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主义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主义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主义

——关于迪尔凯姆的部分概念的介绍

胡彪

摘要:什么是社会学主义?西方很多的社会学文献中都有过相关的论述,其中以波兰社会学家J.萨基的论述最为简明。萨基认为,社会学主义应该包括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他是与一整套社会学方法相关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些方法告诉人们该如何去调查和解释社会事实;其二,它(尤其在迪尔凯姆那里)是一种哲学信条,认为有权对那些不能归纳为社会学的问题作出自己的陈述。①那么在迪尔凯姆这位开创了社会学主义先河的巨擘那里,很多概念是我们这些后学者必须要了解的,本文就将以迪尔凯姆的著作为线索就某些概念加以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迪尔凯姆社会事实社会团结自杀

一、《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按时间来算的话,其实第一部分该是写迪尔凯姆在1894年就已经发表的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的,但是因为“迪尔凯姆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对社会学发展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②。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迪尔凯姆对社会学方法以及社会事实的论述就没有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主义,因而把《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放在第一部分是完全合理的。

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迪尔凯姆主要谈论了三个主要的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社会事实”这一核心词汇在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关于这一本书,我们要谈论的就是这一核心词汇——社会事实。

我们也不妨遵照迪尔凯姆书中的顺序首先来看看什么是社会事实。社会学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或者说社会学要与哲学和心理学相分离,那就“必须首先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必须关注不属于其他学科范围的现实”④。而这个赋予社会学以存在理由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本书中,迪尔凯姆是这样解释社会事实这一核心概念的:“如此,这里就有了如下一类具有鲜明特征的事实:它由外在于个人但有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这些思维方式是不能和生物现象混为一谈的,因为它们是由表象和行动构成的;他们那也不能和仅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并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的心理现象混为一谈。这样,它们就构成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对这类现象来说了使用的最准确的术语是‘社会的’。这样一个术语非常适合它们,因

①Szacki,J.,History of Sociological Thought,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79,p.278

②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p.242

③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

为显而易见的是其来源不是个人,它们的基础只能是社会:要么是整个社会;要是社会中的某些特定群体,诸如教派,政治、文学或职业团体等等。另一方面,唯有‘社会的’这个术语方适应它们,因为只有在它专指那些未列入任何已经形成的或分类化事实范畴时,‘社会的’才具有明确的意义。因此,这些思维和行动方式构成了社会学最合适的领域。”①

从上面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社会事实被分为了两种主要类型:物质性(material)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nonmaterial)社会事实。卢克斯在他的《迪尔凯姆:生平与工作》一书就将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作了如下划分:

A.物质性社会事实

1.社会

2.社会的结构性组成(如教会和国家)

3.社会的形态成分(如人口密度、沟通渠道,以及住宅布置等)

B.非物质性社会事实

1.道德

2.集体意识

3.集体表象

4.社会潮流②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里面的具有心理性质的物质性社会事实都是带有很强的社会性的,于心理学所关注的个人意识有质的差别。

其次,我们来看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我们说一类事物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事物,主要的就是这类事物具有其他事物所没有的特性。那么具有心理性质的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如何与心理事实相区别开就是迪尔凯姆要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迪尔凯姆列举了社会事实的三种主要特征。第一种特征是,社会事实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③这一特征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我们的周边每天都发生着很多的事情,其中有很多事我们无法干预甚至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它们是不以我们的行动为转移的。还有,在信徒出生以前,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就已经存在了,这也说明他们是存在于个体信徒之外的。

社会事实的第二个特性就是它的强制性。“它们凭借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的意愿如何。当然,当我完全心甘情愿地服从它们时,这种约束就会很微弱,甚至不再必要了。尽管如此,强制不一定就不是这些事实的属性了,其证据是我一企图与之抗衡,他就立即表现出来。”④费孝通先生在他的《生育制度》一书中也曾类似的写道:“我们长大了的人觉得在这世界上做事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须知这是从十多年的种种不自由中挣得的自由。社会的桎梏并不是取消了,只是我们熟悉了。苟其我们真能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我们在这些社会的重重规则下,则能如一个熟练的球员在球场上,往来奔驰,随心所欲而不逾规了。······在养成这套习惯时,一路有碰壁的机会,被呵斥,被鞭策,被关在黑房间了,被停止给养的威胁,种种不痛快,不自由的经历是免不了的。”正如同被关在封闭的容器中的跳蚤,如果它不试图从容器中跳脱出去,那么它是感觉不到容器的存在的,可是一旦产生了这种企图并将之付诸行动了,那么等待它的就只有碰壁的惩罚。

①Durkheim,E.,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6,pp.3-4

②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p.44

③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p.245

社会事实的第三个特性就是他的普遍性。“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是强制性的),不是因为它是普遍的才是集体的。这是一种强加于个人而又由个人重复的群体状况。它存在于群体中的每个个体,是因为它以存在于整体;而不能说它存在于整体,是因为它已经存在于个体。”①“具体地说,社会事实的普遍性并不是来自每个个体事实的简单总和,社会事实在本质上就是真正集体的。”②

最后是社会事实的研究策略。在迪尔凯姆那里,社会学的研究永远不能离开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学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准则就是以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到前在于它的那些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是到个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③“迪尔凯姆将自己的社会学视为社会的物理学或生理学。其基本的决定因素是个体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而不是个体本身。”

④迪尔凯姆的第二个基本准则就是一种社会事实的起源和它的功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因此“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⑤。

二、《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作为迪尔凯姆的第一部著作,一直被认为是受前人,尤其是孔德、斯宾塞,影响最明显的一本书。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个人与社会或者说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思想的中心所在。那么个人是怎样联结成一个集体的呢?迪尔凯姆在这里引入了他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不久我们就会看到,除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以外,迪尔凯姆的其他几部主要著作的主题其实都与社会团结有关:《社会分工论》论述了由社会分工中日渐增长的复杂性和专门化派生出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及社会形态从迪尔凯姆的所谓‘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自杀论》探讨的是由社会整合的破坏而构成的对社会的威胁,以及社会对这些威胁的反应(自杀就是其中一种反应方式);最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则论述了宗教及其仪式在何种程度上一级通过何种方式能加强社会团结。”⑥

“迪尔凯姆是个体的天敌,因为他对社会的控制性的影响更为强调。”⑦他认为个人是社会的表现,而将一群个体联结成一个社会的是该社会的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在《社会分工论》中,迪尔凯姆给出了自己对集体意识的定义:“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并进一步阐明,这一总和”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生命的特定体系”⑧。

“毫无疑问,集体意识的基质不是单一的机构,从定义上说,它扩散与整个社会空间;它仍然有着是其成为一种有别于他物的现实的特殊性质。实际上,集体意识是独立于个人置身其间的特殊情况;个人消逝了,它仍旧存在,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在这样那样的行业中,都是一样。同样,集体意识不是每代必变的,相反,它承上启下,代代相传。因而,尽管它只能出现

①Durkheim,E.,op.cit.,1966,p.9

②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p.246.

③Durkheim,E.,op.cit.,1966,p.110.

④Collins,Randall,Four Sociological Traditions,New York:Oxfotd University Press,1994,p.187

⑤Durkheim,E.,op.cit.,1966,p.95.

⑥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p.249.

⑦Collins,R.,op.cit.,1994,p.240

在个人身上,但与个人意识相比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有着自己的特性、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完全像一个人,尽管方法不同。”①虽然迪尔凯姆本人也承认集体意识的延续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意识所驾驭的存在范围,也就是集体意识的控制力是会变化的。与之相匹配的则是迪尔凯姆所论述的“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机械团结”占主导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在约束人们的行为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宗族。同属于一个宗族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他们是这个宗族的人。他们也需要遵守本族的规定而不可逾越,否则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与此不同的是,在“有机团结”占优势的社会中,集体意识所驾驭的范围就会小很多,这种意识对人们的控制力也会弱很多。在这样的社会形式下,集体意识起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团结,使之不至于因为社会分工的发展而解体。

在集体意识之后,迪尔凯姆将论述的重点转向了社会团结这一核心概念。有人就归纳了他关于“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划分。

迪尔凯姆的两类社会团结及其基本特征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低度的分工高度的分工

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微弱的集体意识

约束性法律占主导地位复原性法律占主导地位

低度的个性高度的个性

特殊的规范性模式上的一致是重要的抽象的一般的价值上的一致是重要的

社区对越轨者进行惩罚专门化的社会控制机构对越轨者进行惩罚

较低的相互依赖高度的相互依赖

原始的或乡村的城市的与工业的

表一②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用迪尔凯姆的话来说,就是一种由于彼此相似而形成的团结。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大的,人们拥有相似的经历、活动以及生活方式,有着同样的感情,赞同同样的道德标准,承认同样神圣的事物。因为个人还没有分化,人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所以这样的社会是“协调一致”的。其中,集体意识的约束作用主要是通过约束性制裁(repressive sanctions)来实现的。在这种制裁制度下,判断犯罪与否的标准是某个人的行为是否威胁或违反了集体意识。而量刑的标准则是犯罪的行为对集体意识的抛弃程度,以及这种抛弃引发的对集体情感的侵害程度。

与机械团结不同,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是由发达的社会工业,以及成员之间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联结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劳动分工的现代社会。在这种关联中,集体的“协调一致”开始表现为分化,个人不再彼此相似,而是彼此有别。而集体的“协调一致”也不再是集体成员的行为一致,而是在分工的形势下,人们的行为配合上的协调和一致。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

①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p.46

社会的分工导致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的加强,社会成员在更广大的区域上实现了联结,而不再是像机械团结那样,联结只是存在于一部分人之间。同时,由于集体意识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起的作用越来越薄弱,社会分工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原先由共同意识承担的角色”①。与这种社会形式相关的制裁体制则是复原性制裁(restitutive sanctions)体制,这种体制下起作用的主要是合作法和复原法,它们“都涉及到维护或恢复合作关系”②。复原性法律的意义并像约束性法律那样是为了制裁或者是惩戒,而是“为了将事物恢复原状”③。

在《社会分工论》中,迪尔凯姆是这样评价他的两种社会团结方式的:“由劳动分工导致的团结迥然不同。如果说前一种团结预示着个人的相似性,那么这种团结则是以异质性为基础。前一种团结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个人的人格被吸纳到了集体人格中去了;而后一种团结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行动范围,也就是说都有了自己的人格。这样,十分必要的事,集体意识为个人意识留出了一方天地,使它无法规定的功能得以确立。这种空间扩展得越广,有这种团结产生的凝聚力就越强。④实际上,一方面,劳动也分化,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就越强;另一方面每一个人的活动越是专门化,他就越会成为个人。······社会已经赋予我们的创造力以更多的空间。因此,在这里整体的个性和部分的个性获得了同步发展。社会能够更加有效地采取集体行动,同时,它的每一部分也都能够自由地行动。这种团结与我们在高等动物身上看到的团结何其相似!”⑤

三、《自杀论》

《自杀论》作为迪尔凯姆继《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后的又一部著作,为迪尔凯姆在前书中论述的方法论提供了一种实践的说明,它全面体现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主义。“虽然作为一种早期发展的产物,以现代的标准来看这部著作的方法论主体一定是粗超的和不令人满意的,但它仍然堪称社会学研究的一种经典模式。”⑥

在这部书中,迪尔凯姆以自己的经验资料为基础就自杀这一社会事实展开分析。在《导论》中迪尔凯姆就给出了他对自杀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⑦。从定义上来看,自杀这种社会事实带有很明显的个人行为的性质,而“迪尔凯姆欲图通过为自杀这种似乎是最个人化的行动提供一种社会学的解释,证实和建立社会学的科学地位”⑧。同时,为了避免将这一社会事实与心理学研究相冲突,迪尔凯姆高超的选择了自杀率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显然,自杀率在由个人的自杀行为构成的同时又是一个只有群体或社会才可能具有的现象。用迪尔凯姆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我们不把自杀看成是鼓励的、需要一件件拆开

①Durkheim,E.,op.cit.,1933,p.173.

②Thompson,K.,Emile Durkheim,New York:Routledge,1982,p.79

③Durkheim,E.,op.cit.,1933,p.111

④我个人对这一部分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的“个人的人格被吸纳到了集体人格中去了”也就是说个人在以集体的意识来思考和行动,集体意识优先于其个人意识,由此人们便不回去怀疑和反叛这种社会联结的方式。而在有机团结中,社会给予了个人充分的人格自由,个人意识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人们要想继续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先保证这种社会联结方式的继续存在,而使这种联结继续存在的方式就是完善社会的分工,使分工继续下去。

⑤Durkheim,E.,op.cit.,1933,p.131

⑥Mitchell,G.D.,A Hundred Years of Sociology,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8,pp.76-77

⑦迪尔凯姆:《自杀论》,p.11

来考察的特殊事件,而是把特定社会在特定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我们就会看到,这个整体不是各个独立事件的简单总和,也不是一个集合性的总体,而是一个新的特殊性的事实。这个事实有它自己的统一性和个性,并因此有它特有的性质——一种以社会性为主的性质”①。

在全书的前三章,迪尔凯姆审视了当时流行的关于自杀的各种观点,并通过调查数据对其一一进行了批驳,以此来证明“直接刺激社会生活的不是物理环境;影响自杀人数多寡的更不是物理环境。自杀人数的多寡取决于社会条件”②。这与他的社会学宗旨——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是一致的。那么在迪尔凯姆那里,用来解释自杀的社会事实是什么呢?“在迪尔凯姆看来,造成自杀尤其是欧洲各国、各地区及各个时期不同自杀率的原因,是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社会潮流(social currents)。”③"比较现代的术语来说,社会潮流是一集体成员共同分享的一组意义。如此,它就不可能在任何既定的个体意识中发现,它是该集体的一组行动者在心理上所共享的。”④它“没有那种结晶化的形式,但具有同同样的客观性并对个人具有支配作用”⑤。

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自己点明了社会潮流在自杀这一社会事实中大的作用:“每一社会群体确实都有一种集体的行动倾向,这种倾向是其固有的,他是个体倾向的来源,而不是它的结果。这一倾向是由遍布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失范等潮流构成的,沮丧的忧郁、主动的自我牺牲和恼人的厌倦都导源于此。正是整个社会的这些趋势,影响到个人,引起他们诉诸自杀行为。”⑥而根据这段论述中的不同的社会潮流,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了自重基本的类型,即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以及失范性自杀。

首先是利己主义的自杀(egoistic suicide),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从宗教和家庭两方面分析了影响自杀的因素,在家庭方面又是从婚姻和孩子状况两个方米进行考察的。根据迪尔凯姆的论述,家庭和宗教对个人的影响主要是对个人集体意识的影响。以书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对比来说,天主教对信众的约束明显是要强于新教的。教会思想是具有权威性的,教众是不可以对其进行反叛的,由此形成的关于教会的集体意识也就会比较强烈,前面我们也说过集体意识在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基于这种集体意识,信徒们就很少会选择以自杀的方式去脱离社会。而新教则不同,新教提倡的是它允许更大程度的自由思考,信徒的信仰来源于自己对宗教教义的理解,“新教徒是他信仰的创造者。圣经掌握在他手里,任何解释都不能强加给他。”⑦那么在这种广泛的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形成的的关于宗教的集体意识就显得软弱无力了。这样的社会或群体中的个人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私利和兴趣,而这种无限制的利己主义就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个人不满,进而导致一部分人会选择自杀来脱离社会。家庭因素也是类似的,结成家庭的人会以家庭为中心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这也会增强他们对自杀的防护系数。与此类似,当一个社会由于社会动荡和全民战争(如对付外来侵略)而加强集体情感之时,也会抑制利己主义自杀的动机。由此,迪尔凯姆得出了关于利己主义自杀的三天定律:“自杀与宗教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自杀与家庭社会的

①Durkheim,E.,op.cit.,1951,p.44

②Durkheim,E.,op.cit.,1951,p.122

③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p.257

④Ritzer,G.,Sociological Theory,Fourth Edition,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6,p.91

⑤Durkheim,E.,op.cit.,1938,p..4

⑥Durkheim,E.,op.cit.,1951,pp.299-300.

整合程度成反比;自杀与政治社会的整合程度亦成反比。”①

利他主义自杀(altruistic suicide)不仅在字面意思的解释上和利己主义自杀是相反的,在导致这一类型的自杀的原因上也是和利己主义自杀走在两个极端之上的。利己主义自杀是由于个性的过分发展,而利他主义自杀则是因为个性受到了过分的压抑。这种情况发生时,社会的整合程度是非常高的,个人的利益被看作是微不足道的,个人必须完全服从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迪尔凯姆所说的利他主义自杀发生的前提有两个:(1)群体的规范要求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如美国人民圣殿教的集体自杀事件、中国的法轮功集体自焚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空军的“神风突击队”,以及印度的“殉夫”恶俗;(2)在群体规范所要求实现的任务难以完成的时候,如果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那么失败的经验会导致严重的情绪低落,使得人们可能选择自杀作为避免蒙耻的方式,日本武士道的剖腹自杀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示范性自杀(anomie suicide)是有社会混乱而引起的自杀现象。前面我们也讲过自杀是对社会整合的破坏而构成的对社会的威胁的一种反应。“工业危机或金融危机之所以使自杀人数增加,并非由于这些危机使人贫困,因为繁荣的机遇也产生同样的结果;而是由于这些危机打乱了集体秩序。”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示范性自杀”的发生时建立在社会整合遭到破坏的基础上的,这种破坏不仅仅是发生在经济困难时期,还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与此相联系的则是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中论述的失范的分工,这类分工的出现没有带来社会的团结,相反的,而是带来了社会的混乱,以及由此发生的自杀现象。

迪尔凯姆借由以上的论述很好的证明了影响自杀的真正原因是社会力量。这也很好的契合了他的社会学宗旨——社会事实只能由社会事实来解释。

迪尔凯姆对于社会学的重要不仅仅在于他给了社会学以存在的理由,使之与哲学及心理学相分离,还在于他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模式和宗旨,它的社会学主义也成为了社会学的一种哲学信条,影响着一批社会学者,而他的全部社会学也堪称社会学主义结下的最为丰硕的精神之果。

①Durkheim,E.,op.cit.,1951,p.208

参考文献: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

社会学答案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一)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一) 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都各有自己的天地。在社会学中,孔德发现了秩序与进步,斯宾塞发现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韦伯发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滕尼斯发现了公社与社会的区别,齐美尔发现了交往的形式,帕累托发现了“.剩余物”和“社会精英”。 那么,鼎鼎大名的迪尔凯姆呢?我以为,作为近代社会学之父,迪尔凯姆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迪尔凯姆一生著书颇丰.但使其名垂午史的杰出思想,在理论上,主要体现于《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里;在方法上,则蕴涵于《社会学方法论》中。这三部书,构成了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大厦的主体,其他一系列著作,不过是他在三部书里主要观点兴犹未尽的进一步发挥。 从迪尔凯姆的思想发展进程看,《社会学方法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主要是讨论社会异化与其他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并进而企图提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类型。这是他的社会学思想形成期作品,许多社会学基本思想,以全新姿气出现。但也由于是形成期的早期思想.一些重要观点表达得不够清晰.在解释上遇到不少困难。他迫切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方法,以支撑其宏大的理论体系。于是,飞895年《社会学方法论》问世了。该书不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有逻辑性结构的社会学特有方法论.支撑迪尔凯姆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和新概念,把它们联结成一个体系加以深入发挥,而且,借助这套独特的方法.他进行了社会学史上最早的有“社会学意义”的实证研究,’《自杀论》就是最杰出的一例。如果从社会学学科发展来看,该书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病究方法。所以,《社会学方法论》也是社会学在挤入科学之林之努力过程中最有贡献的作品之一。 全书由前言和七章组成。从内容上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什么是社会现象,如何观察社会现象,在观察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注意的细节。第二部分,论述了制定社会分类的准则,以及如何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第三部分.对社会学方法论的三大性质作出总结。总而言之,本书主要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用什么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说明和解释。 任何一门学科,要真正独卒并为其发展莫定基础的话,首要的任务得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个对象应该是从根本上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并且要有一套独特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一点对社会学尤为重要。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社会格体观与集体主义方法”。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是人们可以用感官或知觉体会得到的一种“实在”。并非所有的社会中发生的现象都是社会事实.只有对个人而言,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现象.才是社会事实。所以,外在性和强制性是社会事实的二大特征。因为有外在饵就能凭感官对之作出客观的观察和说明,就能把它当作资料,以便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有强制性,它就有压迫的力量,可以控制个人。用迪尔凯姆本人的话来说,社会事实是二对于个人可施加外在强制的任何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社会中普遍呈现的.能独立存在而不依赖个人以呈现的任何行为方式”(《教育社会学》,巴黎,Alcan,1922,P36)可以把社会事实分成二类。一是比较制度化或结晶化的现象,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经济制度,习俗,蔑言、谚语或语言等现象。另一类是比较不固定、尚未完全结晶化的现象,如服饰、时尚、共同体的狂热、愤怒、同情等集体情绪、文艺作品的流行风格和审美趣味等,此外,生育、婚姻、自杀率、人口分布等也属于社会事实范畴。 社会事实的外在性和强制性有二层涵义。首先,社会事实如法律、道德和宗教信仰等,不是由个人创造的,而是由集体所造成的,它存在于个人的意志之外。同时,个人不论感觉与否,都必定受其影响,照其行动。这种影响或作用有的是直接的强制性的,而有的是间接的强制性的。如法律,不管个人是否赞同总得遵从,不然将受制裁和惩罚。社会的风俗也是如此,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615450401.html,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作者:高昌刚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 摘要: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面对同样的时代危机,他们都追求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决危机。但他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认识不同,进而提出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也不同。 关键词:马克思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64-01 一、社会观相同:社会唯实论、整体主义社会观 (一)迪尔凯姆: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虽然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但正如自然界中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有机物一样,社会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构成社会的这种特殊综合产生了与个人意识现象完全不同的新现象”。 迪尔凯姆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事实,并对其进行了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于个人以约束,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他还强调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即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特殊的具体的社会,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无论个人的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生活在社会之外,超脱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换言之,完全脱离社会绝对的、独立的人及其行为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史观都忽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即意识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它总是这种环境的派生物。并且“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理论产生的缘由相同: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

西方社会学史

绪论 一:早期的社会思想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区别 A.早期的社会思想探讨的是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普遍关系,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的是工业社会或因工业社会到来而造成的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巨变。 B.由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出现,使社会学剑门有可能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获得借鉴,以一种不同于早期的社会思想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讨人性和社会秩序。 二: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 柏拉图(前427--前347):第一个留下关于社会研究的系统著作的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关于人的本性和社会关系的论述“人类在本性上时一个政治动物”,对社会结构的论述,尤其是有关中产阶级的观点。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圣西门 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影响。 B.现代科学的成长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铺垫 C.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现代社会的出现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直接推动。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实证政治体系》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第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秩序和进步,静力学和动力学时相互关联的。 A.社会静力学 1.基本内容:在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字和机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与和谐”是主要论题,部分在维持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2.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 3.维系社会平衡的因素:语言、宗教、劳动分工。 语言:进行交流,传递文化的中介维持共同秩序 宗教:向人们提供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一致的原则,社会行动的基础,秩序的源泉。 劳动分工:加强职业间的依赖,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B.社会动力学 1.基本内容:运用人类智慧发展三个阶段理论解释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社会变迁是人类智慧或人性发展的结果。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归属。 2.智力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在此基础上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远古时期,中世纪时期,科学时期。 C.评价 1.孔德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要否认规律的存在或把规律的存在归因于上帝的安排而要进步。 2.把智力发展归因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室历史唯心主义论。 3.由于孔德的判断不来自具体历史的具体研究,因此不具备孔德本人所坚持的实证主义经验性,陷入了他排斥的形而上学。 第四——对孔德研究方法的评价 A.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具有贡献价值的内容之一。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为社会学进一步发展和最后成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

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 《红楼梦》的主体内容来源,固然是作者曹雪芹家族生世的浮沉变迁,而这部小说里对情与欲的生动描写,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思想氛围,以及其对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生动描绘,都跟明清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近代化转型紧密相关。这样一部融个人生命经历与大时代变迁于一体的皇皇巨著,成为世代流传的文学经典,自然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正是因为这本巨著内涵的丰富性,因而围绕这本书的阅读,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读法:年轻男女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把它读成一本青春言情小说;红学家关注书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指向,因而才会有索隐派、考据派等各种流派的细微解读方式;而作为一位对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我最为关注的,则是《红楼梦》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种种精准描绘与再现。正基于此,我把金陵读书本场关于《红楼梦》的读书沙龙,命名为“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下面,就结合我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切入所作的一些粗浅的解读,当然纯属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流官与胥吏、科举与传承 《红楼梦》里第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贾雨村徇私办案,这段故事因为入选了中学课本而广为传播。当时老师无非是强调官官相护,封建社会的腐朽云云。而我从这段故事里读到的,更多则是在籍贯回避的制度下,流官对于当地胥吏的严重依赖,以及在职官员跟地方宗族士绅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清代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可能是历朝历代里最为严格的。这一制度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形成朋党和割据态势的可能性;然而对于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得非本土成长的流官,往往会对当地风土人情非常隔膜,甚至一无所知,反而会加大对于当地土生土长的胥吏的依赖性。而正是由于这种隔膜和一无所知,流官跟当地宗族士绅势力之间的关系,才显得更为微妙。在地方上毫无根基的流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去得罪乃至触犯地方士绅的利益,而能否处理好跟他们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考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如果置身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考量,我们对于贾雨村如此听信门子的建议,以及如此看重金陵四大家族的利益,就丝毫不会感到奇怪了。 1

解读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一)

解读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一) 论文关键词迪尔凯姆社会事实概念 论文摘要:“社会事实”一词是法国社会学的奠基者迪尔凯姆所使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他为了社会学研究的需要而确定的研究对象。他对这一概念作了非常严密的界定,并对这一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外在于人的意识并对人的意识具有强制性等特点,要当作物来研究,为以后的社会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宇宙一切皆变,世间万物流殇。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同时,又迫使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人们所需要的生活空间的日益扩大与既有的生活空间非常狭小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忧思;而现实当中的社会问题如吸毒、自杀、犯罪、人口增长、贫穷、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又日复一日地困扰着人们,促使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但是,问题如此之多,社会又如此之复杂,人们该从何处入手,又怎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呢?显然,对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但没有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工作也是无法进行的。在这方面,社会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围绕着研究对象的确定,不同的社会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先后提出了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行动、社会事实、社会实体等一系列概念。“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便是法国社会学的奠基者埃米尔·迪尔凯姆(亦译“涂尔干”)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也是他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使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他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详尽地描述和严格地界定,使之得以成为其社会学方法形成的理论基础,又是其整个社会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虽然它是迪尔凯姆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来的,但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学工作者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社会事实”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究。他一开始就提醒人们,要清除掉头脑中那种对发生在社会内部的、不拘任何形式的现象均当作“社会事实”的含混的观念,因为这样会使得社会学没有固定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应该和自然科学一样,有着自己固定的研究对象,而这个研究对象又不能与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重叠,它应该有其独立性,这个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针对以往的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很确定且概念模糊的状况,迪尔凯姆认为有必要对“社会事实”这个术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它应该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用来表示社会内部发生的几乎所有的现象,诸如饮食起居以及思考等,“如果说这些都是社会事实,则社会学就没有自己固定的研究对象了,而且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也就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没有区别了。”1]实际上,他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的因自身的明显特征而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的现象群。 由此可见,“社会事实”这一术语在迪尔凯姆这里不是一些泛泛的社会现象,它是属于社会学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特的东西。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才能称得上“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呢?迪尔凯姆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极为严格的、科学的界定。 首先,他列举了几种具有非常特殊性质的事实,如法律、纯道德准则、社会习惯、国家或阶级的习惯、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方法以及传统等,然后根据其共同的特点给出了其初步的概括:“这类事实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得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2]它既有别于有机体现象,因为有机体现象由表象和动作构成;也有别于心理现象,因为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和通过个人意识表现出来。它是一种确定的团体现象,具有特殊的性质,只有用“社会的”一词才可以表示的一种综合的现象,一种与已经形成的个体现象相脱离的现象。 其次,他要人们不可将“社会事实”与“社会事实在个人身上的表现”等同,结婚、自杀、多生育或少生育等是社会事实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迫使人们这样做的背后的社会思潮便是“社会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词汇够有吸引力了———博士+自杀。近年来,硕士、博士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居、酗酒,这都已经不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了,因为还有更多新闻冲击来源于各大高校接二连三的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常常处在无人能解其中原委的混乱状态中。按照涂尔干(另译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的判断,价值观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引发自我定位的偏差....

2006-05-21 | 6个人觉得此评论好 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自找麻烦去关心自己的健康,并由于疏忽而使健康受到损害。然而,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是类似的精神状态引起的,因为它们都导致生命的危险,而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危险,但这种危险的前景并没有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唯一的区别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人们常说,由于熬夜而弄得筋疲力尽的学者是在自杀,这不是毫无道理的。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萌芽状态的自杀,而且,尽管把它们和完全的、成熟的自杀混为一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不应该看不到它们与后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杀一方面与表现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表现冒失和单纯粗心大意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有的标志。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气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变。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2012-02-19 12:34:07| 分类:社会学| 标签:社会学|字号大中小订阅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一批)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H·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C·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R·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二批)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学阅读参考经典书目100本

社会学经典书目一百本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24.《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 26.《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 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 28.《论传统》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 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译林出版社 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 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概述 埃米尔·迪尔凯姆(Deile Durkheim 1858-1917)是法国早期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者之一。 社会学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由孔德在实证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的社会学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大杂烩,既无明确对象,又无专门研究方法。继孔德之后较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试图明确社会学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开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但也没有涉及方法问题。 他们“是让人们知道社会学的可能性和困难,丝毫没有论述怎么样去研究社会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说,在迪尔凯姆之前的社会学家们几乎没有专门涉及方法论问题。 迪尔凯姆则着力于使社会学真正独立出来,一方面他明确其研究对象,他认为一门学科无特殊研究对象没有必要存在;另一方面,他着手社会研究方法问题,提出了其独立的方法体系,因而,迪尔凯姆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科学体系和专业体系的奠基者。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共分三个层次:(1)方法论;(2)研究方式;(3)具体方法与技术。方法层次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1)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的认识社会现象?(2)是否存在客观的社会规律?(3)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4)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5)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研究有什么影响?迪尔凯姆的方法论用一般说法来概括既是社会事实范式。他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客观事实,人们应用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研究客观的社会现象,来发现社会发展规律。

研究方式层次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具体方法与技术指研究的各个阶段使用的具体方法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式,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 迪尔凯姆在后面两个层次上倾向于注重准实验研究,并且指出共变法是最适合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学本身就是比较社会学,从而阐明了其方法立场。 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其《自杀论》则是其研究方法之最佳实践。本文则是从这两论著着手来尝试介绍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 二、方法论 迪尔凯姆致力于将社会学学科独立化,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界定研究对象,二是界定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是由各个个人结合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况,具有本身特有的性质。这是社会唯实论者的基本主张,迪尔凯姆还明确表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紧接着便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界定。社会现象是社会层次的、独立的、客观的事物,不等同于个人现象的简单相加。迪尔凯姆冠之以“社会的”一词来表明其性质和含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不同于有机体的现象,后者是通过某些形态和动作表现而存在……也不同于心理的现象,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和通过个人意识表现出来”。因而,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特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社会现象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可能是不明显的,但是若个人违反时,就很快显现出来,在集体行为中,个人往往会表现出与平时极不一致的甚至相反的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赵丙祥编写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80 目录 前言 (983) 第一讲历史社会学“导论” (984) 第一节历史社会学的起因 (984) 一、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984) 二、历史的“真相” (984) 第二节作为一种新转向的历史社会学 (984) 第二讲布罗代尔:长时段 (986) 第一节从长时段理论到“经济世界”理论 (986) 第二节长时段的两个例子:《地中海》与《物质文明》 (986) 一、《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986) 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987) 第三讲沃勒斯坦及其世界体系理论 (989) 第一节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 (989) 第二节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 (989) 一、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 (989) 二、等级化的多民族国家体系 (990) 三、多元而趋同的文化体系 (990) 第四讲民族-国家的形成 (991) 第一节“国家”和“民族”的词源学 (991) 一、国家 (991) 二、民族 (991) 第二节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992) 一、蒂利 (992) 二、佩里.安德森 (992) 第五讲现代性的后果 (994) 第一节何为“微观权力” (994) 一、微观权力 (994) 二、微观权力的理论梳理 (994) 第二节微观权力的特征及其反抗问题 (995) 一、隐匿性和生产性 (995) 二、微观权力与反抗 (995) 第六讲现代“病人”与中国的现代性 (996) 第一节西医体系的传播与建立 (996) 一、传教士。 (996) 二、国家。 (996) 三、跨地域医疗空间与国家政治关联。 (996) 第二节西医、中医与巫医 (996) 思考: (997) 第七讲文明的进程与现代社会 (998) 第一节“文明”和“文化” (998)

社会学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其总体框架的划分就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混合法等不同的划法(当然,最基本的是二分法,其他的分类都是二分法的变形或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孔德(https://www.doczj.com/doc/4615450401.html,te)、沃德(L.F.Ward)和索罗金(P.A.Sorokin)的三种二分法。如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将社会学区分为研究社会秩序的静态社会学和研究社会进步的动态社会学两部分。沃德在20世纪初出版的《纯理社会学》中,将社会学分为纯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纯理社会学吸取了孔德的思想,把静的社会现象问题和动的社会现象问题与社会势力问题摆在一起;应用社会学则研究社会改进的现象问题。索罗金在1930年代则把社会学划分为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同性与共同关系,后者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间的特殊性和特殊关系(特殊社会学实际上是分支社会学)。还有的社会学家则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前者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结构与功能,后者侧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行动与互动。维泽(L.Wiese)在《系统社会学》一书中则把社会学分成三部分:研究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社会养成的内心势力的最后意义以及意识力量的哲学社会学和根据实际与实验,作社会现象的系统研究的系统社会学。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体系的各种划分,尽管视角不同,但总体上看其内容是大同小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范围和研究内容正在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大体如此,按照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社会学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880年代到19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韦伯(M.Weber)和涂尔干(E.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帕森斯(T.Parsons),也是社会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第四个阶段是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也是著名的“反帕森斯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多元综合的新时代,也有人称之为“吉登斯时代”。对社会学的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社会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因而线索清晰、阶段分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为分析的方便,笔者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采用这种划法,而是根据社会学不同研究传统的实际发展,借用历史学中的年代“用语”来进行粗略的划分,即把社会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划分为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三个阶段(见表一)。 古典社会学(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明确地讲主要是指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K.Marx)三个人的社会学思想。之所以说它是“古典”的,不仅是因为它确立了社会学所关注的基本论题,促成了社会学与方法的形成,而且它还是以后各种社会学思潮的发源地。因为在此之前的孔德、斯宾塞等所谓的社会学奠基阶段的人物,其对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也仅仅起到“奠基”的作用,其思想与其说是社会学的思想,还不如说是社会思想或哲学思想。社会学只是到了涂尔干才真正地具有“学科”特色,并取得独立的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才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三大社会学传统,其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思想都可以从他们这里找到各自的思想源泉。现代社会学(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以三种社会学传统为基础,详尽阐述和发展各种理论立场的时期。它是由帕森斯所开创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反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构成,这也是社会学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其主要特征就是紧紧围绕“社会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一系列论争,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变迁与社会行为的解释,并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范式”。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1980年代以来各种对社会学传统的修正、模仿和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兴起,社会学中“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受到挑战,各种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中,并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多元综合的趋势,以试图解释正在出现的信息化、全球化现象,也有人把当代社会学阶段叫做“吉登斯时代”或“后帕森斯时代”。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看法是多元的。 2、社会的主要结构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上层建筑)、(阶级和阶层结构)、(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 3、社会运行的类型社会运行大体划分为(良性运行)、(恶性运行)和(中性运行)三种类型。 4、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5、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6、(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8、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数基点和原因,可以把它相应地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9、社会制度的类型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和(宗教制度)。 10、制度控制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社会的所有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具体形式包括(政权)与(法律)。 11、按照违反的社会规范的性质或程度,越轨行为可分为(不从俗行为)、(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12、社会运行大体划分为(良性运行)、(恶性运行)和(中性运行)三种类型。 13、在文化的类型上,一般根据其地位主次、对现存社会秩序维护与否及主观价值判定,将其分为(主文化与亚文化)、(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三类。 14、组织目标确定的原则包括(互惠原则)、(评估原则)和(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15、(社会地位)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中,由社会因素所确定的社会位置。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3、功能是社会系统或者结构体系为实现系统目标和系统适应环境所发挥的作用。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5、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6、社会角色:综合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1.迪尔凯姆是如何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 答:(1)迪尔凯姆的社会唯实论观点 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个人,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完全摆脱个人,并不等于主张社会是一种超验存在物。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意味着社会具有不同于个人特征或不能完全通过个人特性加以认识的特殊实在性,它不过是主张个人仅仅是构成社会实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迪尔凯姆认为,契约的前提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即必须先有社会,社会塑造了个人并为缔结理性契约提供非理性前提。迪尔凯姆社会观的显著特征是赋予社会超出个人、独立于个人、规定个人的独立意义。 (2)社会整体观 ①社会整体观的哲学基础是:整体不等于或大于部分之和。社会整体观注重的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是各部分之间的联结方式或结合方式,以及在这种结合方式中产生的新的现象、新的属性。正是这些不能由个人特性直接加以说明的新现象、新属性体现着社会的独立性和实体性,即只有坚持整体观才能贯彻社会唯实论。迪尔凯姆强调,作为整体的社会,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除了物质性结合以外,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性结合。 ②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目的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明确划分一条界线,认为二者分属两个不同层次,受不同性质的规律支配,必须由不同学科分别对之进行研究。 ③在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迪尔凯姆坚持社会高于个人,社会决定个人,而不是相反,

即高层次事物对低层次事物具有首要的决定性意义。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是他为争取社会学独立迈出的第一步。由此出发,他为社会学规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把社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如下: (1)把社会事实当做客观事物来看待,即社会学研究的“客观原则”。 为了避免主观立场和主观研究方法,迪尔凯姆提出认识立场的中立性原则,即人们在研究社会事实时,必须置身事外,保持研究态度的中立性,自觉排除自己的感情因素、价值偏好、先入为主的观点和世俗成见的干扰。贯彻中立性原则是实施客观法的保障。 客观原则的实施要点: ①客观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迪尔凯姆提出用间接观察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间接观察有两条主要途径: a.通过客观的表现来考察集体意识的状态,如通过法典考察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通过艺术作品研究社会欣赏趣味的变化等; b.充分运用统计数字,统计数字常常可以反映个人所属的那个群体的某种看不见的集体状态,可以作为集体意识的外部标志或外部象征。 ②根据社会事实的外部共同特征建立明确的客观定义,在研究中始终使用有着明确定义的概念。 科学概念必须意义明确而清晰,为此它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经过明确定义,二是概念的定义必须具有客观性,要与事物的某些确定方面相吻合,而不必理会事物的本质。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