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指期货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股指期货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股指期货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股指期货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烟台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股指期货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姓名:陈浩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法律

指导教师:金福海

20100312

摘要

2010年1月8日,国务院原则性通过了推出股指期货,2010年1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批复》。这些都表明我国股指期货交易已经蓄势待发。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仅能加快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建设步伐,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而且能够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股指期货市场的巨大风险是任何监管当局不能忽视的,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期货市场经验不足,市场制度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防范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保证其高效、规范的运行,对于消除市场风险隐患,发挥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作用,促进市场稳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股指期货的概念和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等背景资料。第一章从股指期货的基础理论开始,分别介绍了股指期货风险的种类和特点,为从整体上了解股指期货的监管作了铺垫。第二节从经济学上的市场失灵理论出发,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垄断方面作了详细的描述。指出了在经济学角度上,股指期货市场也应该加强监管。第三节从法律角度,用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来引出必须用法律制度来监管股指期货的风险。第四节通过对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日本等股指期货的成熟市场的研究,得出了发展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启示,为我国股指期货的顺利推出和监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二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和我国期货市场监管的运行情况,指出了监管主体的不完善之处。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权力庞大是监管市场失灵的主因。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不足,交易所体制的不完善和自律管理权力的缺失也分别导致了自律主体的监管不到位。本章通过对政府监管,行业协会监管和交易所监管的逐一分析,详细说明了监管主体监管的不足。第三章则是统领全文,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基础上,对股指期货市场和立法方面提出了建议,并找出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使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股指期货;风险;法律监管

Abstract

January 8,2010, the stock index futures was passed in principle by the State Council, January 12, 2010,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released the “the approved of Chinese Financial Futures Exchange be agreed to carry out the stock index futures trading.” All these indicate that China's stock index futures was ready. The introduction of stock index futures can not only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futures markets,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our capital market; but also enhance the risk-resisting ability,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rket.

However, any regulatory authorities can not ignored the tremendous risk of the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especially China, as a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lack of experience in the financial futures market and the imperfect of the market system are obstacles. It is rather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 risk of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regulatory system in new situation, so we can achieve an efficient and standardized market. The market can eliminate the potential risks; can play the role of stock index futures hedging.

The introductory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ock index futures in recent years .Chapter one introduced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ck index futures, begin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stock index futures, It is can understand the regulation of stock index futures overall.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hapter one describ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externalities and monopoly aspects in detail through the economics of market failure theory, Pointed out that the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s should also be strengthened regulation in economic terms. The third part elicits that using the legal system to monitor the risk of stock index futures by the nature and role of law. Part four obtained the enlightenment of our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by research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Hong Kong, Japan and other mature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And it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release and regulation of China's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Chapters two and three are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The second chapter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erfections of the regulatory by analyzing current legal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futures market regulation.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huge power are the main cause of market failure. Lack of self-regulatory of association, imperfections of the exchange system, and lack of self-management of authority were also led to the failure of self-regulation .This chapter point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regulatory in detail by analyzing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associations and exchange.

Chapter three is the full command of the article. Provide some advices to the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and legislation Based in the chapters one and two, find the relevan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so that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more perfect.

Key words:stock index futures;risk;Legal regulation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2010 年 3 月 12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非保密的论文范围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 2010年 3 月12日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导言

股指期货的全称是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是指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即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日期,可以按照约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自1982年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在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诞生起,股指期货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时至今日,股指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指数以交易成本低、规避系统性风险、套期保值、较高的资本使用效率和资产管理收益率等诸多的功能,成为备受投资者青睐的金融工具。

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不断。对此,我国必须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的步伐,以取得对世界经济体系建设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提高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地位。2010年1月8日,国务院原则性通过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我们翘首期盼的股指期货终于进入倒计时。股指期货的开展对于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抗击风险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与国际接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股指期货由其天生存在的一些高杠杆、跨期性、联动性等特点,使得股指期货市场上存在巨大的风险如: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都与股指期货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虽然在股指期货市场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法律体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能力逐渐提高,监管力度日益加强,并进行了股指期货仿真交易,但毕竟我国股指期货开展的经验不足,相关交易和监管制度也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尤其在我国市场体制转型、资本市场改革、金融危机尚存和外资虎视眈眈等极其复杂的背景下,认真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改进风险控制制度,如何保证市场平稳、高效、健康运行,如何打击违法操控、营私舞弊和过度投机,如何有效的进行监管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和现实的。

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来实现,股指期货监管制度亦如此,因此要紧密结合我国现状和国际形势,深刻发掘股指期货监管中应采用的制度体系,认真探究监管当局、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等存在的问题,用合适的监管制度来保证股指期货市场发挥应有的功能,从不同角度对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提出对策,以期实现股指期货市场的功能优势,促进市场的安全、稳健、和谐发展,实现监管主体对股指期货市场的有效监管。

第一章股指期货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和国际比较

第一节股指期货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股指期货风险的分类

股指期货是由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进行交易,交易的内容是约定好价格的标准化合约,这种标准化合约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股票指数交易的实质,是投资者将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过程。在转移的过程中是伴随着风险的,对于股指期货较为经典的风险分类是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指南》,在指南中将股指期货的风险分为五类:(一)市场风险

又称价格风险,是指资产价格的变化使相应的期货合约的价值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是交易中最重要的一种风险。在股指期货参与者中,以资产价格稳定为目的的套期保值者和以获利为目的的投机者会承担相应的价格风险作为取得稳定资产价值和利润的对价。如果股指期货市场指数变动与股票现货市场指数变动幅度过大,就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的风险加大。股票现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会在股指期货交易的杠杆效应下出现巨幅波动,使得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套期保值等功能。

(二)信用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一方因为违约或无法履行约定条款而使另一方损失的风险。在实际中,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小,因为股指期货交易由期货交易所通过设立保证金制度、当日无负债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承担保证责任,并且在交易中期货交易所的结算中心作为投资者的第一交易对象,只要结算中心不违反规则,就不会出现信用风险问题。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如信用、市场等。当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市场价格难以体现,投资者无法衡量自己的合约价值,无法按照合理价值平仓。另外,投资者的流动性不足时可能致使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合约义务。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系统风险管理控制不完善导致的风险,人为失误,程序错误,计算机系统故障等等都是操作风险的缘由。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这种风险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金融机构就是出现了操作风险而承受巨额损失。1(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期货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等原因而造成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法律的制定和更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二者发生冲突,使得交易双方无法获得期待利益。各个国家的法律规定不尽一致,使跨国交易行为出现游离于法律监管的现象,为投机者创造了机会。

此外,股指期货在标的物、交易和结算方式等方面存在特定的风险,如:基差风险等。投资者心理、社会发展和政治因素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综合来讲,股指期货的各种风险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超强的传染性是各个风险的重要特征,零星、局部的风险仿佛多米诺骨牌,可迅速扩散触发系统性危机。例如:价格风险越大,无法履约的风险也越大,从而使信用风险增大。由于价格变化而产生的资金不畅通出现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又会导致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加大。可见,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是各种风险的集合体。

二、股指期货风险的特点

(一)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国际证券结算资深专家、美国证券结算公司(NSCC)总裁厄?丹尼斯(Dennis M.Corle)先生曾说过:“只有不进行交易的市场才不产生风险。”2可见,市场上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股指期货合约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变动,价格的变动就伴随

1吴弘,裴斐:《我国股指期货风险的法律控制》,《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05期,第36页。

2徐士敏:《证券市场的风险控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了风险。但是,只有股指期货合约价格变动才能起到套期保值和套利的作用,进而才能够起到降低国家金融风险、稳定市场秩序的作用。而且,股指期货能够聚集社会风险,重新分配,实现风险转移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转移到市场上的风险大大集中,增加了风险的聚集度,此时,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众多投机资本在高收益的驱动下,自愿用高风险的代价牟取高收益,从而又为套期保值者和套利者转移风险创造了必要条件,回避风险、发现价格的股指期货市场功能进而实现。由此看出,股指期货风险的存在和市场功能的实现是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也在客观上说明了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客观性。

(二)风险的放大性及连锁性

股指期货交易采用保证金的方式,参与者投入少量的资金就可以撬动巨额的交易资金。比如我国的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仿真交易的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8%,即用大约十分之一的资金就能够控制合约。这种杠杆的力量相应地把市场风险成倍扩大,即便是很小的价格变动也会掀起狂风巨浪,股指期货交易的高度虚拟性会增加人们的紧张心理预期,加上股票指数期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一旦出现风险,两个市场就会快速传递、相互影响,起连锁反应,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

(三)风险种类多样性

在股指期货交易中,受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往往巨大,造成了风险的来源是多样的,包括:股票现货市场的风险;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的风险;投资者、期货公司的风险等等。3随着股指期货的发展,合约种类不断增加,更多的机构、个人来参与交易,参与者的增加又促进了交易量的扩大和市场的日趋国际化,所有这些不同类型的风险相互交织构成了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近年来因违法而导致的资本市场灾难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为了保障市场参与者的权益,确保股指期货市场的有效运作,必须对其严格监管。4(四)风险的竞争性与开放性

在其他国家,股指期货已经成为期货市场的主角。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期货市场的全球化愈加紧密,交易所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争夺国外资源,

3刘强:《中国股指期货风险预警与控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第6页。

4梁燕:《完善金融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法学研究所,2007年,第11页。

各个交易所纷纷将交易终端扩展到了其他国家,或者与他国交易所进行联合,增强竞争地位。股指期货品种也不断创新,新型交易品种不断出现。比如:新加坡交易所的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就是采用中国的股票市场指数为标的。可见,金融期货市场的竞争性与开放性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促进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就对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股指期货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无法长期持有,只能是“见机行事”。综合股指期货风险的这些特点来看,必须要加强对股指期货的监管,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中国香港金融保卫战,使得股指期货的风险展现的淋漓尽致,给我国发展股指期货敲响了警钟。上世纪发生在我国的327国债期货事件虽然和股指期货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事件背后的启示对我国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教育和警示意义是十分巨大的。从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是从美国最初的次级贷款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发展而来的,股指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的一种也有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威胁。我们要正视股指期货双刃剑的特性,肯定其积极的作用,善于规避它的高风险,充分加以利用,采取适当的法律监管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其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在现行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再加上金融危机对国内国际经济的影响,改革和完善股指期货的监管制度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和谐发展已刻不容缓。

第二节股指期货的市场失灵理论分析

股指期货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但实际的市场并非完美的,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市场失灵就是其中之一。市场失灵是市场自身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的情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运作就有可能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状况。6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非对称信息、市场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等方面。这些情形都成为政府干预市场运作的有利依据。具体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市场失灵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指期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在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股指期货市场的核心问题。5梁燕:《完善金融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法学研究所,2007年,第11页。

6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2-344页。

经济学上认为:稀缺性是交易信息的特性之一,获取交易信息必须支付稀缺性这种特性的对价,而对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这些对价的存在就会致使交易双方的信息产生不对称。著名经济学家阿克勒夫Akerlof在《“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书中分析了信息不对称的原理,他阐述了市场双方拥有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交易不确定性,他认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整个市场崩溃。而且信息不对称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普遍,许多市场机构可以被看成是为了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而出现的。7市场经济社会下,由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信息的获取成为决策者们攫取利益的制胜法宝,卖方拥有较完全的信息,而买方拥有不完全的信息。所谓“信息就是力量、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信息在指导期货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信息的关键作用和高度敏感性使得期货市场上的欺诈行为、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行为成为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的必然产物。这些欺诈、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等产物就是有比较信息优势的机构和大投资者利用其优势地位和关键信息达到趋利避害、牟取巨额非法收益的行为。

同样,在金融期货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形成对其他投资者的信息比较优势,将大部分风险转嫁给缺乏信息的中小投资者。股指期货的交易在连续动态变化中,合约收益也在随时变化,投资者不知道是因为投资决策失误还是其他因素导致损失,就会归因于其他非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而且期货市场的特点使得普通投资者获得的投资收益远不能弥补搜集信息的高额付出,正是高昂的信息成本的存在使得投资风险加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大,市场失灵越明显,从而大大降低期货市场的运作效率,扭曲了期货市场的资源配置。信息不对称的这种“变相掠夺”特征不被中小投资者所觉察,掩盖了信息不对称的形态,掩盖了市场非公平交易的状态。因此,要减少股指期货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改善投资博弈中的非对称形态,必须建立一个充分、全面、及时、对称的信息制度来获得准确的信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股指期货市场的外部性

外部性是一定的经济行为对行为主体之外的影响,也就是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

7乔治?亚瑟?阿克洛夫(George Arthur Akerlof)《“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经济导刊》2001年,第000(006)期.第1-8页。

时,其成本与后果可能由其他非参与的社会成员承担。股指期货市场上的波动会涉及每个投资者甚至实体经济,这就构成了相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外部性。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效应和负外部性效应。就股指期货而言,股指期货的正外部效应包括资源配置,套期保值等;外部负效应主要包括:(一)股指期货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放大性、连锁性、虚拟性巨量的放大了交易的规模、数量和风险,增大了资本市场波动的风险。(二)股指期货的投资者多元化、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加速了金融期货市场和其他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加大了各个市场的关联度,降低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会迅速扩散到整个资本市场和宏观实体经济。

比如说,当股指期货市场背离价值时,市场上会形成资产“泡沫”。此时由于市场人气积聚和信息不对称,资产的“泡沫”会呈现一种膨胀扩大的态势,此时市场上呈现表面繁荣,供求旺盛的假象。而这种“泡沫”和假象不加治理终究会退潮,一旦潮水退去就可能导致整个股指期货市场的震荡或崩溃,就可能导致市场信心挫伤,投资大幅下降,甚至市场危机,此时股指期货市场行为对整个资本市场、金融体系的稳定甚至实体经济的稳定都有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效应。惟有控制机构的经营风险,使其在安全限度内,惟有切实牵制和化解风险的恶化和蔓延,才能减少负外部性的干扰。按照经济学上的观点,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罚款、征税、补贴等方法来解决,但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等特殊性质限制了这些措施的实施,市场自身无法解决股指期货产生的外部性负效应的问题,只能通过政府监管来维持股指期货市场正外部效应,消除市场负外部效应。8因此,为实现股指期货监管体系稳定、公平、高效的运行必须进行干预,政府监管就是降低或消除负外部性的主要手段。

三、股指期货市场的垄断性

垄断性是股指期货市场上的大投资者通过持有较大规模的期货合约,控制该期货合约价格的行为。垄断和价格操纵是紧密联系的,出现了垄断后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导致价格操纵。金融业担负着资金融通、资金流转、商贸往来服务等特殊职能,是当代市场经济资本市场资金周转和运作的核心,没有审慎、稳健、高效、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业,就没有繁荣的国民经济。而金融机构通过行政许可获得的经营权是一种变相的垄断权,这种权力决定了金融机构在市场中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而且

8廖志斌:《股指期货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年,第7-8页。

这种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天生的,自然地,监管此时就成为防止这种垄断权被滥用,保护处于劣势的相对方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

金融期货交易所、金融期货经纪商、基金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通常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首先,参与股指期货的金融机构都具有一定的调节社会资源的职能,在一定意义上有垄断的权力,为防止权力滥用就要对其进行监管。其次,在市场发展的初期,一些金融机构易受市场占有率、客户数量等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很有可能出现违法行为和过度的利益追逐现象。第三,在和监管部门的发展规划上冲突时,一些金融机构由于垄断的地位会出现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情况,如放松部分会员的信息披露要求,降低会员资格门槛等。孟德斯鸠曾指出:“任何拥有权力的人,都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9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而监管作为金融权力的制衡力量是十分必要的。美国芝加哥鑫侨期货总裁史迪文也提醒:“作为一个新兴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监管层在股指期货监管上几乎毫无经验,做好反操纵工作一定比推出股指期货本身更为重要。”10因此,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制衡金融权力,防止金融机构滥用垄断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金融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需求。

第三节股指期货监管的法理分析

股指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把一切经济运行纳入法治轨道上来才能实现市场的和谐发展。法律为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供了最大空间,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只有在法律的覆盖下,股指期货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才能在市场的平稳安全的运行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从法的本质来说,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11从这个角度来说,股指期货从诞生到成长壮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经济规律,而法只有尊重、依靠经济规律才能起到调节的作用,只有用法来调节股指期货的发展壮大才能体现“统治阶级的

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4页。

10黄杰:《股指期货临盆监管层密集线反操纵》,2007年11月12日,

http://https://www.doczj.com/doc/4315516767.html,/s/n/001002000/20071112/000000082493.shtml,2009年10月22日。

11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0页。

意志”,因此,法正是为了协调经济利益而产生的,股指期货相关调节法的产生本身就体现了法的本质。反过来讲,法同时也为股指期货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推动作用。只有在法治轨道下的股指期货市场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公平正义和社会利益分配的需求,法治监管也因此成为中国发展股票指数期货,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必由之路。

从法的作用上来说,按照法作用于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区别,法的作用可分为规范性作用和社会性作用。法的规范性作用又包括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12通过法律,授权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的权力,授权政府部门调控社会的权力,授权调节的范围、措施,指引市场主体的行为和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具体到股指期货市场上来,首先,法律可以净化市场。法律是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行为进行确认和规范的保障。法律能够明确规定进入市场的主体的条件,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和设定标准杜绝不符合市场运行的主体对市场带来冲击,保证了市场的平稳运行。其次,指引、预测、教育市场主体进行自觉有序、规范合法的行为,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理性交易。指引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合理预期股指期货交易的法律后果,评价其法律行为。第三,法律能够使市场保持竞争的活力。市场自身难以维持公平和良性的交易,用法律将市场交易信用加以约束,在法律强制的作用机制下,各主体会自觉的遵守“游戏规则”,从而使市场主体充分参与公平的竞争,保持了竞争的活力。法的社会性是指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在股指期货市场中,法的社会性是一种统筹、概括性和原则性的体现。一方面,维护生产、交换和交易秩序,包括减少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偶然性和任意性,提高确定性和连续性,增加交易安全,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推进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法律的执行公共事务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监管制度来实现资本市场的和谐稳定运行。通过监管来确保市场的运行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公共运行安全平稳的目标。法在各种利益之间权衡,在合理、合情、合法之间界定,公正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从法的价值来说,法的价值在三个层面上使用,包括:法的目的价值,法的形式价值和法的价值评价标准。13其中,法的目的价值基本包括人权、效率、自由、正义、秩序。法的价值是多元并存的,他们之间时而包容,时而又对立,因而这种价

12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1-355页。

13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2-363页。

值本身的多元并存决定了价值选择的复杂性。具体在股指期货市场上,法的价值体现首先要保证市场的安全运行,保证市场在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的功能。这项基本功能就要求法的价值是以秩序第一位,使得整个市场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规则内进行,这里就不遵循价值位阶的基本规律,是价值的多元化的体现。正义的存在是保证遵守规则的主体享有基本交易的权利,违反市场秩序的主体受到惩罚。而自由则是在规则内的自由,是不能够无限制的自由,是“带着枷锁的舞蹈”,否则就会是越位,越过了秩序规则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势必受到正义的审判。法的价值的存在可以体现法律对经济社会生活规范的首要考虑,秩序、正义和自由的相互支撑可以平衡各种冲突、协调主体利益关系,保证市场的安全运作。

第四节国际上股指期货法律监管制度比较

一、美国的监管制度

(一)法律制度体系

宏观上的关于期货管理的法律体系和微观方面的期货交易规则构成了美国股指期货的法律规范体系,成为美国各个机构必须遵守的基础法律,筑成了美国股指期货市场的稳健性和高效性的基石,保障了股指期货市场运作的健康状态。其中,宏观上的期货管理法律法规主要有:1936年的《商品交易所法》、1974年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和修改后的《商品期货交易法》,修改后的《商品期货交易法》将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纳入该法的规制范围。14这些规则的出台给予股指期货市场的稳定运行以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自从1982年2月24日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在美国堪萨斯推出之后,由于股指期货的双重特点,造成了部门职责的冲突和叠加,故而引发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股指期货监管权的争夺。15这种矛盾成为了美国金融期货市场的拦路虎,造成了监管市场多头的尴尬。在1982年,这两家监管机构达成了《Shad一Johnson协议》,明确规定美国的股指期货及股指期权的监管权属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享有对

14邱永红:《我国证券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货的法律基础》,《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09月04日。

15刘一贞:《股指期货交易的法律监管》,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第4页。

股票现货及股票期权等的监管权;2000年12月15日,《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出台,明确规定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股票衍生产品的监管权问题。16由此,美国正式建立了宏观的股指期货风险管理体系。

(二)监管体制

一直以来美国以自由主义著称,在经济方面上也信奉完全不干预主义的自由经济,因此美国政府很少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经过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特别是经历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更加不遗余力的寻求一种干预经济的方法和途径,美国的自由经济主义走到了尽头。美国全社会逐步认识到: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形成稳定的市场规则费用高、耗时长,由社会公认的组织制定普遍遵守的交易规范是最有效的办法。于是,美国政府在早期开始主动、积极地介入金融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立了相对比较统一、完备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就是现在的“三级监管体系”,即政府监管、行业协会管理和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管理有机结合的体制,各级管理主体既依法履行职责,又相互配合协调。17

所谓的政府就是指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它是它是由联邦授权成立的独立监管机构,是实际意义上的股指期货的政府监管机构,具有一线管理的权力。它主要职责有:一是制定严密、高效的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国会通过的法律,在宏观上对市场交易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二是对市场交易进行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机制,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期货市场的正常运作,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防止非法交易行为的发生;三是特许期货协会和交易所特定的权力以协助管理市场。18美国全国期货协会(NFA)是一个会员式的行业自律组织,是美国唯一的被CFTC授权的期货行业自律组织,它的主要职责范围是为:(1)督察,如:对会员实行突击财务、资本额度等检查。(2)对期货公司和经纪人的会员资格进行审查,对会员进行审计监督。(3)有权对违规的会员进行处罚。(4)对客户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纠纷实施仲裁。美国的期货行业协会代表会员利益,反应行业呼声,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美国的期货业协会发挥了充分的、完善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16姚兴涛:《股指期货的监管属性》,《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6月。

17贾敏:《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法律监管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第15页。

18郑鲁英:《美国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监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第42-43页。

为美国期货市场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19

和CFTC的侧重于风险端倪的监管不一样,美国的交易所侧重于日常的管理,主要在一线实行监管权,美国的期货交易所众多,而且在美国没有专门的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都是在商品交易所交易的。交易所旨在提供一个市场流动性强、公平竞争、信息传递及时的交易场所。美国的交易所职责主要有:一是修订有关交易细则,审批会员资格;二是对股指期货交易实施一线监管,保证期货交易能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三是通过设立场内监督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等机构加强监管;四是将市场的交易和运营情况反馈给政府部门的监管机构。20另外,美国的股指期货交易制度规定的非常细致,这些细致的制度规范保证了美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的安全运转和高效运行,使交易所在美国的期货市场上发挥稳定的基础性作用。

但是源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进而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四分五裂、漏洞百出的状态,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麦道夫500亿美元诈骗案曝光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及其主席考克斯就首先被指责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不力,据美国媒体披露:联邦调查机构发现:麦道夫运营的一个资金管理部门根本没有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登记,而且自2006年9月开始,麦道夫注册其投资顾问业务后,证券交易委员会从没有按惯例检查账目。从次贷危机到麦道夫案,美国的金融监管备受诟病。终于在2009年,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有了新的改革,改革重点主要是强化集中监管,扩大监管的范围和内容。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也指出:“这次改革不是边边角角的小修小补,而是建立新的游戏规则”。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在金融机构监管方面,计划将赋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监管美国规模最大、最具系统关联性的公司,奥巴马政府将这些公司称为“一类金融控股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将面临更高的资本金要求和更加严格的监管。另外,将创立一个由美国财政部领导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帮助弥补在监管方面的空白,促进政策的协调以及识别新出现的风险。第二,在市场监管方面,奥巴马政府在计划中呼吁增加对场外衍生产品、私人金融合约和衍生品交易商的监管,并增加市场透明度。第三,计划不会推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合并,但将呼吁两家机构在政策方面进行更多协调。21第四,在危机应对工具方面,计划将给予政

19贾敏:《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法律监管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第18页。

20贾敏:《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法律监管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第20页。

21Gerald F.Seib:《奥巴马版美国金融改革计划细节》,2009年6月18日,

https://www.doczj.com/doc/4315516767.html,/world/200906/0618_16_1207836.shtml,2009年12月22日。

府应对未来危机的新工具,例如:赋予政府接管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公司的权力,赋予美联储在非正常紧急情况下进行紧急放贷的权力。第五,在国际合作方面,奥巴马政府希望其制定的许多新的标准能够与海外国家的新政策相协调,以创立一个相容的监管架构,具体举措包括制定相似的信用衍生产品监管规定,在对大型跨国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方面签署跨境协议,以及与海外监管机构进行更好的合作。22

这次改革将会改变金融多头监管的局面,政府专门的机构监管成了基本模式,股指期货的监管也会和其他的金融业务放到一起监管。虽然这次改革还没有确定下来,但是这份计划触及到了美国一些团体的利益,这些集团不会轻易同意这份计划的通过,势必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因此,现行的美国监管体制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改革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统一的监管和适应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论如何改革,总的来看,美国的监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立法管制和政府主导型的,即在完备的法律制度下,政府监管、行业协会、交易所各司其职、有机结合,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构成美国股指期货的监管体系。23

二、英国的监管制度

(一)法律制度体系

在早期,英国政府对其期货市场的监管采取放任的态度。有关证券期货活动的法律规定没有细致的规范。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在英国保守党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下,《1986年金融服务法》出台,使得英国建立了管理证券期货业的新方式,确立了新的自律管理模式,使期货业的发展严格约束在了法律范围内,结束了英国资本市场管理的无序状态。2001年,政府又推出了《金融服务及市场法》,规定了由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统一监管金融期货。该法的出台变革了英国金融期货的监管模式,奠定了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监管权威,也表明英国结束了依靠自律的松散监管模式,牢牢地将监管权把握在政府手中,通过加强政府干预的手段来加强监管,以适应欧盟一体化背景下资本市场发展的新需要。24

22Gerald F.Seib:《奥巴马版美国金融改革计划细节》,2009年6月18日,

https://www.doczj.com/doc/4315516767.html,/world/200906/0618_16_1207836.shtml,2009年12月22日。

23赵一民:《国际金融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5-68页。

24刘一贞:《股指期货交易的法律监管》,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第25-27页。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银监会设立前,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而中国人民银行兼具监管银行和制定货币政策的双重任务。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性监管模式(中央银行监督银行业、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督证券业、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保险业,彼此相互分离和独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为例。在新的金融格局背景下,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业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负责货币政策的稳定,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通货膨胀指数;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又要注意商业银行的证券交易风险,保证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防止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币值的稳定,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中央银行只注意货币政策而忽视监管银行金融业务的可能,尤其是当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与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由此,我国形成了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格局。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一)监管背景: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及影响 众所周知,导致全球范围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等等。其中,金融创新是根本,金融全球化提出了金融创新的迫切要求,而信息技术现代化则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金融创新的浪潮集中体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为了打破资产价格方面的限制(如美国的“Q条例”)、金融机构地理设置限制(如美国禁止跨州设立分行的法规)、金融机构具体行为限制(如美国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等,出现了许多逃避管制、防范风险、追求收益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这些创新涉及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它们在丰富居民和机构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金融机构为了开展创新业务、谋取利润,纷纷想方设法绕过金融管制、拓展业务领域。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似乎逐渐出现了混业经营的现象。一方面,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无论是金融产品的交易,还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之间的合作与结合都将从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加强。从业务合作到股权重组都将使我国金融与全球金融的联系更加紧密,即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日益深远。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与国外金融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内分业经营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品呈现飞跃式发展,金融衍生品种类不断创新,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交易品种。但金融衍生品监管已无法跟上衍生品种类创新的步伐,因此急需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从而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保障作用。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和复杂化更使其风险呈现扩大化趋势,金融危机的爆发即是很好的印证。金融危机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法律监管机制,那么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建立并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法律监管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经验,对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全文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涵义及其法学和经济学理论依据进行了说明,突出监管法律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国际相对完善的监管方式,通过比较来探究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法律的启示。第三部分阐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的现状,并通过分析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发现我国监管法律的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对如何完善中国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提出建议,提出监管法律的基本原则及监管模式的选择,以及在建立体

系完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准入和推出制度、风险制度、危机处理法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国际监管制度、立法监管制度等。【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完善监管法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5;D922.28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一般原理11-181.1金融衍生品概述11-151.1.1金融衍生品的定义11-121.1.2金融衍生品的种类12-141.1.3金融衍生品的特征14-151.2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理论15-181.2.1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法学理论依据15-171.2.2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经济学理论依据17-182.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分析18-232.1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18-192.1.1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现状182.1.2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特点及评价18-192.2英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制度19-212.2.1英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现状19-202.2.2英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特点及评价20-212.3国际组织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21-232.3.1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212.3.2国际证监会组织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问题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问题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各国银行业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以往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及银行本身的信用 风险管理水平很难再适应银行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风险环境。尤其是全球性金融 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更加深了各国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的反思。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金融市场中普便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用 风险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理念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金融监管理念金融监管框架金融创新 0 引言 为了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监管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如 何树立正确的金融监管理念并有效地指导金融监管实践活动成为目前一个亟待研 究的问题. 金融监管理念必须从传统的控制风险转变到隔离风险上来,建立并完 善对金融机构的效益监管,创新监管的手段和方法,最后建立适应现代金融监管 理念的新型金融监管。 1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情况分析 1.1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监管效益和监管成本不对称一是金融监管依然存在 行政性管理色彩。二是“重监管,轻效益”的观念根深蒂固,监管效益与监管成本 不对称。三是“重常规性监管,轻创新监管”的思想亟待改变。目前的金融监管是 一种对前期业已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和监督,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没有 制定前瞻性的监管制度。存有求稳怕新的思想,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1.2 金融监管力度不够由于各种原因,对监管工作中发现的违规违章金融机 构人员,还不能严格依法处理,监管工作中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 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金融监管的严肃性和中央银行的监管权威。 1.3 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金融改 革和发展、现代金融监管理念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部分金融法律法规 与现实情况不符,造成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不规范。二是金融法律法规不系统。 各种地方性法规、各金融机构系统内制定的各种制度规定较多,庞杂而不系统, 但多数又都具有法律效力,在监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不同 而产生定性上的争议。三是相对于金融业务创新的趋势,对新的金融业务的立法 管理滞后,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四是目前国内各项金融法律法规与世界上其他 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能有效地衔接起来,在已经加入WTO的新的环境下, 做好与WTO组织各国金融法律法规的衔接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五是有效监管的 基础还没有建立起来,缺乏社会联合防范机制。 2 金融监管理念创新的建议与思考 2.1 树立由控制风险向隔离风险转变的监管理念一是对问题机构在其破坏金 融体系前实行隔离;二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迅速、稳定地获得相关信息,确保在金融风险积累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三是即时清算,减少支付时滞带来的负 面影响。注意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金融监管,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 进入金融产业,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 2.2 树立并完善对金融机构效益监管的理念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要 规避金融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 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则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核算指标。效益 监管的核心是金融企业经营成果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的设立,而其中心

我国金融监管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摘要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它的安全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稳定。随着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也日益明显,银行风险程度也日益加大,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模式,充分发挥银行业在金融深化和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使其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有效的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的银行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银行也存在着容易引发危机的种种风险隐患。为了避免累积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模式和加大银行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金融深化为背景,以银行监管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最后得出中国银行业监管模式的选择路径和形式。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系;银行监管;完善

Banking supervision mode after the crisis era development research Abstract Banks, as the core of a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 the safety of his relationship to the security of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and eve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stability.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 banks Mixed trend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the banks are also increasingly greater degree of risk, how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regulatory model, give full play to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o that Its support of China's economy forward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ory. 2007 outbreak of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quickly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s banks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China's banking crisis, there are also apt to cause all sorts of potential risks. To avoid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ector, further improve our supervision of banks and increase bank supervision is imperative. For this situatio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 as the background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finally come to post-crisis era of China's banking regulator mode select the path and form. Key words: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supervision; perfect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目录Abstract (3)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3) (一)金融监管体制 (3)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3)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4) (一)监管体制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需要 (4) (二)监管方式独立性不够 (4) (三)监管协调性差 (4) (四)金融机构自律监管不足 (5) (五)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5) (六)金融监管配套法规不到位 (5) (七)现行监管体系不能适应地方金改创新 (5) 三、我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6) (一)加紧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6) (二)完善监管当局监管控制体系 (6) (三)建立“四位一体”的金融监管方式体系 (6) (四)强化金融监督主体及金融机构的自身建设 (8) (五)重视金融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 . 8 (六)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8) (七)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配套机制 (9) 1

内容提要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分业监管。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迅猛,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监管效率,势在必行。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法律体系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一)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金融监管体制按照不同的依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照监管机构的组织体系划分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分为统一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2014年9月29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称,同意上海市筹建上海华瑞银行。4个月后,新华社发布消息,上海银监局已经批准上海华瑞银行开业,这是国内第二家获得批准开业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接着,华瑞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开始试营业,仅覆盖简单的存贷汇业务,比如存款仅能使用存折,而不能使用银行卡业务等。 国内首家获得批准开业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是微众银行。2014年7月24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微众银行成立。同年12月12日,微众银行获批开业。微众银行由腾讯公司发起,腾讯持股30%,深圳市百业源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立业集团分别持股20%,其他共持股30%,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亿元。两家中小型民营银行获得批准成立,可以追溯至2014年3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向媒体披露:经过反复论证和筛选并报国务院同意,已确定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共有10家民间资本参与,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2014年,中国银监会先后批复成立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 此外,同年3月11日,银监会还确定了首批自担风险民营银行试点名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同年新设金融机构中,有14家民营控股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108家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村镇银行。 放宽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增强市场竞争和多元化发展的改革步伐在2014年进展迅速。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是打破银行业垄断的破冰之举。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的出现是在给民间资本机会,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与2013年不同的是,2014年银行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部规范性文件,从基础制度到具体业务规范均有所覆盖。

金融监管问题分析论文

金融监管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主要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应有直接人事处理权;健全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增强金融监管和经营透明度,有效抑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央行金融监管到位程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央行威信和权威的树立,关系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以风险监管内容为核心的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大量和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但我国目前央行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及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机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以后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则注意得不够,金融检查或稽核也主要是一种合规性检查,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监管。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要求,借鉴国际监管办法,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当

前我国中央银行金融业风险监管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对上述“三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特点,制订量化监管指标进行具体操作。第二,建立大额贷款的报告制度。严格防止风险集中在少数单个贷款大户,限制贷款过于集中,监管单个贷款比率,并形成风险报告制和备案制。第三,加强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有日益增大的趋势,把其纳入金融监管的视野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要尽快制定专门的表外业务监控办法。第四,制定出能客观反映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各类资产风险权重和核算系数,定出贷款集中风险、贷款沉淀风险等风险权重。第五,要建立真正的风险准备金,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大提取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力度,简化手续,强制执行。第六,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由财政部为主注入资金及各商业性金融机构认缴部分资本金,不以盈利为目的,直属国务院,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政策性存款保险机构,利用强制方式对在我国境内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进行存款保险。至于存款保险费用和赔付比例,可依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比例,资产风险比例等有关风险监管的重要指标来制定。 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浅谈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中问题分析及措施

宁波大红鹰学院 大作业 题目:浅析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所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11财管402(本) 学号1131061450 姓名朱懿 2013年6月20日

浅析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班级:11财管402 姓名:朱懿学号:1131061450【摘要】:金融市场监管一般是指国家根据有关金融市场的政策法规,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以达到引导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稳定发展的目的。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作为金融活动载体的金融市场,对于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缺乏监督和管理的金融市场不仅效率十分低下,而且可能酿成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提醒我们要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使经济健康和快速的发展。本文通过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中问题的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金融体制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存在问题措施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发展简要历程 (一)、我国早期金融市场的发展 中国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比较缓慢。 (二)、我国近代金融市场的发展 1897 年,中国创办自己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银行逐步成为金融业的主体,钱庄、票号等相应退居次要地位,并逐步衰落。可以说辛亥革命后,中国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发展真正开启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大门。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市场 1979年10月开始恢复金融、重构金融组织体系的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完全摆脱具体银行业务、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正式建立。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初步形成;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发展。1993年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一套间接宏观调控机制手段。1983年,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从而使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金融管理体制宣告结束,现代金融监管模式初步成形。当时,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又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督。这时的专业银行虽然对银行经营业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

学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国际金融 作者:付家琦 导师:周华 学号:33 班级:07级国际金融(2)班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提要 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阐述本人对金融风险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金融风险的定义进行介绍,从三个方面介绍金融风险的特质,并分六点分析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二部分,进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策略探究。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分别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管理策略,进而具体阐述了如何加强和促进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并推广到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策略。 第三部分,进行国家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探究。根据所学知识,从五个方面对国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建议。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主要由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充足、改制以及部分企业缺少信用等原因,使得银行难以收回贷款。在随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银行为了避免这样的信用风险,转向大量购买国债。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部门持有的国债高达万亿元人民币以上。2004年,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以及预期利率上升使得国债价格下降,银行蒙受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金融风险几乎是作为这个时代的烙印,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正文

一、对金融风险的理解 1. 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随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放松管制与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居民甚至国家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严重。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何把握机遇、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使金融活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金融风险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金融风险的文献可谓不少,但对金融风险的解释却不尽相同。美国经济学家克罗凯特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由于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大量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的正常运行。而数理家和金融学家对金融风险的定义是不同的,后者从统计学的的角度分析,认为金融的就是金融风险。“不确定性”包括盈余的不确定性和亏损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内容,否则金融风险在统计学是无法计算的。为便于研究,我们在这里给出金融风险的定义如下: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金融风险的特质 仅限于的融通与经营领域。由于金融风险是的一种特例,因而它只和于特定的领域。 其次,金融风险具有双重性。这是指金融风险既有可能给从事金融的主体带来的机会,也有可能给主体带来损失的机会。因此,它具有动态性和投机性。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问题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问题研究 摘要: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是实现有效金融监管的 前提,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实现金融监管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介绍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问题;对策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运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依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从体制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属于“一元多头”,即金融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设 立的金融主管机关和相关机关分别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即银

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分别履行部分国家职能。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全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它不仅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还要从宏观上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予以指导,以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对全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统一监管。同时,我国法律还规定有金融业的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作为辅助监管。自律监管包括金融机构自我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社会监管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监管。 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亦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来自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网络金融的挑战,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1)金融监管独立性不够。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促进有效银行监管,必须具备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有效的市场约束,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以及提供适当的系统性保护机制等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监管的各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金融监管和金融经营体系不匹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很难顺应金融混业的形势,导致出现了多次流动性危机,金融监管体制亟待改革,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监管框架,从而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国外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在中国金融市场特点与结构的基础之上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合并;金融混业;金融安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2007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均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数量增多且种类多样,金融市场也逐渐国际开放化,金融结构也更加复杂。由此可见,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已经无法完全顺应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 一、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格局的发展沿革 2003年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金融机构,标志着我国“一行

三会”金融监管格局的形成。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监管宏观系统性风险,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资本市场的发展,1998年10月建立了对保险机构进行监督与检查的中国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成立了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代替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其的部分职责。 为了加强各金融机构监管的协调性,2000年9月,监 管联席会议制度被建立;后来,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在2003年6月份签订了文件,明确了三会在金融监管上的分工;2013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 会议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但仍不能完全顺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化的趋势。 二、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需要改变的原因 “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适应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有利于对银行业、金融业和保险业进行分别的专业监管。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应对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狂热发展,金融机构跨行业、金融产品跨领域、金融市场跨国界等现象的出现,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经营混业化趋势的发展。 1.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应对重大的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315516767.html,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作者:杨雪萌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6期 摘要当前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明显,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已显现出较大缺陷,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迫在眉睫。金融法律制度是金融监管体制构建的基础,是监管主体行使职能的依据,也是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根本保障,因此,当前我国应从完善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着手,逐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稳步健康改革。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监管改革 作者简介:杨雪萌,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本科,研究方向: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4315516767.html,ki.1009-0592.2017.06.039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和挑战,同时也为了支持经济金融的改革和长远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金融业打破严格分立的银证界限,开始走向混业之路。近年来,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我国混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使得经济金融迅猛发展、金融效率不断提高,但同时金融体系也由此积聚了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深化金融监管立法改革迫在眉睫,同时,这也是消除我国金融体系根本缺陷、促进我国经济金融长期平稳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一国对其金融市场实施金融监管的机构设置,以及对金融监管机构的权责划分和协调配合依据金融法律法规作出结构性体制安排。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依据本国国情、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所建立的金融监管体制各有所异。从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专门的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混业监管时期 1980年左右我国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之初,金融机构可同时经营多种金融 业务,这时期我国金融经营体制实质是混业经营。与此相匹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采用了混业监管模式。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首次确认中国人民银行的 法律地位,除承担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外,在法律上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业的所有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二)分业监管时期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中问题分析及措施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中问题分析及措施1983年,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从而使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金融管理体制宣告结束,现代金融监管模式初步成形。当时,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又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督。这时的专业银行虽然对银行经营业务有较严格的分工,但并不反对银行分支机构办理附属信托公司,并在事实上成为一种混业经营模式。XX年初银监会的成立,使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最终完成,由此形成了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针对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在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应首先建立金融监管的合作制度,使三大监管机构在各自独立行使监管职能的同时,有效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权责,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其次,强调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加大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创新业务的操作制度,防止金融创新的衍生风险。 我国金融监管的时间较短,在金融监管的方法手段、技术条件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金融监管内容过于狭窄,其金融监管仍偏重于合规性监管,严格的管制极大地遏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

的风险性监管涉及不多;监管措施的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违规处罚中缺乏严厉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有效性。其次是金融信息披露滞后,信息披露滞后于监管和外部市场约束的需要,我国金融机构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制观念不够,数据资料编报的随意性较大,信息披露缺乏强制性和规范性;金融信息披露的范围小,内容比较单一,信息不完备,缺乏专门的金融信息开发和传播中介机构,使得金融信息在低水平上传播和利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利益约束机制,内部监管乏力,导致银行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需处置,同时,还面临着大量存款需找出路却又“惜贷、拒贷”的尴尬局面。监管目标不够明确;金融监管独立性不够;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金融监管措施不力;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等。 完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就必须深入到金融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观念、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达到规避风险、维持安全的目的。要提高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认识,金融机构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内控建设的重要性,把它作为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常抓不懈,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充分发挥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应着力于打破现有的银行业垄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现银行运作机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体制在前几年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其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银行、信用社)、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往往造成有的金融业务得不到有效监管,出现监管“真空”。或有的金融创新得不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其二,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分业经营使我国银行不能开展综合业务,今后很难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制约了国内银行的发展步伐;其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目前,许多国家为适应金融一体化趋势,纷纷对过去的多元化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在我国,已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可以预见,

2020年(金融保险)当前形势下银行经营监管问题分析

(金融保险)当前形势下银行经营监管问题分析

当前形势下银行运营监管问题分析 在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正在日趋白热化。尽管目前我国要求外资银行必须建立法人机构才能开展有关业务,但无论是花旗、仍是汇丰等外资银行的母体基本上都是综合化运营的银行,普遍采用的是前台分业、后台综合的营运模式,这种状况无疑会让国内中资银行在同台竞技中处于非对等不公平地位。除了入世后外部金融环境的严峻挑战外,当前要求发展银行业综合运营仍有壹些深层次助推因素,比如,金融创新下国际银行业运营模式的变革,消费者金融行为的变化,以及流动性过剩下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等。在这壹背景下,银行业综合运营的监管问题被提了出来,且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壹、银行业综合运营的特殊风险分析 银行业综合运营主要采用金融控股X公司或金融集团的组织形式,这种复杂结构使银行业综合运营往往会产生自身特有的风险。 (壹)资本金重复计算可能导致财务杠杆比率过高的风险 母X公司拨付子X公司资本金或者资金在集团内反复投资以及子X公司之间相互持股,造成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金融控股X公司母X公司以外来资本拨付给子X公司资本金时,在母X公司和子X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都同时反映出来。如果该子X公司用这笔资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就被重复利用。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提高集团资本金的利用率,但这也意味着资本的重复计算,可能会使金融控股X公司财务杠杆比率过高,从而影响到整个金融控股X公司的安全。 (二)集团内部交易加剧了风险的传染性和复杂性

集团内部交易可能会带来多元化的成本节约和利润最大化优势,但在危机时期却存在壹种明显的可能,即收入流的相关度可能会明显提高。集团中局部业务所面对的困境可能会轻易地在内部企业间广泛交叉传染,壹个部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集团其他部门顾客和投资者对集团整体品牌失去信心。集团内部交易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则将风险进壹步复杂化。 (三)复杂结构下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 由于金融控股X公司错综复杂的内部交易,以及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控股母子X公司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年度存在较大差别,金融控股X公司的公开信息占应当公开信息的比重通常要低于非集团化的金融企业,监管部门、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很难掌握足以作出正确判断的信息,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更为突出。金融控股X公司也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制造逃避监管的不良内部交易和虚假信息来谋求不当利益,道德风险加剧。 除上述所列之外,银行业综合运营仍存在TBTF(toobigtofail,“太大而不能倒”)机制下的道德风险和市场纪律的松弛,以及由于银行业综合运营呈现出来的机构大型化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给宏观经济金融体系造成负面影响等其他特殊风险。 二、现行监管体制的弊端 面对银行业综合运营的兴起,尽管全球分业监管的模式有所松动,但分业监管仍占主导地位。这种框架使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监管方法,包括各自独立的监管部门、会计惯例、监管制度和政策目标,这种分业监管方法在现实中带来壹些问题。 (壹)不壹致性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改革现有模式,建立监督委员会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08级金融A班朱琳0719213027 摘要:当前我国的金融业已经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在后WTO 时代,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将更加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因次贷危机而爆发。2009年,二板市场也即将上市。在此背景下,我国已有的机构性金融监管模式将面临挑战。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金融监管;模式改革;监督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集金融业务与管理于一身,到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逐步成立,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再到今天随着分业经营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巩固,我国确立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行三会”的金融调控监管模式。 然而,我国加入WTO后,必须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完全的市场进入许可和国民待遇,并且公布通过具体措施来对金融企业放松管制和开放金融市场的计划时间表。这就促成了我国金融监管走上了放松管制之路。加上国外大部分为混业经营,而我国为分业经营,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势必需要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 所以我认为,我国有必要改革现在的金融监管模式。而改革的方法,是建立一个立于三会至上的中国金融监督委员会。这样,可以在原来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一些重复监管地带和监管盲区进行系统的监管。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进程——改革要不断进行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而一直到1979年,我国基本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大一统”金融体制,这时候的中国人民银行是名副其实的“全能银行”,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全能银行”不仅在业务上成立了四大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等,在监管上也形成了当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 1)建国以来到1984年 建国以来到1984年,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当时没有监管当局,没有监管对象,也没有监管法律法规。 2)从1984 年至1992 年底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

有关金融专业的论文

有关金融专业的论文 浅谈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以下几点: 一是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互联网金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和创新,它的风险会比单纯的传统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大得多。互联网金融中由于普遍存在着跨业经营,非传统的金融行业进入到金融行业的现象,这时的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和管控能力不够,任何的企业都无法保证投资者能够永远获得比银行存款要高的回报。如果投资者不能获得当初承诺的预期收益,再或者出现了基金的亏损,那么会带来非常大的风险。 二是在监管手段和模式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太快。由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通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纷纷挤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这使得传统金融产品加紧创新步伐,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产品、新模式还有新业态。但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严重跟不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步伐,传统的金融监管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中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形成,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存在着非常多不规范的地方。这一系列问题将导致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模式过于创新或者是创新不足,严重脱离现实社会经济状况,将最终使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发展瓶颈。 三是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很大。我们以P2P为例,网上信贷平台要求借款人向平台提供个人的基本信息,比如本人的学历证明、财产证明等。此类信息很容易伪造,给平台的信用评估工作带来难度。借款人也有可能为了交易的顺利进行而有意隐瞒一些信息,加大了信用风险,导致P2P平台处于不利的位置。 随着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美国监管者们开始探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早在2021年9月,波士顿联储和亚特兰大联储写了《理解新型零售支付中的风险》,这篇文章写到零售支付正在从纸质支付转向非现金交易,这会带来清算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系统性风险、法律风险等许多风险。这篇文章指出,对于新型零售支付的监管,“监管者应该相信市场,但不能盲从。”为此,波士顿联储和亚特兰大联储组织成立了MPIWthe Mobile Payments Industry Workgroup,邀请业界和监管机构一起来讨论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监管状况和建立新的法律法规的需要等问题。 一、在市场准入美国的P2P平台受SEC的严格监管,SEC规定网络信贷平台注册为证券经纪商,并且将网上信贷平台交易的凭证认定为证券。在SEC注册的成本较高,如P2P 平台Lending Club注册成本竟达到400万美元,此举能够增强P2P借贷平台的抵抗风险能力和偿债力,有利于维护P2P市场的安全。Zopa作为英国贷款规模最大的P2P平台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了进入美国的市场。所以高门槛也减少了许多潜在的市场参与者。网贷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