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避难硐室设计4.5

避难硐室设计4.5

避难硐室设计4.5
避难硐室设计4.5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12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

设计:何峰

总工程师:

总经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年12月

目录

前言 (1)

一、避难硐室适用范围 (3)

二、设计依据 (4)

三、避难硐室设计指导思想 (7)

四、避难硐室设计基本要求 (8)

五、避难硐室设计要求 (13)

六、避难硐室功能及配置 (22)

七、管理与维护 (25)

八、避难硐室设计 (27)

(一)、避难硐室位置确定 (27)

(二)、60人避难硐室设计 (37)

(三)、100人避难硐室设计 (41)

(四)、具有钻孔的避难硐室设计 (46)

九、避难硐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7)

十、煤矿井下固定避难硐室验收标准及评分办法(试行) (52)

前言

近年来,全国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严重,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现代化煤矿生产规模大、运输距离长、工作面连续推进长、采煤工作面较长、这些都给井下人员撤离带来一定的困难。另据煤矿事故统计和救援经验,在矿井发生事故第一现场因爆炸坍塌等伤害立刻遇难的人员仅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绝大多数矿工的遇难是由于爆炸后其附近区域氧气耗尽、含有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逃生路线因爆炸阻断、煤矿事故扩散速度快导致的危险区域大、逃生路线长,给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撤离带来困难等原因而无法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或升井而造成的。因此,在煤矿事故中,无法及时转移的矿工长时间暴露于有毒有害的气体环境中导致窒息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直接原因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尤其以煤矿、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国家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

为贯彻国家有关在煤矿井下推广安全避险等“六大系统”的要求,

辽宁盛达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组织技术人员、结合煤矿实际,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避难硐室适用范围

避难硐室是在井下若干地点独立地设置,具有防水、防火、防爆功能,有照明并且存储有氧气、食物、水及简单的包扎用品和急救药品等。避难硐室是为突发事故而设置,安放于井下需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方便避难工作地点附近。当井下突发灾害时如火灾、瓦斯爆炸和有毒浓烟袭来等。矿工来不及逃到地面,及时进入最近的避难硐室里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避难硐室使矿工与煤矿的灾害环境隔绝,免受致命物体的损害,有效地保护矿工的生命。避险待援是一种能为外面的救援赢得时间的有效方法。

避难硐室设计适用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的建设,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其中:

永久避难硐室为事先建造,其内备有供避灾人员呼吸用的供气设备、自救器、药品和饮水等救生设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的避难硐室。

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一般设置独头巷道、机电硐室或两道风门间的一段巷道附近;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的避难硐室。当此处采掘工作完成后,临时性避难硐室即被废弃,避难硐室内密封门、氧气瓶、通讯、监测仪器等设备被转移到新的临时固定式避难硐室中重复使用。

二、设计依据

1、《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

2、《采矿工程设计手册》

3、《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

4、《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5、《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8、《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9、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10、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煤安监司函办〔2010〕29号);

1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

1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制定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

13、《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14、《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试行);

15、《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08]41号;

1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17、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18、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

19、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

20、《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压分、供水、通信系统建设规程;

21、压风自救装置;

22、煤矿井下供水施救系统通用技术;

23、避难硐室设计所需基本煤矿资料:

⑴、矿井技术改造设计说明书及图或矿井近期的初步设计、可研设计等(必须有电子版);

⑵、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及各系统平面图(必须有电子版);

⑶、矿井避灾路线图;

⑷、矿井瓦斯等级及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和煤炭自燃倾向性检验报告;

⑸、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平面图、系统型号及布置情况;

⑹、避难硐室位置的确定;

⑺、压风系统图及压风机型号,是否满足要求;

⑻、地面蓄水池的容积、及供水系统图;

⑼、全矿人员情况,矿井生产能力和每班的最多工作人数及主要

分布区域;

⑽、大巷、平巷及联络巷道各类保护煤(岩)柱尺寸图;

⑾、矿井历年灾害事故统计资料;

⑿、矿井地质储量报告;

1、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及一系列安全法规;

2、充分考虑煤矿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3、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

4、坚持安全设施与矿建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

5、技术岗位、高危岗位、涉险岗位职工先培训,后上岗;

6、借鉴历史上类似矿山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及教训。

(一)独立通风供氧要求

避灾硐室在事故发生后,矿井通风系统被破坏时仍具有独立的通风供氧方式是维护最低生命保障的基本要求。应考虑多种因素,并结合井下“生命线”布设、硐室位置及外部条件而采取不同的通风供氧措施。

①具有紧急救灾管路(φ133×4无缝钢管)煤矿,一般应把避灾硐室设置在沿其管路上,采用柔性管接头联接通往各个避灾硐室。避灾硐室在灾难发生后矿井通风系统被损害时,能够独立运行起到安全通风供氧的作用。

②若避灾硐室建立于开采上山的位置且距离地面很近时,可用钻垂直地面的通风孔实现安全通风供氧(一般用160~200mm的钻孔与地面连通),有与之配套的地面压风设备,而且硐室内部设置控制地面压风的启动阀门。

③位于掘进工作面的避灾硐室常设置于矿井压风管路附近,可以用压风管道或通风孔连接附近的避灾硐室,配有压风自救装置等。

④具有敷设防尘供水管路的煤矿,要求防尘洒水管路系统采用柔性管接头联接各个避灾硐室。避灾硐室在灾难发生后,这些管道起到安全供氧及提供淡水及液体食物的通道。

⑤避灾硐室内除放置足够的自救器外还必须设置供氧或再生空气设备,并进行所需风量设计。常用的供氧装置有瓶装氧气、废气再生装置、氧化盐氧烛等化学制氧。

(二)周围条件基本要求

设立灾难硐室的目的就是在危险情况下,给井下工作人员提供一个隔绝灾害的场所。因而要求避灾硐室的位置要远离存在各种潜在重大灾害的地点,如:应该避免将避灾硐室设置在变电所(站)、火药库、燃油存贮设施或者停车点。例如:加拿大政府规定,井下避灾硐室至少距离火药库、柴油存贮设施和燃料站或电池充电站100m。

井下避灾硐室应建立在距离主要行人巷道不远处,最好位于主、副连通巷道外侧,易于得到救援,而且不易于受到有毒有害气体及爆炸冲击波的直接冲击。

采区内的避灾硐室必须建造在围岩无裂隙、顶板完整、支护有力的独头巷道内,能防止矿难产生的污染空气渗入硐室内。另外,避灾硐室还应该远离各种地质构造区域,例如:断层、岩层断裂破碎带、岩脉。大的地下位移(地震)可能破坏避灾硐室及其内部设备。避灾硐室如果是永久固定的,就要选择在足够强度的煤层或者岩层中,而且要有足够的非可燃物料保护厚度;如果是可移动的避灾仓,就要用不可燃的高强度材料制作。避灾硐室的位置还要考虑不能设置在井下容易积水的地点,否则在有水患的时候可能对硐室内的人员构成威胁。(三)硐室强度基本要求

避灾硐室要求附近的巷道顶板支护应该有足够的强度,应该达到永久支护的程度。

存料场、车场、废弃的水泵房和风桥等都可以用来作为避灾硐室。如果避灾硐室服务时间太长的话,必须定期进行维修。永久性的避灾

硐室一般要求用水泥做成,壁厚为1m。另外,为减少爆炸冲击波的伤害,进入避灾硐室的通道不易取直。

(四)硐室密封基本要求

避灾硐室内处于正压状态,其压力一般比外界压力高200~300Pa。负压是不合适的,因为工人不是一次进入避灾硐室的,这就要求避灾硐室的门不停地打开和关闭,因为处于正压,这就防止了一些有害的气体进入。另外,如果避灾硐室封闭不严的话,正压也可防止有害气体进入。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密封性不好的避灾硐室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远远大于避灾硐室的门开关数十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达到密闭性应多设几道密闭门,另外,通用橡胶密封制品如氯丁橡胶、天然橡胶、聚氨脂橡胶等均可用来密封避灾硐室,但是这类材料一般在200℃以下使用,新型的耐高温的材料有的可以抵抗600℃的高温。

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抗冲击压力不低于0.3兆帕,应有足够的气密性,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门墙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2米,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30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五)避难硐室设计其他要求

①避难硐室的建设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以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需要为原则。

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应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

围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

高瓦斯和低瓦斯矿井应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

③避难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检查监察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

④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

⑤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环境监测、通讯、照明、动力供应、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即具备充足的紧急救援药品(设备)(包括止血带、夹板、绷带、衣物和防腐剂等);紧急情况(文字说明)处理方法,例如:CO中毒、烧伤、寒冷、水淹和断电等情形,且提醒使用过程中硐室门保持关闭状态。

⑥避难硐室的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应有清晰、醒目的标示。指向避灾硐室入口的清晰醒目的标记如—指示灯、发声装置、另外的方法标识出避灾硐室的位置,这些装置安装在避灾硐室外部,但能由内部控制;在硐室内安设警示牌,告知紧急情况下注意的多项流程如—首先,打开通风设备,发声装置;指定负责人及时点名;保持冷静不要进行不必要的走动;节约用电;保证硐室内的人不外出,

直到接到地面救援的指示。矿井避灾路线图中应明确标注避难硐室的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紧急避险设施方位的明显标示,以方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迅速到达紧急避险设施。

图4.1 避难硐室图标示意图

⑦避难硐室内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

500m 200m

离避难硐室向左方向500m

离避难硐室向右方向200m 避难硐室入口

五、避难硐室设计要求

(一)永久避难硐室

1、永久避难硐室由过渡室和生存室等构成,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隔离门结构。两道隔离门之间为过渡室,第二道隔离门以内为生存室。

过渡室净面积不小于 3.0m2,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第一道隔离门上设观察窗,靠近底板附近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生存室净高不低于2.0m,长度、宽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1.0m2的使用面积,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不宜多于100人。靠近底板附近设置不少于两趟的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2、隔离门、墙按不低于井下水泵房密闭门的标准建造,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隔离门墙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2m,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30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3、硐室采用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以便能抵抗井下煤尘瓦斯爆炸产生巨大冲击波和高温破坏。顶板和墙壁的颜色宜为浅色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0.2m。

4、有条件的矿井宜为永久避难硐室布置由地表直达硐室的钻孔,钻孔直径应不小于200毫米。通过钻孔设置水管和电缆时,水管应有减压装置;钻孔地表出口应有必要的保护装置并储备自带动力压风机,数量不少于2台。避难硐室还应配备自备氧供氧系统,供氧量不小于24小时。

永久避难硐室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

和供电系统。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供电等管线在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埋设于巷底或巷壁,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确保在灾变发生时不被破坏。埋设或保护距离不得低于200m。

(1)压风自救系统

压风自救系统的管路规格应按矿井需风量、供风距离、阻力损失等参数计算确定,但主管路直径不小于100毫米,采掘工作面管路直径不小于50毫米。

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

零部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存在无风、漏风或自救袋破损长度超过5毫米的现象。压风自救装置的操作应简单、快捷、可靠。避灾人员在使用压风自救装置时,应感到舒适、无刺痛和压迫感。压风自救系统适用的压风管道供气压力为0.3~0.7兆帕;在0.3兆帕压力时,压风自救装置的供气量应在100~150升/分钟范围内。压风自救装置工作时的噪声应小于85 分贝。

压风自救装置安装在采掘工作面巷道内的压缩空气管道上,设置在宽敞、支护良好、水沟盖板齐全、没有杂物堆的人行道侧,人行道宽度应保持在0.5米以上,管路敷设高度应便于现场人员自救应用。

(2)供水施救系统

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专用接口和供水阀,水量和水压满足额定避险人员避险时的需要。

供水水源应引自消防水池或专用水池。有井下水源的,井下水源

应与地面供水管网形成系统。地面水池应采取防冻和防护措施。

.矿井供水管路应接入紧急避险设施,并设置供水阀,水量和水压应满足额定数量人员避险时的需要,接入避难硐室前的20米供水管路要采取保护措施。

供水施救系统应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输送营养液提供条件。

(3)监测监控系统

硐室内部和外部应分别设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传感器,对硐室内外的O2、CH4、CO2、CO、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

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要装备2套主机,1套使用、1套备用,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煤矿企业应按规定对传感器定期调校,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监测监控系统在瓦斯超限后应能迅速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的电源,

并保持闭锁状态。

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在矿井调度室或地面中心站,以确保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紧急避险设施内外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4)人员定位系统

硐室入、出口处应设人员定位基站,实时监测人员进出紧急避险设施情况。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应优先选择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定位精度高的产品,并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安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时,应按规定设置井下分站和基站,确保准确掌握井下人员动态分布情况和采掘工作面人员数量。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必须满足《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的要求,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定位分站、基站等相关设备应符合相应的标准。

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或具备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

矿井各个人员出入井口、重点区域出入口、限制区域等地点均应设置分站,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入井、出入重点区域、出入限制区域的要求;巷道分支处应设置分站,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入

方向的要求。

煤矿紧急避险设施入口和出口应分别设置人员定位系统分站,对出、入紧急避险设施的人员进行实时监测。

矿井调度室应设人员定位系统地面中心站,配备显示设备,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

(5)通信联络系统

硐室入口处和内部应分别安设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硐室内宜加配无线电话或应急通讯设施。

煤矿必须按照安全避险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通信联络系统。

煤矿应安装有线调度电话系统。井下电话机应使用本质安全型。宜安装应急广播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安装的无线通信系统应与调度电话互联互通。

在矿井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水泵房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以及采掘工作面和采区、水平最高点,应安设电话。紧急避险设施内、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和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地方,必须设有直通矿井调度室的电话。

距掘进工作面30~50米范围内,应安设电话;距采煤工作面两端10~20米范围内,应分别安设电话;采掘工作面的巷道长度大于1000米时,在巷道中部应安设电话。

机房及入井通信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接地装置及设施。

井下基站、基站电源、电话、广播音箱应设置在便于观察、调试、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1 适应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 分类 分类及代号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避难人数 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 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硐室结构形式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 “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 “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

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 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 硐室型号表示 避难硐室型号表示: DM / 1,临时缺省为3 96,单位为小时(h) 设计避难人数 L、临时避难硐室

采区避难硐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井下永久固定式避难所设计及施工 安 全 技 术 措 施 编制: 矿长:

一、矿井(避灾)系统概况 黄家山煤矿矿井有4条直通地面的井筒。北翼为主井和行人斜井,南翼为风井和副井。主井:提煤、进风,斜长345m,倾角30°;行人斜井:行人、进风,斜长337m,倾角29°;风井:回风,斜长501m,倾角23°47′;副井:进风、行人、上下材料及设备,斜长499m,倾角24°51′。首采区集中回风石门布置在+1980m高程,距风井口斜长180m处。集中运输石门布置在+1946m高程,距副井斜长230m 处,联络巷长38m,集中运输石门长147m,采区运输巷长474m。当工作面发生灾变(水灾、火灾、瓦斯灾害)时的避灾路线为:工作面采区运输巷集中运输石门联络巷副斜井地面。避灾线路最远平距659m,斜距230m,共计889m。 二、避难所设置位子及服务年限 黄家山煤矿经鉴定和批复为无突出危险性的高瓦斯矿井。根据省、地政府部门的要求,高瓦斯矿井按突出矿井管理,完善“六大系统”,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9 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要求,结合我矿生产运输系统及避灾线路情况,在+1946联络巷设置一个永久避难硐室。作为120501回采工作面和120502掘进工作面发生灾变时,灾区人员紧急避险之用。该永久避难硐室服务年限为5a(矿井服务年限12.5a)。

三、避难所设置要求 1、根据井下作业人员数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避难所选择和布置联络巷中(C201煤层底板岩层中)。经钻探结果表明,该地段无地质构造及透水威胁。顶板完整、支护完好,为锚网喷支护。 2、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1946水平为一采一掘,即120501采面和120502掘进面。根据《开采方案设计(变更)》最大班井下人数为25人,所以设计该避难硐室额定人数为27人。 3、避难硐室内配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 6、避难硐室外设置清晰、醒目的标识牌,悬挂于避难硐室外。标识牌中标注避难硐室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悬挂避难硐室方位的明显标示,以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硐室。 7、避难硐室内备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 三、避难所设计方案 1、按标准方案设计。设计有过渡室、生存室、设备室。净高为2m,长度3m,深5m,度根据同时避难最多人数以及避难硐室内配 置的各种装备来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0.5 m2的面积。 2、避难硐室的形状采用半圆形,锚网喷支护,内部顶板和墙壁刷成白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 (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 (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 (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

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 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功能要求 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 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 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永久避难硐室安装施工组织设计Word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盖州煤业有限公司永久避难硐室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人: 审核人: 山西强森矿业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5日

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及性质 工程名称:永久避难硐室设备安装 建设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盖州煤业有限公司 2、工期要求: 该工程自2013年11月10号开工至2013年11月28号完工,工期18天(日历天)为评价标准,以工期进行计划和组织。 3、工程主要施工范围及内容: 1)永久避难硐室设备安装 2)主要包括:密封系统安装;排气排水系统安装;供水系统安装;压风系统供氧装置安装;气幕喷淋系统安装;监测、监控系统安装;个体保护安装;通讯系统安装;供电照明系统安装;辅助设施安装。 二.编制依据 1.《煤炭安全规程》 2. GB/T19002标准质量体系管理文件 3.《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4.《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10-95 三.施工布署 (一)施工目标 1.施工方针 严密组织、科学管理、以精湛的安装技术和优质高效的服务赢的用户的满意。 2.施工总目标 创一流速度,确保总工期;创一流的质量,确保工程创优;创一流的管理,实现现场管理标准化;创一流业绩,树立企业新形象。 3.施工工期目标 以煤矿招标文件,确定的工期为目标,严密组织、科学管理,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工程质量,创一流安装速度。 4.质量目标 以《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1995-04-14发布、1996-01-01)及国家相关安装标准和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工程创优。 5.施工安全目标 以“安全第一”为指导方针,认真组织现场施工安全工作,加强防范措施,建立项目安全领导小组,作好安全技术交底,杜绝重

最新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验收报告(参考)

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验收报告 使用单位: 建设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

井下永久避难硐室验收报告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立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文件要求,矿业集团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承担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建设工程。年月日,沈阳研究院已按技术协议要求完成了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建设各项任务,已由沈阳研究院组织各专业人员对井下永久避难硐室进行实地考察及功能测试,各项性能均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规定。现向煤矿提请验收。 为保证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工程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以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的验收小组(人员名单见附表1),并于年月日对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工程进行了现场考核验收。 现场考核情况如下: 一、验收标准 1、《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 15号 2、《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 3、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所签技术协议

二、验收内容 1、验收项目 井下永久避难硐室。 2、基本性能 紧急避险设施应具有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小时以上。 3.功能检测 见附表2及五项功能检测报告。 三、验收结论 验收组在现场对永久避难硐室的验收项目进行逐一的认真评审,通过现场按照相关标准的实际展示操作考核,验收组认为按照《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所签技术协议的文件要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生存的井下永久避难硐室运行稳定,功能齐全可靠,符合现有国家标准和相关标准的规定,能够满足煤矿的实际避险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以下简称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 2编制依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修2010〕146号)本文来自 3基本要求 3.1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 3.2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3.3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其中,采区避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 3.4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建设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建设要求 设计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煤)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确保服务期间受采动影响小。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入和防止瓦斯集聚、煤层自燃等措施。 临时避难硐室应由过渡室和生存室等构成,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隔离门结构。 过渡室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第一道隔离门上设观察窗,靠近底板附近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生存室净高应不低于1.8米,长度、宽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 每人应有不小于0.6米2的使用面积,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应不少于10人,不宜多于40 人。靠近底板附近设置不少于两趟的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隔离门应不低于井下密闭门的标准,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防水抗压达1Mpa~2Mpa,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隔离门墙周边掏槽,

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利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过渡舱作为过渡室时,过渡舱外侧门框宽度应不小于300毫米,安装时在门框上整体灌注混凝土墙体。硐室四周掏槽深度、墙体强度及密封性能要求不低于隔离门安装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应采用锚网、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顶板宜采用半圆拱形,室内顶板和墙壁颜色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 临时避难硐室应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 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 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接口和供水阀。 接入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硐室内的O2、CH4、CO2、CO、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 硐室入、出口处应设人员定位基站,实时监测人员进出紧急避险设施情况。 硐室内应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 在井下通往避难硐室的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 1017-2005标准要求。

井下避难硐室设计

井下避难硐室设计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录 1矿井概况 ........................................................................................................................................ -. .1.. .-. . 2设计内容 ........................................................................................................................................ -. .1.. .-. . 3设计依据 ................................................................................................................................................... 1. 4避难硐室设计 ............................................................................................................................... -.. .2.. .-. 4.1避难硐室位置选择 .......................................................................................................... -. .2.. . 4.2避难硐室设计基本参数 ................................................................................................. -. .2.. . 4.3功能设计及配置.......................................................................................................................... 4. 5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 7.. 6避难硐室使用说明 ................................................................................................................................. 9. 6.1进入避难硐室须知 (9) 6.2操作指南 (9) 7 主要设备材料表...............................................................................................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得磨煤矿避难硐室设计方案

威宁县得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设计方案 贵州兴昌科技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二O一二年八月

威宁县得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设计方案 工程规模:150kt/a 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贵州兴昌科技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二O一二年八月

井急避险系统编制委托书 威宁县得磨煤矿委托贵州兴昌科技设技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威宁县得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编制工作。

目录 1、矿井概况 ........................................................................................................................ - 2 - 1.1 矿井基本情况 ............................................................................................................ - 2 - 1.2得磨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现状 .......................................................................................... - 9 - 2、得磨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总体设计方案............................................................ - 10 - 2.1 设计的主要依据....................................................................................................... - 10 - 2.2 设计的总体要求....................................................................................................... - 10 - 2.3 永久避难硐室的系统组成和基本要求............................................................ - 11 - 2.4 永久避难硐室相关参数 ........................................................................................ - 12 - 3、永久避难硐室详细设计方案......................................................................................... - 13 - 3.1 安全防护系统设计.................................................................................................. - 13 - 3.2 空气和氧气供给保障系统.................................................................................... - 17 - 3.3 气幕吹洗喷淋系统.................................................................................................. - 21 - 3.4 有害气体去除系统.................................................................................................. - 22 - 3.5 温湿度调节系统....................................................................................................... - 24 - 3.6 环境检测监测系统.................................................................................................. - 26 - 3.7 通讯系统..................................................................................................................... - 28 - 3.8 照明系统..................................................................................................................... - 29 - 3.9 动力系统..................................................................................................................... - 30 - 4.完善维护与日常管理 ......................................................................................................... - 32 - 4.1人员配备..................................................................................................................... - 32 - 4.2日常管理..................................................................................................................... - 32 - 4.3 井下紧急避险应急预案 ........................................................................................ - 33 - 5.投资概算 ....................................................................................................................... - 36 -

煤矿避难硐室设计

前言 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建设完善紧急避险系统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白山市江源区宝源煤矿已按上级各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建设完善了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3]10号)的要求,对该矿井的避难硐室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该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臵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本设计中的紧急避险设施为永久避难硐室。 设计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 2、《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 4、《吉林省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吉安监管煤监一字[2010]304号); 5、《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 6、《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文); 7、《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文); 8、《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3]10号); 9、《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10、《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11、《矿井压风自救装臵技术条件》(MT390-1995); 12、《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 1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01-2007); 14、《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15、《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规范要求

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规范要求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煤矿井下必须形成六大系统,其中施工永久避难硐室以以下规范要求: 避难硐室施工图设计是以矿井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初步设计为依据,额定避难人数80人; 避难硐室内及出口外5m范围内,设计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支护厚度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在出口5m范围外,20m范围内必须采用不燃性支护材料支护。 过度室密闭门在门洞墙体浇筑时一次固定,混凝土浇筑须满足以下要求: (1)浇筑混凝土时底板、两帮、顶部围岩必须清理干净,并用水冲洗应形成粗糙面,四周墙帮必须用铁刷子刷洗,经矿工程技术人员验收后,方可浇灌。 (2)用于配制砼的碎石粒径规格为5~25mm,碎石内严禁混入土、木屑、煤粉及铝土岩等杂物,配制前碎石必须用水冲洗干净。砂为中砂,砂内不得有任何杂物。 (3)配制砼时需加入JD-HEA缓凝泵送型防水剂,配合比见产品说明。 (4)浇灌砼必须连续,并严格控制好砼的配比(比例按1:2:3),尤其是水灰比,严禁在墙体内搅拌混凝土。 (5)在浇灌过程中,必须用振动棒捣实,特别是墙体边缘。浇灌

出的砼必须均匀致密,不得出现蜂窝状或局部地方砂浆与碎石分离的现象。 (6)模板与模板之间,模板与围岩之间,必须封严,防止振动时混凝土浆液流出。 (7)交接班时,墙体所留接触面必须拉毛。 (8)由于自重作用,挡水墙顶部混凝土难以充填密实,可采用混凝土输送泵加压或预埋注浆管注浆等方式对顶部进行充填。 (9)注浆管采用DN25的水煤气管,沿轴向每隔100mm钻1个直径10mm的孔,相邻孔呈90°错开,使孔均匀分布在管壁四周。并预先沿墙与巷道拱径向接触线固定,并紧贴拱岩壁。浇筑完,经7d 养护后方可注浆。注浆采用瓦斯抽采封孔注浆泵,浆液采用425号水泥按1:2的水灰比配制成的素水泥浆,注浆压力控制在2MPa。 硐室内及硐室外20m范围内压风管、通讯等所有管路均需埋设于管沟内,管沟尺寸见图,管路安设完成后,管沟需用混凝土填实。 硐室内设备安装见设备安装图。 在进入临时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有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救护队发现。待避时,应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和空气消耗,借以延长避灾时间。硐室内除留有一盏灯照明外,其余矿灯应全部关闭。在硐室内可间断地敲打铁器、岩石等,发出呼救信号。全体避难人员要坚定信心,相信在各级领导和职工的努力下,一定会安全脱险。

采区避难硐室施工安全措施

习水县龙宝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设计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编写: 矿长: 总工: 编制日期:2012年5月6日

第一章永久避难硐室设计 一、矿井(避灾)系统概况 龙宝煤矿矿井有3条直通地面地井筒.分别为主平硐、副平硐,回风斜井. 运输暗斜井、轨道暗斜井、通风暗斜井分别联通井底车场,三条暗斜井斜长分别为456m、465m、421m.倾角均为16°.首采工作面布置在北翼,工作面标高为+1080m~+1060m高程,接替工作面布置在南翼,工作面标高为+1080m~+1034m高程,当工作面发生灾变(水灾、火灾、瓦斯灾害)时地避灾路线为:工作面 采区运输巷运输石门联络巷运输暗斜井(轨道暗斜井)主平硐(副平硐)地面. 二、避难所设置位子及服务年限 龙宝煤矿经鉴定和批复为无突出危险性地高瓦斯矿井.为完善,“六大系统”,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9 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要求,结合我矿生产运输系统及避灾线路情况,在+985m标高井底车场设置一个永久避难硐室.作为全矿井+985m标高往上所有采掘工作面发生灾变时,灾区人员紧急避险之用.该永久避难硐室服务年限不少于为5a(矿井服务年限13.7a). 三、避难所设置要求

1、根据井下作业人员数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避难所选择和布置井底车场(C12#煤层底板茅口灰岩中).经钻探结果表明,该地段无地质构造及透水威胁. 2、避难硐室地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地最多人员地避难需要,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永久避难硐室地备用系数不低于1.2. +985m水平为一采两掘,即10501采面和10502掘进工作面.根据《开采方案设计(变更)》最大班井下人数为49人,所以设计该避难硐室额定人数为60人. 3、避难硐室内配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地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 6、避难硐室外设置清晰、醒目地标识牌,悬挂于避难硐室外.标识牌中标注避难硐室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悬挂避难硐室方位地明显标示,以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硐室. 7、避难硐室内备有简明、易懂地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 三、避难所设计方案 1、按标准方案设计.设计有过渡室(不小于3.2m2)、生存室、设备室.避难硐室净高为2.8m,宽度为3.6m,深度33m,根据同时避难最多人数以及避难硐室内配置地各种装备来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 1.0 m2地面积. 2、避难硐室地形状采用半圆形,喷浆支护.

煤矿避难硐室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6页

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操作规程使用方法 1、旋转左侧门把手,打开过渡硐室门,进入过渡硐室,进入后立即从里把过渡硐室门关闭。 2、当人员进入过渡硐室后,首先打开所有空气钢瓶阀门(注:要把所有钢瓶阀门打开到位),空气由气幕向外喷出进行洗气,洗气过程大约20—30秒(注:每次过渡硐室洗气人数不得超过8人) 3、洗气后,检查压力表是否为正压状态,如正压状态时空气减压器已经预设气压为0.3MPa,请勿改动!如果压力低于0.3 MPa时,调整减压器使低压表数值至0.3MPa。 4、打开位于过渡硐室两侧全部压缩O2钢瓶(蓝色)阀门(逆时针为打开,顺时针为关闭)。 5、检查压力表是否为正压状态,如正压状态时O2减压器已经预设至0.4MPa,请勿改动!如果压力低于0.4 MPa时,调整减压器使低压表数值至0.4 MPa。 6、打开辅助硐室门(在此过程中应佩戴自救器)进入后关闭二氧化碳硐室门。 7、打开全部CO2钢瓶(灰色) 阀门,(逆时针为打开,顺时针为关闭)打开CO2气瓶控制阀门。 8、回到过渡硐室后迅速关闭二氧化碳硐室门。 9、旋转通往生存硐室门的左侧门把手打开,打开过渡硐室门进入生存硐室。 10、在压风管路完好状态时采用压风供氧,开启压风出口“三滤”置后的阀门,听到消音器发出声音确认有压风吹出即表示此时压风供氧系统已开启。(硐室内一共有4个压风供氧出口均需打开) 11、检查压力表是否为正压状态,如正压状态时压风供氧的减压器及流量计均已设置好,请勿随意改动。 12、压风“三滤”装置设置有自动排污口,请勿随意触碰,防止堵塞。 13、在压风管路被破坏的情况下,打开生存硐室两面O2流量计的控制阀门。并检查压力表是否为正压状态,如正压状态时表示压力已经设置好,请勿改动。

煤矿避难硐室设计

煤矿避难硐室设计

前言 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建设完善紧急避险系统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白山市江源区宝源煤矿已按上级各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建设完善了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3]10号)的要求,对该矿井的避难硐室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该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本设计中的紧急避险设施为永久避难硐室。 设计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 2、《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 4、《吉林省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吉安监管煤监一字[2010]304号); 5、《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 6、《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文); 7、《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文); 8、《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3]10号); 9、《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10、《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11、《矿井压风自救装置技术条件》(MT390-1995); 12、《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 1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01-2007); 14、《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15、《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避难硐室管理制度汇编

紧急避险系统 各单位避难硐室管理责任制 一、生产技术部责任制 1、负责在编制矿井及采区设计中,明确避难硐室的位置和规格,并及时安排硐室的施工计划,保证实现“三同时”。 2、负责审查避难硐室施工规程,确保规程内容符合各项规定和设计要求。 3、监督避难硐室的施工,确保硐室断面符合设计要求。 4、加强避难硐室的检查,负责对失修硐室及相关巷道安排维护,确保完好。 二、机电运输部责任制 1、负责避难硐室内机电设备的检查管理。 2、杜绝避难硐室电器设备失爆。对因电器失爆和电器设备管理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落实处理。 3、负责避难硐室的供电设计,为永久避难硐室提供双电源。 三、通防科责任制 1、在矿井延深、采区设计中,提出避难硐室的建设要求,并督促设计单位完成设计。 2、负责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完成避难硐室的设计,并指导有关单位完成避难硐室的安装施工。对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完成。 3、负责监督通防工区对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管理。 4、组织各有关单位完成避难硐室的验收交接工作,督促有关单位完成竣工资料。 5、负责编制避难硐室救灾演练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地测科责任制 1、负责提供避难硐室设计地点的地质资料,严禁将避难硐室建设在地质构造地点。 五、生产调度室责任制 1、负责调度避难硐室工程进展情况,并根据会议纪要内容,对相关单位进行考核通报。 2、负责协调避难硐室的施工工作,保证避难硐室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优先运输。为避难硐室的施工提供便利条件。

3、负责避难硐室救灾演练的指挥调度。 4、对避难硐室存在问题处理情况进行调度考核。 5、负责硐室内通讯、监控、视频等管理维护。 6、负责硐室内人员定位系统的管理维护。 7、负责硐室内安全监测系统的管理维护,并对气体传感器按规定定期标校,保证可靠,并建立标校记录。 六、安全监察处责任制 1、负责检查落实避难硐室的施工安全措施,保证措施落实到位,措施不到位的执行有关处罚规定。 2、负责参加避难硐室的施工质量验收,并进行考核。同时参加避难硐室的竣工验收,提出验收意见。 3、负责全矿下井人员的培训,保证下井人员熟悉避难硐室的使用条件和硐室内设备的使用方法。 七、通防工区责任制 1、负责避难硐室设备设施的日常检查维护,发生问题及时汇报调度室安排相关单位处理,建立避难硐室设备设施检查维护记录。 2、负责硐室内外(至主管路)风水管路的维护,确保无漏风漏水现象。 3、负责硐室内压水自救设施及供水施救设施的维护管理,保证正常。 4、负责硐室内隔离式自救器的检查及送检。 5、负责硐室内饮用水的准备,保证水量满足设计要求。 6、负责硐室内食品的准备和检查更换,保证食品不超期变质,数量满足设计要求。 7、负责硐室内消防器材的管理,保证灭火器完好、数量满足设计要求。 8、负责避难硐室的卫生管理,确保地面无脏杂物和积水淤泥,卫生合格。 9、负责空气净化箱内药品的更换工作。 10、按照设计要求,负责指导新建避难硐室管线埋设和设备安装工作。 八、机电工区责任制 1、保证硐室供电可靠正常,负责硐室内开关设备的检查维护。 2、杜绝电器设备失爆。 九、掘进工区责任制 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新建避难硐室的矿建施工任务。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 ,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 (1) “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 (2) “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 不小于20m ; (3) “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 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

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 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功能要求 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 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 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 建设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 M 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 M L。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 (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 (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 (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 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 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 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 1、功能要求 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 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 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4、硐室面积 临时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米2。生存室的宽度不得小于米。生存室的净高不低于米,每人应有不低于米2的有效使用面积。 1功能及配置标准 安全防护功能 1.1.1 安全出口防护 硐室安全出口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米。 1.1.2 硐室支护 采用锚喷、砌碹、钢筋砼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顶板和墙壁的颜色宜为浅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