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

“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年在其《人类学》中首次提出,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的代表作《犯罪学》问世。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

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的事实性学科,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出旨在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的外延

(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年发表了其代表作——《犯罪社会学》。(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

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的一批犯罪学家

1、减法:不同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的思想,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

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事实和实体vs 规范

2、加法: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的观点,后世认同

(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的思想

(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

美国经典学派的代表埃德温·H·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R·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科学。划分出犯罪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

传统的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第二节犯罪学中的犯罪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由于犯罪学发展的历史很短,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的。

问题:犯罪学上的犯罪是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吗?

犯罪学从事实(实体)层面来把握犯罪,而刑法学则着眼于规范(法律)层面把握犯罪。由此,犯罪概念就有刑法学犯罪概念和犯罪学犯罪概念之分。

二、犯罪学犯罪概念的不同见解

(一)“等同说”

观点:刑法学犯罪定义也就是犯罪学的犯罪定义。即犯罪学研究的危害社会行为,必须是刑法上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包容说”

观点:犯罪学中的犯罪与刑法学上的犯罪,都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二者基本相同,但前者又不局限于刑法规定的范围。

(三)“交叉说”

观点: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各自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它们在内涵

和外延上既不相互包容,更不等同,而是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

交叉说较为合理

三、犯罪学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犯罪概念的区别:

(一)关于“社会危害性”问题

从犯罪学产生的历史过程看,它并不是出于统治者维护其政治统治的需要才产生的,而是基于犯罪危害严重。

只尊重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是保证犯罪学的科学性和完成自己学术使命的前提性保障条件。

组织买卖器官行为不是犯罪,但是具有客观的社会危害性(女孩被摘两肾,死亡)

(二)关于“刑事违法性”问题

在犯罪学意义上,刑事司法中需要认定的犯罪只不过是立法者对客观存在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和分类的结果。

在时间序列和因果关系顺序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先于刑法犯罪定义的出现而存在的,先有实质(事实性)犯罪,后才有对实质犯罪的刑法确认(法定犯罪)。

古埃及法老娶姐妹为妻是传统,但是在征服埃及的古罗马这恰恰是犯罪。

(三)关于“应受刑罚处罚性”问题

作为刑法学中的法定犯罪概念,对于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从政治与法律两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角度予以揭示的。

在犯罪学视野中,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当采取社会性预防对策的行为。

第三节犯罪学与其他刑事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

刑法学以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定罪和准确适用刑罚。

犯罪学作为主要以社会学、法学及心理学为基础对犯罪现象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科学。

区别点集中体现在:

(一)学科性质不同(以抢劫罪为例说明)

规范性法学学科vs事实性或者陈述性的综合性学科

(二)研究内容不同

犯罪学研究的内容更广:未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情形;犯罪黑数

(三)研究方法不同

犯罪学是全景式的、动态的研究;多使用实证研究、经验研究

二者的相互影响:犯罪学的研究为刑法学的完善提供了基础;刑法学的研究对犯罪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

在研究内容上有部分重叠

不同点:

(一)受政治影响不同

犯罪学是一门努力追求犯罪真实的客观学科,力求排除各种非理性的,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影响。

刑事政策本质上是政治决策者反犯罪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难以摆脱反犯罪的政治意志的影响的。

严打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二)研究内容不同

刑事政策学主要研究为预防犯罪而应采取的各种刑事法上的对策(立法对策、行刑

对策;实体法对策与程序法对策)。

犯罪学通过全面揭示犯罪的原因,系统地提出各种预防犯罪的对策。

(三)研究的重点不同

刑事政策学研究的主要是惩治于已然犯罪的法律对策。

犯罪学研究的则是防患于未然之罪的综合性对策。

三、犯罪学与侦查学

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核心内容不同

预防犯罪始终是犯罪学的核心问题,而侦破案件则是侦查学的核心问题。

(二)考察犯罪的角度不同

犯罪学是预防犯罪,侦查学是还原犯罪真相

(三)两者的研究方法不同

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

侦查学:技术方法、自然科学

第四节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广泛采用归纳推理方法。归纳:由特殊到一般

演绎:由一般到特殊

(2)广泛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3)多元研究方法的高度整合性

抽象推理与实证方法的统一;多学科交叉研究

(一)现场调查法

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为了查明或验证犯罪原因、描述犯罪生涯、分析犯罪亚文化、提出犯罪预防措施或者检验现有预防措施的效果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现场调查法主要有两种:

1 、现场实验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推断因果关系,查明某一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联性或者验证某项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2、现场观察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围绕某一犯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连续性的系统观察,以获取用于分析犯罪心理、犯罪过程和犯罪亚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二)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是有计划地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用于描述犯罪现象、分析犯罪原因和提出解决犯罪问题对策的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

(1)全面调查

除非有官方或者社会组织大力支持,否则难以展开

(2)抽样调查

依照一定方式和规则抽取犯罪现象的部分作为样本调查

(3)典型(重点)调查

选取典型或者重点

(4)个案调查——特定对象。

以上4种类型的准确性依次减小

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

(1)问卷法——商业贿赂社会认知的调查报告

(2)访问法

(3)文献法——通过司法机关等的资料或者数据

(三)统计研究法

1、统计研究的意义

统计研究法,是在科学的犯罪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研究。

犯罪学研究由定性转为定量

2 、统计研究的内容

(1)犯罪现象的状态和结构。

(2)犯罪原因。

(3)预防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4)犯罪危害。

(5)犯罪趋势。

三、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建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并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假定或推测。

(三)确立研究的概念体系

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类型采用适当的术语来表述和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四)制定研究计划

(五)收集、整理与分析、综合研究资料

(六)提出研究成果

第六节犯罪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犯罪学历史发展概述

可以将犯罪学的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

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犯罪学

20世纪中叶以来的当代犯罪学

(一)古典犯罪学的基本观点

在古典犯罪学理论看来,犯罪原因应当从人的自由意志中去寻找。因为人是和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人相对应的理性人,均是基于快乐痛苦的计算而采取他认为合理的行为。

犯罪产生:由于理性人也有经不起诱惑的时候,因此便有犯罪存在。但即使在这种场合,也是犯罪人在合理计算了实施犯罪所能得到的快乐和因犯罪将受惩罚的痛苦之后,基于自己的意志而选择和实施的。

犯罪对策:提高犯罪的代价,降低行为人因犯罪收益获得的快乐,从而促使个人采取顺应社会的理智行为。

(二)实证主义犯罪学的基本立场

犯罪原因:实证主义犯罪学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否具有反社会性质,都是由其体质、心理及社会因素所决定的。

犯罪对策:犯罪学的任务不在于从空泛的自由意志中寻找犯罪原因,而在于对犯罪人的体质、心理和社会特征作经验型调查,并根据对犯罪原因的实证分析,采取比惩罚更为广泛的预防措施。

(三)当代犯罪学的新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的当代犯罪学理论,较之上述两个时期在对犯罪行为的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领域:将犯罪被害人和社会控制(社会监督)本身引入了犯罪学的视野。

犯罪预防:现代犯罪学不仅仅看到了社会监督系统的犯罪预防任务,而且也对它们在促成犯罪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批判性评价;不仅看到了犯罪被害人的被害事实,而且也看到了被害人对犯罪的诱发或促进作用。

二、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

意大利贝卡利亚,1764年写成《论犯罪与刑罚》,犯罪学古典学派诞生的主要标志。

1、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犯罪与刑罚。

2、提出关于须报告法的三大原则。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刑罚人道原则。

3、废除死刑、刑讯逼供。

4、实行无罪推定。

三、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犯罪学

又称为意大利学派,代表人物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

(一)龙勃罗梭——实证主义学派创始人

《犯罪人论》:天生犯罪人理论

天生就倾向于犯罪的犯罪人(隔代遗传、生理退化,返祖现象,犯罪具有遗传性)

讨论:如何看待天生犯罪人理论

(二)菲利——第二大创始人。《犯罪社会学》。

继承发展了老师龙勃罗梭的思想。

犯罪原因三元论:自然环境原因、人类学原因、社会原因。

提出了以刑罚替代措施和广泛的社会改革为中心的犯罪预防论

(三)加罗法洛——第三位创始人。《犯罪学》。

“法定犯罪”与“自然犯罪”

“自然犯罪”触犯了人类两种基本感情:怜悯之心和正直之心。例如,暴力犯、职业盗贼等(四)古典学派和实证学派的区别

1、研究的视角:

古典学派着眼于罪行、罪责和过去,强调对犯罪的依法治理;

实证学派则更关注犯罪人及其未来的危险性,强调依据犯罪原因的不同“对症下药”。

2、方法论:

古典学派强调理性人是非选择的观点,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

实证主义学派则倾向于生物学和社会学观点,注重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犯罪。

3、研究内容:古典学派注重的是客观行为,而实证主义学派则更加注重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四、20世纪中叶以来的当代犯罪学

整个20世纪上半叶以美国为中心的犯罪学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1、接受了以犯罪人为中心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并且在多元犯罪成因理论中加以消化和改造。

2、继承并发展了法国的犯罪社会学。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和迪尔凯姆的犯罪学思想,在萨瑟兰、默顿等代表人物的理论中,得以继续发展。

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首先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现象与犯罪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及其所在社会的经济、地理位置和季节、气候等条件的关系,指出犯罪的发生和消灭、增加和减少以及犯罪的类型均受社会环境影响,提出犯罪的社会原因说。

3、在以下两方面扩大了犯罪学的研究领域:

(1)研究中注意到了白领阶层犯罪现象;

白领人员所实施的犯罪,又称绅士犯罪、斯文犯罪。它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1949年出版的《白领犯罪》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白领犯罪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协议压价、欺诈、贪污、偷税漏税、损害信托原则、行贿受贿、在广告和推销中弄虚作假、操纵股票交易等犯罪。

(2)将被害人以及对犯罪行为作出反应的方面(立法以及警察、法院、监狱)纳入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犯罪学的主要理论

历史的回顾和总结

主要流派:古典学派、人类学派和社会学派

重要理论:犯罪生物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和犯罪社会学理论

重点:各犯罪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

第一节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一、古典犯罪学派

(一)概述

古典犯罪学派是18世纪后期产生的以意大利的贝卡里亚和英国的边沁为代表的犯罪学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流派。

产生的标志:贝卡里亚在1764年出版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

(二)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观点——基本原则:

(1)理性原则:自由意志,可以选择犯罪,也可以放弃犯罪(例:侵占)

(2)享乐原则:趋利避害,影响人类选择(例:饮食选择)

(3)惩罚原则:威慑是刑罚的主要理由(基于趋利避害的要求)

(4)人权原则:社会尊重公民权利(中世纪黑暗)

(5)适当程序原则

二、犯罪人类学派

(一)概述

犯罪人类学派(又译为“刑事人类学派”、“实证犯罪学派”、“意大利犯罪学派”)是指以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1835—1909)为代表的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犯罪学学派。

诞生的标志:龙勃罗梭在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论》一书。

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

(二)龙勃罗梭的犯罪学理论

龙勃罗梭是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犹太人,军医、精神病院长)

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理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天生犯罪人理论菲利提出“天生犯罪人”概念

2、犯罪原因论:最初:隔代遗传

发展:也承认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例如:性别、种族、年龄6

(三)菲利的犯罪学理论

1、犯罪原因三元论——认为犯罪由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三类原因引起(1)人类学因素或个人因素——人的生理、心理和种族

该因素本身并不足以产生犯罪,与其他因素结合

(2)自然因素——土壤肥沃程度、气候、气温、季节、昼夜循环

例:“穷山恶水”

不能直接产生犯罪,与其他因素结合

(3)社会因素——政治、经济、道德及文化

例:穷——低级动物富——赌博、吸毒、通奸等嬉戏式犯罪

“穷则生诈”“温饱思淫欲”

重视:社会因素

(三)加罗法洛

1、自然犯与法定犯

利己情绪

利他情绪:怜悯和正直

三、犯罪社会学派

犯罪社会学派(又称为“刑事社会学派”,简称“犯罪社会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犯罪学界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原因和探讨犯罪对策的思想流派。

第二节犯罪生物学理论

一、概述

自从龙勃罗梭等人开创了犯罪人类学研究领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不断进行。

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这方面的犯罪研究被称为“犯罪生物学研究”

二、遗传生物学研究

犯罪的遗传生物学研究认为,犯罪人的犯罪与其人格等个人素质密切相关,而他们的人格等个人素质又深受直接或间接的遗传因素的影响。

三、体质生物学研究

犯罪的体质生物学研究从犯罪人的身体素质方面探讨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人的关系。

这方面的主要研究和观点如下:内分泌异常与犯罪研究

一些研究者发现,人类的内分泌(荷尔蒙)状况对于犯罪行为有影响作用。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理论

一、概述

犯罪心理学理论是在研究犯罪的心理方面或者犯罪心理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学说。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人格、道德发展、学习、智力、精神疾病等与犯罪行为的关系。1897年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著作《犯罪心理学》出版,标志着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二、主要内容

(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以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组犯罪心理学学说。

奥地利人,受尼采、叔本华等人影响。著有<<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学派在协助当事人(案主)能够去发现,现行行为的潜意识基础。并认为行为是受了过去的因素(潜意识)所支配,即人类早期发展影响目前行为,帮助人了解过去,以便了解现在。

第四节犯罪社会学理论

一、概述

犯罪的社会学理论是指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问题中提出的理论和观点的总称。

二、具体理论

(一)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类型

1、社会结构理论——指利用不同人群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来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类犯罪

学理论。

下层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利经济阶级地位是犯罪的主要原因。贫困区存在大量无人监管的青少年犯罪。尽管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成员也犯罪,但是发生率低。

2、社会过程理论

第二编犯罪现象论

第三章犯罪现象的构成

第一节犯罪现象概述

解决的中心问题:如何准确、科学和有效地描述犯罪现象。

与犯罪原因相比,犯罪现象比较表浅、直露,因而也更为生动、丰富,它是犯罪原因的结果和直观形态。

认知顺序: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发生顺序:犯罪原因-犯罪现象-犯罪预防

一、犯罪现象的概念

一般犯罪现象

1、人类历史上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的一种暂时存在的,以复杂多变的犯罪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

“抽象的犯罪现象”

2、一定时空范围内一切个体犯罪现象的总和或集合体。

“群体性犯罪现象”

二、犯罪现象的分析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犯罪观

犯罪现象是有始有终、有头有尾的,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的特点。它始于奴隶社会初期,终于社会主义社会末期(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实现,出现阶级对立),只此起彼伏于人类阶级社会的历史上。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犯罪现象则销声匿迹。

(二)犯罪现象的结构分析与过程分析

1、结构分析

横断面的研究,也就是分析犯罪现象的结构特征。

具体来说,犯罪现象的结构通过犯罪人、犯罪行为、犯罪被害状况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体现出来。

犯罪现象就是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某种危害状况。

2、过程分析

纵截面的研究,即对犯罪现象纵向的、动态分析。它所展示的是犯罪现象的变化过程。(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

对犯罪现象的定性分析就是对犯罪现象质的规定性的分析。犯罪现象质的规定性表示犯罪的性质、规律、结构、特征等。

2、定量分析

对犯罪现象的定量分析就是对犯罪现象量的规定性的分析。犯罪现象量的规定性表示犯罪的等级、规模、数量、形式及变化的速度、程度等。

三、犯罪现象的新状况

传统犯罪:伤害、杀人、抢劫、盗窃、诈骗、强奸等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

暴力犯罪占优势的社会变为以财产犯罪为特征的社会是现代化的标志

刑罚的变化:罚金刑为中心的轻缓化趋势

第二节犯罪人

一、犯罪人的概念——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对其采用防治措施的人。

既包括刑法意义上的犯罪人,也包括一般违法的人或者越轨的人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不同于刑法意义上的犯罪人:

1、犯罪学上的犯罪人不是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2、犯罪学上的犯罪人除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还包括实施违法行为的人,越轨行为的人

3、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不仅包括应受刑罚处罚的人,而且包括应接受教育改造及其他

较之措施的人

三、犯罪人外延

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犯罪的人

实施了吸毒、卖淫、通奸、同性恋、乱伦等越轨行为的人以及某些自杀的人

实施违法治安管理行为以及某些其他行政、经济、民事违法行为的人

实施犯罪或者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和变态人格者

未达到犯罪年龄的人

四、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犯罪人的反社会性:犯罪者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者倾向。犯罪者的人格结构中不仅有反社会倾向还包括亲社会倾向。

五、犯罪生涯

个人成为犯罪人的过程以及个体犯罪行为的纵向序列

第三节犯罪行为

一、犯罪行为的概念

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受处罚或矫治措施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行为区别于其他社会行为的最基本的标志。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

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意向——犯罪意向就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图。

与刑法学上犯罪相同(无意识)

(二)犯罪时间

两层含义:一是犯罪行为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二是犯罪活动的延续时间。(三)犯罪空间——犯罪空间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处所和范围。(立交桥)

(四)犯罪对象

犯罪行为总是针对一定的对象实施的。这种对象既包括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自身,也包括目标物和被害人。

(五)犯罪工具——犯罪工具是犯罪人达到犯罪目的必需的物质媒介。

(六)行为方式——犯罪行为方式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性别与杀人方式)三、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可以解释犯罪行为的产生动力及方向问题,同时,也是犯罪心理所有表现形式中最靠近犯罪行为的心理成分。

此外,犯罪动机也是外在环境因素、其他犯罪心理成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中介。

犯罪动机的概念和特点

犯罪动机是对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实施,具有推动或激发作用的个人内心的一种心理力量。正是在犯罪动机的直接推动下,个人才确定犯罪行为目的,选择行为方法,作出行为决定和

实施犯罪行为的。

第二编犯罪现象论

第四章犯罪现象的测量

第一节犯罪测量的价值

一、概念

犯罪现象的测量是借助于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所进行的量化分析,以此揭示和准确把握犯罪现象的状态、结构和变化趋势等构成要素。

在形式上的分类:官方犯罪统计和非官方犯罪调查。

二、意义:

(1)是提出和评价犯罪原因理论的重要基础。

(2)是评价犯罪预防和刑事执法系统实际功效的重要手段。

(3)有助于犯罪控制资源的合理化安排。

三、官方犯罪统计的价值

(一)特点

1 它是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收集的,作为一种工作记录所反映的是执法机关的执法过程及执法结果。

2以有关的法律制度为依据,注重统计的法律要件。

3 具有持续性,并且能够覆盖一国主权范围内的所有空间。

(二)局限性

1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居民告发意识强弱和统计制度是否健全以及统计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当前受贿罪、贪污罪的惩治)

2 官方犯罪统计由于以一定的法律制度为依据,法律制度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犯罪的数量、

种类或结构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中的实际犯罪也一定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3 由于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不同,不同国家间犯罪统计往往难以进行准确的横向比较。

中国的重婚罪与台湾地区的通奸罪

4 官方犯罪统计注重以法律制度为依据,从而常常掩盖了犯罪学经验研究的需要。

5 实践中,一名案犯可能先后犯有多种罪行,而司法机关对这种情形往往会进行重复统计。(人数与人次)

6 官方犯罪统计只能反映司法机关已作出成功反应的那些犯罪行为(已侦破、起诉和判决

有罪的),而对于那些未能作出成功反应和未获悉的犯罪行为则无法作出统计。

第二节犯罪测量中的犯罪黑数

一、犯罪黑数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犯罪黑数是犯罪明数(警方已获悉和登记的犯罪行为)的相对概念,是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总数。

根据犯罪行为隐匿程度的不同,犯罪黑数可分为:

绝对犯罪黑数:未被察觉或者无法予以回忆(失踪)

相对犯罪黑数:公民已经察觉但是没有纳入警方统计(典型犯罪黑数)。例,发现尸体未报告。包括没有公民发现报案或者警方获悉没有登记。(徇私与社会原因的不登记)可疑犯罪黑数:证据不足案犯无法定罪。

二、犯罪黑数的调查方法

为查明犯罪黑数分布规律而进行的实证研究方法有两种:罪案自报调查和被害人调查。

第三节我国现阶段的犯罪状况

一、新中国犯罪的历史回顾

(一)社会主义初创时期(1950—1965)特点:

1 犯罪率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后五十余年来的最低水平。

2 犯罪的政治色彩浓厚,暴力性突出。(反革命罪)

3 犯罪类型结构比较单一。(反革命罪和财产犯罪)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从客观社会后果看,“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遭受全面破坏、人权惨遭践踏的十年。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荡然无存,社会控制体系陷入瘫痪,整个社会处于空前失范状态。

从犯罪生成的社会条件看,这一时期理应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犯罪涉及面最广、犯罪危害最为严重和犯罪率最高的时期。

二、现阶段犯罪的数量特征

自1978年以后,我国的犯罪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率也出现不断攀升势头。(一)1990年至1997年为犯罪的相对平稳期

(二)1998至今为犯罪的“高位平台”期

三、现阶段犯罪的罪种结构特征

(一)多发性暴力犯罪总量持续上升,但在全部犯罪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多发性暴力犯罪:故杀、伤害、抢劫、强奸等

可信度:暴力犯罪犯罪黑数+彰显业绩

重点打击(命案必破)、严打

(二)盗窃、抢劫、诈骗等财产型犯罪的传统主力犯罪类型地位依然巩固

警力不足,非暴力犯罪破立率低,公众心态容忍。

(三)新型犯罪的出现,从整体上加深了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跨国犯罪(与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结合)、恐怖犯罪、洗钱犯罪、计算机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绑架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犯罪

(四)毒品犯罪、赌博犯罪、色情犯罪呈现泛滥趋势

四、现阶段犯罪的成员结构特征

(一)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仍然较高

(二)女性犯罪呈现上升趋势

传统:盗窃、组织卖淫、故意伤害、诈骗、贩卖运输毒品、拐卖妇女儿童

新:职务侵占、非法拘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高知女性犯罪

(三)农民和无业人员居于犯罪人群的多数

(四)公务人员犯罪形势严峻

(五)重新犯罪者整体上呈下降态势

(六)自杀和精神病人犯罪增多

我国是少数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

农村年轻女性自杀率高(40下)

(七)单位犯罪日益严重

五、现阶段犯罪的方式特征

(一)犯罪的机动性不断增强,跨区域犯罪突出

摆脱户籍的社会控制,远离故土

传统的官方控制力度弱化

第五章犯罪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贪利性犯罪

一、概念

“贪利”是个人物质利益高于一切。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苏联的犯罪学家。

贪利性犯罪并非刑法规定的一类罪名,它泛指行为人出于非法获利的动机而实施的各种侵害行为。

二、特点:当前我国的贪利性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贪利性犯罪的暴力倾向日趋严重

(二)犯罪手段复杂多变

人均三人以上;地域特色;难以侦破(金融诈骗类犯罪)

(三)高科技新型贪利性犯罪不断出现虚拟财产犯罪

(四)贪利性职务犯罪频发

三、类型

贪利性犯罪主要包括财产犯罪、经济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三大类。

以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可以将贪利性犯罪分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和其他贪利性犯罪四大类。

第二节暴力犯罪

一、概述

(一)暴力的概念和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对暴力的定义是:“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性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剥夺。”(二) 暴力犯罪的概念

最早提出“暴力犯罪”概念的是加罗法洛。

暴力犯罪,指运用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给他人造成危害后果或损害危险的攻击性行为。对象为物:故杀对象为财产:敲诈勒索、故意毁坏财物罪

对象为物和财产:抢劫罪、爆炸罪

二、特点

(一)主体特征

1 纠合性。

2 青少年占多数,且具有低龄化趋势。

3 从性别上看,暴力犯罪在绝对数上男性多于女性。

女性暴力犯罪人在全部女性犯罪人中所占的比重却高于男性暴力犯罪人在全部男性犯罪人中所占的比重。(女性因婚恋导致暴力犯罪现象突出)

身份:农民、社会闲散人员和工人

(二)行为特征

1 犯罪手段残忍。

2 犯罪的偶发性与连续性并存及偶发性向连续性转化。偶发性向连续性转化:抢劫、强奸

3 犯罪日趋智能化。(辐射杀人)

4 新的暴力犯罪形式不断出现。(恐怖活动)

(三)被害人特征

暴力犯罪的被害人不仅身体受到伤害,而且其心理创伤与恐惧,在身体痊愈后仍要持续数月、数年甚至终身。尤其是严重暴力犯罪,直接而迅捷地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使广大群众的安全感降低。社会公众最关注的犯罪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暴力犯罪问题。

第三节有组织犯罪

一、定义

三人以上组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组织结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采取暴力、威胁、贿赂或者其他手段实施的犯罪活动

二、特征:

(一)组织形态特征

有组织犯罪应包括一般犯罪集团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黑社会犯罪。初级、中级和高级发展形态。

1 一般犯罪集团,指三人以上为了多次实施某一种犯罪或多种犯罪而建立起来的犯罪组织。

2 黑社会性质组织,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

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组织。

3 黑社会组织:本质上黑社会意指与现行社会并存的反社会性地下组织。

(二)犯罪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

(三)通过贿赂政府官员,寻求政治保护,有较强的政治渗透力(现行刑法不要求)(四)犯罪具有多样性,暴力和威胁是其犯罪的基本手段

三、类型

(一)以实施有组织犯罪的手段为标准,可分为

1 暴力型。

2 技能—智能型。

3 提供非法商品型。

4 提供非法服务型。

(二)以有组织犯罪的活动领域为标准,可分为

1 行业帮会型。

2 城镇流氓恶势力型。

3 农村宗族型。

4 流窜型。

第四节青少年犯罪

一、概念

(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

在犯罪学理论中,一般认为,青少年的年龄为6-25周岁。

由于青少年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不负刑事责任的,在刑法上不属于犯罪,却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

二、特点

(一)犯罪动机——青少年犯罪动机具有强烈的贪利性、流氓性、疯狂性和凶残性

(二)犯罪类型——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主要集中在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和性犯罪三大类。(三)犯罪成员的构成:现阶段青少年犯罪呈现“六多”态势:无业青少年、辍学少年增多;

在校学生增多;独生子女增多;低年龄者增多;农村青少年增多;

女性青少年增多,并且由依附型向独立型发展。

(四)犯罪方式和手段——主要形式是团伙犯罪,并且出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五)处罚和矫正的效果来——青少年犯罪的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有所上升。

第五节无被害人犯罪

一、概念

在犯罪学上,把没有具体的被害人,但又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称为无被害人的犯罪。“无控告人犯罪”

二、特点

(一)犯罪具有很高的普遍性

(二)犯罪难以发现,犯罪黑数高

(三)执法成本高

(四)持续性和诱发性

三、主要类型

(1)性犯罪,包括通奸、同性恋、卖淫等;

(2)赌博;

(3)吸食毒品;

(4)“安乐死”;

(5)自杀;

(6)堕胎或避孕;

(7)流浪;

(8)公开酗酒;

(9)高利贷,等等。

较之国外立法,我国刑法规定的无被害人犯罪很少,仅对赌博、吸毒、卖淫、高利贷、“安乐死”等少数行为作了规定。

第三编犯罪原因论

第六章犯罪原因概述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

从广义上看,犯罪原因是指引起犯罪的一切现象的总和。

二、犯罪原因的结构层次

根据犯罪原因存在的情况,可以将犯罪原因因素划分为:

(一)社会性犯罪原因

又称为“犯罪的社会原因”,它是指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犯罪原因。

(二)个体性犯罪原因

又称为“犯罪的个人原因”,它是指个人自身存在的犯罪原因。

第七章社会因素与犯罪

犯罪的社会因素——是指能够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是犯罪原因系统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因素。

(1)可以将复杂的社会因素划分为宏观社会因素和微观社会环境两部分。

(2)再根据内容的不同,将犯罪的宏观社会因素分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道德

和法律制度。

犯罪的社会因素对于所有犯罪现象的生成来说,具有原因影响意义上的普遍性、影响作用存在的客观性、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性特点。

第一节文化因素与犯罪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犯罪

1 传统文化对犯罪现象的正面影响——“和”,与人为善,道德操守

2负面影响:特权思想、等级思想(滥用职权、徇私枉法)

封建宗族观念(干涉子女婚姻自由、虐待妇女,买卖妇女儿童)

二、文化冲突与犯罪

1 含义: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2类型: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冲突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形式:

○1亚文化对犯罪的具体影响

与社会主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会使社会成员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习犯罪的思想(其核心是学会实施犯罪的自我辩解)和犯罪的行为模式,从而不断滋生犯罪,尤其是形成亚文化犯罪团伙或犯罪集团。

○2亚文化受制于主流文化,亚文化并不都有畸异性。有些匪帮严禁强奸妇女,甚至嫖妓○3内容:犯罪暗语:“上山”、下山,山上下来的;吃火龙的、运罐子的;船长、大副、二副、三副,船员;

犯罪亚群体(黑手党),禁忌、纹身、手势等

第二节政治因素与犯罪

这种政治体制的不完善,正是许多犯罪,尤其是腐败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这突出表现在:1、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政治权力的分割、平衡与制约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必要措施,这是为古今中外的政治实践所证明的一条政治规律。

2、权力缺乏监督

(1)党内监督难以到位

(2)权力机关监督主动性差

(3)新闻舆论监督力度不够

3、控制职务犯罪的机制不完善纪检与检察院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经济因素与犯罪

一、经济因素与犯罪的一般关系

(1)经济因素对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2)经济因素必须同其他一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最终导致犯罪。

(3)影响犯罪现象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因素有很多,总的来说又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因素与微观经济因素两个方面。

二、经济发展状况与犯罪

(一)经济转型与犯罪

1、经济转型实际上是经济形态的变革,在变革中会出现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重组,形成新

型社会结构下的不同利益集团和利益冲突。(十大阶层)

2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变革,促使社会中的生产资源和经济结构重新组合,工业经济与农业

经济发生结构上的不断调整。(城乡流动,城市犯罪)

(1)人口处于失控装填

(2)人口流动伴随巨额资金流动,成为犯罪分子侵害对象

(3)流动人口是犯罪分子藏身之地

3 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现象的增长具有普遍性。(结构性失业)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犯罪

1、关于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的关系有截然相反的两类看法:

(1)认为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呈正比关系。

(2)认为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呈负比关系。

2、市场经济竞争性与犯罪

假冒伪劣商品问题

3、个体经济状况与犯罪——贫困与犯罪

犯罪行为的产生也有其个体的经济原因存在。

a基本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紧张

b个体社会化发展受到影响

c贫穷阶层的形成

第四节大众传媒与犯罪

一、含义

大众传媒是指通过专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对犯罪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犯罪的预防功能

(二)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以影响广大受众的心理态度、引导受众的行为取向为职能,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作用。

大众传媒对犯罪的诱发功能

1 不良或不当的传媒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造成身心伤害。公众对社会实况的认知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所呈现的信息。

2 传媒及其所传播的消极有害信息能刺激人的犯罪欲望,“培养”人的犯罪情感,激发起某种犯罪动机,为犯罪情感的宣泄提供便利条件。

3 传媒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所传播的消极有害信息为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提供了方法或技巧上的指导。

第五节微观环境与犯罪

微观环境,是指能够直接、具体影响人们生活,对人的行为起到重大或必要作用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社区环境。

一、家庭与犯罪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起来的人,往往是由缺陷的。”

(二)家庭类型对犯罪的影响

家庭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类型划分。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完整家庭与残缺家庭;按其文化和心理状态,可分为良好家庭与问题家庭;按其经济状况,可分为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不同的类型体现出家庭环境的不同,会对家庭成员产生不同的影响。

1 残缺家庭与犯罪

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死亡、离婚、一方入狱,长期两地分居。

家庭功能消弱,感情受到创伤,自卑和羞辱,对再婚家庭难以适应;受到继父母的虐待

单亲家庭的子女因缺少爱在心理上引起不良反应,心理失衡。

父母补偿心理,百依百顺

2问题家庭与犯罪

问题家庭:家庭成员有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以及感情不和睦的家庭,包括父母身体或者精神有缺陷的家庭

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家庭功能不全;无法管教子女

(1)行为不良家庭::未成年人好奇心,善于模仿;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差

父母是子女最初崇拜的偶像

(2)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溺爱型、虐待型、放任型:

(三)家庭教育对犯罪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因之一是缺乏基本家庭教育,或父母教育不当。这种影响往往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性原因。亲情过剩;亲情淡漠;偏激教育

二、学校与犯罪

(一)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受教育程度与犯罪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中,文盲、半文盲青少年占相当大的比例且大多是法盲。(三)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第八章性别、年龄与犯罪

在一般犯罪原因论意义上,社会因素是影响犯罪的主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不重要。性别能够影响犯罪机会和犯罪成本并进而影响犯罪类型。男女两性在作案手段选择、犯罪发生和演变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年龄对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犯罪率和犯罪类型的影响以及初次犯罪年龄与再犯率的关系方面。

第一节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性别与犯罪率

(一)男性犯罪发生率总体上远高于女性——原因:

1、伦理学:女性的道德观念比男性强,羞耻心重

2、心理学:女性不如男性具有竞争性和攻击性,缺乏主动的心情,又缺乏行动的实力

3、社会学:女性在家庭的时间较多,参加社会生活甚少

(二)女性犯罪发生率的增长速度高于男性——原因:

女性逐渐从传统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与社会接触增多,对社会角色的参与越来越广女职工下岗问题,再就业难

二、性别与犯罪类型

性别对犯罪类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性别差异,男女所实施的犯罪类型各有侧重(一)女性更常实施财产犯罪和性犯罪

(二)男性则多实施暴力犯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1、刑法规定的主体只能由男性构成的

2、男性实施较少犯罪:遗弃婴儿、卖淫

3、杀人、抢劫、强奸、伤害等重大暴力犯罪

三、性别对犯罪影响的因素

(一)性别与犯罪机会

1、管理职务、掌握高科技与犯罪

2、女性、男性与犯罪机会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断改变其传统角色,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以前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女性的犯罪类型也有了一些变化,例如金融领域的犯罪、经济领域的犯罪、贪污贿赂罪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性别与犯罪成本

1、女性体质与暴力犯罪

2、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所导致的犯罪机会、犯罪成本的差异会逐渐缩

小,并因而缩小男女在犯罪类型上的差异。

(三)性别与犯罪方式

1、在作案方式上,男性多选择攻击性暴力手段,而女性则多利用女性特点作案

女性魅力与不易被怀疑:色情与诈骗、盗窃、拐卖人口

女性暴力犯罪对象:公婆、子女、邻居等熟人

2、在犯罪的发生方式上,男性犯罪大多具有突发性、公开性特点,而女性犯罪多表现出渐

进性、隐蔽性的特点

女性犯罪:酝酿、心理斗争、深思,认真选择和确定作案方式。女性犯罪有阴谋的多,直接故意犯罪所占比重较大,激情犯罪较少

女性犯罪:隐蔽性

3、在犯罪行为的演变上,男性犯罪多具有顺向性,而女性犯罪多具有逆变性的特点

男性犯罪多具有顺向性:由强到弱(刑罚改造后)

女性犯罪多具有逆变性:由弱到强(1.犯罪后改造难度大;2.女性由被害人向加害人方向转化)女性自尊心强烈且脆弱,女性犯罪人受到社会的歧视比男性犯人更为严重

第二节年龄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年龄与犯罪率

年龄与犯罪率关系的衡量指标,主要表现在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与一定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口占犯罪总人口的比例的比较。

(一)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发年龄段——外部原因、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

(二)老年人属于犯罪低发年龄段——人事成熟、控制能力强,更为理智;体力下降;

社会地位、家庭

二、年龄与犯罪类型

(一)年龄因素能影响犯罪手段的选择并进而影响犯罪的类型

1、青少年、中年人比老人、儿童更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2、老年人更容易利用被害人反抗能力交差或者社会上对老年人的同情的特点实施犯罪

(猥亵、秘密窃取、诈骗)

3、青少年较少实施高知识高技术犯罪、更少实施与职务有关犯罪

(二)年龄因素能影响犯罪动机并进而影响犯罪类型

青少年:冲动、好胜、逞强、泄愤——杀人、伤害

好奇心、不良社会文化——性犯罪

老年人:盗窃犯罪、诈骗犯罪

(三)年龄因素能影响犯罪人对犯罪对象的选择并进而影响犯罪类型

老年人:儿童、妇女、有生理残疾或精神疾病者

青少年: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青少年女性或者幼女、独居或者夜间独行者

中青年:中青年

三、初次犯罪年龄与再犯率

(一)犯罪人初次犯罪年龄越低,其犯罪出狱后的时间也就相对越长,再犯率也会相应增高(二)犯罪人初次犯罪年龄越低,其社会化缺陷的弥补和心理恢复的过程也就越长,犯罪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犯罪时其心理的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被判处刑罚这一事件本身对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心理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犯罪的未成年人要想在以后恢复其心理发展的正常水平,其过程将更为漫长。在这一恢复过程中,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外界的有利帮助。如果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得不到有效矫正,犯罪的未成年人更有可能由此步入犯罪生涯。就刑罚处罚对成年人的心理损害程度而言,远轻于未成年人。

第九章时间、空间与犯罪

时间和空间与其他因素结合,不仅能成为影响犯罪原因的因素,而且更是影响犯罪分布状态、犯罪类型等方面特征的基本因素。

时间和空间因素是制约人类活动的基本条件。随着空间环境和时间条件的改变,人类

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一节时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最广义的时间因素影响:包括文化背景不同的各个历史时期

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犯罪也有不同特征

一、季节与犯罪

季节对犯罪的影响

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自秋季开始增加,至冬季尤甚;

针对人身的犯罪,尤其是风化犯罪,自春季开始增加,至夏季尤甚;

其他类型的犯罪,受季节影响产生的波动较小。

二、时刻、社会周期与犯罪

这种特征是指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时刻),以及在具有社会性内容并循环往复的社会周期(周末、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时刻)中,犯罪现象的波动变化趋势。

(一)时刻

1、盗窃(扒窃)除外、抢劫、杀人、重伤、强奸、猥亵等犯罪,所发生在夜间22时以后:

盗窃:22时最多

其他犯罪:22时至次日2时

2、原因

生理与心理:人体处于休息和疲惫期,警觉性降低,抵抗力减弱,处于防备;

社会防范:防范力量减弱,社会控制相对小;夜幕掩护,有利于隐蔽和逃脱

(二)社会周期

1、节假日:不再工作,休息放松,约束减少,社会接触机会增多,酗酒、纵欲、狂欢等

活动容易引起越轨行为

2、上下班:扒窃犯罪

第二节空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空间以一定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制度、观念、风俗、民情)为其内容。

两种趋势:

1、一种倾向:不以一国地域为限,研究全球犯罪的地理差别和国家差别。

复杂、不确定,可比性差

2、另一种倾向:以一国或某一地区为限,在法律制度和统计制度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探讨犯罪的空间特点。

一、气候与犯罪

(一)比利时学者凯特勒

暖和的地方:侵犯人身的犯罪寒冷的地方:侵犯财产的犯罪

龙勃罗梭、菲利持同样观点

(二)西方学者观点

骚乱、斗殴、家庭暴力、强奸、凶杀,针对人身的暴力行为与气温呈线性关系,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增加

但是同属暴力犯罪的抢劫罪与高温没有何关系,随着温度的下降呈上升趋势

(三)我国的情况

与国外一致性:气温上升,流氓和强奸两类案件有上升趋势

与国外不一致:气温炎热,杀人伤害案件减少

盗窃案件:气温下降,增多,尤其是北方地区

二、特定地域与犯罪

(1)在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活跃的地区,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甚多,暴力犯罪相对较少。

原因:社会成员知识程度普遍较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强,诉诸暴力的少

经济发达,极易刺激物质欲望,交易频繁,容易发生经济纠纷

(2)在偏僻或较为封闭的地区,居民的物欲较为淡漠,因而财产犯罪较少,实施暴力犯罪较多。

原因:物欲淡薄、不存在复杂经济关系,财产犯罪少

文化结构整体偏低,社会活动犯罪小,人格结构方面容易形成某种缺陷,如走极端、多猜疑、性格刚烈等,遇有冲突易暴力解决

(3)在居民变动频繁或外来人口活动集中的地方,犯罪率较高。

原因: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短暂,难以发挥社会的监督与控制力,作奸犯科者无所顾及。(4)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犯罪较多,人口密度小的地区犯罪较少。

犯罪的数量与人与人接触的程度、生存与发展的竞争程度成正比关系。

三、特殊空间点与犯罪

特殊空间点是指容易滋生犯罪的局部性人文地理环境。

这类空间点因其地理位置和社会控制方面的特殊性,往往成为犯罪的多发地点,因而是犯罪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节城市与农村犯罪比较

一、城市犯罪的总体特征

(一)城市犯罪率普遍高于农村,大城市犯罪率普遍高于小城市

(二)城市犯罪总体上高于农村的主要原因

1、城市与农村的非正式社会监督体系存在较大差异

农村:社会结构较为稳定,人们联系密切,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较为单一,非正式的社会监督(家庭、宗族、邻里)具有有效约束力。

城市:人际交往肤浅、短暂性和生活匿名程度高。城市流动大,生存竞争大,侧重交往功能性。社会监督只能通过正式渠道(行政管理机构,法律结构等),但

是这种监督必有死角

2、城市为犯罪活动的实施提供了远比农村更多的可能性

城市充满物质诱惑,在城市作案风险低,易于掩盖罪行,作案后也更便于及时行乐

3、城市容易形成特定的犯罪高发区

建筑物破损、相对贫困人口以及流动人口高度集中的街区出现

二、农村与城市犯罪

(一)共同点:

1 传统型财产型犯罪突出。

2 严重暴力犯罪等大要案数量不断增加。

3 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比较严重。

4 公务人员犯罪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在农村地区

也大量发生。

此外,青少年犯罪突出且社会危害性不断增大,也是城市和农村犯罪的共同特征。(二)主要差异:

1 从数量特征看,农村地区的发案绝对数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在全部案件总数中的比重呈

下降趋势。

2 从罪种结构看,城市与农村犯罪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一方面,经济犯罪、新型犯罪、

毒品犯罪、色情犯罪、盗窃机动车犯罪、交通肇事犯罪等主要发生在城市。另一方面,

犯罪学选择题

犯罪学选择题 1、犯罪学历史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A )。 A.龙勃罗梭 B.弗洛伊德 C.菲利 D.加罗法洛 2、犯罪人类学的鼻祖是( C )。 A.雷奇默尔 B.兰格 C.龙勃罗梭 D.菲利 3、犯罪社会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C )。 A.菲利 B.加罗法洛 C.龙勃罗梭 D.莫顿 4、被害人学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 A )。 A.门德尔松 B.亨蒂格 C.费尔巴哈 D.鲁瓦兹 5、中国现代犯罪原因理论主要有( ABCD )。 A.社会变迁理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 矛盾冲突理论 D.综合动因论 6、四道防线的犯罪预防体系制( ABCD )。 A.社会预防 B.心理预防 C.治安预防 D.刑罚预防 7、犯罪心理学理论主要有( ABCD )。 A.精神分析理论 B. 挫折——侵犯理论 C. 行为理论 D. 社会学习理论 8、犯罪生物学理论主要有( ABCD )。 A.内分泌理论 B.脑电波异常论 C. 体格性格理论 D.双生子论 9、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犯罪,以( A )为主。 A.政治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经济犯罪 D.暴力犯罪 10、1983年9月做出《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机关是( AB )。 A.党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11、对犯罪人的分类可以根据年龄、性别、( BCD )等多种标准进行。 A、身高 B、心态 C、性质 D、经历 E、服装 12、犯罪被害人的不良状态包括(ACE ) A、刺激性 B、疏忽性 C、狂妄性 D、脆弱性 E、易感性 F、被迫顺从性 13、从根本上讲,犯罪的产生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ABCD ) A、犯罪心理 B、社会环境 C、自然环境 D、文化传统 14、根据被害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分类,可将被害人分为( ABC ) A、智能低下的被害人 B、暴力犯罪的被害人 C、贪财型被害人 D、纯粹的被害人 15、犯罪学的体系主要是由( BDE )等几个部分构成的。 A、犯罪侦察 B、犯罪现象 C、犯罪起诉 D、犯罪原因 E、犯罪预防 1、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BCD )。 A.社会调查 B. 数理统计 C.比较论证和信息论 D.系统论与控制论 2、菲利认为犯罪是( ABC )相互作用的结果。 A.自然因素 B.人类学因素 C. 社会因素 D. 国家因素 3、贴标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 A.萨瑟 B.科恩 C.贝克尔 D.昆尼 4、激进犯罪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 AB )。 A.昆尼 B.科尔德曼 C.科恩 D. 莫顿 5、犯罪政治学理论主要有( ABC )。 A.国家权力真空理论 B.国家机能失调理论 C.国家干预过渡理论 D.国家经济理论 6、社会治安的全面治理,要建立起不同层次和配套成龙的( ABCD )的工作体系。 A.预测 B.预防 C.打击 D.改造 7、犯罪生物学理论主要有( ABCD )。 A.内分泌理论 B.脑电波 C. 体格性格理论 D.双生子论 8、对违法犯罪的处理方法主要有( ABDE )。 A.社会帮教 B.纪律处分 C.工读学校 D.行政处罚 E.刑事惩罚 9、两道防线的预防体系指( AB )。 A.宏观预防 B.微观预防 C.犯罪前预防 D. 犯罪后预防 1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是党中央在分析我国国情,总结实践经 验基础上,于( A )年京、津、沪、惠、汉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上提出的。 A.1981 B. 1982 C.1983 D. 1985 1.发生犯罪的客观背景条件是( B.犯罪条件)。 2.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反映的是犯罪场( B.空间因素)因素。3.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 C.犯罪心理)处于关键枢纽地位。 4.我国减少和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A.犯罪预防)。 5.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佛罗依德)。 6.犯罪的显著特征是( B.社会危害性)。 7.在天生犯罪人论的基础上,提出自然犯罪的是( C.加洛法罗)。 8.中国古代商鞅认为犯罪原因是( C.欲求)。 9.被誉为美国犯罪学之父的是( B.萨瑟兰)。 10.犯罪学的核心内容是( D.犯罪原因 ) 11.犯罪古典学派最具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A.贝卡利亚)。 12. 犯罪人的人生观的基本特征是( A极端个人主义)。 13.犯罪人的需要结构包括( A.需要 B.犯罪动机) 14.被害人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C.取证权 ) 15.在犯罪个体原因中处于基础层次的是( C.个性心理特征)。16.中国古代黄老学派认为犯罪原因是( B. 法律)。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A.1.犯罪政治学理论主要有( A 国家权力真理论 B.国家机能失 调理论 C. 国家干预过渡理论 D.国家经济理论)。 2.犯罪心理主要由(A.需要结构 B.认知结构 C.情感结构 D.意志结构E.人生观结构)因素构成。 3.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A.社会调查 B. 数理统计 C.比较论证 D.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4.对违法犯罪的处理方法主要有( A.社会帮教 B.纪律处分 C.工读学校 D.行政处罚 E.刑事惩罚)。 5.在犯罪预防体系中,微观预防包括(A.群众预防 B.治安预防 C.法制预防 D.心理预防 E.技术预防)。 1.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犯罪呈现( B.高发 )态势. 2.素有”隐性犯罪”之称的是( A.经济 )犯罪. 3.下列不属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的是( D.复合性) 4. 黑社会性质组织最初产生于( A.20世纪80年代末)年代。 5.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最集中.最严重的犯罪是( D.职务犯罪)。 6. 跨境犯罪的共同特性不包括(D.暴力性) 7.1932年最早提出经济犯罪概念的德国人是(A.林德曼) 8.职务犯罪的惯用伎俩不包括(A.间接占有) 9.诱发经济犯罪的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A.经济因素) 10.经济犯罪不具有以下(D.专业性)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产生根源有(A.经济根源C.组织根源D.腐败根源E.社会心理根源F.社会道德根源) 2.同时是黑社会犯罪组织和跨境犯罪组织的是(A.意大利黑手党B.日本的山口组D.香港的三合会) 3.媒体已披露我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类型中最普遍的类型是(A.劫匪型C.地霸型E.欺行霸市型) 4.职务犯罪的畸形心态的表现是(A.特权心态B.眼热心态C.侥幸心态D.吃亏心态E.扳本心态F.贪色心态) 5.同跨境犯罪做斗争的基本方略是(A.打防结合 B.预防为主)。 1、一般来说,被害人的特征有( ABC ) A被害性B、可责性C、互动性D、参与E、关联性 2、在犯罪的四维结构原因是指( ABCD )。 A、社会生产方式结构 B、社会意识 C、个体人生观 D 、个体心里结构 E、私有制 3、中国现代犯罪原因理论有( ABCDE ) A、社会变迁理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矛盾冲突理论 D、控制系统功能弱化理论 E、本能异化理论 4、犯罪人的认知结构是犯罪人( ABDE )的总称。 A、知识水平 B、认识能力 C、观察能力 D、分析能力 E、判断能力 5、犯罪人学派的创始人是( A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贝卡尼亚 D、门德尔松 E、施鲁兹 6、犯罪心理主要由( ABCDE )因素构成。 A、需要结构 B、认知结构 C、情感结构 D、意志结构 E、人生观结构 7、在犯罪预防体系中,微观预防包括( ABCDE )。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预防犯罪 D.学科建设 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 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 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 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 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 A.孔德 B.托皮纳尔 C.塔尔德 D.加罗法洛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犯罪的心理预防 B.犯罪的社会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 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 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 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A.被害人 B.刑罚 C.犯罪情境 D.犯罪人 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A.同心圆说 B.犯罪饱和说 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 D.模仿论 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第 1 页

A.配额抽样 B.判断抽样 C.等距抽样 D.随机抽样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A.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 C.横向比较分析 D.纵向比较分析 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A.立案率 B.破案率 C.人犯率 D.犯罪率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恒比数 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违法性 B.社会性 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 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 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 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 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第 2 页

犯罪学复习问题

2013-2014-2学期 1、简述犯罪现象的主要特征。P47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犯罪原因所决定的有关犯罪、犯罪人及其被害人形态的诸客观事实的总和。 非理性、直观性:犯罪现象是具体而浅显、无需理性思维的基本客观事实。 因果性:由一定犯罪原因引发犯罪现象。 综合性:犯罪、犯罪人和被害人三者共同组成。 负价值性:犯罪现象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不利于社会安康,有一定负面影响。 隐蔽性、被忽视性:犯罪心理是主观内在隐蔽的,相应的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也是隐蔽、容易被忽视。 2、简述极端暴力犯罪的特征。P62;P284 突发性:极端暴力犯罪属于激情犯罪、临时起意等。 凶残性(犯罪手段复杂多变、危害后果严重):利用现代科技谋取杀伤力强的武器,造成恶性事件,甚至牵连无辜,与社会为敌。 纠合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是有组织的(团伙、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犯罪)) 交错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伴随着其他犯罪行为(抢劫、强奸、杀人等) 由民事纠纷转化而成的暴力犯罪比例上升: 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繁: 恐怖组织繁多、活动猖獗: 攻击对象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以革命危害社会、以民族分裂、宗教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3、简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P73 犯罪时间、犯罪时空、人(犯罪人、被害人)、犯罪工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工具是犯罪行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行为方式:自由选择(主要情况下)、被迫采取(特殊情况下)、秘密、欺诈、暴力、威胁 4、从性别比较角度简述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P83;P113;P163 在犯罪人数上,男性犯罪远多于女性犯罪,但当今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 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非暴力犯罪,且具有依附性,如卖淫、偷窃、欺诈、伪造等财产犯罪; 女性犯罪具有较难悔改的特点,特别是性犯罪具有顽固性、持久性、恶劣性; 女性暴力犯罪一般是杀婴、因婚姻家庭纠纷发生的奸情杀人案件,这是女性嫉妒、烦躁、焦虑、恐惧等强烈情感积累的表现; 根据体型性格理论,女性偏于体格弱小、情绪较为感性,以非暴力犯罪为主,相应的男性体格强健、情绪较为理性,倾向高科技、暴力犯罪。 5、简述犯罪被害人化的五个阶段。P98 被害人化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导致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 第一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过程。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因素,预防被害是关键。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或其亲属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在被害后没有说到社会(刑事司法机关)的公正对待,或没有得到外界的感情支持,这些来自外界不良的反映会加深被害后果,即再次被害。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援助的缺失感到压力,成为被害人。 第三次被害化是指经过两次被害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产生极端心理,转向犯罪人的过程。这是被害人自身性格、生活态度和外界压力造成的报复犯罪行为。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压力和被害人的带动,与被害人一起报复社会,成为犯罪人。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修订稿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 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 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 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着《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 ( 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 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 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犯罪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犯罪学概述 一、犯罪学的概念和特点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三、犯罪学的学科属性 第二节犯罪学简史 一、西方犯罪学简史二、中国犯罪学简史 犯罪学产生之前的研究:——古代西方主要是对犯罪原因犯罪根源的研究: 鬼附人体说:认为人触怒鬼神而引起的精神异常实施犯罪; 原罪说:人生而有罪,一生就是在赎罪; 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是犯罪的本原,当人对自己的善性放松控制的时候,恶性就会像兽性一样出现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犯罪的原因有三:穷、情欲、权; 德谟克里特、托马斯莫尔:经济、刑罚严苛、社会风气奢侈无度滋生犯罪。 古代东方 墨子:“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盗人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以利其身。”荀况:性恶论。 董仲舒:人性无善恶之分,仅有向善向恶的秉性。 一、西方犯罪学简史 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18世纪的犯罪古典学派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其诞生标志着西方对人类犯罪行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的开始,不再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们本身的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边沁、费尔巴哈 ★贝卡利亚 切萨雷·贝卡利亚,1738年3月出生于米兰,1758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法律专业。1764年,贝卡利亚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影响却极为深远,问世以后立即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声誉,被誉为刑法学和犯罪学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主要内容:这部著作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司法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立的三大刑法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边沁 杰里米·边沁,1748年2月生于伦敦。自幼聪明好学,3岁能读拉丁文,16岁自牛津大学毕业,被誉为神童。边沁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法学家,著有《道德与立法原理》、《宪法论》、《司法证据原理》等作品。边沁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对于近代刑法学、犯罪学都有重要的影响。 边沁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两种基本动力的驱使,即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原因和动力,也是一切不道德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1)社会对于犯罪必须予以处罚;(2)对犯罪者的惩罚是通过给犯罪者施加痛苦,以期收到惩戒和教育的作用;(3)犯罪人的内心存在着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即驱使犯罪的动机和制止犯罪的动机。如果制止犯罪的动机大于驱使犯罪的动机,犯罪就不会发生;如果驱使犯

犯罪学试题库

犯罪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罪犯予以惩罚的目的是( C ) A.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使之不敢重新犯罪 B.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C.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 D.满足被害人惩罚犯罪的愿望 2.认为“犯罪不外是一种疾病,故刑罚不应是对既往的,而应是对将来的”,是由18世纪以前西方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B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托马斯·莫尔 3.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 C ) A.3—5人组成 B.3—7人组成 C.3—9人组成 D.3—6人组成 4.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A ) A.抑制犯罪动机 B.抑制犯罪目的 C.抑制犯罪的机会和条件 D.防止已经犯罪的人重新犯罪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来抓( C ) A.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B.条块结合,分工负责 C.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D.条块结合,统一领导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是( A ) A.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共抓,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 B.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 C.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党的有关部门负责 D.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司法机关具体负责 7.综合治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打击、预防和( A )

A.改造 B.教育 C.挽救 D.感化 8.犯罪预测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指( B ) A.犯罪预测的方法 B.犯罪预测的价值 C.犯罪的预测目的 D.犯罪预测的对象 9.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外推法、因素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 B ) A.回归分析预测法 B.专家评估法 C.临床诊断法 D.问卷法 10.针对犯罪分子和有前科劣迹、露出犯罪形迹的人所采取的刑罚或其他惩戒性措施的预防是( D ) A.改造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惩戒性预防 11.公安保卫机关依法采取的各种预防、减少犯罪发生的专业性防范措施,被称为( C ) A.社会预防 B.心理预防 C.治安预防 D.刑罚预防 12.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A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3.因主动实施了某种刺激性行为,招致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受到侵害的人,在犯罪学理论中被称为( C ) A.轻浮型被害 B.受挫型被害人 C.挑衅型被害人 D.贪婪型被害人 14.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犯罪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犯罪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具体见教材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三、简答题 1、简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模式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调解模式;(二)小组会议模式;(三)圆桌会议模式 2、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 (一)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在此互动关系中,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予“利用”的特征,或者,被害人是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的行为。 (二)冲突模式 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社会性联系而形成了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互动关系,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常常互换角色,即出现被害人易位现象。互动的结果使得双方既是加害者又是被害人,而共同构成一个不断冲突着并发展到一方最终被害为止的社会互动过程。 (三)被害人催化模式 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诱引、暗示或激惹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过是对于被害人“催化”、“刺激”或“推动”行为的一种还击或过当反应,其发生恰好是被害人的此类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合乎规律的结果。 被害人的“催化”行为包括诱引、暗示、挑衅、激惹甚或加害对方等足以刺激对方不适当地采用侵害行为作为反应的行为。 比如:伤害案件中,被害人“首先挑起争端并诉诸暴力”而招致对方的伤害;性侵害案件中,“被害人的性诱惑”,即被害人针对具体对象或泛对象进行性诱惑,从而招致被诱惑者的性攻击。 (四)斯德哥尔摩模式 1973年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两名恐怖分子将部分银行职员扣押在金库内,人质中的一名女性竟与一名恐怖主义分子产生了爱情。这种被害人与加害者之间彼此产生赞赏、喜爱的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症状” A: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由开始的敌对、冲突转为积极地结成联盟,即以“打”起始而以“交”告终; B: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回忆自己的被害过程时,被害人更多想起的是加害人的友好行为而不是其暴行。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古典犯罪学派是在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观点正是资产阶级这种政治地位的反映和表现。这一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和唯意志论。同时,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特别是自然法学派和社会契约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古典社会学派的理论观点。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贝卡里亚、边沁和费尔巴哈。

00235犯罪学(一)2018年10月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更真题资料请咨询Q或微信28225803。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A. 倡导主文化 B. 克服社会弊端 C. 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A. 搭建自行车棚 B. 开展就业指导 C. 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 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A. 转处 B. 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 刑罚预防 D. 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A. 最终目标 B. 战略目标 C. 阶段性目标 D. 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A. 罪前预防 B. 罪中预防 C. 罪后预防 D. 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A. 犯罪预防 B. 犯罪控制 1

C. 打击犯罪 D. 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A. 先行关系 B. 后行关系 C. 逆相关关系 D. 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A. 被害人的亲属 B. 犯罪人的邻居 C. 公安人员 D. 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A. 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 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 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A. 孤独型被害人 B. 挫折型被害人 C. 职业型被害人 D. 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A. 初犯年龄 B. 累犯年龄 C. 差别年龄 D. 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A. 犯罪心理 B. 犯罪现象 C. 犯罪行为 D. 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A. 生理病变 B. 生理异常 C. 犯罪动机 D. 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A. 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 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 犯罪心理学观点 D. 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2

犯罪学复习问题(不传播)

2013-2014-2学期 《犯罪学》总复习思考题 1、简述犯罪现象的主要特征。P47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犯罪原因所决定的有关犯罪、犯罪人及其被害人形态的诸客观事实的总和。非理性、直观性:犯罪现象是具体而浅显、无需理性思维的基本客观事实。因果性:由一定犯罪原因引发犯罪现象。 综合性:犯罪、犯罪人和被害人三者共同组成。 负价值性:犯罪现象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不利于社会安康,有一定负面影响。 隐蔽性、被忽视性:犯罪心理是主观内在隐蔽的,相应的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也是隐蔽、容易被忽视。 2、简述极端暴力犯罪的特征。P62;P284 突发性:极端暴力犯罪属于激情犯罪、临时起意等。 凶残性(犯罪手段复杂多变、危害后果严重):利用现代科技谋取杀伤力强的武器,造成恶性事件,甚至牵连无辜,与社会为敌。 纠合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是有组织的(团伙、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犯罪)) 交错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伴随着其他犯罪行为(抢劫、强奸、杀人等)由民事纠纷转化而成的暴力犯罪比例上升: 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繁:恐怖组织繁多、活动猖獗: 攻击对象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以革命危害社会、以民族分裂、宗教主义威胁世界和平3、简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P73 犯罪时间、犯罪时空、人(犯罪人、被害人)、犯罪工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工具是犯罪行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行为方式:自由选择(主要情况下)、被迫采取(特殊情况下)、秘密、欺诈、暴力、威胁 4、从性别比较角度简述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P83;P113;P163 在犯罪人数上,男性犯罪远多于女性犯罪,但当今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非暴力犯罪,且具有依附性,如卖淫、偷窃、欺诈、伪造等财产犯罪; 女性犯罪具有较难悔改的特点,特别是性犯罪具有顽固性、持久性、恶劣性; 女性暴力犯罪一般是杀婴、因婚姻家庭纠纷发生的奸情杀人案件,这是女性嫉妒、烦躁、焦虑、恐惧等强烈情感积累的表现; 根据体型性格理论,女性偏于体格弱小、情绪较为感性,以非暴力犯罪为主,相应的男性体格强健、情绪较为理性,倾向高科技、暴力犯罪。 5、简述犯罪被害人化的五个阶段。P98 被害人化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导致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 第一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过程。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因素,预防被害是关键。 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或其亲属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在被害后没有说到社会(刑事司法机关)的公正对待,或没有得到外界的感情支持,这些来自外界不良的反映会加深被害后果,即再次被害。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援助的缺失感到压力,成为被害人。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 C. 犯罪四原因论 ?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着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13.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D )(p63) A.发案数 ? B.相对暗数 C.恒比数 ? D.绝对暗数

全国13年10月自考00235 犯罪学(一) 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85年出版著作《犯罪学》的学者是 A.托皮纳尔B.加罗法洛 C.费尔巴哈D.德哈尔特 2.犯罪学是一门 A.心理学类学科B.从属学科 C.单一学科D.综合性学科 3.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 A.社会分层B.分配不公 C.私有制D.财富不均 4.杰里米·边沁是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的核心是 A.自由意志理论B.功利主义理论 C.保安处分论D.社会契约论 5.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 A.人类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B.生物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1页(共5页)

C.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D.人类学、空间学和社会环境因素 6.下列学者中,从事犯罪人类学研究的是 A.德国的李斯特B.英国的格林 C.法国的塔尔德D.美国的塞林 7.通过收集某一地区特定时期的犯罪数据,总结该地区犯罪特点的研究方法是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 C.思辨研究D.演绎研究 8.在毒品犯罪调查中,让中学生填写关于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有涉毒行为的问卷。这种调查方式是 A.自我报告调查B.参与调查 C.被害人调查D.滚雪球调查 9.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被称为 A.确定选题B.提出假设 C.研究设计D.资料收集 10.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犯罪类型是 A.经济犯罪B.暴力犯罪 C.毒品犯罪D.财产犯罪 11.犯罪行为与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下列诸项中,属于具体生活环境的是A.政治环境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D.社区环境 12.犯罪人在人生态度、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被称为犯罪人的 A.人生观特征B.世界观特征 C.情感特征D.生活方式特征 13.犯罪现象是指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现象属于A.心理现象B.法律现象 C.社会法律现象D.社会伦理现象 14.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犯罪统计数量之间依次存在着 A.恒比关系B.明、暗数比例关系 C.递减的“漏斗效应”关系D.递增的“漏斗效应”关系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2页(共5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