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署名文章】领导干部要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

【署名文章】领导干部要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要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都应该成为复合型干部,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要具备基本的知识体系,法律就是其中基本组成部分,对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大家都得掌握、不可偏废,在此基础上做到术业有专攻。干部培训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改革。”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法治教育在干部培训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突出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法治素养、养成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紧迫性。

强化问题导向。我们不能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是法学家,这不现实。那么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学法的模范,关键是要强化问题导向,厘清学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因此领导干部应把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从实际工作入手逐步扩大学习覆盖。在“其”位谋“其”政,就应该学“其”法。比如,行政和社会管理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强化行政法、社会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学习;经济领域的干部要首先强化经济法和民商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学习,等等。通过不断学习至少在自己工作业务内成为法律方面的行家里手,然后再逐步扩大法律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领导干部只有把学法的“点”定位准了,才能抓住“学”的关键,掌握“学”的技巧,真正发挥学习成效。

坚持德法结合。道德是法律的原动力,也是法律的润滑剂。法治社会的实现,离

不开道德功能的发挥。“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法结合、德刑并举,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应当加强道德和人心教化,启迪人性的良善和互利,既要把诚实守信等道德要求法律化,又要把外在的法律责任内化为公民的道德自觉,大力培养既有法治信仰又有高尚道德情操、既接受他律又能够自律的现代公民群体。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更要矢志不渝地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人生品位和为官境界,提高干事创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牢记和认真履行的人生准则。

促进学以致用。“徒法不足以自行”,学法的目的和归宿在于运用。其根本要求是,实现由增强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养转变,由注重行政手段向注重法律手段转变,逐步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决策问题遵循法,解决问题依据法,言论行动符合法”,在法治实践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实践法治,养成依法办事习惯,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法治;对法定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尽职尽责,依法积极做好;对法定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要如履薄冰,三思而行,既要反对不作为,更要反对乱作为。比如在做重大决策时,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领导干部要学会“弹钢琴”,善于“听意见”,带头发挥法律顾问作用,通过法律顾问介入有效规避法律风险,不断提升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作者:郭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这种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不妨概括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必备的法治素养,应当包括应有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系统部署的新征程中,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核心表述,具体来看:首先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一直以来,法律与权力的关系始终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权力本性决定了法治的要义在于约束和规范公权力,促使其沿着社会公益最大化方向行使。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其能否正确行使手中权力、避免公权私用等至关重要。其次是充分尊重和保障权利。在实践中这一要求是具体的、生动的。领导干部若强化此理念,在工作中就能及时顺应民意、倾听民意、回应民意,告别简单的官僚思维和稳定思维。再次是发扬民主。民主与法治关系的密切性决定了法治素养必须高度重视发扬人民民主,以民主推动和深化法治进程。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明显的“商谈对话”的时代,我们已经不是按照一种硬性命令模式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和秩序,我们更经常地通过对话,直接参与到自己给自己创造秩序的过程中了。新时期,这种“对话”或“参与”在各个领域的表现都极为明显,且这种趋势也将伴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逐步加强。最后是最大程度促进公正。法治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大化,尽管法治并非万能,但没有法治的底线保障和规范厘定,公平正义就难以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呈现,公平正义也将因为法律程序规定或实施不足而出现瑕疵,抑或是造成巨大伤害的冤假错案。作为领导干部,坚持促进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不断强化程序思维,在实践中科学处理法律与权力、法律与情感、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上级等之间的关系,用严格的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推动实现公平正义。 提升干部法治素养的基本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应该说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或法治基础知识,所以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关键在于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提升。一是要领会宪法要义。宪法是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从我国宪法第二条的精神来看,其主要表达三层内涵:国家权力归属、最高权力机关和权利行使路径。所以,领导干部应当更多地读宪法、懂宪法,将宪法文本转化为工作能力,将宪法精神转化为工作习惯。二是要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中有所超脱,应当化繁为简,即以法治理念把握复杂的利益关系,找出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及其之间的法律关系,综合实际形势作出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效果的科学决策。三是掌握工作法律。领导干部不是法学家或律师,不需要对每一部法律规定都了解掌握。但是对其和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等应当熟悉,因为这是能否依法行政、依法用权、依法办事的根本依据。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作讲话、发文章或定决策时往往是秘书或研究室操刀代办,错误认为自己学不学法律规定、有没有法律知识影响不大。这既不符合党章规定与宪法精神,也很难很好地适应法治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四是坚持依法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摘要】十八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并从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改善法治环境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用一个专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依法治国方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执政党报告中首次出现,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到如此高度,这说明,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亟待化解,法治建设任务任重道远。而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一、深刻理解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内涵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的提法则更进一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法治思维”是思想层面的要求。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和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做出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无论是在决策、执行和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要做到权力行使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合法。 “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指领导干部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法。 二、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 从当前来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我国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缩影,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和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但是种种现象也表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之一: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需“内外兼修” 张学群 2015年05月23日10:19 来源:学习时报 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内优素质,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自身法治思维能力 打铁要靠自身硬。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首先靠领导干部增强法治素养,自觉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积极践行者和引领者,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自加压力,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使法治成为一种自觉。 贯彻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能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决策,是建立在良好法治思维理念基础之上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把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作为内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和公信力。养成用法治理念指导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让“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依法履职、依规办事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履职导向。重视法治理念的实践运用,在遇到公权与私权冲突、公利与私利冲突时,能够主动运用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使决策合法合规,合情合理。 积累法治知识。认真进行法治理念方面的理论学习。法律制度纷繁复杂,以法治理念和法理学的学习为基础才能从中发现主线,从而提高掌握法律知识和应用法律规定的能力和水平。从现实情况看,领导干部不同于专业法律从业者,对其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可能要求那么高,要在法律原则的掌握上下功夫,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提升法治思维的高度和广度。加强与本行业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相关程序法的学习,夯实法治思维的密度和硬度,成为熟练应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依法行政的行家里手。 善学善用法治方法。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关键靠实践,领导干部在法治实践中,应善于提高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弯下腰来,亲身实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法治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规则性思维 法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思维。规则性思维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先立规矩后办事,立好规矩再办事。 先立规矩后办事要求重点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在法和政策的关系上,以法为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治国理政所依之法主要是指狭义的法律,而非法规、规章,更不是政策。应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尽快实现法规、规章的升级换代。即使立法条件不成熟,也应尽可能提高制度层次,减少规范性文件的适用空间。当然,法治社会的规则并非只有法律。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时,也要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不能主要依靠会议决定、批示、指示办事,不能动辄特事特办。二是在立法和改革的关系上,立法先行。实践表明我国过去奉行的“先实践探索后立法”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立好规矩再办事强调的是规矩的质量。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有规矩也不一定成方圆。治国理政,光有规矩、仅有法可依是远远不够的。规则性思维不仅要求先立规矩、有法可依,更强调规则可遵循、法律可依,也就是说法律和规则要求人们做的必须是其能够做的,必须让人们对法律和规则先心“服”后行“从”。法律和规则不是越严越好。而要达此目的,必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得法律制度具备公开、明确、稳定、可预期、无内在矛盾、可遵循、具有同一性等品质。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合法性思维 法治意味着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服从法律的统治。对于公权力而言,法定职责必须为,否则构成不作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否则构成乱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凡事都应事先问一下“这合法吗?”或者“这有法律依据吗?”与之不同的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因此,老百姓只需问“这违法吗?” 合法性思维首先要求合乎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不同的法律,效力等级不同,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解释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当法律文本规定不一致时,应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确定应当依据或适用的法律,也就是说要找准、用准法律依据,既要杜绝“黑头的不如红头的、红头的不如白头的”现象,也要避免根据个人喜好或利益选择性适用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统一与尊严。 其次,合法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时,根据法律的原则、法治的精神去填补法律漏洞、解释适用法律,既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能恣意解释、适用法律,“打擦边球”、“搞变通”等应当尽力避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能绕开具体规定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最后,合法性思维要求正确对待“坏法”。“坏法”的存在在所难免,在我国当下立法质量总体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问题是,领导干部能不能以法律法规“不好”为由拒绝执行?与明目张胆违法违规不同,以法为“坏法”为由拒不遵守、执行的现象,在我国的实践中比较常见,且容易为人们宽宥。其实,这恰恰是值得警惕的。对领导干部来说,这一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德治、人治思维更为接近,有时会更有利于眼前问题的解决,因而更具诱惑力。但问题是,一般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好法”或“坏法”的最佳判断者?一旦允许随意突破一条“坏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反映出我们党对国家与政权建设基本规律和治国理政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执政和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民众尚未形成普遍性的法治思维的情况下,作为执掌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遵循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行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等法治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把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纲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领导干部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践行者,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为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明确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其中,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时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承担法律责任。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行为实践,是在操作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深入持久和卓有成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现状反思 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关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在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等法治素养等方面较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树立以合法性判断为优先、法律规则为中心、坚持程序正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答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2.5 1、民意如何汇聚并不是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 2.5 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2.5分) 得 2.5 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5、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6、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7、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8、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2.5分) 得分:2.5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9、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10、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第2部分:单选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1、()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 2.5 稳定能力。”(2.5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七大 D 十八大 正确答 案:D 2、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5 2.5 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探析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探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取决于法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更取决于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有益于党员干部明晰权利与义务的界限、党纪与法律的关系,有助于党员干部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标签:党员干部;法律素质;必要性;措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1〕。这一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广大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提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 一、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内涵 党员干部法律素质,是指党员干部在接受法律教育过程中的认知力以及在实践法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与素养。概括之,即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法律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必要法律知识的能力。即对法律概念、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关系等内涵与外延的掌握以及具有比一般公民较强的法律敏锐性和鉴别力。其二,党员干部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这些法律观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法律至上观念、法制统一观念等。其三,党员干部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党员干部崇尚法治、尊重法律,严格守法、秉承程序、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依法办事,能够自觉的维护法律的权威。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直接关系到权力能否得到正确行使,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的成效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2〕由此可见,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自身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对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党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充分发挥党在法治建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湖北日报2012.12.5 星期三费德平(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不仅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而且从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决策的新思路、新要求。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有的领导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本位的特权观念。一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现以权压法、以情轻法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群发的现实,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稳定就是搞定”的人治思维,认为“有法(律)无(办)法,无法(律)有(办)法”,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为追求“稳定”而牺牲“法治”。有的领导干部追求GDP至上,以牺牲“法治”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是法治思维能力不足。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甚至违背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对某些遵循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可以决策的事项,机械地按法律条文办事,致使决策违背法律的根本目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选择地适用法律,有利于自己的就办,不利于自己的就不执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还突出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以致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三是忽视决策程序。近年来,有的地方违反土地规划法律法规规章,违反物权法和征收补偿条例,违法征地、违法拆建,任意侵犯公众财产权和人身权,引发多起自焚、自杀等惨剧或者暴力对抗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一些地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兴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致造成严重生态灾难事件。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决策时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办事,

”法治素养“专题

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培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2.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A.法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制度建设 正确答案:A; 4.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A.基层干部 B.中层干部 C.储备干部 D.高级干部 正确答案:D; 5.“四个全面”战略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是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 A.组织者 B.推动者 C.实践者 D.执行者 正确答案:ABC; 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做()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A.尊法

B.学法 C.守法 D.用法 正确答案:ABCD;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A.宪法法律至上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权由法定 D.权依法使 正确答案:ABCD; 4.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的干部。 A.法治素养好 B.法学专业毕业 C.法律条文精通 D.依法办事能力强 正确答案:AD; 5.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 A.合法原则 B.合理原则 C.权力救济

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试卷

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在每个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50分) 1.关于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下列哪一项表述不正确?( C ) A.人民主权原则 B.基本人权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法治原则 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多项职权,但下列哪一项职权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B ) A.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B.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 C.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D.审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部分调整方案 3.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D )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4.法治理念对于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这一意义体现在四个环节,以下哪一项 不包括其中?(B ) A.立法 B.学法 C.执法 D.守法 5.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的十几大提出的立法工作目标?(B )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6.以下犯罪行为的主体哪一种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D ) A.玩忽职守罪 B.帮助犯罪分了逃避处罚罪 C.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 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7.在刑事诉讼中,无权决定采取拘留强制措施的是?(A )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国家安全机关 D.公安机关 8.甲患者在医院输血过程中,因血浆含有病毒,导致甲感染艾滋病毒,为此引起纠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A.医院对甲的损害应承担过错推定责任 B.血浆提供商对甲的损害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C.医院和血浆提供商对甲的损害应承担连带责任 D.医院对甲的损害不承担责任 9.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法院对其主张可予以支持?(A ) A.对方当事人认可 B.本人陈述前后没有矛盾 C.陈述人具有较高的诚信度 D.陈述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10.根据《证券法》规定,下列哪项不是证券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B ) A.民事责任 B.道义责任 C.行政责任 D.刑事责任 11.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 D ) A.商家的责任 B.政府的责任 C.中国消费者的责任 D.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2.根据《环境保护法》,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什么责任?(D ) A.过错责任 B.举证责任 C.失职责任 D.法律责任 13.以下哪项不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D ) 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正当 D.稳定为主 14.以下情况不能录用为公务员的是?(C ) A.曾被记行政处分的 B.受过行政拘留的 C.曾被开除公职的 D.大专学历 15.公务员法中规定的领导成员的辞职制度中,有一种辞职方式实际上是领导成员对本人失职失误的一种主动追究,请问是那种辞职方式?( C ) A.主动辞去领导职务 B.自愿辞去领导职务 C.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路径分析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路径分析 摘要: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坚持全面依 法治国,关键在于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切实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助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素养;路径 1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法治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的制定上,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在解决矛盾 纠纷时,应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律程序,严格贯彻实施法律。领导干部的 法治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示范功能和指引作用,其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行为方式 深刻影响着其他公务人员,特别是其下属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 对社会公众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1)规则性思维 规则思维,即所谓尊重既定法律规则。法律既已制定,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 以任何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只能严格遵照执行。法治思维体现了法律所固有的 规则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表现出稳定性、确定性的刚性色彩。在既定法律面前,只有严格遵循方为合法正当。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 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 同意志的尊严。 (2)合法性思维 法治意味着宪法法律至上,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合法性思维,要 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时,无论是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都应完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包括行为目的、行为内容、行为手段、行为权限、行为程序等都应做到完全合法,要求权力的行使在法治的轨道和框架下进行。 (3)程序性思维 法律程序属于行为程序,为了达到一定的法律目的,通过法律预先设定行为 方式和行为步骤,再通过对这些步骤和方式的遵循,一环扣一环而逐步充实展开,获得确定性法律后果。法律程序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人的参与需求、理性选择和 正义价值,还可以切实推进政治职能转变,提高法治政府水平。要完善重大行政 决策程序制度,明确决策主体、事项范围、法定程序、法律责任,规范决策流程,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 (4)权义性思维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重要标准。法治思维 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确认与 运作,实现法律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 管理社会,无论是执法,还是司法,都要尊重保护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承担法 定职责。 (5)权责性思维 权责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要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有权必有责,指领导干部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自觉做到从严律己,慎重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

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意义和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5320165.html, 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意义和途径作者:朱娟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2期 摘要: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通过各种途径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素养;重要保障 一、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意义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也就是我们党一直强调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各种不同场合,习总书记都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普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因素。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气,积极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高度重视领导干部法治素养问题,是由法治的根本属性和权力的运行特点决定的,对于政府来讲,法治意味着限权,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政府职能转变主要由以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转变,把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不习惯或者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保证。只有领导干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领导干部要有依法控权、依法行政的自觉,从思想上真正信仰法治,从行动上带头践行法治,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三)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领导干部身份独特、作用突出、影响重大,在走向法治化的当代中国,肩负着特殊的法治使命。“关键少数”决定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广度、深度和进度,其法治素养水平决定着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和治国理政的法治高度,领导干部如果藐视法治、践踏法治,损害的是党风政风,影响的是党员干

对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法治思维的概念和内涵及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要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加强培养法治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治理方式;路径 一、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所针对的主要对象就是党员干部,它可以帮助其在遇到问题时,使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出结论和决定的一种思想认知过程和活动。其含义是:指以法治固有的特性及通过法治信念来认识事物,辨别是非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其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之外,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责任意识。 法治思维由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等基本的法律价值和理念组成,它是实现理想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法治的基本要素和机制包括:第一,法律是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第二,法律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主要途径;第三,民主是立法政策和法律的前提;第四,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立法律的基础;第五,法律具有权威性、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是至高无上的;第六,公正地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第七,能够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的失控和变异;第八,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平衡与互补。 二、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实现好、维护好宪法法律权威的内在要求 宪法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普遍行为规范。要使每个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必须维护宪法法律的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如果宪法法律没有权威和尊严,领导干部在管理各项社会事务中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公民的行为就失去了统一的规范。为此,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就是要体现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和威严,在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下都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形成一个人人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2、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勾画了更加清晰的法治路线图,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要靠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以党员干部为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重要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中仍存在着不少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意识薄弱,在实际运用法治思维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时,其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由于受五千多年“人治历史”的影响,党员干部在管理社会时习惯用“权力”、“人情”来管理,尤其遇到问题或矛盾时往往首选的是请示领导,而不是寻找法律依据和法律标准,使党员干部工作动力不足。 第三,有的党员干部对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够深、不够细,导致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唯有通过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来调节各方的利益,促进矛盾的化解、保障社会的和谐,使决策者依法决策,执法者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司法者公正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守住法律的最后防线。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全国各族人民愿望所在

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题库(240题)

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题库(240题) (2019年4月) 1.(A)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和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委托,(A)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职权。 A.国家副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国务院总理 D.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人民 D.中央军事委员会 4.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C)多数通过。 A.五分之三以上 B.五分之四以上 C.三分之二以上 D.半数以上 5.我国《宪法》的监督权属于( C )。 A.最高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 6.我国《宪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C )。 A.出租 B.买卖 C.转让 D.遗赠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A )国家。 A.法治 B.法制 C.现代化 D.有法可依的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D)的决定,公布法律。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共中央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C ),报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备案。 A.地方性规章 B.行政法规 C. 地方性法规 D.法律 10.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C )。” A.人权;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B.私有财产权;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C.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D.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生命权和财产权 11.下列关于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B.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既有可公开的内容,也有不应当公开内容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C.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D.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12.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C) A.放弃执行 B.申请本级政府强制执行 C.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申请上级机关强制执行

浅析如何进一步提升各级干部法律素养

浅析如何进一步提升各级干部法律素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领导干部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养是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障 (一)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律素养是新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形势要求 法律素质,是一个人知法、守法、依法办事能力与水平的综合体现。领导干部必须懂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务,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 第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要求各级干部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党和政府历来强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学会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尤其是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正常秩序,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因此,重视法制建设,抓好普法工作,必须列入党政领导工作的重要议事

日程,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也自然成为对领导干部的一项客观要求。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具备依法管理经济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而市场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以法制为其健康发展作保障。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市场经济越发展,要求法制越健全,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者、领导者的依法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自然也就越高。 第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要求各级干部具有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各项事业的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诸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均有赖于法律的调节和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依法办事已成为领导干部必须恪守的重要原则。一个健全的法制国家,其各级管理者、领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否则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各项事业就无从谈起。 第四,群众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当前“民告官”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有些群众的法律意识甚至比我们的领导干部还高,而领导干部如果不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势必影响执政水平和执政效果,终将为历史、为现实、为群众、为组织所鄙弃。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养是根治当前违法执政行为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对依法行政与行政执法作出了新部署,十八大报告根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学习心得体会 十八大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报告,说明了法治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法治思维的培养必须作为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来完成。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中运用所法治思维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才能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才能维护政府的威信。所以,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政府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具体而言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体制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来引导,而目前我国的法律体制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要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不同的法。但是,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规章之间、行政权与司法权依然有许多冲突存在。这让法律变得复杂,于是学习这些法也会变得复杂。所以,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相关法律更加清晰明了,给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更有利于领导干部来学习法律,从而明确自己的权与责,依法行政,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做价值判断。 2、注重法律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依法治国的方略基本实现。而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当前很多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之风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突显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亟待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相关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纳入领导干部的培训后的检测考核体系。完善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体系,通过专家面授和专家网上教学多种方法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从法律理论上对领导干部实行武装,让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以杜绝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提倡外部监督,尊重外部约束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除了自身的学习和自身的约束外,还必须有来自于外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法律的监督对象。能否消除领导干部自身的特权思想,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效果。消除特权思想,领导干部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利用外部力量来约束自己,把领导干部的行为都纳入在法治轨道中,这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需要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共同的努力,共同去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完善的法律体系、系统的法律学习和外部监督是培养和提神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不可或缺的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