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学科的深层次教育

语文学科的深层次教育

语文学科的深层次教育
语文学科的深层次教育

语文学科的深层次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理念”中又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那么令人乐观,虽然新课标已经出台,语文的人文性已得到空前的重视,但是还是有不少语文老师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学着新课标,用着新教材,可仍抱着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放。在他们的手中教材仅仅只是阐释知识点、训练能力点的一个例子,至于通过语文学习来陶冶人、塑造人,许多老师抱消极无为的态度。比如说文言文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析字剖词的屠解术,把文质兼美的文言作品肢解成语言知识点的拼盘,而文言文中所承载的优秀传统人文内涵往往被忽略了。又如阅读鉴赏,本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对同一篇作品应该允许有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但我们有些老师却根据教参或“标准答案”或某名家的理解来取代和规范学生的思考,忽视学生的主体体验。课堂的教学过程成了证明既定答案的过程,成了“请君入瓮”的一场游戏,还美其名曰”启发式”。在这样的“启发”之下,学生只会认同,不知求异,独立性的形成、创造性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人本论者马斯洛认为: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我实现”的人。语文教学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致用”,更重要的应该是“立人”。教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属性。人文精神的本质是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它本是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它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就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爱护,体现在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人文精神首先是针对个体的人而言的,其次是对其精神自由的尊重。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

当然这种尊重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之类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禀赋、气质、兴趣、才情、思维等方面的潜质。“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照耀下都闪烁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真正能“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他们“审美与探究能力”,传承文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目的”。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语文教师固有的人文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价值取向上,有些人用商业化的规则对自身的价值进行衡量和定位,从而使得这一以教书育人为目的职业日趋庸俗化,影响了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有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充分发扬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并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个性、人格魅力感染、渗透于学生,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精神教育并不是给学生灌输这样思想那样精神,而是要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个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研究 马翠容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研究马翠容 发表时间:2018-07-13T16:33:18.71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6期作者:马翠容[导读] 教师应当以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不再单纯性地注重学生的高分数,提高素质教育意识,并且贯彻实施。 四川省井研县黄钵乡中心小学校613106 一、转变教学思想,提高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具体来讲,教师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到应试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再单纯性地以学生的高分数作为评价依据。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后果是:将教育的成功归结于考试的成功,在成就一少部分尖子生的同时,放弃或者是否定了大部分的学生;注重智育(高分数和死知识),忽视了其他一些方面(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甚至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教育本质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实施目的,并非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升学和深造,而是能够使所有的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以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不再单纯性地注重学生的高分数,提高素质教育意识,并且贯彻实施。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指路人,还是学生的好朋友。教师这种职业是非常高尚的,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跟教师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倘若教师能够真正地爱学生,跟学生和谐、平等地相处,那么就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犯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应当冷冷地批评学生,而应当激励学生,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错误、弥补自身的缺陷,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怎样学习和掌握知识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并非死记硬背,不然就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它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生活,且被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语文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语文要素构成了文化环境,以人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视角,语文教学是第一位的,它不仅仅能够应用于交际,还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务必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将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统一实践应用、时代发展的信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以使完善的教学知识系统形成,并且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需要规范化作业批改的书面语言、跟学生沟通的生活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并且注重文采,不可以随心所欲,教师更需要进行规范化的书写。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沟通、阅读和学习,进而切实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只有做好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够切实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四、组织课外活动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以课堂教学作为主导,并且注重课外活动的教学,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长处,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学生获得了思想教育,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规划、有针对性和适当地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教学,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多姿多彩和多样化的形式,像是游戏、参观、作文展览、书法、建立黑板报、讲故事,朗诵比赛等等。教师应当使得课外活动具备独立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时性、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文活动教学中,应当注重示范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应当为学生讲解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激励学生大胆一些,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5分钟的朗读练习:学生轮流地朗读,要求发音标准,要么是朗读片段,要么是朗读全文,把握好节奏与语调,并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在朗读练习中,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得以形成,并且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课文的表达技巧和思想主旨,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观念。事实表明,教师组织课文活动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务必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彻底地转变教学理念,并且真正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以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师爱 摘要: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爱;热情;快乐;成长 我是一名教学二十多年的教师,在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思索: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学,也不是简单的育人,而是教学与育人的结合,是无私的爱的奉献!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教师,在学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赞扬声中,我们该怎样真正地去回报我们学生给予我们的爱呢?如果爱可以用简单的几句嘘寒问暖代替的话,那么爱的分量就太轻了,她承受不了社会以及历史的磨练!爱,要落实在热情、思索与点滴中!对于教育事业,你只有拥有了饱满的热情,你才会将你的爱释放给你的学生,而且那是情不自禁的释放! 帮学生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排解他们的烦恼,就是爱的最大展现!我们可以做很多,多思考一下教学过程,怎样使每一个环节都是快乐的,有效的!学生不喜欢背书,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接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不喜欢做枯燥的练习,改变一下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让他们回家看场球赛,写个现场报道,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又不至于太没有乐趣!上课的时候,不一定要追寻正确答案,和学生一起研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语文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 师至爱作品 语文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重要涵义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 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 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其过 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 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能全方位地促进素质教育育人目标的 实现。 素质教育的重要涵义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 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而语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提高语文及基础知识、语文能力(主要指

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智能(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和语文鉴赏等素质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 读、写能力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的审美情趣筹。作为学科素质教育语文素质教育是素 质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种学科 素质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这是因为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 的要素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看语文 素质决定人才素质的品格。因而语文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 上着眼于培争养学生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上着眼于发展学生个 性特长上。可以说语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决定素质教育的 课件背景图片大全 师至爱作品 品格全方位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的实现。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 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贯穿思想品德教育。 语言的课文文质兼美而且多是文学珍品本身有极强的认识 作用教育作用。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风可以群可以怨”。而这种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是在对艺术形象的感知、理解中 获得的。课文(文学作品)以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自然 和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反映社会的风尚习俗; 塑造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揭示其精神而貌、内心世界以 及他们的种种关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历史和观实、社会和人 生的种种认识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可以理解作者寄寓在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各学科教学都围绕着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应地提出了本学科所承担的素质要求。学科教学只有切实地落实本学科的要求,完成本学科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才可能使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最终才可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本文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即把目标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强化的是选拔意识,淡化了德育、美育、体育和知识的普及意识。素质教育则相反,其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活泼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确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基础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凸现德育功能,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等,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即全面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文学分析课、语文常识课等的误区,扎扎实实地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对人的修养起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3-07-05T10:38:45.17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5月供稿作者:赵兵学 [导读]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赵兵学河北省宁晋县曹伍疃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全面冲击应试教育之际,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决不能盲目趋从,决不能美其名曰搞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更不能放弃课堂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课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比如在教学中坚持抓课前3-5分钟演讲、作文教学、课堂教学的鼓励性评价等,定能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提高,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更能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 “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语文素质训练。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会说者更会说,并以说带动其他;让会写的越写越好,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听话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在听话训练过程中,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训练:听准字音、听懂意义、听记结合、听测结合、听时能快速分析综合,听后能深入联想品评等。通过训练,有的学生不仅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而且还能听出其“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说话能力的训练。说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它可以唤起听者的注意,促使听者去思考;可以流露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还可以闲话聊天、交流友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时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看图作文、课文复述、故事简介、口头作文等即兴发言,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训练。首先是预习性阅读(这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程序),如:标出自然段、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线索等。其次是思考性阅读(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如:阅读说明文时,考虑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其中有些问题,是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后才能解决的,如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等。 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活动,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为使学生能进入“苦中有乐”的写作实践的最佳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写作知识讲座。我每周拿出两节课(课内或课外)的时间,一节用于学生阅读书报,以扩大信息量;另一节用于我讲授写作知识。结合现行教材,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从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文章结构、前后照应、点明中心、炼句修改等方面教给学生以写作方法,力争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写出一篇中心明确、过程清楚、语言流畅的文章。针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我又紧扣课文,让他们自行总结出“初中生作文常用技巧”这一心得笔记。学生取之于书,用之于作文,深感受益非浅。通过讲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写作文的要领,一些为写不出作文而叫苦的学生也开始提起了笔。其次,作文强化训练。作文指导使学生掌握了作文技巧。接下来,就是作文强化实战练习。我经常采用“即景写作”、“记叙文接龙”、“自由命题作文”、“互命题作文”、“作文快速训练”、“精美文仿写”等不同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写作强化训练。力求寓规范化的训练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带劲地写起来。 三、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综合教育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 南昌三眼井小学衷瑾 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本班一共有54个人,平均年龄比较小,有一个才5岁,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弱。一年级第一个学期主要是汉语拼音和短篇课文的教学,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没什么难度,后来实际教学后才发现困难重重。学生的遗忘率高,而且年龄小,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常用字词掌握不准确。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部分学生总是不能及时完成,平时上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面对这些问题我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错误。 一、学无遗力,浅尝辄止。 实际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而我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 二:照本宣科,缺乏创见。 注释怎么讲,我就怎么讲。教参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只愿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结构上动脑筋,却不愿在解读文本上细琢磨,深钻

研。所以,往往是有接触,没感触;有广度,没深度;有他见,没己 见。 三:我行我素,强加于人。 许多时候我只能按预案上课,而不能按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来调控教学内容,处理偶发事件,所以经常出现生拉硬扯,强加于人的场面。 四、画蛇添足,无端延伸。 要把一篇好文章读深读透,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做支撑,需要深厚的教师功底做后盾。所以,现在大多提倡增大课堂容量,加强课内外衔接,但是我了解不透彻,结果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在课堂上游离课文主旨,肆意发挥,无端延伸,冲淡了文本解读,分散了教学重点。 五、良莠不分,一味肯定。 平时上课我对学生不但“慈眉善眼”,而且“海纳百川”,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更有时候,动不动就鼓掌喝采。把求知的学堂变成了作秀的舞台。实际上,这种毫无原则,缺乏理性的肯定,往往只能让学生思想更懒惰,情绪更低落。 六、生硬模仿,贻误课堂。 从上课文的时候开始,课本剧表演已成为一种教学习惯,即使不能搞整场表演,也要来一点细节模仿。可想而知,学生本来就胆小如鼠,加之又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自然是群魔乱舞,一笑了之。对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一)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一) 内容提要 本文从对一系列基础概念的重新界定入手,以实证和归纳的方法,对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化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素质教育观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指出了正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目录 内容提要 关键词 章节目录 第一章 1.1引言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研究的方法 1.4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第二章 2.1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 2.2教材的解构与建构 2.3阅读课程的整体优化 2.4写作课的设计与方法 2.5语文教学的评估 2.6课程对师生的要求 结语 结论及评价和建议 表格目录 表1能力培养表 表2期末考试标准表 参考文献目录 第一章 引言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在任何时代和国家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作为私立职业技术学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开始就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外:二者一拍即合,使潜在成为可能,于是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成为学校视野中的中心问题。 首先,澄清一个基本概念:教育。 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曾口诛学校教育的无用,甚至认为学校教育是创造力的扼杀者;但教育首先是社会的教育,而社会总要求其成员相互一致和普遍的认同,显然,这二者都无益于创造。换言之,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当然,现代教育要求人性化,重视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的发展,即要求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存在。那么,对于一个生命存在来说,谁将对其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负首要责任呢?只能是其自己。这才是对生命个体及其权力的尊重。 面对社会化与人性化的双重变奏,教育的责任在于交给那些乐于接受的学生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方法;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自己选择发展方向并且是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下文将探讨语文学科与教学。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1(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2(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2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2(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二)明确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教材.................3(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4(四)遵循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5(五)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六)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5三、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7(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7(二)“内化”与“外化”.......................................8(三)能力和习惯..............................................9参考文献.................................................9致谢.................................................10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农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及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结合农村实际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农村素质教育语文课程知识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

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为出发点,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内外”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题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自主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分别以学生熟悉而喜爱的水果,苹果,香蕉等命名各小组的名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了游戏,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应该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应该是一堂完美而生动的课。 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苹果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哪个问题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香蕉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上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梨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通过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梨组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它使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新能力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迷茫于新课程的我,慢慢已经找到了航灯。但我深深体会到:虽然已是春风拂面,但脚下却是荆棘万千。

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责任、作用与任务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显示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较高地位 语文学科具有怎样的性质?1990年版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做过准确的表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还说:“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揭示了语文学科具有的三点基本属性:①基础性。语文是所有其它学科、其它种类学习的基础,属奠基工程。②工具性。语文知识与能力是继续深造,以至进行发明创造的工具。 ③思想性。犹如内容与形式不能分离一样,语文的思想性是其固有的内涵。 语文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较高地位。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语文学科教程最长,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共十二年;学时最多,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中学语文课“六·三”学制为2302学时,“五·四”学制为2336学时;考试出现率最高,中小学各级升学考试,包括高考的按类别分组考试以及成人高考,各类招工招干考试,语文都是必考科目。 二、语文教学的目标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中小学教育总目标中的子目标,这个目标与其它各学科目标结合,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学语文培养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三方面:①德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觉悟。②智育,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智力。③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基础教育中,任何一门学科对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语文学科责任的特殊性在于培养目标的多维性,它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像政治课那么单纯集中;它要进行审美教育,又不能像音乐美术课那么直接明确。而这两项任务又是它必须兼顾的,这就是它的特殊责任。语文学科通过生动形象的文章教学告诉学生什么叫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教育学生怎样处事怎样做人,怎样规范、美化自己的言行,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怎样创造美、发现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我们所处的沸腾火热的时代,并立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及人类的和平解放贡献毕生精力以至生命。针对语文学科肩负的特殊责任,国家教委曾于1990年下发文件,要求在中小学语文等学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三、语文学科的内容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内容是生动活泼而又丰富多彩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规定为四部分:①课文。②能力训练。③基础知识。④课外活动。这四部分内容对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今中外文学名作的主要内容,提高文化修养、文学造诣,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现实服务,可以得到关于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可以学习生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可以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祖国文学宝库的博大精深,可以接受审美熏陶和感染。通过能力训练可以使学生善于分析领会各类文章及别人讲话的内容含义,从中捕捉到主要信息,可以使学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可以使学生系统认识汉语的特点规律,掌握汉语这门工具,掌握各种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大舞台就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可以发现、培养文学新人和未来从事中文学习、研究的专门人才。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是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社会交际的必备功能。它具有思想性、形象性、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和文学素质,其中思想素质和语言素质是语文素质的主要表现,下面我谈一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 1.要抓住语文教材的思想性,给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具有较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材这一特点,进行“因文解道,披文入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激励后人;闻一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凛然正气,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1.1 在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时,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如,教学《生命的意义》一课时,着重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写作的顽强精神,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家坚韧的毅力和严肃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1.2 抓住关键词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因为语言是传情达意,再造现实的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划,发现点晴之笔,细致剖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使学生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沐浴其思想光辉。如学习《最后一课》时,重点分析下课铃响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先由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再体味人物的精神面貌,教师抓住关键词有“惨白”、“硬住”、“说不下去”等这些词句,对韩麦尔先生的悲愤至极的内心世界和极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学生无不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 1.3 利用课文所描述的美景、世风人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审美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如:讲授《背影》、《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从而树立孝敬父母,报答党和人民的思想情怀。 1.4 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成就及光荣的民族传统,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增强自信,发扬优良传统。 1.5 在作文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提高思想境界。 1.6 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和加强思想教育的收获,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参观革命根据地及烈士纪念塔,采访英雄人物等。

论素质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论素质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4-03-25T13:28:40.43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作者:崔平校 [导读]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为基础,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 崔平校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全面开发人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贯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中阶段,语文的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呢?现结合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工作谈谈我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策略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为基础,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以发展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使之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教育模式。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它涵盖了下面几点内容:①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②它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③它要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条件。一个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对象。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理论,只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足够的时间,他们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得学生共同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对语文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语文,激发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求得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材内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生动、新颖、恰切的教法,让学生始终在新异刺激下投入学习。其次是贯彻成功教育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甚至一开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让优秀生走向渊博,让大多数学生坚定学好的信心,让从没受过老师表扬的学生也体验到老师肯定性评价的愉快。师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授课必须体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精神,把授课活动看作是传递信息,架桥铺路,内引外联的“成功教育”系统工程。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启迪,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①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文选性的教材,整体上仍是一个无序结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特点,通览全局,整体把握教材,变无序为有序,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示例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我在教材使用上,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重新划分讲读课和学生自读课,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两年即可完成三年的教材讲授任务,为引入生动的现实生活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时间保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③开阔学生视野。课文是例子,要把它用足用好,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也非常重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灿烂文化和五彩缤纷的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已为这种做法提供了时间保障。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量骤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自学能力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采用的“现代文整体把握逐句理解法”、“文言文联想贯通学习法”、“基础知识理解记忆法”、“作文训练系列法”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保证。同时,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持久的内在动力。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教师在教学中居于绝对核心的地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对这一核心地位的最高肯定。这种观念在教学中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只是一个容器,他要容纳教师给他灌输的一切东西,而没有一点自由取舍的余地。甚至像鲁迅先生问一下“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也遭到了先生的严辞拒绝。这种思想在解放后的教育实践中,尤其在应试教育中也产生过很坏的影响。日益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越来越要求重新确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随着语文教育的改变,总体而言,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和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不再是一句空话。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意味着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自己觉得应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看学生需要什么,才教给他什么。而且这种“教”,不能是强硬地灌,而是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自然而然语文解和接受。教师要使自己的“导”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要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各种语文,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质疑问难,析疑解难。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出一些学习方法和规律。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最佳的学生学习的环境,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各种积极因素,特别是语文活动课的因素。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会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贯彻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的教好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_语文论文.doc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_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一、小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

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