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科技创新研究部

发表时间:2009-9-28 9:39:05 阅读:369

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通过建设各类高科技园区来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涌现出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台湾新竹等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一、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

美国硅谷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园区。硅谷高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私人企业家的风险资本投资和科技人才致富氛围对人才的吸引力等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主导因素。政府不直接介入园区的发展,其主要职责是提供自由的创新环境和健全的法律环境。

(一)硅谷高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圣克拉拉县和圣胡安两城之间一条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狭长地带。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公司,如通用电器、柯达、旗舰、惠普、沃金斯·庄臣、IBM等入驻。硅谷高科技园区从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起步,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硅谷以发展军事技术为主。战争使得电子产品需求增加,硅谷企业直接从中受益。在1950 年代,硅谷企业在国防经费的支持下建立起科技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支持机构,企业争相发展科技,区域科技能力逐步提升。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产业成为当时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代表性企业有Fairchild、Intel、 National Semiconductor等。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代表性产业为PC及局域网络(LAN)产业,代表性企业有Apple、Sun Microsystems、Silicon Graphics等。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软件技术与产品重要性日增,软件设计逐渐成为硅谷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网际网路及World Wide Web爆炸成长,代表性企业有3Com、Cisco、Netscape、Yahoo、eBay、Google等。

第六阶段:2000年至今,硅谷的代表性产业为移动通讯、生物科技(Biotech)与纳米科技(Nanotech),代表性厂商如Salesforce、Nanostellar等。到2006年以后清洁技术(Clean Tech)等新兴产业也成为硅谷发展的重点。

表1 硅谷发展沿革与主要产业及代表厂商

资料来源: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

硅谷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地区,汇聚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跨国公司,集聚了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人才,以及大量创新企业、技术和资金。2000年硅谷GDP超过30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2004年,硅谷共获准9060项专利,占加利福尼亚州的47%,美国专利授权总数的11%。2005年,硅谷的风险投资额占美国风险投资额总量的26%。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硅谷通过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形成了与全球经济高度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硅谷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1. 高度的市场化运作与必要的政府引导支持有机结合

硅谷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化的产物,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政府很少直接介入,而是通过制定各种适当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完善法律制度来推动硅谷企业的成长,包括为新成立的企业免费(或只收少量租金)提供临时工作场所,为企业家免费提供培训,制定法律允许大学、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和小企业拥有联邦资助发明的知识产权等。

2. 大量风险资本的积极介入和良好的融资环境为硅谷高新企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

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美国风险投资规模最已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地区吸引了全美约35%的风险资本,美国大约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1]。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

性循环机制。风险投资对硅谷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著名的英特尔公司、罗姆公司、苹果公司等都是靠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

硅谷起步阶段主要依靠军方投资,风险投资相对薄弱。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险投资在硅谷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据相关资料统计,1977年硅谷的风险资本投资额为5.24亿美元,1983年就猛增到36.56亿美元,2000年达到峰值345亿美元。之后,风险资本投资有所下降,到2004年又开始增长。2007年硅谷的风险投资额达到294美元。

3. 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硅谷非常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大学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硅谷除了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研究型大学外,还有多所专科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100多所私立专业学校。这些学校特别注重新理论、新结构、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与企业共同建立研究所,共同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彼此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它们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而且也有利于为企业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达到双赢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人员直接投资兴办企业。据估计,硅谷之中由斯坦福的教师和学生创办的公司达1200多家,占硅谷企业的60%-70%。硅谷目前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衍生公司。此外,斯坦福大学还通过制定产业联盟计划,来促进研究人员、院系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发挥大学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硅谷长期坚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紧密联系、高度结合,是其开发高技术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

图3 斯坦福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4. 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了硅谷各种创新要素的整合和技术创新能力

的提升

中介服务体系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部份,而且在整合各种创新要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硅谷的中介服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

机构、技术转让机构、会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其他服务机构。如硅谷的技术转让服务机构由大学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和技术咨询、评估、交易机构组成,主要工作是将大学的研究成果转移给合适的企业,同时把社会和产业界的需求信息反馈到学校,推动学校研究与企业的合作。

此外,硅谷的行业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硅谷生产协会积极与州政府配合为地区发展解决环境、土地使用和运输问题;西部电子产品生产商协会为产业界提供管理讨论班和其它教育活动,并鼓励中小规模公司之间的合作;半导体设备和原材料协会为半导体芯片技术标准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4 硅谷的中介组织

5. 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是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硅谷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最集中的地区。为了吸引高端人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招收留学生培养后备人才。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公布的数字,每年全世界150万留学生中有48.1%在美国学习。(2)通过研究机构招聘人才。目前,美国共有720多个联邦研究开发实验室招聘或引进国外著名科学家。(3)企业利用平台大量引进人才。(4)联合攻关或企业外迁借用人才。如与日本、欧洲和俄罗斯共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5)实施H-1B短期签证计划[1],放宽对移民的限制吸引留住人才,特别是大力放宽对高技术人才及其家属移民的限制。(6)为有突出贡献和成就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的研究开发、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吸引大量国外优秀人才。

在硅谷,众多高技术公司都采用股票期权(Stock Option)的形式,即员工有权在一定时期内(如两年或三年)内用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的新股,而期末股价之高低变化所体现的员工利益及风险与员工在这段时间内的创新努力是紧密相连的,它使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究与开发人才的利益与企

业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此外,硅谷还有技术配股、职务发明收益分享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激励机制。

6. 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是硅谷创新活动的主体

硅谷拥有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它们是硅谷创新活动的主体。以电子制造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硅谷大约有3000家电子制造公司,其中85% 的公司的员工少于50名,70%的公司只有1-10名员工,员工人数超过1000名的公司只有2%。20世纪80年代以后,硅谷企业的平均员工规模也只有 350人。

7. 独特的硅谷文化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硅谷作为高科技产业的集聚中心,具有勇于创业、宽容失败、崇尚竞争、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spin off)的独特文化。硅谷文化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并且对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产生巨大的影响。勇于创业,宽容失败激发了员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崇尚竞争使人们既着力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注重在竞争中向对手学习;讲究合作使硅谷形成一种拿与给的双向知识交流氛围;容忍跳槽、鼓励裂变则有益于技术扩散和培养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三)政府对硅谷发展的支持

1. 政府采购对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硅谷形成初期,正是由于美国国防部对尖端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才使许多年轻的高技术公司生存下来得以发展壮大。据统计,1955-1963年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40%的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后来对民用市场开发成功之后,这个比例才逐渐下降。

大量的国防采购,对硅谷集成电路、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以晶体管为例,政府支持硅谷的公司开发新技术,并为晶体管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1952年晶体管全部军用。美国空军于1958年决定将其民兵式导弹的真空管换成晶体管,使晶体管的市场增大了一倍。在集成电路的发展中,政府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斯坦福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得到了来自美国国防部800万美元的资助和来自19家公司1200万美元的资助。继民兵式导弹从电子管转到晶体管之后,政府在民兵式二号导弹,阿波罗计划和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中强制采用集成电路。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还通过大量订货促进集成电路生产技术不断完善。

(2)政府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

联邦政府研发经费对硅谷的大学、实验室和私人企业的投入支持了硅谷关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硅谷地区的技术创新。例如,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研究项目提

供大量的直接赞助,2000年斯坦福大学16亿美元的年收入中有40%来源于受政府委托的研究项目。

1993-2004年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研发经费。其中美国国防部拨给硅谷的研发经费超过71亿美元,占50%以上;卫生部为25亿美元,占19%;美国国家航天局为18亿美元,占13%;国家科学基金会为5.22亿美元,占6%。

图5 1993-2004年联邦政府对硅谷研发投入结构图

此外,联邦政府还积极支持中心企业的研发创新。例如通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案”,利用国防、卫生、能源等部门的研发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相关技术创新;实行“研发抵税”的政策等。

(3)地方政府通过担保、税收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除了联邦政府的支持外,地方政府也通过担保贷款、采购优惠等各种政策来支持硅谷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市政府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如申请100万,从银行可贷到70万,余下30万由政府提供,年息通常不超过8%;政府采购优惠,美国政府有关法律规定,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要优先考虑中小型企业,并给予价格优惠,其中,中型企业价格优惠幅度在6%以下,小型企业的优惠幅度不超过12%,同时联邦政府采购合同金额的20%必须给小企业。此外,地方政府还对硅谷高科技公司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特别服务,为当地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

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一)新竹科学工业园概况与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粮食危机、石油危机相继爆发,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巨变,工

业国家出现经济停滞现象。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急需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岛内经济发展。台湾当局选择了建立科技园区的方式来促进产业升级,开始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筹划、早期开发与建设、快速扩张与建设三个时期。

早期筹划阶段(1976年-1980年底):1976年5月,台湾当局决定在新竹创立科技园区,1979年7月27日,台湾当局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并于1980年成立了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1980年12月15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正式成立。园区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即精选高科技产业,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园区管理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取了集成电路(IC)、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六大高科技产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学院化”即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即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园区内工作生活舒适、清静、方便。“国际化”即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早期开发与建设阶段(1981年-1990年):在此期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模仿硅谷,形成了园区建设的主体框架。一方面,在园区的主体构架的设计和建设上,新竹园区不仅重视生产空间“量”的扩张,还重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致力于花园式的研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园区研发能力建设上,园区与美国硅谷建立了多元互动关系,从美国大量地引进人才、技术、项目,促进园区“质”的提升,还通过发展OEM[1]与硅谷实现互动发展。台湾IC产业的发展,不是从上游做起,而是依靠OEM

建立了与美国IC产业的跟进机制。OEM模式密切了新竹与硅谷的联系,园区也依靠OEM的规模优势,成为美国IC产业的支援和加工体系。园区的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IC厂家都是依赖于美国的英特尔、AMD 等公司的OEM订单而成长起来的。

快速扩张与建设阶段(1991年至今):园区开始进入以扩张求调整、以调整求升级、以升级求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从早期的封装、制造起家,直至台积电公司首创全球专业晶圆代工模式后,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中、下游和外围支持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产业由早期纯粹的OEM代工角色,迈入了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纪元;光电产业如液晶显示器行业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众多企业采取了与国外大厂之间进行技术移转以及建立策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已能与日、韩企业竞逐市场;精密仪器产业由无到有,初具规模。此外,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成长。

经过近30年的建设,新竹科学工业园逐步走向成熟,园区GDP约占台湾地区的10%左右,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值均占全岛50% 以上,IC产业在台湾地区处于垄断地位。高速发展的新竹带动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新竹不仅有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新竹师范学院等众多知名高校,还有工业技术研究院、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等著名学术研究机构,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

第二,形成六大优势产业。新竹园区形成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通信、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集成电路是园区第一大产业,占园区总产值的40%以上。园区产品销售收入总量2004年突破1万亿新台币,2008年达到1.25万亿元新台币。

第三,聚集了大量海外人才。截至2007年10月底止,新竹园区从业人员共有123558人,其中从事研发及创新人力约占14%,技术制造人力约占 47%。海外人才归台创业是新竹人才的重要来源。新竹园区的企业有不少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创办的。

第四,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此外,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各种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

1.科学规划保障了园区建设有序进行

从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1994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制定了《科学园区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计划用10年时间,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亚太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制造中心。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园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良好的管理体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保障

新竹园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使园区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如1979年颁布实施的《科学工业园区设置条例》,对投资商的权利义务、园区的优惠政策、行政管理内容等都做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随着园区的建设发展,这一条例经过了多次修订,现行条文为2004年修订本。园区还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条例,使园区管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3.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新竹园区管理部门很重视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服务支撑环境。一是建立了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目前,新竹行政管理已形成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厂商提供高速服务为前提;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而制定。二是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园区这种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为投资者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氛围。

4.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园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园区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地位。2003年,新竹园区厂商投入589亿新台币(约17.5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6.9%。在园区技术创新过程中,台湾清华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了必要的高科技人才及培训,同时还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开发。

台湾当局也设置了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为了鼓励园区厂商进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园区管理局每年评选创新产品奖、研发成效奖,并提供“科技园区创新技术

研究发展计划奖”和“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台湾当局每年对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占到计划总额的 20%以上,2004年园区管理局资助园区36家企业的39个项目,资助总额达1.06亿新台币。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机造成高科技厂商因为节约成本而缩减研发经费的投入,台湾当局计划自2010年起,推动《科学工业园区固本精进计划》,预计每年投入两亿元新台币,通过产学合作进行前瞻性创新研发。

5.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如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二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新竹园区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三是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为了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新竹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等团体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整合,最大程度满足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除此之外,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还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如:园区内许多企业都留有15%-20%的股份,用于分配给员工。

6.风险投资促进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台湾创业投资始于1982年,目前台湾地区共有200多家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每家平均持有1600万美元的资金。风险投资对于台湾高技术产业发展起着积极影响,高技术产业是台湾风险投资的重点领域,风险投资投向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占到总投资企业数的87%左右,占总投资资金的88%。创业投资公司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企业,如半导体产业就有联华、台积电、华邦、旺宏、华茂等。

台湾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1983年,台湾颁布了《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划》,次年宏大风险基金的设立创建了台湾最早的创业投资公司。为鼓励民间风险资本发展,台湾“行政院”于1985年和1990年先后从“开发基金”中划拨8亿元新台币和16亿元新台币设立种子基金,通过台湾交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活动。台湾还积极吸引国际风险投资,岛内国际创业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地。为进一步扩大风险资金来源,台湾当局于1994 年开放了保险公司和民间银行的资金来开办创业投资公司,从而使风险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台湾对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实行税收优惠。1983年政府颁布了《风险资本条例》,风险投资机构营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0%,并退税20%;投资岛外并引进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享有1-4年的免税奖励。

7.政府政策支持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税费政策。园区规定:技术产品销售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企业增资扩展的设备,按新增设备成本的15%抵减增资年度的营业营利所得税;营业事业所得税和附加捐总额不超过全年课税所得额的22%;园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原材料、物料、燃料和半成品免征进口税捐和货物税,外销产品免征货物税和营业税;其它有关优惠规定均与加工出口区相同。

人才政策。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同时,新竹园区也十分注重对本地科技人员的培养,规定入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科技人员的50%以上,否则撤销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台湾当局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奖励在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

8.大量的中介机构促进了园区企业及机构间的协同发展

新竹工业园内有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顾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等,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支持,还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方面以及企业员工的公共福利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如台湾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为园区的IC和半导体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在加速企业学习和技术升级上发挥了核心作用;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协会在开拓岛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台湾地区办事处,在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提供商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公司纷纷进入印度,利用印度庞大而廉价的人力资源开发应用软件,美国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于1984年率先在印度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设立软件开发公司,开展离岸开发业务。1992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正式设立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同年,政府在班加罗尔和美国之间架设印度第一座卫星通讯设备。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重要的高科技公司和跨国公司由孟买移至班加罗尔,惠普、摩托罗拉、Digital、IBM等大型跨国公司入驻班加罗尔科技园区,班加罗尔由此确立了印度软件之都的地位。

(一)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概况

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核心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的代表。从发展历程来看,1985-1995年,园区以软件组件与维修服务为主要业务,1995-2000年以电子商务、ERP为主要业务,2001-2004转以系统整合、软件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为主要业务,近年来转向以IT 顾问、IT委外服务为主,业务范围、客户数量与内容深度不断扩大。

表不同阶段班加罗尔软件产业转变

专注于软件产业,是世界主要软件外包出口基地。班加罗尔由软件园和硬件园组成,其中软件产业占园区产值的80%以上。班加罗尔软件产值占全印度的一半左右。班加罗尔拥有近11万IT外包员工,主要为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企业编写程序、设计IT芯片、提供计算机维护、金融服务等。2004-2005

年度,班加罗尔所在卡邦的软件出口总额2760亿卢比(约6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2%,其中大部分软件出口来自班加罗尔。

以中小企业为主,同时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目前,班加罗尔园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600家左右。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年销售收入小于50万美元的企业占47.8%,年销售收入小于200万美元的企业合计达83.9%。

此外,园区还集聚了印度本土三大软件企业Infosys、Wipro和Tata咨询公司以及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朗讯科技公司、微软公司、日本索尼公司、东芝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等。其中,园区前十位的大公司出口额占整个地区出口额的50%。

通信基础设施先进,与世界联系便利。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区拥有高速数据通讯设施,包括Soft Point 和Soft Link[4],能够满足园区不同软件企业的需求。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系统认证的网络内部基础程序而建立起来的集成化的网络操作中心全天候运转,控制并处理着高速数据通讯服务系统,为各种网络服务提供稳定可靠的问题处理平台。

(二)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

1.运营模式的创新使园区逐步走向国际化

印度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订单,采取了现场开发和离岸开发两种运行模式。一方面,在本国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软件开发配套环境,让国外跨国公司与本国软件企业合作在印度建立软件开发中心,推进软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鼓励本国软件企业在海外(尤其是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把开发人员派送到用户身边提供服务,在班加罗尔科技园区和硅谷之间建立起“桥梁”或“网络”,并通过卫星使美国和印度两地的开发人员24小时连续协同工作。

2.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了整个软件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园区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科技研发系统(如图)。众多软件企业集聚园区,集群效应使人才、科技成果、资金等要素重新配置、优化组合,提高了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仅德州仪器在班加罗尔就获得了150项专利,思科(CISCO)和IBM获得了75项专利。园区还聚集了印度国家科学院、尼赫鲁科研中心、拉曼研究所[5]、天体物理研究所等一批大型科研机构,拥有印度理工学院等7所知名大学,以及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图7 班加罗尔技术创新体系

3.大量的科技人才是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发展的保障

班加罗尔地区高校密集,每年可为社会输送3万名计算机和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其中1/3是信息技术人才。此外,班加罗尔还汇聚了大量“海归”人员,他们为印度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尖端的技术。印度与美国硅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人员联系和企业合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留学,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

4.中介组织为园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等中介组织为班加罗尔软件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是印度IT及其相关服务行业的尖端组织,为其成员公司提供扩资服务,协助它们进行商业决策;提供政府政策变更、国内外市场机会、海外专家研讨会和展览会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到 2001底,协会已经有包括软件生产公司、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公司、IT服务及相关产业公司、研发软件公司等在内的854家成员。

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是在印度信息技术部支持下建立的自主性非营利机构,通过组织促进性活动,邀请外国代表团来访,组织市场考察等,提供了一个政策允许的互动交流平台,把成员公司和外国公司、政府和企业联系起来。此外,促进会还从事软件市场的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5.政府的政策支持促进了园区的发展

印度政府为促进园区快速发展,从税收、投资、进出口、人才、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措施,见下表:

表2 政府对园区的政策支持

四、硅谷、新竹、班加罗尔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比较研究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下面从产业结构、研发投入、政策环境等方面将中关村科技园区与硅谷、新竹、班加罗尔等国际知名科技园区进行比较。

(一)产业结构

硅谷、中关村科技园区属于综合性科技园区,涉及的产业领域较广泛,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新竹、班加罗尔两个科技园区则主要专注于某一产业或某几个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非常突出,新竹科技园区主导产业是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班加罗尔则主要以软件业为主导。

图8 各园区产业结构比较

从园区所处产业价值环节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来看,硅谷以研发和高端制造为主;新竹、班加罗尔不断向高端价值环节发展,它们借助全球化的力量,从为跨国该公司代工到依靠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中关村主要从事研发、服务环节,产业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世界一流园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表3 各园区主要价值环节和在全球产业分工地位比较

(二)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模式

在硅谷、新竹和中关村3个园区中,硅谷无论在研发投入总额还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是最高的。

图9 2003年各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及占销售收入比重

此外,各园区研发模式也不相同,硅谷、中关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新竹、班加罗尔以应用研究为主。各园区都建立了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模式。

表5 各园区技术创新模式总结

(三)人才政策

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是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各园区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表6 各园区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措施的比较

(四)风险投资

各园区所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风险投资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园区风险投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从风险投资主要支持对象看,硅谷风险投资重点投向企业发展早期阶段,尤其是初创期,解决了中小企业创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中关村风险投资对企业早期阶段投入比重较低。

表7 各园区风险投资支持对象和促进措施的比较

(五)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在园区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了各种创新要素的整合。各园区都有比较完整的中介组织体系,包括营利性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性中介组织。营利性中介组织包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会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服务机构。为促进产业发展,各园区也建立了一些非营利性组织。

表8 各园区中介组织比较

(六)政府支持

通过优惠政策、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等多种形式,政府在园区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9 各园区政府支持比较

五、国内外高科技园区建设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通过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等高科技园区的研究,我们认为国内外高科技园区有四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加快风险投资发展,拓宽高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它对硅谷、新竹、班加罗尔等园区的高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高速发展充分发挥了引擎和促进作用。硅谷很多高科技企业巨头都曾受惠于风险投资,比如苹果电脑公司,Sun微系统公司、微软公司、Lotus等。硅谷的风险投资来源于富有个人、大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养老金、国外投资者、保险公司、各种基金和政府投资等多种渠道,风险投资来源渠道广。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对科技型小企业的长期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台湾《风险资本条例》规定,风险投资机构营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0%,并退税20%;投资岛外并引进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享有 1-4年的免税奖励。这些优惠政策直接刺激了社会风险投资供给规模。

(二)发挥政府采购的市场拉动作用和技术促进作用

“需求拉动”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动力,通过政府采购为高科技产业化开辟初期市场,对于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美国政府颁布“美国产品采购法”,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了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硅谷作为美国电子计算机和导弹、宇航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其迅速崛起是与美国的政府购买所形成的电子产品、导弹产品、计算机产品等的需求密不可分。印度班加罗尔出台了“强制性的政府购置国产IT产品”的政策,对班加罗尔IT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体系,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作为知识创新源头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间的高度结合,是高科技园区保持创新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等高科技园区一般都布局在高校密集区,各园区非常注重区域经济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互动发展,例如,为了加强大学与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联系,斯坦福大学制定了允许教师兼职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大大提高了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还保持了这些创业者与学校的联系,这种创业过程对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讲,也是一个知识更新的过程,有利于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注重培育园区的中小企业集群

集群是一个地区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中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得范围经济收益,能更方便地获得专业化的要素,而且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将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技术溢出也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

硅谷创新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硅谷80%以上的企业都是小企业,形成了小企业的集群。20世纪80年代,硅谷约有3000家电子公司,员工人数超过1000名的公司只占2%,85%的公司的员工少于50名。20世纪90年代以来,硅谷企业的雇员平均也只有350人。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具有较高的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能力。硅谷的成功离不开成千上万的小公司,这些小公司在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有的达成合约,有的结成联盟,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推动了硅谷的创新,使硅谷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班组长经验交流材料

班组长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班组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班组建设经验交流法给予奖励,并作为年终评先树优工作的重要依据。“每周之星”评选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进一步巩固了我们检修工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 2、班组配置大屏幕电子墙。为更好地开展“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活动,加快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推进工区各项工作全面创先争优,结合班组实际工作情况,在班组配置大屏幕电子墙。大屏幕电子墙配置以后,班长利用电子墙召开班前会,安排布置当天工作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危险点分析和风险辨识,提高了班组成员对工作任务及危险点的认知程度,确保了班前会的质量和效果。其次,对于典型消缺案例、新设备新工艺、系统内事故通报等,可以制作成PPT在班内大屏幕电子墙上进行培训和宣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高

技术培训和安全活动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大屏幕电子墙展示班组建设工作中好的做法及取得的成绩,提高班组形象宣传水平。 3、班组建设与标准化要求相结合。为了增强员工在班组建设具 体资料整理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加快班组建设工作卓显成效,我们将《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和各班组实际情况相结合,组织人员编制出了符合各班实际的《班组建设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该作业指导书 将八大建设考评内容进行了细化分类,对细分的每项工作明确责任人,明确更新周期和质量要求,实行定期互查制度,形成了日常工作常态管理办法。 4、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以员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为进一 步加强培训计划管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班组设计了符合本专业的培训需求调查表,每年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按照员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第二年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我们采取幻灯片、flash动画、影视短片等多种形式,活跃培训气氛,让员工不仅能听、能看、

苏州工业园区简介(宣传片文字稿)

苏州工业园宣传片(文字稿)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论是经济实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都走在了中国开发区的前列,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国务院副总理 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方主席王岐山 苏州是一座古城,2500年的历史幻化成小桥流水的旖旎;苏州工业园区是一座新城,15年的传奇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演绎。1994年2月,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协议。在中新两国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推动下,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堪称奇迹的跨越式发展——昔日的农田水乡,如今以占苏州市%的土地,%的人口,创造了15%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GDP比开发之初增长了近100倍。开发区建设以来,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内投资了125个项目。滚滚而来的中外投资,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截止到2009年底,园区实现了4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2006年,实施科技跨越计划至今,苏州工业园区R&D投入占GDP 比重达%,已经建成科技载体300多万平方米,形成国家级创新基地

10个,设立公共服务平台20多个,集聚各类研发机构160多家,创投机构85家,100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在区内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经济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从建设初期就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园区高标准建设了9通1平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园区管委会和各相关机构,时时处处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了高效、透明、公平、规范的亲商服务理念,亲商、富商、安商已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如果说园区人的借鉴是对人类文明成果全方位地大胆借鉴吸收,那园区人的创新,则是世界先进理念与中国国情结合地勇敢探索,是支撑园区居安思危、超前谋划、借鉴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动力。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中国国务院先后授予苏州工业园区多个先行先试的政策,为园区创造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全国首条空陆联程航线、全国首个保税物流中心、全国首个政府部门充分授权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全国唯一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园区人创造了许多个国内第一,也就是这一个个第一、唯一铸就了园区创新发展之路。苏州工业园区借鉴创新的国际理念和本土实现,给地区发展奉献了一种崭新的智慧,它涵盖东西方价值观的努力,孕育了一个人融共赢新的模式。 新一轮全球经济变革已经开始,面对国际产业重新划分的迅猛浪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概述 行为科学是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新学科,一门综合性科学,并且发展成国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是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和控制人的行为。 目前行为科学已在管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的成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1、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工具人假设;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的本性自私、懒惰,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管理模式,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把人当成“机器人”、“工具人”,认为人只有在完成任务时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经济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雇员和雇主的活动目的都被设定得极为单纯和明确,即经济上充分利己社会人假设;此假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不仅追求经济方面的满足,而且作为人,还需要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人们的“士气”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更为重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复杂人假设;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应变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决策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自主决策的行为主体,而决策本身并非“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而应“视为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决策前提包括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其二,决策前提的引入既与决策者本身的素质有关,也与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有关,其三,组织并不代替个人作决策,但是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以影响个人决策。 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具体而言,从 需要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行为改造理论、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为)。1.强化理论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2.挫折理论是关于个人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后,如何解决问题并调动积极性的激励理论。 过程分析理论,以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为重点,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和组织结构。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职权和职责;3.纪律;4.命令的统一;5.指导的统一;6.个别利益服从总体利益;7.报酬;8.集中;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创新意识;

班组建设经验交流

山西煤业有限公司 班组建设经验交流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参加市局组织的班组建设工作交流会,今天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加强班组建设规范标准操作实行长效激励推进一人一档工作》,如有不妥,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企业概况 111煤业是有限公司下属的一个全资子公司。全矿井田面积11.3501Km2,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自开展班组安全建设以来,公司根据发展实际,创新求实,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强化执行,形成现场管理到位,技术指导到位,安全监管到位,做到掌握标准,规范标准,执行标准,杜绝违章现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集团办公楼、矿大门、筒仓、采面等图片) 二、企业班组建设模式与特点 坚持安全、工作、学习、活动四位一体的原则,以创建学习、安全、创新和专业四型班组为核心,以构建班组建设组织、制度保障、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教育培训、文化引领、考核评价六大体系为支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这

个主题,始终把加强班组建设作为深化“双基”建设、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抓手,文化引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努力将各类班组建设成为安全文明高效、培养凝聚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学习和谐的健康细胞;为职工搭建起不断提升技能素质、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和抱负的平台;把班组长培养成为政治强、业务精、懂技术、会管理和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的基层管理者;把班组员工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敬业、勤奋、创新、踏实,热爱本职岗位的劳动者。 (一)从战略高度定位班组建设,推行全员全过程管理。 一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定位。班组建设始终坚持“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的安全理念,以“人员无失误、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为目标,安全管理无缝衔接、闭环相扣。公司上下大力推行班组成员安全动态互保联保制度,做到互相提醒、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互相监督、互相检查、互相保证,使班组员工真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实现班组安全生产。 二是班组工作的定位。强化安全是第一责任,完成任务是第一要务,保质保量是第一原则,确保进度是第一目标,创造绩效是第一要义,做到事事有人管,管事凭制度,管人凭考核,奖惩看业绩,公司班组建设工作的根本和基石。同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 作者: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7-04-22 内容提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确立民营经济在开发区的主体地位,打造适合民营经济发展要求的硬环境,出台鼓励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信用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发区经验及对全国的启示是,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把建设开发区作为我国发展主菅经济的重要途径;创建服务型政府,从制度规范民菅经济的发展。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地处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地区。10多年来,开发区充分利用区情条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总量迅速增大,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走出了一条开发区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温州开发区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开发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温州开发区发展概况 (一)经济快速增长,总量不断增大,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1992年开发区生产总值(GDP)O.51亿元,工业增加值O.43亿元,出口O.14亿美元。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54.50亿元,工业增加值35.89亿元,出口3.88亿美元。2004年,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6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4%;工业增加值45.25亿元,增长26.07%。温州开发区目前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存的产业格局,其中机械、服装、皮革、制笔等四大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2004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1家,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66家,开发区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与2001年相比,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从3%提高到5%左右,财政总收入从4%提高到6%左右。 (二)民营经济在温州开发区得到快速发展 温州开发区民营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相当大,经济规模也占有绝对优势。2003年全区注册企业2327户,其中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的96.99%。2003年,开发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区的75.93%,2004年占78.6%。2003年开发区民营经济上缴税收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7%。除1999年和2001年两个年份外,温州开发区民营经济上缴税收的增长率不仅高于国有经济,也高于全区经济的增长率。民营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3%,开发区工业企业技改投资100%是民营企业投入;房地产建设投资100%是民营企业投入,民营企业创造的就业占全区的98%。 温州开发区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政策明确,措施得当,大大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开发区民营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随着开发区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开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开发区民营企业个体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区16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占全区工业企业户数的41.449%,2004年规模以上179家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1 23.5 9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4.56%,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48家民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9.28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53.86%,充分显示了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2004年开发区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1.3亿元,全年创利税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成为开发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温州开发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主要政策措施 (一)确立了民营经济在开发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立起,就深入研究开发区发展的引资定位。开发区处在长三角地区边缘地带,交通条件差,很长时间内不通铁路和民航,仅靠低等级的公路运输,这无疑影响了外资的进入。开发区管委会认为,无论内资外资,国资民资,都是发展资本,都要全面、平等、积极地加以利用。不能等靠外资,应当利用周边环境和特殊优势,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总要求推进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温州市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其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德力西、正泰集团等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确立了民营经济在开发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制定了内外并举、民营经济为主的招商引资策略,并把做好民营企业

班组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完整版)

班组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班组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一直以来,变电检修工区高度重视班组建设工作,把班组建设作为加强公司三个建设、培养和锻炼员工队伍和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有效载体,紧密结合变电检修工区的工作实际,不断做深、做细、做实班组建设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检修安全、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变电检修工区不断总结班组建设工作经验,进一步深化“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的活动,全面推动《班组建设管理标准》的贯彻落实,加快形成班组建设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了班组建设在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班组建设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一、变电检修工区开展班组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班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工区组织员工认真学习了国网公司班组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颁布的《班组建设管理标准》和省公司《班组建设评分标准》,并推出班组建设四步法——“学标准、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围绕班组“八个建设”,对照标准找差距,逐条落实定措施,通过班组自查、工区检查的形式抓落实,循序渐进地开展班组建设。工区组织开展班组建设竞赛活动,形成了由主要领导总抓、分管领导主抓、车间专工和班组长、专责人齐抓的组织保证体系;工区成

立了管理制度编写组,整理规范工区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班组建设制度管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了班组建设竞赛活动奖惩办法,通过绩效考核的手段保障班组建设目标的实现,形成了班组建设的监督激励体系。这样,班组建设三大体系的形成明确了班组建设的目标,确保了班组建设的顺利开展。 工区还高度重视宣传报道在班组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努力营造班组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由专人负责班组建设宣传报道,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二是悬挂班组建设活动横幅标语,每月更新一期体现班组建设内容的宣传栏,激发各班组大力搞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及时有针对性地宣传报道各班组开展活动的动态和进展情况,进一步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班组建设工作的典型经验和亮点 1、组织开展“每周之星”评选活动。自去年秋检以来,工区为了进一步加强春秋检安全质量管理和班组建设管理,激励员工人人创先争优,岗位创先争优,决定举行评选“每周之星”活动。“每周之星”是在安全生产、班组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班组或个人,由工区及时通报表扬,依据工区绩效管理考核办法给予奖励,并作为年终评先树优工作的重要依据。“每周之星”评选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进一步巩固了我们检修工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 2、班组配置大屏幕电子墙。为更好地开展“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活动,加快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推进工区各项工作全面创先争优,结合班组实际工作情况,在班组配置大屏幕电子墙。大屏幕电子墙配置以后,班长利用电子墙召开班前会,安排布置

行为科学组织思想

SEM的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 用[whymeet]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导入管理领域,开创了管理领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https://www.doczj.com/doc/4c15598183.html,/whymeet_whymeet/ 特点如下: 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 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 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 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2、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行为科学积极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 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 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3、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 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过多以致提高生产定额,或生产过少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并加重同伴的负担;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生产定额。 梅奥等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4、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 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小结

【精品文档】 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小结 随着车间试车工作的逐步开展,试车项目纵横交错,试车工作量在逐渐增加,为车间的生产管理和统筹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车间为提高各岗位技术员和班组长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有效推动试、开车工作的顺利进行,车间于5月18日下午,在制气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制气车间组织技术员和班组长与股份公司季戊四醇车间派到车间支援的技术员、班长进行了班组管理及提高技能交流会。 交流会开始,车间支部书记xxx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本次交流会嘉宾,并对本次交流会召开的目的、意义和班组管理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作了简单介绍。交流会上,丁维明来自股份公司季戊四醇车间丁维明技术指导,首先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管理体会,为大家介绍了作为班长和车间技术人员如何进行优化管理。班长作为班组工作开展的核心领导,其工作能力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班组战斗力,因此,班组长要注重自身技术培养、能力强化,考虑问题有大局观,加强对班组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内容了解;提高人员安全管理力度,每次在接到任务的同时,根据任务内容进行人员分配,上岗前加强安全教育,明确工作中的潜在危险源,注意设备安全;提高班组凝聚力,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技术水平提高来增强班员信心,情感上增加人文关怀,工作上一碗水端平,进而增强班组人员的集体荣誉感,使每个班组细胞能够在车间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高效运行。对于技术员在加强自身技术培养的前提下,为班组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实践等指导性援助,并建立相应管理台账,为车间今后的事故处理和技术优化革新提供事实依据,用实际行动为车间管理服务、为班组管理服务。 随后,技术指导员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化工操作案例,从如何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加强班组员工思想管理、班组建设、强化班组纪律、落实安全环保,开展班组活动竞赛、公正绩效考核和不断加强学习管理知识并运用到工作生活等几个方面对提高班组长管理能力进行了阐述。 最后,x书记又组织与会班组长对工作以来遇到的问题和感想进行了交流讨论, 并将两位嘉宾的经验总结与车间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试车工作相结合,不但加强了各位班组长对本次交流经验的消化吸收,更为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相信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管理交流会,定能有效提升各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为车间试、开车工作的顺利推进增加动力。 1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摘要】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重要的经济合作项目之一。从1994年园区开发至今,它已从一片农田变身为苏州市区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城市行政规划区域。本文通过比较园区开发前后的面貌,分析园区迅速崛起的原因,展望未来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发展 一、工业园区二十年的巨变与发展 1、工业园区开发前后的对比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新加波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自1994年开始启动开发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的中国吸引力城市”评选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居“开发区综合吸引力”20强之首。 然而,谁又能想到如今环境优美、拥有投资价值的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在三十年前竟是一片的水稻田。 2、工业园区的发展概述 17年前金鸡湖西17年后金鸡湖西17年前,当掘土机在苏州市的东边轰响时,人们并没有想到金鸡湖畔将从

此升起一颗璀璨的“明珠”;17年后,3299家外商投资企业入驻、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9万个……这颗璀璨“明珠”闪耀出的夺目光芒让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倍感骄傲。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要借鉴新加坡经验”,于是,在两年之后的1994年,由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旧貌换新颜,昔日的农田水乡逐渐变成集商务、居住、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这颗“明珠”由此慢慢绽放出它的光芒。 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综合保税区、旅游度假区……17年间,苏州工业园区各项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 如今,7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工 业园区内投资了124个项目,全区投 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其中10亿 美元以上项目6个。在IC、TFT-LCD、 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 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连续3年新增科 技与服务业项目超过制造业项目。 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8个和2.1个百分点,国际知名品牌服务业项目日益增加,形成了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等走在全国开发区的前列。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政策资金重点聚焦力度,科技三项经费连续三年翻番增长。创新资源日益丰富,形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9大国家级创新基地,建成IC设计、软件评测、生物医药、动漫影视等1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创投资金规模超160亿元。创新主体快速集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1个、高新技术企业384家,100余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在区内实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以每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借鉴与“宪章城市”构想 一个开发区或城市的品质最终取决于治理水准、可持续性、综合发展竞争力等,这是制度、文化、理念诸要素的综合体现。 保罗。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其命名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强调以创意或知识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 采用相对先进的制度、法律、体系、思想、理念来构建一种重视制度和公平规则的城市,命名为“宪章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能否真正成功,关键:.借鉴成果制度化.新加坡经验本地化 新加坡经验的核心: 基本原则和保证实施的制度。新加坡经验本地化或中国化是一种消化吸收创新乃至提供示范、辐射的过程,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国情及园区实际方面进行创新 开发区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管理社会 年天津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年“零行政事业收费区” 年苏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年首推社会承诺服务制,目前普遍实行“小政府大社会”。 中新合作持续深化() 先后编制实施余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优化“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体系,构建“公

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 1.酝酿启动阶段(—) 2.基础开发阶段(—)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正式建 立了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园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了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一开始摒弃全民招商、人海战术,优选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从事专业招商。“有的放矢”、“上门敲砖”,以诚感商。园区十分注重新加坡经验的本地化和法制化。 3.加速发展阶段(年初至年月) 4.转型升级阶段(年月至今) 园区经验的内涵(): 1.借鉴:高起点自主创新学习 2.创新:高目标自主探索 3.圆融:高品质结合统一 4.共赢:高效益共同发展 圆融是一种状态,借鉴是圆融的来处,创新为圆融的手段,共赢为圆融的目的。借鉴先进、创造新知、融合互通、携手共赢。 园区的成功经验:() 1.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开发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规划先 行、规划即法)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 经验借鉴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欧美洲开展乡村旅游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如爱尔兰、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国外典型案例研究 1、法国 (1)发展历程:成立于1953年的法国农会(APCA)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并联合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有3000多户农民加盟,2004年,法国农村地区接待了全国%的旅游者,本国公民在本国乡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影响巨大。 (2)产品类型:法国乡村旅游产品涵盖了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法国郊区农业旅游也出现多种形式,包括家庭农场、教育农场、自然保护区、家庭农园等,活动类型多种多样。

(3)经验做法:①加强宣传。法国出版了专门的宣传和指导手册,大力促销乡村旅游旅游。②制定相关计划。法国推出了的“农庄旅游”计划使万户农家建立起了家庭旅馆,③社区参与,实行本地化策略。法国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加强了培训和引导,新兴的“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2、美国 (1)发展历程:美国有着悠久的乡村旅游传统,根据美国旅行行业协(Travel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2001年对1300位乡村旅游者的抽样调查表明:亲近自然的乡村旅游最受旅游者青睐。二战以后,乡村旅游成为中产阶级生活的一部分,假期经常在城边不贵的乡村食宿接待设施和私人农场中度过,旅游食宿设施的形式一般是乡村旅馆和农场上私人闲置房间。 (2)产品类型:在美国,乡村游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和水乡旅游等。美国乡村旅游主要类型有观光农场、农场度假和家庭旅馆等,观光休闲农场是集观光旅游和科普知识于一体的农场,家庭旅馆代表了一个50亿美元的产业,主要分为乡村家庭旅馆和城市家庭旅馆,20世纪60年代末,两种形式的家庭旅馆在美国都很盛行,尤其是80年代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外出用餐、购物、自然旅游、游览古迹、划船、打猎、骑马、骑自行车、登山、节庆活动都是美国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活动。 (3)经验做法:①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经济效益。美国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农业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1/3来自农产品的直接销售。 ②举办乡村旅游巡回展览和专题研讨会议,向全国的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培训,鼓励所有农牧业生产者加盟协会和组织;③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

(完整版)(完整版)班组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完整版)

班组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一直以来,变电检修工区高度重视班组建设工作,把班组建设作为加强公司三个建设、培养和锻炼员工队伍和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有效载体,紧密结合变电检修工区的工作实际,不断做深、做细、做实班组建设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检修安全、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变电检修工区不断总结班组建设工作经验,进一步深化“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的活动,全面推动《班组建设管理标准》的贯彻落实,加快形成班组建设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了班组建设在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班组建设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一、变电检修工区开展班组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班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工区组织员工认真学习了国网公司班组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颁布的《班组建设管理标准》和省公司《班组建设评分标准》,并推出班组建设四步法一一“学标准、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围绕班组“八个建设”,对照标准找差距,逐条落实定措施,通过班组自查、工区检查的形式抓落实,循序渐进地开展班组建设。工区组织开展班组建设竞赛活动,形成了由主要领导总抓、分管领导主抓、车间专工和班组长、专责人齐抓的组织保证体系;工区成

立了管理制度编写组,整理规范工区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班组建设制度管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了班组建设竞赛活动奖惩办法,通过绩效考核的手段保障班组建设目标的实现,形成了班组建设的监督激励体系。这样,班组建设三大体系的形成明确了班组建设的目标,确保了班组建设的顺利开展。 工区还高度重视宣传报道在班组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努力营造班组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由专人负责班组建设宣传报道,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二是悬挂班组建设活动横幅标语,每月更新一期体现班组建设内容的宣传栏,激发各班组大力搞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及时有针对性地宣传报道各班组开展活动的动态和进展情况,进一步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班组建设工作的典型经验和亮点 1、组织开展“每周之星”评选活动。自去年秋检以来,工区为了进一步加强春秋检安全质量管理和班组建设管理,激励员工人人创先争优,岗位创先争优,决定举行评选“每周之星”活动。“每周之星”是在安全生产、班组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班组或个人,由工区及时通报表扬,依据工区绩效管理考核办法给予奖励,并作为年终评先树优工作的重要依据。“每周之星”评选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进一步巩固了我们检修工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 2、班组配置大屏幕电子墙。为更好地开展“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活动,加快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推进工区各项工作全 面创先争优,结合班组实际工作情况,在班组配置大屏幕电子墙。大屏幕电子墙配置以后,班长利用电子墙召开班前会,安排布置当天工作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危险点分析和风险辨识,提高了班组成员对工作任务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 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因此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另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

1.5%),可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它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 ,建城的地点就在当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

苏州工业园区 后发如何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后发如何优势 积蓄了近30年的民间力量,从1978年开始次第释放。改革初年的体制性放开的先发优势逐渐到头,长期被忽略的先发劣势则开始抬头。 到了1990年代初期,此时作为苏南模式的旧集体经济此刻在历经裂变之后,选择整体转型。与之遥相呼应的温州模式,也历经震荡,原来依靠十万经销商铺就的市场网络早已饱和,同样面临整体性转向。 开放,一个已涤荡15年的词汇,在这两个风格和发展路径迥异的模式之间,注入了相异奇趣的选择:一个引进来,一个走出去。前者成就了新苏南模式,外资渐次后来居上;后者则延续了温州模式。 新苏南模式,需要从一个地标开始,进行发展路径解释,这是关于后发优势的追问。98.5米高,方正、笔直、深蓝的现代大厦是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现在的所在地;14年前,一排白色的两层小楼就是管委会的全部,它被当地人称为“白宫”。 从“白宫”到现代大厦,14年时过境迁,苏州工业园区产生了“一天创造1个亿的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万美元外资”的奇迹。 比起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晚了整整14年。苏州工业园区属于后起之秀,但却发轫于后发优势。 直观上看,苏州工业园区因为移植新加坡公共管理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如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但在世纪初,运行不到10年的苏州工业园即遇到外源型、资源扩张型发展模式导致增长乏力。 这同样需要一个解释:经济模式的变迁,在现有的中国政经格局下,如何有效诱致政府管理体制的革新,这是很多来苏州回去搞后发优势的地区所应见的,虽然未必所见或避而不见。 引进外资跋涉 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的几个好处:一个是外资企业利润的35%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都是收入。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细致对各省“封疆大吏”讲解“引进外资”。 新加坡裕廊山顶,这是每一个去新加坡出差的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者都会抽空去参观的地方。

行为科学对管理理论发展产生的影响

3.行为科学对管理理论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科学。 一、从产生的历史背景看,行为科学理论是现代生产发展的产物。生产需要管理,管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管理更为重要。生产管理诸因素都离不开人。(行为科学是在泰勒制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人的作用,强调现代化大生产的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强调搞好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与方法上寻找出一条解放生产力的出路)。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从理论基础看,行为科学主要是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成果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三门学科为行为科学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行为科学的科学性在于它理论来源的科学性,以及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并通过实践所概括出原理的科学性。它提出了一套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理论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理

论的发展。 三、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行为科学理论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号召人们掌握一种综合的管理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处理人群问题至关重要。这些技能包括:第一,理解人类行为的诊断技能;第二,对工人进行咨询、激励、引导和信息交流的人际关系技能。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学说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提出的社会人、非正式组织等概念已为大多数行为科学家所接受。他们的成果使得管理者在对待下属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 4.决策理论对于我们提高决策水平有何借鉴? 答:决策理论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1)决策理论的系统结构可以向管理者提供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它鼓励管理者去发现和探寻各种潜在性的对策和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并能充分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