甚至一辈子面对较少变化的一本教科书,教师能够得到较好的专业发展。新的课程、新的教科书应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求平衡和张力,立足现实,追求理想,而不是放弃理想;新的教学,应当在教师的适应与不适应之间寻找平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而不是被动适应;新课改应当满足教师的精神探寻和实践创新的需要,而不是紧盯着教师在应试压迫下形成的操作技能。好的教科书应当让老师们通过培训,通过课改实践,去提高,去发展,我们相信这是广大老师们欢迎的。

2、遵循规律。

教科书的编写应当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中外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其育人功能,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编写高中语文教科书,应当注意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教科书成为学生走进文学经典,走向优秀文化的桥梁,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

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要认识到这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重视实际应用,让学生通过情景感受、对话思考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比如,高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能力在编写高中语文教科书时都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3、注重整合。

普通高中课程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我们认为,模块式教科书的编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整合的理念。模块是一个“块”,而不是点、线、面;整合是其首先具有的特点,这种整合的内涵是丰富的。从各学科共性说,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从语文学科个性说,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 、… 表达与交流? 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 ?至…语文5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又应是有机融合的。从教科书呈现方式看,组成学习专题,跨文本、超文选,则要求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机整合等等。

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要求语文模块的构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而不是简单的堆积和拼凑。在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关键词最为重要:(1)灵魂。大而言之,育人是整个教科书,也是模块的灵魂。各个专题则是以人文话题领起。(2)情境。应当强调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学习情境。

这样,各种要素才是流动的、活跃的。(3)生长。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每个模块以及模块中的专题都是可以生长、延展、创生的。

4、引导学习。

学会学习,是走向学习化社会的主题词,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呈现方式上,应对传统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方式,进行全面的理性审视,拓展视野,开发资源,优化组合,创新呈现方式,构建对话平台,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5、倡导开放。

倡导开放,首先指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关系,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尊重多元文化,“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应当让学生触摸世界最优秀的文学经典,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的熏陶。

倡导开放,也指教科书编写要体现生活化、综合化的理念。要融通语文

和生活、社会的关系。要柔化科目之间的界限,倡导跨学科、跨领域的语文学习。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沟通语文学习与网络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小语文真正走向大语文。

倡导开放,还指教科书体系不是凝固的、封闭的,不能全部是规定性的。它应该“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1、必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

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专题按三个向度划分只是大致而言,其中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如“月是故乡明”、“珍爱生命”、“祖国土”等,也有“人与自然”的内容,“我有一个梦想”同时包含了“人与社会”的思考。在“人与社会”一栏中,加星号的四个专题,着眼点是语言文化,是从应用角度切入的。

2、选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

选修部分五个系列,共有16个模块。

教科书编写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旨在突出综合整体的思想,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

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如“向青春举杯”一眼便知这个专题围绕青春话题展开。

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如“像山那样思考”的导语是:“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这种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静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扰,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的关注。”

学习板块: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高中新课改提倡两节课连排,由板块而专题而模块的结构方式,既体现了模块意识,又有利于组织教学。板块与板块之间有较明显的递进、拓展关系。如前所举,“像山那样思考”

由“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构成,就体现了理性思考的不断深化。“向青春举杯”由“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三个板块组成,则勾画出活动体验的不断拓展。

积累与应用:绝大多数专题设置了“积累与应用”栏目,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如“像山那样思考”这一栏

目的内容安排是(“写作实践”除外):

(1)背诵《赤壁赋》。

(2)本专题的几篇文章景、情、理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的理性思考。请你选择其中自己喜爱的一篇,分析该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化思考的。

(3)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富于变化,对这些用法进行归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本专题的两篇文言文中出现了一些虚词,如“之”、“其”、“于”、“因”、“乎”、“也”等。这些虚词也可以在《师说》(韩愈)、《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捕蛇者说》(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桃花源记》(陶渊明)等文章中找到。找出一些例句,揣摩它们的不同用法,制作“虚词学习卡片”。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留心这些虚词是否还有其他用法,是否还有其他虚词出现,随时总结,丰富卡片的内容。

(4)向别人介绍一个地方,要用简要的语言突出它的主要特征。如果你是某一景点(或者你的学校)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虚拟一些场景,做口语练习,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教科书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融为一体的。口语交际、小练笔大多是结合专题具体情境安排的。每个专题在“积累与应用”安排一次大作文。总体设计是突出:(1)有机性,有机结合专题学习,利用“在场”特点,激发引导学生写作;(2)选择性,给多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拟题目写作,给学生足够的空间;(3)体系性,多专题的写作实践,和其他口语交际练笔的题目,经多轮整合,使必修部分“表达与交流”得到具体落实。似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编者“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只是更追求自然、熨贴而已。仍以“像山那样思考”中“写作实践”的作文题为例。

从下面三题中选择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艺术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不朽的绘画、音乐作品,如民乐《春江花月夜》、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钢琴小品《秋日私语》,油画《日出印象》等等。从描绘自然的乐曲、绘画中,选出你喜爱的作品,把你在欣赏时想像到的美妙的画面和意境用文字表现出来,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

(2)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的天地会更广阔。你看过东方喷薄的日出吗?你仰望过头上灿烂的星空吗?你有没有注视过辽阔的地平线?……选取最能震撼心灵的自然画面,写两则小品。

(3)美洲有一种巨杉,能长到百米之高,屹立几百年,可是它的根却只在浅土层,为什么强风也吹不倒它呢?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树成群生长,它们的根须是缠结在一起的。

蜜蜂的蜂窝构造精巧,房孔都是正六角形,适用而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令人惊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蜜蜂的蜂窝都是按照

这个统一的模式建造的。

人们还注意到,粮食作物很少开绚丽的花。……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令人惊叹,人们经常地从大自然得到启示。请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作文。

我们相信,学生会喜爱这样的话题,这样的情境,会乐于动笔,享受写作的。

4.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结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课改的关键。我们十分重视“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创新教科书呈现方式,建议根据专题内容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板块名称则兼顾教学与学习方式建议,如“向青春举杯”的目录安排是:

向青春举杯

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致青年公民郭小川

相信未来食指

六月,我们看海去潘洗尘

体悟人生十八岁和其他杨子

我的四季张洁

设计未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马克思

我的五样毕淑敏部分专题根据需要采用了混合型的方式,如“和平的祈祷”三个板块,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的方式。

选修部分教科书在专题结构和学习方式引导方面,参照必修部分教科书的编写要求,同时又因系列、模块的具体特点而定。

(三)教科书主要特色

1、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教科书不以知识能力点为体系,而是以学习专题统整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上、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进而构成新的框架体系。

改变传统的选文方式,打破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如选文、背景资料、问题设计、思路、讨论题、音像资料、图表、索引等等),有机并有创意地进行组合。

专题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每个专题都能衍生出丰富的语文活动内容,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构建多重对话的平台。

2、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科书的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包含着语文因素。人文话题的选择重点,指向那些适合高中生成长需要的,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反复出现并持续地起着完善人格作用的命题。教科书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观念,融合现代人文主义学说,对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整合,提炼出一组人文话题。高中生能从这些人文话题获取精神的滋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话题的要素,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及相关学习材料体现的。编写组特别重视选文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在必修部分的教科书中,第一次入选教科书的文本超过了50%,而且大都是大家名篇,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文字。编写组还从新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一些传统课文做了独到的解读和新的开掘,将其整合到相关的专题中,赋予这些文本以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

为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科书在呈现方式的变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联系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特点,编写组十分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人文话题统领,使每个专题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每个专题又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并在应用、审美、探究方面有所侧重,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人与社会”部分,设置了四个“语言文化”专题,分别重点指向文章的修改、作品风格的体味、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言文阅读及古汉语知识的梳理等几个方面。在所有专题的问题或活动的设计上,都力求语文点和人文点的契合。“积累与应用”则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强化。其中“写作实践”既是相关专题内容的自然生发,又自成相对完整的系列。

3、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编写组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十分重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必修本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明确提出了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建议。

“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如“和平的祈祷”是一个包含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方式的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选文是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其“文本研习”的设计是:

(1)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

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叙述,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悬念的设置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4)《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许多描写画面感很强,根据你的理解和想像,选择你认为比较能把握的一些内容,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分镜头,和同学交流。

“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选文为《安妮日记》),其“问题探讨”的设计是:(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像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安妮说:“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类制止或消灭战争的途径是什么?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选了两组摄影图片,其“活动体验”的设计是:

(1)就一个时代而言,一幅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但它记录的历史真相发人深思。第一组照片都表现了战争的苦难,和同学交流面对照片时的感受,对这些照片发表你的评论,说一说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记录战争苦难的。

(2)摄影图片记录的虽然是瞬间,也能反映重大主题。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你对摄影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

(3)游行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丰富的内涵。为每一幅照片分别拟一段话,作为解说词。搜集同类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照片,向没有见过照片的人作口头介绍。

(4)读了安妮的日记,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

教科书新颖而灵活的呈现方式,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以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兼顾不同地区、学校的需要,教科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必修部分教科书前四个模块各有四个专题,每个专题有多个学习板块,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有的专题部分板块设计两种以上的学习方案,以供教学时选择;第五个模块根据高中第二学年的教学实际,设计了六个专题,选择性更强。教科书的学习板块以及学习方案、活动方案、题目设计均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教师、学校都具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还可以在教科书提供的模块、专题、学习材料、学习方案的基础上,开发、创造和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教学。

二、解读专题

为适应教改需求,新教材在编排方式上与老教材相比作了全新的改变,它改变了传统方式的以文体为主的编排方式,而变之以模块设置,第一话题所编选的文章全统属于青春这一话题。

在第一部分吟诵青春里,教材编选了四首我国现当代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食指的《相信未来》,潘洗尘的《六月,我们看海去》。这四首诗歌虽然所属时代不同,但他们反映的都是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不同时代的青年人的心声,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那个青年人真正情感的表达,体现。从毛泽东的“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郭小川对于青年公民所需要的品德和信念的诗意表达,再到食指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念,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他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最后到八十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开一代诗风之作的潘洗尘的《六月,我们看海去》。这些全都深刻反映了他们站在自己的那个时代吟诵自己青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信念理想抱负。教材把这一组诗歌编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青年学生的激情和活力,引领他们考虑自己的青春应当以何种方式去面对,如何使自己的青春也成为经久不息的时代的最强音,这四首诗如同战鼓一样敲开了学生的青春之门,让他们能够主动意识到人的青春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因而吟诵青春这一部分必然会打开学生的青春之门,激活他们的青春之梦,从而使他们思考自己地青春该如何度过,这样一种青春会使自己完成什么样的人生,甚至于成就一个有价值得的人生需要些什么,这正是这一模块第二部分的内容了。

为青春干杯的第二部分就进入体味人生,学生在吟诵青春里已经能够自觉地思考人生这一话题了,而他们思考后会发现原来人生有许多个阶段组成,处于青春的这个阶段到底需要些什么才能使人生不致虚度呢?第二部分选编的两篇文章恰好能够解决学生心头的疑问,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张洁的《我的四季》。

在《十八岁和其他》里,杨子作为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正在经历的读书生活,父与子的矛盾,以及青春在人生中所处的地位,所需要做的工作做了详细的叙述。他的话语如滴滴清泉沁入学生的心脾,他说“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学生读到这里会有生什么样的感想呢?他又在“两代人的矛盾”里分析了父子产生隔阂的原因及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相信这些文字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会使这种共鸣变成一种自我反思,而这种思考恰恰是冰释两代人矛盾的灵丹妙药。实际上教材的存在已经使教师的地位退居幕后,教师的作用不过是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时间,间或给他们提醒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到了该文章的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与乐》作品开篇便会给学生以震撼,给正在以学习为苦事的学生以当头棒喝,理解了父母不得已良苦用心,试想我们正在教授的学生刚刚经历了初三升学的煎熬,并且在不远的将来还有个等待他们的高考,当他们读到这里难道不会产生共鸣吗?但文章在为孩子的处境着想的同时,笔锋一转又去谈起读书的乐事,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其实读书是人生的表达方式,同时读书会使人成为一个率性的人。文章最后落笔于“青春”他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海阔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难道当学生读到此处是还会浪费时间吗?难道他们不会思考自己马上就要到来的十八岁吗?可以这样说学生在这里得到的纯知识的东西微乎其微,但他们又得到了比知识本身要宝贵的多的东西,那就是思考,正是这种文章是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青春,而一个人一旦有了思考,他便会成为独立的人,而一个拥有了如此多能够思考的年轻人的民族会成为怎样的民族呢?大托尔斯泰说“思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张洁在《我的四季》里把人生的阶段比作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他说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春天需要耕种“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到了夏天要浇水灌溉,而盼望着的老天不会总是眷顾,因而“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也许会遇到狂风冰雹,但是我“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不管收成如何,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而到了冬日“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

寞的,将不会是我!”文章的这种象征方式又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学生会从教材里自然地思考自己的四季,而这种思考恰恰是他们体味人生的方式。当他们从自己虚拟的一生醒来时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他们会怎样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呢?

这就到了“为青春举杯”的第三部分,即设计未来。

第三部分给了正在苦苦思索自己未来的学生两种方式,一个是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个是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对于学生来讲,马克思并不陌生,他的示范作用不必多说,马克思在他给青年择业时的劝告中开篇便提出一连串青年在选择职业是应认真考虑的

问题:

“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

意?我们常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

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在这里作为朋友而不是作为导师的马克思把选择职业时的敌人一一列举出来,进而他又指出悬着什么样的职业,人生的价值是不尽相同的,他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试想当学生读过后会作何感想呢?可以相信,无论他们做何种选择,而马克思的这种指导势必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果说马克思的文章在思想卫生署的青年学生面前未免显得高远,而第二种方案《我的五样》就会给他们以具体而实在地回答,毕淑敏在他的文章中以设置情景的方式再现了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最爱和舍弃自己的不爱时所收的精神煎熬的历程,学生当然不会有过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但在这种虚拟的选择和舍弃面前,他们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未来会用什么支撑,从而坚定地站在自己的选择面前,正像作者所说“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假使我们的学生也处于这种选择当中,他们的选择是否会他们以后的努力产生影响呢?

教材的第一大部分——向青春举杯就是有三个相辅相成的专题构建而成,正是这三个小部分的内在联系完成了对“青春”这一话题的学习,并且能够把学生拉回到属于自己的这个年龄,激发起他们思想的火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诵读诗歌

1.找一名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检查预习情况。

让学生点评,纠正。

朗诵技巧:“心悟口诵”,“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

著名播音专家张颂教授:朗诵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

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

2.基础知识:

(1)读音:橘舸遒遏峥嵘寥廓携沁怅。

(2)解释:百舸、挥斥、遏、峥嵘、漫、寥廓。

(3)作家作品:时间、字号、地点、称谓、代表作。

(4)词属于(诗歌)体裁,产生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宋)朝,是带曲调的(歌辞),所以称为(曲子词)、(曲词)、(诗余)、(长短句)。根据词的长短字数(59-90),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其中不分上下片的是(小令)。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属于(慢词、长调)。

(5)背景:革命(农民运动)高涨,我心飞扬!

3. 大家各自揣摩感情,各自读。(板书要求)

4. 点学生再朗诵、点评

5. 老师范读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

qìn 沁yuán 园chūn 春chánɡ长shā沙

dú独lì立hán 寒qiū秋,

xiānɡ湘jiānɡ江běi 北qù去,

jú橘zǐ子zhōu 洲t?u 头。

kàn 看wàn 万shān 山h?nɡ红biàn 遍,

c?nɡ层lín 林jìn 尽rǎn 染;

màn 漫jiānɡ江bì碧t?u 透,

bǎi 百ɡě舸zhēnɡ争liú流。

yīnɡ鹰jī击chánɡ长kōnɡ空,

yú鱼xiánɡ翔qiǎn 浅dǐ底,

wàn 万lai 类shuānɡ霜tiān 天jìnɡ竞zì自y?u 由。

chànɡ怅liáo 寥ku?廓,

wan 问cānɡ苍mánɡ茫dà大dì地,

shuí谁zhǔ主ch?n 沉fú浮?

xi?携lái 来bǎi 百lǚ侣c?nɡ曾y?u 游,

yì忆wǎnɡ往xī昔

zhēnɡ峥r?nɡ嵘suì岁yua月ch?u 稠。

qià恰t?nɡ同xu?学shào 少nián 年,

fēnɡ风huá华zhanɡ正mào 茂;

shū书shēnɡ生yì意qì气,

huī挥chì斥fānɡ方qiú遒。

zhǐ指diǎn 点jiānɡ江shān 山,

jī激yánɡ扬w?n 文zì字,

fan 粪tǔ土dānɡ当nián 年wàn 万hù户h?u 侯。

c?nɡ曾jì记fǒu 否,

dào 到zhōnɡ中liú流jī击shuǐ水,

lànɡ浪a遏fēi 飞zhōu 舟?

6. 分小组朗诵,结合黑板上的要求讨论,小组长组织,各自理好问题的思

路,向全班发言,相互交流,学会倾听,记录别人的发言。

四、小结与作业

板书设计

朗诵:字、词;节奏;音调;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沁园春·长沙》(下)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诗歌内容的

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学生能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感受。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秋天——夕阳西渐,落叶东飞;霜重大地,心留异乡。——(红雨2004年9月2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孤独凄然)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因此,我们历来主张青少年应该多读点诗词,尤其是读点豪情万丈的诗词。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学校的动乱分子,旧社会的埋葬者,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书法家。而毛泽东豪放万丈的词,前无古人,一扫写秋诗词的颓唐、低落,豪迈、奔放的情绪像彩霞满天、急流奔涌,展示了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流露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青年毛泽东的情怀

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读这首词我联想到了什么?我能理解揣摩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读了这首词我学到了什么?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

(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上阕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这首词一扫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

作者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词在语言运用上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以“万”言山之多,以“遍”写红之广,“击”字形象写出了雄鹰矫健的身姿,“翔”则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三、小结和作业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

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

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教学重难点:

分析《致青年公民》和《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

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教学方法:

朗诵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二、指导学生诵读现代诗歌

1、停顿,节奏

2、语调(轻、重)

3、语速(慢、平常、快)

4、语气(疑问、感叹、陈述)

5、体势(表情、手势)

三、理解诗歌

第1节写了什么?(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2、3节写了什么?(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第4至6节写了什么?(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最后一节写了什么?(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四、小结:

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

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五、学习《六月我们看海去》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 哪些语句借助“听觉想象”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

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六、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押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在一起,等等,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旨。青年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七、小结:

这些体现了青年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思想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的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

八、作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有关生字词的注音及含义; 2、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3、掌握小说人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4、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即烘托人物形象或氛围、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 其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其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下面横线上。例如:酒馔(zhuàn,酒食)。 赍发(ji,一声,资助)恶(wu,四声,触怒)了高太尉恁地(nen,四声,那么,这么)不省得(xing,三声,不明白)仓廒(ao,二声,仓库)沽酒(gu,一声,买酒)庇佑(bi,四声,保护)央浼(mei,三声,恳求,托请)肐察(ge,一声,拟声词)掇开(duo,一声,拿,搬)搠倒(shuo,四声,刺,扎) 二、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提示:故事梗概应该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节主要叙述了林冲因为触怒了高俅而被刺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高俅派陆虞侯和福安串通了差拨防火烧掉了草料场来谋害林冲,不料被在山神庙中避雪的林冲撞破,大怒之下的林冲杀了三人,雪夜离开了沧州。 三、试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分值设定:10分。已经有固定格式,请记住这些固定的用语,以便使答案更规范。) 1.从语言描写看,①当店小二让林冲住在店里时林冲说:“我是罪囚, 恐怕玷辱了你夫妻两个。”这表现了他懦弱、忍气吞声、同时而又善良、仁慈的性格特征;(1分) ②当林冲听店小二说陆虞侯、福安来沧州时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 叫他骨肉为泥!”这表现了他嫉恶如仇、大义炳然的性格特征;(1分) ③当林冲听说自己被派去照看草料场时林冲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 差使,正不知何意?”这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 ④当看到草料场的茅草屋摇摇欲坠时林冲说:“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 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特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好的教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1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

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高一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高中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四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 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 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 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 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 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 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 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鉴赏人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构建小说相关的知识网络,快速阅读小说《玻璃》,把握情节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提升专题素养,掌握鉴赏人物的方法,提高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小说阅读鉴赏人物重点内容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学生阅读小说《玻璃》,思考探究: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具体探究分析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补充: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表现中心,是小说内容的重要因素,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人物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出示参考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 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 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思维提升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参考答案:王有福是一个性情谦卑、胆小怕事、有点固执但又本分善良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生活困难,性情谦卑;他不小心撞坏了酒店的玻璃怕让自己赔偿而偷偷溜走;因不相信酒店诚意不敢去打官司,同时心地善良而最后竭尽所能赔偿玻璃。 思维提升 小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五方法” (1)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气质等方面入手。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3)从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

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 表嫂李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示范课教案_21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建构教案

生命可贵,抉择有道 —在群文阅读中考量生命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群文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2.培养和训练学生以“淘金式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树立学生思辨地看待生死的观念。 【教学重点】阅读材料,借助手头资料探讨生死抉择的问题,以“淘金式思维” 探讨评判生死的价值标准 【教学难点】思辨看待生死抉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认为,生命因为追求的不同,其意义和价值也会不同。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解释疑难概念 1.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群文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2)培养和训练以“淘金式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树立辩证地看待生死的观念。 2.出示“淘金式思维”概念及特点 三、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借助手头资料探讨生死抉择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迅速浏览《渔父》、《项羽之死》、《报任安书》三篇文章及其相关资料 (二)出示探讨的问题 1.阅读《渔父》,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 (1)屈原选择投江而死是轻率的懦夫行为,还是勇敢高尚的举动,为什么? 2.阅读《项羽之死》,细读“乌江自刎”片段(第四段),探讨问题 (1)项羽选择了自刎而死,是愚蠢的举动,还是是英雄的行为,你怎么看? 3.阅读《报任安书》,结合8-10段相关内容思考、讨论 (1)司马迁在遭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之后却选择了隐忍而活,你怎么看待他的选择? (三)教给学生阅读“群文”探讨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1.选定方向(你的观点) 2.迅速筛选文中相关内容作为你观点的支撑 3.通过联想借助你掌握的背景材料和历史素材佐证观点 4.倾听同学发言,同时分条整理支撑你观点的理由。

(人教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退) 2、窃计欲亡走燕(跑到) 3、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 5、请指示王(指出给……看) 6、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给)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8、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 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盟约) 11、于是相如前进缻(上前进献) 1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离开)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指父母兄弟,统指家内外亲属) 14、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1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位在廉颇之右(上) 1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 18、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1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20、顾吾念之(但) 21、王必无人(如果) (二)通假现象 1、拜送书于庭(同“廷”) 2、召有司案图(同“按”) 3、设九宾于廷(同“傧”) 4、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5、臣愿奉璧往使(同“捧”) 6、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踬”)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 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三)一词多义 1、为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做,引申为“演奏”,动词)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动词)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变成,动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做,引申为“立下”) 拜为上卿(担当,动词) 2、使 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见)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教案大全 赶快收藏~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教案大全赶快收藏~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教案大全赶快收藏~ 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红楼梦》简介:原名《石头记》拟作120回,定稿80回,后四十回“迷失”。现多为 120回,其后40回为乾隆进士高鹗续。《红楼梦》是通过贾、史、王、薛几大家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内外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和矛盾,各种男女恋爱的葛藤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场封建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高二语文上册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简介 第2课《祝福》 明确: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

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案范文 第3课《老人与海》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和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测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学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高二语文上册老人与海教案范文 第4课《蜀道难》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

高一语文整体阅读散文主题阅读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用古诗与花相配,说说它们各比喻哪个女人:①黛玉;②宝钗;③探春;④李纨;⑤湘云;⑥袭人;⑦麝月;⑧香菱。 A.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B.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C.并蒂花——连理枝头花正开 D.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 E.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 F.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G.桃花——桃红又是一年春 H.荼蘼花——开到荼蘼花事了 答案①D ②F ③A ④E ⑤B ⑥G ⑦H ⑧C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散文阅读基础知识 1.文体区分 很多同学对于小说和记叙性散文感到迷惑,写作时自己写的是哪一类文体也不大清晰,这些文体上的障碍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效果。所以,我们在学习记叙性散文之前,先对文体以及鉴赏重点进行区分,进而把握好不同文体鉴赏主旨的异同。 文学体裁四分法: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因为小说和记叙性散文容易混淆,本单元重在区分这两种文体。 ①小说 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也是以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发展及贯穿主题的美学原理为表现的文学艺术作品。 很显然我们通过其定义得知: 人物形象、叙述的故事(情节)、描写的环境,必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三要素中,人物形象为核心,能否塑造出典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才是一篇小说能否完美的表达主旨的关键; 而故事、环境这两要素自然皆是为人物形象服务,换句话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作者会倾注全力,借助一切手段打造人物,所以,我们鉴赏时,把握人物形象才是鉴赏的关键,才是把握主旨的唯一切入点。 当然,人物形象的内涵极其丰富,这在以后的小说鉴赏中再详细说明。 ②散文 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兼有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它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高中阶段的散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类:写景、写人、记事、状物。 散文从表达方式角度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叙事性散文:也叫记叙性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我们从以上可以得知: 是否以抒情议论为主是判断散文的标志。散文重视作者的抒情、议论,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会充斥作者饱满欲滴的感情,可见散文是以情动人的文体,这与小说极为不同; 文中会出现重要的抒情议论性文段,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的大致方向,这与鉴赏小说的手段也不同; 具体到叙事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必以抒情、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所以鉴赏主旨的关键在于人物形象、主要事件和抒情句的结合,比小说鉴赏关注得更全面。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集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语文教学内容在总结以往成功教学经验的同时,将在生态课堂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于高一和高二年级教学中侧重阅读教学。高一和高二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关键时期学生语文将在高一和高二时期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为高三语文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课本篇目必修部分,选择经典篇目进行课堂学习精讲。这一部分,主要是老师引导,按照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推行课堂学习模式,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对高考题的针对性题型练习,扎实的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课本篇目选修部分,采取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有老师制定选修课文部分的学案,学生在学案的指引下,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自行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这一部分主要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进行集中学习。 第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阅读。可以采取隔周阅读的方式,利用语文课堂连堂两节课的时间进入学校图书馆进行自由阅读。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有总体规划,有具体要求,定期查阅学生的阅读笔记和阅读心得,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图书,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第四,主题单元阅读。这一教学活动以课文单元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相关课外资料,通过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阅读、写作及组织活动能力的锻炼。老师明确单元阅读主题目标,提供与本单元主题相

关的参考资料的篇目,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课外资料的搜索、筛选和阅读。因为之前通过对课本必修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元主题内容,所以在搜集资料阅读时倾向性会比较明显,单元教学目标会得到更深入的实现。老师每周利用一节课对学生的课外搜索阅读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评出最佳的课外资料和最优的阅读心得。 尔后,班级汇总。以班报的形式编排成阅读资料进行班内传阅。班报采取小组轮流编辑的方式,每周一期,报纸主题切合课本单元主题,版块内容全部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资料搜索和整理,形式灵活多样。这种教学形式既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寓知识于趣味中,无形中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学期新气象。希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实现对教学领域的突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语文知识基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创造高考语文学科成绩的新高。

高中语文语音专题复习教案

语音专题复习教案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掌握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方法。 2、加强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的练习,力求又快又准的做好这些类型题。 [复习重点] 1、近年高考典型例题分析。 2、复习应试方法策略点拨。 3、重点集中在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方言字四种类型上 [复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试题的特点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高考语文试题第1题往往是考普通话的字音。不过考法不断有变化,通常是给四组加的字注出读音,要求辨别正误,如2001年全国卷第1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an)止渴 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 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 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u) 有时给出一个字的读音,要求辨一组字的读音的异同。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差chā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 B.解jiě解.决押解.浑身解.数不求甚解. C.塞sa堵塞.边塞.闭目塞.听敷衍塞.责 D.提tí提.炼提.防提.纲挈领耳提.而命 近两年则干脆不给注音,要求辨别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或“完全相同”的一组。 综观近几年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试题,可以看出试题的下列特点: 1.考常用字甚至是最常用的字的读音 这从上列两道题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举例说,近几年考过的“绮丽”的“绮”、“擂台”的“擂”、“拘泥”的“泥”、“匹配”的“匹”、“倾轧”的“轧”、“参与”的“与”、“结束”的“束”等等都是常用字。考常用字的读音,而不考生冷的字的读音。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在应用。生冷的字使用的频率低,自然不能成为考试的选例。 2.注重形声字和多音字读音的辨别 常用字的数量比较大,究竟选择哪些常用字来考查,这是很有讲究的。高考注重选择常用字中的形声字、多音字来给考生辨别。 形声字,按照一般规律应该读声旁。但是,许多形声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