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剂 整理

中药药剂 整理

第一章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剂型选择

第一节概述

一、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

1、中药药剂学的概念: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统一性:传统和现代剂型理论结合如传统(丸、散、膏、丹);现(注射剂,粉针剂)

实践性:生产和临床联系,临床实践经验反馈到生产中,不断改进制剂。

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如中药,生物技术,机械工程,化学,分析等。

二、中药药剂学的任务:

1.基本任务研究如何根据临床用药和处方中药材的性质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服用等方面的要求,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以质优价廉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

2、具体任务:

三、中药药剂学的常用术语(剂型、制剂、中成药、新药等)。

1、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系指从植、动物中制得的挥发油、油脂、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其中,提取物包括以水或醇为溶剂经提取制成的流浸膏、浸膏或干浸膏、含有一类或数类有效成分的有效部位和含量达到90%以上的单一有效成分。

2、药物: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的总称。包括原料药+药品,一般分成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

3、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4、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的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即药物各种应用形式的统称。散剂、颗粒剂、软膏剂、注射剂等的统称

5、制剂:根据药典或部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

6、成方制剂:以中药饮片为原料,中医药理论指导,药政部门批准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为成方制剂,习称中成药。

6、处方: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或制备任何药剂的书面文件。包括,法定处方,医师处方,单方,验方,经方,古方等。

7、非处方药(OTC Over The Counter Drugs):指无需凭执业医生处方,消费者既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具有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等特点。可分为甲、乙两类,带有专有标识。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

8、新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过的药品。已销售过的药品凡增加新的适应证、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变剂型亦属新药范畴。

9、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也是保证生产优质药品的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化的管理方法,还是制药企业改建、新建的主要依据。对药品生产全过程中的生产操作、生产管理、质量检查等多个环节均有明确规定和严密监控。

包括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我国1988年颁布实施GMP制度。

第二节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一、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历代主要中药剂型理论:

1.唐代以前

①商汤:伊尹首创汤剂,总结了《汤液经》—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②战国:《黄帝内经》——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

③秦、汉:《神农本草经》,张仲景撰写《伤寒论》、《金匮要略》。

④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⑤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2.唐代至明、清时期

①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焘著《外台秘要》,《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

②宋、元: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

③明、清:明:朱木肃著《普济方》,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吴尚先著《理瀹骈文》,吴鞠通著《温病条辨》。

二、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的研究应用现状

1.新剂型

2.新技术、新工艺

(1)浸提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其他

(2)分离精制技术:膜分离技术;吸附澄清法;大孔吸附树脂

(3)制粒技术:流化喷雾制粒;喷雾干燥制粒;快速搅拌制粒

(4)包合技术

(5)固体分散技术

(6)质量控制检测技术

(7)中药制剂前处理综合工艺

3.新辅料

甘露醇、乳糖、微晶纤维素(MC)、微粉硅胶、羧甲基淀粉钠(CMS-Na)、预胶化淀粉、羟丙基淀粉、聚维酮(PVP)、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羧甲基纤维素钙(CMC-Ca)、羧甲基淀粉钠(CMS-M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邻苯二甲酸酯、二氧化钛、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海藻酸钠、泊洛沙姆(Poloxamer)、卡波沫(又称卡波普、卡波姆,Carbomer)、氮酮(又称月桂氮酮,A-zone)、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β-环糊精(β-CD)、聚乙二醇(PEG)、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等等。

第三节中药剂型的分类

传统剂型: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等;

现代剂型: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软膏剂、栓剂、膜剂、海绵剂、糖浆剂、乳剂、滴(鼻、眼、耳、牙)剂、离子透入剂等

一、按物态分类(简单):

固体剂型(片剂、颗粒剂、丸剂、栓剂)

半固体(外用膏剂,糊剂)

液体(汤剂、酒剂、注射剂)

气体(气雾剂、吸入剂)

二、分散系统:

按药物(分散相)在溶剂(分散媒)中的分散特性。真溶液型药剂(芳香水剂、部分注射剂,甘油剂);胶体溶液型药剂(胶浆剂,涂膜剂);乳浊液(乳剂,静脉乳剂);混悬液(混悬剂、洗剂)

三、给药途径与方法:

经胃肠道(汤剂);经直肠(灌肠剂、栓剂);注射(静脉、肌内、皮下、皮内及穴位注射剂);呼吸道(吸入剂);皮肤(洗剂,涂膜剂,软膏剂、搽剂、膏药、橡胶膏剂、巴布剂、离子透入剂);粘膜给药(滴眼剂,口腔膜剂,含漱剂、滴鼻剂、舌下片剂(膜剂)、栓剂、吹入剂。)

四、按制法:

按主要制备工艺特点归类。可分为浸出制剂和灭菌制剂。归纳不全,少用

第四节剂型选择原则

关于剂型的选择是药剂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求对各剂型的特点有熟练的掌握,而且对药物的性质,和临床用药对象的特点也要有深入地了解。

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

急症患者选用吸收快速的剂型,气雾剂(最快),注射剂,舌下剂,滴丸。

慢性病患者宜用丸剂,片剂,长效缓释剂等

皮肤病可用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涂剂等。

腔道病变可选用栓剂、灌肠剂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剂型,起效时间通常是:" w8 }, a# b: m9 C2 e3 [

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

制剂>皮肤给药。1 C" p% S6 `% x" r# U4 M: \) w

二、根据药物的性质:

一般药物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吸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作用已失效的药不适宜口服剂型;活性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含难溶或水中不稳定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注射剂和口服液等剂型。如胰岛素在胃肠道破坏,不宜口服,可采用注射或经皮给药制剂;硝酸甘油肝脏首过效应显著,不宜口服,可含服或皮下给药。

阿司匹林、红霉素对胃有刺激,需包肠溶衣等。

三、符合五方便:便于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

四、根据方药不同剂型的生物有效性和生产条件要求

第五节药品标准

一、药品标准基本知识

药品标准系根据药物本身的理化与生物学性质、来源、制药工艺等生产及贮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也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等所做出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

二、药典

1)药典:①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②由药典委员会编纂,政府颁布,有法律效力。

③收载内容:医疗必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常用药和制剂,

④规定: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

2)中国药典:

中国和世界最早药典: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单部+1957增补本)、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分三部)共9版,。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在第一部收载。

《中国药典》分别由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组成。

凡例:使用总说明,包括各种计量单位、符号、术语等的含义及其在使用时的有关规定。

正文:主要内容,药物和制剂。

附录:检验方法、制剂通则、药材炮制通则、对照品与对照药材及试药、试液、试纸等。

索引:设有中文、汉语拼音、拉丁名和拉丁学名索引,以便查阅。

3)外国药典:

《国际药典》(PharmacopoeiaInternationalisPh.Int)对各国无法律效力

《美国药典》(PharmacopoeiaoftheUnitedStatesU.S.P.)

《英国药典》(BritishPharmacopoeiaB.P.)

《日本药局方》(ThePharmacopoeiaofJapanJ.P.)

二、部(局)颁标准:

我国有《中国药典》和局(部)颁标准属于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取消了地方标准,2001年2月28日通过。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第一部官方颁布的制剂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卫生部《药品卫生标准》等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品标准。

第二章药剂卫生

第一节概述

一、药品卫生标准

《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

1、致病菌

(1)口服给药

A.口服给药制剂:每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B.含动物组织(包括提取物)及动物类原药材粉的口服制剂(动物角、王浆、蜂蜜、阿胶等除外)每10g或10ml还不得检出沙门菌。

C.含药材原粉的制剂以及含淡豆豉、六神曲的制剂,大肠菌群应每1g小于100个,每1ml 小于10个。

(2)局部给药制剂每1g、1ml或10cm2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鼻及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每1g、1ml或10cm2还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阴道及尿道给药制剂,每1g、1ml或10cm2不得检出梭菌、白色念珠菌。

2.细菌、霉菌、酵母菌

(1)口服给药

①不含中药原粉的固体制剂,每克含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0菌落(菌落形成单位,cfu),1ml小于100cfu。

②含中药原粉的固体制剂,每克含细菌,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既不含糖茶剂、栓剂等不得超过10000cfu,散剂、丸剂等不得超过30000cfu。1ml小于500cfu,霉菌数或酵母

菌每1g、1ml不得超过100cfu。

③含淡豆豉、六神曲的制剂细菌数1g不得超过10万个cfu,1ml不超过1000cfu,霉菌数及酵母菌数1g均不得超过500cfu,1ml不超过100cfu,大肠菌群应每1g小于100个,每

1ml小于10个。

(2)局部给药

①用于表皮或粘膜不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制剂:细菌数小于1000cfu/g或10cm2,100cfu/ml;霉菌、酵母菌每1g、1ml或10cm2小于100cfu

②用于表皮或粘膜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制剂:细菌数小于10000cfu/g或10cm2,100cfu/ml,霉菌、酵母菌小于10cfu;③耳、鼻及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细菌数小于100cfu/g、ml或10cm2,霉菌、酵母菌小于10cfu;④阴道、尿道给药的制剂,细菌数小于100cfu/g、ml或10cm2,霉菌、酵母菌小于10cfu

⑤直肠给药制剂:细菌数小于1000cfu/g,100cfu/ml;霉菌和酵母菌不得超过100cfu/1g,1ml

⑥其他局部给药制剂: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均不得100cfu/g、ml或10cm2

3、无菌制剂

4、有兼用途径的制剂:应符合各给药途径的标准

5、霉变、长螨者以不合格论

6、中药提取物及辅料参照制剂标准

二、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①原药材,携带多种微生物及活螨,且含糖量高或脂肪较多的药材有利于微生物和螨的繁殖。

②药剂辅料

③制药设备如粉碎机,料桶等

④环境空气

⑤操作人员

⑥包装材料

三、制药环境的空气净化

1、空气净化技术与应用

①层流型净化技术常用于100级洁净区;分为水平层流和垂直层流

②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1000~100000级洁净空气

2、净化级别划分及适用范围

①洁净级别在我国可划分为1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其中100级

要求最高。

②药厂车间一般根据洁净度不同可分为控制区和洁净区

100级:适于:最终灭菌的无菌产品:大容量注射液(≥50ml)的灌封;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灌装前不需除菌滤过的药液的配制;注射剂的灌封、分装和压塞;直接接触药品

包装材料的最终处理后的暴露环境

10000级洁净室适于: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注射液的稀配、滤过;小容量注射液的灌封;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的最终处理;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灌装前需除菌过滤的药液的配制;其他无菌药品:供角膜创伤或手术用滴眼液的配制和灌装

100000级的洁净室适于: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注射液的浓配或采用密闭系统的稀配;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轧盖;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的最后一次精洗的要求;非无菌药品:非最终灭菌口服液体药品的暴露工序;深部组织创伤外用药品、眼用药品的暴露工序;除直肠用药外的腔道用药的暴露工序

300000级的洁净室适于:最终灭菌口服液的暴露工序;口服固体药品的暴露工序;表皮外用药的暴露工序;直肠用药的暴露工序

第二节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一、F与F0值的概念及其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D值: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降低90%所需的时间。

Z值:为降低一个lo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数。单位为度,也可以看成灭菌时间减少到1/10所需升高的温度值。。

F值:在一系列温度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min)。常用于干热灭菌。

F0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Z为10℃时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10℃时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也就是将被灭菌物品不同受热温度折算到与湿热121℃灭菌时热效力相当的灭菌时间。称为标准灭菌时间。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GMP》规定F0值≧8min。实际应在控制在12min。

二、常用的灭菌方法

(一)物理灭菌法:利用蛋白质或核酸具有遇热和对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辐射和过滤的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

1、干热灭菌法:指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干热灭菌法:高温干热空气,穿透力差。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湿热灭菌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纤维制品、金属材质的容器、固体药品、液体石蜡等。

药典规定: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热原用250℃45min也可灭除。

2、湿热灭菌法:指利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比热大,穿透力强,广泛应用)

(1)热压灭菌:用压力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过热水喷淋等方法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灭菌能力强,是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此法适用于耐热药物、手术器械、培养基、无菌衣、胶塞等的灭菌。能杀灭所有的细菌繁殖体和芽胞。公认的最可靠方法。药典规定:126℃×15min、121℃×30min或116℃×40min;标准灭菌时间F0≥8min

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前检查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排气口等,避免事故。

使用时先开启放气阀门,将灭菌器内冷空气排尽。

先预热,再升压和升温,达到预定压力和温度后开始计时。

物品摆放不能太挤,以免妨碍蒸气流通。灭菌完毕后,压力降至0后开放气阀,排尽蒸汽,温度40℃以下后再开起门盖。不能骤然减压。

(2)流通蒸汽灭菌和煮沸灭菌:常压下使用流通蒸气或沸水灭菌。一般100℃,30-60min。可杀灭繁殖型细菌,但不一定杀灭芽孢。适用不耐高热品种的辅助灭菌手段。

(3)低温间歇灭菌:60℃-80℃加热一小时,以杀死细菌繁殖体,室温保温24小时,再同法操作2-3次,直至全部芽胞杀灭。适用于必须采用加热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制剂。

3、滤过除菌:G6或0.22μm微孔滤膜滤除细菌。适用于热敏性药物尤其是生化制剂。应在无菌环境下过滤操作。

4、紫外线灭菌:紫外线及其产生的微量臭氧所起的灭菌作用。254nm的紫外线最强。穿透力差,所以用于表面和空气灭菌。

5、60Co-辐射灭菌:利用60Co-γ射线杀菌的方法。灭菌物品温度变化小穿透力强。适用于热敏性药物,尤其是已包装药品的灭菌,但某些药品经辐射灭菌后可能引起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变化。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25kGy

6、微波灭菌:频率在300MHz到300kMHz之间的电磁波。靠热力灭菌,适用水性药液的灭菌,对含少量水分的药材饮片及固体制剂也有灭菌作用。

(二)化学灭菌法:用化学药品杀灭微生物的方法。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1、消毒剂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物体表面灭菌。

0.1%-0.2%新洁尔灭溶液;3%-5%的煤酚皂溶液;75%乙醇等

2、化学气体灭菌法:指利用化学药品的气体或产生的蒸汽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环氧乙烷灭菌:环氧乙烷分子易穿透塑料、粉末等固体物质。可用于塑料包装的原料粉末、散剂、颗粒等固体药料及其他不能采用高温灭菌的物品灭菌。含氯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不宜采用本法灭菌。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等通过加热产生蒸汽进行空气环境灭菌。

三、无菌操作必须在无菌控制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操作方法。应用较多的是注射剂、滴眼剂等。

第三节消毒与防腐

一、消毒与消毒剂

1、消毒系指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药品将病原微生物杀灭的方法。

2、消毒剂:能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品。常用的消毒剂有0.1%~0.2%新洁尔灭,3%~5%的煤酚皂溶液,75%的乙醇等。

二、防腐与防腐剂

常用防腐剂的品种及使用要点。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0.1%-0.25%. 药液

3)山梨酸与山梨酸钾0.15%-0.25%,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效力,特别适用于含有聚山梨酯(吐温-80)的液体药剂。

4)其他20%以上乙醇、30%以上甘油、中药挥发油等。

第三章粉碎、筛析与混合

第一节粉碎

一、粉碎的含义与目

1、粉碎的含义:借助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料碎裂成适当粒度的颗粒或粉末的操作。

2、粉碎的目的:便于药剂的制备和贮存;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或溶出;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与吸收;利于新鲜药材干燥贮存

二、常用方法:

(一)干法粉碎大多数药材

1、混合粉碎—将处方中药物经适当处理后,全部或部分药物掺合在一起共同粉碎的方法。特殊的混合粉碎方法:

(1)串料法(串研法):含粘液和糖分或树脂的粘性药材:如:熟地、枸杞、大枣、桂圆、山茱萸、黄精、玉竹、天冬、麦冬等。

方法:先将处方中非粘性药料混合粉碎成粗粉,然后陆续掺入粘性大的药物再在粉碎;或先将粘性药与其他药料掺合在一起做粗粉碎,60℃以下充分干燥后,再行粉碎。

(2)串油法:含脂肪油较多的药材:如果仁类

方法:将处方中非油脂性药料先研成细分,再掺入油脂性药料粉碎;或将油脂性药料捣成糊状,再掺入其它细粉后粉碎。

(3)蒸罐:新鲜动物药或需蒸制的植物药如:乌鸡白风丸、全鹿丸、大补阴丸等处方中含皮、肉、筋、骨动物药。

2、单独粉碎—系将一味药物单独进行粉碎的方法。

适用于氧化与还原性强药物:火硝,硫黄,雄黄。

贵重细料药:牛黄、羚羊角,冰片,麝香。

刺激性药物:蟾酥

毒性药物:信石、马钱子、雄黄,红粉

树脂、树胶:乳香、没药在干燥季节粉碎。

(二)湿法粉碎——属单独粉碎,在药料中加入适量的水或其他液体进行研磨粉碎的方法。

1、水飞法:朱砂、珍珠、炉甘石、滑石粉等矿物、贝壳类;但水溶性药物(如:硼砂、芒硝)不宜。

2、加液研磨法:打潮—麝香,轻研冰片(包括樟脑、薄荷脑)重研麝香

(三)低温粉碎——含糖和粘液的粘性药(红参、玉竹、牛膝)、树脂树胶,干浸膏等。通过低温,增加脆性。

(四)超微粉碎——采用流能磨,微粉粉碎机。使植物细胞壁破壁率〉95%,提高含原料药材的生物利用度。

三、常用的粉碎机械:

1)小型截切式磨粉机:有固定刀片,截切作用;脆性,粉性。

2)捶击式粉碎机(榔头机):撞击作用;干燥,脆性易碎药物

3)柴田式粉碎机(万能粉碎机):撞击;用于较粘软,纤维多,坚硬。不适用油性过多4)万能磨粉机:撞击,撕裂,研磨,过程发热;结晶性,纤维性。不适用挥发性,粘性。5)球磨机:撞击,研磨;易熔化,树脂,毒性,细料,挥发性,刺激性,需水飞。

6)流能磨:高速流体,颗粒碰撞,可得微粉;适用热敏,坚硬,脆性矿物药。

第二节筛析

一、筛析的含义和目的

筛析是将已粉碎的粉末按粗细不同分离的技术。目的是获得均匀的粒子群分等和混合均一。

二、药筛种类与规格:

1、种类:冲眼筛(模压筛):坚固,系在金属板上冲出圆形的筛孔而成。

编织筛:易移位,是用一定机械强度的金属丝(如不锈钢、铜丝、铁丝等),或

其它非金属丝(如丝、尼龙丝、绢丝等)编织而成。

2、药筛规格:

《中国药典》所用筛分,选用国家标准的R40/3系列,分以下九等:

筛号筛孔内径(um)(平均值)目号

一号筛2000+70 10目

二号筛850+29 24目

三号筛355+13 50目

四号筛250+9.9 65目

五号筛180+7.6 80目

六号筛150+6.6 100目

七号筛125+5.8 120目

八号筛90+4.6 150目

九号筛75+4.1 200目

3、药粉分等:

《中国药典》将固体粉末分为六级

最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背记技巧:粗中不超过,细粉不少于;先过一二四;再过五六八

第三节粉体学基础知识

一、粉体及粉体学概念:粉体指固体细微粒子的集合体。是研究粉体及其构成集合体的细微粒子相关理化性质的的科学。

二、粉体的基本性质

(一)粉体的比表面积单位重量的粉体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二)微粉的密度与孔隙率

1、微粉的密度:系指物质单位容积的质量。测定方式不同,结果不同

1)真密度:微分质量除以粉粒本身占有的容积。用气体置换法测得

2)粒密度:粉体质量除以粉粒本身和其内部孔隙占有的容积,用液体置换法测得

3)堆密度(松密度):单位容积粉体的质量。容积包括微粒本身、微粒内部孔隙及粒子间的空隙在内的总容积。

根据堆容积不同分为:轻质(堆密度小),即堆容积大、较膨松;重质(堆密度大)。与真密度无关

2、孔隙率:(微粒本身孔隙+粒子间孔隙容积)/粉体总容积。同种物质孔隙率大即表示疏松多孔,为轻质粉末,堆密度小。

(三)粉体的流动性:

1、休止角:系静止状态的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用θ表示。θ越小流动性越大。休止角越大,流动性越差。一般θ<300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自由流动。所以,θ<400可以满足生产上对流动性的需求。

2、流速:单位时间粉体经一定孔径的孔或管中流出的粉量。流速快,均匀性好,流动性好。

三、粉体的性质对制剂的影响

1、对混合的影响

2、对分剂量、充填的影响

3、对可压性的影响

4、对片剂崩解的影响

5、对制剂有效性的影响

' U w) n& ^: I# w5 h" M

第四节混合

一、混合原则总原则均匀一致

1、等量递增法:不同组分药物,剂量相差悬殊时采用此法。量小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的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再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

2、打底套色不同组分、色泽或质地相差悬殊的配方,可将量少、色深或质轻的粉末放置于混合容器中作为底料,再将量多、色浅或质重的药物粉末分次加入,采用―等量递增法‖

混合均匀(套色)。混合时通常先用量大的组分饱和混合器械,以减少量小组分的损失。

二、混合方法:

1、搅拌混合少量药物配制时,反复搅拌混匀。适于剂量、色泽与质地相近的不同组分药物粉末的混合。

2、研磨混合: 适于结晶性药物粉末的混合,对于吸湿性、氧化还原性药物不适用。

3、过筛混合:几种组分的药物,通过过筛的方法混合。对于质地相差较大的不同组分药物粉末采用该法难以混合均匀,须配合其他方法。

第四章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第一节浸提

中药材中所含成分十分复杂,

按作用可分为:

1)有效成分:能起主要药效的物质

2)辅助成分: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作用的物质

3)无效成分:本身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

4)组织物:构成药材细胞或其它不溶性物质等。

一、浸出过程与影响因素

浸出过程系指利用适当的溶剂和方法,从药材中将可溶性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的过程。具体是指溶剂进入细胞组织溶解其有效成分后变成浸出液的全部过程。

1、中药的浸出过程

1)浸润与渗透阶段:表面润湿→进入药材空隙和裂缝→细胞膨胀,溶剂渗入细胞

浸出溶剂与药材的性质及两者间的界面情况对浸润起作用。通常采用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降低界面张力,先行脱脂等可提高药材的润湿性,是提高浸出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2)解吸、溶解阶段:低分子溶解→渗透压升高,细胞壁破裂→相似相溶

药材中有效成分往往被组织吸收,具有一定亲和力。浸出时溶剂须对有效成分具有更大的亲和力才能引起脱吸附而转入溶剂中,这种作用称为解吸作用。溶剂渗入细胞中后,可溶性成分逐渐溶解。溶剂不同,可溶解的对象也不同。水溶解极性大的成分,由于助溶和增溶,也可溶解极性小的成分。

有时在溶剂中加入适量的碱、酸或表面活性剂以助解吸。

3) 扩散阶段:扩散:渗透压升高,溶剂渗透入细胞,溶质扩散出细胞。

当溶剂在细胞中溶解大量可溶性物质后,细胞内溶液浓度显著增高,具有较高渗透压,从而细胞内外出现较高的浓度差和渗透压差。这是扩散阶段浸出的推动力。

溶质在边界层内以分子扩散方式进行,因而其扩散速度可用Fick’

方程来描述:

ds = -DF(dc/ dx)dt

式中,ds为扩散速度,F为扩散面积,即浸出药材的表面积,与粒度、表面状态有关,dc/dx 为物质在x扩散方向上的浓度梯度,D为扩散系数,负号表示扩散是沿浓度下降的方向进行。

2、影响浸出的因素

1)药材的粉碎粒度:药材经粉碎后粒度变小,表面能增加,浸出速度加快。粉碎需要适当的限度,细粉虽有较大的面积,但过细的粉末浸出的高分子杂质多,存在过滤困难的问题;且对药液和成分吸附量增加。

2)药材成分:小分子化合物2~3次即可。

3)浸出温度:温度升高,增加可溶性成分的溶解,扩散系数D变大,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浸出过程;而且温度适当升高,可使细胞蛋白质凝固、酶破坏,有利于浸出制剂的稳定性。但过高,成分会破环。

4)浸提时间有效成分扩散达到平衡时应停止浸提。

5)浓度梯度:(key)浓度差越大药物的扩散推动力越大,有助于提高浸出效率。在浸出过程中不断搅拌或经常更换新鲜溶剂或采取流动溶剂的渗漉法就是为了增大扩散层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差,是提高浸提效果的有效措施。

6)溶剂用量

7)浸提压力加压可加速

8)溶剂的pH值

9)新技术的应用:利用超声波来加快浸提颠茄叶中的生物碱,使原来渗漉法需48小时缩短至3小时。另外,超临界流体萃取、脉冲浸提等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常用的浸提溶剂与浸提辅助溶剂

1、常用的浸提溶剂

(1)水:水为最常用的溶剂之一。水极性大而溶解范围广,药材中的生物碱盐类、甙、有机酸盐、鞣质、蛋白质、糖、色素、多糖类以及酶和少量的挥发油都能被水浸出。

(2)醇:乙醇也是常用溶剂之一。它为半极性溶剂,溶剂性能界于极性与非极性溶剂之间。可以溶解水溶性的某些成分,如生物碱、甙类及糖类等;又能溶解非极性溶剂所能溶解的一些成分,如树脂、挥发油、醇、内酯、芳香化合物等。选用乙醇与水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作溶剂时有利于不同有效成分的浸出。一般乙醇含量在90%以上时,适于浸出挥发油、有机酸、内酯、树脂等;乙醇含量在50%~70%时,适于浸取生物碱及甙类;另外含20%乙醇的浸出液具有防腐作用;含40%以上乙醇浓度的浸出液可延缓某些酯类、甙类等成分的水解,增加制剂的稳定性。

(3)丙酮:新鲜动物药材脱脂或脱水

(4)氯仿、乙醚、苯、石油醚:提取挥发油、亲脂性物质的浸提、分离或脱脂。

2、辅助剂:

酸:生物碱的提取,一般0.1%~1%盐酸等。

碱:偏酸性成分浸出。

三、常用浸提方法

1)煎煮法:系指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一般加适量的水使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保持微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出2~3次。

常用设备:敞口倾斜式夹层锅、多功能提取罐、圆柱形不锈钢锅

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均较稳定的药材。

2)浸渍法:是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使浸出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浸渍法适宜于:

(1)带粘性的药材;

(2)无组织结构的药材;

(3)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

(4)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或易破坏的药材。

浸渍法不适用于:

(1)贵重药材;毒性药材

(2)有效成分含量低的药材。

A.冷浸渍法:室温,密闭,3~5天,可直接制得药酒和酊剂

B.热浸渍法: 40℃~60℃,或者沸后自然冷却。一般煮沸后保温80℃

C.重浸渍法:重复2~3次。

常用设备:圆柱形不锈钢罐、搪瓷罐等。螺旋压榨机

3)渗漉法:渗漉法是将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内,浸出溶剂从渗漉器上部添加,溶剂渗过药材层往下流动过程中浸出有效成分的方法。所得浸出液叫―渗漉液‖。其渗出效果优于浸渍法。本法除乳香、松香、芦荟等非组织药材因遇溶剂易软化成团,会堵塞空隙使溶剂无法均匀通过药材而不易用渗漉法外其它药材都可用此法浸出。一般渗漉液流出速度以1000g药材计算,慢速浸出以1~3ml/min为宜;快速浸出以3~5ml/min为宜。

A.单渗漉法用单一渗漉器渗漉的方法。①粉碎:常用粗粉、最粗粉或薄片②润湿③填装④加液、排气⑤浸渍⑥渗漉慢漉1~3ml,快漉3~5ml

B.重渗漉法多个单渗漉器串连组合的渗漉方法

常用设备根据药材选用圆柱形或圆锥形

4)回流法::比渗漉省时,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

A.回流热浸法采用夹层蒸汽加热,循环回流提取,反复2~3次。

B.回流冷浸法原理同索氏提取

常用多功能提取罐、循环回流冷浸装置

5)水蒸气蒸馏法:是将药材的粗粉或碎片浸泡润湿后,直火加热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也可在多能式中药提取罐中对药材边煎煮边蒸馏。

共水蒸馏;水上蒸馏;通水蒸气蒸馏

6)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一般采用CO2。临界压力7.38MPa,临界温度为31.05℃.

优点:提取速度快,效率高;提取温度低,无氧;无有机物的残留;可选择性的提取药材中的成分;工艺简单,可循环利用溶剂,尤适于热敏性、易氧化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第二节分离与精制

一、常用的分离方法

(一)沉降分离法(重力)

特点:适于固体物含量高的水提液的粗分离,简便易行。但耗时长、药渣沉淀吸附药液多,对料液中固体物含量少、粒子细而轻,料液易腐败变质者不宜使用。为加速沉降可采取降温或加用澄清剂。

(二)离心分离法

离心分离法系指因离心机高速旋转。料液中固体与液体或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产生的离心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1.按分离因数α的大小分类分离因数越大,则离心机分离能力越强。常速离心机α

<3000,高速α=3000~5000

2.按离心操作性质①滤过式离心机。②沉降式离心机。③分离式离心机

(三)滤过分离法

1.滤过方式

①表面滤过:料液中大于滤过介质的微粒全部被截留在滤过介质表面。实际操作中常在料液中加助滤剂等,以改善滤渣的性能,提高滤速。②深层滤过:微粒被截留在滤器深层的长而弯曲的孔道中。适于颗粒细小且含量较少的药液。

2.滤过速度与影响因素①滤渣层两侧的压力差(P)越大,则滤速越大。常采用加压或减压滤过法。但压力大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滤饼被压实而增加了滤过阻力,又降低了滤速。

②在滤过的初期,滤过速度与滤器的面积(πr2)成正比。

③滤速与滤材或滤饼毛细管半径(r)成正比。

④滤速与毛细管长度(ι)成反比。

⑤滤速与料液粘度(η)成反比。

3.滤过方法与设备

(1)常压滤过法一般适于小量药液的滤过。

(2)减压滤过法一般中、大量药液的滤过。垂熔玻璃器常用于注射液、口服液、滴眼液的精滤。8 r; @! O- ^) d& V# V$ x4 H! O

(3)加压滤过法常用板框压滤机,板框压滤机适用于粘度较低,含渣较少的液体作密闭滤过,醇沉液、合剂配液多用板框滤过。

(4)微孔薄膜滤过法以薄膜为滤过介质,有微孔滤膜滤过

微孔滤膜过滤用以滤除细菌和细小的悬浮颗粒。生产中主要用于精滤,如水针剂及大输液的滤过;热敏性药物的除菌净化;制备高纯水。

微孔滤膜滤过的特点是:①微孔滤膜的孔径比较均匀,孔隙率高,占薄膜总体积约80%,故滤速快;②滤膜质地薄(0.10~0.15mm),对料液的滤过阻力小,且吸附少;③滤过时无介质脱落,对药液无污染;④但易堵塞,故料液必须先经预滤处理。

(5)超滤是指利用质地薄、孔径更细微、结构特异的薄膜作滤过介质,透过小分子溶质,截留大分子溶质。截留的粒径范围1~20nm,分子量300~30000。超滤是在纳米(nm)数量级选择性滤过的技术。适用于各种药物、注射液的精滤;多糖、酶的药物浓缩;蛋白质、酶的分离、纯化、除菌等。

二、常用的精制方法

1、水提醇沉法(水醇法):在中药提取浓缩液中,加入乙醇使达不同的含醇量,某些药物成分在醇中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沉淀,固液分离后使水提液得以精制的方法。

方法:将中药提取液浓缩到1:1~1:2(ml:g),药液放冷后,边搅拌边缓慢加入乙醇使达规定量,密闭冷藏24~48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得精制液。

操作注意:①药液浓缩的程度②药液冷却③醇沉浓度一般使含醇量达50%~60%可除去淀粉等杂质。达到75%以上大部分杂质均可除去。④慢加快搅。⑤密闭冷藏⑥洗涤沉淀

2、醇提水沉法(醇水法)先以适宜浓度的乙醇提取部分药材后,将提取液回收乙醇,加适量水搅匀,冷藏静置,除去沉淀。醇提可避免淀粉、蛋白质、粘液质的浸出,加水处理可除去醇提液中的树脂、脂溶性色素等杂质。适于含黏液质、蛋白质、糖类等水溶性杂质较多药材的提取。

3、盐析法加入大量的无机盐,使某些高分子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沉淀而除去,主要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也常用于芳香水中挥发油的分离的

4、透析法利用小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大分子不能透过的特性,对分子量不同的物质分离精制,可除去中药提取液中的鞣质、蛋白质、树脂等。

5、吸附澄清法加入澄清剂,促使微粒絮凝沉降后经分离除去的精制方法。澄清剂有:壳

聚糖、明胶、琼脂、蛋清、硫酸铝、101果汁澄清剂等。

壳聚糖沉降机制是:为带正电(—NH+4)的高分子物质,与水提液中带负电(多为—COO-)的高分子杂质交联中和电荷而沉降。

6、大孔树脂精制法

第三节浓缩

浓缩:除去部分溶剂,提高浓度。

蒸发是中药提取液浓缩的重要手段。此外,还有反渗透、超滤等

一、浓缩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

(一)浓缩的基本原理:蒸发浓缩可在沸点或低于沸点时进行,又可在减压或常压下进行。蒸发浓缩的基本过程就是不断地加热促使溶剂气化和不断地排除。蒸发时液体必须吸收热能。为提高蒸发效率,生产上蒸发浓缩均采用沸腾蒸发。

沸腾蒸发浓缩的效率常以蒸发器生产强度来衡量。蒸发器生产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

位传热面积上所蒸发的溶剂量。

浓缩基本原理:掌握一个公式

U:蒸发器生产强度;W-溶剂蒸发量;S-蒸发器传热面积;K:蒸发器传热总系数;r:二次蒸汽

的汽化潜能;Δt:加热蒸汽的温度与溶液沸点之差

生产强度与传热温度差及传热系数成正比,与二次蒸气的汽化潜能成反比。

(二)影响浓缩的因素

1.传热温度差(△t)的影响加热蒸汽的蒸汽温度与溶液沸点之差。

提高加热蒸汽的压力和降低冷凝器中二次蒸汽的压力,都有利于提高传热温度差。

2.总传热系数(K)的影响一般地说,增大总传热系数是提高蒸发浓缩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传热原理可知,增大K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各部分的热阻。管内溶液侧污垢层热阻(RS)

在许多情况下是影响K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处理易结垢或结晶的物料时,往往很快就在传

热面上形成垢层,致使传热速率降低。为了减少垢层热阻,除了要加强搅拌和定期除垢外,还可从设备结构上改进

二、浓缩的方法

1、常压浓缩, L; z: _2 {: E1 a

被浓缩液体中的有效成分应是耐热的,该法耗时较长,易使成分水解破坏。

2、减压浓缩

优点是:①压力降低,溶液的沸点降低,能防止或减少热敏性物质的分解;②增大了传热温度差,蒸发效率提高;③能不断地排除溶剂蒸汽,有利于蒸发顺利进行;④沸点降低,可利用低压蒸汽或废气作加热源;⑤密闭容器可回收乙醇等溶剂。耗能大,适于含热敏性成分药液的浓缩及溶剂的回收。

设备:

(1)减压蒸馏器在减压及较低温度下使药液得到浓缩,同时可将乙醇等溶剂回收。

(2)真空浓缩罐用水流喷射泵抽气减压,适于水提液的浓缩。9 E2 O6 W! i, ~) l4 \

(3)管式蒸发器

(4)多效浓缩器-多效浓缩可节省能源,提高蒸发效率。适用于易起泡、易跑料、易结垢中药提取液的浓缩。

按药液加入方式的不同把三效蒸发分为四种流程。①顺流加料法。②逆流加料法。③平流加料法。④错流加料法。7 D: l- I: ]' Y$ a5 M @

注意:①真空度过大或过小,均影响浓缩效率。②浓缩至一定程度时,料液极易产生泡

沫,出现跑料。③一效加热器蒸汽压力应保持在设计范围内,若其压力明显升高,可能是收膏时膏料在管壁结垢而影响传热,应打开加热器清除垢层。

3、薄膜浓缩( {6 b$ F' y7 l. Q% k, L8 k5 y$ F

特点:①浸提液的受热温度低,浓缩速度快,受热时间短;②具有极大的气化表面,不受液体静压和过热影响,成分不易被破坏;③能连续操作,可在常压或减压下进行;④能将溶剂回收重复使用。

设备:

1.升膜式蒸发器适用于蒸发量较大,有热敏性、粘度适中和易产生泡沫的料液。不适用高粘度、有结晶析出或易结垢的料液。* G7 ]1 r, o9 j# S& B+ J6 K5 J

2.降膜式蒸发器适于蒸发浓度较高、粘度较大的药液,由于降膜式没有液体静压强作用,沸腾传热系数与温度差无关,即使在较低传热温度差下,传热系数也较大,对热敏性药液的浓缩更有益。

3.刮板式薄膜蒸发器适于高粘度、易结垢、热敏性药液的蒸发浓缩,但结构复杂,动力消耗大。

4.离心式薄膜蒸发器适于高热敏性物料蒸发浓缩。

第四节干燥

干燥:利用热能或其他方式除去湿物料中所含水分,获得干燥物品的操作

一、干燥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

(一)干燥的基本原理

1.物料中水分的性质湿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的不同影响干燥效果。

(1)结合水与非结合水:结合水:存在于物料细小毛细管中和细胞中的水分。难去除完全。非结合水存在于物料表面的润湿水及物料孔隙中和粗大毛细管中的水分易除去。

(2)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平衡水分在一定空气状态下,当物料表面水分产生的蒸汽压与空气中水蒸汽分压相等时,物料中所含的水分与空气中的水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是干燥除不去的。自由水分指物料中大于平衡水分的那一部分,可除去。

自由水分=全部非结合水+平衡水分总水分=平衡水分+自由水分:

2.干燥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单位干燥面积上被干燥物料中水分的汽化量。

干燥速率取决于内部扩散和表面气化速度。9 s4 W$ X7 D6 E9 t/ z

干燥过程分成两阶段,恒速阶段(平行于横轴直线)和降速阶段(斜向下线)。在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与物料湿含量无关。而在降速阶段,干燥速率近似地与物料湿含量成正比。物料湿含量大于C0时,干燥过程属于恒速阶段,当物料湿含量小于C0时,干燥过程属于降速阶段。

U: 干燥速率

C: 物料湿含量

C0: 临界湿含量

C平: 平衡水分

(二)影响干燥的因素

1.恒速阶段

干燥介质温度、湿度、流动情况提高干燥空气的温度,减小湿度(排走湿空气)、增加热空气流速、增大蒸发表面;

2.降速阶段

物料的结构特性、厚度、干燥的温度采取适宜干燥速度

若干燥温度过高、速度过快造成表面水分迅速蒸发,物料表面硬结,而内部水分很难再扩散出来,影响继续干燥。

3、干燥速度取决于内部扩散和表面气化速度

二、常用干燥的方法

1、常压干燥8 ]; d6 ^* i* S6 o

(1)烘干干燥常压下,利用干热空气。常用设备:烘房和烘箱

干燥时间长,易引起成分的破坏,干燥品较难粉碎。为加快干燥,可加强翻动,及时粉碎板结硬块(颗粒剂可在成品八成干时,先整粒再干燥),并应及时排出湿空气。

适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如:稠膏、颗粒剂、丸剂、糖粉等

(2)鼓式干燥将湿物料涂布在热的金属转鼓上

蒸发面积大,时间短,减少受热,干燥品呈薄片状,易于粉碎,适用于中药浸膏的干燥和膜剂的制备。7 {' W! e9 s' s' A' _

(3)带式干燥将湿物料平铺在传送带上。中药饮片、颗粒剂、茶剂常用。

2、减压干燥在密闭容器中真空干燥的一种方法。. G) B6 I, q6 z7 @/ o7 O4 o2 |4 F

特点:干燥的温度低,速度快;减少了物料与空气的接触机会,避免污染或氧化变质;产品呈松脆的海绵状,易于粉碎。适于稠膏(相对密度应达1.35以上,摊于不锈钢盘中)及热敏性或高温下易氧化物料的干燥,但应控制好真空度与加热蒸汽压力,以免物料起泡溢盘,造成浪费与污染。

3.沸腾干燥又称流化床干燥。使热空气自下而上通过松散的粒状或粉状物料层形成沸腾床。设备:负压卧式沸腾床。

特点:适于颗粒性物料的干燥;气流阻力较小,物料磨损较轻,热利用率较高;蒸发面积大,干燥速度快,产品质量好。干燥时不需翻料,且能自动出料,节省劳力,适于大规模生产,但热能消耗大,清扫设备较麻烦。

4.喷雾干燥此法是流化技术用于液态物料干燥的一种较好方法。将一定浓度的液体物料经雾化器喷化成雾状,在一定流速的热气流中进行热交换,物料迅速干燥。/ B% i$ Q* B: u+ U7 x!特点:药液呈细雾状,表面积大,热交换快,在数秒钟内完成水分的蒸发;由于干燥过程中,雾滴表面有水饱和,温度大致相当于热空气湿球温度(50℃左右),受热时间短,温度低,操作流程管道化,符合GMP要求;产品多为疏松的细粉或颗粒状干燥制品;溶解性能好,且保持原来的色香味。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料。

5、冷冻干燥又称升华干燥先将物料冷冻成固体,再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利用冰的升华性能,使物料中的水分汽化而干燥。

特点:物料在高真空和低温条件下干燥,尤适用于热敏性物品的干燥;成品多孔疏松,易于溶解;含水量低,有利于药品长期贮存,但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

6、红外干燥属于辐射加热干燥。

特点:干燥速率快,热效率较高,成品质量好,但电耗过大。其中隧道式红外干燥机,主要用于口服液及注射剂安瓿的干燥。振动式干燥机适于热敏性物料干燥,尤适用于中药固体粉末、湿颗粒及水丸等物料的干燥。

7、微波干燥8 f- G8 M

特点:物料内外加热均匀;热效高,干燥时间短,对药物成分破坏少,且兼有杀虫及灭菌作用。适于饮片、散剂、水丸、蜜丸等干燥。

第五章散剂

第一节概述

一、散剂的含义:

1、含义: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2、散剂的特点:

优点: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撒布于创面皮肤有一定保护作用,制备工艺简单,质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储运较方便。

缺点:易吸湿、刺激;所以易吸湿变质的药物;刺激性大的药物;腐蚀性强的药物,含挥发性成分较多且剂量较大的不宜制成散剂。

二、散剂的分类:

1.按医疗用途和给药途径分类: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外用散剂又分为:撒布散、调敷散、眼用散、吹入散、袋装散。

2.按药物组成分类:单方散剂(俗称粉)和复方散剂

3.按药物性质分类:含毒性药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和含低共熔组分散剂、含浸膏散剂

4.按剂量分类:分剂量散剂(单剂量由患者按包服用)和非分剂量散剂(由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应用的散剂)

第二节散剂的制备

一、一般散剂的制备

制备过程如下:

1、粉碎与过筛:干法、湿法、单独、混合、低温等

2、混合:是散剂制备的重要工艺过程之一。原则是等量递增、打底套色;方法是①搅拌、

②研磨、③过筛。

基本等量且状态、粒度相近的二种药粉容易混匀,但组方中药物比例相差悬殊时,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法(―配研法):量小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的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再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当药物色泽相差较大时采用‖打底套色法,应将色深者先置乳钵(表面以少许量大的组分先行饱和)中,再加等量色浅者研匀。

3、分剂量

(1)估分法先称10份总量的散剂,根据眼力估量成10等份。简单易行,但误差较大,不适于毒性药和贵重细料药散剂。

(2)重量法按规定剂量用手秤或天平逐包称量。剂量准确,但效率低。适于毒性药和贵重细料药散剂。

(3)容量法应用最多。用容量药匙。大量生产时用散剂自动分量机及定量包装机。适于一般散剂的分剂量,方便效率高,误差较小。

4、包装:常用光纸、玻璃纸、蜡纸、玻璃瓶、塑料瓶、铝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

二、特殊散剂的制备

1、含毒性药散剂:倍散:是指在小剂量的剧毒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制成的稀释散。剂量在0.01~0.1g者,可配制1:10倍散,即1分药物9份稀释剂;剂量在0.01g以下者,可配制1:100或1:1000倍散。例如:九分散中马钱子粉与麻黄等,采用等量递增法与其它药物混匀。常用稀释剂:乳糖、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硫酸钙。

实例:

硫酸阿托品散的制备——应先将硫酸阿托品(1.0g)与胭脂红乳糖(1.0g)研匀(研钵已用乳糖饱和表面能),然后再按等量递增法逐次加入乳糖(98g)混匀并过筛,即制得1:100倍散。

2、含低共熔组分散剂:两种或更多药物混合后,熔点往往降低,如熔点降至室温附近,则易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不利于混合。

如:薄荷脑与樟脑、薄荷脑与冰片、樟脑与水杨酸苯酯等。

制备或采用先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再与其他固体粉末混匀,或分别以固体粉末稀释低共熔组分,再缓缓混合均匀。

3、含液体成分散剂:

(1)处方中含有少量的液体成分,如挥发油、酊剂、流浸膏等,可利用处方中其他固体成分吸收后研匀;

(2)方中含有较多量的液体成分,可另加适量的吸收剂吸收至不显潮湿为度。常用的吸收剂有:磷酸钙、淀粉、乳糖等。

(3)液体组分量过大,且有效成分为非挥发性,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再以其他固体粉末吸收;或加入固体粉末或吸湿剂后,低温干燥、研匀过筛。

4、眼用散剂应过九号筛,同时无菌。因此,一般经水飞或流能磨粉碎成极细粉;配置用具灭菌;配置操作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进行,成品经灭菌后密封存放。

第三节散剂的质量要求

散剂一般应①色泽均匀一致,无花纹、色斑;②含水分不得超过9.0%,③内服散应为细粉,儿科和外用散剂应为最细粉,眼用散剂应为极细粉,并应符合相应的卫生学标准及相关的定性、定量标准。

第六章浸出制剂

第一节概述

一、浸出制剂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浸出制剂系指采用适当的溶媒与方法,提取饮片中有效部位(成分)而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常以水和乙醇为溶剂。

2、浸出制剂的特点:

1.此类制剂能保持原药材各种成分的综合疗效,故符合中医药理论。

2.因经去粗取精的过程,故与原药材相比可减少服用剂量,使用方便。

3.药效缓和、持久、副作用少。

4.浸出制剂的缺点:部分浸出制剂稳定性差,不适于贮存,久贮后易污染细菌、霉菌等,如汤剂、糖浆剂;又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具有流动性,久贮后虽不易发生染菌发霉,但运输、携带时玻璃容器易损,瓶塞若封闭不严溶媒易挥发,有时产生浑浊或沉淀;浸膏剂若存放的环境或场所不当可迅速吸潮、结块,不利于制备或包装,

5、部分浸出制剂可用作其他制剂的原料。

二、浸出制剂的类型 q# Q" J" ]9 `6 w3 u( }. s, m

按所用的溶媒来分,一般可分为:一类为用水作溶媒的浸出制剂,如汤剂、合剂、另一类为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作溶媒的浸出制剂如酒剂、酊剂、大部分流浸膏剂和浸膏剂等;还有一类含糖浸出药剂,煎膏剂(含糖)、糖浆剂(含糖);

第二节汤剂

一、汤剂的含义与特点

汤剂是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沸水浸泡后,去渣取汁而得到的液体制剂。亦称为汤液。以药材粗颗粒入药者称为煮散;以沸水浸泡药物不定时饮用者称为‖饮‖

特点:液体复合分散系,古老、普遍,符合中医理论,制法简便,价廉易得,奏效迅速。但味苦量大,必须临时制备。

二、汤剂的制备:水提,煎煮(先煎后下等)

汤剂制备的影响因素:

1.中药品种:地道药材;

2.饮片炮制:符合药品标准;

3.中药粒径:片、段、粗粉;

4.煎药器具:传统陶器,搪瓷煎器、不锈钢锅,医院自动煎药机;

5.煎药火候:直火煎煮,沸前武火,沸后文火保持微沸;

6.煎煮用水:饮用水,水量为药材的5~8倍,或加水浸过药面2~10cm;

7.煎煮次数:2~3次;

8.煎煮时间:煎煮前,冷水浸泡;

9.特殊中药的处理

④烊化——胶类或糖类中药

⑤另煎——贵重中药

⑥冲服——难溶于水的贵重中药

⑦榨汁——取鲜汁应用中药

三、汤剂典型品种举例

实例: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

第三节合剂

一、合剂的含义与特点

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纯化、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单剂量包装者称口服液。

汤剂的改进,浓度高,剂量小,方便。口服液单剂量包装质量稳定。组方固定,不能随症加减。适合工业生产。制备方法简单

二、合剂的制备

合剂:浸提→纯化→浓缩→分装→灭菌

1、浸提一般按煎煮法制备,每次1~2小时,煎煮2~3次。含挥发性的药材采用―双提法‖。如:四季抗病毒合剂中鱼腥草、荆芥、薄荷先水蒸气蒸馏,提挥发油,药渣其余药材加水煎煮。

2、纯化常用乙醇沉淀法、吸附澄清法或高速离心法

3、浓缩浓缩程度一般以制剂每次服用量在10~20ml为宜。

4、配液在浓缩液中加入处方中的挥发性成分,还可酌情加入矫味剂、防腐剂等,用溶剂将药液体积调整到规定量。

5、分装

6、灭菌封口后立即进行。小剂量灌装采用流通蒸汽或煮沸灭菌,大剂量灌装采用热压灭菌,以确保灭菌效果。在无菌条件下配制的合剂,可不灭菌。

口服液:提取→精制→配液→灌装→灭菌

精制:絮凝沉淀剂:壳聚糖,101果汁澄清剂等。

三、合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应澄清,色泽均匀,无异味,允许有少量摇之易散的沉淀。具有一定的PH。同时相对密度、装量差异以及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第四节糖浆剂

一、糖浆剂的含义与特点

系指含有饮片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中药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味甜量少,服用方便,吸收快等特点。能掩盖药物不良气味,适用于儿童,制备方法简单。含糖量高的,渗透压高,不易染菌,低浓度的防止污染,常加防腐剂。

二、分类

1、单糖浆蔗糖的饱和水溶液,不含任何药物,浓度为85%(g/ml)或64.74%(g/g)单糖浆的应用:配置其它要用糖浆,其他口服液体药剂的矫味剂、助悬剂,丸剂、片剂的粘合剂及包糖衣的物料。

2、芳香糖浆含芳香性物质或果汁的浓蔗糖水溶液。用作:矫味剂。如:橙皮糖浆、姜糖浆等。

3、药用糖浆含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具有相应的治疗作用。如川贝枇杷糖浆、养阴清肺糖浆等

三、糖浆剂的制备

配制方法

1.热溶法将蔗糖加入一定量煮沸的蒸馏水或中药浸提液中,继续加热使溶解,再加入其他可溶性药物并搅拌溶解,趁热过滤,自滤器上加蒸馏水至规定体积。本法适于单糖浆剂对热稳定的药物糖浆的制备。如:金银花糖浆:热溶法(煎煮法,金银花双提法

2.冷溶法将蔗糖加入蒸馏水或药物溶液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后过滤。适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的制备。生产过程容易染菌,少用。

3.混合法在含药溶液中加入单糖浆及其它附加剂(如防腐剂、芳香剂等),充分混匀后,加蒸馏水至规定量,静置、滤过,即得。药物的酊剂、流浸膏剂、醑剂等含乙醇的药液,混合有混浊,可加适量甘油助溶或滑石粉助滤。

四、糖浆剂的质量要求

外观:半透明粘稠澄清液体,贮藏时不变质,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含蔗糖量≥45%(g/ml),相对密度,PH

第五节煎膏剂(膏滋)

一、煎膏剂的含义与特点

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制剂。俗称膏滋。

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治疗的作用,是中医强身健体、防衰老、治疗慢性病的传统剂型之一,具有体积小,易保存,服用方便;成分不稳定或易挥发的不宜。

二、煎膏剂的制备

流程:煎煮→浓缩→加入炼蜜(糖)后收膏→煎膏→分装

1、煎煮一般煎煮法浸提。也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浸提,回收乙醇后备用。

2、浓缩将滤液浓缩到规定的相对密度,得清膏

3、炼糖或炼蜜

炼糖1)目的:去除杂质,杀灭微生物,减少水分,防止反砂

2)方法:蔗糖加0.5倍量的水,0.1%酒石酸加热溶解,保持微沸2小时,至―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转化率不低于60%,含水量约22%。

4、收膏清膏中加入规定量的炼糖或炼蜜,不断搅拌,加热熬炼至规定的标准即可。加炼糖或炼蜜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的3倍,相对密度一般在1.4左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