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tatistical Hair on Black Holes

Statistical Hair on Black Holes

Statistical Hair on Black Holes
Statistical Hair on Black Holes

a r X i v :h e p -t h /9606016v 2 15 J u n 1996hep-th/9606016

RU-96-47

Statistical Hair on Black Holes Andrew Strominger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Rutgers University,Piscataway,NJ 08855and Department of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CA 93106Abstract The Bekenstein-Hawking entropy for certain BPS-saturated black holes in string the-ory has recently been derived by counting internal black hole microstates at weak coupling.We argue that the black hole microstate can be measured by interference experiments even

in the strong coupling region where there is clearly an event horizon.Extracting informa-tion which is naively behind the event horizon is possibl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statistical quantum hair carried by the black hole.This quantum hair arises from the arbitrarily large number of discrete gauge symmetries present in string theory.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go Bekenstein[1]and Hawking[2]showed that black holes possess a macroscopic thermodynamic entropy equal to one quarter the area of the event horizon in Planck units:S BH=A/4.This beautiful result cried out for a microscopic statistical derivation.However,because the Planck length appears in the relation it is likely that a quantum theory of gravity is required for such a derivation.In the last several month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tring theory-a candidate for a quantum theory of gravity -can provide a precise derivation of this entropy in a variety of circumstances[3-18].

The derivation exploited the existence of two distinct descriptions of extremal BPS-saturated states in N=4or N=8supersymmetric string theories.The?rst description is as a semiclassical quantum state corresponding to the usual extremal Reissner-Nordstr¨o m solutions1.The second description is as a quantum bound state of elementary D-brane solitons[19-21]and strings.The logarithm of the bound state degeneracy(as a function of the charges)as computed in the second picture agrees(for large charges)with S BH as computed in the?rst.

These two pictures are physically relevant at di?erent values of the string coupling g s[3].At strong coupling2,string perturbation theory is divergent,?uctuations in the D-brane bound state con?guration are large,and the D-brane description is inaccurate. Supersymmetric nonrenormalization theorems nevertheless protect the low energy e?ective action.Hence the black hole solution,which is independent of g s,should still provide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state.In a slight abuse of terminology we refer to this region of couplings as the‘black hole phase’(we do not mean to suggest there is a sharp phase transition at some value of g s).For very weak string coupling,string perturbation theory is good,and the D-brane picture is valid.However in this region the string length,which grows(in Planck units)as the coupling decreases,becomes larger than the Schwarzchild radius.The black hole is smaller than a typical string.At scales shorter than the string length string theory gives drastic modi?cations of our notion of Riemmanian geometry, even at the classical level.In particular there is no obvious notion of causality or an event horizon at such short scales.Hence the black hole picture is inaccurate in this‘D-brane phase’.

There is no overlapping range of validity of the two pictures(at least in examples considered so far).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entropies as computed in the two pictures was nevertheless expected because,in an N=4or N=8supersymmetric theory the number of BPS states typically does not change as a function of the coupling[22].This fact enables one to extrapolate the D-brane phase calculation into the black hole phase. Such extrapolations will certainly not be possible for general S-matrix elements in the theory,which will depend strongly on the coupling.

One would like to apply the new insight from string theory into black hole entropy to the black hole information puzzle.One form of the argument that information is lost is brie?y as follows.Throw a neutral string in a de?nite quantum state into a large extremal black hole.The black hole then becomes nonextremal and acquires a nonzero Hawking temperature.It reradiates back to extremality via Hawking emission.In the semiclassical regime the outgoing quanta arises from a pair production process outside the horizon,and hence is blind to the internal quantum state of the black hole.Hence the?nal state of extremal black hole+outgoing quanta is insensitive to some aspects of the initial state. Unitarity is violated and information is lost.Further discussions of this example,including subtleties which could invalidate the conclusion that information is lost,can be found in [23],[24].

This puzzle exists only in the black hole phase.In the D-brane phase there is no event horizon and hence no reason to expect that the outgoing quanta cannot access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cident quanta.Indeed the scattering is explicitly calculable and perturbatively unitary.One point of view[25],is that the system is like a neutron star.Everyone would agree that the quantum state of a neutron star can be measured in principle.However if the gravitational coupling is turned up,the neutron star will collapse into a black hole at a critical value of the coupling.Then by the no-hair theorem it would appear that no information about the quantum state is available.Henc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perturba-tively unitary scattering in the D-brane phase does not immediately imply that there is no unitarity violation in the black hole phase:there could be some kind of collapse at a critical value of g s.

Clearly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information puzzle we must analyze the black hole phase.Herein we address the simplest question:Can the quantum state of an extremal black hole be measured3in the black hole phase?In the D-brane phase the state can

clearly be measured by scattering strings o?of the bound state.However we do not know how to compute string scattering in the black hole phase,and the semiclassical no-hair theorem suggests that the scattering depends only on a few charges and is insensitive to the speci?c black hole microstate.

A simple argument shows that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nevertheless yes,assuming the existence of a low-energy e?ective?eld theory on scales large compared to the size of the black hole4.In such a theory black holes are e?ectively nonrelativistic,pointlike quantum particles.In the zero-charge sector of the Hilbert space,black holes are absent:The low-energy e?ective?eld theory involves only the massless?elds.However we may also consider the charged sector of the Hilbert space,for which the groundstate is in general degenerate and corresponds to a static collection of BPS-saturated black holes.Low energy excitations above such charged groundstates include non-relativistic motion of the black holes,and are also describable by e?ective?eld theory.In the D-brane phase this e?ective ?eld theory contains one(super)?eld for every quantum state of the black hole:

S eff~?e A/4

i=1

d4x((?Φi)2+m2(Φi)2+...)(1)

Each?eldΦi creates a BPS-saturated supermultiplet.At low energies above the ground-state,only non-relativistic modes of these?elds contribute,and(1)reduces to the quantum mechanics of slowly-moving black holes,as discussed below.The mass m may depend on g s and other moduli but is highly constrained by supersymmetry.As mentioned above, in an N=4or N=8theory the number of such states typically does not change as a function of g s.Hence(1)should be valid in the black hole phase as far as the number of?elds.Determining all of the interactions however could involve solving an intractable strong-coupling problem.

It follows immediately from these assumptions,without any knowledge of the interac-tions,that the quantum state can be measured.Given that the states are described by an e?ective action of the form(1),their identity can be determined from interference experi-ments.For example in the scattering of two objects there is interference between Feynman

diagrams which di?er by the exchange of the?nal state objects if and only if they are identical.These experiments can be performed at low energies and large volumes,where e?ective?eld theory is valid.It is also possible,by appropriate choice of the initial state, to avoid bringing the objects near to each other and the complicating e?ects of bound states at threshold.Repitition of such experiments will enable one to ascertain which of a large collection of like-charged black holes are identical and which are not.

This conclusion might at?rst seem to be in con?ict with semiclassical reasoning. Semiclassical low-energy scattering of two BPS black holes with identical charges reduces to quantum mechanics on the two-black-hole moduli space(after any high-energy modes of theΦi?elds are integrated out).This moduli space can apparently be reliably computed from the known classical two-black-hole solutions.It depends only on the charges and not on the quantum state of the black hole,which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classical solutions. Hence the scattering would appear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quantum state.

In fact there is an error in this reasoning.The classical moduli space is ambiguous due to a singularity on the subspace where the positions of the two black holes coincide. There is a Z2symmetry which exchanges the two black holes and acts freely on the moduli space everywhere except at the coincident points.Because of this singularity one cannot determine from the classical solutions whether the moduli space is topologically M2~R3×R3or M2~(R3×R3)/Z2.If we do divide by the Z2,the quantum mechanics will give interference,and otherwise not.So the the semiclassical scattering in the black hole phase cannot be be unambiguously determined form low-energy?eld theory,and the possibility of interference is not in con?ict with low-energy reasoning.

In string theory the moduli space can be unambiguously determined.At weak coupling the the D-brane picture tells us to divide by Z2if the black holes are in the same state, and otherwise not.However the topology of the moduli space cannot change as g s is varied,so this tells us that the moduli space should also be a Z2quotient in the black hole phase.This is somewhat reminiscent of Callan-Rubakov electron-monopole scattering: The low-energy e?ective theory has an ambiguity concern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 at the origin,which can only be resolved by consideration of the high-energy uni?ed gauge theory.More generally for a large collection of N like-charged BPS black holes there is a discrete permutation symmetry S N which acts freely everywhere except at points corresponding to one or more coincident black holes.Hence classically the moduli space is determined only up to division by an arbitrary discrete subgroup of S N,i.e.there is an ambiguity concerning whether or not the exchange of two identically charged black holes

returns one to the same point in the multi-black hole moduli space.All of these ambiguities are resolved by going to weak coupling and using the D-brane picture,from which we are instructed to take the quotient by any element of S N which exchanges black holes in the same quantum state.Once the identi?cations are determined,the moduli space is known and it is possible to determine directly from the moduli space which black holes are in the same quantum state and which are not5.

In conclusion,the quantum state of the black hole can be measured in the black hole phase.This does not contradict semiclassical reasoning because of an ambiguity in the semiclassical moduli space.Resolution of this ambiguity requires the data which determines the quantum state.

Some time ago it was observed that black holes can carry quantum hair which is mea-surable by interference experiments in which strings lasso black holes[26].This indicated that classical solutions do not contain all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ow-energy quantum behavior of black holes.Similarly here we see another example in which classical solu-tions do not determine low-energy quantum behavior of black holes,leading to statistical quantum hair.Statistical hair was?rst considered in[27].

In the present context,statistical hair arises from discrete gauge symmetries.When two identical D-branes coincide,there is an enhanced SU(2)gauge symmetry.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wo D-branes corresponds to a vev for a scalar?eld in the adjoint of SU(2)living on the D-branes.Exchanging the two D-branes corresponds to reversing the sign of the vev,which is a discrete Z2gauge transformation.More generally S N arises as the Weyl group of an enhanced SU(N)gauge symmetry.Hence the moduli space identi?-cations arise from unbroken discrete gauge symmetries.Although the context is di?erent, this suggests a connection with the discrete gauge hair discussed in[28].In[29]it was found that discrete gauge hair has exponentially small but measurable e?ects on the state of the quantum?elds outside of the black hole.(Similar e?ects were found for axion hair

in string theory in[30].)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see if statistical hair also leads to such e?ects.

Some time ago it was speculated that black holes in string theory carry so much quantum hair that it is possible to completely reconstruct the initial state which formed the black hole,and that this might somehow lead to a resolution of the information puzzle [31][29].One problem with this idea was that,according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string theory and quantum hair at the time,there seemed to be only a?nite number of types of quantum hair which could encode only a?nite amount of information.However we now know that string theory has an arbitrarily large number of such unbroken discrete gauge symmetries,since there is one for every pair of D-branes and there can be arbitrarily large numbers of D-branes.Hence statistical hair can provide an arbitrarily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bout a black hole,unlike previously discussed types of quantum hair.For this reason it is tempting to speculate that statistical hair may play a key role in the string theoretic resolution of the black hole information puzzle.

Acknowledgements I would like to thank T.Banks,S.Coleman,S.Giddings,J. Harvey,S.Hawking,G.Horowitz,R.Myers,J.Polchinski,L.Randall and N.Seiberg for useful discussions.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departments at Harvard,the mathematics department at MIT,and the physics department at Rutgers for hospitality and support during parts of this work.This research of was supported in part by DOE grant DOE-91ER40618.

References

[1]J.Bekenstein,Lett.Nuov.Cimento4(1972)737,Phys.Rev.D7(1973)2333,Phys.

Rev.D9(1974)3292.

[2]S.Hawking,Nature248(1974)30,Comm.Math.Phys.43(1975)199.

[3] A.Strominger and C.Vafa,hep-th/9601029.

[4]S.Das and S.Mathur,hep-th/9601152.

[5] C.Callan and J.Maldacena,hep-th/9602043.

[6]G.Horowitz and A.Strominger,hep-th/9602051.

[7]J.Breckenridge,R.Myers,A.Peet and C.Vafa,hep-th/9602065.

[8]J.Breckenridge, D.Lowe,R.Myers, A.Peet,A.Strominger and C.Vafa,hep-

th/9603078.

[9]S.Gubser,I.Klebanov and A.Peet,hep-th/9602135.

[10]R.Dijkgraaf,E.Verlinde and H.Verlinde,hep-th/9603126.

[11]J.Maldacena and A.Strominger,hep-th/9603060.

[12] C.Johnson,R.Khuri and R.Myers,hep-th/9603061.

[13]I.Klebanov and A.Tseytlin,hep-th/9604089.

[14]G.Horowitz,J.Maldacena and A.Strominger,hep-th/9603109.

[15]G.Horowitz,D.Lowe and J.Maldacena,hep-th/9603195.

[16]J.Maldacena,hep-th/9605016.

[17]V.Balasubramanian and https://www.doczj.com/doc/4d14857815.html,rsen,hep-th/9604189.

[18]G.Horowitz and D.Marolf,hep-th/9605224.

[19]J.Dai,R.Leigh and J.Polchinski,Mod.Phys.Lett.A4(1989)2073.

[20]P.Horava,Phys.Lett.B231(1989)251.

[21]J.Polchinski,hep-th/9510017.

[22] E.Witten and D.Olive,Phys.Lett.B78(1978)97.

[23]J.Preskill,P.Schwarz,A.Shapere,S.Trivedi and F.Wilczek,Mod.Phys.Lett.A6

(1991)2353.

[24] A.Strominger and S.Trivedi,Phys.Rev.D48(1993)5778.

[25]S.Hawking,private communication.

[26]M.Bowick,S,Giddings,J.Harvey,G.Horowitz and A.Strominger,Phys.Rev.Lett.

61(1988)2823.

[27]S.Giddings,J.Polchinski and J.Preskill,unpublished(1990).

[28]L.Krauss and F.Wilczek,Phys.Rev.Lett.62(1989)1221.

[29]S.Coleman,J.Preskill and F.Wilczek,Phys.Rev.Lett.67(1991)1975;Nucl.Phys.

B378(1992)175.

[30]S.Giddings,J.Harvey,J.Polchinski,S.Shenker and A.Strominger,hep-th/9309152,

Phys.Rev.D50(1994)6422.

[31]J.Schwarz,Phys.Lett.B272(1991)239.

海尔培训管理手册模板

海尔培训管理手册

文档仅供参考 海尔集团公司 培训管理手册 依据ISO10015:1999标准 发布日期 发送 副本控制 编号

文档仅供参考 海尔集团公司培训管理手册第0 章, 共 25章第 2 页,共11 页第0次修改 生效期: .02.10 主题:总则

海尔集团公司培训管理手册第 0章共 25章第 3 页,共 11页第0次修改 生效期: .02.10 主题:总则

二、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充分体现了本集团的发展战略、宗旨和满足顾客要求、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是进行质量管理与保证的指导思想和追求,它表明了本集团对顾客在产品质量上的当前期望和潜在要求的关注。是本集团宣称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承诺的追求与表示。 质量方针 为了达到和保持海尔产品在市场上稳定的领先地位,创世界名牌,我们必须: 进行领先市场的设计,用最低的成本生产最好的产品,竭诚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因此,我们主要的工作原则是: ①ISO9001标准 ②市场需求 ③最新技术和先进标准 ④TQM ⑤不断的质量改进 ⑥职工参与 ⑦精细化,零缺陷 ⑧用户期望和要求 因集团整体产品种类较多,质量目标以各单位各自的质量目标为准,但均应体现本集团质量方针的承诺,是本集团建立、实施与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充分反映与绩效改进的努力方向。在此不再描述各单位的质量目标。 本集团各单位、各级管理者,均应以质量方针为指导,以质量目标为追求,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认真执行,在保证本集团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培训管理体系为保障,规范教育与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每一位员工的素质,使内部每一位员工均对企业忠诚,成为岗位的SBU。使集团的产品和服务被顾客忠诚与认可。 海尔集团公司第 0章共 25章 第 4 页,共 11页 第0次修改

海尔集团基于知识创新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1)

海尔集团基于知识创新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动力。现代企业以知识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价值创造。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个人,企业需要对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提供支持。因此企业应采用适合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提高企业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知识创新 企业知识是与企业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等。它蕴藏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之中,体现在企业日常的管理流程、生产过程、对外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以及企业员工的思想和工作中,同时也体现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企业知识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知识是企业的生产性知识,企业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和产品的组织,因此生产是企业最主要的职能,生产性知识构成了企业的重要资源;二是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像人一样拥有知识,具有学习能力。企业拥有的知识,是以企业中员工的个人知识为基础的,又有别与个人知识的总和;三是企业成员共享的知识,企业知识不会因为某个技术人员的离职而减少。企业知识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吸纳和利用外部知识,并通过这种知识和能力不断地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 企业知识创新是获取经济和社会利益或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出现在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企业运营全过程之中。企业知识创新就是运用其知识资源,在相关领域发展出新的思维和解决方案,并转化为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新流程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最主要资源。一个企业能否通过知识创新来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决定这个企业能否发展壮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以人为本——海尔的创新用人机制 1、海尔的用人理念 企业管理一般主要管四样:管人、管财、管物、管信息。后三者都由人去管理与操作,人就是行为的主体,可以说,人的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现代的企业总就是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人理念,海尔当然也不例外。 在海尔领导瞧来,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就是人才,关键就是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与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企业领导的主要任务不就是去发现人才,而就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健康持久的运行。这种人才机制应该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为此,海尔人“变相马为赛马”,在全体员工高度认同的情况下,不断提升、完善这一竞争机制 海尔的赛马机制具体而言,包含3条原则:一就是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二就是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就是合理流动,动态管理。海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义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与市场的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即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事业,谁拥有的高素质人才多,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取胜。 2、三工并存、动态转换 海尔集团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制度。三工,即在全员合同制基础上把员工的身份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临时工)她们分别享受不同的三工待遇(包括工龄补贴、工种补贴、分房加分等),并且根据工作业绩与贡献大小进行动态转换。 3、升迁机制——海豚式升迁 “海豚式升迁”,就是海尔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特色。有的经理职位已经很高了,但就是她如果缺乏某方面的经验,也要派她下基层;有的管理者各方面经验都有了,但综合协调能力较低,也要派她到相关部门去锻炼。 二、海尔员工的培训策略 海尔集团从一开始至今一直贯穿“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的培训思路,建立了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从而使企业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势头。 1、海尔的价值观念培训 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就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此前提下首先就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就是对的,什么就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就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声明的内容,这就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对于企业文化的培

海尔信息化案例分析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报告 分析对象:海尔集团 班级:信息121班 学号:19112110 姓名:杨韵寒

目录: 一、海尔集团简介 (1) 二、案例来源 2.1案例一 (1) 2.2案例二 (2) 2.3案例三 (3) 2.4案例四 (4) 2.5案例五 (5) 三、近期资讯 3.1资讯一 (6) 3.2资讯二 (6) 3.3资讯三 (6) 3.4资讯四 (6) 3.5资讯五 (6) 3.6资讯六 (7) 四、分析总结 4.1海尔在信息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7) 4.2威胁和劣势 (8) 4.3总结 (8) 五、本学期收获 (8)

海尔信息化案例分析报告 信息121班 19112110 杨韵寒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集团援建了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二、案例来源 2.1案例一: 海尔信息化:三个阶段上三个台阶 信息来源:豆丁网 https://www.doczj.com/doc/4d14857815.html,/p-736679705.html 海尔的信息化建设从最初起步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基础应用、总体构架和优化调整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会根据当时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应用阶段:企业自发地提出了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搭建海尔集团的骨干网络和基础的办公应用,主要代表是构建的基础网络和OA应用。从1997年到现在,海尔集团已经构建了千兆为骨干的企业内部网,覆盖40多个销售公司和30个电话中心,实现数据、视频、IP电话三网合一。 第二个阶段是总体构架阶段:进入WTO之后,由于在中国市场上国际化竞争对手的大量进入,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挑战,海尔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同时改造海尔集团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1998~2003年,海尔内部进行了40多次结构调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业务流程再造的最佳模式。为了适合集团的战略发展需求,突出了流程再造成果,加速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海尔集团系统地设计和建立了信息化应用框架和系统,配合业务管理的需求,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业务应用平台,使海尔的供应链运行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2000年,海尔成为国内首家企业发布和建立B2C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网上支付。 (2)建立全球领先的网上协同交易平台(B2B):2000-2001年,建立了海尔集团的电子协同商务平台,2005年1-4月份实现网上交易250亿元。 (3)集成的同步供应链管理平台:2000年,在集团范围内实施了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财务与成本等应用。 (4)生产的跟踪与控制:2000-2004年,在集团各产品事业部实施了MES全程跟踪生产质量。 (5)一站到位的顾客服务系统:从1998-2005年分四期,构建了集中的海尔顾客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覆盖全国超过50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超过10000个服务网点和全国

海尔供应链管理案例

海尔的供应链管理 一、企业背景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在小家电市场上海尔表现稳健,以16%的市场份额蝉联小家电市场冠军。 海尔每月接到6万个销售订单。的产品每天要通过全球5.8万个营销网点,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月采购26万种物料、制造1万多种产品,全球500强企业的供应商多达800多家。 从生产规模看,海尔现有生产的产品达 13,000多个产品品种,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海尔一年的资金运作进出达1000亿元,平均每天需做2.76亿元结算,1800多笔账。随着业务的全球化扩展,海尔集团在全球拥有15个设计中心和3000多名海外经理人。 如此庞大的业务体系,依靠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或者矩阵式模式,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业务流程重组势在必行。 海尔的“OEC 、市场链、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二、解决方案 1998 年,海尔公司开始为满足每位客户的需求而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从而迈出了向国际化目标前进的步伐。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确立了适当的合作战略,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采取了重要的措施。 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海尔集团最终选择了 mySAP供应链管理 (mySAP SCM) 和相关的mySAP Business Suite解决方案。海尔集团息技术

3 海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1-3 海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指引,企业活动室一场激烈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只有选择正确的战略,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并取得长足发展,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指引,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而这些都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谋划,也是战略对企业发展的方向指引作用。本案例通过SWOT分析,对海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介绍了海尔的四个战略发展阶段,分别为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 公司简介 海尔成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海潮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建立的青岛电冰箱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的海尔,经过18年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的跨国企业。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图1-10为海尔2009-2012年销量图。 1.海尔企业使命 经营主线 如果说以前的海尔是冰箱作为主要产品经营主线,那么现在的海尔的经营主线则是以白色家电为主,其他家电为辅。 经营目的 首先是经济目的,对以前的海尔来说,其经营目的肯定是以生存为主,发展和赢利为辅的,但是对于现在的海尔,生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所以是以发展和

赢利为主的经济目的。 管理哲学 没有优秀的管理者,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海尔,海尔的管理哲学是非常出色的,例如排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海尔生存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入伏冰雹;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质量理念,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管理哲学理念。 公众形象 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多少资源,这是海尔的资源理念,从中就可以看出海尔资源的态度,资源是稀有的,但是我们只要好好利用已有的资源,其价值也是相当大的。海尔就是这么做的,并且以环保的生产,良好的质量,享誉全国。 自我评价 海尔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家电产业的骄傲,这是不容置疑的,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海尔在中国家电的龙头位置是肯定的,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追求更高的要求,追求做的更好。 2.海尔的SWOT分析 SWOT的分析是竞争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SWOT法进行选择分析,就是将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各种主演内容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如对策等) 优势 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并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3种在智能家电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的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是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

海尔集团人力资源规划说课讲解

人力资源规划书 学院: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班级: 姓名:

目录 一公司简介 (2) 二部门设置 (4) 三人才招聘 (5) ㈠招聘要求 (5) ㈡招聘策略 (5) ㈢工资待遇 (5) 四员工福利 (6) 五风险预测 (7) 六绩效考评政策 (7) 七培训政策 (7) 八人力资源预算 (8)

一公司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 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 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用户的忠诚度是与海尔产品的美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8年间,海尔的无形资产从无到有,2002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品牌。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2003年,海尔获准主持制定四项国家标准,标志着海尔已经将企业间竞争由技术水平竞争、专利竞争转向标准上的竞争。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海外市场,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海尔集团坚持走出国门创名牌,目前,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8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各有一个,海

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训一.doc

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训(一) 一、案例分析与讨论 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海尔堪称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奇迹之一。1984年,海尔还是一个亏损147万元、濒于倒闭的小厂。经过18年的发展,由“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扩张”到走出国门、同世界家电大鳄争霸天下,现在,海尔已成为一个品牌价值达436亿、产品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跨国企业集团。2001年,海尔全球销售额达602亿元,是1984年的17000多倍。 海尔无疑是成功的。海尔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海尔人认为,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海尔坚持的创新三原则即创新的目标、本质和途径: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创新的途径就是创造性的借鉴和模仿。海尔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一、海尔人力资源中心 1999年8月,为了配合集团公司“三大转移”*战略的实现,把金字塔式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式水平结构,最终实现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原来的人力资源职能管理部门全部从各个事业本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自此,海尔人力资源中心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部门。 现在的海尔人力资源中心下设生产效率组(主要征对各产品事业本部)、市场效率组(主要征对商流、物流、资金流等推进本部)、中心主管和培训部三个子部门。 前两者通过内部市场从其他事业本部、事业部获得需要提高效率的“订单”,将“订单”分别传递给人力主管和人事、分配、用工、培训管理员,人力主管和人事、分配、用工、保险等管理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从中心主管和培训部获得有关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最终完成“订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生产效率组、市场效率组为核心,中心主管和培训部为支持的流程体系。 与中国其它企业不同的是,海尔人力资源中心的工作目标是通过规划、吸收、培训、考评、管理等手段,提高服务对象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对其考核的根据,是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从而降低的成本。也就是说,海尔人力资源中心的职能主要是服务而不是管理。 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比如,人力资源中心与某事业部签订协议,按照年度方针目标提高该事业部人均劳动生产率,再按提高效率产生的效益的多少进行收益分成。如果人力资源中心未达到约定目标,该事业部有权按协议向人力资源中心索赔。 二、海尔的人才观 在海尔,张瑞敏认为,“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优势。……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取得优胜。” 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源头论”,即员工是企业的源头,源头的活力是企业的活力之源。只有唤起员工对企业、用户高度责任心,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企业这条大河奔腾不息。 张瑞敏对人才的重视,使海尔公司很早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名牌”人才理念。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都有各自的用之地,只要用好了,个个都是人才,个个都能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创名牌,必须先造人才。 根据海尔的人才观,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任务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去发挥所有员工潜能的政策、为具有各种才能的员工提供展示的舞台,真正做到适才适位、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_海尔公司的信息化1.doc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_海尔公司的信息化 1 海尔公司信息化案例分析报告 小组介绍 1.小组成员 组长: 组员: 2.小组分工 PPT制作:PPT演示: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案例分析报告: 讲稿制作: 准备过程 1.案例讨论 (1).第一次讨论在4月30日进行。该次讨论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点是进行分工,以保证整个准备工作顺利。第二点是对整个PPT的结构以及所要讨论的两个问题尽心初步的判

断,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我们将整个PPT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简介海尔以及对案例的分 析。第二部分是海尔的价值链及应用的信息技术。第三部分是斜坡球体论。 第四部分是对小组的介绍。 ②根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我们都同意第一个问题就用价值链模型。 然后主要是讨论该企业的价值链到底是什么。 ③在这次会议结束之前,我们明确了各自回去后需要做些什么。从而 对下次的讨论内容作初步的准备,方便下次会议的进行。 (2)第二次讨论在5月2日进行。本次讨论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 ①首先承接上次的价值链模型进行细致讨论,对价值链模型的具体内 容以及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的部分进行填充分析。 ②第二部分则是决定在案例分析那部分内容中运用SWOT 模型。并通 过讨论列出SWOT模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然

后根据案例的内容以及我们收集的关于海尔的资料讨论出海尔相关的ST,OS,WT,WO策略。 (3)第三次讨论我们主要是对该案例的第二个问题斜坡球体轮进行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我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首先大家先用10分钟对收集到的斜坡球体论以及案例中的的相关部分进行阅读。 b.阅读后大家依次谈论谈论自己对斜坡球体论中的止动力,动力,中心,手段,名牌的理解。 c.对大家的理解进行整理,然后统一意见。 d.从案例中找寻在这五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例子,然后对其相应的归类。 e.组织语言描述信息技术如何支持斜坡球体论的。 (4)第四次讨论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讨论,该次讨论我们主要进行了三项主要任务,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准备好了星期一的案例分析。 a.首先,大家对制作的PPT,WORD报告,讲稿进行评审并加以完善。 b.其次,我们小组进行模拟课堂演示,从而控制时间。并提出演讲中 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跨文化经营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海尔集团的启示

跨文化经营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海尔集团的启 示 作者:不详 〖引言〗时代的个性 每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与以往任何一个人类活动的历史时期相比有着更为明显的个性。政治经济气候的风云变幻,科技信息的风起云涌,使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都充满了变数,而这一切变化则暗示着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这个时代将不再有“国界”。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是新生的名词;然而在今天它却包含了更为深刻的意义。我们的时代中,跨越国界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以至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将会此起彼伏。“跨文化”不再是高层领导会晤时的专有名词,不再属于企业高层洽谈所用的新闻词汇。它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是组织构建中的重要成分。因此,这篇论文将从企业人力资源的不属于管理的角度,直面“跨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并尝试着解答文化冲击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全文将以中国海尔集团开拓国际市场时所遇到的风风雨雨作为案例追踪分析。 〖正文〗对于有过程序开发经验的人来说,“Hello,World!”将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因为那标志着,他的第一串代码行成功的执行了!而对于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企业家来说,这句话同样凝聚着兴奋与激动。它标志着您的企业步入了全球化的崭新领域。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迷茫从此开始了。 全球化?还是本地化?

这个命题原本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然而当今社会的重大演变使得知识经济成为主流,信息经济逐渐衍生。知识的载体在于人,人力的全球化或是本地化将因此显得格外重要。跨国公司在华管理战略上强化协调控制的管理战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开始将亚太地区总部移到中国,或者建立中国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同时,强化对关键岗位的控制。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跨国公司控制在华企业的重要机制是直接任命总经理进行财务监控和直接任命关键部门的经理。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母公司都认为合资企业总经理的任命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机制,在由外方任命负责人的部门中,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占的比例高达94.2%和92.8%。然而,表面上看来,「本地化」和「全球化」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但事实上,本地化与全球化互为表里,全球化要能推得愈深,就必须去本地化。没有各具特色的本地化人力、产品和经营理念,哪有全球化的跨国集团?本地化运动可以看作是全球化「大军压境」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的反应。而全球化其实是全球性的本地化,它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跨国公司都形成了难以辨认其所自的组织文化,也因此全球化造成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与全球化相对应的,本地化也是现代跨国企业应当面对的问题:要在世界各地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实现本地化,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成为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抢占的制高点。跨国经营的本质就是劳动力资源、市场资源等各种生产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永远处在一种流动性的资源再分配的状态中。绝对的流动性中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个相对的稳定性就是企业经

海尔集团的员工手册(47页)

欢迎您成为海尔大家庭的成员。 海尔集团是以白色家电为主导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她融合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努力为消费者创造出意料之外的价值,并带给用户超出其想象的服务,回报社会,造福于民众。 拥有国际化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一个安全、明快、和谐、舒畅、高效的工作气氛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海尔集团将为每位员工提供良好竞争环境及进取机会,愿为海尔进军世界500强奉献聪明才智的您,将倍受海尔集团的尊重、激励和帮助,您将会为您工作着的岗位感到自豪,因为您的知识和才智是海尔集团创新发展的真正源头,每一位员工都将成为海尔集团的,每一位的主动创新、增值、成功就是海尔集团的成功。 本《员工手册》将为您介绍有关集团的概况、员工基本行为规范、安全生产、劳动管理规定、员工薪酬规定、劳动关系、奖惩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等事项。目的是为了帮助您了解集团、了解集团的有关政策。随时查询本手册将会有助于您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工作,有助于您更好地发挥您的才能。 本手册所载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

改、完善。您对本手册有任何意见、建议或疑问,请随时与您的主管或人力资源培训中心(海尔大学)商讨,也可通过集团设置的建议箱转达您的意见,集团将非常高兴与您一起完善这本员工手册。 让我们紧密合作,努力奋斗,面对全球性竞争的挑战,以优于我们同行最好的质量、最优的服务、最快的速度,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创造市场、创造需求。 让我们以百倍的信心面对未来。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我们事业成功! 目录 第一篇集团简介 第一章集团简介 第二章集团大事记 第二篇员工基本行为规范 第一章日常礼仪 第二章仪表礼仪 第三章言谈礼仪 第四章宴请礼仪 第五章待客礼仪 第六章敬业

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经过20年的发展,海尔在张瑞敏的带领下,已经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国内著名、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的跨国企业集团,海尔的许多事例被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知名商学院作为MBA的教学案例予以讲解和分析,张瑞敏也由此走上了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讲坛。 海尔最大的成功就是它的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海尔的另一个重要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了员工的整体素质。除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外,海尔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相马”到“赛马”,为人才打造成功的舞台 是不是人才,如何选拔人才,一般企业都是采取“相马”的方式,即由领导或人力资源部进行考核面试,然后决定是否录用或提拔。这样如果面试者不是伯乐,看走眼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而在海尔,是不是人才,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把你放到相应的位置上进行见习,通过“赛马”,以你的工作业绩来决定你是否胜任,是否应该得到重用。你有多大的能耐,公司就会给你搭起多大的舞台。 用“赛马”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无疑可以避免人为选拔中的一些情感性因素,显得更为公正、客观。更重要的是,它会使公司中的所有员工把精力都集中在干好工作、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方面,而不是放在拉关系、走后门等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上。从“相马”到“赛马”,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革命,它不仅为真正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事业发展的天地,也会让那些平庸之辈最终被淘汰出局,“赛马”机制为海尔造就了一支有能力、能战斗的员工队伍和管理者队伍,为海尔的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实施“海豚式”升迁,为人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豚在表演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它潜入水中越深,跳出水面时它就跳得越高。海尔借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了“海豚式”升迁的理念,意思就是你要想做到更高的位置上,你就更要深入基层,越到最基层锻炼,你就能升得越高。所以在海尔公司,当员工在管理的位置上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到基层锻炼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锻炼,使管理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目前有些企业的员工会经常抱怨他们的管理者对基层的情况不了解,坐在办公室里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也往往有点像空中的楼阁,缺乏事实基础和较强的针对性。实际上,对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如果不掌握基层的情况,就不可能了解企业真正所面临的问题,更不可能把一个企业带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海豚式”升迁,不仅让海尔的管理者更务实,同时也会让其在管理过程做更多的换位思考,减少与员工之间的冲突,使管理更有效。 三、“三工”轮换,促进员工的不断进步 在海尔集团,根据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把技术工人分为三类:优秀、合格和不合格。每个员工的类别不是固定的,根据一段时间的情况不断调整,优秀的员工表现不佳可被调整为合格,不合格的员工如果在公司提供的培训中表现不错,也将被调整到合格的队伍中,重新进入工作岗位。当然,如果不合格的员工通过培训还是不能胜任工作,肯定就被淘汰出公司。这种动态中的员工调整机制不仅让海尔的员工感到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正是在这种不断调整、轮换和培训的过程中,员工得以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但是当人在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呆得时间太长了,就会产生一种惰性,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海尔的“三工”轮换,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论海尔的管理信息系统

摘要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海尔集团一直都以非凡的管理系统和超群的企业文化走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器行业的前沿,而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与世界接轨的海尔集团当然也少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辅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海尔集团“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创新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所以本文将展示海尔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增进对海尔集团的了解。 【关键字】: 管理信息系统、海尔集团、世界化、成功运营

Summary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haier group has been to spe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outstanding enterprise culture walk in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the forefront of the industry, and 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an increasing depth and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implemented technically mature, connecting with the world of haier group of course also withou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upport. "Use informationization to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is a very practical research subject, the haier group "implementation by the market as a link to a chain of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ccessful experience gave u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So this paper will show haier'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haier group. [Keywords] : management operating system、Haier Group、Welten、 Successful operation

海尔供应链管理

海尔供应链管理 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创业,通过20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跨国公司。在这20年里,很多企业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退出了历史舞台,海尔之所以发展的越来越好,我认为与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1998年开始,海尔就提出要注重供应链的管理,以优化供应链为中心,在全集团范围内对原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与国际化大公司全面接轨,强化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大大提升了海尔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海尔财务公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集团供应商中有许多为中小型企业,长期与海尔集团保持着稳定的供货关系。他们为了配合海尔的大量订单需要发展配套生产,但是从银行很难得到融资,就算能够融资成本也很高。这时海尔出现了一时的供应链断裂。为了解决供应商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海尔财务公司利用集团账面大额应付账款做质押为供应商提供融资。同时又可以丰富海尔财务公司的业务,增加了财务公司的利润来源,而且还推动了集团的流程再造。在供应链金融延伸方面,海尔做的很出色,值得我国企业学习。 海尔在供应链管理上面,并不是像一些企业一样纸上谈兵。它有针对自身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还会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随时调整自己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1.供应链管理关键是核心业务和竞争力 正如张瑞敏所说,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因为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要在各行各业中都获得竞争优势很困难,企业要想发展,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所专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上。海尔之所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仰仗这种竞争力把上下游的企业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有机链条。而供应链中的各个伙伴之所以愿意与海尔结成盟友,也正是看中了它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在以海尔文化下所形成的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能力。海尔在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上有着别的企业不可比的超常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 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取胜,就要强化创新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海尔内部有一个理念,就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要使自己的产品有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围绕顾客需要,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海尔的科研人员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想出商品来”。想出商品,就是想出新市场,也就是要创造新市场。企业通过创造市场引导消费来领先市场。而做大市场蛋糕的前提,是产品要有个性化,不断保持创新的活力。 在这方面,海尔有足够的发言权。在它的核心业务冰箱领域上,海尔做到了“想出商品来”。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中国第一代豪华型大冷冻电冰箱、中国第一代全封闭的抽屉式冷冻电冰箱、中国第一台组合电冰箱都是海尔制造生产的,紧接着是中国第一台宽气候带电冰箱、中国第一代保湿无霜电冰箱、中国第一台全无氟电冰箱,每一个新品都创造了一个新市场、新消费群。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新产品之流,保证了海尔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3.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以客户需求为切入点,对原来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业务流程来代替过去的被各职能部门割裂的破碎性流程,使企业产品质量、成本和各种绩效目标取得显著的改善。 海尔的业务流程再造是以供应链的核心管理思想为基础,以市场客户需求为纽带,以海尔企业文化和SBU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

海尔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案例

海尔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一、背景 海尔是至今唯一被搬上哈佛大学讲坛加以探讨的中国企业。这家十多年前亏损一百多万、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一跃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领军角色的企业,其成功与良好的用人机制密切相关。在海尔领导集体看来,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正如总裁张瑞敏所说:“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这无疑给每个员工提供了一个任其充分发展的广阔空间。 17年前,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为了发展,这个小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随后,从这里又传出了震撼全国的“砸冰箱”事件,海尔人走名牌战略的道路,使企业摆脱濒临倒闭的命运而起死回生;17年后,外国人知道在中国有家企业Haier,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7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海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成功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优势。人可以认识物,创造物,只要为他创造了条件,他就能适应变化,保持进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取得优胜。” 如今在海尔,人力资源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部门,它下设生产效率组、市场效率组、中心主管和培训部三个子部门。前二者通过从内部市场获得需要提高效率的订单,将订单分别传递给人力主管和人事、分配、用工、培训管理员,由他们操作完成订单,满足客户需求以获得报酬;在这个过程中,人力主管、分配管理员、用工保险管理员、人事管理员分别从中心主管和培训部获得信息、政策、平台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形成以生产效率组、市场效率组为核心,中心主管和培训部为支持的流程体系。至此,集团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人力资源的规划、吸收、培训、考评、管理统一由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负责。可以说,如果海尔集团是一只联合舰队,那么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堪称这支舰队中一艘重要的配给舰。 二、海尔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 一个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决不是某一方面的成绩,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让我们看到了它带给海尔的巨大收益。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海尔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几个重要举措。 (一)海尔的用人策略 海尔集团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海尔集团用人机制归结为两大理论:“斜坡球体人才发展论”和“变相马为赛马”。 1.斜坡球体人才发展论 海尔认为,每一个人恰似在斜坡上上行的球体,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规模越大,这个斜坡的角度越大。员工的惰性是人才发展的阻力,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克服惰性不断向目标前进,才能发展自己,否则只能滑落和被淘汰。止住人才在斜坡上下滑的动力是人的素质。在海尔谈到素质,人们都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从严格的管理中逼出。为此,海尔实施了全方位的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以求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解决在最短时间,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就是海尔管理模式,即“OEC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现在被很多企业所认同并借鉴 2.“赛马不相马” 海尔认为,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企业是不是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了。为了把每个人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开发出来,海尔人“变相马为赛马”,并且在全体员工高度认同的情况下,不断实践、提高。具体表现为:在竞争中选人才、用人才,就是要将人才推到属于他的岗位上去赛,去发挥最大的潜力,去最大限度地选出优秀人才。这是一个有利于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制,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企业里找到适合自己价值的位置。这一机制最初体现在公司内部实行“三工转换制度”。该制度是将企业员工分为试用员工—合格员工—优秀员工,三种员工实行动态转化。

管理信息系统在海尔的运用

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一)名牌战略阶段-——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二)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三)国际化战略阶段——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目前海尔集团正在飞速发展,逐步走出国门,创建出中国的世界品牌。 海尔的信息化 海尔集团一直重视信息化工作,1992年海尔集团成立时,就确定由直属于集团公司的规划发展中心兼管全集团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工作,成立了海尔集团信息中心,负责收集各类信息,兼管信息化的建设。1996年,海尔建立了集团网站;1998年在空调事业部实施ERP 项目,建立海尔集团客户服务信息系统;2000年,成立海尔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始开通B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建立海尔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料采购管理系统;2001年,建立海外订单管理信息系统,商流CRM网站开通运行;2002年,建成三网合一应用的宽带广域网络。海尔集团的飞速发展,与其各个阶段的信息化工作是分不开的。 海尔信息化是国家重点推广的全国企业信息化典型,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曾谈到:“企业信息化以信息流为中心是一条出路。为什么一定要以信息流为中心?是因为现在企业身处的环境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企业必须到市场中参与竞争,竞争的核心要素是订单。如果没有订单,产品和市场需求很难一致,就有可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100元,卖出去的产品只值80元——产品并非市场需求的惟一出路是降价,降价导致的惟一结果是企业亏损,经营难以为继。现在,我们看到家电企业、上市公司大部分亏损,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的习惯还没有彻底改过来,许多陈旧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彻底改过来。”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全国企业信息化典型,海尔信息化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当地政府和海尔自身看来,信息化是海尔最重要、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信息化帮助了海尔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赢得机会、赢得发展,并成功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造就了高速发展的海尔。 作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典型,海尔拥有非常现代的仓库,整个仓库有计算机管理,货物自动存取。进出货采用激光引导的无人运货车,上卸货用的是自动码垛机器人,该系统使得海尔的物流效率是其他同规模仓库的5倍。同时,海尔的采购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海尔通过公正,公开的招标方式向国内外供应商招标,如此可以得到最优的材料,同时使得采购过程更加透明,有效防止了暗箱操作。在产品开发中,海尔的计算机网络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海尔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网络联合接力设计,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达到全国前列。 海尔信息化过程重要的环节是现代化物流的实现。在该过程中,海尔选择了SAP公司的ERP系统和BBP系统,即原料网上采购系统。由于海尔的产品每天要通过全球5万8千多个营销网点,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月采购26万种物料、制造1万多种产品,面对如此巨大的交易量和物流配送,海尔决心打造起现代化的物流系统,由此开始了与SAP 的合作。在经过对海尔近期的企业运行数据的大量收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SAP与海尔找到了存在的最大瓶颈,即企业内部的物料管理和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根据海尔的实际情况,SAP先与其合作伙伴EDS为海尔物流本部完成了家用空调事业部的MM(物料管理)模块和WM(仓库管理)模块的硬件实施。SAP于2000年3月开始为海尔设计实施基于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