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学讲授提纲

音韵学讲授提纲

音韵学讲授提纲
音韵学讲授提纲

音韵学讲授提纲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古代语音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叫上古音。凡以《诗经》用韵和谐声字为研究对象,考证先秦时期(含两汉)的语音系统的,叫古音学。

(2)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叫中古语音。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面貌的,叫今音学。

(3)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为近古语音,以《中原音韵》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北方话音系的叫北音学。

此外,在宋代开始产生的一种用特定的格式和方法来研究语音的一门学问叫等韵学,它以图表的形式来分析汉语的发音原理和方法,重在对读音进行辨审。等韵学也是传统音韵学的一个主要部分。在这里,我们只介绍古音学及其相关的一些重要知识。

一、声母

1、字母、声纽、纽、声类

在音韵学上,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类”。这些名称都是古代称呼声母的别名,它们都是指字音开头的部分。

关于声母的分析,前人注意得比较晚,早期的韵书虽然用反切上字来表示,但并没有统一的标目,同一个声母可以用好些不同的反切上字来表示,如在《广韵》这部韵书里,一个d 声母,就用了“都、多、丁、得、德、当、冬”等七个反切上字来代表。相传有唐末守温和尚参据梵文拟定三十字母:

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晓匣影喻

宋人加以整理,并增益“非敷奉微床娘”,便成了三十六字母,它大体上代表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见表一)

2、五音和七音

古代音韵学家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归纳为五音或七音。隋唐已有唇、舌、齿牙、喉五音之说,宋以后又另立半舌、半齿,而为七音。后来双有人把唇音分为重唇、轻唇;把舌音分为舌头、舌上;把齿音分为齿头、正齿。

“五音”、“七音”这套声母发音部位分类法是不够科学的,如古代所谓的牙音就是我们今天的舌根音,是舌根与软颚接触所发的音。舌根的位置紧靠着大牙,古人没有觉察到实在的情形,错把舌根和软颚所发的音当敌它的近邻大牙所发的音了。其它的就不一一评说。这一套术语虽欠精确,但它沿用已久,影响较大,故仍继续使用,在学习古音时,必须懂得。

3、清、浊

这是古代音韵学家分析声母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一对术语。用现代的语音学的原理来解释,凡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音,声带颤动的叫浊音。古人在分析声母的发音方法时,又把清音分为全清和次清,把浊音分为全浊和次浊。它们的区别是:

全清:指不送气不颤动声带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三十六字母中的帮[p]、非[f]、端[t]、知[ ]、精[ts]、心[s]、照[t ]、审[ ]、见[k]、晓[x]、影[o]是全清声母。

次清:指送气而不颤动声带的塞音和塞擦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滂[p’]、敷[f’]、透[t’]、彻[ ]、清[ts’]、穿[t ]、溪[k’]是次清声母。

全浊:指颤动声带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三十六字母中的并[b]、奉[v]、定[d]、澄[ ]、从[dz]、邪[z]、床[d ]、禅[ ]、群[ ]、匣[ ]是全清声母。

次浊:指颤动声带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明[m]、微[ ]、泥[n]、娘[ ]、疑[ ]、喻[j]、来[l]、日[ ]是次浊声母。

表一

传统三十六字母表

二、韵母

韵母是一个字音中除去声母以外的部分,可分单韵母和复韵母两类,复韵母又可以有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两种)三个部分。前人对韵母的分析,比对声母的分析要早,这大概与我国古代诗歌特别发达有关。前人对韵母的分析,也用了一套专门术语,下面择要阐释。

1、韵和韵母

韵是从韵腹算起的,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便算是同一韵的字。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沙”、“家”、“花”三字是这首诗的韵,也叫韵脚。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它的韵母都不相同,“沙”的韵母是a,“家”的韵母是ia,“花”的韵母是ua,只是韵腹相同,韵的情况并不一样。“沙”没有韵头,“家”的韵头是I,“花”的韵头是u。在韵书里,归并在一起,叫

做一韵。在《诗韵》里,它们归属麻韵。再如李白的《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光”、“霜”、“乡”三字押韵。按今天普通话的读音,“光”、“霜”二字的韵母相同,都是uang,“乡”的韵母却是iang,“光”、“霜”和“乡”也只是韵腹、韵尾相同,韵头并不一样。这说明古代韵书中所谓的韵是不包括韵头的,韵腹和韵尾相同,便算同韵。另外,韵书里还有声调的区别,声调不同就分为不同的韵,如“东”、“董”、“送”之所以分三个韵就是这个道理。

2、韵部和韵目

韵书中把所有同韵的字汇集在一起便成为一个韵部。由于古代没有音素字母,从同韵部中选出一个字来作为这一韵部的标目,便是韵目。如《广韵》把“东同童僮铜洞衷中虫忡崇嵩戎熊风枫丰充公”等三百多字汇集一处,组成一个韵部,谓之“东”部韵。“东”便是这个韵部的标目,所谓韵目即韵书中各韵部的标目。如《平水韵》平声(上卷)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代表上平声的四个韵部,也是上平声的四个韵目。

3、开合口、等呼、洪细音、开齐合撮

这都是音韵学的术语。“等”和“呼”是两个不同概念。合而称之,便称“等呼”。宋元音韵学家分韵母为开、合口两呼,凡韵母的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的叫做合口呼,反之,叫做开口呼。每种之中,各分为“洪音”和“细音”两类。又据[i]介音的有无,把两呼各分为一、二、三、四等,这便是所谓的“等”。一、二等没有[i]介音,主要元音发音时舌位较后,口腔共鸣空隙大,故称洪音。三、四等韵都有[i]介音,主要元音发音时舌位较前,口腔共鸣空隙小,故称细音。清朝音韵学家江永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之说,主要是指主要元音的洪细而言。如豪韵[ u]一等;肴韵[au]二等;宵韵[I u]三等;箫韵[ieu]四等。至明清时,因语音之演变,开、合各四等之分,在口语上已不能辨别,故当时的音韵学家多主张并等增呼,改开、合各四等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沿用至今。

“四呼”这个术语,清代音韵学家潘耒曾在《类音》里解释说:“初出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颚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呼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如作更为科学的说明则凡是没有韵头,而韵腹(主要元音)又不是[i]、[u]、[y]的韵母叫开口呼;以[i]作韵头(介音)或韵腹的叫齐齿呼;以[u]作韵头或韵腹的叫合口呼;以[y]作韵头或韵腹的叫撮口呼。宋元音韵学家和明清音韵学家关于开合洪细的递变,如下表:

4

这是清代音韵学家分析古韵时所创立的术语。黄侃在《音略》中对这三类的解释是:阴声韵“即纯粹用喉音收韵者”;阳声韵“即用喉音收韵,而加以鼻韵,或更由鼻音而加以收唇”者;入声韵“即喉音、鼻音共同之促音”。由这一解释可以看到这三类的区别就在于“收音”的不同。

用现代音韵的观点来解释,这三类的区别在于韵尾的不同。阴声韵是指开尾韵及元音尾

韵,即黄氏所说的“用喉音收韵者”。阳声韵即指鼻音尾韵,古音中的阳声韵包括收[m]、[n]、[ ]、三种鼻音韵尾的韵。黄氏所说“加以鼻音”者,即指收[n]、[ ]韵尾的韵;“更由鼻音而加以收唇音”者,即指收[m]尾的韵。入声韵即指收塞音韵尾的韵,即黄氏所说的“促音”。

入声韵比较特殊:第一,入声韵既显示着这一类韵的韵尾的性质,又显示着这一类韵的声调的性质。中古、上古的入声韵既是收[p]、[t]、[k]三种塞辅音韵尾的韵,又是以声调为入声的韵。而阴声韵和阳声韵所显示的仅是韵尾的性质,不能显示声调的区别,因为它们各包含着平上去三声的韵部。第二,在传统音韵学著作中,在分析中古韵类时,一般是将入声韵配在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阳声韵之后,以共同组成某一韵类。相配的原则是:韵尾收[p]的入声韵配韵尾收[m]的阳声韵,因为韵尾同是唇音;[t]配[n],因为同是舌音;[k]配[ ],因为同是牙音。

三、反切

反切是我国中古以来通行的一种注音方法,在音韵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反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一套完整的为汉字注音的独特方式。它有自己的原理、体例、符号和规则,含有科学和合理的因素,一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语文界所尊用,是学习和研究音韵学的基础。

1、反切以前的注音法

A、读若法这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为难字注音的方法。古书注释中的“读若”、“读为”、“读似”、“读近”、“音如”、“音若”、“音相近”、“读曰”等都属于这一类。如:瑂(méi),石之似玉者。从玉眉声,读若眉。(《说文》)

壇,读从惮之以威之惮。(《大司马》郑注)

嬗(shàn),音如蝉。(《汉书》服虔注)

联,读为连。(《天官〃大宰》注)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认为:“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即是说“读为”不仅有拟音的作用,而且还有意义上的关联。段氏的看法未免绝对化了,因为“读若”也常有释义的作用。为其如此,读若法所注的音就并不十分可靠。

B、描述法这是用一些描述性的话语来说明某字发音状况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往往附加于读若法之后。如:

春秋伐者为客,见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意思是:按《春秋》笔法,攻击人者居于客位,受人攻击者居于主位,所以使卫在(齐伐卫的)的战争中居于主位。(《公羊传〃庄公廿八年》)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駤(zhì),读似质,缓气言之,在舌头乃得。(《淮南子〃修务篇》注)

前一例按何休的说法,在齐人的语言中,“伐”字有长读和短读的区别,用于主动意义时长读,用于被动意义时短读。“长言”“短言”,刘师培说:“即今之所谓平仄也。”也即声调的区别,这是可信的,因为古汉语同一词的两种相关意义常用声调来区别,如同“受”的“接受”和“给与”义分别读平声和仄声一样。后一例是对“駤”字“读似质”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描述性说明。描述法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学者已注意对字音音理的探求,开后世语音分析的先河,正如黄侃所说:“汉师读字,有举声势者,此也审音渐密之征也。今世论音,有所谓弇(yǎn)、侈、洪、细、开、合、清、浊、内转、外转诸名,亦方物于古也。惟汉师所云,今有不知其解者。”(《声韵略说》)最后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这种方法的弊病:由于描述得很含混,使人不得要领,也自然难于达到注音的目的。

C、直音法这是用同音字为难字注音的方法。其格式是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如:

沛公……独骑,与樊哙、靳疆、滕公、纪成步走,从间道走军。(《汉书〃高帝纪》)

服虔注:?走音奏。?颜师古注:?走谓趋向也,服音是矣。?

公,平分也。从八从厶,音司。(《说文》)

“走音奏”是注明“走”的破读音,“厶音司”是注明“厶”的常读音。直音法虽然简便,但有时候不一定能找到同音字;有时若找到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冷僻字,注了也等于没注,因此也不是一种好方法。为了解决标音上的困难,后来发明了反切。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此二字为一字之音,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乃也。”(《切韵考·卷六》)

2、反切的产生

东汉时代,佛学已经传入中国,随着佛教思想的深入,佛教经典的传授、翻译也开展起来了。翻译佛教经文,不能不接触它的文字——梵文(古印度文)、或它的转译文字吐火罗文(吐火罗,西域古国名)。无论梵文或吐火罗文都是拼音文字。既然读若、直音都不能解决汉字的注音问题,东汉末年,人们便在拼音文字的启发下,利用拼音的原则,将汉字语音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声母、韵母,并把声调附在韵母上),分别用适当的汉字代表被注字的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这就是反切。就目前所知,最早的的反切用例是应劭的《汉书》注,颜师古的《汉书·地理志》注中引用了两条。

翻译佛经促进了反切的产生,这反映了新事物新方法是应需要而产生的一般途径。其实,汉语音节固有的特征,在很早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一个字音读慢了、拉长,就可以读成两个字音,如“笔”慢读则为“不律”、“虎”慢读则为“於兔”、“孔”慢读则为“窟窿”等;而读快了、读急了,又会将两个字音读成一个字音,如“不可”为“叵”、“之焉”为“旃”、“之乎”为“诸”、“而已”为“耳”等。人们还发现有的字发音的前半部分一样,如“蜘蛛”、“流离”、“含糊”等;而有的字音却后半部分一样,如“堂皇”、“展转”、“蹉跎”等。这就是后人总结的“双声”和“叠韵”。人们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汉语音节的特征,反过来人们又会将这种认识运用于汉语的使用和发展之中。“合音”和“双声叠韵”的认识是反切产生的内因,佛经的翻译是其外因,内因、外因作用的结果是反切在东汉未年产生的原因。

3、反切的规律

“反切”一词最早见于宋魏了翁的《师友雅言》。什么叫反切?宋代《礼部韵略》说:“音韵辗转相切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其实一也。”意思是说“反”就是“切”,“切”就是“反”;“辗转相切”和“相摩成声”都是指拼音而言。

反切之法,正如陈澧所说:“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上字定清浊而不论平上去入,下字定平上去入而不论清浊。”这段话概括地说,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同声母、同清浊;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同韵母、同开、合口和四声。这就是反切的基本规律。例如“东”德红切,“德红”是是一个切语,“东”是被切字,“德”是反切上字,“红”是反切下字。“东”与“德”都属端纽、清音;“东”与“红”同属东韵、合口、平声。把反切用拼音字母记下来,可以得出下面这个公式:

+ ——→

取韵(等呼)上字之声下字之韵

取声(清浊)(调)(清浊)(等呼、调)

取声母取韵母(声调)(声母)(韵母、声调)

例如:

红,胡笼切h(ú)+(l)óng→hóng

劝,去原切q(ù)+(o)üàn→quàn

唐,徒朗切t(ú)+(l)áng→táng

娑,桑多切s(āng)+(d)uō→suō

这样,我们可以把反切的基本原理归纳为四句口诀: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定清浊,下定四声。

以上四个字例运用反切的基本原理能直接拼合出被切字的今读,这叫做反切正例,传统音韵学称之为“音和切”。由于语音总是处在不断地演变之中,古今语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前人用的反切,后人拼读起来,就不一定全都合适。例如:

[1]刊,苦寒切k(ū)+(h)án kān

[2]毁,许委切x(ǔ)+(o)uǐhuǐ

[3]变,彼眷切b(ǐ)+(j)üàn biàn

[4]详,似羊切s(ì)+(o)iáng xiáng

例[1] 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声调不合。这是由于中古音平声只一个调类,而在今天普通话里却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就是声母的清浊:中古清声母(含全清、次清)平声字今天普通话读阴平;中古浊声母(含全浊、次浊)平声字今天普通话读阳平。按“上字取声定清浊”,其反切上字“苦”属清声溪母,故被切字“刊”今读kān。例[2]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不合,原因是反切上字属晓母,而见组五个声母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为两套音,分化的条件是韵母的洪细。若是洪音(指开口呼、合口呼韵母),被切字声母今读g、k、h; 若是细音(指齐齿呼、撮口呼韵母),被切字声母今读 j、q、x。其反切下字“委” uǐ属洪音、合口呼韵母,故被切字应读huǐ。例[3]反切下字的韵母与被切字不合。这也是由于语音的演变造成的。语音发展到今天的普通话语音系统,唇音声母b、p、m不跟撮口呼韵母相拼,因此凡遇到反切上字是b、p、m声母,反切下字是üan、ün韵母时,要改撮口呼为齐齿呼,才能得出被切字的正确读音。例[4]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不合。这是由于精组五个声母在发展过程中分化造成的。中古读z、c、s等声母的分化,可以因这些字韵母的洪细来分辨。韵母如果是洪音,声母仍然维持z、c、s的中古读音;韵母若是细音,声母就分化为j、q、x。其反切上字“似”,属邪母,而反切下字“羊”是细音韵母,故被切字“详”应读xiáng。

以上数例是由于语音演变导致不能按反切的基本规律切出正确的音读,但这种不合一般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反切的变例,传统音韵学称为“类隔切”。由于反切变例条例繁多,初学不易掌握,这里只简略地介绍几种情况,详见殷焕先《反切释要》,王祖祐的《反切释例》。

四、中古音簡述

(一)《切韻》音系的聲類

三十六字母代表了唐宋時期的聲母系統,但不能代表《切韻》時代的聲母系統,因爲古代的韻書是按韻編排的,聲母並沒有標示出來。三十六字母並不是以當時的韻書爲依據,所以和《廣韻》的聲母系統不完全相同。

我們知道,韻書所收的字都注有反切,而反切上字和被切字的聲母是相同的,如果對廣韻的反切上字進行全面歸納,就可以求出它的聲母系統。首先對《廣韻》反切上字進行研究的是清代的陳澧。他在其《切韻考》一書中,運用繋聯的方法進行歸納,得到四十声類。後

來學者多承用此法,又各有所發展,所得結果也不盡相同。有黃侃四十一聲類,白滌洲四十七聲類、曾運乾五十一聲類等等。現綜衆說,《切韻》應有三十八個聲母。如下表:重唇音:帮[p] 滂[p ] 并[b] 明[m]

舌頭音:端[t] 透[t ] 定[d] 泥[n]

舌上音:知[ ] 彻[ ] 澄[ ] 娘[ ]

齒頭音:精[ts] 清[ts ] 从[dz] 心[s] 邪[z]

正齒二等:莊[ ]初[ ]崇[ ]生(山)[ ]俟[ ](照二)

正齒三等:章[t ]昌[t ]船(神)[d ]書[ ]禪(常)[ ](照三)

牙音:見[k]溪[k ]群[ ]疑[ ]

喉音:影[ ]于(喻三,云/爲)[w]以(喻四,喻/余)[j]曉[x]匣[ ] 半舌音: 來[ ]

半齒音: 日[ ]

(二)《切韻》聲母到現代普通話的演變

从《切韻》到現代普通話,聲母的主要變化有以下幾條:

1、濁聲母變成清聲母,叫做“濁音清化”。《切韻》的全濁聲母並(奉)、定、澄、从、邪、崇、船、禪、群、匣,分別歸入同部位的清聲母。其中塞音、塞擦音按照聲調條件分化,平聲字變成送氣音(次清)、仄聲字變成不送氣音(全清)。擦聲以平聲、仄聲爲條件變成同部位塞擦聲與與擦聲的對立。例如:

t(平聲)——陶頭田

定[d]

d(仄聲)——道豆甸

k(k/q)平聲——逵狂/求衢擎

群[ ]

( /j)仄聲——櫃共/舊具競

並、澄、从、崇的演變同上。

ch(平聲)——嬋蜍

禪[ ]

sh(仄聲)——善署

2、唇音分化出一個f。《切韻》的唇音聲母“幫滂並明”,到三十六字母分析爲重唇音(幫滂並明)和輕唇音(非敷奉微)。輕唇音的“非敷奉”至現代都變了f,微母則變成了零聲母。

3、知徹澄、莊初崇生、章昌船書禪,三組聲母合並爲現代的zh、ch、sh。

4、影母、于母、以母、疑母、明母的一部分(36字母“微母”)和日母的少數字,合流爲現代的零聲母。

5、見溪群曉匣、精清从心邪兩組的齊齒呼和合口呼的聲母變成了j、q、x。

(三)怎樣从現代普通話分辨《切韻》聲母

因爲全濁聲母清化後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並且濁聲母字讀陽平、清聲母字讀陰平,所以現代的塞音、塞擦音聲母讀陰平的字都來自清聲母,其中不送氣的是全清,送氣的是次清;聲母送氣,聲調又讀陽平的字,古代是全濁聲母。

上聲裏的全濁字後來都變成了去聲,所以現代的塞音、塞擦音聲母讀上聲字來自《切韻》

的清聲母,不送氣的是全清,送氣的是次清,極少例外。又因爲全濁聲母仄聲都變得不送氣,所以送氣聲母的去聲字都是《切韻》的次清聲母字。

擦音聲母來自古代的清聲母和全濁聲母字,聲調讀陰平和上聲的,一般來自《切韻》清聲母;聲調讀陽平的,一般來自《切韻》的全濁聲母,有少數例外是來自清聲母的入聲字(“福幅弗脅識”)

五、上古音简说

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时的语音。具体说来,是指西周初年至汉末,有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三段:(1)春秋以前;(2)战国;(3)两汉。

从周朝开始,汉语在中原地区形成了通行的共同语。当时汉语已经有不同的方言。《孟子·滕文公下》里提到过齐国人跟楚国人的语言差得很远,孟子在打比喻的时候说,要让楚国的孩子学习齐国语言,不能在楚国国内学,在这种环境下,一个老师教齐国话,但周围的人全说楚国话,这孩子学不会齐国话;应该把孩子送到齐国去,就把齐国话学好了。方言差别的存在要求有一种共同语作为各地的通用交际工具,共同语就应运而生。当时的共同语叫做“雅言”,“雅”是“夏”的意思,即中原一带地区的语言,后来引申为高雅的意思。《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是说孔子严格地区分不同的谈话场合,在读经书、参加礼仪之时,一定用雅言,不用他的鲁方言。可见雅言是高于方言之上的。此后雅言的传统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而延续下来。

上古音系的研究资料主要是《诗经》(代表春秋时的语音系统)、《楚辞》和诸子的韵文(代表战国时的语音系统)以及两汉诗歌、汉赋的押韵、通假字、经师注音和佛教著作里的梵汉对音(即用汉字音译的梵语词汇)(代表两汉时的语音系统)。从上古韵文可以归纳出上古韵部,但由于上古韵文本身的复杂性,有时还必须参考汉字的谐声系统和其它方面的资料。从《说文》中的形声字,可以考求上古的声母。由于在造字时代,形声字和它的声符在通常情况下,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它们的声母也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形声字的排比、分析,

按照“常常谐声的字,声母必属于可以谐声的一类”(管燮初《从〈说文〉中的谐声字看上古汉语的声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的原则,可以考求出上古声母。此外还可利用古籍异文、通假字等资料去探求。

上古音系的研究方法是以中古音为桥梁,并利用中古音的那一套术语,以及声母、韵部的名称,对照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和《广韵》二百零六韵,根据秦汉的语言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出上古的声类和韵部。

1、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的研究从清代语言学家钱大昕开始,之后有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考证、分析。他们对照三十六字母,对上古声母的分合,提出了极为宝贵的意见,下面分别介绍他们在上古声类上所提出的各种学说。

①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一文中提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并根据先秦古籍,列举了大量的证据,阐明这一学说。例如“伏羲即庖羲”(伏,奉母;庖,并母);“发古读如拨”(发,非母;拨,帮母);“文水即门水”(文,微母;门,明母);“敷读如铺”(敷,敷母;铺,滂母)等等。这从语音学的角度看,所谓古无轻唇音就是说,f声母的字,在上古汉语中它们的声母是b或p;一部分以u领头的零声母字,上古声母是m。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各种途径得到说明。如形声字与声符的关系:

反(非):扳板版(帮),坂(并)

分(非):盆湓盼(并),扮(帮)

亡(微):忙芒茫虻氓硭(明)

这还可从古籍异文中得到说明。如“葡匐”可作“扶服”、“蒲服”(《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葡匐救之。”《礼记·檀弓》引作“扶服救之”,《史记·苏秦列传》:“嫂委蛇蒲服。”)葡、蒲,并母;扶、服,奉母。再如“邦”与“封”通用。《论语·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经典释文》:“邦或作封。”《诗经·商颂·长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意思是:施政宽和,百福聚集。)《左传·成公二年》引作“布政”。敷,敷母;布,帮母。

此外,直到今天还可以从异读中找到轻唇读重唇的痕迹,如“甫”fǔ,用为姓氏,仍读pǔ;“费”fèi作为地名,山东“费县”读为“bì县”;“番”fān,作为地名,广东“番禺”读为“pān禺”。方言中这种现象就更多了。江西有些地区“孵小鸡”谓之“菢鸡仔”,“辅导”读为“pǔ导”。

根据以上资料,语言学界普遍承认钱氏关于“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的论断。

②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中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就是说,现代普通话zh、ch声母字,其中有一部分字上古时它们的声母是d、t。这种现象从形声字与声符的关系上可以得到一些说明。如:

兆,治小切,澄母。

眺跳祧(tiāo)佻(今读t,古透母),逃洮(tào)窕tiǎo(今读t,古定母),朓tiǎo/zháo(今读t与zh,古属透、彻两母)

,他鼎切,透母。

呈程酲(今读ch,古澄母)。

从以上所述,知组字和端组字的关系是密切的。再循其它途径略举数予以说明。

?追?,犹?堆?:《礼记〃郊特牲》:?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意为:常戴的帽子,周人称为?委貌?,殷人称为?章甫?,夏人称为?毋追?。)注:?追,犹堆也。?《释文》:?多雷反。?枚乘《七发》:?踰岸出追。?(意为:跨越江岸,超出沙堆。)李善注:?追,古堆字。?

“追”,中古知母,今读zh,上古读“堆”,应属舌头音端母d。

?抽?与?搯?通用:《诗经〃郑风〃清人》:?左旋右抽,中军作好。?(意为:坐在将军左边的执旗指挥以相周旋,坐在将军右边的人手持刀刃,练习刺击。)《说文》引作?左旋右搯?。段注:?搯,抽刃以习击刺也。?

“抽”中古微母,今读ch,上古读如“搯”,“搯”透母,今读t。

?陈?与?田?通用,《左传〃庄公廿二年》:?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齐侯使敬仲(陈完的字)为卿。?《史记》谓之田氏,有《田敬仲完世家》篇章。《吕氏春秋〃不二》:?陈骈贵齐。?高诱注:?陈骈即田骈。田,姓;骈,名。?

“陈”,直珍切,澄母,今读ch,上古读同定母“田”。

今天有些地区的方言仍保留着舌上间读同舌头音的痕迹,如江西的抚州、永新“中”读同“东”,“痔”读同“替”,“畅”读同“烫”,古声母分别为端、透、定三母。

以上资料,皆说明了钱氏“古无舌上音”的论断是符合上古语音实际的。

③古音娘日二纽归泥

章太炎在他的《娘日二纽归泥说》一文中提出:“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则泥纽也。”这是说中古的娘、日二母,现代普通话声母读n 或r,它们的声母在上古汉语中都属于泥母。这一规律从形声字的谐声关系可得到一些说明。如:

弱(日):溺愵(泥)贰(日):腻(泥)

乃(泥):仍(日)女(泥):汝(日)

现代方言日母读归泥母的现象也比较多,如江西南昌、安徽屯溪等地“热”、“肉”、“日”都读如泥母。

但现代语言学家王力、邵荣芬、管燮初等认为,娘母归泥母是不成问题的,泥娘二母在《切韵》中本来就是同一声母。日母字上古归泥母,虽然有较多的证据,但还不能说所有的日母字都是由泥母演变来的,如果说日母也并入娘母,娘日都是三等字,就完全混同起来了,这就失去了分化的条件。所以王力等主张让日母独立。

④喻三归匣

这是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中所考证出的观点,他认为喻母三等字(于母)上古属牙音匣母。从双声连绵字来看:

萑(huán)苇(蒹葭、芦苇):萑,胡官切,匣母;苇,于鬼切,于母。

陨(yǔn)获(困迫失志貌):陨,于敏切,于母;获,胡部切,匣母。

从形声字的谐声关系来看:

或(胡国切,匣母):域蜮棫魊(皆音雨逼切,于母)

从通假字来看:

营/环:《韩非子〃五蠹》:?自营为私。?《说文》引作?自环?。营,于倾切,于母;

环,户关切,匣母。

从古籍异文来看:

于/乎:《列子〃黄帝》:?今女之鄙至此乎??《释文》:?乎‘本’又作‘于’。?于,羽俱切,于母;乎,户胡切,匣母。

以上皆可证喻三(于母)归匣当完全符合上古音实际。

⑤照二归精

黄侃在《黄侃论学杂著》“音略”、“音韵略说”条中提出“古本音”、“今变音”之说,他认为“精、清、从、心”为古本音,而“庄、初、崇、生”是今变音。“由精而变者曰庄,由清而变者曰初,由从而变者曰崇,由心而变者曰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又明确提出:“今姑言治《广韵》以通古音之法,……变音之中的今纽当改为古纽读之……庄归精,初归清,崇归从,邪、生皆归心。”这就是黄侃照系二等归精系的理论。惜语焉不详,未能提出证据进行说明。

从《广韵》又音结合形声字来说:

鲰(zóu),《广韵〃上四十五厚》:?鱼名,又浅鲰小人。士垢切,又七遘切。?士垢切,崇母;七遘切,清母。鲰,从鱼取声;取,七庾切,清母。

上古形声字的出现,比《诗经》还早,据在造字时代声符和其形声字应属同一个声类的理论,声符字读音应该是它的古本音。按此,“鲰”的古本音读七遘切,属清母。

菑,《广韵〃平七之》:?田一岁曰菑(已开垦一年的田),侧持切,又音祖才切。?侧持切,庄母;祖才切,精母。《说文》:?菑,从艸、田,声。?《玉篇》:?,害也,古‘灾’字。祖才切。?

则“菑”的古本音读祖才切,属精母。从上古双声连绵字来看:

萧瑟/萧疏:萧,心母;瑟、疏,生母。

从《说文》形声字的谐声关系看:

此(清):柴(崇)宗(精):崇(崇)

相(心):霜(生)衰(生):蓑(心)

刍(初):趋(清)

以上所述,说明黄氏的论断有一定道理。但例证不充分。一个字同读庄、精二组字音的,以及这两组字相互谐声的字例都比较小,至于精庄二组字组成的双声连绵字更是不易找到。这只能作为我们研究上古音声母的参考。

学习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关于上古声母的分部,这里采纳王力先生三十二声母的说法

(俟母字因收字太少,寄放在崇母中。)

A、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

研究上古韵部的最主要材料是《诗经》等上古韵文,其次是《说文》中的形声字。前人

用“丝联绳引”法联系《诗经》的韵部。从而归纳出上古韵类大体上的系统。所谓“丝联绳引”,就是辗转系联的意思。如《诗经·卫风·氓》第一章: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这一章中的“蚩、丝、谋、淇、丘、期、媒”等字是韵脚字。而这些字在《诗经》的其他篇章中又和另一些字押韵,例如,《王风·君子于役》“期”和“哉、埘、来、思”押韵;《邶风·泉水》首章“淇、谋”和“思、姬”押韵;《小雅·巷伯》末章,“丘”和“诗、之”押韵。将这些常在一起押韵的字串联归纳起来,便得出《诗经》的一个韵部。如上举各字,统属上古“之”部。这是前人归纳上古韵部的一般作法。《说文》中所收形声字产生的年代虽远比《诗经》要早,但语音的发展比较缓慢,由《诗经》押韵所表现出来的历史韵类与形声系统所反映的语音现象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中提出了“同声(即声符)必同部(即韵部)”的原则。前代学者往往先从《诗经》系联上古韵部,然后用《说文》的谐声系统来补充或校正。应该提出,在前人的系联中,形声字中有少数字超越段氏所定的原则之外,即同声符者未必一定同部。如《古韵三十部常见谐声表》(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下册,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中就存在同声(符)异部的事实:

牡(幽)/土(鱼)匿(职)/若(铎)

弘(蒸)/强(阳)容(东)/谷(屋)

类似这样的现象,无论在哪一家的古韵分部或谐声表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大概是语音演变的结果。同声符的字,开始大概同韵部,到了《诗经》时代,读音起了变化,分属两个韵部了,但彼此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同声符虽不同部,但它们之间的语音关系比较密切。如东、屋,阳入对转;职、铎,旁转)。不过这种情况在形声字中占的比例不大,故《说文》中的形声字仍是研究《诗经》分韵的重要参证。

此外,前人还利用中古韵书《切韵》、《广韵》对韵类划分的框架来范围《诗经》的韵脚字,从而使《诗经》的分部与中古韵书的分韵联系起来。通过这种系联,使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出从上古至中古汉语韵类系统发展的历史线索。

B、关于上古韵部的划分

上古韵部,按王力的说法,分为廿九部(据《同源字典》),阴、入、阳三声相配,共分十一类,每类主要元音相同。如下表:

△关于韵母相通

(1)叠韵同韵部者为叠韵。如:

之部:待/俟乃/而东部:空/孔囱/窗

支部:柴/祡买/卖脂部:比/篦涕/泪

侯部:走/趋逗/住宵部:小/少招/召

职部:特/直国/域屋部:曲/局屋/幄

(2)对转同类同横行者为对转。这是元音相同而韵尾的发音部位也相同。如:之职、之蒸、职蒸对转:负/背起/兴陟/登

支锡、支耕、锡耕对转:斯/析题/定溢/盈

鱼铎、鱼阳、铎阳对转:舍/释吾/卬逆/迎

侯屋、侯东、屋东对转:趣/促聚/丛读/诵

(3)旁转同类同直行者为旁转。这是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尾)。如:侯幽旁转:叩/考职铎旁转:偪/迫耕阳旁转:省/相

微脂旁转:饑/饥文元旁转:焚/燔缉盍旁转:合/阖

(4)旁对转旁转而后对转者为旁对转。如:

幽沃旁对转:柔/弱幽东旁对转:冒/蒙

微元旁对转:回/还月真旁对转:曳/引

(5)通转不同类而同横行者为通转。这是元音相同,但是韵尾发音部位不同。此外,虽不同元音,但是韵尾同属塞音或同属鼻音者,也算通转(罕见)。如:

之文通转:在/存鱼歌通转:吾/我职侵通转:极/穷

铎元通转:莫/晚阳月通转:境/界月盍通转:介/甲

质盍通转:疾/捷真侵通转:年/稔

以上,“叠韵”者不论声调相同与否,皆视为韵部相同。有“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关系者,则视为韵部相近。

3、上古声调

上古汉语的声调情况,古今学者众说纷纭。顾炎武认为古有四声,但是某一字该读什么声调并不固定,可以随时变化。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四声一贯”。段玉裁则认为古代只有平、上、入而无去声;王念孙、江有诰等人则认为古代实有四声,只是上古有些字的归属不同于后世而已;黄侃则认为上古只有平、入两类。王力主张古代只有舒、促两类,只是两类中还有长短之别:舒而长为平,舒而短为上,促而长为去,促而短为入。综观各家所述,其共同点,一致认为上古是有声调的;不同的是,声调的分类各不相同。上古汉语有声调是可信的,因为六朝人所发现之四声是不可能凭空出现的,而是历史形成的。至于分几类,每类声调的大致读法,则有待我们深入探讨。

4、声韵学的应用

(1)音同、音近和音转。声训作为训诂方法,就是通过声音的联系,把一些被释词和释词系联起来,从已知推求未知。系联的前提即为声音(指上古音)上的联系,表现为音同、音近和音转。

音同指声、韵完全相同,即双声叠韵。如:

错/措(清母铎入声):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意为:如果放弃人力而只是仰慕天,那就不能了解自然发展的情况,丧失了利用自然的能力。

帖/贴(透母叶入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音近主要是从声母来说,指声母读音相近,即声母有“准双声”、“旁纽”、“准旁纽”、“邻纽”的关系,而韵母相同。如:

干/岸(见疑旁纽、元部):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

拂/弼(滂并旁纽、物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音转主要是从韵母来说,指声母相同或相近,韵母有对转、旁转、旁对转和通转等关系。如:

趣/促(清母、侯屋对转):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阙/掘(溪群旁纽、月物旁转):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2)依音破字(即通假借)。依音破字是为了解决古书用字的同音替代问题。也即排除通假所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顺着声音的线索求得本字,用本字的含义去解释借字,进而解释全句。古人称之为“通假借”,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但主要是后者。例如:

《六国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句中?抱?字,一般释作?负?,以为?抱薪救火?犹?负薪救火?。此释颇不合情理,因为虽至愚之人也不会?抱着(或背着)柴草去救火?。有人根据古书异文例指出?抱?有通?抛?例,认为?抱薪救火?犹?抛薪救火?。(见《语文辨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其说当是。?抱??抛?二字,声母同属唇音并母、滂母,韵母同属幽部,古音相当接近,例可通假。

《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课本注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此释不确。?政?并不是指?统治?,而是?征?的通假字,指赋税。王引之《经义述闻》:?政读曰征,谓赋税及繇役也。诛求无已则曰苛政。?杨倞《荀子〃富国篇》注云:?苛,暴也;征也税也。??政?、?征?古音同,同为?正?的滋乳字。在甲骨文中,?征伐?之?征?就是?正?字,?正?是?征?的古字。在古书中,?正?、?征?、?政?有相互通用例。

《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课本(高三,1995)的解释是?把他的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似乎?植?就是插的意思。杨伯峻《论语译注》则译为?扶着拐杖去锄草?。

这两种解释都有些免强。其实这句的?植?通?置?,是放下的意思。《书〃金縢》:?植璧秉珪。?《疏》引郑云:?植,古置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置,古借为植字,……

《论语》‘植其杖’即‘置其杖’也。?今人高亨《古字通假会典》也说:?《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汉石经》植作置。?可证?植?当通?置?。以?置?释解则言通句顺。

《硕鼠》一篇首章曰?爰得我所?,二章曰?爰得我直?。?直?字,课本(高五,1995)注释为:?直,这里指公正的待遇。一说,指处所。?这二说似乎都能解通诗文,其实不然。王引之《经义述闻》:?毛传曰:‘直,得其直道。’引之谨案:诗言‘直’不言‘直道’。此诗是国人刺其君之重敛,使民不得其所,非谓不得其直道也。‘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并举了大量的用例来证明?职?与?直?相通和?职?与?所?同义。此说甚确。

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句中?考?字,有人释为?考查?,欠妥。考查而持斧斤,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按?考?,古属溪母、幽部,查其音近字,尚有?扣?(溪母屋部)、?敲?(溪母宵部)、?叩?(溪母侯部)等,幽、宵、侯有旁转关系,与屋又有旁对转关系,古音可相通;再验其他文献,《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毛传:?考,击也。?《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淮南子〃说林》注:?叩,击也。?《墨子〃公输》:?譬如钏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此句同书《非儒下》作?击之则鸣,不击则不鸣?,可知?扣?就是?击?;《左传〃定公二年》:?邾庄公与夷射姑饮洒,私出,阍乞肉焉,夺之杖以敲之。?《辞源》:?敲,扣也。?从以上引例可以看出,?考?同?叩、扣、敲?三字虽字形不同,但却都有?击?义,且四字声母一样,是为双声,据音近可求义通。上述句中的?考击?似同?斧斤?,纯为同义词连用,而根本不是什么考查和敲击。

(3)推源和系源。推源即推求事物的命名之意,即了解语义的来源。例如:《尔雅〃释诂》:?履,礼也。?又《释言》:?幕,暮也。?又《释训》:?鬼之为言归

也。?

《说文〃日部》:?日,实也。?又《木部》:?木,冒也。?又《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毛传:?茁,出也。?又《小雅》:?君子信盗,乱是用暴。?毛传:?盗,逃也。?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又:?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又:?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以上均为推求事物的命名之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多不可信。系源主要指系联同源字。同源字实即同源词,指的是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一组字、词。凡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例如:小犬为狗,小熊、小虎为豿,小马为驹,小羊为羔。

草木缺水为?枯?,江河缺水为?涸?、为?竭?,人缺水欲饮为?渴?。

遏止为?遏?,字亦作?阏?,音转为?按?;遏水的堤坝叫?堨?,音转为?堰?。遏与塞义近,塞则不流,故水不流通为?淤?,血不流通为?瘀?。遏与抑义近,故音转为?抑?、为?压?。(以上参见王力《同源字论》。载《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推源和系源作为声训的方法,似乎对释义的作用不大,其实不然。特别是系联同源字,虽然它并不直接服务于释义,但它的研究结果,对准确地理解词义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冯婉贞》:?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句中?舁?是?抬?的意思,这没有问题。但?舁?为何有?抬?的意思?而且?舁?还是一个僻字,怎样才能给学生讲清楚呢?若我们知道一些同源字的知识,就好办多了。根据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輿?和?舁?同源。?輿?是车輿,即轿子,须用人抬。?舁?是?共举?的意思(从字形上看,?舁?从四手会意,本义即是?抬、举?),实为?舉?的初文。?輿??舉?均从?舁?得声(即以?舁?为声符,?舉?从手、與声,而?與?从牙、舁声),古音相同。知道了这些,就完全可以讲通?舁?字了。如果要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组同源字还能进一步系联到?與?、?嶼?、?譽?、?旟?。这四字均间接从?舁?得声,义相关或相因:?與?,《说文》释作?党與?(?舁?为?共举?,共举则须共同参与,共同参与者即为?党與?);?嶼?即?岛?或说?平地小山?(?舁?为?举、抬?,则有?高?义);?譽?为?称举?;?旟?是古代的一种军旗,《说文》:?错革画鸟其上,所以进士众。?(据段注。)《广韵〃鱼韵》:?旟,扬也。?(?进士众?、?扬?均有?举?义。)

(完整word版)音韵学复习提纲

音韵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 音韵学(historical phonology),又叫声韵学,或者历史语音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是“小学”的一个门类,是“经学”的附庸。 音韵学可以分为四个门类: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爲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这里的“今”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古音) 古音学:是相对“今音学”来说的,以《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爲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上古音) 等韵学:得名于等韵图。用字母、等、呼等概念分析反切原理和发音方法,并以韵图的形式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北音学:对象是近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韵图。(近代音) 2.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 聲母(initial consonant)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在音節開頭没有輔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認爲存在一個“零聲母”。而實際上普通話中真正的零聲母是非常少的。實際發音中往往帶有一个喉塞音或同部位的半元音。 聲母由輔音構成,但是輔音並不一定是聲母。輔音還可以充當韻尾。(-m, -n, -?, -p, -t, -k, -l, -?)。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呣m(北京),五?、唔m(廣州)。甚至跟聲母相拚成一个音節:湯th?,鋼k?,郎n?,桑s?(廈門)。 (2)声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而来。《广韵》中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52声类。 (3)字母 在音韵学上,古代学者称呼声母的别名,指字音的开头部分。字母的產生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人們接觸到一種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梵語文。梵文是一種拚音文字,以輔音字母爲中心,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受梵文的啟發,中國的音韻學家創立了字母。 最早創制字母的人一般認爲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的字母有三十個,見於敦煌發現的《守温韻學殘卷》。现在音韵学上流传的三十六字母是经后人曾补过的,它大致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4)五音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即所谓“五音”。《玉篇》卷末所附的《五音声论》以及《广韵》卷末附的《辩字五

音韵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 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 二、《广韵》34 入声韵: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 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r 1 ^*7* 齿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 r 1— 半齿 :日 六、王力上古29 韵部:七、王力上古32 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 月寒缉侵叶谈 八、《中原音韵》19 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 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庚青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 3、只有一四等的: 4、只有二三等的: 5、只有三四等的: 6、只有三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喻(三等云,四等余)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哈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遇果宕曾流支脂之微 鱼虞模歌 戈阳唐 蒸登 蟹:齐佳皆灰哈祭泰夬废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效:萧宵肴豪 假:麻 尤侯幽 深:侵梗:庚耕清青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语言学概论(本科)期末复习要点 导言部分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具体地说,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构,语言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懂得有关语言的理性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2.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3.我国的小学: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训诂学解释字义,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语言的研究和其它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与社会科学有联系,而且与自然科学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语言交际的过程:语言交际过程可分“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各类语言学下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专语语言学下面可分汉语语言学(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汉语史等)、英语语言学、俄语语言学等等,普通语言学下面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等。 四、语言学流派 比较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主要有: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转换-生成学派、系统-功能学派、社会语言学。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请浏览《语言学网络课件》中的“望远镜”板块。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本章需要明确的要点是:第一,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第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弄清楚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内涵,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2.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 本节其它一些问题可一般了解:一、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二、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聋哑人失去语言能力对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四、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本章有三大要点:语言是符号、语言的任意性特点、语言的层次性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是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符号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它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指称现实现象。如: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注意语言符号同一般符号的区别。 2.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弄清楚语言层级,各个层级的构成及其特点,以及语言二层性的核心。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比如音位和音位、词与词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也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版)复习资料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版)复习资料 一、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习语言学概论课程,总的要求是: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抓住重点,全面复习。“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方面的一门基础课,重点讲授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语言类课程和撰写语言方向毕业论文的理论基础,在整个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这门课的学习即将结束,要进行复习考试,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自然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做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复习的时候应抓住重点,就是要根据我们的考核说明规定的重点进行复习;但“抓住重点”不是“只学重点”,而是要通过重点问题的复习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不要自己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划定复习范围。复习的总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吃透内容要点 复习不但要掌握比较重大的要点,弄清楚各个章节的框架结构,对各个重点内容的要点也要非常熟悉,每个要点要求都能展开阐述,比如基本词汇的特点,什么是全民常用,什么是稳固,什么是有构词能力,这些特点相互之间是怎样影响的,都必须能结合实例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果复习不全面不细致,理解问题不深入透彻,遇到这样的问题恐怕就只能是干巴巴的条款了,那样是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的,也不符合本课程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三基”的要求。 第二,掌握常用的名词概念 专门就名词概念提出复习要求,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名词概念是一门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知识的基础部分,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系列的名词概念串连起来的。另一方面,期末试题名词解释题目还是一个考核重点,而且还占有非常重的分量。不但如此,而且在填空、选择、问答题里都要涉及重要的名词概念,至于占试题主要内容的分析题,更是离不开名词概念,否则就无从下手分析。例如:合成词、词与词的组合方式、词组的层次分析等,都涉及到名词概念。 名词概念分两个层次要求:一个层次是对名词概念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能举例说明;一个层次名词概念主要是一些涉及到下位概念的名词,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语言实际进行类别分析辨认。我们在中央电大编辑部发行的《期末复习指导》中列出了一些重点名词,复习可参考这部分内容,我们今天也重点介绍一下。 第三,弄清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复习首先要注意把基本理论吃透。所谓吃透,就是能理解其内容,能灵活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当然,我们强调灵活运用,不是反对有关的记忆,一些基本知识,课程内容的框架,还是应该搞清楚,这样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所以复习时对所学的知识还要进行必要的梳理,比如像国际音标和元音辅音的发音特点,就必须强化记忆。 第四,加强实践练习。 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把握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要真正吃透理论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小学语文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 二、现代汉语 (一)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主要有:普通话、音节、音素、元音、辅音、音位、零声母、语素、词、单纯词、合成词、同义词、反义词、连绵词、外来词、一般词汇、基本词汇、词类、实词、虚词、短语、句子、句类、修辞、辞格等。 (二)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的性质,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汉语拼音方案》,古今声调的变化;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起源、特点和作用,汉字规范的要求,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成语的特征、来源、构造和运用;词汇的发展变化途径;辞格的综合运用等。 (三)考试内容要点 1.了解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分布、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 2.理解学习现代汉语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3.掌握普通话的科学定义及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特点。 4.了解并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5.熟练掌握每一个声母、韵母的正确发音,进行声母、韵母的辨正训练。 6.正确掌握普通话声调发音,读准“四声”。 7.了解普通话语音的音节形态、结构和声韵调的配合规律,正确掌握音节的拼读和拼写。 8.掌握普通话中变调、轻声、儿化、“啊”音变等语流音变规律及词的轻重格式。 9.了解音位的概念、归纳方法和音位变体情况,掌握普通话语音音位。 10.了解语音规范化的含义,掌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1.理解朗读的作用和基本要求,掌握朗读技巧。 12.了解汉字的产生、特点、作用及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13.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及总体趋势。 14.初步掌握汉字的构造及传统造字法。 15.理解并初步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熟悉“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6.熟练掌握汉字的笔顺、笔划、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17.理解汉字的简化整理、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及改革发展趋势,熟悉《简化字总表》。 18.掌握语汇的概念,了解现代汉语语汇的构成及其形成与发展基本规律。 19.掌握语素的概念、分类及辨别方法。 20.掌握词的概念、分类及构造。 21.了解词义的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掌握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的概念和词义的派生方式、同义词的作用及辨析、反义词的作用及特点。 22.了解熟语的概念、种类,掌握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的各自特点及应用。 23.了解语法和语法体系的概念含义。 24.掌握实词(含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等)的意义、种类及各自主要语法特点。 25.掌握虚词(含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的共同特点及其各自的不同用法。注意理解词的兼类现象。 26.了解并掌握短语的性质、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短语的多义性及多义短语形成的原因。能熟练掌握短语的层次分析。 27.理解单句的性质、语气类型和句法成分(尤其要注意理解句子成分复杂化的单句);掌握单句的结构特征类型;能发现并纠正常见的句法错误。 28.了解复句的性质;掌握复句的类型及关联词;能掌握分析复句、多重复句和复句紧缩形式的方法。 29. 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 30.掌握修辞的概念、要求和原则;掌握常见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借代、双关、反

音韵学术语整理

[异文] (2).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左传·隐公二年》“夏,莒人入向,以姜氏 还” 晋杜预注:“凡得失小,故《经》无异文而《传》备其事。” 清·龙翰臣《逆妇姜于齐》:“ 姜何罪?其不氏犹氏也。姜固为其氏矣。其或书或不书者,史异文耳。”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义传疑而并存例》:“凡著书者,博采异文,附之简策。如《管子·法法篇》之‘一曰’,《大匡篇》之‘或曰’,皆为 管氏 学者传闻不同而竝记之也。”例:《论语》中人名“申枨”,《史记》引作“申党”。 [声训] 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译音 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的音调表达,如“tank”译成“坦克 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 金克木 《怎样读汉译佛典》:“这个‘禅’字本来是‘禅让’、‘封禅’,读音不同,后来成了佛教的‘禅’,是个译音的外来语。” 对音 在汉语音韵学里,对音是用来构拟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重要材料,对音分为两类:一是用外语对汉语,主要是借词,包括日语、韩语、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一是用汉语对外语,即是用汉字音译外语词,主要是专有名词,包括梵汉对音、藏汉对音等。 最早提倡使用对音来研究古音的,是曾在北大任教的俄国学者钢和泰。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刊载了钢氏的《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由胡适译成中文)一文。受到钢和泰的启发,中国学者汪荣宝在之后一期的《国学季刊》发表了他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提出唐宋以上“歌”、“戈”韵(参看《广韵》)的字都读/a/音,不读/o/音。汪的做法在国学界引起很大回响,有赞成的也有反对,魏建功称为“古音大论战”(见所著《古音系研究》)。然而,使用对音材料来测定古音的做法,很快就为海内外音韵学者所接受,法国的马伯乐、中国的罗常培、俞敏都利用对音材料写出了重要的音韵学论文 [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透[t']”、“定[d]”、“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

语言学概论(本科)期末复习要点.

语言学概论( 本科期末复习要点导言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 的规律,具体地说,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构,语言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懂得有关语言的理性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2.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3. 我国的小学: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 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训诂学解释 字义, 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 语言的研究和其它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不仅与社会科学有联系, 而且与自然科学也有十分密切的 联系。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 语言交际的过程: 语言交际过程可分“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 语言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各类语言学下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如专语语言学下面可分汉语语言学( 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近

代汉语、汉语史等、英语语言学、俄语语言学等等, 普通语言学下面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等。 四、语言学流派 比较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主要有: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转换- 生成学派、系统-功能学派、社会语言学。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 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 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 请浏览《语言学网络课件》中的“望远镜”板块。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本章需要明确的要点是: 第一, 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 第二,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 2.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弄清楚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内涵,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是一 定社会的产物, 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3.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没有阶级性, 具有全民性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 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 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 ㈠、声、声纽、纽 这一组术语指声母。“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 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

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p][ph][t][th][k][kh]

塞擦音:[ts][tsh][t?][t?h][t?][t?h] 擦音:[f][s][x][?] 鼻音:[m][n][?]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 不送气:[p][t][k][ts] [t?][t?] 送气:[ph][th][kh] [tsh][t?h][t?h] 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 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 指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音韵学复习要点 1、汉语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一耳光音节的构成成分 答:音韵学对音节的切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把整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第二层只对韵母进行再切分,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是线性组合;声调是非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不是线性组合。 2、普通话辅音、元音和声调的音位。 答:普通话辅音音位: 塞音不送气塞音送气鼻音擦音边音 唇音 p p’ m f 舌尖中音 t t’ n l 舌根音 k k’? x 塞擦音不送气塞擦音送气擦音通音 舌尖前音?? s 舌尖后音 t? t?? r 舌面前音??? 普通话元音音位: 高元音:? I u y 中元音:?低元音:a 各个音位变体如下: /?/的变体有:[?]:只出现在/?/ /?’/ /s/后面 [?]:只出现在/t?/ /t?’/ /?/后面 [?r]:出现在零声母音节不与辅音配合 /i/的变体是/i/ 、/j/,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 /u/的变体是/u/、/w/,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 /y/的变体是/y/、/?/,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 /a/的变体有:/?/:用于零韵尾之前 /?/:用于/i/、/y/和/n/之间

/ɑ/:用于韵尾/n/、/?/之前 /a/:分布在其他语音环境 /?/的变体有://:用于单独做韵母 /e/:用于韵尾/i/之前 /o/:用于韵头/u/和唇音声母之后 /?/:用于其它语音环 普通话声调音位: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35】【211】去声【51】【53】 3、反切的基本原理。 答: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两者结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被切字是零声母时,反切上字必须是零声母,但是介音不一定和被切字一致,被切字的介音决定于反切下字。 4、名词解释 答:五音:三十六声母按照发音部位来分,可以划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个种类,合成“五音”。 七音:五音之外,还有半舌音、半齿音,因而有了七音的称号。另外,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齿音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舌音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因而有十音之 说。但有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分为一类,因而也有“九音”之称。 清浊:三十六声母按照发音方法的划分。其中全清是清声母不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以及零声母;次清是清声母里边送气的塞音;全浊是浊声母的塞音塞擦音;次浊世浊 音里边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等。擦音也分为清浊两类,有的单叫清浊,有的归 入全清全浊。 字母:古人对声母分析的常用办法是给每一个声母取一个汉字做代表,代表字叫做字母。 开合: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介音系统分为?、i、u、iu四个类别,其中u是合口的标志,有u、iu介音的就是合口呼,否则就是开口呼。 四等:四等的区别在于韵头和韵腹。韵腹是后元音u、o、ɑ、的韵母属于一等韵类,韵腹是低元音和次低元音?、?的是二等韵类,以e为韵腹的是四等韵类,而所 有以i为介音的韵都是三等韵类。

音韵学

音韵学 一、音韵学的定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从时间断限上看,远古迄清末,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目标;从空间视野上看,汉语历史上的各个区域语音系统又都可以列入研究范畴,因而,所涉及的语音研究维度非常广阔。①汉语音韵学可以分为传统音韵学和现代音韵学两种。传统音韵学主要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双生叠韵和反切开始,历经隋唐韵书、宋元字母等韵之学和明清古音学,一直到朴学大师章炳麟、黄侃为止;现代音韵学主要是从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开始,历经高本汉、马伯乐、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一直发展到现在。② 音韵学的“传统”和“现代”之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目的、理论和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古代经典文字的形音义,主要材料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等,主要工作是考订汉字在历史上的音类,解释和评注各种经学文献,故实质上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音韵学则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汉语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主要材料不仅有韵书、韵图等,而且增添了现代方言、中外译音、汉藏系语言等,主要工作不仅考证古音的音类,而且考证古音的音值,从而把各种历史事实联成一个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故实质上属于语言学的范畴。③ 二、音韵学研究历史概述④ 汉语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被注音字的声母取自第一个字,被注音字的韵母和声调取自第二个字。如:妥:孙(炎)他果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东汉末年的学者孙炎据说是创制反切的第一人。反切发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能够不自觉地将两个字的音读成一个音了,以至于形成了“合音词”。比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二是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拼音文字——梵文写成的,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音译,要用汉字去对译梵文字母,这就促使人们去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加声调的部分。 反切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进行注音,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而生。韵书是按照语音顺序编排的辞典,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这一时期对后代较有影响的韵书还有:吕静的《韵集》、阳休之的《韵略》、李概的《音谱》、夏侯咏的《四声韵略》、杜台卿的《韵略》等。到了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在作诗押韵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后来他们又给这四个调类分别取名为“平、上、去、入”。沈约等人有意识地把声调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声韵上工整婉转,被称为“永明体”。陈寅恪在他的 ①《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②《汉语现代音韵学》,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3页。 ③同上,第9页。 ④本部分旨在勾勒汉语音韵学发展的整体面貌,概述音韵学史上一些有标志性的事件,因此对音韵学的一些具体研究不做详述。

音韵学复习题

一、填空 1.韵图大约产生于__________时期,盛行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韵图属于前期,__________的韵图属于后期。 2. __________有三十字母系统, __________有三十六字母字母系统。__________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 3.__________ 以前,诗歌押韵没有法定标准,大部分作品押的是 __________韵,即按照当时的共同语音系押韵。到了__________,被定为官韵,作为科举考试中文人必须遵守的押韵标准。 4.“官韵”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界特别是传统诗歌,而不仅仅是科举。宋王朝为了让文人使用起来方便,在纂修__________之外,还为这个系统编写了简缩本的__________ ,作为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手册式工具书。 5.到南宋与北方的金朝对峙时期,金朝学者索性把同用的韵都合并在一起,并且略加调整,成为__________韵系统。 6. __________年,__________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公元1252年,又有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 7.从__________规定了“同用”的《切韵》系统到平水韵,这个一脉相承的官韵系统在文化界的影响一直很大,千年内的近体诗用韵都以它为准绳。 8.从宋朝就有人试图分辨上古的韵部系统,__________代_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以后有更多的学者陆续对他的系统加以修正改进,近人 __________定上古韵为30部,这是数百年来学者对古韵分部的总结。 9.构成韵部的语音条件是__________ ,但一个韵部里边还包含由介音区别的不同韵母。诗歌押韵以及谐声字等都不能反映出介音的差别,音韵学家就凭借《切韵》音系的韵、开合、四等条件,给各韵部分出不同的韵类,再为各韵类拟测出韵母。 10.____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是近代音的代表作。 二、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 职吏切先机切彼役切力至切 博怪切之芮切苦到切五劳切 奴教切敕九切胡南切乌感切 既剪切卢困切乌浪切乌光切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 本知识 第一节汉语音韵结 构特点 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 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 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 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 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 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1 / 36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从这八种情 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第一,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 分; 第二,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 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 第三,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 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 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 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 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 一个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 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

切下字,“?”称为被切字。反切的原理 2 / 36 跟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 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 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 还有一种叫“读若”或“读如”;《说文 解字》用得比较多, 玉部:“珣,读若宣。” 山部:“宋,居也,…,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考试合考试复习提纲汇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考试合考试复习提纲汇总 古代文学: 《诗经》与楚辞 上编《诗经》 第一章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四家诗三家诗(今文三家) 第二章《诗经》的分类四始说四诗说(二南独立说)风、雅、颂 第三章周民族史诗周民族史诗 第四章农事诗《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价值、史料价值 第五章燕飨诗燕飨诗 第六章战争徭役诗《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 第七章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讽喻精神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 第八章婚姻诗和爱情诗《诗经》婚姻爱情诗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第十章《诗经》的艺术形态《诗经》创作的三大特征《诗经》语言艺术的特征 第十一章《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风雅比兴 下编楚辞 第一章楚辞的文体、传播与结集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楚辞章句》 第二章诗人屈原的时代与生平屈原的生平 第三章《离骚》《离骚》的情感内容《离骚》的美学内涵《离骚》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 第四章《天问》《天问》的内容和艺术表达方式 第五章《九章》《九章》的代表作品 第六章《九歌》《九歌》的艺术特色及代表作品 唐诗宋词部分 第一章绪论“初唐四杰” “沈宋体” 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敦煌曲子词花间词

南唐词辛派词人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论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王维、李白的山水诗孟浩然、王维的田园诗第三章友情送别诗词论析 唐人七绝送别诗的代表作以言志为主的宋代送别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南浦、杨柳 第四章咏史怀古诗词论析盛唐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王维、李白、杜甫作品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咏物诗词论析唐人咏物诗的艺术特点苏轼、周邦彦、王沂孙的咏物词 元明戏曲 第一章元明杂剧创作综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剧本形式的特点 第二章关汉卿关汉卿剧作的思想特征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白朴及元初期的杂剧创作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赵氏孤儿》《李逵负荆》《曲江池》 第四章马致远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剧作的特点 第五章王实甫及元中后期的杂剧创作“董西厢” 王实甫《西厢记》的独到价值《倩女离魂》第六章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朱有燉剧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康海、王九思剧作的独到价值冯惟敏的《不伏老》汪道昆的《大雅堂乐府》 第七章徐渭《四声猿》阳明心学对徐渭创作的影响《狂鼓史》 第八章隆庆至明末的杂剧创作吕天成的《齐东绝倒》王衡的《郁轮袍》沈自徵的《渔阳三弄》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及其《桃源三访》的婉丽风格 下篇南戏与传奇的创作 第一章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南戏传奇 第二章宋元南戏的创作《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四大南戏(荆刘拜杀)高明的《琵琶记》及其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 一、音韵学常识 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 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 五、上古音概说(重点) 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 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 一、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 分期时间代表音系 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 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 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

《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 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 3、语音特征 舌面元音舌位图: 子夜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声纽: 即声母。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 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8 教学内容: 绪论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 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 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 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 (元明清);四、现代音。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 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 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 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 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 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 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 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 的音韵知识。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 0],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3k],北京 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