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成因分析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能帮助研究者从深层次准确把握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1地质作用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结构、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影响很大。从沉积物脱离水环境之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复杂化。一般而言,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而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等对物性的改造有较为显著地影响,使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尤为突出。

1.2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着储层的注采开发,同时,随着注水、压裂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孔隙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王美娜等研究了注水开发对胜坨油田坨断块沙二段储层性质的影响,发现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孔隙结构。唐洪明等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例,研究了蒸汽驱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驱导致储层孔隙度、孔隙直径增大,喉道半径、渗透率减小,增强了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

2.储层微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2.1成岩作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在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储层孔隙结构对应发生的变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对孔隙结构的成因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缺点是偏向于定性分析,难以有效的定量化表征。刘林玉等对白马南地区长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

2.2铸体薄片观察法

该方法是将带色的有机玻璃或环氧树脂注入岩石的储集空间中,待树脂凝固

后,再将岩心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用以研究岩心薄片中的面孔率、孔喉类型、连通性、孔喉配位数以及碎屑组分等。该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廉铸体,薄片资料简单直观,对于砂岩和碳酸盐岩等资料容易获取;缺点是研究对象受限制,薄片的有限研究尺度不能满足砾岩的研究需要,对于泥岩和裂缝发育的脆性较高的岩石难以制成薄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3毛管压力曲线法

实验室测定毛管压力的方法主要有半渗透隔板法、压汞法和离心机法等,其中压汞法由于其快速、准确,可以定性、半定量地研究储层的孔隙结构,从毛管曲线上获取能够反映孔喉大小、连通性和渗流能力的参数,因而是目前测定岩石毛管压力的主要手段。

但随着一些复杂油气田的开发,常规压汞技术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而恒速压汞技术在实验进程上实现了对喉道数量的测量,从而克服了常规压汞方法的不足。河顺利等通过对比试验,认为恒速压汞逼近于准静态的进汞过程,接触角θ更接近于静态接触角,测试得到的喉道半径与真实的喉道半径比较接近,也可以将孔隙与喉区别开来;恒速压汞模型假设的孔隙结构特征更符合低渗特低渗油藏小孔细喉或细孔微喉的结构特征。

2.4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扫描电镜(SEM)的原理是利用一束精细聚焦的电子束聚焦在样品表面,由于高能电子束与样品物质的交互作用,得到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俄歇电子、阴极发光和透射电子等结果不同类型信号随测量样品表面形态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信息。电子束系统中的电子枪类型有两类:一类是普通扫描电镜,即利用热效应产生电子的钨和六硼化镧作为电子枪;另一类是场发射扫描电镜,即利用场致发射效应产生电子的电子枪。

场发射扫描电镜(FSEM)能做各种固态样品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像、反射电子像观察及图像处理。配备高性能X射线能谱仪,能同时进行样品表层的微区点线面元素的定性、半定量及定量分析,具有形貌、化学组分的综合分析能力,是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测试和形貌观察的最有效仪器之一。

环境扫描电镜(ESEM)的原理和扫描电镜一样,它们的差别主要在样品室,环境扫描电镜的样品室在工作中有高真空、低真空和环境3种方式。除了具有常规扫描电镜的分析能力外,还能观察分析含水的、含油的、已污染的、不导电的

样品。对岩样原始状态下的孔隙结构及油气赋存状态进行观察,结合能谱分析,可以验证赋存流体的性质,能对致密储层接近原始状态的孔隙结构进行研究。2.5 CT扫描法

CT成像的物理学基础是物体对X射线的吸收存在差异。岩心CT 扫描能够提供岩石孔喉分布、连通性以及物性参数等。CT 扫描法的优点是在对岩心无损伤的条件下,能够快速观测整块岩心内部的结构状况,但其缺点是测量方法复杂,且费用较高。

微纳CT 成像系统大致由 5 个主要子系统组成,分别是射线源子系统、探测器子系统、扫描控制子系统、数据采集传输子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子系统(图5)。微纳米CT扫描可实现岩石原始状态无损三维成像,确定致密砂岩、页岩等致密储层纳米孔喉的分布、大小和连通性等,并对任意断层虚拟成像展示。利用该技术对岩心进行显微CT扫描试验可获得微米级别CT切片图像,并重构3D微观孔隙结构,统计微观孔隙结构的相关性质。

2.6测井分析方法

测井分析方法是储层孔隙结构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孔隙结构的定量评价方面优势明显。实验室储层孔隙结构测量方法价格昂贵,测量周期长,且岩石孔隙结构研究往往容易受到样品尺寸的限制,很难与储层宏观参数建立关系,并开展区域储层预测,而测井资料具有“纵向上”和“面上”的优势,这为研究区域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测井资料主要包括核磁共振测井、电阻率测井和声波测井等资料。

2.7三维孔隙结构模拟

目前建立三维孔隙结构模型的方法有 3 类:切片组合法、X 射线成像法和基于薄片分析的图像重建法。切片组合法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制备大量的岩心切片,且很难获得具有代表性的非均质岩石的体积图像,因而极少被采用。基于薄片分析的图像重建法只需要极少量岩石切片的扫描图像,其获取较为方便且比较经济。该方法首先是对选取的岩石切片进行扫描并获得扫描图像,再利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对岩石三维孔隙网络进行模拟,达到观察岩石立体孔隙结构的目的。X射线成像法需借助X 射线微观成像仪Micro-CT,受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我国在这一基础性研究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只有少数学者能够获取真实岩心的三维CT 图像。

3.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

对于低渗透储层,因其渗透率低,流体流动过程中存在非线性和启动压力梯度,并受到液-固界面的影响,所以,用常规的渗透率、孔隙度、中值半径及产能等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评价。杨正明等以产能、储层有效厚度、喉道半径、可动流体比率、启动压力梯度和有效驱动因子等6个参数作为低渗透油田储量综合评价指标。

4.结论

(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方法较为丰富,包括成岩作用法、铸体薄片观察法、毛管压力曲线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CT扫描法、测井分析法、三维孔隙结构模拟等。上述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在实践中应该选择综合使用,优势互补,更好的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服务。

(2)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不够紧密。受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我国在三维孔隙结构模型重构技术这一基础性研究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仍以毛管压力曲线法、铸体薄片观察及扫描电镜法为主要的研究手段。

(3)对特低渗透储层开发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包括微裂缝)特征及油水微观渗流机理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郝乐伟,王琪,唐俊.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与理论综述[J].岩

性油气藏,2013,25(5),123-128

[2]陈杰,周改英,赵喜亮,等.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方法综述[J].特

种油气藏,2005,12(4),11-16

[3]陈欢庆,曹晨,梁淑贤,等.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24(2),227-237

[4] 张志强,郑军卫.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

24(8)854-864

[5]蒋裕强,陈林,蒋婵,等.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及发展趋势[J].地质

科技情报,2014,33(3),63-70

[6]何顺利,焦春艳,王建国,等.恒速压汞与常规压汞的异同[J].断块油气田,

2011,18(2),235-237

[7] 陈晶,徐军,陈文雄,等.一种可用于微米-纳米级矿物研究的新技术——

FIB[J].地质通报,2003,22(5),371-373

第二章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一、名词解释 1.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3.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4.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5.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6.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7.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8.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9.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12.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15.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二、填空 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3.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4.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第二节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一、名词解释。 1.孔喉比(pore/throat ratio): 2.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 3.流动孔隙度(flow porosity): 4.孔隙结构(pore structure): 5.岩石的压缩系数 C(rock compressibility coefficient): f 6.岩石综合压缩系数C(rock total compressibility): 7.弹性采油量(elastic oil production): 8.原始含油饱和度(initial oil saturation): 9.残余油饱和度(residual oil saturation): 10.束缚水饱和度(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二.判断题。 1.储层埋藏愈深,则孔隙度愈大。() 2.油藏总弹性能量中流体弹性能量一定大于岩石骨架的弹性能量。() 3.饱和煤油法测出的孔隙度是流动孔隙度。() 4.岩石中有效孔隙体积指连通的孔隙体积。() 5.比面越大,束缚水饱和度越大。() 三.选择题。 1.若Φa.Φe.Φd分别为岩石的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动孔隙度,则 三者的关系为

A.Φa>Φe>Φd B.Φe>Φd>Φa C.Φd>Φa>Φe D.Φa>Φd>Φe ( ) 2.随地层压力下降,储层岩石孔隙体积将,地层液体体积将。 A.膨胀,膨胀 B.膨胀,收缩 C.收缩,膨胀 D.收缩,收缩( ) 3.岩石的埋藏深度愈,胶结物含量愈,则岩石的绝对孔隙度愈小。 A.深,高 B.深,低 C.浅,高 D.浅,低( ) 4.若C f ,C o ,C w 分别为岩石,地层油,地层水的压缩系数,则三者关系为 A. C f >C o >C w B. C o >C w >C f C. C w >C f >C o , D. C o >C f >C w ( ) 5.饱和煤油法测岩样孔隙度时,若W1,W2 ,W3分别为干岩样在空气中,饱和煤油后岩样在空气中,饱和煤油后岩样在煤油中的重量,W为煤油重度,则(W2-W1)/W,(W2-W3)/W分别为。 A.外表体积,骨架体积 B.骨架体积,孔隙体积 C.孔隙体积,外表体积 D.外表体积,孔隙体积( ) 6.饱和煤油法测得的孔隙体积为孔隙体积,离心法测得的孔隙体积为孔隙体积 A.总,有效 B.总,流动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第二章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2.1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的研究方法 随着油田开采技术的发张,从一开始单纯依靠天然能量驱油逐渐发展到用注水注气疯方法开采石油,于是开始出现了多相渗流,贝克莱—勒弗莱脱关于水驱油非活塞式驱替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多相渗流的基础,拟压力方法的引入使油气两相渗流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油气储集层是油气储集的场所和油气云翳的通道。它有着极其复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不规则的外部集合形状,它是渗流的前提条件,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了解。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空隙。 (1)原生孔隙 指原始沉积物固有的空隙,如(陆源碎屑)粒间孔、(陆源碎屑)粒内孔等。原生粒间孔经机械压实作用改造后变小,习惯上称之为原生缩小粒间孔,此类孔隙在本区不甚发育(图2-5, 图2-6)。 图2-5少量原生缩小粒间孔;单偏光10×10 Fig. 2-5 Fine-grained arkose lithic sandstone 图2-6少量原生粒间孔;单偏光:10×10 Fig. 2-6 Fine-grained arkose lithic sandstone (2)次生孔隙 经次生作用(如淋滤、溶解、交代、重结晶等成岩作用)所形成的空隙称为次生孔隙。构成本区砂岩主要储集空间的次生孔隙由溶解成岩作用形成。主要包括粒内溶孔、铸模孔隙和胶结物内溶孔。

图 2-7长石粒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7 Arcosic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plainlight 10×10 图2-8岩屑粒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8Lithic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plainlight 10×10 粒内溶孔见于易溶的陆源长石颗粒、岩屑和内源介形虫骨壳。其中长石粒内溶孔常依长石颗粒的解理缝、双晶缝、裂隙外延伸展(图2-7)。陆源岩屑遭受部分溶蚀后形成岩屑粒内溶孔,粒内见有难溶组分(图2-8)。本区还可见介形虫化石,体腔内先期充填的碳酸盐胶结物后来发生溶解,形成溶蚀孔隙。特征是介形虫壳体基本完整,体内见有残余的碳酸盐矿物(图2-9)。 图2-9 介形虫体腔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9 Within mussel-shrimp dissolved porem plainlight 10×10 图2-10长石铸模孔隙., 单偏光10×20 Fig. 2-10 Arcosic matrix pore, plainlight 10×20 溶解作用强烈可使陆源碎屑、内源颗粒(如生物介壳、鲕粒等)被全部溶解掉,若该颗粒外形轮廓、解理缝、岩石结构等自身特征尚可辨识时,称此种空隙为铸模孔隙。本区的铸模孔隙有长石铸模孔隙和岩屑铸模孔隙,前者发育(图2-10)。

储层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二、简答题 1、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沉积成因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分类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碎屑岩的结构 2、碎屑岩的构造 3、层理 4、层面构造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的分类方案。 2、简述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及其特有的构造。 三、论述题 1、论述碎屑岩储层主要的层理构造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第三章沉积环境分类及碎屑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简述沉积环境分类。

2、什么是河流的二元结构?曲流河相可以划分为哪些亚相及微相类型。 3、简述不同类型河流的储集岩特征。 4、简述滨岸亚环境的划分。 5、简述海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6、简述海底扇沉积环境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2、论述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相在古地理背景条件、岩石学特征和储集体形态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第四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画图并简述威尔逊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2、简述正常海洋潮坪环境及储集岩发育特征。 二、论述题 1、请指出砂岩和生物礁油气储层在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空间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2、请结合实例论述湖泊碳酸岩储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特征、沉积模式。 第五章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岩石比表面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六章储层孔隙结构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储集岩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论述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2、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第八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简答题

储层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储层地质学的形成、发展与趋势 一、储层地质学 1、储层地质学(又称油藏地质学),是指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地质体的成因、演化及分布,描述并表征储层的主要特征(几何特性和物理特征)与信息,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储层不同层次的非均质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影响,采用先进的建模技术预测其空间展布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维空间中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 3、储层表征: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不确定过程。 其中储层地质信息包括:物理特性——Φ、Κ和S O的非均质性 空间特性——储层建模过程中的各异向性 第二章油气储层的基本特征 碎屑岩储层与碳酸盐岩和其它岩类储层相比具有四个优点: ①孔隙以粒间孔为主,而碳酸盐岩多为粒内孔;②沉积作用控制强; ③粒度的粗细对孔、渗的影响通常具有较好的规律性;④压实过程比较清楚,并易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节储层的物理特性——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 一、孔隙性: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隙物内的空隙 ———属原生孔 ———属次生孔 (二)孔隙度 1、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2、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1、岩石的矿物成分 2、颗粒的排列方式及分选性 3、埋藏深度 4、成岩作用 二渗透率 储集岩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1、分类: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A、绝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岩石特征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B、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润湿性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4)优势流体相饱和度的影响 三饱和度:所饱和油、气、水含量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四、储层 (一)储层的概念: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流体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两个基本要素:孔隙度和渗透率。 (二)储层分类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成因分析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能帮助研究者从深层次准确把握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1地质作用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结构、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影响很大。从沉积物脱离水环境之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复杂化。一般而言,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而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等对物性的改造有较为显著地影响,使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尤为突出。 1.2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着储层的注采开发,同时,随着注水、压裂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孔隙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王美娜等研究了注水开发对胜坨油田坨断块沙二段储层性质的影响,发现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孔隙结构。唐洪明等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例,研究了蒸汽驱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驱导致储层孔隙度、孔隙直径增大,喉道半径、渗透率减小,增强了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 2.储层微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2.1成岩作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在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储层孔隙结构对应发生的变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对孔隙结构的成因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缺点是偏向于定性分析,难以有效的定量化表征。刘林玉等对白马南地区长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 2.2铸体薄片观察法 该方法是将带色的有机玻璃或环氧树脂注入岩石的储集空间中,待树脂凝固

(1++)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第28卷增 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4月 V ol.28 Suppl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Apr. 2009 收稿日期:2008-11-20 作者简介:杨正明 (1969-),男,河北 廊坊人 ,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渗流力学方面研究。 本文编校:杨瑞华 文章编号:1008-0562(2009)增刊Ⅰ-0286-04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杨正明1,2,郭和坤1,姜汉桥2,刘 莉1,张玉娟1 (1.中国科学院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7; 2.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 摘 要:针对火山岩气藏已成为中国石油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恒速压汞技术研究了大庆徐深火山岩气藏岩芯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渗透率的低渗气藏岩心,其孔道半径基本相同,而喉道半径不同,对于所测得的不同渗透率的火山岩气藏岩芯来说,大约60%的喉道半径小于0.8μm 。这与低渗透砂岩油藏岩芯的恒速压汞测试结果不同。平均喉道半径与渗透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提出用平均喉道半径作为低渗气藏储层评价指标参数,来表征气体通过储层的难易程度。该研究成果对低渗气藏的分类评价和合理高效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火山岩气藏;孔隙结构;储层评价;参数;气田开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microcosmic pore configuration in volcanic gas reservoir YANG Zhengming 1,2,GUO Hekun 1,JIANG Hanqiao 2,LIU Li 1,ZHANG Yujuan 1 (1.Institute of Porous Flow & Fluid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gfang 065007,China ; 2.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 Abstract :The volcanic gas reservoi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ields of gas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volcanic gas reservoir exceeds 3,000 billion m3.It is discovered in Songliao Basin, Zhunger Basin and Bohai Bay Basin recently, and is the point of recent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microcosmic pore configu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Xushen volcanic gas reservoir by using constant rate mercury penetration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indicates pore radiu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roat radius is different for core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Sixty percent of throat radius are lower than 0.8m μ in different permeability samples from volcanic gas reservoir. The result is different from low penetration sandstone reservoir core tested by constant rare mercury penetration technique. There sixsts a very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verage throat radius and the permeability. On this basis, the average throat radius is used as a volcanic gas reservoir evaluation parameter to characterize difficulty of gas through the reservoir. The study results offer the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for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rational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volcanic gas reservoir. Key words :volcanic gas reservoir ;reservoir evaluation ;parameter ;pore structure ;development 0 引 言 火山岩气藏已成为中国石油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主要领域之一。目前在松辽、准噶尔、渤海湾等地都有所新发现,火山岩气藏资源量已超过3万亿方,是当前勘探和开发关注的热点之一[1-2]。火山岩气藏储层复杂,存在不同的岩性,有流纹岩、角砾熔岩、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等岩性,储集空间复杂多样,发育气孔、裂缝和溶洞。火山岩储层物性变化也比较大,储层非均质性 强,孔隙度一般为3 %~20 %,渗透率一般为0.01×10-3 μm 2~10×10-3 μm 2,开发难度大。今后将较多地面临火山岩气藏。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好火山岩气藏,不但关系到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更是中国21世纪能源得以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大量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 并最终决定着气藏产能的大小。因此,研究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隙在结构上可划分为孔道和喉道。油层物理中压汞法是专门用于探测孔隙结构的实验技术[3-6]。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3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孔隙的分类、定义、 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孔隙的分类和定义 教学难点 1、孔隙的分类和定义 三、教法说明 课堂讲授并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数据和图表 四、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孔隙度的定义和分类 二、孔隙度的测量 三、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一)、孔隙度的定义和分类 1、孔隙度的定义 岩石的孔隙度是指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观体积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记为φ 式中: Vr——岩石的骨架体积,米3,cm3 Vp——岩石的孔隙体积,米3,cm3 V f——岩石的视体积,米3,cm3 φ——岩石的孔隙度,% 2、孔隙度的分类 我们已知讲过,孔隙空间可以分为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所以相应地,孔隙度也可以分为: A、绝对孔隙度,φa 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所有孔隙体积(有效+无效)与岩石视体积之比。 Vap——总孔隙体积,=V有效+V无效 V f——岩石的视体积 φa——岩石的绝对孔隙度

B、有效孔隙度 由于储油岩石孔隙的复杂性,所以在岩石孔隙中,并非所有的孔隙都是有用的,比如说函端孔隙和孔道半径很小(r<0.0001mm)的孔隙,这样的孔隙实际上对流体的流动毫无价值,所以人们将流体能在其中流动且相互连通的孔道称为有效孔隙,有效孔隙与岩石视体积的比值称为有效孔隙度。 Vep——岩石有效孔隙体积 V f——岩石的外观体积 φe——岩石的有效孔隙度 大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流体只能在大于0.0001mm半径的孔道中流动,因此,孔道小于0.0001mm的那些孔隙也被看作是死孔隙,同样被这些微小孔道包围的大孔道当然也属于死孔隙之列。 另外,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还应当存在一种孔隙度。 C、流动孔隙度φm Vmp——流动孔隙度 V f——岩石的外观体积 φm——流动体积 很显然,流动体积是指有效孔隙中,允许流何流动的那一部分孔道体积。它不仅排除了死孔隙,也包括束缚水占据的部分以及岩石表面吸附流体所占据的孔道部分。可见,在相互连通的孔隙中并不是全部孔道都能让流体流动。直得注意的是被吸附流体的厚度有时相当可观,可把原来流动的孔道堵住,或者使渗重能力下降,这一点在三次采油中尤为重要。 综合上述的三种孔隙度不难看出: φa>φe>φm 对于砂岩:φa≈φe>φm 泥质砂岩:φa>>φe>φm 泥岩:φa>>>φe>φm 岩石孔隙度在油田中应用极广,通常在地质储量计算中用有效孔隙度φe,在计算可采储量时要用流动孔隙度,而绝对孔隙度只有岩石学上的意义,应用很少。 利用岩石的孔隙度(有效孔隙度)还可以用来进行油层评价,一般砂岩φe=10~25% φ 评价 5~10% 差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第二章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2.1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的研究方法 随着油田开采技术的发张,从一开始单纯依靠天然能量驱油逐渐发展到用注水注气疯方法开采石油,于是开始出现了多相渗流,贝克莱—勒弗莱脱关于水驱油非活塞式驱替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多相渗流的基础,拟压力方法的引入使油气两相渗流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油气储集层是油气储集的场所和油气云翳的通道。它有着极其复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不规则的外部集合形状,它是渗流的前提条件,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了解。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空隙。 (1)原生孔隙 指原始沉积物固有的空隙,如(陆源碎屑)粒间孔、(陆源碎屑)粒内孔等。 原生粒间孔经机械压实作用改造后变小,习惯上称之为原生缩小粒间孔,此类孔隙在本区不甚发育(图2-5, 图2-6) 。 图2-5少量原生缩小粒间孔;单偏光10×10 Fig. 2-5 Fine-grained arkose lithic sandstone 图2-6少量原生粒间孔;单偏光:10×10 Fig. 2-6 Fine-grained arkose lithic sandstone (2)次生孔隙 经次生作用(如淋滤、溶解、交代、重结晶等成岩作用)所形成的空隙称为次生孔隙。构成本区砂岩主要储集空间的次生孔隙由溶解成岩作用形成。主要包括粒内溶孔、铸模孔隙和胶结物内溶孔。

图2-7长石粒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7 Arcosic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plainlight 10×10 图2-8岩屑粒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8 Lithic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plainlight 10×10 粒内溶孔见于易溶的陆源长石颗粒、岩屑和内源介形虫骨壳。其中长石粒内溶孔常依长石颗粒的解理缝、双晶缝、裂隙外延伸展(图2-7)。陆源岩屑遭受部分溶蚀后形成岩屑粒内溶孔,粒内见有难溶组分(图2-8)。本区还可见介形虫化石,体腔内先期充填的碳酸盐胶结物后来发生溶解,形成溶蚀孔隙。特征是介形虫壳体基本完整,体内见有残余的碳酸盐矿物(图2-9)。 图2-9 介形虫体腔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9 Within mussel-shrimp dissolved porem plainlight 10×10 图2-10长石铸模孔隙., 单偏光10×20 Fig. 2-10 Arcosic matrix pore, plainlight 10×20 溶解作用强烈可使陆源碎屑、内源颗粒(如生物介壳、鲕粒等)被全部溶解掉,若该颗粒外形轮廓、解理缝、岩石结构等自身特征尚可辨识时,称此种空隙为铸模孔隙。本区的铸模孔隙有长石铸模孔隙和岩屑铸模孔隙,前者发育(图2-10)。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张雁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并最终决定油气藏产能分布的差异。因此,对其详细地研究,探寻各种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从而为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及准确确定注水开发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介绍了实验上和理论上研究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及进展,并且对其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用纳米科技关键仪器-扫描探针显微镜表征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扫描探针显微术 大量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并最终决定着油气藏产能的差异分布。不同类型的储层具有不同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含油气性是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如何客观地确定这些参数,是很多石油学家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不仅对油气储量,而且对油气井的产能和最终采收率都有影响。详细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评价,有助于查明储层的分布规律,从而为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油气田开发后期,储层的渗流能力的强弱直接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影响,因此,确定储层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及分布对了解剩余油形成机理,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描述方法 孔隙结构是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的总和。孔隙反映了岩石对流体的储集能力,而喉道的形状、大小、孔喉比则控制了孔隙对流体的储集和渗透能力。由于不同沉积相的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砂体的粒度、分选、组成以及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加之后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原始孔隙改造强烈,因此,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复杂多样性。尤其对于孔渗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储层而言,详细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气资源,另一方面在开发后期的油气挖潜工作中,有助于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设计提高采收率方案。因此该项研究对石油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中,由于储层岩石孔隙极其微小和结构的变化,很大一部分流体在渗流过程中被毛管力和粘滞力所束缚不能参与流动,因此客观评价低渗透油田和驱后油田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微观孔隙结构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目前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利用勘探开发资料的实验和理论模拟两个方面。 1.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实验分析常规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描述方法主要包括:测井资料现场评价法和室内实验方法。室内实验方法是目前最主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描述和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方法,主要包括:毛管压力曲线法(半渗透隔板法、压汞法和离心机法等)、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X-CT扫描法及核磁共振法等。 传统的压汞资料分析表明,中孔细喉结构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支河道及滩坝砂体中;低孔细喉结构主要发育在前缘席状砂及扇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体中[1]。而通过对压汞曲线进行重新变换,以汞饱和度除以压力为纵坐标,汞饱和度为横坐标,绘制成图,会发现峰点,所对应的孔喉半径称为峰点孔喉半径,该值对油气圈闭具有重要意义[2]。而先进的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微裂缝发育程度、粘土充填孔隙程度及原生孔隙发育程度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低渗透油田可动流体的主要影响因素[3]。而在某些地区,次生孔隙发育带也是天然气高产富集带[4]。同时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实时观察渗透和高渗透沉积岩的渗流情况[5]。而这种微观的流体在油气混合地带的运动是极其不能忽视的,否则会得出错误的储层评价结论[6]。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的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将发生改变,注水冲刷使微观喉道特征变好,退汞效率增高,因此随着冲刷的不断进行,会使大孔隙越来越大,对小孔隙影响则不明显。喉道分选性对驱油效率影响机理较为复杂。总体上储层驱油效率随储集物性的变好而增加[9]。但是驱油效率并不总是和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它还受储层孔喉分布和孔喉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10]。扫描电镜可用于研究孔隙和喉道的立体形态及配置关系[11],可以证实储层低孔、低渗并不是造成注水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而较强的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是造成注入水波及效率不高、水驱油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12]。 1.2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理论解释-分形特征储层岩石的孔隙空间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应用分形几何的原理,对低渗透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进行研究,可以建立毛管压力和孔隙大小概率密度分布的分形几何模型。并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资料计算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和孔径大小概率密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方法研究孔隙结构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精度很高[13]。另外,利用分形理论可以模拟各种岩石毛管压力曲线,从而解释岩石之间物性的不同[14]。用岩样孔喉分布的分形维数能更合理地描述多孔介质微观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15]。Krohn提出小尺度的孔隙体积具有分形特征,并受孔隙间矿物和胶结物生长控制,研究微观孔隙分形特征可用来表征成岩过程中岩石表面蚀变和改性的程度[16]。同时结合扫描电镜和小角中子散射(Small-AngleNeutron Scattering,SANS)可以确定岩石微观孔隙在10A。~50μm范围内是分形的[17]。并且这种分形的维度随着岩石的种类不同而发生从2.8~2.3的变化[18]。对于砂岩来讲,分形的维度应介于2与3之间。当其接近于2时,砂岩储集性能极好;而接近于3时,砂岩储集性能极差[19]。大量的研究表明,利用分形理论进行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表征,与目前不同开发阶段实际效果基本吻合,因此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评价储层油气藏孔隙结构及储集性的一个主要手段。 2.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发展趋势 虽然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米或亚微米孔隙结构的表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微米以上的孔隙或孔喉的表征,而客观评价储层产能规律,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孔隙-岩石界面的形态分布,包括曲率,粗糙度等的评价,因为这是影响储层渗流特征的本质属性。 (2)利用微观孔隙结构分布特性解释储层反常现象例如水驱油效率与渗透率之间不存在密切关系,甚至出现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呈反比关系的现象。到目前为止,这些由实验发现的反常现象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3)储层岩石分形维度的研究岩石孔隙的分维值是岩石孔隙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参数,它与岩石的渗透率有复杂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三维孔隙结构成像三维孔隙结构在微米或亚微米分辨尺度上快速成像技术的研究。目前用同步辐射、X-CT和激光共聚焦等三维成像技术只能达到几微米分辨,不能满足微观孔隙结构评价的要求,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实验手段和方法。 这些问题的解决,用目前现有的仪器和方法都有一定都困难,因此需要先进的仪器、实验方法和理论去实现。 3.扫描探针显微术表征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展望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常规描述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测井资料现场评价方法及实验方法各有优缺点。比如测井资料现场评价方法虽然具有纵向上的连续性,但由于受到仪器、环境、流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测井资料数据繁多,解释起来人为因素较大,描述储层宏观特征尚可,但用于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其数据精度和解释精度都无法保证。一例[21])研究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寻找一种能够弥补上述方法缺点的表征手段成为必然要求。 扫描探针显微术(ScanningProbeMicroscopy,SPM)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以往显微手段(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的 4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editing1

摘要:微观孔隙结构是控制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驱油效率、最终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高压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 2)。。。。,; 对其储层分为。。类,及亚类;探讨了其控制因素主要是, 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吴旗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岩石孔隙和喉道类型多样,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分选较差是储层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毛管压力曲线特征表明,曲线平坦段不明显,上升幅度比较小,歪度中等偏细;进汞量递增的幅度及峰值总是滞后于渗透率贡献值递增的幅度和峰值,说明细小孔道对储层储集能力的贡献较大,但决定和改善储层渗透性的是较大孔喉,反映了特低渗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有效喉道半径分布范围窄,孔隙结构差,储层致密的特征。因此,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是深入剖析孔喉特征参数的差异以及储层物性参数的差异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毛管压力 除沉积作用外,成岩作用显著控制了储层质量。 特低渗储层在石油勘探中的地位、微观孔隙结构的定义及控制储层发育机理、研究方法的综述利用。。。资料, 1983在年陕甘宁盆地发现的安塞油田为典型的低渗低产油田,其储层为三叠系延长组,埋藏深度1000~1300 m,是以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在三叠系延长组内四个油组(长2、长3、长4+5、长6)均发现油层,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长6、长4+5油层组内。安塞油田区域构造背景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仅0.5°左右。 储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状态,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由于实际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复杂性,通常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加以测定和描述,如孔隙铸体、测毛细管压力分布,薄片分析、显微图象分析仪、扫描电镜等是储层微观物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对于中、高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添加具体内容,参考文献),但对于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尚不多见[2~6],(且存在哪些问题) 。 为深入研究此类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铸体技术、扫描电镜技术、高压压汞技术对取自鄂尔多斯盆地AS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从而解剖此类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为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制定合理的油田探勘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地质背景 (位置/区域构造/地形单元构成/沉积类型/平均埋深/生产现状/存在问题)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区域构造背景为平缓的西倾单斜,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

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第18卷第2期 2007年东濮凹陷北部文明寨、卫城等地区的三叠 系发现了裂缝性砂岩油气藏,油气主要富集在砂岩裂缝中,基质不含油,裂缝既是储集空间又是渗流通道。砂岩裂缝型储集空间与灰岩相似,但溶洞发育程度较灰岩弱,此类油气藏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探讨该类油气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深入认识此类油气藏,深化我国陆相储层孔隙结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储层微观物理研究的内容[1-7]。 1储层概况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南部的豫东北—鲁西 南地区,夹持在内黄隆起与鲁西隆起之间、北窄南宽,呈琵琶状北东向展布。东濮凹陷中生界不太发育,缺乏 上三叠统—白垩系地层。钻井资料显示,三叠系地层为内陆河湖相红色砂泥岩互层,岩性致密,视电阻率高,俗称“高阻红”。岩心物性资料分析显示,三叠系砂岩基质孔隙度一般为1.00%~6.00%,基质基本不具备储集能力。砂岩裂缝发育,局部沿裂缝发育溶蚀孔洞,油气主要富集在裂缝中。依据储集空间类型,研究区三叠系油气藏为裂缝性砂岩储层油气藏。 岩心薄片资料显示,储层砂岩碎屑颗粒粒度为 60~500μm ,岩性为含灰质细粒、中粒岩屑粗粉砂岩。 石英体积分数为58%~66%,长石9%~13%,火成岩、变质岩等岩屑占15%~22%,磨圆度为次棱—次圆状,分选性中—好,胶结物以灰质为主(体积分数20%~ 25%),其次为泥质(体积分数6%~10%)。 摘要通过扫描电镜、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常规压汞等技术方法,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的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裂缝、微裂缝发育,裂缝性砂岩储层孔隙由岩石基质孔隙与缝洞孔隙两部分组成,缝洞孔隙是油气储集的有效孔隙,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碎屑颗粒之间以点-线式接触为主。砂岩基质结构致密,孔隙性差。储层基质喉道以微喉为主,压汞实验的排驱压力较高,储层基质渗透率较低,储层基质的储、渗性能差。关键词 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荧光薄片;微裂缝;东濮凹陷 中图分类号:TE122.2+3 文献标志码:A 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国殿斌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 文章编号:1005-8907(2011)02-191-04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in Dongpu Depression Guo Dianb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Zhongyuan Oilfield Company,SINOPEC,Puyang 457001,China) Abstract:By the method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rock thin section,cast thin section,microscopic fluorescence and conventional murcury injection and so 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of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in Dongpu Depression were studi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racture and microfracture were developed well in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of Dongpu Depression,the por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rock matrix pores and the fracture-cave pores,which are the effective pore of hydrocarbon storage.The pore type is mainly the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intra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s.The contacted relation is mainly the dop-line type among clastic particles,and the porosity is low.The matrix pore of reservoir is mainly the microthoat.The discharge pressure is high in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The permeability of matrix rock is low,with the storage and permeability being poor in matrix rock. Key words:Triassic;fractured sandstone reservoir;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 structure;microscopic fluorescence;microfracture;Dongpu Depression 引用格式:国殿斌.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断块油气田,2011,18(2):191-194. Guo Dianbin.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in Dongpu Depression [J ].Fault-Block Oil &Gas Field ,2011,18(2):191-194. 断块油气田FAULT-BLOCK OIL &GAS FIELD 2011年3月191

储层孔隙压力的变化

储层孔隙压力的变化 在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原始地层压力在同一水动力系统构造上的分布符合连通器的原理。一旦油藏投入开发,原始地层压力的平衡状态将被破坏,地层压力的分布状况就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采油时,随着储层中碳氢化合物的提取,地层压力将降低,尤其是在开采井附近压力下降更大。当向储层中注水时,地层压力将升高,特别是在注入井附近,注入流体流动的障碍可能会在储层的横向和纵向上引起不同的压力。 岩石物理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变化对岩石速度的影响是明显的。当上覆地层压力一定时,无论岩石孔隙为水或油饱和或者为干岩石(气饱和),砂岩纵波速度均随孔隙压力的增加而减小,且孔隙压力越高,速度随压力变化的幅度越大(见图2)[8]。由此可知,采油井处孔隙压力的降低必然会引起储层岩石速度的增加;而注水井处孔隙压力的升高将导致储层岩石速度的降低。尽管注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减地层压力的降低,但就大多数油藏而言,地层压力变化的总趋势是降低的。这种压力的降低将使得岩石速度增加,其效果与流体替换是一致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储层压力的变化对监测是有利的。特别是当孔隙压力较高(即低有效压力)时,即使是对于图2所示低孔隙砂岩,其分别饱含油和饱含水时的纵波速度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可观的。当孔隙压力大于60MPa时,纵波速度的相对变化率大于2.8%;当孔隙压力大于80MPa,纵波速度的相对变化率将大于5.8%;当孔隙压力大于90MPa,纵波速度的相对变化率将大 于7.8%。 图2Weber砂岩纵波速度对孔隙压力的关系储层温度变化在油藏注采过程中,储层温度的变化主要与三种物理过程有关,即热传导、对流和扼流[9]。其中,热传导是指不同温度组分接触的热交换;对流是指岩石孔隙空间流体位移引起的热移动;扼流即焦耳—汤姆森效应,它是指在孔隙介质中流体运动时的热吸收。储层内热场或温度场的变化是三种热效应共同影响的结果。一般来说,油藏开采前,地层中的热分布主要与热传导性的迁移有关,而且岩石的层理(即各向异性)对其导热性起决定作用。在油田开采阶段,当油气和水流经孔隙介质时,首先出现的是对流与扼流过程。在开采的最后阶段,对流热交换比扼流和传导过程占优势。井停产后,热分子迁移(传导)占优势,且沿储集层走向温度场的分布比沿油藏高程的变化要占优势。就注水驱油而言,在注水前缘到达采油井之前,油在孔隙介质中流动时,扼流效应将使地层温度略有升高;在注入井处,地表冷水注入到地下温热的油藏之中,对流常会造成地层温度的降低,至少在注水井附近,地层的温度应比临近储层的温度要低。这将使得注水层中原油与岩石发生冷却,原油黏度降低。来自大庆油田的岩石物理实验结果表明[10],随温度增加,砂岩速度近似线性减小,见图3。这是由于温度增加,岩石软化,可压缩性增加,因而速度降低。由此可知,在采油井处,由于温度的升高,砂岩速度将略有降低;而在注水井处,由于温度的降低,砂岩速度将有所升高。也就是说,因注水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对岩石速度的影响与流体替换是一致的。相比之下,压力的影响较温度的影响要大得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