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斑岩铜矿_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_远接触带热液_省略_矿床模型_一个新的矿床模型_以

斑岩铜矿_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_远接触带热液_省略_矿床模型_一个新的矿床模型_以

斑岩铜矿_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_远接触带热液_省略_矿床模型_一个新的矿床模型_以
斑岩铜矿_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_远接触带热液_省略_矿床模型_一个新的矿床模型_以

第32卷第1期2010年3月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

Vol.32No.1Mar.2010

收稿日期:2010 01 1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411405;2007CB411407);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0803008);中国地质调查局

项目(1212010634001)

作者简介:毛景文(1956 ),男,山西运城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矿床学研究。E mail:jingw enmao@263.n et

斑岩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 远接触带热液

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

以德兴地区为例毛景文,张建东,郭春丽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野外考察,论证了位于赣东北德兴地区德乐中生代火山盆地中的德兴铜矿、银山银铜铅锌矿和金山金矿及蛤蟆石金矿属于同一成矿系统。德兴铜矿是典型的斑岩铜矿,成矿流体和金属元素主要来自岩浆;银山银铜铅锌矿是一个下部为斑岩铜矿、上部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为主,晚期有较多的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金山和蛤蟆石金矿是远接触带热液矿床,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产物,金主要来自围岩 双桥山群浅变质岩。这3套矿床以中酸性花岗斑岩或石英斑岩(高钾钙碱质花岗岩)为核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中心向外或深部向浅部为:斑岩铜金钼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和远接触带热液型金矿。这种矿床组合关系不同于已知的经典斑岩铜矿模型和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模型,因而,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模型: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矿远接触带热液金矿模型。这套矿床形成于中侏罗世,抑或是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局部重熔或撕裂重熔的产物,抑或是在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弧后伸展带由地幔底侵的结果。关键词:成矿流体;铜矿;银铅锌矿;金矿;德兴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6561(2010)01 0001 14

Porphyry Cu,Epithermal Ag Pb Zn,Distal Hydrothermal Au

Deposits:a New Model of Mineral Deposit

Taking the Dexing Area as an Example

M AO Jing w en,ZH ANG Jian dong,GU O Chun li

(K ey L abor atory of M e tallog eny and M iner al A sse ssme nt of M inistry of L and and Resource s,Institute of

M iner al Resource s,Chinese A cade my of G eolog ical Sc ienc es,B eij ing 100037,China)

Abstract:Based o n the prev ious studies and detailed field investig ations in the Dex ing por phy ry Cu deposit ,t he Yinshan A g Pb Zn deposit and t he Jinshan shear zone hosted A u depo sit in the Dele Jur assic vo lcanic basin in t he no rtheastern Jiang x i Pr ov ince,East China are pr oposed to be same metallo genic sy stem in this paper.T he Dex ing is a typical po rphy ry Cu A u M o deposit in which bo th o re for ming fluid and elements are der ived fr om the g ranite po rphyry.T he Y inshan consists of por phy ry Cu or e at the co pular of quartz por phy ry in the low er par t and t he vein type A g P b Zn o re in the upper part.T he hy dr othermal fluid was mainly derived fr om the mag ma in t he ear ly stage and w as incorpo rated w ith mo re meteor ic water in the late stage.I ts o re fo rming elements are mainly from the mag ma.T he bo th Jinshan and the Hamashi,a quar tz vein ty pe g old deposit ho sted by br ittle fractures,are distal hydro thermal depo sits,which wer e for med by mix ed fluids o f mag matic and meteo ric water w hereas t he Au is mainly leached f rom the country ro cks o f M iddle Pro tero zo ic schists of the Shuang qiao shan G roup.T hese deposits spat ially show a distinct zoning o f po rphyr y Cu,epithermal Ag Pb Zn and dista l A u fr om the g ranite

po rphyry of qua rtz po rphyr y o utside.I n this case w e sug gest a new mo del entitled in por phyr y epithermal distal sy stem model for the g r oup o f mineral deposits w ith genetic relatio nship.

Key words:o re fo rming fluid;Cu;A g P b Z n;Au;Dexing

0 引言

Emmons[1]将中酸性岩体隆起部位(Cupola)的细脉浸染状铜矿命名为斑岩铜矿,通常是以大吨位和低品位为特点。20世纪初期,斑岩铜矿由于品位低仅是一种呆矿,直到20世纪30年代Jacque提出大吨位露天快速开采的新理念,导致该矿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尤其是Lowell等[2]提出经典的斑岩铜矿矿化蚀变模型后,推动了全球寻找斑岩铜矿不断取得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在西南太平洋岛弧发现了以Grasbeg为代表的新矿床类型,其深部为斑岩铜矿,浅部逐渐过渡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包括近接触带的高硫型金矿和远接触带低硫型金银矿或银矿),因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矿床模型,即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模型[3],这一模型又推动了全球不仅找到了诸多斑岩铜矿床,而且还发现了一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

在中国赣东北德兴地区的德乐中生代火山盆地,发育有德兴大型斑岩铜矿(大于6000000t铜金属储量)、银山银铜铅锌矿(其中银储量大于10000t)和金山金矿(金储量300t),构成了中国单位面积成矿强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这些不同类型矿床之间是否存在着成因联系,是大家关心的科学问题,也是潜在的一个新矿床模型。芮宗瑶等[4]曾经提出这3个类型矿床可能为一个体系(详见文献[5]),但由于缺少证据,没有引起重视。笔者基于前人研究基础,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和研究,尝试进行论述。

1 区域地质背景

华南包括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两个地块在新元古代沿江绍深大断裂或构造缝合带碰撞拼接[6 8],包括德兴斑岩铜矿、银山银铜铅锌矿和金山金矿的德兴矿集区位于接合部位扬子地块一侧的江南古陆。沿江南古陆(从浙江经过江西和湖南,抵达桂北)发育有华南地区一条北东东向的重要金矿成矿带[9 10],但目前对于其成矿时代尚有较大争论。在古陆南部沿江绍断裂带发育侏罗纪的裂谷带,属于十杭或杭十裂谷带[11]的东段部分,其内发育有大量的英安质 流纹质火山岩,在白垩纪期间继续断陷,发育有红层沉积。

在德兴地区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新元古界登山群、南华系志堂组、下寒武统荷塘组、下侏罗统林山组和鹅湖岭组以及白垩系石溪组(图1,据文献[12]略有修改)。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出露面积广泛,约占全区面积的70%。双桥山群由一套浅变质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夹变质火山熔岩组成,又进一步分为上、下亚群。下亚群以深海相泥砂质及火山碎屑复理石建造为主,属于稳定的大陆边缘沉积岩系(1515M a)[9,13],而上亚群则为一强烈活动的板块边缘沉积岩系(1371Ma)[14],以灰绿色变质浊积岩与火山熔岩为特征。位于德兴地区东南部的新元古界登山群为近海湖盆陆相火山 碎屑岩建造;南华系志堂组主要为近海湖盆碎屑岩建造;下寒武统荷塘组为碳酸盐岩建造。下侏罗统林山组为河漫滩相 湖泊沼泽相碎屑岩建造;而侏罗纪鹅湖岭组为陆相火山岩建造,其底部为千枚质砾岩,中部为流纹质集块角砾岩和角闪流纹熔岩,上部为英安质集块岩和英安质熔岩。白垩系石溪组主要为陆相红色碎屑建造。

赣东北深大断裂带、乐安江深大断裂带以及泗洲庙复式背斜三者构成本区基本构造格架(图1)。在赣东北深大断裂和乐安江断裂之间发育着次一级的北北东向的八十源 铜厂韧性剪切带和江光 富家坞韧性剪切带。而金山剪切带主要由几组近于平行的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组成,夹持于八十源 铜厂韧脆性剪切带和江光 富家坞韧脆性剪切带之间。

本区区域岩浆活动频繁,最主要有新元古代早期的海相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基性火山熔岩和蛇绿岩,其时代为929~1160M a[15 17]和中侏罗世陆相安山质 流纹质火山岩及其相关的次火山岩,包括英斑岩、英安斑岩(183M a)[18]和花岗闪长斑岩(171M a)[19]。

2 典型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

2.1 德兴斑岩铜矿

德兴斑岩铜矿位于矿集区的北东侧,主要由富家坞、朱砂红和铜厂3个含矿斑岩体组成[20]。3个

2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第32卷

1-白垩系石溪组红层;2-下侏罗统鹅湖岭组火山岩;3-寒武系荷塘组白云质灰岩;4-震旦系碎屑岩;5-新元古界登山群砂板岩; 6-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千枚岩;7-中侏罗世花岩岩;8-中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9-中侏罗世石英斑岩;10-加里东期辉石闪长岩; 11-新元古代变细碧-角斑岩;12-新元古代变角闪辉石岩;13-新元古代超镁铁质岩;14-剪切带;15-断层;16-背斜;17-向斜

图1 德兴地区铜银金多金属矿床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Cu Ag Au Polym etallic Deposit in D exing Area

成矿斑岩均呈小岩株状产出,沿北西西向呈串珠状分布,单个岩体呈岩筒状向北西倾伏(图2[20]),矿化发育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主要矿体(大约2/3矿体)赋存于外接触带的围岩中。

2.1.1 主要控矿构造

本区区域上深断裂带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矿田为北西西向(图1),由富家坞、铜厂和朱砂红3个矿床组成。矿田内北西向、北东向和东西向3组构造都比较发育,北东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了3个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分布,3个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外接触带的微细裂隙控制了矿化。

2.1.2 与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特征

铜厂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出露面积最大,为0 7km2,呈三角形;富家坞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出露中等,为0 2km2,呈梯形;朱砂红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出露面积最小,呈岩枝和岩脉群,其中2个最大的岩枝面积之和为0 06km2。据朱训等[20]的资料,锶同位素初始值为0 7043,其SH RIMP锆石U Pb年龄为(1713)M a[19]。该岩体为复式,共有5次侵位,其中3次为花岗闪长斑岩,2次为闪长玢岩或石英闪长玢岩,岩石呈隐晶至全晶质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该成矿主要与花岗闪长岩有关,闪长玢岩矿化较弱或不含矿化,呈岩墙穿入其中。花岗闪长斑岩的w(SiO2)为62%~63%, w(Al2O3)为15%,w(K2O)为1.94%~ 2.07%、低w(K2O)/w(Na2O+K2O)(0 33~0 8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低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 w( REE)为(24 87~216 20)!10-6,w( REE)为(22.15~206.25)!10-6,w( H REE)为(2.72~ 17.01)!10-6,w(La)N/w(Yb)N为8~44。

2.1.3 赋矿围岩特征

赋矿围岩为中元古界灰绿色、深灰色凝灰质板岩、凝灰质千枚岩夹千枚岩和变质凝灰岩,局部地段见含碳板岩和变质中性 中酸性熔岩。双桥山下亚群以深海相泥砂质及火山碎屑复理石建造为主,属于稳定的大陆边缘沉积岩系(1515M a)[9,13];而

3

第1期 毛景文,等:斑岩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 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 以德兴地区为例

图2 德兴斑岩铜矿田朱砂红、铜厂和

富家坞矿床平面和剖面

Fig.2 Horizons and Profile of Zhushahong,

Tongchang and Fujiawu Deposits in Porphyry

C u Ore Fields of Dexing Area

上亚群为一套强烈活动的板块边缘沉积岩系(1371Ma)[14],以灰绿色变质火山浊积岩夹火山熔岩为特征。

2.1.4 矿体与矿石

3个矿床中的矿体均为以岩体为核心的筒状,主体矿体分布于围岩中(图2),明显受岩浆结晶过程形成的网状裂隙系统控制,形成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石中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和黄铜矿为主,辉钼矿次之,再次为砷黝铜矿和斑铜矿,此外还有少量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铋矿、蓝辉铜矿、方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针硫铋铅矿、硫铜钴矿、硫钴镍矿、硫铁镍矿、针镍矿、辉砷镍矿、硫砷铅铜矿和硫银铋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水白云母(伊利石)、绿泥石等为主。除Cu为工业利用的元素外,其他可供综合利用的有益元素有M o、Au、Ag、Re、S、Se、T e、Co等。

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粒间充填交代结构、裂隙充填交代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细脉状 浸染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

2.1.5 矿化蚀变作用

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及其脉状系统可以分为4类[21]:?钾长石蚀变及其有关的A脉;#伊利石、绿泥石蚀变及其有关的B脉;?石英、白云母化及其有关的D脉;%晚期的碳酸盐、硫酸盐蚀变及其有关的E脉。其中,D脉的石英流体包裹体主要由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晶的流体包裹体组成。D 脉的形成流体压力为(20~400)!105Pa。火成岩中黑云母和热液白云母的氢氧同位素分别为4 6! 10-3和-87!10-3、(7.1~8.9)!10-3和(-71~ -73)!10-3。稳定同位素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E脉热液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别为(-4 8~-6.2)!10-3和(6.8~-18.8)!10-3。D脉中黄铁矿的 (34S)为(-0.1~3)!10-3,而E 脉中黄铜矿的 (34S)为(4~5)!10-3,也说明了硫化物的岩浆成因。因此,德兴斑岩铜矿的成矿流体来自于出溶的岩浆流体。金章东等[22]对不同蚀变程度的岩石进行了氧、锶、钕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与德兴斑岩铜矿成矿过程有关的热液流体至少有3种,包括高温岩浆流体、来自深部围岩的非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岩浆流体。钕、锶同位素在空间上的变化表明,在成矿流体形成及演化过程中锶同位素值由斑岩体内部向围岩接触带有规律地升高(从0 705到0 711),指示出矿床是由热液流体将成矿元素从岩体内部迁移到接触带附近富集而成的。

辉钼矿Re Os年龄为(170.41 8)Ma[23],与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1713)M a[19]相吻合,显示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

2.2 银山银铜铅锌矿床

银山银铜铅锌矿床是一个与火山次火山热液有关的矿床或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作用与侏罗纪火山次火山岩(石英斑岩)有着明显的时空和成因关系。

2.2.1 赋矿围岩

赋矿围岩主要矿体分布在侏罗纪鹅湖岭组火山次火山岩(或斑岩)和双桥山群千枚岩和凝灰质千枚岩中。在银山矿区,火山活动可分为有明显间断的3个喷发旋回,分别为偏酸性、中酸性和偏中

4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第32卷

性,其中以第1、2旋回为主要火山活动期,均以火山碎屑喷发开始,继之以熔岩喷溢,最后有次火山岩侵入。第1旋回火山活动为偏酸性的流纹英安质流纹质,分布在矿区北东侧和东侧,其活动形式明显为裂隙式喷发,主要沿近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的交汇部位发生。稍后的次火山岩(石英斑岩)则分布在偏北部的九龙上天 北山一带,呈近东西向的不规则岩脉(如4、5、13号岩体)侵入于盆地边缘的双桥山群之中。第2旋回火山活动为英安质,其次是次火山岩(英安斑岩),SH RIM P锆石U Pb年龄为(1813)Ma[24],主要分布在西山及其周围(如1、3号岩体)。该阶段的火山喷发活动从裂隙式逐渐转为中心式,西山的中心式火山机构保留得较为完整。第3旋回火山活动仅有少量安山质熔岩喷溢,且局限于西山火山机构内(11号岩体)[25]。除了侏罗纪火山岩外,中元古代双桥山群也是重要的成矿围岩。

2.2.2 主要控矿构造

北东向的银山倾伏背斜 断裂带纵贯全区,控制了本区火成岩的侵入、喷发、隐伏爆破及成矿。区内断裂构造以北北东、北东东和北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北西和北西西向,再次为南北向。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石英斑岩体,受北东东向断裂及近东西向构造的控制,呈北东东向近等距右型侧现于轴部构造北西侧上盘,北东东端宽大,南西西端窄小,向深部在轴部构造附近收敛,显示出由北东东向南西西向被动侵位的趋势[26]。

2.2.3 矿体和矿石

银山矿床共分为5个矿段,从南往北有:南山区、银山区、九龙上天区(简称&九区?)、西山区和北山区,一共有12个矿带(图3[24])。矿化主要表现为脉状,在深部可见斑岩铜矿。主要矿带有南山区的7、8号,银山区的2~5号,西山区的12号,九区的9、11号,北山区的10号,每个矿带都有10余条至几十条矿脉组成[25]。银山矿床的矿化形式以陡倾斜的裂隙充填大脉为主,脉宽一般在5cm以上;其次是细脉型和细脉浸染型。铜金矿体产于九区和西山,以英安斑岩体为中心,发育于蚀变斑岩体内及其南北接触带和爆破角砾岩,大量出现细脉、网脉和浸染状铜矿化。矿体规模大,为形态完整的板状、厚板状,其产状与英安斑岩体一致,常出现分支复合现象。矿体的走向或倾向均与英安斑岩体一致,

随岩体产状的变化而变化。主要矿石矿物

图3 银山银多金属矿床平面

Fig.3 Distribution of Ag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Yinshan 为黄铁矿、黄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为主要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及方解石和高岭石。最近,危机矿山项目在深部找矿过程中于九区深部探明20多万吨铜储量。这些铜矿石明显沿剪切带交代沉淀成矿,黄铜矿和

斑岩铜矿石明显沿剪切带发育

图4 银山矿区深部斑岩铜矿矿石

Fig.4 Porphyry C u Ore in the Depth of

Deposit of Yinshan

黄铁矿等金属矿物沿片理发育,呈定向排列(图4)。脉状铅锌银矿体主要分布于北山、九区和银山,前两者的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或者南;西山矿体的走向为北东、北北东、近北南、北北西;银山区矿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或者南东。矿脉长度一般为300~600m,最长达1050m,一般厚1~5m (图5[27])。银铅锌矿主要成脉状,矿石组成主要为

5

第1期 毛景文,等:斑岩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 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 以德兴地区为例

方铅矿、闪锌矿、菱铁矿,少量黄铁矿和毒砂以及微量深红银矿、淡银矿、自然银和硫铅锑银的硫盐矿物类;脉石矿物有绢云母、绿泥石、石英、迪开石、高岭石、伊利石、重晶石、萤石、白云石和玉髓[25]

图5 银山银多金属矿床剖面

Fig.5 Profile of Ag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Yinshan

2.2.4 矿化和蚀变

叶庆同[25]划分出早期铜黄铁矿阶段和晚期铅锌银成矿阶段,Li 等[24]

测得2个阶段的年龄分别为(178.2 1.4)M a (白云母A r Ar )和(175.4 1 2)M a(白云母Ar A r)。Zhang 等[28]

也划分出早期的Cu Au 和晚期的Pb Zn Ag 2次先后叠加的成矿作用,并进一步鉴定出从早到晚4个矿化蚀变阶段,分别是无矿石英脉、黄铁矿石英脉、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和黄铁矿闪锌矿 方铅矿石英脉。

叶庆同[25]最早注意到在银山矿区以英安斑岩为核心,具有明显的矿化蚀变分带性。金属元素分带为Cu 、Cu Pb Zn 、Pb Zn 、Pb;蚀变分带为:绢英云母化、绢英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 碳酸盐化。杨斌等[29]

也提出了类似的分带,即从英安斑岩体内部向外水平方向依次为(弱)绢云母化英安斑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英安斑岩和千枚岩带、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千枚岩带、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千枚岩带、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火山碎屑岩带。原生矿化分带也以英安斑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铜矿化带、铜铅锌矿化带、铅锌矿化带、铅(银)

矿化带。这种矿化分带特点与斑岩铜矿十分类似,因此,银山银铜铅锌矿床基本上属于斑岩 浅成低

温热液型矿床。

Zhang 等[28]在银山矿区开展了比较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成矿流体属于H 2O NaCl 体系,共鉴别出3类流体包裹体,以气液流体包裹体为主(占90%以上),还有富气体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高盐度包裹体,并广泛出现斑岩铜矿中通常见到的沸腾现象。成矿早期由于压力相对低,出溶的低盐度富气体包裹体,所以这种流体主要出现第一阶段无矿石英脉和第二阶段黄铁矿 石英脉中。随着持续结晶作用,含盐流体不断从岩浆出溶。在过高压状态下(大于900Pa),高盐度流体被捕获。进而随着大气降水的加入,过高压体系解体,代之出现以中低盐度为特点的气液包裹体。所以,后两个成矿阶段多以气液包裹体为主,在局部可见由于沸腾作用而出现高盐度和中低盐度包裹体共存的现象。Zhang 等[30]获得银山矿区成矿流体的 (18O )为(6 6~9 5)!10

-3

和 (D)为(-48~-34)!10

-3

(基于温度270~390(计算)。Zhang 等[31]

对成矿晚期与方铅矿和方解石有关的流体的同位素特点

( (18O H 2O )=0 5!10-3和 (D H 2O )=-70!10-3)显示出大气降水的特征。由此可见,银山矿区的流体特点是比较典型的斑岩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系统。

2.3 金山金矿田

金山金矿田包括金山、花桥和八十源等矿床及矿点,位于德兴斑岩铜矿南西3~4km ,是一个与韧脆性剪切带为赋矿构造的金矿床,主要受近东西向金山剪切带的控制(图1)。2.3.1 赋矿围岩

赋矿围岩与德兴铜矿的围岩相同,同属于中元古代一套浅变质岩系。

2.3.2 主要控矿构造

该矿田内宏观变形构造以推覆型剪切带的多层叠置为特征。金山剪切带主要由数条近于平行的韧 脆性剪切带组成,规模大小悬殊,宽度由0.1m 到650m 不等,呈带状、扁豆状尖灭再现,倾向变化于北西向、北向、北东向之间,倾角为5)~35),呈舒缓波状起伏,沿倾向呈舒缓台阶状延深,与矿田边缘区域性北东向走滑型剪切带低角度渐变交接(图1)。2.3.3 矿体和矿石

该矿体受剪切带控制,金矿体赋存在位于剪切

6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第32卷

带应变中心部位的石英 黄铁矿 铁白云石化带中。赋矿剪切带可出现多应变矿化中心,而每一条矿化中心往往有多条矿体叠置产出。矿体形态以似层状为主,板柱状、透镜状次之,产状与主剪切面(平行C 面理)平行起伏(图6[12]

)。一般厚度为1 2~6 0m,平均3 5m 左右,最大可达16 28m 。矿石品位变化比较大,一般为6!10-6左右,单样最高品位达1687!10-6。矿石类型有蚀变岩型(硅化、黄铁矿化、铁白云石化)和含金石英脉型两大类。矿石矿物组合简单,主要有黄铁矿,其次是磁铁矿、赤

铁矿、毒砂、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其次为绢云母、钠长石、铁白云石和绿

泥石等。黄铁矿是最主要的金属矿物和载金矿物,质量分数为1 17%~ 1.28%。自然金是唯一的金矿物和有用组分,成色高(953.6~969.4),以细粒单体金(占85.1%~91.21%)为主。金主要以不规则状、它形粒状、脉状、片状成群嵌布于黄铁矿及石英的粒间和显微裂隙中。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等富金硫化物的出现是明金和高品位金的宏观指

示标志。

图6 金山金矿剖面

Fig.6 Prof ile of A u Deposit in Jinshan

2.3.4 矿化和蚀变

该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钠长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其中,硅化和黄铁矿化与金矿化的关系密切。韦星林[32]提出在金山矿区沿剪切带构造蚀变分带清楚,从边缘向应变中心非对称式依次出现糜棱岩化带、初糜棱岩带、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带;相应的蚀变为绿泥石方解石带、石英绢云母白云石带、石英黄铁矿铁白云石带。Li 等[33]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根据岩石的变形变质作用、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提出由剪切带内向外可以分为3个带:?石英钠长石铁白云石黄铁矿带,该蚀变组合产于应变最强烈的主剪切面附近,垂向厚度从数米到数十米不等,一般不超过50m ,特征矿物为钠长石和铁白云石,该蚀变带金矿化较强;#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化带,此蚀变组合产于石英钠长石铁白云石黄铁矿带的两侧,垂向厚度近百米,特征矿物为绢云母和铁白云石;?绿泥石方解石绢云母化带,该组合产

于变形带的最外带,范围广,但不超出剪切带的范围,特征矿物为绿泥石和方解石。

范宏瑞等[34]将金山成矿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并开展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测定:?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捕获温度为250~215(;#石英金属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225~190(;?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90~160(,盐度中等偏高,w (NaCl)为12.3%~14.5%,属于中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正如范宏瑞等[34]所描述金山矿区流体包裹体数量多,但体积小,以液相和纯液相包裹体为主。张文淮等[35]研究指出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占包裹体总量的80%~85%;#纯有机烃类包裹体,占包裹体总量的10%~15%;?含盐类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占包裹体总量的1%左右;%纯CO 2包裹体(含液态CO 2三相包裹体),占包裹体总量的1%以下。张文淮等[35]、邹焕炎[36]先后提出成矿流体中高含量的有机质对于金的搬运

7

第1期 毛景文,等:斑岩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 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 以德兴地区为例

和沉淀具有重要意义。范宏瑞等[34]、张文淮等[35]根据流体包裹体特点,建议成矿作用与深部隐伏的岩体有成因关系。李晓峰等[12]通过H e/Ar同位素测定,认为成矿流体主要以地壳端员流体为主,有很少量的地幔流体参与。目前对于成矿流体的来源有多种认识,主要依据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值推测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34 35]、岩浆水与变质水混合[37 38]、变质水[12,32,39]、变质水与大气降水混合[40]和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41]。

除了上述3个大矿床外,还有蛤蟆石石英脉型金矿,该金矿位于银山之东北和朱砂红斑岩铜矿之南西,呈北东东向带状展布(图1)。金矿化受陡立的走滑型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石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属贫硫矿石。蚀变岩型矿石品位较低,主要见于含金石英脉两侧及其尖灭处,从南往北依次为蛤蟆石、董家、上洛、奈坑等矿床(点)组成,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毒砂化、黄铁矿化等。

李晓峰等[12]将蛤蟆石金矿的成矿作用分为3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形成石英、少量黄铁矿及自然金;#金属硫化物阶段:以出现大量硫化物(黄铁矿、毒砂、黄铜矿和少量方铅矿和闪锌矿)为特征;?碳酸盐硫化物及硫酸盐硫化物阶段:大量发育方解石、菱铁矿、铁白云石等。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黄铁矿、毒砂,少量方铅矿、闪锌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和绢云母等。

3 讨论

3.1 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矿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

国际上将斑岩铜矿通常分为斑岩铜金矿床和斑岩铜钼矿床,而中国很少有斑岩铜金矿床的报道,绝大多数为斑岩铜钼和铜钼金矿床。这种成矿类型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斑岩矿床所发育的构造环境有关,由于铜主要来自地幔(包括俯冲板片的重熔和大陆上地幔底侵成矿),而钼则主要来自下地壳。在西南太平洋岛弧带,主要发育斑岩铜金矿床,而且通常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或金银矿与之伴生,而在南美新生代和中生代的斑岩矿床以及美国西南部至墨西哥北西部的斑岩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42],最近在美国阿拉斯加西南部新探明了超大型Pebble斑岩铜金钼矿床[43 44]。后者与德兴矿化元素组合类似,表现为铜金钼共生。与斑岩铜矿有关的火成岩通常为钙碱质花岗岩类,与斑岩铜金矿有关的主要为低钾、中钾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而与斑岩铜钼有关的是富碱花岗岩类[43]。在剥蚀程度比较浅的成矿带,通常可以看到斑岩铜矿与火山机构共存,斑岩矿床发育于火山口的下部,与之有关的火山岩通常为安山岩至英安岩类[45]。目前在中国广泛流行埃达克岩,将这些钙碱性花岗岩类几乎全部论证为埃达克岩[46]。无论称之为埃达克岩,还是过去的磁铁矿系列花岗岩[47]和同熔型花岗岩[48],都表明为一种深来源、高侵位、高氧化度的岩石。与这类岩石有关不仅有斑岩铜矿,而且还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甚至一些矽卡岩型和脉状Ag Pb Zn矿床。过去论述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时,通常仅指金银矿床[49 50],最近几年,鉴于墨西哥广泛出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这样以来把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扩展为金银、银金和银铅锌[51]。赣东北地区与火山次火山有关的银山和冷水坑银多金属矿当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德兴是一个典型的斑岩铜金钼矿床,其形成过程正如Rui等[52]总结指出,当在上侵定位的岩浆房内岩浆结晶出35%~60%的斑晶时,开始发生岩浆二次沸腾,分馏出来的独立流体相,处于临界 超临界状态,富碱质、富硅富挥发组分(即富H2O、H Cl、H F、SO2和P2O5等)和矿质,温度为650~750(, w(N aCleq)为0 1%~55%。这种热流体具有2个显著特征:?与冷凝的顶部斑岩和邻近的围岩发生交代作用,产生碱质硅酸盐交代岩(斑点角岩和黑云母化、钾长石化等);#使顶部岩石内能增大,最终导致网状破裂,有利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对流循环。事实上,来自岩浆的流体随着降温、降压、矿物沉淀,卤水与气体的不混溶和水岩反应以及大气降水的混入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以至于形成明显的矿化蚀变分带。尽管在德兴铜矿区没有见到侏罗纪鹅湖岭组安山质火山岩,但银山矿区可能就相当于其上部,在剖面深部或平面上的中心部位(九区和西山区)发育斑岩铜矿,向上和向外出现铜铅锌和银铅锌矿,矿化形式也逐渐从细脉浸染状变成以脉状矿体为主,成矿流体也由岩浆水为主,逐渐变成以大气降水为主。对于德兴与银山成矿的统一性,最早由叶庆同[25]提出,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得到提升[5,53]。

金山金矿是否是德兴斑岩银山斑岩脉状铜银金钼矿床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建模的焦点问题。由于缺乏可以精确测年的矿物,尽管过去已经

8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第32卷

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获得了各种不同时代的数据。例如,伍勤生等[54]获得含金硅质糜棱岩中伊利石的Rb Sr等时线年龄值为167 9M a;张金春[55]测得绿泥石化千枚岩的全岩Rb Sr年龄为(161 6)M a,他还利用Rb Sr法测得超糜棱岩和石英脉全岩,获得的年龄数据为(7176)M a,而李晓峰等[39]得到2个含金糜棱岩伊利石的K/Ar年龄分别为(299 52 7)、(317 91 8)M a,含金石英脉中伊利石的K/Ar年龄为(269.9 1.7)M a;王秀璋等[56]运用石英流体包裹体Rb Sr等时线方法获得石英脉型和剪切带矿石的年龄为(406 25)Ma;毛光周等[57]利用同样方法却获得含金石英脉型矿体的形成年龄为(37949)M a。由于受到测试矿物和测试方法的限制,很难判断这些数据的可靠性,但幸运的是,大部分数据可以与华南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比较好地吻合,例如,(7176)Ma 与扬子和华夏陆块拼接时间基本吻合,也可能反映出走滑断裂的最早形成时代;(40625)M a与华夏地块隆升相对应;(317.9 1.8)~(269.9

1 7)Ma的年龄范围较大,也基本上与华北与华南板块相互作用相对应;167.9~(1616)Ma又与德兴和银山花岗质岩浆侵位和成矿事件较好地吻合。尽管前述对于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来源有4种认识,但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是新元古代变质成矿还是与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侵位有关。李晓峰等[39]指出金山金矿的形成应以元古代变质流体成矿为主,可能有燕山期叠加。通过野外考察和有关资料的研读,可以认为,沿着德兴地区5条北东向走滑剪切带多次发生活动是一个基本事实,也不排除在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期间最早出现这套走滑断裂并同时或稍晚发育金山式造山型金矿化。但迄今更多资料指向中晚侏罗世的成矿作用:?德兴地区构造与华南地区中晚侏罗世构造事件可以有机地配套:自从180M a左右Izanagi板块开始向欧亚大陆发生俯冲[58 60],来自南东方向的挤压,在德兴地区沿北东向的乐安江、四洲庙、八十源 铜厂、江光 富家坞和茅桥5条大断裂发生挤压走滑,而与之几乎垂直的金山剪切带出现伸展,因此,李晓峰等[39]在金山矿区鉴别出3种类型矿体:与断裂充填有关的脉体、伸展脉体、网脉状脉体,三者表明均为沿伸展构造由热液充填交代沉淀的产物;#成矿流体系统排斥造山型金矿:造山型金矿的最大特点是&成矿流体富CO2和18O,低到中盐度,显生宙至中元古代的成矿温度为250~350([61],而金山金矿的特点是流体包裹体数量多,但体积小,以液相和纯液相包裹体为主,成矿温度明显偏低,盐度中等偏高,而且显著贫CO2[34 35];?稳定同位素资料显示出岩浆流体参与了成矿过程:金山矿区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 (34S)值为(

2 1~6 7)!10-3[34],蛤蟆石金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为(2 76~

3 4)!10-3,均与德兴铜矿(-2 8~-3 1)!10-3[20]相近,但可能与地层中的硫发生同位素交换而出现向w(34S)增高方向漂移,与江南古陆其他金矿同位素特点基本相同[10],所有氢氧同位素资料都显示,流体的氢和氧同位素值变化较窄,与变化较宽的变质流体不同,而且在成矿过程表现出从以岩浆水为主到大气降水为主,总之显示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剪切带不仅控制金矿的形成,在银山矿山的九区和西区也见到剪切带沿露天采场中心通过,是控岩和控矿构造,下部斑岩铜矿化呈浸染状沿剪切带定向排列(图4),上部出现脉状银铅锌矿脉;?无论是华北克拉通还是华南地块,前寒武纪地层与金矿具有密切的关系[9 10,62 66],这可能与这些变质岩中含有较高可活化金有关。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一旦遭受后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在这些前寒武纪地层必然产生金的活化及被搬运和成矿。可能有人要提出花岗斑岩及其成矿系统是否能够引致局部地区比较长时间保持在一个高能量场,Seedorff 等[45]总结提出斑岩成矿系统活动期可以达到(0.5~5)Ma,如果有多期岩浆先后复合侵位,还可以持续几个百万年。因此,在德兴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期间,来自深源高氧化度的钙碱质花岗岩侵位,不仅形成了斑岩铜金钼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系统,而且引致整个地区温度提升,导致形成了一系列对流循环系统,将金从围岩中活化出来;同时,携带金的岩浆流体从岩浆房由高势能向低势能沿古断裂或剪切带运移,不断与对流循环的大气降水混合,并融合成统一系统,然后在引张部位卸载成矿。蛤蟆石脉状金矿与金山金矿基本雷同,由于赋矿构造性质更加偏向于脆性断裂,因而表现为以含金石英脉为主的矿化特点。总而言之,不同于典型传统的斑岩铜矿,也有别于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德兴斑岩铜矿、银山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和金山 蛤蟆石远接触带热液型金矿具有特殊性,构筑出一个新的矿床模型或成矿模式(图7)。

9

第1期 毛景文,等:斑岩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 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 以德兴地区为例

图7 德兴地区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矿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

Fig.7 M odel of Porphyry Cu,Epithermal Ag Pb Zn,Distal Hydrothermal Au Deposits in Dexing Area

3.2 矿床成矿地质环境

在过去的15年中,对华南地区的成矿背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舒良树等[67 68]提出华南地块在中侏罗世以前受特提斯域和印支期造山的影响,断裂和褶皱走向以东西向为主,中侏罗世以来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弧后伸展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形成了北北东向断裂系统以及陆相盆地与花岗质火山岩 侵人岩相间的盆山体系。Gilder等[11]通过锶和钕同位素研究,发现从广西的十万大山,经过桂东北、湘南、赣中部到杭州,为一个低T DM和高Nd(t)带,并推断为一个中生代裂谷带。Chen等[69]和H ong等[70]进一步工作指出,在十杭带的东侧也存在几条低T D M和高Nd(t)带,认为是岩石圈伸展和壳幔之间强烈相互作用的证据。事实上,华南地区侏罗纪矿床都是沿北东向断裂分布,而且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沿十杭带矿产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成一系列大型 超大型矿床。例如,在湖南段有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金船塘锡铋矿、新田岭钨矿、芙蓉锡矿、香花岭锡矿、瑶岗仙钨矿、白云仙钨矿、黄沙坪铅锌锡钼矿和锡田锡矿,其成矿时代集中在160~150M a。毛景文等[58 59]研究表明,从十杭断裂带往东的南岭及其北东邻区构成了华南侏罗纪大规模钨锡集中区,并推测与中晚侏罗世板片窗事件有关。由于软流圈地幔上涌到上地壳底部,导致上地壳重熔形成花岗岩并有地幔物质加入,后经过高分异演化,形成钨锡多金属矿床。Li等[71]提出在华南地区250~ 190M a期间出现了一个1300km宽的水平板片俯冲事件,180~155M a俯冲板片折断,引发岩浆作用。从湘南宁远 新田、湘东南宜章、赣南龙南 寻坞到闽西南永定发育一条长约500km、形成时间为178~173M a的火山岩带[72 79],岩性包括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在赣南和闽西南伴生有流纹岩和少量安山岩,总体上显示为双峰式火山岩,被认为是板片折断的开始。接着,出现大面积与钨锡矿有关的花岗岩侵位,Li等[18]认为是高分异的I 型花岗岩类。

相比之下,对于德兴地区斑岩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 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的成矿背景研究相对较少,尽管朱训等[20]推测为陆内成矿,毛景文等[80]和侯增谦等[81]推断为华北与华南板块后碰撞伸展带的产物,但是都缺少证据。Wang等[82]研究认为,与德兴斑岩铜矿有关的花岗斑岩为埃达克岩,其形成环境并非大陆弧而是在陆内沿十杭裂谷带或伸展带由拆沉下地壳重熔的产物。德兴斑岩铜矿位于十杭伸展带北50km[82],在裂谷带之南30km还发育有永平中晚侏罗世矽卡岩型铜矿。毛景文等[58 59,80]注意到在华南地区区域上发育有

10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第32卷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银山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冷水坑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永平矽卡岩型铜矿、东乡热液型铜矿、焦里矽卡岩型铅锌矿,湖南七宝山斑岩铜矿、宝山斑岩铜矿、水口山热液脉状铅锌矿、铜山岭斑岩铜矿和粤北大宝山矽卡岩铜矿,构成了一个长达1000km以上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带,这个矿带的显著特征是位于华南地区东部大陆边缘内侧,与深源花岗质岩浆有着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其成矿时代为中晚侏罗世(180~165M a)[24,59,80],与成矿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为一套高侵位的花岗闪长岩或花岗岩类,属于氧化度相对较高的磁铁矿型花岗岩系列[47]或同熔型花岗岩[48]。最近,郭春丽等[83]对与这套矿床有关的岩石初步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总结其特点为:?在空间分布上,这些花岗闪长质岩石的镁铁矿物以角闪石为主,斜长石多具有环带构造,而钾长石多为微斜长石,钛铁矿含量大于磁铁矿;# w(SiO2)为56 24%~68.8%,w(K2O+Na2O)为4 02%~10 55%,w(K2O)>w(Na2O),w(A)/ w(CNK)为0 79~1 57,为准铝 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分布型式总体上呈向右倾斜的平滑曲线,w(La)N/w(Yb)N为4.43~29 07,具有弱的负铕异常, (Eu)为0 62~1 36,以富集LILE和亏损Nb T a、Ba、Sr、Ti、P(德兴除外)为特征;%初始(N(87Sr)/N(86Sr))i为0.705028~ 0 722376,Nd(t)为-12.30~1.80,属高N d(t)、低T DM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在成矿元素组成上,以Cu、M o、Fe及亲铜、亲铁和亲硫元素含量较高,并伴生有Cu、Ag、Pb、Zn、M o、A u矿化。这套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地幔岩石熔融后经分异结晶而成,或壳幔混染源区熔融作用而成[77,84 85]。根据孔华等[86]、Sen等[87]、Rapp等[88]研究,单纯的麻粒岩深熔生成的岩浆具有常具富集Eu异常、低w(K2O)高w(Na2O)(>4 3%)、Nd(t)为-6.0~-5.8的特征,暗示了这些花岗闪长质岩体不可能单独由麻粒岩相下地壳深熔作用形成。在Nd(t)对N(87Sr)/N(86Sr)图解中,这套岩石落入地幔与华南下地壳的演化线上,其中德兴花岗斑岩主要来自地幔,其他岩体都显示出不同程度地壳物质的混染,从成矿元素组合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随着地壳物质加入到岩浆体系的程度不同,成矿元素组合的变化规律为: Cu A u(在该带缺失)+Cu A u Mo+Cu Ag Pb Zn+Ag Pb Zn。

这套铜多金属矿产及其岩浆岩沿北东走向,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几乎垂直,与此同时在华南有大量同时代的挤压和推复构造(例如在德兴地区、冷水坑矿田和大宝山矿区均可以见到),表明为挤压环境。因此,推测这条岩浆带可能为古太平洋俯冲板块局部重熔或撕裂重熔的产物。该岩浆直接上升到浅表,则形成斑岩铜矿,与地壳大量混染或混熔后形成的岩浆则伴生铅锌银矿及钨多金属矿产。事实上,正是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这条北东向挤压环境的花岗岩带与湘西南道县 赣东南寻乌东西向伸展体制的花岗岩带成对产出。

4 结语

通过以上叙述和讨论,可以认为德兴地区的斑岩铜矿、银山斑岩铜矿和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复合型矿床与金山和蛤蟆石远接触带热液金矿是同一构造岩浆热事件的产物,成矿时间具有一致性,成矿空间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即从岩体内外接触带向外或向上有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矿,到远接触带热液金矿,构成一个矿床组合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不同类型矿床互为找矿标志。在岩浆活动中心的外围断裂系统包括古剪切带,是寻找远接触带热液型金矿的重要部位。

与低角度俯冲的大洋板块局部撕裂有关,与成矿相关的花岗质岩体来自俯冲板片的局部重熔,抑或直接上侵定位,形成斑岩铜矿,抑或与地壳发生一定程度的混染作用,上侵定位后形成银铅锌矿床或铜银铅锌矿床;与斑岩铜矿有关的岩石为高钾钙碱质花岗岩类,与铅锌银矿有关的岩石为钙碱性花岗岩类;控岩控矿断裂主要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西向。在中国东部地区应关注在中侏罗世火山盆地中或北东向线性断陷盆地,开展此类型矿床组合的找矿评价。

在野外地质调查期间,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陈祥云和黄水保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给予大量支持,江西铜业集团同行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成文过程中与李晓峰和芮宗瑶研究员进行过深入讨论,特别是李晓峰研究员还提供了不少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Emmons W H.Principle of Econ om ic Geology[M].New

York:M cGraw H ill,1918.

11

第1期 毛景文,等:斑岩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 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 以德兴地区为例

[2] Low ell J D,Guilb ert J https://www.doczj.com/doc/4015042516.html,teral and Vertical Alteration

m ineralization Zon ing in Porph yry Ore Deposits[J].E cono

m ic Geology,1970,65(4):373 408.

[3] W hite N C,H edenquist J W.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S tyles,C haracteristics and E xploration[J].SEG New sletter,

1995,23:9 13.

[4] 芮宗瑶,黄崇轲,齐国明,等.中国斑岩铜(钼)矿床[M].北

京:地质出版社,1984.

[5] 裴荣富.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6] Zhou X M,Zhu Y https://www.doczj.com/doc/4015042516.html,te Proterozoic Collisional Orogen and

Geosuture in S ou theastern China:Petrological Evidence[J].

Ch ines e Journal of Geoch emis try,1993,12(3):239 251. [7] Li X H,Zh ao J X,M cCulloch M T,et al.Geochemical and

S m Nd Isotopic Study of Neoproterozoic Op hiolites from

S ou theastern China:Petrogen 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J].Pr ecambrian Research,1997,81(1/2):129 144.

[8] Li Z X,Li X H,Zhou H W,et al.Grenvillian Con tinental Col

lis ion in South China:New SH RIM P U Pb Zircon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Rodinia[J].Geolo

gy,2002,30(2):163 166.

[9] 刘英俊,孙承辕,马东升.江南金矿及其成矿地球化学背景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 毛景文,李红艳.江南古陆某些金矿床成因讨论[J].地球化

学,1997,26(5):71 81.

[11] Gilder S A,Gill J,C oe R S,et al.Is otopic and Paleomagnetic

Con straints on the M es oz oic T ecton ic E volu tion of South

Ch ina[J].Journal of Geoph ysical Res earch,1996,101(B7):

16137 16154.

[12] 李晓峰,易先奎,朱和平.德兴金山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小

尺度构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J].矿床地质,2009,28

(1):42 52.

[13] 刘英俊,沙鹏,朱凯军.江西德兴地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含

金建造的地球化学研究[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9,9

(2):115 126.

[14]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

社,1984.

[15] 徐 备,乔广生.赣东北晚元古代蛇绿岩套的Sm Nd同位素

年龄及原始构造环境[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25(3):108 114.

[16] 周国庆,赵建新.华南扬子克拉通东南缘赣东北蛇绿岩的

S m Nd同位素研究[J].科学通报,1991,36(2):129 132. [17] 李献华,周国庆,赵建新,等.赣东北蛇绿岩的离子探针锆石

U 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化学,1994,23(2):125

131.

[18] Li X H,Li Z X,Li W X,et al.U Pb Zir con,Geoch emical and

S r Nd H 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Age and Origin of J urassic

I and A type Gran ites from Central Guangdong,SE China:a

M ajor Igneous Event in Respons e to Foundering of a Su bduc

ted Flat slab?[J].Lithos,2007,96(1/2):186 204.

[19] 王 强,赵振华,简 平,等.德兴花岗闪长斑岩SH RIM P锆

石U Pb年代学和Nd S r同位素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

2004,20(2):315 324.

[20] 朱 训,黄崇轲,芮宗瑶,等.德兴斑岩铜矿[M].北京:地质

出版社,1983.

[21] Li X F,Sasaki M.H ydroth ermal Alteration and M ineraliza

tion of M iddle J uras sic Dexing Porphyry Cu M o Deposit,

Southeast China[J].Res ou rce Geology,2007,57(4):

409 426.

[22] 金章东,朱金初,李福春.德兴斑岩铜矿成矿过程的氧、锶、钕

同位素证据[J].矿床地质,2002,21(4):341 349.

[23] Lu J J,H ua R M,Yao C L.Re Os Ag e for M olybdenite from

the Dexing Porphyry C u Au Deposit in Jiangxi Provi nce,China

[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5,69(S1):A882.

[24] Li X F,W atanab e Y,M ao J W,et al.Sen sitive H igh res olu

tion Ion M icroprobe U Pb Zircon and40Ar 39Ar M us covite

Ages of th e Yinshan Deposit in the Northeast Jiangxi Prov

ince,South Ch ina[J].Resour ce Geology,2007,57(3):

325 337.

[25] 叶庆同.赣东北铅锌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机理[M].北京:北

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6] 李传明.江西银山铜铅锌矿床成矿特征[J].地质与勘探,

1986(6):3 8.

[27] 倪 培.闽浙赣相邻区铜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报告

[R].南京:南京大学,2009.

[28] Zhang D H,Xu G J,Zhan g W H,et al.H igh S alinity Fluid

Inclu sions in the Yins han Polymetallic Dep os it from the Le

De M etallogenic Belt in Jiangxi Province,China:T heir Origin

and Implication s for Ore Genesis[J].Ore Geology Review s,

2007,31(1/4):247 260.

[29] 杨 斌,彭省临,杨 牧,等.江西银山铜铅锌矿床热液对流

与蚀变矿化分带机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24(4):

395 401.

[30] Zhan g D H,Yu C W,Bao Z Y,et al.Ore Zonin g and th e Dy

namics of Ore forming Process es in th e Yin shan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Dexing,J iangxi[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 is

try,1997,16(2):123 132.

[31] Zhang L G,Liu J X,Yu G X,et al.H ydrogen and Oxygen I

sotopes Study on the Water rock Interaction of the Yinshan

(Cu )Pb Zn Ag Ore Deposit,Jiangxi Province[J].Acta Geo

logica S inica:Englis h Edition,1996,9(3):274 289.

[32] 韦星林.金山金矿田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作用[J].矿产与地

质,1995,9(6):471 480.

[33] Li X F,Wang C Z,Hu a R M,et al.Fluid Origin an d S tructu

ral Enhancemen t During Progres sively Localized M ineraliza

tion of th e Jins han Orogenic Gold Deposit,S ou th China[J].

M ineralium Deposita,2010(in press).

[34] 范宏瑞,李兆麟.金山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

成矿物质来源[J].地质科学,1992(增刊):147 160.

[35] 张文淮,谭铁龙.江西省金山金矿有机流体与金矿关系[J].

矿床地质,1998,17(1):15 24.

[36] 邹焕炎.江西金山金矿韧性剪切带中有机质与金矿化的关系

12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第32卷

[J].黄金科技动态,1993(3):10 12.

[37] 黄宏立,杨文思.赣东北金山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J].地质找矿论丛,1990,5(2):29 39.

[38] 杨卫明,李昌存,韩秀丽.金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黄

金,2000,21(6):9 11.

[39] 李晓峰,王春增,易先奎,等.德兴金山金矿田不同尺度构造

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J].地质论评,2007,53(6):

774 782.

[40] 季峻峰,孙承辕,郑晴.江西金山剪切带型金矿床中含金石

英脉的成矿特征[J].地质论评,1994,40(4):361 367. [41] 刘志远,金成洙,王荣湖,等.江西金山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

化学及矿床成因讨论[J].地质找矿论丛,2005,20(2):

93 99.

[42] Cooke D,Hollings P,H olliday J.Circum Pacific Porphy ry

Copp er,Gold and M olybdenu m Deposits[C],Committee of

2008Pacific Rim Congress.T he Pacific Rim:M in eral En dow

ment,Discovery and Ex ploration Frontiers.Carlton South:

Au stralasian Institute of M ining and M etallurgy,2008:7 14.

[43] Rebagliati C M,Payne J G.Summary Report on th e Pebb le

Porphyry Copper g old Project[R].Vancouver:North ern

Dynasty M in erals Limited,2005.

[44] Lang J R,Rebagliati C M,Rob erts K,et al.Th e Pebble Cop

per g old molyb denum Por phyry Deposit,S outhw est Alas ka,

U SA[C],Committee of2008Pacific Rim Congress.T he Pa

cific Rim:M ineral Endow ment,Discovery and Ex ploration

Frontiers.Carlton S outh:Australas ian Institute of M ining

and M etallur gy,2008:27 32.

[45] S eedorff E,Dilles J H,Proffett J J M,et al.Porph yry Depos

its:Ch 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H ypogen e Featu res[C],

H edenquis t J W,T homp son J F H,Goldfarb R J,et al.Eco

nomic Geology,One H undred Annivers ary Volum e1905

2005.Washin gton:S ociety of Econ om ic Geologists,2005:

251 298.

[46] 张 旗,王 焰,钱 青,等.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

征及其构造 成矿意义[J].岩石学报,2001,17(2):236 244.

[47] Ish ihara S.T he M agnetite s eries and Ilm enite series Granitic

Rocks[J].M ining Geology,1977,27:293 305.

[48] 徐克勤,胡受奚,孙明志,等.华南两个成因系列花岗岩及其

成矿特征[J].矿床地质,1982,1(2):1 14.

[49] H eald P,Foley N K,H ayba D https://www.doczj.com/doc/4015042516.html,parative Anatom y of

Volcanic hosted Epithermal Deposi ts:Acid sulfate and Adulari a

sericite Types[J].Economic Geology,1987,82(1):1 26. [50] H edenquis t J W,Ar ribas A J,Gonzales U rien E.Ex ploration

for E pith ermal Gold Deposits[J].Review s in Economic Geol

ogy,2000,13:245 277.

[51] S immons S,W hite N C,John N C.Geological Ch aracteristics

of E pitherm al Precious and Base M etal Deposits[C],H e

denquist J W,T homps on J F H,Goldfarb R J,et al.E conomic

Geology,One H undred Anniversary Volu me1905 2005.

W as hington: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 ts,2005:485 522.

[52] Rui Z Y,Wang L S,W u C Y,et al.Dexing Por 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Jiangxi,China[C],Porter T M.Su per Porphyry

Copper and Gold Deposits:a Global Prospective.Adelaide:

PGC Publishing,2005:409 421.

[53] 陈毓川,裴荣富,张宏良,等.南岭地区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

关的有色及稀有金属矿床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54] 伍勤生,刘青莲.金山成矿年龄测定及矿床成因探讨[C],中

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同位素地质

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杭州:

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1989:20 25.

[55] 张金春.江西金山韧性剪切型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研究[D].南

京:南京大学,1994.

[56] 王秀璋,梁华英,单 强,等.金山金矿成矿年龄测定及华南

加里东成金期的讨论[J].地质论评,1999,45(1):19 25. [57] 毛光周,华仁民,龙光明,等.江西金山金矿成矿时代

探讨 来自石英流体包裹体Rb S r年龄的证据[J].地质

学报,2008,82(4):532 539.

[58] 毛景文,谢桂青,郭春丽,等.南岭地区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

矿作用:成矿时限及地球动力学背景[J].岩石学报,2007,

23(10):2329 2338.

[59] 毛景文,谢桂青,郭春丽,等.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

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环境[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4):

510 526.

[60]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等.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

动新诠释[J].地质学报,2007,81(11):1449 1461.

[61] Goldfarb R J,Bak er T D,Groves D I,et al.Distribution,

Character of Gold Depos its in M etamorp hic T er ranes[C],

H edenquist J W,T hompson J F H,Goldfarb R J,et al.Eco

nomic Geology,On e Hu ndred Ann iversary Volume1905

2005.W as hington: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2005:

407 450.

[62] Zhou T H,Goldfarb R J,Phillips G N.Tectonics and Distri

bu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China:an Overview[J].M inera

lium Deposita,2002,37(3/4):249 282.

[63] M ao J W,Qiu Y M,Goldfarb R J,et al.Geology,Dis tribu

tion,and Classifica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W estern Qin

ling Belt,Central Ch ina[J].M in eralium Depos ita,2002,

37(3/4):352 377.

[64] M ao J W,Goldfarb R J,Zhang Z W,et al.Gold Depos its in

the Xiaoqin ling Xiong ers han Region,Qinling M ountains,

Central Chin a[J].M ineralium Deposita,2002,37(3/4):306

325.

[65] H art C J R,Goldfarb R J,Qiu Y M,et al.Gold Deposits of

the North ern M argin of th e North China Craton:M ultiple

Late Paleoz oic M es oz oic M ineralizin g Events[J].M ineralium

Deposita,2002,37(3/4):326 351.

[66] Nie F J,Jiang S H,Liu Y.Intrusion related Gold Deposits of

North Ch ina C raton,People s Republic of C hina[J].Resource

Geology,2003,54(3):299 324.

[67] 舒良树,周新民,邓 平,等.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

与构造演化[J].地质通报,2004,23(9/10):876 884.

13

第1期 毛景文,等:斑岩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 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 以德兴地区为例

[68] 舒良树,王德滋.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对比研究

[J].高校地质学报,2006,12(1):1 13.

[69] Ch en J F,Jahn B M.Crustal Evolution of Southeastern Chi na:

Nd and Sr Isotopic Evidence[J].Tectonophys ics,1998,

284(1/2):101 133.

[70] H ong D W,Xie X L,Zhang J S.Isotope Geochem istry of

Granitoids in S ou th Chin a an d T heir M etallogeny[J].

Res ource Geology,1998,48(4):251 263.

[71] Li Z X,Li X H.Form ation of the1300k m w ide In traconti

nental Orogen and Postorogenic M agmatic Province in M es o

zoic South China:a Flat slab Subdu ction M odel[J].Geology,

2007,35(2):179 182.

[72] 许美辉.福建省永定地区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构造环

境[J].福建地质,1992,11(2):115 125.

[73] 赵振华,包志伟,张伯友.湘南中生代玄武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J].中国科学(D辑),1998,28(增刊):7 14.

[74] 陶奎元,毛建仁,杨祝良,等.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石构造组

合和复合动力学过程的记录[J].地学前缘,1998,5(4):

183 191.

[75] 陈培荣,孔兴功,王银喜,等.赣南燕山早期双峰式火山 侵入

杂岩的Rb S r同位素定年及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1999,5

(4):378 383.

[76] 陈培荣,华仁民,章邦桐,等.南岭燕山早期后造山花岗岩类:

岩石学制约和地球动力学背景[J].中国科学(D辑),2002,

32(4):279 289.

[77] W an g Y J,Fan W M,Gu o F,et al.Geochem istry of M esozoic

M afic Rocks Ad jacent to th e Chen zhou Linw u Fault,South

Ch ina:Implications for the Lithospheric Boundary Betw een

th 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J].Intern ational Geolog

ical Review,2003,45(3):263 286.

[78] Li X H,Chen Z G,Liu D Y,et al.Jurassic Grabbro Granite

S yenite Suites from South ern J iangx i Provin ce,SE Ch ina:

Age,Origin,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J].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03,45(10):898 921.

[79] Zhou X M,Sun T,Shen W Z,et al.Petrogen esis of M esozoic

Gran itoids and Volcanic Rocks in South China:a Respons e to

T ectonic Evolu tion[J].Episodes,2006,29(1):26 33.

[80] 毛景文,谢桂青,李晓峰,等.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

用与岩石圈多阶段伸展[J].地学前缘,2004,11(1):45 55. [81] 侯增谦,潘小菲,杨志明,等.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J].现

代地质,2007,21(2):332 351.

[82] Wang Q,Xu J F,Jian P,et al.Petrogenes is of Adakitic Por

phyries in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 etting,Dexing,South

Chin a:Implications for th e Genesis of Porphyry Copper Mine

ralization[J].Journal of Petrology,2006,47(1):119 144. [83] 郭春丽,毛景文,陈毓川.十杭带对南岭地区中侏罗世成岩成

矿作用的制约 对与铜金银铅锌矿有关花岗闪长质岩体

地球化学特征的总结[J].岩石学报,2010,26(3)(in pr ess).

[84] Arnaud N O,Vidal P,Tapponnier P,et al.Th e H igh K2O

Volcanis m of Northw estern Tibet: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J].Earth an d Planetary S cience Letters,1992,

111(2/4):351 367.

[85] T hompson A B.Fertility of C rustal Rocks During An atexis

[J].GSA Special Paper s,1996,315:1 10.

[86] 孔 华,金振民,林源贤.道县玄武岩中麻粒岩包体的岩石学

及年代学[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2):115 119. [87] Sen C,Du nn T.Dehydration M elting of a Bas altic Com posi

tion Am phibolite at 1.5and2.0GPa:Im plication s for th e

Origin of Adakites[J].Contributions to M in eralogy an d Pe

trology,1994,117(4):394 409.

[88] Rapp R P,Watson E B.Dehydration M eltin g of M etab asalt

at8~32kbar:Im plications for Continental Grow th and

Crus t mantle Recycling[J].Journal of Petr ology,1995,

36(4):891 931.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在地学界影响力明显提升

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对外联络委员会消息,?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已于2009年11月中旬被英国?动物学记录.、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截止目前,本刊已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石油文摘.、?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地质学题录与索引.、?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这些都表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在地学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也是广大作者、审稿专家与本刊编辑部共同努力的结果。

14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第32卷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1)与岩体的关系: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0.02 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项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石常具有斑状结构,岩体内外伴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2)围岩蚀变特征: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金属矿化分布在岩体内或部分在岩体内,部分在岩体外,石英绢云母带常为主要的矿化带。 (3)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矿化明显分带,片矿化向外为:Mo—Cu、Cu—Mo、Pb-Zn、Au。 (4)地质构造环境:岛弧,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矿床多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带相对隆起的一侧,一般为深-大断裂带及其上盘。 (5)成矿作用: 当岩浆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并参与成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斑岩铜矿的找矿 , ,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 1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 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前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从国外统计的铜矿储量大于500万吨以上的49个铜矿床,斑岩铜矿有26个,占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铜矿巨型成矿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古亚洲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乌兹别克,经巴尔哈什湖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龙江至苏联远东地区。环太平洋斑岩铜矿成矿带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东成矿带主要分布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矿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沿海,又可分为内、外两个成矿带:内带属岛弧带,北起堪察加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西伊里安、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带北自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延至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至赣东北。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西班牙,经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我国青海、西藏,再向南东方向伸入缅甸境内。 基于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国“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从而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内蒙乌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黑龙江多宝山进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矿床远景。应该说找矿研究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巨大的。 80年代后,世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仍有不断发现,如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 dida)、印度马兰杰坎德(Malanjkhand)、菲律宾勒班陀(Lepanto)“远东南”(FS E)特大型—大型斑岩铜矿床和富金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虽有所进展,如长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中伴有斑岩型铜矿化,构成多位一体矿床,或成矿系列。但总的说来,没有发现规模大、条件好的可供建设的斑岩铜矿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铜矿也尚未计划上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斑岩铜矿品位低。例如江西德兴铜厂铜平均品位%,富家坞含铜平均品位%;朱砂红铜平均品位%;黑龙江多宝山铜矿铜平均品位为%;内蒙乌奴克吐山铜矿铜平均品位%;西藏玉龙铜矿铜品位%~%;马拉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多霞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尚难利用。 2斑岩型铜矿的富矿 综上可知,斑岩型铜矿的开发程度受其矿床质量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斑岩铜矿床有否富矿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能否建设上马的关键。 (1)就斑岩铜矿成矿带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在矿体形成后,常形

斑岩型矿床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目前,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及沉淀机制和矿床蚀变分带等方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矿床成矿模式等。下面分别简要阐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1)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的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主要与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之间(Misra, 2000)。板内造山环境下,主要与高钾钙碱性岩石有关(Hou et al., 2003, 2004)。随着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Defant et al., 1990)和研究的升温,国内外很多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斑岩被归入埃达克岩的研究范畴(张旗等,2001,2002;曲晓明,2001;侯增谦等,2003),并认为世界级斑岩型矿床多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相联系;中国的德兴和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则被认为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成矿母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下地壳底部导致下地壳中基性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 通常认为,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是一定构造环境中花岗质岩浆晚阶段的演化产物或是它们高侵位的衍生物(芮宗瑶等,1984)。如俯冲环境下,俯冲的大洋板片直接熔融(Sillitoe, 1972)或俯冲大洋板片在一定深度发生相变,大规模脱水交代上地幔楔部分熔融均可产生含矿斑岩岩浆(Richards, 2003)。板内造山带环境下,斑岩是区域地质发展末期特定的产物(安三元等,1984),特别是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最重要的成岩机制,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侯增谦等,2005;Hou et al., 2008;杨志明等,2008)。近年来,在成矿斑岩中发现发育有中基性深源包体(王晓霞等,1986)或暗色微粒包体(曹殿华等,2009),指示斑岩岩浆起源较深,直接来自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甚至发生过与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因而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卢欣祥等,2002)。 从岩浆起源的热体制角度,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壳源岩浆的产生都需要有深部热能的注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 岩铜矿床10大特征: (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 (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 (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 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钥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 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铜和铜—钼矿床; (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 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 和偏基性(闪长斑岩)的侵人体有空间联系; (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 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 (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 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 (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

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 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 (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 可能性, (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 富集带 (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 斑岩铜矿在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5%,其次为中生代,大约占35%,中生代之前的超大型斑岩铜矿仅限于中亚-蒙古的古生代造山带和某些前寒武纪的克拉通造山带(表1)。世界上90%的超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1959年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按成因划分为内生与外生两大类。内生矿床按其生成的温度下降顺序分为8个建造。其中,建造1~3为高温矿床,建造4~7为中温矿床,建造8为低温矿床;外生矿床只有一种建造,即菱锌矿-白铅矿-铅矾建造。 1979年涂光炽对我国铅锌矿床作了成因分类:①与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②与海相、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③与沉积作用、沉积改造作用及后成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④与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⑤砂铅矿床。 1983年王育民将我国铅锌矿床类型分为“四系十二型十九式”。 1989年涂光炽等在《中国矿床》专著中对中国铅锌矿床进行综合因素的分类,这个分类方案是根据中国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铅锌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含矿岩系、物质组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以含矿岩系和主导成矿作用命名的方式,划分出了8个类型,即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碳酸盐岩型、泥岩-细碎屑岩型、砂砾岩型。该分类的优点在于含矿岩系集中地反映了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和形成方式等,是对过去以矿床围岩命名的发展,也有利于找矿,具有特色。 上述8类铅锌矿床的基本特征如下: 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因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铅锌矿床。它们可能是花岗岩类结晶分异的气液产物,但也可能是成岩后在另一次地质事件或地壳运动中受到地下热水(大气降水成因为主)的活化淋滤,使花岗岩类

中的分散成矿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可与中性、中酸性、酸性或碱性侵入岩有关。岩体可大可小。一般的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 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从赋矿岩石类型来看,与铅锌钨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源花岗岩类;与铅锌铜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幔源花岗岩类。地下热水成因的铅锌矿床常伴生金、银等元素。 这类矿床国内典型实例:花岗岩型铅锌矿床有广西新华铅锌银矿床、广东锯板坑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湖南东坡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等;夕卡岩型铅锌矿床有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床、黄沙坪铅锌矿床和辽宁桓仁铜锌矿床等;斑岩型铅锌矿床有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云南姚安铅矿床、山东香夼铅锌矿床。 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的含矿岩系中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很发育,特别是下盘岩石常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岩系有关。国外称这类矿床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黄铁矿型铅锌矿床。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常与铜矿共生或伴生大量的金、银和稀散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巨大。我国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如甘肃白银厂铜铅锌矿床等,有的还受到混合岩化作用,如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等。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典型实例有白银厂小铁山矿床、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等。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常分布在火山断陷盆地边缘,受断裂控制。含矿岩系多

论述玢岩型矿床

论述玢岩型矿床 资源一班黄永龙20114495 摘要:本文结合前人工作成果,重点论述玢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式,矿体形态以及围岩蚀变等。 关键词: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 前文:玢岩型矿床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所确定和命名的一种矿床类型,其类似于斑岩型铜矿床的概念,是指产于录像火山岩分布区域内,与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的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一组矿床。这种矿床具有晚期岩浆,高温气液交代、接触交代、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及火山沉积等一系列的成矿作用特点。我国宁芜地区铁矿床是其典型代表。宁芜地区断陷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盆地内发育一套火山—侵入杂岩。火山岩的总厚度达到2500米,火山旋回(由老到新)可分为: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娘娘山。四个旋回的每个旋回以强烈、较强烈爆发开始→较宁静的喷溢活动结束;各旋回末期均有次火山岩产出。其中,铁矿均与大王山旋回末的富钠辉长岩、闪长玢岩、辉石安山岩、粗面岩的次火山岩体有关。矿化围绕火山中心分布。 正文:一、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由岩体内部到接触带再到围岩中,出现下列几种类型的铁矿化: (1)产于辉长闪长玢岩岩体中部的铁矿化(陶村式):铁矿化呈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矿石组合为钠柱石-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属晚期岩浆-高温热液交代矿床。 (2)产于辉长闪长玢岩顶部或边部的铁矿化(凹山式):部分矿体进入安山岩,凝灰岩等围岩中。矿化呈脉状、网脉状、角砾状和块状。矿石以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组合为特征,成因上属伟晶-高温气成热液充填矿床。 (3)产于接触带上的铁矿化:围岩为安山岩、凝灰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磷灰石-磁铁矿(梅山式);围岩为灰岩、砂页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凤凰山式)。两类矿石的构造均以块状、角砾状为主,偶有条带状,成因上属矽卡岩型矿床。 (4)产于岩体附近火山岩中的脉状、似层状铁矿化(龙虎山式):围岩为安山岩及凝灰角砾岩,矿体受围岩中的断裂构造、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理控制,围岩蚀变为高岭土化和硅化。矿石矿物主要由镜铁矿组成,属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5)产于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状铁矿床(龙旗山式):矿体的围岩为沉凝灰岩、沉凝灰角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 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精装!彩图! 内容简介 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

指出了找矿方向。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 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 矿等。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 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其中,造山型斑岩铜矿又分为主碰撞期加厚地壳拆沉壳幔混熔岩浆斑岩铜矿和后碰撞构造转化期 大规模走滑断裂切割岩石圈诱发地幔岩浆上侵形成的斑岩 铜矿等两种形成机制。中国“斑岩型”铜(钼、金)矿具有产 出空间成带、形成时间多期、同一带内成矿时代大体相同的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 1.基本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 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

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 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夏斌等(2002)指出,环太平洋可分东西两带,东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脉;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板块理论建立之后,许多矿床学家试图用板块理论来解释斑岩铜矿的成因。斑岩铜矿可以在板块俯冲、碰撞和拉张环境下形成,其中,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数量最多。 从斑岩铜矿在全球的分布来看,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背景;但有研究者认为,有利于斑岩铜矿成矿的构造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 Richards等(Richards et al.2001)对智利北部Escondida 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讨了斑岩铜矿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在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形成斑岩铜矿的现象在中国也有出现。辉钼矿Re-Os 同位素定年工作表明,中国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矿化发生在14 Ma 左右,在这一时期,该区已处于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侯增谦2003)。 三、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1.成矿物质来源 尽管部分斑岩铜矿中存在铜来源于地层的证据,但岩浆来源的观

铅锌矿主要类型和找矿标志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常见的铅锌矿物主要是:方铅矿、硫锑铅矿、车轮矿、白铅矿、铅钒、彩钼铅矿等。锌矿物主要有:闪锌矿、纤维锌矿、菱锌矿、异极矿等。铅锌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主要矿床类型有碳酸盐岩类岩石中的层控铅锌矿床、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以及火山岩系中,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一、矽卡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一般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型盐岩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成矿过程复杂,铅锌硫化物是成矿作用的晚期阶段产物。矿体往往离开矽卡岩而产于板岩和白云岩中。矿体形状复杂,一般呈不规则囊状、柱状、脉状、透镜状有些情况下,也有似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还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有时还含有白钨矿、锡石、辉钼矿和回铋矿铅锌矿床中常含银、铟、锗、镓、铊、硒等可综合利用。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但分布广泛。二、碳酸盐岩层控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一类矿床,世界铅锌主要来源。多数矿床具有石灰岩—铅锌特定组合。少数产于与石灰岩共生的砂页岩中。研究证明矿床是形成与石灰岩礁有关。成矿时代比较广泛,从欧盟和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均有成矿。从总体观察是呈层控的,但真正的层状矿体规模很小,多数情况下矿体表现为后生特点。呈不规则的脉状、囊状、岩溶溶洞以及作为角砾岩(崩塌及其他成因)胶结物而出现,矿物的晶体常大而完好。成矿温度通常在100~150℃范围内。在矿床分布的广大范围内,常不见火成岩体出露。矿体特征大多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围岩蚀变现象不明显。有些地方可见到弱的白云石化和硅化。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也常有一些胶状黄铁矿和白铁矿。脉石矿物: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石英。铅锌品位变化大,多为复矿,矿床规模巨大。找矿标志:不能仅局限与岩浆发育的地区。一套厚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如不整合地覆盖于古老基底之上。而这套地层的下部如有黑色页岩发育二碳酸盐岩层,本身有生物礁发育时,应在断层附近,寻找有

斑岩型矿床精编版

斑岩型矿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斑岩型矿床 1.斑岩矿床和玢岩铁矿的概念、地质特征、矿床特征。 斑岩矿床: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 地质特征:(1). 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地槽褶皱区,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控制,常呈带分布。据统计,世界上中-新生代以来的斑岩铜矿,90%以上分布在大陆边缘或地台活化区中。 (2)含矿岩体:岩石系列:钙碱性为主;岩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石类型:酸性:二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少量斜长花岗斑岩;中性:石英闪长斑岩,次为闪长玢岩。 (3)含矿构造存在断裂、裂隙和角砾岩体; (4)矿体围岩:①围岩的构造:构造发育对成矿有利,但不发育时,阻塞作用亦可成矿。②围岩的岩性:岩性不同,矿化不同,岩石化学性质对成矿具两方面影响。 (5)围岩蚀变: ①出现面型蚀变,范围几百-几千米。②蚀变分布具规律性,呈带分布、主要有五带。 (6)矿体特征: A. 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①产于围岩中:沿围岩层间及裂隙充填、交代而成,有时进入围岩的角砾岩中。形态:脉状、板状、似层状。②产于岩体中:岩体全部或大部分矿化,主要产于角砾岩筒-原生裂隙中。形态:等轴状、柱状、脉状等。③既产于岩体内中又产于围岩中:呈带状、环状,最常见。B.矿化的明显分带性:矿物组合(元素)分带:自中心向外:Mt + Py + Cp →、Cp + Py +斑铜矿→、Cp +MoS → Py →、Au、Ag、Pb、Zn 多金属;

铅锌矿矿床分类概况及我国铅锌矿时空分布

国内外铅锌矿矿床分类概况及我国铅锌矿 时空分布与区域大矿简介 国内外铅锌矿矿床类型的划分不尽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选择支撑自己分类方案的依据各有所依,另外铅锌矿时空分布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国内外各大型铅锌矿矿床的成因类型也不明确。为了使这些问题更加明朗化,笔者将收集的资料予以整理、总结出各种分类方案以及各种方案所涉及的不同依据,得出了各种方案具有对应性的结论;同时将我国铅锌矿的时空分布的不同意见进行简单的梳理对比,同样也得出了有对应性关系的结论。在这些基础上,对国内各种具有不同成因的大型铅锌矿进行了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的简单描述,给后来地质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铅锌矿矿床分类历史及分类依据 早些时期铅锌矿矿床分类方案是由林格伦(W.Lindgren 1933)尼格里(P. Paul Niggli)、贝特曼(M.Bateman1950)、德赫姆(K.C.Dunham)、马加基扬()、施奈德曼()等相继提出的,这些方案都是从岩浆分异观点出发,把铅锌矿作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以成矿温度和深度作为分类原则。1959年,我国地质学者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类,共9个建造,其中以铅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为主。由于铅锌成矿作用复杂性给矿床普查勘探应用带来了困难,克列特尔()首先提出铅锌矿床工业类型分类方案。其后,阿米拉斯拉诺夫()、斯米尔诺夫(,1974)等原苏联矿床学家提出了类似的分类方案,他们是以围岩性质、矿体形态和矿石矿物成分为基础进行分类。 后来随着对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同生论、层控和时控观点以及热泉、热卤水和环流地下热水成矿学说这些新的成矿理论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打破了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铅锌矿床的分类取得较大进展,这一时期以含矿岩系为依据的成因分类占主导地位。 1973年,布罗布斯特和普拉特(D.A.Brobst and W.P.Pratt)在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中首次提出层控型矿床。近年来,层控理论、海相火山作用、多成因观点、岩浆成矿和变质成矿等成为划分铅锌矿床类型的主要准则,同时大地构造单元(朱上庆等,1988)、洋底成矿作用、同位素组成、成矿实验、微量元素含量和包裹体特征等也成为铅锌矿床分类的新依据。 二、铅锌矿矿床分类方案 总的来看,随着人们对铅锌矿成矿作用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大量铅锌矿床地质资料测试数据的积累,不同时期的国内外铅锌矿地质工作者在吸收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斑岩型铜矿床是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成群成带出现,矿石易选,可综合利用元素多等特点,在已探明的铜储量中斑岩型铜矿居首位。近年来斑岩铜矿的发现与有关找矿实践与研究说明,斑岩铜矿在国内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成矿类型,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本文通过对斑岩型铜矿形成的主要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并对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和前景进行了相关分析。 标签: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前景 1斑岩铜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1)斑岩铜矿形成主要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成矿斑岩源于地幔、下地壳或洋壳物质的参与。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含矿岩性成分范围较宽,可以是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有利。 (2)斑岩铜矿形成环境主要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为岛弧,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两板块接触缝合带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区。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 (3)矿床的围岩蚀变很明显,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4)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斑岩型铜矿床一般矿化品位较低,形成深度较浅。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矿石构造以细脉侵染状为主,也有致密块状、角砾状等。矿石选、冶性能好,矿床工业利用价值高。 2斑岩铜矿矿床成因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斑岩型矿床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经历了早期岩浆阶段和晚期大气水阶段,然而在搬运和沉淀矿石的是早期岩浆热液还是晚期来自围岩的流体的认识上还存在争论,这一分歧也扩大到金属、S以及其它组分的来源方面,特别集中在成矿元素是源自结晶岩浆还是通过对流流体从围岩中萃取的。一种观点认为成矿元素Cu源于围岩,证据出自稳定同位素、热质输运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以及围岩成矿元素降低场等方面的研究。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论文结合笔者实际的工作研究经验,以某处铅锌矿床的成因、流体包裹体与成矿规律等为研究内容,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论文中的观点为笔者研究所得,其中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批评指正。 标签:铅锌矿床地质成矿规律 1引言 铅锌矿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随着资源开采的速度加快,资源稀缺导致的发展成本不断上升,而更加深入的研究铅锌矿床的成因、流体包裹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性的保障。 2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 (1)地层:本文研究的铅锌矿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北缘,该地区的出露地层的分布为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下石灰统城墙沟组,其中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的岩性为斜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等深变质岩系;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为浅海相基性-酸性火山喷发熔岩,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沉积;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为断续式的分布,岩性为细砾岩夹砂岩透镜体和紫红色复成份砂岩;下石灰统城墙沟组为黄色、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灰岩。 (2)矿床地质特征:铅锌矿床位于柴北缘构造带的三级盆地内,在盆地的下部发育一系列同生断裂,滩涧山群包括火山岩沉积组和紫红色砂岩组,其中上部和下部都为火山岩沉积组,而中部为紫红色砂岩组,而岩性的组成与变质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分别成型与岛弧火山环境和弧后盆地环境,火山岩的构造环境也有较大的差异,铅锌矿为一套富含碳质、石英绢云母片岩等,总体是以层状赋存于下部火山岩组的大理石中,大理石以厚层状为主。 (3)矿体特征:矿体的走向为连续型的。其总体的趋势由北西向东南,规模是由大至小,探明的矿体超过了120个,参加储量计算的接近90个。这些铅锌矿主要存在于大理岩边部或大理岩中,按照矿体的分布和结构形状等特点,可以将硫化矿体分为层状矿体和非层状矿体,其中层状矿体具有过渡性质,且随着矿体和大理岩等地质体的方向呈明显的分带状;而非层状矿体分布在深部,与层状矿体的郏县大体在29线附近,产于厚层大理岩中,与层状矿体有明显的不用矿床地质特征。 (4)铅锌矿石的组成和类型特征:铅锌矿石的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白铁矿、金银矿等形式,其中矿物的主要载体是方解

常见典型矿床特征及成因背景

VMS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存在于海相火山岩系中,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由块状黄铁矿和贱金属的硫化物组成的矿床。 ②地质背景:分布范围很广,不同的VMS型矿床有着不同的有利构造位置。 ③成矿时间:时控性也比较明显,其成矿主要时代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新生代。 ④容矿岩石:不同类型的海相火山岩中均可以产出VMS型矿床,如富钠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或称细碧角斑岩系列产出含铜、铅、锌的和含铜的矿床;正常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系列中产铅、锌、铜的矿床;镁铁质火山岩的蛇绿岩中产的铜矿床。 ⑤形态与产状:似层状、透镜状。 ⑥围岩蚀变:VMS型矿床围岩蚀变发育,尤其是下盘绿泥-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较显著。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和少量的毒砂,偶尔可见金、银。 ⑧矿床规模:一般规模较小,品味较低。 ⑨矿物组构:块状、密集条带状 ⑩成矿温度:温度较低,50-140℃。 SEDEX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呈整合的层状赋存于正常的沉积岩系中的,已发育条带状和纹层状的富硫化物矿石为特征的一类矿床。 ②地质背景:多产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或克拉通内部裂陷盆地边缘。 ③成矿时间:具有较强的时控性,成矿年代集中在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中期。 ④容矿岩石:含矿岩系多为海相的、远洋或半远洋深水静水环境还原条件下沉积的黑色页岩、细碎屑岩、碳酸盐岩。 ⑤形态与产状:常具有“上层下脉”的结构特点,具体形状取决于距热液通道口的远近和海底地形,以层状、似层状为主。 ⑥围岩蚀变:围岩具有不同程度的蚀变,不对称蚀变。主要为硅化、硅铁碳酸盐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主要为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少量黄铜矿。 ⑧矿物组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组构特征。主要为条带状构造。 ⑨矿床规模:一般规模巨大,品味较高。 ⑩成矿温度:140-280℃。 MVT铅锌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产于碳酸盐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的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主要矿物的一类矿床,因密西西比河流域汇水盆地发育该类型矿床而得名 ②地质背景:一般形成于稳定的克拉通边缘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中,构造环境常是大型盆地的边缘或盆地间的隆起带的边部。控矿构造主要为张性断裂带及破碎带 ③成矿时间: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晚期 ④容矿岩石:矿床的形成于演讲活动无明显的成因关系,主要受一定的层位控制,产于生物礁岩溶溶洞、岩溶角砾岩、不整合面及断裂带中,含矿主要为碳酸盐岩,少量为硅质岩、泥岩粉砂岩 ⑤形态与产状:矿体取决于溶洞、中间破碎带等空间形态,主要形态为层状、桶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 ⑥围岩蚀变:典型的后生矿床,围岩蚀变较弱,白云石化、硅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是硫化物在溶洞、晶洞、角砾碎屑间充填而成,物质成分简单,主要为闪

斑岩型矿床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 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 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大陆环境含Au岩浆系统以富B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常与矿前闪长岩密切共生。Sr-Nd-Pb同位素显示,含Au岩浆主要来源于上部地壳,但曾与幔源岩浆发生相互作用。金属Au部分来源于上地壳,部分来源于地幔岩浆。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显示各具特色的蚀变类型和蚀变分带,其中,斑岩型Cu(-Mo,-Au)矿热液蚀变遵循Lowell and Guilbert模式;斑岩型Mo矿主要发育钙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和石英-绢云母化;斑岩型Pb-Zn矿主要发育绿泥石-绢云母化和绢云母-碳酸盐化,缺乏钾硅酸盐化;斑岩型Au矿强烈发育中度泥化。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初始为高温、高fO2、高S、富金属的岩浆水,由浅成侵位的长英质岩浆房在应力松弛环境下出溶而来,晚期有天水不同程度地混入。Cu、Mo、Pb-Zn 通常沉淀于流体分相和流体沸腾过程中,而Au则主要沉淀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近年来,又发现了斑岩钨矿(据统计有1/3的斑岩钼矿中均含钨,而所有斑岩钨矿中均含钼)、斑岩锡矿(玻俐维亚一个锡矿床,五十年代集中开采脉状富锡矿体,1979年发现斑岩中有蚀变和角砾岩化,普遍含Sn 0.2-0.3%,紧接此成矿带的秘鲁也发现了巨型的斑岩锡矿,矿石品位Sn 0 .05-0 .08%,储量约180 x106t)、斑岩金矿以及斑岩铅、锌矿床等。上述矿床在我国南岭等地区也有分布。它们的特点如下:①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②埋藏浅,易于开采;③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④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⑥矿石成分简单,易选;⑥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除Cu、MO、W、Sn、Pb、Zn外,尚可综合利用Au、Ag、Se、Te、Re等元素。

斑岩铜矿介绍

斑岩型矿床总结 斑岩型矿床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 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成矿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 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研究表明,最具成矿潜力的含矿斑岩,通常具有埃达克质岩浆亲合性,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iO2,高AL2O3,极度富集Sr,极度亏损Y和轻稀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