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章课件

1-3章课件

侍坐章译文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同孔子闲坐。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几岁就受拘束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人了解我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打算任用你们,那你们将怎样施展抱负呢?”子路冒冒失失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大国中间,遇上强敌压境,继战祸之后又发生灾荒,让我去治理,只消三年功夫,可使人人都勇于战斗,且明白礼义。” 孔子笑了笑。 “冉有,你会怎么样呢?” 冉有答道:“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让我去治理它,到第三年,可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那礼乐教化之事,就要等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又会怎么样呢?” 公西华答道:“我不敢说能胜任,但我愿意学着做这些:祭祀和诸侯相会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曾皙,你会怎么样呢?” 鼓瑟声渐渐低下来,铿地一声,曾皙将瑟放下,立起来答道:“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的很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只 不过是各人谈各人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三月,春衣穿得住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去。” 孔子长叹一声:“我赞同曾皙的主张呵!”子路、冉有、公西华先行离开,曾皙最后走。他问孔子:“他们三个人所说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谈各人的志向而已。” 曾皙问:“先生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答:“治理国家应当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所说的就不是邦国之事了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算是一个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说的就不是邦国之事了吗?” “有祭礼的宗庙,有诸侯间的会见,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公西华如果只能做小司仪,那谁还能做大司仪呢?” 《侍坐章》记述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从表面上看,四人答案各不相同,可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 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学生言志,既然离不开“礼志”,孔子评志当然就更离不开“礼志”了。孔先生的“礼志”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革新的一面,如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举贤才”等。因此,我们在欣赏先生的“礼”时,既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作为人师,孔子是循循善诱的,这虽然是一次日常谈话,但他却利用这样一个气氛非常和谐愉快、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志向,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的教育。这一

《侍坐章》内容思想

《侍坐章》内容思想 礼治思想“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明确指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可见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反映于孔子的评论,间接反映于四位弟子的言志。 子路率尔对曰:“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且”是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知方”是为人的道理和是非准则,合起来这句话就是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即在强国的同时强调礼,连子路都认为“知方”比强国更高一层,子路的思想就是孔老师思想的一个侧影,是老师长期教化的结果。再者如冉有所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更为直白地表明礼乐教化是更高层次的事。公西华“愿为小相”,虽言辞谦恭,但本质仍是推行礼乐教化。最具代表性的反映了孔子礼治思想的是曾皙的回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绝不是一般教科书上解释的洗澡、吹风、唱歌。试想,农历三月北方中国――山东,春寒料峭,有谁会下河洗澡?除非冬泳爱好者,曾皙所描述的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在祭祀时,需涉沂水,十二三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对古礼作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

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也印证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和“克己复礼”的教诲。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的学生中各种阶层的人都有,他的弟子来自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禁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门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但更多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这些贫寒之士也受到教育。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对于贵族阶层垄断受教育权利的当时社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有着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侍坐》篇四位平民子弟侍坐言志,就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佐证。 因材施教的思想既然弟子的出身和成长环境不同,那么各自的能力水平也不同,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言论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子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逐一作出了评价。(1)对子路有肯定有否定,但心气平和,只

再读孔子《子路.冉由、公西华侍坐章》赏析doc

再读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赏析 赏析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记叙的是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学生各人畅谈自己理想的一堂思想教育课。 孔丘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主张难以实现。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子弟身上。这种思想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已经鲜明的反映出来了。这一章中,他反对子路的暴力征伐,赞同冉有的让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公西华的与邻国搞好关系,欣赏曾皙的重视礼乐的熏陶教育作用。听完子路的话随即就“哂”,毫不犹豫地用讥笑神态表示否定;听了曾皙的话却情不自禁地慨叹欣赏"吾与点也"。态度多么鲜明。 你看,子路所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说:假如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以后,就能使那个诸侯国内人人有勇有力,而且通晓战争方法策略。这显然是准备将来去当一个将军,统帅军队去运用武力去征服人家;而把怎样建立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的饥馑等当务之急放在脑后。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讲究礼治,反对暴力征伐不是彻底背道而驰的吗?所以孔子在最后对曾皙解释“何哂由也”时说,"哂"子路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违背了“为国以礼”的基本准则,其次才是“其言不让”这种不够谦逊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孔子认为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是可取的呢?冉有的

理想是“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将来当上个农业部长,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就是希望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外交部长。 再看,曾皙将来做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根据王充《论衡明雩篇》中所说: 雩,“鲁国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归。咏歌而馈祭也。”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曾皙所述的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的目的,是当时人们向掌管水旱的神灵(即龙)祈求保佑, 希望五谷丰登国泰平安。这里的“春服",不是指春天的服装(单衫夹衣), 而是指像春天花开时一样色彩缤纷的服装。凭常识可以知道,雩祭中,必须有许多穿着色彩绚丽的人组成队伍鱼贯而行,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子进行祭祀活动。所以这段话就是说:在暮春时节,或者带着十多个穿着色彩缤纷衣服的冠者童子到沂水去,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子,或者到雩台去载歌载舞地赞颂和馈祭,虔诚地向神灵行礼、祈求保佑。很明显,曾皙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继承孔子一生重视礼仪的教育和礼乐的熏陶,推行教化的衣钵,当个普通教师。这确实是“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与前三个人所说的“伟大理想”大不相同。因为其他三人都想去当官,而在当时形势下去投靠诸侯当个官,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自己的经历就已经证明必定是十分困难的。所以

《论语·侍坐章》程翔课堂实录

程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首先说话。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

再读孔子《子路.冉由、公西华侍坐章》赏析doc

再读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赏析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记叙的是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学生各人畅谈自己理想的一堂思想教育课。 孔丘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主张难以实现。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子弟身上。这种思想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已经鲜明的反映出来了。这一章中,他反对子路的暴力征伐,赞同冉有的让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公西华的与邻国搞好关系,欣赏曾皙的重视礼乐的熏陶教育作用。听完子路的话随即就“哂”,毫不犹豫地用讥笑神态表示否定;听了曾皙的话却情不自禁地慨叹欣赏"吾与点也"。态度多么鲜明。 你看,子路所说: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说: 假如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以后,就能使那个诸侯国内人人有勇有力,而且通晓战争方法策略。这显然是准备将来去当一个将军,统帅军队去运用武力去征服人家;而把怎样建立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的饥馑等当务之急放在脑后。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讲究礼治,反对暴力征伐不是彻底背道而驰的吗?所以孔子在最后对曾皙解释“何哂由也”时说,"哂"子路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违背了“为国以礼”的基本准则,其次才是“其言不让”这种不够谦逊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孔子认为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是可取的呢?冉有的理想是“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将来当上个农业部长,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就是希望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外交部长。 再看,xx将来做的:

论语侍坐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导入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发表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从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这就是《论语》〈侍坐〉章,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课堂,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感悟生动。 知人论世要读懂《论语》,首先必须了解孔子。你能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尽量丰富地为“孔子”和“论语”各下一个评说和定义 【要点】孔子:思想核心:仁;政治主张:礼治 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论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从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

侍坐章

《侍坐章》 2008290213 李起林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随便说话,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慢了,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为诸侯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论语·先进》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

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解说】 张履祥《备忘录》:

_哂由_与点_臆解_论语_先进_侍坐章_中的一个学术问题

收稿日期:2008-03-24 作者简介:康怀远(1946-),男,陕西岐山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李白学会理事。January,2009 第22卷第1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ol.22No.1 2009年1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在《论语》中是最具特色的,受到历代评论者的重视,于是对“吾与点也”的解释也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汉代至今,概括起来主要有“恢复古礼”说、“天理流行”说、“素位而行”说、“社会缩影”说、“从政心衰”说等[1],而目前的教材或教科书一般也只注重于它的文学性描写[2]。其实,“侍坐章”正是以异乎寻常的生动记叙,把孔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老师问志”“学生言志”和“教师评志”的结构安排娓娓道出,使读者于循循善诱中领略和品赏这位圣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 元代画家倪云林曾有一联诗云:“喟然点也宜吾与,不利虞兮奈若何。”倪氏通过对比,赞许儒家宗师孔子人生境界的高远,批评西楚霸王项羽人生气度的褊狭。项羽一世英豪,但却兵败垓下,陷入四面楚歌的重围,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怆之歌与美姬诀别。“不利虞兮奈若何”,字里行间发表了对项羽自叹“天之亡我”的讥讽,对历史学家所谓“有勇无谋”评价的微词,项羽的失败在倪氏看来简直就是气度褊狭的心灵失败!而孔子在弟子子路(仲由)、冉有(求)、公西华(赤)、曾皙(点)“各言尔志”①的时候,惟独表示了“吾与点也”的喟然之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描绘的理想完全是一派圣贤气象。这圣贤气象蕴涵着孔子心灵世界的阔大和宁静,是孔门儒家人生境界的美妙展示。朱熹《近思录》说“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用“天地”二字概括孔子的心灵世界和人生境界,联系曾点的理想蓝图,我们自然就会想象着春和景明的氛围,天光云影的韵致,惠风和畅的格调,天地优游的惬意。由此可见,“曾点之乐”,也就是经典的儒家之乐,即宇宙般的哲学之乐。 所以,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吾与点也”,我认为有以下四种理由可以说明其中的原因:第一,曾点向往大自然的恬静、平和与孔子的心境一拍即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孔子这段关于“乐”的表述,以仁为自然生命的延长,置人于天地宇宙之中而伸展自我,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浩然,陶渊明“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达观,都是典型的东方式大乐哲学,演绎出生命宇宙的大和谐。 第二,曾点向往的太平盛世体现了孔子为政的哲学主张。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哂由”“与点”臆解 —— —《论语·先进(侍坐章)》中的一个学术问题 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侍坐章”以异乎寻常的生动记叙,把孔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老师问志”、“学生言志”和“教师评志”的结构安排娓娓道出,使读者于循循善诱中领略和品赏这位圣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孔子“哂由”,与其说是“其言不让”,毋宁说是子路的性格使然。子路“好勇过我”导致的偏执、狂躁,在思想方法上很难做到贵“和”而尚“中”。因为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实践和谐以达“礼”,就要“贵和”以“尚中”,即“礼之用,和为贵”。曾点言志的宇宙快乐观,其中洋溢的生命情调和人生境界,符号般地象征和代表了经典孔门的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以及由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所高度凝练的哲学观。这是孔子“哂由”“与点”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论语》;社会观;价值观;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90(2009)01-0028-04 28 ··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 大叶大学共同教学中心专任助理教授 刘国平 摘要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乃孔子与弟子讨论个人抱负之纪录,但夫子听了从子路到曾皙(点)所表述的志向襟怀後,不禁一声长叹而後说:「吾与点也.」由於夫子对曾点「叹息」又「称许」,因之引起到底夫子真意为何的争论.本文试图透过当时情境之分析及纪录真相之还原,全面釐清包括当时师弟的年龄,孔子之职位,(孔子所问)问题的内涵,记录之真相,夫子之哂由,众生之志行,曾点之鼓瑟,夫子之喟叹,对点之称许,众生之噤声,曾点之问话,孔子之回答等问题,期对夫子真正之用心,有所澄清,并对所有师弟之间应对之内涵与过程有个较合理的解释与说明. 关键词:论语,侍坐,子路,曾点,喟然叹曰 壹,前言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章),文字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师弟间之互动跃然纸上,故历来常被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古文鉴赏大辞典》,於《论语》所选篇章二,其一即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何永清亦尝针对该文之文章加以分析 .然《论语》一书,不少章句,本就异解极多.此章孔子既喟然而「叹」,何以又说「吾与点也」,因而惹出更多不同之见解.学者亦总不脱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一句,而对全章加以诠释,以说明孔子为何「称许」曾皙(即曾点)之故.而历来训解者意见纷陈,但主要不出以下四种:或以安贫乐道之旨说孔子之「称许」曾点,是因夫子知济世无望,也发恬然退隐之思,所以他和「知时」的曾点产生共鸣,而称许之实质乃是孔子之「志在出世.」或以为曾皙的回答表面上虽与政治为国无关,但所描述的正是「理想社会」的一个缩影,表示曾皙亦有欲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而孔子深表赞同,而「称许」之实质则是孔子之「志在入世」. 或以为孔子之意,应该如文康《儿女英雄传》所说,孔子口中虽说「吾与点也」,但实质上是「对正处大有作为年龄的曾点,却不思为国为邦以酬知之伤心」,夫子所说是伤心话,不是赞同语. 此外方骥龄以为「浴乎沂」,为的是「以去旧垢」,正樊迟所谓崇德,修慝,辨惑以修身,盖正己方可正人,克己方可复礼,而袚褉即克己之祭典,故孔子极赞美曾皙之所言. 此乃以「礼」字解说孔子所以称美曾点之故.林怡亦提类似之说,认为斯篇所重,在於「为国以礼」一言.「春服」是春季做成「以供郊庙祭祀」用的「祭服」,「春服既成」是一项不可懈怠的礼制.曾子所言「冠者」,「童子」皆与祭祀之礼有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实乃礼乐之事的象徵.曾皙答话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举止,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礼乐修养,所以孔子之「称许」曾点,实质上是因为曾点的答话深中夫子的「礼乐」之道,在对三弟子的回答大失所望之後,听到曾皙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深中礼乐肯綮之语,不禁在惆怅之馀略感慰籍,所以喟然长叹曰:「吾与点也.」以上四种说法各有其理据,但所论均有不足之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章作全面之分析,并一究其解,以期获得一较为合理顺畅之解说. 贰,侍坐章的问题 为了方便问题之呈现,先抄录〈侍坐章〉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1)对比并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子路的性格特征: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他不假思索就回答了孔子的问题,说明他性急而素怀大志。 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 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2)结合实例论述《论语》的散文艺术风格 《论语》吸收和灵活运用了大量的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口气、性格得以逼真的表现出来,而且语言洗练,含义丰富,风格明快,是诸子散文早期的代表及成为先秦说理散文的主要形态。如《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运用情境教学法,模拟应聘,突出民生,强调礼治。这个章节生动地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通过以下字:舍、作、浴、风、咏体现曾皙的洒脱;通过“率尔”来突出子路的直率 (3)谈谈你此处所表现的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解 孔子对四位学生回答“志”而有不同回答,体现了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如: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