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白质与还原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蛋白质与还原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蛋白质与还原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蛋白质与还原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蛋白质与还原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项惠丹, 许时婴, 王璋, XIANG Hui-dan, XU Shi-ying, WANG Zhang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

刊名:

食品科学

英文刊名:FOOD SCIENCE

年,卷(期):2008,29(7)

被引用次数:20次

参考文献(18条)

1.凌关庭抗氧化食品与健康 2004

2.JING H KrITS D D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usein-sugar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外文期刊] 2002(7)

3.YEBOAH F K;ALLII;YAYLAYAN V A Re,activities of D-glucese and D-fructose during glycation of bovine serum albumnin[外文期刊] 1999

4.MORALES F J Assessing the non-specific hyd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properties of melanoidius in a Fonton-type resction system[外文期刊] 2005(1)

5.CALLIGARIS S;MANZOCCO L;ANESE M Effect of heat-treatment on the antioxidant and pro-oxidant

activity of milk[外文期刊] 2004(5)

6.AJANDOUZ E H;TCHIAKPE L S;ORE F D Effects of pH on caramelization and Maillard reaction kinetics

in fructose-lysine model systems[外文期刊] 2001

7.SUMAYA-MARTINEZ M T;THOMAS S;LINARD B Effect of Maillard reaction conditions on browning and antiradical activity of sugar-tuna stomach hydrolysate model system[外文期刊] 2005(8/9)

8.DORMAN H J D;KOSAR M;KAHLOS K Antioxidant proper-ties and composition of aqueous extracts from Men:ha species,hybrids,varieties,and cultivars[外文期刊] 2003(16)

9.Y YILMAZ;R TOLEDO Amioxidsnt activity of water-solnble Mailllard reaction products 2005

10.翟爱华;赵明生麦胚黄酮在不同氧化体系中的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4(01)

11.SINGH N;RAGINI P S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an aqueous extract of potato peel[外文期刊] 2004

12.YEN G C;CHAU C F;LII D J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st antimutagenic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 derived from xilose and lysine 1993

13.TEN G C;CHEN H Y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various tea extracts in relation to their antimutagenicity[外文期刊] 1995(01)

14.王延平;赵谋明;彭志英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 1997(01)

15.莫风奎;朱澄云VE和VC对大豆卵磷脂脂质体的抗氧化作用[期刊论文]-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1997(02)

16.YOSHIMURA Y;IIJIMA T;WATANABE T Antioxidative effect of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 using glucose-glycine model[外文期刊] 1997

17.LUYR YEAP FOOL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olyphenols from sage,(Salvia oficinalis)[外文期刊] 2001(02)

18.马志玲;王延平;吴京洪模式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油脂 2002(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永富.LI Yong-fu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功能[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2)

2.万素英.侯银菊.李小六.刘海燕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能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6)

3.LU Wei.黄筱茜.KE Li-jing.周建武.RAO Ping-fan.LU Wei.HUANG Xiao-xi.KE Li-jing.ZHOU Jian-wu.RAO Ping-fan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期刊论文]-食品与机械2008,24(4)

4.马志玲.王延平.吴京洪模式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油脂2002,27(4)

5.王惠英.孙涛.周冬香.毛芳.WANG Hui-ying.SUN Tao.ZHOU Dong-xiang.MAO Fang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科技2007,32(8)

6.付莉.李铁刚.FU Li.LI Tie-gang简述美拉德反应[期刊论文]-食品科技2006,31(12)

7.龚平.阚建全.Gong Ping.Kan Juanquan美拉德反应产物性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35(4)

8.郑文华.许旭美拉德反应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5,17(1)

9.吴少雄.M A J S van Boeke.S I F S Martins.郭祀远.李琳.WU Shao-xiong.M A J S van Boeke.S I F S Martins.GUO Si-yuan.LI Lin温度对美拉德反应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5,26(7)

10.张凌燕.李倩.尹姿.景浩.Zhang Lingyan.Li Qian.Yin Zi.Jing Hao3种氨基酸和葡萄糖美拉德产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品学报2008,8(3)

引证文献(20条)

1.郑淋.游丽君.赵谋明不同杀菌工艺对泥鳅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1(3)

2.曾稳稳.刘玉环.阮榕生.王允圃.杨柳.刘成梅.彭红美拉德反应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1(7)

3.童彦.雒莎莎.应铁进鱼蛋白水解液美拉德反应条件优化及反应前后氨基酸组成变化[期刊论文]-中国食品学报2011(8)

4.沈军卫.樊金玲.朱文学.马海乐.巩卫东模式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与反应进程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10(3)

5.包怡红.王文琼.陈颖pH值对乳清蛋白糖基化产物体外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1(11)

6.潘牧.陈超.雷尊国.王晓丹马铃薯蛋白质酶解前后抗氧化性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 2012(10)

7.赵晶.马丹雅.张筠.余善鸣.杨同舟.孟广龙.张庆钢酪蛋白与还原糖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1(12)

8.于汐洋.汪何雅.钱和咸味香精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0(3)

9.汪何雅.于汐洋.钱和.姚卫蓉肉味香基中的抗氧化物质的分离及抗氧化活性[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10(19)

10.杨海艳.杨永举.杨申明.邱璐几种外来入侵植物体中多糖含量的比较[期刊论文]-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6)

11.沈晗.金志刚.孙宝国.肖阳.任文雅.史雨鑫.廖永红酱渣多肽及其美拉德热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期刊论文]-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

12.杨铮.任珊.徐晋予.张帆.夏薇.许美玉有效降低牛乳β-乳球蛋白免疫原性的糖基供体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0(6)

13.刘兴勇.朱仁俊熏烤肉制品风味和有害物质的形成及其防止方法[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0(5)

14.肖军霞.黄国清.裴晓惠.孙萍.王成荣不同模式体系美拉德反应程度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11(11)

15.孙涛.陈春红.朱云.谢晶基于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的低聚壳聚糖衍生物的抗氧化性能[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11(3)

16.雷明桂花果类黄酮分离纯化工艺及其抗氧化研究[期刊论文]-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

17.孙宇婧.韩涛.李丽萍.杨蕊山药糖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期刊论文]-园艺学报 2010(6)

18.高宇.梁盈.林亲录.吴伟.吴跃糖基化反应改善大米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农业机械 2012(20)

19.刘玲.Leif H Skibsted.蒋东华导致乳粉贮藏加工劣变的主要化学反应和物化因素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2(11)

20.倪莉.吕旭聪.黄志清.蔡琪琪.梁爽.饶平凡黄酒的生理功效及其生理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食品学报 2012(3)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114799118.html,/Periodical_spkx200807005.aspx

拟糖蛋白合成研究进展

2003年第23卷第5期,425~431 有机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V ol.23,2003 N o.5,425~431 ?综述与进展? 拟糖蛋白合成研究进展 张 健a 张其胜b 田庚元Ξ,aΞ (a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200032) (b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消化科 上海200081) 摘要 拟糖蛋白因为其很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它可以通过合成大量获得,而引起了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极大的关注.就拟糖蛋白的应用及各种合成方法作一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 拟糖蛋白,合成,抗原,糖缀合物 R ecent Develpoment in Synthesis of N eoglycoprotein ZH ANG,Jian a ZH ANG,Qi2Sheng b TI AN,G eng2Y uanΞ,a (a Shanghai Institute o f Organic Chemistry,Chinese Academic o f Sciences,Shanghai200032) (b Department o 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 st People’s Hospital o f Shanghai,Shanghai200081) Abstract S pecific interaction between proteins and sugars has recently been em phasized in many biological system. The neoglycoproteins are exactly the material which has been useful in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benefits of sugar2 recognizing systems,and ma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is rapidly developing area.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ynthetic methods of neoglycoprotein and discusses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applications. K eyw ords neoglycoprotein,synthesis,antigen,glycoconjugate 酶促的糖类和蛋白质的连接反应称为蛋白质的糖基化(glycosylation).但是,糖和蛋白也可以发生许多类型的非酶反应.随着有机合成技术的飞速发展,糖类连接到蛋白质上的方法也不断增加,这些将糖类连接到蛋白质肽链上的非酶过程被定名为糖化(glycation).由此过程而得到的糖类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被统称为拟糖蛋白(neoglycoprotein)[1]. 自拟糖蛋白第一次被Lee教授命名以来[2],其合成和应用已引起化学家、生物学家和药物学家的广泛关注[3~6],因为某种糖链可以被特定的细胞专一性识别并结合,而且拟糖蛋白具有高价性,可以用来作为靶向药物的特异性载体[7~9].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家发现拟糖蛋白还可以作为免疫激活剂,产生免疫反应,另外可以制备单克隆抗体.目前许多单糖和寡糖链的拟糖蛋白(抗原)已被合成出来,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免疫活性的关系[10,11]. 1 物理化学性质 拟糖蛋白的表征工作主要集中在糖修饰后蛋白结构的改变,以及糖的存在对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活性的影响. Wash等[12]曾报道,用还原胺化法将乳糖修饰到天冬酰胺酶上,得到的拟糖蛋白比天然酶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而后,Washall[13]又尝试了其他各种天然酶,发现他们的糖缀合物都显示了对热、蛋白水解酶、变性剂有很好的稳定性. 2 生物活性 一般说来,在合成拟糖蛋白的过程中,如果保留了原有的蛋白质的净电荷,将不会改变原有的蛋白酶的活性[14,15],例如采用还原胺化法、活化酰基化法、咪化法.但是如果修饰过程中,蛋白质上的电荷被中和或引入了疏水基团通常会降低酶的活性[15,16],这一点在抗原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当然,糖基结构的不同也会影响整个拟糖蛋白的活性.例如,在靶向药物载体的设计中,因为62磷酸甘露糖与星状细胞表面的62磷酸甘露糖/胰岛素生长因子(M6P/IG F2II)受体专一性结合,所以若将62磷酸甘露糖修饰到蛋白上,该载体将会专一 ΞE2mail:tiangy@https://www.doczj.com/doc/4114799118.html, Received June7,2002;revised August27,2002;accepted December2,2002.

大一氧化还原实验报告_3

大一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文章一):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实验十二氧化还原反应(一)、实验目的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和介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2.加深理解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3.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教学重点] 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知识。[实验用品] 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药品:0.5 mol·L-1Pb(NO3) (2)、(0. (5)、1 mol·L-1)CuSO (4)、0.5 mol·L-1 ZnSO (4)、0.1 mol·L-1KI、0.1 mol·L-1FeCl (3)、0.1 mol.L-1KBr、0.1 mol·L-1FeSO (4)、( (1)、3 mol·L-1) H2SO (4)、6 mol·L-1HAc、(2 mol·L- (1)、浓)HNO (3)、(0.0 (1)、0.1 mol·L-1)KMnO (4)、6 mol·L-1NaOH、0.1 mol·L-1K2Cr2O (7)、饱和KCl、浓NH3·H2O、饱和氯水、I2水、Br2水、CCl

(4)、酚酞溶液、Na2S2O (3)、红石蕊试纸材料: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 (二)、实验内容(一)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1.2Fe3++ 2I-= 2Fe2++ I2 I2易溶于CCl4,CCl4层显紫红色2.Fe3++ Br-不起反应,CCl4层无色3.Cl2+ 2Br-= 2Cl-+ Br2 Br2溶于CCl4,CCl4层显橙黄色(二)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1.浓度影响在两只50m L 烧杯中,分别注入30mL 0.5mol·L-1 ZnSO4和0.5mol·L-1 CuSO4,在ZnSO4中Zn片,CuSO4中Cu片,中间以盐桥相通,用导线将Zn 片Cu片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现象:伏特表指针偏到E=0.80处解释:(-):Zn2++2e-=Zn (+):Cu2++2e-=Cu CuSO4溶液中加浓NH 3.H2O到沉淀溶解为止,形成深蓝色溶液;Cu2+ + 4NH3 = [Cu(NH3)4]2+ [Cu2+]下降, E变小,E=0.45V ZnSO4溶液中加浓NH 3.H2O至沉淀溶解为止; Zn2+ + 4NH3 = [Zn(NH3)4]2+ [Zn2+]下降, E 变大,E=0.76V 最后达到平衡, E=0.8V接近初起值. 2x.酸度影响在两只50mL烧杯中,分别注入FeSO (4)、K2Cr2O7溶液。FeSO4溶液中Fe片,在K2Cr2O7 溶液中C 棒,将Fe片、C棒通过导线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中间用盐桥连接,测量两极电压。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现象:测得E=0.61V 解释:(-) Cr2O72-+ 6e- + 14H+ = 2Cr3++ 7H2O (+) Fe2++ 2e- = Fe 在K2Cr2O7中,慢慢加入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及其进展汇总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及其进展 摘要:生物活性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功能性良好的生命因子,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这些肽除具有常规的生物活性,如增加矿物质吸收、调节血压、抗菌、抗氧化、降胆固醇、免疫调节之外还对人类营养有调节作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生物活性肽的种类、生理功能、吸收、制备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活性肽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活性肽,生理活性,吸收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 Abstract:Bioactive peptides as one rich sources, wide variety, good functional life factors have been a global research hot spo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se peptides have some conventional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increase mineral absorption, adjust blood pressure, antibacterial, antioxidant, decrease cholesterol, regulate immune. What’s more, they also have a regulating effect on human nutrition, so they have attracted widely attention. The kinds of bioactive peptide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prepar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bsorp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Absorb 1.功能肽的简介 肽(peptides)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是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片段,并使蛋白质具有数以千万计的生理功能。肽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是由蛋白质中20种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的组合和排列的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或者环状的多肽的总成。一般说来,肽链上氨基酸数目在10个以内的叫寡肽,10~50个的叫多肽,50个以上的叫蛋白质。人们习惯上也把寡肽中的二、三肽称为小肽。由于构成肽的氨基酸种类、数目与排列顺序的不同,决定了肽纷繁复杂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活性肽( biologically active peptide/ bioactive peptide/ biopeptide) 是指对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益或具有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又称功能肽(functional peptide)[1]。肽由氨基酸组成,人体存在20 种氨基酸,由不同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加上数量排列形成,再加上还可能有的二级、三级结构,其种类是十分庞大的[2,3]。每一种活性肽都具有独特的组成结构,不同活性肽的组成结构决定了其功能。此外活性肽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是很微量的,但却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据研究,有些多肽在10 - 7mol/ L 的浓度时仍具有生理活性,就是说1 mL 的多肽用60 倍水稀释后,仍然具有生理功能。功能肽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是多样化且来源充足的食品原料,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如易消化吸收、促进免疫、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4]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人体摄入蛋白质经消化道中的酶作用后,大部分是以寡肽的形式

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慧, 邓文星, 张映, Guo Hui, Deng Wenxing, Zhang Ying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太谷,030801 刊名: 生物技术通报 英文刊名:BIOTECHNOLOGY BULLETIN 年,卷(期):2009(3)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1条) 1.纪洪涛;刘国振;李莉云糖链-细胞表面蛋白质的信号天线[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6(05) 2.汪玉松;邹思湘;张玉静现代动物生物化学 2005 3.陈海霞细胞膜糖蛋白及其寡糖链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03) 4.孙兴权糖组学研究中糖蛋白糖链结构分析技术[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2007(01) 5.Huang Y查看详情 2001 6.武金霞;赵晓瑜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分析方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 2004(01) 7.郭尧君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2005 8.徐际升查看详情 1988(05) 9.刘翠芳;蒋继志查看详情 2006(zk) 10.巨同忠查看详情 1996(05) 11.Bog-hansen TC查看详情 1973 12.赛德艾合买提浅谈多糖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03) 13.Aford J;Kieda C;van Dijk W查看详情 2001 14.Alper J查看详情 2001 15.赵洪亮;刘志敏蛋白质糖基化工程[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09) 16.任姝萍糖蛋白与疾病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7.贾晓慧糖生物学--生命科学研究的新热点[期刊论文]-洛阳大学学报 2005(02) 18.杨福愉;黄芬膜脂-膜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在医学和农业上的应用 1996 19.黄思玲;凌沛学糖生物学概述[期刊论文]-食品与药品 2005(07) 20.冯伯森;胡莹人及哺乳动物受精与糖蛋白的关系[期刊论文]-生理科学进展 2003(01) 21.唐小云;鞠宝玲;宋宝辉妊娠特异性糖蛋白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06)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陈海霞.耿美玉.管华诗细胞膜糖蛋白及其寡糖链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23(3) 2.武金霞.赵晓瑜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分析方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2004(1) 3.马盛群糖生物学与糖蛋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南京农专学报2001,17(1) 4.孙兴权.李静.耿美玉.管华诗.Sun Xingquan.Li Jing.Geng Meiyu.Guan Huashi糖组学研究中糖蛋白糖链结构分析技术[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7,19(1) 5.卢穹宇.姬胜利糖蛋白中糖链的分离纯化与结构测定[会议论文]-2007 6.施立楠.吴军糖蛋白糖链的分析[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讯2005,16(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熟悉几种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原理: ? 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与物质的本性有关, 氧化还原能力通常根据电对的电极电势的高低来判定。 ?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次序、程度, 可以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所对应的电对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E = E 氧化剂电对电势 - E 还原剂电对电势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E = E 氧化剂电对电势 - E 还原剂电对电势 = 0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E = E 氧化剂电对电势 - E 还原剂电对电势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 氧化还原反应总是优先在电极电势差值最大的两个电对所对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进行。 ? 电极电势差值较小的两个电对所对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能否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应考虑浓度的影响。 实验过程:在Na 3AsO 4与 I - 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 有 H +, 与OH - 参加,因此介质的 pH 值将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AsO 43- 2 I -AsO 2-2OH - I 22H + 由于AsO 43- / AsO 2- 与 I 2 / I - 的氧化还原电对的值相近, 因此, 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酸碱性改变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可在同一试管中进行, 先在酸性中观察Na 3AsO 4与 KI 的反应(为了便于观察碘单质的生成与, 常加入CCl 4萃取碘),观察碘单质的生成,然后再加入碱溶液使反应液呈碱性,观察碘单质的消失。试验中,酸的加入量应控制在使反应进行即可, 应避免加入过量的酸。 由于含砷的化合物有较高的毒性, 反应的废液应回收到指定的回收瓶中,统一处理。如果不慎试液滴在皮肤上,应立即冲洗。 实验结论: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与其它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沉淀或形成络合物,从而大大改变了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的浓度,此时,电对的电极电势有较大的变化,应通过奈斯特方程式计算或查表确定其电极电势,再判定氧化还原的反应进行的方向。 ? 对于有H +, 或OH -参加电极反应的电对,介质的pH 值将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的大小和反应进行的快慢并不一定一致。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是对该化学反应一个热力学上的量度, 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快慢是对该化学反应一个动力学上的量度。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快慢要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固液反应时的接触面积。因此, 常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

SDS-PAGE有非还原性(non-reduced)SDS-PAGE和还原性以及氧化还原等

1. SDS主要的作用有4:去蛋白质电荷、解离蛋白质之间的氢键、取消蛋白分子内的疏水作用、去多肽折叠。所以不能断开二硫键。 DTT:还原剂,可以断开二硫键。有些蛋白天然活性结构是二聚体或三聚体,如果加入β-巯基乙醇,它会还原多聚蛋白之间和内部的二硫键,这样,电泳的样品将会被完全还原成单体形式,不加的样品中则会保持聚体的形式,这时候样品在凝胶中的位置就会处于其2倍或3倍分子量的位置了。 2. SDS-PAGE有非还原性(non-reduced)SDS-PAGE和还原性(reduced)SDS-PAGE之分,均是变性条件下的电泳。还原与非还原的区别是在样品处理时加或不加还原剂(如DTT或2-巯基乙醇等)。 非变性(non-denaturing)PAGE又称为天然(native)PAGE,操作的基本过程与SDS-PAGE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蛋白质的天然完整性,包括避免使用任何还原剂、缓冲液中避免使用变性剂(如SDS)、样品的预处理以及电泳过程应在低温下进行等。 3. 我现在经过多方面咨询,问了几个海龟和公司的技术顾问,已经搞明白了,就是这个抗体针对的位点含有二硫键,所以所有的western试剂中都不能含有还原剂(如DTT,巯基乙醇等,包括裂解液和上样缓冲液,有些裂解液如果是买公司的,可能公司会加入还原剂)。因为还原剂会打开二硫键而变成巯基。所以抗体就不识别了。 蛋白的样品处理方法有3种:还原SDS处理,带有烷基化作用的SDS处理,非还原SDS处理。 还原SDS处理:是常规的SDS—PAGE,在上样缓冲液中加入还原剂,DTT等,打开二硫键,SDS打开非共价键,所以使蛋白还原变性为椭圆形单体。 带有烷基化作用的SDS处理:烷基可以永久并且牢固的保护巯基,维持单体形成,防止蛋白再次形成二硫键的空间结构。 非还原SDS处理:样品中只加入SDS,而不加DTT还原剂,此时二硫键不能断裂,所以蛋白没有完全去折叠。保持这一定的4级结构。非还原SDS处理因为二硫键的连接,可能会有几条多肽链连在一起,所以最后的分子量要比预期的大,可能是2倍或3倍。 因为我的目的条带已经100KD了,如果有多聚体,那么会200-300KD大小的蛋白,转起膜来还不累死我啊。所以我已经换抗体了,换了个多抗,常规条件就可以做,方便多了,况且做WB的话,多抗完全可以。哈哈,已经打电话给晶美换了。

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多肽是由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其中可调节生物体生理功能的多肽称为生物活性肽。与蛋白质相比,活性肽不仅有比蛋白质更好的消化吸收性能,还具有促进免疫、调节激素、抗菌、抗病毒、降血压和降血脂等生理机能。此外活性肽还有较好的酸、热稳定性,水溶性及粘度随浓度变化迟钝等优点,易于作为功能因子添加到各种食品中。我国农作物种类品种繁多,利用这些廉价的植物蛋白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肽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重点综述了降血压肽、抗氧化钛、降胆固醇肽这3类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将其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同时归纳了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并指出其发展应用前景。 1. 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1.1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肽通常由细菌、真菌产生,或从动植物体中分离。它们尽管在结构上千差万别,但几乎所有的抗菌肽都是阳离子型的,两亲结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1]。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抗菌肽对部分细菌、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大的杀伤作用。临床试验也表明,抗菌肽能够增强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而且在体内还不容易产生耐药性。 [2]1.2 免疫活性 免疫活性肽能够刺激机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感染的能力,降低机体发病率。从人乳和牛乳的酪蛋白中已检测到具有免疫刺激活性的肽片段,这些肽具有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另外,乳蛋白、大豆蛋白和大米蛋白等通过适当酶解处理也可产生具有免疫活性的肽类物质。 1.3 抗高血压活性

血压是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on enzyme,ACE)的作用下进行调节的,血管紧张素?在A C E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血压升高。降血压肽是具有抑制ACE活性的肽类,来源广泛,ACE 抑制肽的主要来源是乳制品和鱼蛋白,沙丁鱼、金枪鱼、鲣鱼,,而且从植物蛋白(大豆、小麦、玉米,、肉类、鸡蛋以及其它水产品,小虾、螃 [3]蟹、海藻、牡蛎、海蜇,的酶解物中也分离得到了ACE 抑制肽。此外,海洋胶原蛋白肽也可抑制或促进脂肪内分泌激素的表达而发挥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 [4]化等作用。 1.4 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肽是最近被广泛研究的一类天然活性肽,它们能够清除自由基,减缓或抑制氧化反应。其抗氧化机理包括:给抗氧化酶提供氢、缓冲生理pH值、螯合金属离子和捕捉自由基等。 [5]1.5 调节神经系统 肽类是神经系统的重要活性物质,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的肽包括阿片肽和阿片拮抗肽、内源性阿片肽。外源性阿片肽可刺激胰岛素和生长抑制素的释放,调节肠道活动,提高摄食量,促进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具有镇静去痛、调节情绪和交感神经的作用。许多调节神经系统的活性肽可由牛奶、鱼、大豆和谷物蛋白质酶解得到。 [6]1.6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 活性肽能有效促进血小板中前列腺环素(PG I2)的生成,对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可对抗血栓A2(TX A2) 发生作用,有效地防止血栓素形成,对防止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1.7 促进矿物质元素吸收

糖蛋白药物的研究

糖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上) 糖蛋白(glycoproteins)以溶解状态或与细胞膜结合状态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外。其相对分子质量从 1.5×104至大于106,含糖量差异也很大,从1%~ 85%不等。糖蛋白在生物体内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糖链和蛋白相互作用介导细胞的专一性识别,调控各种生命过程如受精、发育、神经系统的维持,在目前炎症及癌细胞异常增殖、自身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就其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分离纯化技术及糖蛋白药物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 结构 糖蛋白通过糖肽键(carbohydrate-peptide linkage)将糖链和肽链两部分连接起来,连接方式主要分为β-构型的N-糖苷键和α-构型的O-糖苷键,另外还有阿拉伯糖羟脯氨酸(Ara-Hyp)、半乳糖羟赖氨酸(Gal- Hyl)等。目前所知,组成糖链的单糖超过百种,动物糖蛋白主要有9种,包括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岩藻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胺、木糖、N-乙酰神经氨酸、N-羟乙酰神经氨酸,它们通过1-2,1-3,1-4,1-6 键连成糖链或分枝结构。参与糖肽键组成的有5 种氨基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以前3种为主。 2 代谢 2.1 糖蛋白的生成合成糖蛋白肽链的生物合成包括多肽链的合成和多肽链的糖基化作用,糖多肽链的合成受基因控制,而多肽链的糖基化作用不受基因调控,由糖基转移酶将糖基转运至肽链上。糖蛋白糖链的合成按糖肽键性质不同可分为N-糖苷键型寡糖和O-糖苷键型寡糖两种生物合成方式。影响糖链合成的因素很多,如神经系统的控制等。 2.2 糖蛋白的降解糖蛋白的降解主要由位于溶酶体的蛋白水解酶和糖苷酶催化。参与糖链降解代谢的大多数糖苷酶是外切酶,要使糖链彻底水解,必须具备全套外切糖苷酶,如缺乏某个酶类,将使糖链降解中断,相关代谢物堆积产生遗传疾病如糖类过多症等。 3 生物学功能 3.1 构成α-构型血抗原的基本物质构成血型的抗原为血型糖蛋白,是一组含大量唾液酸糖链的跨膜蛋白,无论ABO血型系统或MN血型系统都是由血型糖蛋白决定。寡糖链的识别作用决定着细胞的识别、集聚和受体作用。 3.2 黏膜保护作用由于糖蛋白的高黏度特性,可作为机体的润滑剂,防止蛋白水解酶的水解作用;还可防止细菌、病毒的感染或机械作用的损伤。 3.3 构成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识别和黏着有关一些外源凝集素、毒素以及病原体的受体均是糖蛋白。一些植物凝集素可使血液细胞发生凝集,动物凝集素不仅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还和肿瘤转移作用有关。不同性别性细胞相互作用成合子或聚集成组织,都以糖和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间的识别和结合为前奏,特别是与糖链的结构与识别功能有关,为医疗上避孕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利用精细胞表面糖蛋白特异结合的特性,将外源基因导入成熟精子,使外源DNA进入卵中受精,可借此产生优良品种。病原体感染宿主也是通过病毒上的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糖基专一结合导致的,生物体内,具不同糖链结构的分子乃至细胞可被不同器官或细胞识别、吸收并降解,这些糖蛋白的糖结构决定它们不能长期存在于血液,只能限制在特定部位,此即归巢现象。

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精)

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极电势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定性观察浓度、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定性观察浓度、酸度、温度、催化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产物、速度的影响。 4、通过实验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二、实验原理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强弱,可根据她们的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来衡量。电极电势的值越大,则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强,其氧化态物质是较强氧化剂。电极电势的值越小,则还原态的还原能力越强,其还原态物质是较强还原剂。只有较强的氧化剂才能和较强还原剂反应。即φ氧化剂-φ还原剂﹥0时,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正方向进行。故根据电极电势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流的装置,称原电池。原电池的电动势等于正、负两极的电极电势之差:E = φ正-φ负。根据能斯特方程: 其中[氧化型]/[还原型]表示氧化态一边各物质浓度幂次方的乘积与还原态一边各物质浓度幂次方乘积之比。所以氧化型或还原型的浓度、酸度改变时,则电极电势φ值必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电动势E将发生改变。准确测定电动势是用对消法在电位计上进行的。本实验只是为了定性进行比较,所以采用伏特计。浓度及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可能导致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改变,也可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烧杯,伏特计,表面皿,U形管 药品:2 mol·L-1 HCl,浓HNO3, 1mol·L-1 HNO3,3mol·L-1HAc,1mol·L-1 H2SO4,3mol·L-1 H2SO4,0.1mol·L-1 H2C2O4,浓NH3·H2O(2mol·L-1),6mol·L- 1NaOH,40%NaOH。 1mol·L-1 ZnSO4,1mol·L-1 CuSO4,0.1mol·L-1KI,0.1mol·L-

糖组学中糖蛋白糖链的研究技术及进展

糖组学中糖蛋白糖链的研究技术及进展1988年牛津大学Dwek教授在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Glycobiology” (糖生物学) 的综述,首次提出了糖生物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糖生物学这门学科的诞生[1]。在十几年后,糖生物学在糖链结构、生物合成、生理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极大地进展。作为第3种生命信息分子的糖链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糖组学被誉为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第三领域。糖组是指细胞内所有的糖链,包括糖复合物[2]。糖组学是研究糖链的表达、调控和生理功能的科学,通过研究糖链确定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糖组学的研究依赖于糖组研究技术的发展,其中糖蛋白和糖链的研究技术比较成熟,本文主要对这两方面进行综述。 1.糖组学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基因对生命活动的调控是由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及其所合成的糖链和脂类来体现的,因此基因功能的阐明不仅需要基因组学的研究,还必须开展蛋白质组学和糖组学的研究。糖链、核酸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但是糖链的结构远比核酸和蛋白质复杂,这是由于聚糖的糖单位之间糖苷键的链接方式的多样性[3]。糖链参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的每一生命过程,其功能是复杂而多样的在分子内,糖蛋白糖链影响蛋白质的折叠、溶解度、半衰期、抗原性及生物活性等。在分子间,糖链可以通过糖基化影响蛋白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还与信号传递、细胞通讯密切相关。.糖与糖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细胞-细胞相互作用也被证实.因此糖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作为信息分子的糖类如何在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中发挥作用[4]。为了研究糖类在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中的作用首先要完成4个方面:什么是基因编码糖蛋白,即基因信息;实现被糖基化的位点,即糖基化信息;聚糖结构,即结构信息;糖基化功能,即功能信息[5]。目前预测细胞内超过50%的蛋白质为糖蛋白,在这些糖蛋白中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主要承担者,而糖链则通过改变蛋白质的折叠方式、生物活性、溶解度、疏水性、聚合、降解、电荷、粘度及质量,对蛋白质的功能起修饰

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

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B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实验班姓名:袁丹 学号:20160419310026 日期:2016.12.05 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平衡与电化学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掌握介质酸碱性、浓度对电极电势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了解还原性和氧化性的相对性。 4、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学习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或偏移。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元素的氧化值减小;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元素的与氧化值增大。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对应的电极电势的大小来判断。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强;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强。 根据电极电势的大小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当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极电势时,即 时,反应自发向正向进行。

由电极的能斯特方程式可以看出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电势的影响,298.15K时 溶液的pH也会影响某些电对的电极电势或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介质的酸碱性也会影响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如MnO4—在酸性、中性、碱性介质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Mn2+、MnO2和MnO4—。 一种元素(如O)由多种氧化态时,氧化态居中的物质(如H2O2)一般既可作为还原剂,又可作为氧化剂。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试管、烧杯。 试剂:CuSO4(0.1mol·L-1),KI(0.1mol·L-1),CCl4,KMnO4(0.01mol·L-1),H2SO4(2mol·L-1),NaOH(6mol/L),Na2SO3(0.2mol/L),KIO3(0.1mol/L),NaOH(2mol/L),FeCl3(0.1mol/L),KBr(o.1mol/L),SnCl2(0.2mol/L),KSCN(0.1mol/L),H2O2(3%),ZnSO4(1mol/L),CuSO4(1mol/L)。 四、实验步骤 1、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取1支试管,加入10滴0.1mol/L CuSO4溶液,10滴0.1mol/L KI 溶液,观察现象。再加入10滴CCl4,充分振摇,观察CCl4层颜色,记录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反应试剂图片

高中生物必修一——糖、脂肪和蛋白质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多数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是2∶1。 2.分类 (1)单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二糖: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常见种类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3)多糖: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水解成单糖后才可被吸收。常见的种类有淀粉、纤维素、糖原。 3.生理功能 (1)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是“生命的燃料”。 (2)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 (3)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如淀粉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注意:①单糖、二糖、多糖的划分根据是能否水解及水解后产生单糖的多少。 ②尽管淀粉无甜味,但可以在口腔里经唾液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而产生甜味。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③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指的是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不能做能源物质。 植物的种子形成及种子萌发时的糖类变化。 种子形成时:单糖→二糖→多糖(淀粉)。 种子萌发时:多糖(淀粉)→二糖→单糖。 ⑤葡萄糖、果糖及二糖中的麦芽糖是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鉴定,多糖不具有还原性。 ⑥多糖中的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不含纤维素,是由肽聚糖构成的。因此能否被纤维素酶除去细胞壁,是区分植物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依据之一。 种类分子式分布生理功能 单糖五碳糖 核糖C5H10O5 动 植 物 细 胞 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脱氧核 糖 C5H10O4 六 碳 糖 萄 葡 糖 C6H12O6 光合作用产物,细胞的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 细胞 水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而 供能物质 麦芽糖 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而 供能 动物 细胞 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 而供能 乳糖 多 糖淀粉(C6H10O5)n 植物 细胞 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 成分

氧化还原类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结构生物信息学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1 -1.1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概述...................................... - 1 - 1.1.1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意义及类别............................ - 1 - 1.1.2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功能及相关疾病...................... - 9 - 1.2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现状................................ - 9 - 1.2.1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位点的鉴别........................... - 10 - 1.2.2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序列数据库........................... - 11 - 1.3 生物信息学方法综述....................................... - 14 - 1.3.1 序列比对分析的方法................................... - 14 - 1.3.2 机器学习方法......................................... - 16 - 1.3.3 其他生物信息学方法................................... - 18 - 1.4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综述................................... - 20 - 1.4.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背景................................. - 20 - 1.4.2 分子力场............................................. - 20 - 1.5 蛋白质氨基酸拓扑网络概述................................. - 22 - 1.5.1蛋白质氨基酸拓扑网络概述.............................. - 22 - 1.5.2 蛋白质氨基酸拓扑网络的研究现状....................... - 23 - 1.6 小结及文章概述........................................... - 23 - 第二章硝化酪氨酸结构数据库.................................... - 25 - 2.1 硝化酪氨酸鉴别及其相关数据概述........................... - 25 - 2.2 数据收集................................................. - 26 - 2.3 数据库结构及特色......................................... - 27 - 2.4 结果I—数据库序列数据.................................... - 28 - 2.4.1 硝化蛋白质物种及序列分布............................. - 28 - 2.4.2 硝化蛋白质结构统计结果............................... - 29 - 2.4.3 硝化酪氨酸位点序列位置特征........................... - 30 - 2.5 结果II—硝化蛋白质特征分析结果........................... - 31 - - 1 -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实训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掌握常用量器的洗涤、使用及加热、溶解等操作。 2、掌握台秤、煤气灯、酒精喷灯的使用。 3、学会液体剂、固体试剂的取用。 [实验用品] 仪器:仪器、烧杯、量筒、酒精灯、玻璃棒、胶头滴管、表面皿、蒸发皿、 试管刷、 试管夹、药匙、石棉网、托盘天平、酒精喷灯、煤气灯。 药品:硫酸铜晶体。 其他:火柴、去污粉、洗衣粉 [实验步骤] (一)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1、洗涤方法一般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试管刷刷洗。若洗不干净,可用毛刷蘸少量去污粉或洗衣粉刷洗,若仍洗不干净可用重络酸加洗液浸泡处理(浸泡后将洗液小心倒回原瓶中供重复使用),然后依次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淋洗。 2、干燥方法洗净后不急用的玻璃仪器倒置在实验柜内或仪器架上晾干。急用仪器,可放在电烘箱内烘干,放进去之前应尽量把水倒尽。烧杯和蒸发皿可放在石棉网上用小火烘干。操作时,试管口向下,来回移动,烤到不见水珠时,使管口向上,以便赶尽水气。也可用电吹风把仪器吹干。带有刻度的计量仪器不能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干燥,以免影响仪器的精密度。 (二)试剂的取用 1、液体试剂的取用 (1)取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吸取。 (2)粗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可用量筒(或量杯)。读取量筒液体体积数据时,量筒必须放在平稳,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保持水平。 (3)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应使用移液管。使用前,依次用洗液、自来水、蒸馏水洗涤至内壁不挂水珠为止,再用少量被量取的液体洗涤2-3次。 2、固体试剂的取用 (1)取粉末状或小颗粒的药品,要用洁净的药匙。往试管里粉末状药品时,为了避免药粉沾到试管口和试管壁上,可将装有试剂的药匙或纸槽平放入试管底部,然后竖直,取出药匙或纸槽。

蛋白质变复性

变复性的过程 E.coli 中表达的蛋白常常以包涵体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表现为无活性的不溶性聚集物。 生产研究中为了得到较高的目的蛋白的表达量,通常会采用较强的启动子(如λPL 、T7 或串联启动子) ,使外源基因可在胞内获得高效表达,一般占细菌总蛋白的10 %~50 %. 然而胞内表达的最大问题是产物形成不溶性的包涵体,虽然这可为后续的分离纯化带来方便,但包涵体必须经过体外复性才有可能获得生物活性 .绝大部分高表达的重组蛋白质往往聚集成不溶的、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 极大地影响到后续的结构分析和活性研究工作, 开展对这些包涵体的复性工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包涵体是由蛋白质折叠中间体的聚集而形成的,任何影响中间体稳定的因素(如pH 值、离子强度、温度等) 都可导致包涵体的形成. 包涵体形成原因 1. 表达量过高,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2. 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来含硫氨基酸越多越容易形成包涵体。 3. 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4. 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少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致使中间 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 5. 有报道认为,丰富的培养基有利于活性蛋白质的表达,当培养条件不佳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蛋白复性的必要性 细胞中的生物学活性蛋白质常以可融性或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功能性的蛋白质总是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型。包涵体内的蛋白是非折叠状态的聚集体,不具有生物学活性,因此要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必须将包涵体溶解,释放出其中的蛋白质,并进行蛋白质的复性。复性过程是变性蛋白的重折叠过程。 对包涵体蛋白复性,应先对包涵体进行分离纯化及去折叠(即变性溶解) ,然后采用合适的复性方法促进变性,蛋白再折叠进而恢复活性. 一.包涵体的分离纯化 ①含包涵体的宿主菌细胞的破碎; ②将破碎液离心除去可溶蛋白(9000r 15min 4℃),获得包涵体; ③洗涤包涵体,以除去包涵体上粘附的杂质,如膜蛋白或核酸,应用洗涤液洗涤包涵体,通常用低浓度的变性剂,过高浓度的尿素或盐酸胍会使包涵体溶解,如2M尿素在50mM Tris pH7.0-8.5左右,1mM EDTA中洗涤,温和去垢剂TritonX-100等洗涤包涵体,然后离心(12000r 5min 4℃)取上清洗涤后包涵体的主要成分为聚合态的目的蛋白。

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成绩 实验报告 第页(共页)课程:_____无机化学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年 月日专业班号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 交报告日期:年月日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报告退发:(订正、重做)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审批签字: 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反应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电极电动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加深理解温度,反应物浓度,介质的酸碱性,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学会用酸度计的“mV”部分,大概测量原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于电极反应Ox+ne=Red 其电对的电极电势为E=E""+RT/NF·lnox/red 电对的E越大,氧化剂氧化能力增强。E越小,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就越强。电对的电极电势与参与氧化还原或还原半反应的物质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介质有关。任何引起物质浓度的变化都将影响电对的电极电势。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所对应的电对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可以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顺序和反应程度。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酸度计,烧杯,量筒,导线,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胶头滴管 2. 试剂 四、实验步骤 《一》 1.在0.5ml0.1mol.LKI溶液中加入0.1mol.LFeCL3溶液2~3滴,观察现象。再加入 1mlCCL4·震荡,观察CCL4层的颜色。 答——开始溶液由绿色变成紫黑色,加入CCL4后CCL4层为紫红色 2.用0.1mol.LKBr溶液代替0.1mol.LKI溶液,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对比实验结果比较Br2/Br-,I2/I-,Fe3+/Fe2+三个电对电极电势的大小,并指出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 答——用KBr时,无明显现象。电对的大小关系为Br2/Br->Fe3+/Fe2+>I2/I- 最强氧化剂为Br2/////最强还原剂为I- 3.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I2水和Br2水各0.5ml,再加入FeSO4少许,及0.5mlCCL4摇匀,观察现象。 答——发现CCL4层为紫红色,电极电势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向就是朝大的方向《二》 1.在试管中加入0.1mol.LKI溶液十滴和0.1mol.LKIO3溶液2~3滴,观察有无变化。再加入几滴 2.0mol.LH2SO4溶液,观察现象。再逐滴加入2.0mol.LNaOH溶液,观察反应的现象,并做出解释。 答——IO3-+5I-+6H+==3I2+3H2O,刚开始时无明显现象,加入2.0mol.LH2SO4数滴后,产生紫黑色,加入数滴NaOH后颜色快速褪去。因为加H+后反应朝右移动且加快反应速率,加入OH-后相反,姑颜色褪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